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

合集下载

2024中考备考重点难点03 课外文言文阅读(六考点六技巧)-2024年中考语文

2024中考备考重点难点03  课外文言文阅读(六考点六技巧)-2024年中考语文

重难点03 课外文言文阅读(六考点六技巧)从整体上看,文言文阅读难度加深,课外文言文的比例逐步提高。

考查的文段、内容容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从材料的组合形式上看,除了常见的单篇(或节选)文言文外,诗文联读、两篇(段)对比阅读以及群文阅读、试题最后一题中链接文言材料的形式逐渐增多。

从具体考点上看,命题重在考查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理解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断句是必考的。

实词的理解注重引导学习及解题方法,融入查字典法、语境推断法、成语助记法、课内外迁移法等;断句一般会提示断几处,降低错误率;句子翻译则给出关键词助记,提醒考生重视关键词与采分点,也有的结合文意理解、句子赏析考查;理解基本内容并归纳内容要点,或与其他篇目链接探究,或融入情境,或跨学科考查。

一些试卷还会将文言文阅读整体设置为专题任务群,在真实情境中解决所有任务,注重问题的解决。

从题型上看,客观题的比例大幅度减少,主观题成为主要考查形式,特别是开放题备受命题者的青睐。

考点一、词语(实词、虚词)(一)中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考查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的活用。

1.从考查方式看,中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1)单独考查,即从文言文中选出四个语句,要求解释加点的实词的意思。

考查时,以单音节词居多,双音节词也时有出现。

(2)偶尔在选择题中与虚词混合在一起考查。

(3)常与文言文翻译放在一起考查,且实词往往是得分点。

2.从文言实词的根本来源看,中考考查的文言实词基本上都在课本中出现过,重点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中考文言文中出现的相关实词看似与我们学过的课文没有联系,但认真分析后可以看出,这些词的意思与我们学过的课文密不可分。

3.理解文言实词的方法(1)语境推断。

实词绝大多数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解释词义时,要紧密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2)联想推断。

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释试题中的实词词义。

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解析中考文言文考点解析考点一:解释文言实词例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即更刮目相待( 重新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同“举”,推举 )(3)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4)先帝不以臣卑鄙(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5)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名词名师提醒解释文言实词、虚词的方法(1)平时注意积累并掌握常用常考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2)平时学习时,要熟记课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学习常用虚词时,要分清各虚词的用法:①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

②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为”“于”。

③起连接作用的,如“及”“则”“而”。

④起语气助词作用的,如“也”“乎”“哉”“焉”。

(3)结合词语所在句子的句意推断词语的意思。

比如文言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

做题时应重点考虑它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进行认真地比较。

作动词,以为美)考点二解释文言虚词例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A. 乃石性坚重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B.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虽不能察,必以情C.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子非鱼,安知鱼之乐D.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天子且至名师提醒翻译文言语句的方法(1)落实关键词的解释。

如上题中“染”是“沾染”的意思。

(2)补出原句省略的成分,调整语序,使翻译后的句子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3)忠于原文,做到不误译、不漏译、不增译,无语病,通达顺畅,富有表现力。

(4)注意句子的句式,做到“字字落实”。

考点三翻译文言句子例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只喜欢莲花,(它)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等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衰竭了。

中考文言文阅读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中考文言文阅读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中考文言文阅读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运用知识积累,借助注释读懂浅易文言文;能正确朗读文言文,按意义划分朗读节奏;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能理解常用的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翻译浅易文言语句;能理解浅易文言文的思想内容,了解其主要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等。

纵观近几年各地中考试题,涉及文言文阅读的考点主要有以下几个:考点一:划分朗读节奏【考点透视】划分朗读节奏是同学们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其考查形式主要有两种:(1)标示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2)选出朗读停顿标示有误或正确的一项。

【解题指津】一般来说,文言语句的停顿应遵循两个原则:(1)人名、地名、物名等中间不能停顿;(2)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能停顿。

