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海表温度的变化规律研究
世界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世界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的纬度分布规律一、介绍1.1海洋表层海水温度的重要性1.2对世界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的研究意义1.3文章的主要内容安排二、海洋表层海水温度的影响因素2.1太阳辐射2.2水深2.3海流2.4水文环境三、全球海洋表层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3.1理论基础3.2北大西洋、南大西洋、北太平洋、南太平洋、印度洋的表层海水温度分布规律3.3赤道和副热带海域的特征3.4极地海域的表层海水温度分布规律四、影响世界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的因素4.1温室效应4.2海洋环流变化4.3人类活动五、全球海洋表层海水温度变化的趋势5.1过去的变化趋势5.2目前的变化趋势5.3未来的变化趋势六、结论6.1海洋表层海水温度的纬度分布规律6.2影响世界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的因素6.3全球海洋表层海水温度变化的趋势6.4展望未来海洋环境发展趋势【正文】一、介绍1.1海洋表层海水温度的重要性海洋表层海水温度是指海水垂直方向上约分布在0~50米范围内的温度。
海洋表层海水温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太阳辐射、海流、水深等。
海水温度对海洋生物、海气相互作用、气候、海洋环境保护和利用等均有重要作用。
1.2对世界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的研究意义研究世界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有助于全面了解海洋气候环境的变化特征,预测气候变化的趋势,指导海洋资源开发和保护工作,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1.3文章的主要内容安排本文将首先介绍影响海洋表层海水温度的因素,然后分析全球海洋表层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接着探讨影响世界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的因素,最后分析全球海洋表层海水温度变化的趋势,以期全面了解世界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二、海洋表层海水温度的影响因素2.1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影响海洋表层海水温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太阳辐射直接暖化水面,使海水表层温度升高。
在赤道地区太阳辐射最强,海水表层温度也最高。
而在极地地区,太阳辐射较弱,海水表层温度较低。
海洋温度分布与化

海洋温度分布与化————————————————————————————————作者:————————————————————————————————日期:海洋温度的分布与变化对整个世界大洋而言,约75%的水体温度在0~6℃之间,50%的水体温度在1.3~3.8℃之间,整体水温平均为3.8℃。
其中,太平洋平均为3.7℃,大西洋4.0℃,印度洋为3.8℃。
当然,世界大洋中的水温,因时因地而异,比上述平均状况要复杂得多,且一般难以用解析表达式给出。
因此,通常多借助于平面图、剖面图,用绘制等值线的方法,以及绘制铅直分布曲线,时间变化曲线等,将其三维时空结构分解成二维或者一维的结构,通过分析加以综合,从而形成对整个温度场的认识。
这种研究方法同样适应于对盐度、密度场和其它现象的研究。
【一】海洋水温的平面(水平)分布1.大洋表层的水温分布进入海洋中的太阳辐射能,除很少部分返回大气外,余者全被海水吸收,转化为海水的热能。
其中约60%的辐射能被1m厚的表层吸收,因此海洋表层水温较高。
大洋表层水温的分布,主要决定于太阳辐射的分布和大洋环流两个因子。
在极地海域结冰与融冰的影响也起重要作用。
大洋表层水温变化于-2~30℃之间,年平均值为17.4℃。
太平洋最高,平均为19.1℃;印度洋次之,为17.0℃;大西洋为16.9℃。
相比各大洋的总平均温度而言,大洋表层是相当温暖的。
各大洋表层水温的差异,是由其所处地理位置、大洋形状以及大洋环流的配置等因素所造成的。
太平洋表层水温之所以高,主要因为它的热带和副热带的面积宽广,其表层温度高于25℃的面积约占66%;而大西洋的热带和副热带的面积小,表层水温高于25℃的面积仅占18%。
当然,大西洋与北冰洋之间和太平洋与北冰洋之间相比,比较畅通,也是原因之一。
从表中可以看出,大洋在南、北两半球的表层水温有明显差异。
北半球的年平均水温比南半球相同纬度带内的温度高2℃左右,尤其在大西洋南、北半球50°~70°之间特别明显,相差7℃左右。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北太平洋海温变化特征

