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下语文《1.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古诗《古诗三首》的主题和意境。
2.能够通过诵读和朗读古诗来感受古诗的韵味。
3.能够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古诗。
4.能够简单描述古诗的意境和格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古诗三首》的意境。
•教学难点: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古诗。
三、教学准备1.教材:《古诗三首》课文。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录音机。
3.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看到题目《古诗三首》,询问学生对古诗的了解,并引导他们谈一下自己对古诗的想法。
2. 学习新诗1.让学生单独阅读第一首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并朗读。
2.引导学生讨论古诗的主题、情感以及意象等内容。
3.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构思和表达方式。
3. 讲评1.教师对第一首古诗进行点评,指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关键词、核心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古诗的主旨。
4. 学习第二首古诗1.让学生朗读第二首古诗并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第二首古诗的情感表达和意蕴。
3.让学生分组进行古诗朗读比赛,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5. 学习第三首古诗1.学生认真阅读第三首古诗,理解古诗表达的情感。
2.学生群体讨论古诗的语言运用和诗意表达。
3.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首古诗,体验古典诗歌之美。
6. 教学反思1.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本堂课的感想和收获。
2.教师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完善。
3.教师鼓励学生继续欣赏古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教授《古诗三首》,让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课上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让学生在朗读古诗中感受语言之美和情感之深,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学生审美情感的引导,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悟古诗的内涵。
同时,教师在点评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表现,帮助每位学生在诗歌朗诵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部编五下1.古诗三首(教案和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按要求掌握生字。
会认5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掌握多音字“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古代少年们童年生活的情景。
4.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所描述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童年是纯真的、难忘的。
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写着美丽的故事。
这些画卷体现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三首》真实再现了古代少年儿童多彩的童年生活。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看看诗中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
(板书课题,释题:“四时”“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2.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范成大?(学生举手自由发言,可根据课外掌握的或是课前搜集的资料,知道多少说多少。
)3.师相机补充介绍范成大及其文学成就。
(课件出示: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
他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
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今天要学习的是其中一首,这首诗描写的是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请说说古诗应该怎样读?(指名说)明确:朗读诗歌要求读正确、流利、读出古诗的节奏。
(2)师范读。
(课件出示划分节奏: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3)个人自由朗读。
指名试读、评议。
2.读了这首诗,你能简要说说诗歌写的什么情景吗?3.小声自读,边读边想: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师引导学生回答,并小结板书:村庄儿女耕田织布童孙学种瓜)三、学习诗文,探究诗意1.自由读文,借助注释或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理解诗意。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三首 教案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1.认识“昼、耘”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能通过读诗句,想象诗中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4.能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谁来说说,在你眼中,童年是什么样的呢?(自由、天真、无忧无虑……)在同学们眼中童年真是多姿多彩!是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辛酸也罢,都是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
现在,老师将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去宋代感受一下当时人们的童年乐趣。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首古诗,标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与同桌交流。
2.(出示7个会认的字)(1)学生齐读,注意读准“磬、陂、漪”的读音。
(2)认读多音字“供”。
3.(出示4个会写的字)指名学生读,师正音。
4.学生齐读三首古诗,师正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读完这三首古诗,结合注释,你从中读懂了什么呢?(有小孩子在种瓜、小孩子在玩冰、牧童在吹笛子……)大家读懂的还真不少,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板书诗题)2.大家从诗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四时、田园、杂兴)(1)(出示相关资料)《四时田园杂兴》是宋代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田园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
这首诗就是第三十一首。
“兴”在这里读四声,“杂兴”就是随兴而写的诗;“四时”在这里表示的是一年四季。
题目的意思是: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的感想。
(2)学生齐读诗题。
3.学生再次齐读全诗,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1)指名学生说说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补充。
(2)理解词语:杂兴:随兴而写的诗。
昼:白天。
耘田:在田间锄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儿女:男女。
当家: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