【中考真题】(2009年山东潍坊卷)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

落笔辄为人所传诵[解析]朗读文言文时,主谓之间应该有适当停顿。

在这个句子中,“落笔”是主语,“辄为人所传诵”是谓语,两者之间应该停顿。

[参考答案]落笔/辄为人所传诵考点二: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考点透视】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文言虚词的数量比文言实词要少得多,但是它们的使用频率却很高,用法也比实词灵活。

其考点一般集中在“之”“其”“而”“于”“以”等几个常见的文言虚词上,试题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解题指津】要掌握这些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1)积累整理,系统归纳。

可以分篇目进行,对每篇文言文中出现的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纳整理,并结合典型例句进行分析,以加深理解。

(2)结合语境,灵活运用。

理解文言虚词要注意把它放在具体的语境中,结合具体语句确定其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中考真题】(2009年浙江义乌卷)下列句中加点词相当于“的”的一项是()a. 肉食者谋之b. 长跪而谢之曰c. 辍耕之垄上d. 小大之狱[解析]“之”是常用的文言虚词之一,其主要作代词、助词,也可以作动词。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汇总一、知识点汇总No.1实词释义(含实词辨析)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No.2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一: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②结构助词,译作“的”;③助词,不译;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中考语文文言文高频知识考点

中考语文文言文高频知识考点

中考语文文言文高频知识考点中考语文文言文高频知识考点中考语文文言文的考点解说、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是考查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综合能力的测试。

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中考语文文言文高频知识考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中考语文文言文高频知识考点三峡1.文学常识:作者: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2.重点字词:自三峡七百里中:在略无阙处:完全没有。

略:完全、全部//同缺空缺。

重岩叠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正午//半夜曦月:日月。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至于夏水襄陵:到//漫上山陵。

襄,上。

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或王命急宣:有//宣布,传播。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指奔驰的快马//不如素湍绿潭:湍,急流的水//潭,深绝巘多生怪柏:巘山峰飞漱其间: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良:的确,实在。

清荣峻茂:江水清澈,两岸山峰高峻,山上草木茂盛。

晴初霜旦:早晨。

林寒涧肃:寂静。

属引凄异:属,(zhǔ)连续。

//引:延长。

空谷传响:空旷的山谷里传来回声。

哀转久绝: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绝:消失。

奔:飞奔的马。

湍:急流。

三声:几声。

三,这里不是确数属:属引凄异(连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绝:久绝(消失)。

绝巘(山峰):极阻绝:断自三峡(在)自非(如果)通假字:阙;同缺,3.理解性背诵:(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写水流湍急(水流急速)的句子:朝发白帝,暮到江陵(5)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6)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7)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中考文言文考点归纳

中考文言文考点归纳

中考文言文考点归纳
中考文言文考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修辞手法:考查学生对于文言文修辞性言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设问、反问等。

2. 典故和古文名句:考查学生对于典故和古文名句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学生需要能够理解典故的背景和含义,以及古文名句所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3. 词语解释和用法分析:考查学生对于文言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学生需要能够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并能够灵活应用于句子和文章中。

4. 文章阅读和文段写作:考查学生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学生需要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观点,把握作者的情感和态度,并能够进行扩展和归纳,写出连贯和完整的文章。

5. 文言文语法和句法:考查学生对于文言文语法和句法规则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常见的考点包括虚词的用法、动宾结构、并列句和状语从句等。

6. 阅读理解和填空题:考查学生对于文言文文段的整体理解和细节把握能力。

学生需要能够根据文章的内容和语境,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入空格中,或者回答相关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地区和学校在中考文言文的考查重点和
难度上可能有所不同,以上只是一般情况下的考点归纳。