诺年和拉尼娜年对应 , 西风漂流区 S T高值年均出现在 2 世 纪末 2 世纪初 , S O l 低值年与厄尔尼诺年对应 。 关 键 词: 北太平 洋; 海表 温度 ; 趋势 ; 周期
文 章 编 号 :17 —72 2 1 )50 2 —6 6 114 (0) 0 .5 20 8
2 O世 纪 8 0年 代初 以来 北太 平洋 海 温 变 化特 征
吕晓娜 , 方 之 芳
( 成都 信 息工程 学院 , 四川 成都 6 02 ) 125
摘要 : 应用 17 . —20 .2北 太平 洋海 表温度 (S 资料 , 99 1 0 6 1 S T) 采用 一元线 性 回归 、 功率 谱 等统 汁方 法对 该 区
文献标识码 : A 中图分类号 :7 2 P 3
1 前 言
北 太平 洋海域 是反 映全球 大气 和海 洋变化 的敏感 区域 , 区海温是 影 响全球 气候 的一个 重要 因素 , 该 特别是 对
周 围陆地的气候 , 如中国大陆的温度 、 降水等要素 , 都有重大的影响。因此 , 研究该 区海温的变化对我国天气 、 气 候 的预 报 、 预测都 有重要 意义 。
的海 温资料 分析 表明 , 除东海 外 , 国各 海 区年 、 均有 2 a 的显著 变化周 期 和准 7年 的变 化周 期 。 我 季 —4 年 以上叙 述表 明 , 太平洋 海温 整体 与其 中某一 部分 海域 的变化情 况并 不一 致 , 北 而大多工 作 只是分 析 了其 中一
西北太平洋海表温度的季节变化特征

t ee i a dsi c i e e c ewe n n r n o t c a f e s r c e e a u  ̄ T e S T b sc y ao g lt u e i h r s it t f r n e b t e ot a d s u h o e n o u f e t mp r t r n df h h t a h S a il ln ai d n t
【 摘 要 】 通过 分 析 新 的 S D 资 料 , 到 西北 太 平 洋 上 层 海 表 温 度 时 空 分 布 特 征 , 析 了西北 太 平 洋 海表 温度 的 O A 得 剖
季 节 变 化 及 经 纬 向分 布 特 征 , 出西 北 太 平 洋 声 速 值 变 化 规 律 。资 料 分 析 表 明 : 北太 平 洋海 表 温 度 存 在 着 显 著 的 得 西
a d si c h r c e i i ft e s a o a a a in f h e u fc e e a u e i h NP e e al ,i p i g st e i n t a a t r t o e s n lv r t s o e s a s r e t mp r t r n t e W t c sc h i o t a .G n r l y n s rn ,a h
响印@ 囿 . @
水 声 工 程 @ 瑚@ 匡响 6 ⑥凹 响@@啪响
文章 编 号 :0 2 8 8 (0 0 1 - 0 5 0 1 0 — 6 4 2 1 )0 0 6 — 4
西北太平洋海表温度的季节变化特征
陈秋 颖 . 坤 德 杨
・
论文・
( 北 工 业 大 学 航 海 学 院 , 西 西安 7 0 7 ) 西 陕 10 2
天气现象厄尔尼诺

天气现象厄尔尼诺厄尔尼诺(El Niño)是指太平洋地区海表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它是由于赤道太平洋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引起的气候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候产生重要影响,影响因素涵盖天气、生态、农业、渔业以及经济等各个领域。
一、厄尔尼诺的成因厄尔尼诺现象与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变化密切相关。
正常情况下,太平洋上部温暖的海水会随着海洋表层风向移动。
然而,当风向发生改变时,导致太平洋海水向东移动。
这样,暖水汇聚在东太平洋并导致海表温度升高,形成厄尔尼诺现象。
二、厄尔尼诺的特征1. 太平洋海洋温度异常上升:厄尔尼诺时期,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温异常升高,出现巨大的暖池。
2. 大气环流异常:厄尔尼诺导致大气环流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热带西太平洋高层西风急流减弱或消失。
3. 降雨分布异常:厄尔尼诺时期,东太平洋地区降雨增加,西太平洋地区降雨减少。
三、厄尔尼诺的影响1. 气候影响:厄尔尼诺会引起全球范围内的气温变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如飓风、洪涝和干旱等。
2. 生态影响:厄尔尼诺会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重大影响,导致温度升高、珊瑚白化、鱼类迁徙以及海洋生物死亡等。
3. 农业和渔业影响:厄尔尼诺对农业和渔业产生深远影响,造成种植作物收成减少、渔业资源减少以及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四、应对厄尔尼诺的措施1. 气象监测和预测:通过对厄尔尼诺现象的实时监测和预测,可以提前采取调控措施,减少其对社会经济的不利影响。
2. 生态保护和恢复:加强对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促进海洋生态的恢复,以应对厄尔尼诺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3. 农业和渔业调整:农业和渔业部门可以通过调整耕地结构、改良农作模式以及合理利用水资源,来适应厄尔尼诺对农渔业的影响。
五、结语厄尔尼诺现象作为一种重要的气候现象,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产生着巨大影响。
了解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和特征,以及积极应对厄尔尼诺的措施,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农业和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热带太平洋海温等20℃深度面的演变规律及其与ENSO循环的联系