部编版语文五下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下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三首内容和意境。
2.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感悟其中的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三首的内容和情感表达。
2.朗读古诗,感悟诗歌的意蕴。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的抽象意境。
2.表达对古诗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准备1.《1古诗三首》的教科书内容。
2.课堂教学随堂练习。
3.课堂互动环节的设计。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热身•让学生回想上节课学过的内容,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2. 导入新知•介绍古诗《将进酒》的背景和作者,并进行整体阅读。
3. 梳理语文知识•带领学生分段解析《将进酒》的句子,解释生僻词语。
4. 听读训练•让学生听朗读《将进酒》并模仿跟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第二课时1. 复习回顾•让学生复习上节课内容,回答问题。
2. 引入新诗•介绍古诗《静夜思》的背景和作者,并进行整体阅读。
3. 细节理解•带领学生解读《静夜思》中的具体情感和意象,引导学生品味古诗的美。
4. 朗读练习•让学生进行小组朗读和个人朗读,加深对《静夜思》的理解。
第三课时1. 复习巩固•带领学生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2. 创作写作•让学生根据所学古诗的风格和意境,进行自由创作。
3. 诗歌比赛•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朗诵比赛,展示学生的朗诵技巧和情感表达。
六、课后反馈•让学生针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填写学习反馈表,反映对古诗的理解和体会。
七、拓展延伸•让学生阅读更多古诗,进行欣赏和解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
八、教学反思•总结本次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次的教学做准备。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案,希本能够帮助您更好地备课和教学。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优质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优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选自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包括《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这三首诗分别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景、秋夜的宁静以及清晨的寺庙景象,展现了古代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本节课旨在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对诗歌的韵律、意象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诗歌的情感和背景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诗歌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增强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哲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歌内容、诗人背景、图片等资料。
2.资料: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
3.教学道具:准备与诗歌相关的图片、音乐等道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江南水乡、秋夜、寺庙等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古诗中的自然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一呈现《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首古诗,让学生朗读、背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二、能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教学重难点:能够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教学准备:教材及相关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预习要求一、独立自学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完成本课预习卡二、根据课后习题朗读古诗。
课前收集体现童趣的诗句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昼、耘”等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和《村晚》。
3、《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和《村晚》中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
教学过程一、导入1、诗歌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年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从小就生活在诗的世界里。
诗歌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富有诗意与情趣。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体现童趣的诗句,初步感悟儿童活动的乐趣。
设计想法引导与童趣相关的诗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2、打开课题今天我们又要走进诗歌的花园学习《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强调“园”“公园”的“园”,“杂”字下面是带勾的“木”,最后三笔分别是竖勾、撇、点。
3、介绍作者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诗人范成大: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
其诗语言清晰自然,风格温润委婉。
与尤袤、陆游和杨万里齐名,合称“中兴四大家”二、初学古诗、整体认知。
1.学生自由读三首古诗,教师提示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边读边思考:三首诗分别写了儿童的什么活动?3,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1)、学生反复练习,读准字音。
教师相机点拨:《1》“昼”“稚”都是翘舌音。
《2》“耘”可以结合形声字规律识记《3》“漪”字的三点水是形旁,“漪”指水中的波纹,可结合词语“涟漪”理解“漪”的字义,注意不要读成“qi”(2)学生自主交流要写好本课的字,需要注意些什么。
教师指导“晓”字不要多点,少撇“昼”“桑”是上下结构,各部分需要写得紧凑一些。
(3)指导学生多学习多音字“供”《1》教师出示两组词,让学生读一读借助组词区分读音供奉、供养、供职;供给、提提、供应。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3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3课时)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1课,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三首古诗《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春日》。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作品,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代诗人对自然景物和生活情感的描绘,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朝代的诗人如何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能提高朗读、理解和欣赏古诗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古代文化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古诗的鉴赏和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进一步感受古诗的意境美,理解诗人的情感,并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此外,学生还需要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的朗读技巧和想象力,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热爱;培养学生学会珍惜亲情和友情,懂得感恩。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朗读法: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语感。