学生在备考中需根据自己的学校和地区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专题26:文言文阅读之文言文阅读考点详解(一)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专题26:文言文阅读之文言文阅读考点详解(一)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3)一词多义——这类词比较常见,一定要结合文言文句子解释, 如“故”,在“故人西辞黄鹤楼”中是“旧”的意思,而在“故五 月渡泸”中是“所以,因此”的意思。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重点考向
(4)词类活用——这虽不是中考所考查的重点,但对 理解文言文有着重要的作用。
如:《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负势竞上”一句中的 “上”原义表方位,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译为“向上”。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重点考向 文言断句应遵循的原则有两种:
(1)人、地、物等名称中间不应停顿; (2)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应停顿。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重点考向
文言语句断句停顿大致有下列五种方法:
主谓之间 动宾之间 定(状)中之间 表连接的虚词前 领起全句虚词后
如:环滁/皆山也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如: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如:夫/环而攻之
②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为”“于”; ③起连接作用的,如“乃”“则”“而”; ④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哉”。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重点考向 要重点掌握“之、其、者、而、则、乃、且、然、以、
于、为、也、乎、夫、焉”这十五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典例引领 加划线词语解释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竹 无丝竹之乱耳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重点考向
文言文翻译三原则 (1)信。指的是准确无误,忠实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 不可随意增减内容。 (2)达。指的是译文语句通顺,语意明确,行文规范。 (3)雅。是指能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 准确地表达出来。

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一)

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一)

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一)一、文言实词、虚词考点解析(一)文言实词实词的考点是理解常见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包括:1)通假字通假字是古汉语中较为常见的语言现象。

它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

如“反”通“返”,“知”通“智”(通用)。

如“蚤”通“早”,“直”通“值”(假借)。

如:“莫”通“暮”,“益”通“谥”(古今字)。

2)古今异义古今异义包括五种情况:12其特点为:今义小3456双音节词,如“亲戚”、“中国”;偏义复词,如“父兄”、“浅深”。

3)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由本义引申或假借而形成。

词的本义是指该词的最初意义、基本意义,如“兵”是兵器,是兵士;“走”是跑。

词的引申义是从基本意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如“深”的基本义有“河很深”、“深山”、“深耕”等。

引申义为“道理深”、“友谊深”、“夜深人静”等。

词的比喻义是指使用比喻释义,如“手足之情”、“乱扣帽子”。

对文言实词的考查,重点在辨析常见的古今词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之处,认定多义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特定意义。

(二)文言虚词虚词的考点是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

常见文言虚词有:安、但、而、耳、故、何、乎、或、既、乃、其、且、然、若、虽、遂、所、为、焉、也、以、已、矣、因、犹、于、哉、则、者、之等。

要注意文言虚词中三类特殊现象:1)兼词:诸、焉、盍、叵、旃。

2)虚词连用:两个连用“也哉”、三个连用“也乎哉”。

3)复音虚词:于是、无论等。

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重点在根据阅读材料中上下文的语境,具有懂得并能加以解释的能力。

“在文中的用法”界定了范围,并表现为常见用法。

首先要掌握一些常见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然后在具体的语境中仔细判别、比较、推断,达到了解其用法的目的。

二、语法与翻译考点解析(一)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一类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它的词性和语法功能,而具有了另一类词的词性和语法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把握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六至九年级的学生,对于浅易的文言文,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要能背诵优秀诗文80篇。

也就是说,初中生要通过四年的学习,具备独立阅读一篇文言文的能力,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在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优美句段,掌握一定的文化常识,了解常见文言句式,准确理解常用实词、虚词的含义,把握文言文阅读的习惯和特点,从整体上感知文章主旨。

不难看出,这些内容无疑就是中考文言文命题的“纲”,中考时要想在文言文阅读上拿到高分,就必须围绕以上知识点狠下功夫。

归纳近年来中考文言文阅读板块的考题,其常见考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考点一:重点字词考点二:文言句式考点三:句子翻译考点四:理解文章内容考点五:分析人物形象考点六:感悟作者的情感考点七:断句考点八:鉴赏拓展考点一:重点字词这类题目主要围绕文言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设计考题,要求考生准确进行解释。