平化处理 , 对所得距平资料进行连续功率谱估计 ,
求出显著的振荡周期 。谱分析方法为具有多尺度 特征 的运动过程 、揭示其周期规律提供 了方便 。
但 因谱 分析 基 于一 种统计 平 均 的概 念 ,无法 显 示 各种 尺 度运 动 的实 际演 变过 程 ,滤 波分 析却 在 这 些方 面 表现 出优 越 性 。 因此本 文采 用带 通滤 波 , 保 留等2 海 温 深度 显著 性振 荡周 期带 里 的值 , 0
关 系十 分密切 。 为解 释E O循 环 的原 因 , r i] NS Wyt 【 k6
平洋上层海洋热含量变异是分别沿着赤道和南 、 北纬 l 纬线 以及相应经线组成 的2 0。 个闭合路径 传播 , 给出了更加细节化的E S 循环闭合 回路的 NO
结 果 。Z ag [-】 崇银 等 【] 指 出海 洋 hn 等 t 1和李 45 1研究 6
收稿 日期 :2 0.71;修订 日期 :2 1一1O 0 90.6 0 0O.6
基 金项 目:国家 自然 科学基 金 重点 项 目 ( 0 3 63);云南 省 自然科 学研 究基 金重 点项 目 ( 0 9c0 )共 同资 助 U 9 30 20 c0 2 通 讯作 者 :黄玮 ,男 ,云南 省 人 ,高级 工程 师 ,硕士 ,主要从 事短 期气候 预 测及气 候 变化 的研 究 。E m i we o 2 6 . r . al :h i 1@13 o ma cn
8 6
热
带
气
象
学
报
深度距平信号开始快速东传 ,之后沿赤道从西太 平洋东传至赤道东太平洋海域 ,受大洋东岸地形 的影响反射为向两极传播等 2 ℃海温深度距平 O
enso循环 海洋温度

enso循环海洋温度Enso循环是指热带太平洋上空、海洋表面温度周期性地增温和降温的现象。
这种现象通常持续6至18个月,可导致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等影响。
Enso循环是全球性气候变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研究表明,Enso循环与海洋温度密切相关。
随着热带太平洋上空温度的升高,海洋表面温度也会随之上升。
当太平洋上空温度降低时,海洋表面温度也会随之下降。
这种温度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气候和气象条件等有着深刻影响。
对于海洋生态系统而言,Enso循环会影响海洋温度、海水溶氧、营养盐含量等多个因素,从而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活动和生长。
例如,当Enso循环处于暖相时,海洋表层温度升高,使得热带珊瑚和浮游植物生长增强,但也会导致鱼类迁徙和捕鱼业产量的波动。
Enso循环也会影响全球气候和气象条件,引起洪涝、旱灾、风暴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
例如,Enso暖相时,东南亚地区的降雨量增加,西部地区则较为干旱,同时南美洲东海岸地区会发生风暴和洪水,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Enso循环和海洋温度的研究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认知和预测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通过对Enso循环的观测和预测,可以对未来的气象条件和海洋生态系统变化进行预测和规划。
同时,也可以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和防止自然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Enso循环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现象,受多种因素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密切关注热带太平洋上空的气候变化,以及海洋温度的观测,从而更好地了解Enso循环及其与海洋生态系统和气候变化的关系,为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和预防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总之,Enso循环和海洋温度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通过对其影响和变化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和规律,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和避免极端自然灾害。
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面水温与相关大气环流变异规律研究

