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了解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形成和内容。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教学重点:

(1)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主要内容。(3)中国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1)关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长期以来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特别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七年间,中国处于什么样的社会形态之中,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2)如何正确地历史地把握当今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教学中突出的难点。

教学时数:4学时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为了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上,首先对建国初期的基本国情,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科学分析。早在1936-1937年间,毛泽东在阅读苏联《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译本第3版)一书时,就深谋远虑地注意到列宁、斯大林关于过渡时期主要矛盾的论述,产生了过渡时期的主要矛盾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的基本想法。1948年9月,在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的讨论发言中,刘少奇在分析新民主主义经济成分后指出,在新民主主义经济中,基本矛盾就是资本主义(即资本家和富农)与社会主义的矛盾,或者说是无产阶级劳动人民与私人资本家的矛盾。同年9月15日,张闻天起草的《关于东北经济构成及经济建设基本方针的提纲》一文,也在系统分析新民主主义经济结构的基础上,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论述,受到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

在上述思想探索的基础上,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及这次全会的决议里,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科学分析了建国初期的中国国情。第一,强调要以建国初期的基本国情作为观察、处理革命时期及革命胜利后一个相当时期内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中国国情的一个基本事实是,中国经济相当落后,工业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就全国范围来说,在抗日战争以前,大约是工业占10%,农业占90%左右。这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制度压迫中国的结果,是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在经济上的表现。

还有一个事实是,在占旧中国经济10%左右的现代性工商业经济中,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垄断资本占旧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80%,占全国工业资本的三分之二左右,占全国工矿、交通运输业固定资产的80%,集中了价值100亿美元至200亿美元的巨额财产。在没收这些官僚资本基础上形成的新民主主义国营经济,就是新中国的家底。

对中国国情的分析为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奠定了基石,与后来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直接相通的。

第二,分析了建国初期的社会经济结构,提出了不同的经济政策及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理论。毛泽东指出:中国的现代性工业的产值虽然还只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10%左右,但它却极为集中,最大和最主要的资本集中在大中城市,集中在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中国官僚资产阶级的手里。没收这些资本归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所有,这就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使新民主主义国营经济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成分。这一部分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中国的私人资本主义工业,在中国现代工业中占第二位,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代表人物,由于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或限制,在人民民主革命斗争中常常参加或保持中立的立场。由于这些,并由于中国经济现在还处在落后状态,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还需要尽可能地利用城乡私人资本主义的积极性,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向前发展。在这个时期内,一切于国民经济不是有害而是有利的城乡资本主义成分,都应当允许其存在和发展。城乡资本主义将在活动范围、税收政策、市场价格、劳动条件诸方面受到人民共和国政府不同的、恰如其分而又有伸缩性的政策限制。但是,为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利益,即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了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现在和将来的利益,决不可以对私人资本主义限制得太大太死,必须容许它们在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经济政策和经济计划的轨道内有存在和发展的余地。

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国民经济总产值90%的分散的个体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是可能但必须谨慎地、逐步而又积极地引导它们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的。必须组织各种生产的、消费的和信用的合作社,建立中央和地方的各级合作社领导机关、专门从事合作社事业。这种合作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在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政权管理之下的劳动人民群众的集体经济组织。单有国营经济而没有合作社经济,我们就不可能领导劳动人民的个体经济逐步地走向集体化,就不可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到将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就不可能巩固无产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领导权。

还有一种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在革命胜利过程中逐步产生的国家经济同私人资本合作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策是,在必要和可能的条件下,鼓励私人资本向国家资本主义方向发展,通过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去改造私人资本主义。其中包括在政府无力经营的情况下,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规定,将公营工矿业租给私人资本经营或由私人资本集股经营,等等。

根据以上分析,新中国的经济构成包含的五种主要的经济成分是:国营经济,这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这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私人资本主义;个体经济;国家和私人资本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并构成新民主主义的社会经济形态。

分析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构成的目的,是为了正确把握社会经济中的矛盾关系。毛泽东等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阐述中指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所经营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处于对立地位的,它和私人资本主义发生经济竞争是不可避免的。这种矛盾,即新民主主义国家内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是在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以后,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基本矛盾。在这种矛盾状态下的斗争,特别是在这个矛盾中的长期的经济竞争,将决定新民主主义社会将来的发展前途。无产阶级在现阶段与资产阶级进行的限制与反限制的斗争中,不能忽略同资产阶级的联合的一面,所要限制的是它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方面,提出这些问题的出发点,是为了发展生产。

政治上的独立要求有经济上的独立作为巩固的基础。毛泽东和刘少奇指出:中国革命的胜利,并不就等于完全解决了中国独立自主的问题。只有经济上获得了广大的发展,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先进的工业国,经济上完全可以摆脱对外国的依赖了,才算最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并且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矛盾,第一种是国内的,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第二种是国外的,即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因为这样,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制度,在人民民主革命胜利以后,不仅不可以削弱,而且必须加强。努力发展国家经济,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使其过渡到社会主义,对内的节制资本和对外的统制贸易,是这个国家在经济斗争中的两个基本政策。与此同时,建国后由于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矛盾日益突出起来,如何认识过渡时期民族资产阶级性质及其与工人阶级矛盾的性质问题,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从理论上和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看,过渡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阶级: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共产党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一面。所以民族资产阶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