3.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
4.写作法: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三首古诗,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课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 古诗三首》作业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 古诗三首》作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1 古诗三首》这几首古诗的背景意义。
2.能正确朗读《1 古诗三首》中的古诗。
3.能理解古诗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4.能根据古诗内容进行创作。
二、教学准备1.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1 古诗三首》。
2.教师准备古诗的生动讲解内容。
3.复印古诗的课文及相关习题。
4.准备录音或视频播放古诗朗诵。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1.导入:通过谈论古诗的重要性和美丽,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学习《1 古诗三首》第一首古诗,导读生字和生词,讲解古诗的背景故事,帮助学生理解。
3.练习:让学生跟读古诗,注意语音语调。
4.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第一首古诗。
第二课1.温习上节课内容,复习第一首古诗。
2.学习《1 古诗三首》第二首古诗,同样进行生字和生词解释,帮助学生理解。
3.练习:让学生分组朗读第二首古诗,互相评价语音表达。
4.作业布置:要求学生默写第二首古诗。
第三课1.复习前两首古诗。
2.学习《1 古诗三首》第三首古诗,同样进行解释和背景说明。
3.分组朗读第三首古诗,着重训练语音语调。
4.练习创作:让学生根据所学古诗的主题进行自由创作,鼓励表达情感和观点。
5.总结:帮助学生总结所学三首古诗的共同主题和情感。
四、教学反思这份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背后的意义,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创造力。
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练习,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古诗朗诵技巧和创作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昼、耘、供、稚、漪”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桑、晓”;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昼、耘、供、稚”4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晓”;正确读写课文中“耘田”“绩麻、稚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通过观察插图、想象画面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5.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欢乐。
6.引导学生发现古诗词的美,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其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从而使其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每个人都要度过幸福的童年,童年那纯真、幼稚的岁月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身处童年的我们,身上总会发生这样或那样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儿时的快乐、梦想和追求。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古代儿童多彩的童年生活。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和《稚子弄冰》。
通过学习,了解发生在古代儿童身上的趣事。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要求借助拼音学会生字,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古诗,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尤其注意读准“昼、耘”的读音。
指导读准多音字“供”([ gōng ]作动词时,准备着东西给需要的人应用:供应、供给(jǐ)、供求、供需、供销、提供、供不应求。
[ góng ]奉献:供养、供献、供奉、供佛、供职;祭祀用的东西:供桌、供品、供果、上供;被审问时在法庭上述说事实:招供、口供、供状、供认、供词。
)在诗中读四声。
3.把古诗反复多读几遍,通过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等方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大体写了什么。
记下不理解的地方和不明白的问题。
4.学生自愿举手发言,其他同学进行评议,也可以做补充发言。
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同桌之间互相补充和订正。
2.学生自愿举手发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议,也可以做补充发言。
3.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1)昼出耘田夜绩麻,(白天出去给田里锄草,到了夜晚回家搓麻绳。
)(2)村庄儿女各当家。
(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
)(3)童孙未解供耕织,(儿童不明白怎么耕田织布。
)(4)也傍桑阴学种瓜。
(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4.教师范读全诗,全班学生齐读。
四、想象诗境,领悟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聆听,想象古诗句反映的画面。
2.指名学生发言,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注意诗句情境的变化,也可以加上相应的动作。
3.教师评议,播放《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的动漫朗读,学生欣赏。
4.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反复朗读古诗,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小组交流,派小组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
表达了作者对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美好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6.自由读诗,在朗读中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7.练习背诵并试着进行默写。
五、了解作者,积累古诗。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2.全班交流,了解作者: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致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
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
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3.全班交流,积累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四首种园得果仅偿劳,不奈儿童鸟雀搔。