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面水温与相关大气环流变异规律研究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加速推动了对海洋温度变异规律的研究和深入研究。
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温度变异规律与大气环流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产生深远影响。
针对此,本文将探讨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海面水温变异规律及其与大气环流变异的相关性。
首先,本文讨论了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二者地球表面温度变异及其脉络。
热带太平洋的海面水温变化受到季风波的支配,并最大程度地受到西南太平洋高压系统(SWP)和东北太平洋涡旋系统(NEP)的影响。
此外,印度洋海洋表面水温变异主要由印度洋副热带高压系统(ITCZ)支配,并受到亚洲夏季季风(ASM)和印度季风(ISM)的影响。
此外,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海面水温变化也受到同期温带大气环流变异的影响。
其次,本文分析了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海面水温变异的季节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热带太平洋季节变化较大,出现明显的夏季普遍升温和冬季普遍降温的特征。
另一方面,印度洋的温度变化较为平均,寒暑变化不明显。
此外,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大气环流变异也有明显的季节特点:热带太平洋的SWP春季和秋季较强,冬季和夏季较弱,而印度洋的ITCZ春季和夏季较弱,秋季和冬季较强。
第三,本文分析了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海面水温变异与大气环流变异之间的关系。
首先,热带太平洋海面水温变异主要受SWP和NEP的影响,当SWP和NEP活跃时,海面水温会升高,反之则会降低;其次,印度洋海面水温变异主要由ITCZ支配,当ITCZ处于弱状态时,海面水温会升高,反之则会降低。
此外,大气环流变异也会同步影响海洋表面水温变异,如温带大气环流变异可引发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海面水温变异,从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
最后,本文总结了本研究所发现的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海面水温变异规律及其与大气环流变异的相关性的研究成果。
研究表明,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海面水温变异受温带大气环流变异、季风波和本地气压系统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平洋海表温度的变化规律研究
本实验通过得到的太平洋海表温度①的距平以及逐月、年的分布规律,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对其数据进行处理。
找到厄尔尼诺现象②发生的时间,并对具体时间进行更细致的划分。
研究厄尔尼诺现象是为了减少和预防大规模的异常性气候③变化给人类带来的经济损失。
通过对厄尔尼诺年出现时海表温度的规律以及出现时海表温度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
以期达到对厄尔尼诺现象的了解和熟悉以致掌控。
标签:太平洋海表温度厄尔尼诺现象
引言
近30年以来,全球范围内发生了多次厄尔尼诺现象,对许多地区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对人类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海洋气候活动的规律性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2/3,是地球控制系统的主要控制因素,在气候变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海洋热含量的确定和海洋与大气之间垂直方向的热通量的观测对于认识全球气候变暖和气候变化是至关重要的。
海水的热容量相当于大气的热容量的1000倍,海水温度的微小变化都会对大气温度、大气环流、天气形势和气候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地球气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海洋气候,以及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实验过程
1.数据的收集
登录美国航天局网站,选取并下载2002年7月至2015年5月赤道东太平洋(0°—10°s,180°—90°w)的白天海表温度。
2.数据的整理
将2002年7月至2015年5月这155个月的温度制成表格,并分别计算出2002年至2015年每年的年平均温度与一月至十二月每个月的月平均温度。
最后处理得到上文中的表格。
3.数据的分析
首先将155个月每个月的海表温度制作成折线图形式,可形象看出2002年7月至2015年5月这段时间内温度的变化情况。
接下来,将每个月的月平均温度制作成折线图,用来分析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逐月变化规律。
最后,将每年的年平均温度制作成折线图,用来分析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逐年的变化规律。
其中,逐月逐年的变化规律分析结果在上文中已经阐述。
4.实测结果的运用
整个实验的目的是用来分析厄尔尼诺现象,完成该部分实验后,根据逐月逐年的普遍分布规律与异常分布规律,认为有可能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
同时,将处理后的数据运用到第二部分的厄尔尼诺的分析与处理。
二、研究内容与数据分析
逐月:总体来讲在分析各月份的平均温度时,发现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基本稳定在26℃至28℃之间,从10月至次年4月温度稳步上升,从5月至9月温度稳步下降.分别在4月与9月达到最高温与最低温。
另外某些年份温度波动比一般年份要剧烈的多。
逐年:02至06年,07至08年,12至14年的海表平均温度相对稳定变化不大,从单月来看温度变化也较为平滑。
而06至07 年,08至12年,14至15年间每年的年平均温度变化较为剧烈,从单月来看温度变化较大。
三、实验结果及结论
实验结果对比:
厄尔尼诺记录为:2002-2003 2004-2005 2006-2007 2009-2010 2014-2015
根据上述实验所得厄尔尼诺年份为:2002-2003 2007-2008 2009-2010 2010-2011 2011-2012
四、实验误差分析
1.官方所得厄尔尼诺是根据19世纪末期开始记录的太平洋海表温度数据,而我们实验来源的美国航天局所提供的数据只追溯到2002年,所以在分析厄尔尼诺现象时,尤其是需要用到数据的平均值和标准差,这对實验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影响。
2.在处理数据时,某些方面存在保留3位小数的近似,对最后的结果会产生一些影响,但经过对比,该方面引起的误差对结果影响不是很大。
参考文献
[1]Serreze MC,Barry RG.The Artic climate syst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4.
[2]Walsh JE.The role of sea ice in climatic variability:Theories and evidence1.Atmosphere ocean.1983;21(3):229-42 .
[3]Renwick JA.Southern Hemisphere circulation and relations with sea ice a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Journal of Climate.2002;15(21):305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