【例题】解释下列加点字。

(1)同舍生皆被绮绣( )(2)主人日再食( )(3)右备容臭( )(4)缊袍敞衣( )【技巧点拨】文言文字词的考查,一般都遵循“考题在课外、考点在课内、知识在课本”的原则,因此要注意平时积累。

一是要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譬如“今亡亦死”中的“亡”,就是一个常见实词。

二是积累通假字,譬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就通“悦”。

三是积累词类活用,譬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中的“船”就是名词用作状语,当“用船”讲。

四是积累古今异义,譬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中的“牺牲”,此句中就当“祭祀用的牛羊”讲,与今天“为正义而死”的意思根本不同。

五是积累一词多义,譬如“之”,在古汉语中就有“的”、“到”、“位”等多种意思。

有了广泛的积累,大多数文言字词都能给出意思。

对于少数未学到过的文言字词,同学们可先整体理解该字词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再回过头来猜测相关字词的意思,选择一个最贴切的意思将其写出来。

【参考答案】(1)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2)每天(3)气味,这里指香气(4)破旧考点二:文言句式这类题目主要是围绕常见的文言文句式设计考题,或填空,或判断,或翻译。

【例题】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技巧点拨】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有以下五种:一是判断句,即对某一事物作出判断。

二是被动句,即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三是疑问句,表达某种疑问。

四是倒装句,主要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四种情况。

五是省略句,即句子中的某一成分出现了省略。

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对给出的文言句子作出准确判断,然后再依据各种句式的特点进行解题。

【参考答案】(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考点三:句子翻译这类题目就是要求对文言句子进行翻译。

【例题】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技巧点拨】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掌握五种文言特殊句式,同时要了解借代、互文、委婉、讳饰等文言文修饰方法,在此基础上,还要熟练掌握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常识,最后,还要掌握文言文语句翻译的基本技巧。

文言文翻译技巧一般可以概括为八个字:“留”、“补”、“删”、“换”、“调”、“选”、“固”、“意”。

①留。

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

例如,“景公使使者至”,就可译为“景公派使者到了”。

(《晏子辞千金》)②补。

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

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在翻译时应将“再”、“三”后面的“鼓”补出来。

(《曹刿论战》)③删。

删去不译的词。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在翻译时应将无意思的“之”删掉。

(《愚公移山》)④换。

在翻译时应把文言文中的代词换成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

例如“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在翻译时应把“吾”换成“我”。

(《廉颇蔺相如列传》)⑤调。

在翻译时,有些句子的词序需要调整。

(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

例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可调换成“我与城北徐公孰美”的形式。

(《邹忌讽齐王纳谏》)⑥选。

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成文言文翻译的难点。

例如“顾野有麦场”中的“顾”是一个多义词,它的义项共七条:a.回头看;b.看;c.探问;d.拜访;e.顾惜、顾念;f.考虑;g.但、只是;h.反而、却。

在这个句子中用b项最恰当。

(《狼》)⑦固。

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例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得无……乎?”译为“恐怕……吧”“莫非……吧”。

(《岳阳楼记》)⑧意。

即意译。

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

在此基础上,再对不懂的词语进行揣测,大致推断出它的意思,这样,一个文言句子就能够很轻松地翻译出来。

【参考答案】因为这件事,(我)非常感激,于是答应先帝(为他)奔走效劳。

考点四: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中心这类题目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文言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文章的主要意思,一般以问答题的形式出现。

【例题】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技巧点拨】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读懂文意,然后和现代文阅读一样,抓住文题、首尾段及主要段的中心句进行概括整理。

【参考答案】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考点五:分析人物形象这类题目主要围绕文中的人物设题,要求考生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例题】根据甲(晏子至……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乙(景公游于寿宫……鳏寡有室)两文(均选自《晏子春秋》),你认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技巧点拨】分析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和现代文阅读一样,同样是抓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从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有时候还要注意对比、烘托等手法对人物刻画的作用。