已插棘针樊笋径,更铺渔网盖樱桃。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静看檐蛛结网低,无端妨碍小虫飞。
蜻蜓倒挂蜂儿窘,催唤山童为解围。
村巷冬年见俗情,邻翁讲礼拜柴荆。
长衫布缕如霜雪,云是家机自织成。
六、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导入新诗的学习。
(1)小组交流总结《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的学习方法。
(2)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领悟感情)(3)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请同学们试着用以上方法学习古诗《稚子弄冰》。
2.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稚子弄冰》。
要求借助拼音学会生字,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古诗,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尤其注意读准“稚、钲、磬”的读音。
(3)把古诗反复多读几遍,通过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等方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大体写了什么。
记下不理解的地方和不明白的问题。
(4)学生自愿举手发言,其他同学进行评议,也可以做补充发言。
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3.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同桌之间互相补充和订正。
(2)学生自愿举手发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议,也可以做补充发言。
(3)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①稚子金盆脱晓冰,(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铜盆中的冰块脱下。
)②彩丝穿取当银钲。
(把冰穿上彩线提在手中,当作钲。
)③敲成玉磬穿林响,(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
)④忽作玻璃碎地声。
(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却忽然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水玉破碎的声音。
)(4)教师范读全诗,全班学生齐读。
4.想象诗境,领悟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聆听,想象古诗句中呈现的画面。
(2)指名学生发言,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注意诗中描绘的情境的转变,也可以加上相应的动作。
(3)教师评议,播放《稚子弄冰》的动漫朗读,学生欣赏。
(4)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反复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小组交流,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全诗摄取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开掘稚子的情趣。
诗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儿童的天真,才能把孩子玩冰的情趣描绘得如此真切、酣畅。
)5.自由读诗,在朗读中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6.练习背诵。
7.了解作者,积累古诗。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2)全班交流,了解作者: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
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
杨万里一生写作勤奋,相传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首。
有《诚斋集》行世。
(3)全班交流,积累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宋代: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舟过安仁宋代: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七、拓展活动。
1.课外搜集并朗读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把自己搜集的古诗分享给同学们。
2.搜集阅读杨万里的其他诗,背诵积累。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生字“漪”,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凭借文中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5.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指名多个学生背诵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学生自愿举手发言,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名多个学生背诵古诗《稚子弄冰》,学生自愿举手发言,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村晚》。
二、检查朗读,读通古诗。
1.自由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字词。
2.指名多个学生读,正音。
(读准:漪)3.采用多种形式读这首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三、借助注释和课外搜集的资料自读,疏通古诗大意。
1.学生运用积累的学习方法,自读古诗。
在文中标出不懂的问题。
2.同学交流,解决不懂的字词。
(1)陂(bēi):池岸。
(2)衔:口里含着。
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含住了。
(3)浸:淹没。
(4)寒漪(yī):让人感到寒意的水中的波纹。
(5)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6)腔:曲调。
(7)信口:随口。
(8)归去:回去。
3.老师质疑检测:你从诗句中读懂了作者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引导交流,感知古诗大意。
(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
远远的青山,衔着通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让人感到寒意的粼粼波光。
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去,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四、朗读品味古诗,体会诗情,感悟诗境。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聆听,想象古诗句反映的画面。
2.指名学生发言,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注意学生表情的变化,也可以让学生加上相应的动作。
3.教师评议,播放《村晚》的动漫朗读,学生欣赏。
4.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反复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的思想感情。
5.小组交流,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
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喜欢、而且非常热爱、向往、羡慕。
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词吧!)6.自由读诗,在朗读中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练习背诵。
五、交流古诗,朗读品味。
1.谈话激趣:都说孩子的世界是最单纯的世界,他们眼中的生活是另一种生活,简单快乐、奇妙而多彩。
有时候,活累了的大人们也希望自己重新成为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而这些千百年前的诗人,正是用一颗被唤醒的童心,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率真而轻快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