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与初探

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与初探
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与初探

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与初探

发表时间:2010-10-20T09:02:49.280Z 来源:《学园》2010年第8期上供稿作者:杨艳

[导读] 我国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在培养模式上沿袭普通高校相应专业,缺乏高职特色。

杨艳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面对高职服装设计教学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我们应建立新型教学理念,修订现有服装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断优化和完善服装专业的课程建设体系,使我国的服装设计教学形成本国特色,使学生掌握新技术的应用手段,具有设计的整体意识,从

而培养艺术与技术有机融合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服装设计课程设置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810(2010)08-0086-02

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高职的服装设计专业与课程设置也已经有了一定的模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服装专业教学体系,培养了大批的服装设计专业人才,推动了中国服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通过市场来配置人才资源已是必然趋势,消费者对服装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及服装流行周期的缩短,以及企业岗位群对服装从业者的行业适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培养具有市场学理论、服装专业技能、工程学知识和艺术设计素质的新型服装人才将是当务之急。

一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1.专业培养方向存在弊端,不适应当今服装行业需求

我国高职院校大部分是由中专学校或地方大学改建的,培养目标基本上套用普通高校的相应专业,专业定位不够准确,而是为了迎合家长和学生的意愿设置一些服装设计师、服装打板师等热门岗位,限定了学生的择业和就业范围。现行服装行业要求的不仅仅是单一的技术型人才,更需要集理论修养与专业技能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面对这种现状,从事服装设计专业教育的学校就不得不改变原有的培养目标,为学生制定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型培养方案,培养实用型人才。

2.教学模式较为单一,课程设置欠佳

我国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在培养模式上沿袭普通高校相应专业,缺乏高职特色。教学模式单一,主要以课堂说教式为主,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专业意识过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性环节脱节,在学生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上力度不够,一些陈旧的教学观念甚至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在课程体系方面与人才培养定位偏离,教学计划的重心向理论教学偏移。

专业课程设置太多,我们首先来看看全国高校服装设计专用协作组确定的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大纲的核心课程:除了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图案设计、女装设计、男装设计、童装设计、、设计构成、服装 CAD、时装画技法等,还要学习服装生产管理、服装质量检测、服装立体裁剪、电脑美术设计、服装市场营销、服装面料设计等诸多课程,每门课都蜻蜓点水式地学一点,走马观花。从课程设计上来说,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横跨经济、管理、营销、技术四大领域。短短的大学三年,能精通其中一域就已不易,即使有学生苦读三年,成绩优秀,虽各领域均有涉猎,却无特点,这种人充其量可称为通才,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型人才。

3.毕业生就业方向模糊

通过几年在教学一线的亲身经历,以及单位对本校服装专业毕业生反馈的信息来看,多数毕业生在毕业时对择业单位的选择,对企业招聘人才的要求都显得茫然和不自信。由于不能准确定位应聘的职业与岗位,因此泛泛的简历不能吸引用人企业,应届毕业生往往失去面试的机会。另一方面,即使获得面试机会,由于不了解本行业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对于企业提供的职位缺乏工作方法、经验和热情,使他们也很难应聘成功。多数学生毕业之后走向社会时会发现自己的所学与社会需求有隔阂、有差距,进入择业单位后还需在原有知识技能基础上重新学习一段时间才能走上工作岗位,这对择业学生的自信心是一种打击,而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极少有人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对毕业生进行岗前培训,所以很多单位在招聘牌上标明“具有一定工作经验者优先”的条款,单单这一条就会把很多应届毕业生拒之门外.

二重新定位培养目标

教育部《大力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所以高职服装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为具有国际文化视野、熟悉国内服装市场、具备创新能力和适应市场能力、将艺术与技术有机融合的现代服装设计人才。高职服装专业培养实用型人才,应强化为企业生产服务的应用性意识,对培养目标和规格重新定位,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人才是为社会需求而培养的,面对这种尴尬的就业局面,教育者应瞄准企业需求,创新教育模式,实行校企合作,做到企业需求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打破让企业被动接受学校培养人才的单一局面。

三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总之,在课程建设和改革上,要紧紧围绕“以职业情境中的实际问题为中心来组织和重构课程内容”这一理念,在授课内容的安排上,紧随高层次企业的用工实际,使之既具备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又融合了对实用型高新技术的掌握,做到实际、实用、实效。这样的安排具有很强的驱动性,不仅可以提高教师授课的质量,也激发出学生探究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动机。

四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1.科学合理地配置课程

首先,要优化课程设置,及时对教学计划进行动态管理和修订,经常到先进服装企业实地考察职业岗位的要求,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