【参考答案】晏子是一个机智善辩、能维护国家尊严的人,是一个关爱百姓、关注民生的人。

考点六:感悟作者的情感品味文章观点哲理这类题目主要以论述题的形式出现,但有时也出现在选择题中。

【例题】两篇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

请说说甲(《陋室铭》)、乙(《爱莲说》)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技巧点拨】解答这类题目,关键是读懂原文,然后抓住文中的重点句进行品析。

因为无论是情感的表达,还是观点的表达,都要以抒情、议论等句子作为载体,抓住这些句子,就基本找到了答案。

【参考答案】甲文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乙文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的高洁情操和对正直品德的追求。

考点七:断句这类题目,就是要求考生给文言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可以是操作题,也可以是选择题等。

【例题】用“/”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三处)。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技巧点拨】中考文言文的断句,肯定不会考给整篇文言文断句,通常只是要求对一个文言文片段进行断句,因此难度不算大,但要断准确,也实非易事。

那么,如何去完成这样的题目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一是理解大意分层次。

方法是联系上下文,通读全段,弄懂这个片段的大体意思,然后看能不能分出一个大概的层次来。

二是抓住名词理句子。

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等一般都是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看看它们的前后可不可以断句。

三是寻找虚词分句子。

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它们固定的作用和位置,如“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等一般用于句首;“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等关联词一般用于复句中间;“也、矣、焉、耳、耶、与(欤)、邪”等经常用于句尾;“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疑问词一般代表此处是一个疑问句;“曰、云、言”表示人物在说话,我们完全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四是分析语法辨句子。

“……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不亦……乎”、“何……为”、“安……哉(也)”、“孰与……乎”、“岂……哉”,是典型的反问句式;“为……所……”、“受……于……”,是典型的被动句式。

还有“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是典型的固定结构。

五是巧用修辞断句子。

对偶、排比、顶真、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断句时可以利用。

【参考答案】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考点八:鉴赏拓展这类题目,围绕文言文的主题思想、情感态度、艺术手法等一个或多方面设题,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运用文中的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等。

【例题】[甲]文段(选自《送东阳马生序》),在读书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乙]文段(选自《明史》)在做人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

【技巧点拨】解答这类题目,要在准确把握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考题要求,沿着一个方向或多个方向进行品析,作答时一定要紧密联系文章的主题、抒发的情感、阐明的道理、艺术手法等,内外结合,合理生发,表达清楚。

【参考答案】读书方面围绕“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做人方面围绕“正直”、“坦诚待人”、“与品德优秀的人交友”、“背后不说人坏话”等要点回答即可。

二、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归纳研读文言语段阅读理解考点归纳研读考点归纳整理考点1:正确翻译文言重点字词、句子,断句考点2:加强对主旨句、警句、名句的理解及背诵考点3:品味词语在文中的表达妙处及其表达效果,分辨语句的表达方式考点4:概括语段内容,分析语段结构及其在原文中的地位作用考点5:评析文章的思想内容,感悟文中人物及事件的特点、意义考点6:评析文章的写作特色、技巧(修辞)考点7:评析文章的思想倾向及历史意义考点8:联系实际,谈文章对自己的启发及其现实意义考点9:与语段有密切联系的文学常识及其写作风格考点10:不同素材间的联系、比较和迁移知识要点研读一、文言语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①留。

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

②补。

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

③删。

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

④换。

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

⑤调。

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二、文言文阅读阅读文言文主要把握如下四点:1、断句停顿;2、分析常见虚词、关键实词、重点语句的意思;3、把握文章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4、对不同类型的文言文能从文体特点上进行分析。

三、诗词赏析这是一项综合性较强、能力层级较高的活动。

诗词赏析的内容包括:1、词语和句子内容、文章主旨的概括;2、表现手法(抒情、象征)、表达方式的分析等;3、作家作品、背景材料的识记;4、作者情感、诗词意境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