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之美

合集下载

细节中的深情——《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特色

细节中的深情——《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特色

细节中的深情——《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特色-中学语文论文细节中的深情——《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特色■ 桑沛霖明代著名散文家,人称“震川先生”的归有光有“明文第一人”的美誉。

归有光散文源出司马迁之《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极为朴实,感情十分真切,被誉为“明文第一”的确是名至实归。

归有光散文,常以日常生活细节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乃至主仆之间的深情。

这一类散文,言近旨远,感情真挚,语言朴素,细节生动,画面优美。

《项脊轩志》、《寒花葬志》等篇最能体现归有光散文的特点,其中尤其以《项脊轩志》最为感人至深。

在《项脊轩志》中,归有光通过写项脊轩这一间破屋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对项脊轩前后的异样感情,以及通过对与自己休戚相关的三个女人的言行等细节描写,于细微之处,传达出了作者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

一间破屋项脊轩在作者笔下,自己少年时光读书用功的书房,即文章的描述对象项脊轩,也就是所谓的旧南阁子,在修葺前后,不仅面貌完全不同,从中更是体现了作者完全不同的感情。

在修葺之前,作者描述项脊轩“室仅方丈”,只“可容一人居”,甚至在下雨天想把书桌换个地方也不可能,突出了书房之小。

“百年老屋”,这是突出了书房之十分陈旧。

“尘泥渗漉,雨泽下注”,说明了书房不仅陈旧,而且还很破漏。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说明书房还很阴暗,是一间连阳光都难照到的破旧小屋。

但就在这样的一间破屋里,归有光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光。

等到稍为修葺之后,项脊轩这一间破旧小屋,在作者的眼里,就“亦遂增胜”了。

不仅如此,作者还借书满架,偃仰啸歌,或冥然兀坐,并觉珊珊可爱。

因为在读书人的心目中,有满架的书籍,有幽静的环境,有半墙的明月,有斑驳的桂影,这实在应该算得是一个好地方。

在这里,作者以人“偃仰啸歌,冥然兀坐”的自由自在、自得其乐,鸟的“时来啄食,人之不去”的宁静幽雅,以及“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的优美诗意,表现了自己在修葺项脊轩之后的喜爱之情。

项脊轩志中的细节描写

项脊轩志中的细节描写

《项脊轩志》中的细节描写《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抒情散文,借对项脊轩变迁兴毁的描绘,写出了对轩的深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三代亲人的深沉怀念。

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似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形散而神聚。

或喜或悲,作者极善于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传写人物神情、仪态,抒发至真至诚至朴的情感。

作者起笔就抓住项脊轩的独特细节来勾绘其特点。

“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体现其"小”;“百年老屋”表现其“旧”;“尘泥渗漉,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的地步。

突出其“破”;“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写出其“暗”。

这“渗漉““下注”“顾视无可置者”等细节极形象地写出轩的惨境,你一定会问:既然项脊轩如此可怜、可悲、可叹,为什么作者对它有着如此深挚的眷恋之情,并且专门为它写一篇志来歌咏它,纪念它呢?这就是作者设下的一个悬念,也是为下文写轩的幽静美景作铺垫,用的是欲扬先抑手法。

他不象一般的作者那样急于解除读者的悬念。

而是很从容地描述他是怎样地对小小项脊轩大加修葺的:“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亦遂增胜。

”娓娓道来,如拉家常。

语言描绘之细致入微,叙事状物之精美周到,仿佛是归有光亲自在对我们讲解他修房的经过一样。

他的口气是那样亲切自然,哪里补,哪里修,哪里开窗,哪里植树,说得是那样委婉动听,毫不罗嗦,在浅淡清新的笔墨中饱含了深深的爱美怜惜之情。

尤其令人欣喜的是,作者还“杂植兰桂竹木于庭”,锦上添花,美中溢彩,集香花翠竹、佳卉美木于一室,安能不使“旧时栏?,亦遂增胜”呢,令小小的项脊轩增添了无限使人伶爱的风雅之情。

在用词造句方面,精练准确,上下文词词相扣,句句相联。

文中的“上”、“前”、“垣”、“周”、“南日”、“反照”、“洞然”等词与上文的漏、暗、旧老、小窄相对照。

《项脊轩志》写作特点及借鉴意义

《项脊轩志》写作特点及借鉴意义

《项脊轩志》写作特点及借鉴意义项脊轩是归有光青年时代的书斋,它同作者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归有光曾在这里读书休憩,在这里听老妪讲述母亲的往事,在这里听祖母的教诲,在这里同妻子闲谈。

根据生活感受,归有光在18岁时创作了这篇借记物来叙事、抒情的佳作——《项脊轩志》,31岁时补叙了后两段。

这篇文章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富有表现的细节,用简洁朴素的语言写人叙事,寄托自己的真挚感情,文章虽然选材角度很小,但写得委婉动人,清新朴质,在写作技巧上很有特色。

一、文章写得感情真挚饱满,含蓄深沉,韵味不尽全文无论是描绘景物,还是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都能曲尽其妙,渗透着浓郁的抒情色彩。

如第一段描绘万籁有声、小鸟相亲、明月珊珊、桂影弄姿的书斋环境,是那样清幽恬静;写自己偃仰啸歌、冥然兀坐的生活情趣,是那样悠闲自得。

诗情画意的描绘中,饱含着眷恋之情。

“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东犬西吠,鸡栖于厅”平定而不露声色的叙事中说明了亲人离心离德,分庭抗礼,呈现出作者内心厌恶、不满,但又无可奈何之情。

“儿寒乎?欲食乎?”“‘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亲切的语气,精细的动作,老祖母的神态、性格以及对孙辈那种又是责备、又是疼爱、又是喜悦的复杂心理,都栩栩如生的刻画出来了。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淡淡几笔,体现了魏氏的好学和他们融洽的伉俪之情。

末尾以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作结,睹物思人。

情厚意长,余韵不尽。

二、布局精巧,组织得体文章写景叙事,表面看似乎随手拈来,散漫无章,实际都与项脊轩有关。

可以说项脊轩是贯串全文的一条主线。

文章可分四个部分。

最后两段补记亡妻在轩中的生活和轩后来的变迁。

纵观全文,真正是事断情不断,形散神不散,一线穿珠,脉络清晰。

三、作者善于选取生活细节描写人物,淡而传神文章写母亲、祖母和亡妻三人,笔墨不多,但写得栩栩如生。

最后是文章语言平淡自然,神韵条畅。

作者不刻意求工,但笔随意到,写来情真词切,别具风韵。

项脊轩志写作手法

项脊轩志写作手法

项脊轩志写作手法《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代表作之一,它以项脊轩为线索,通过记述和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家庭、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在写作手法上,归有光运用了多种手法,如细节描写、情景交融、对比衬托等,使得文章情感真挚、语言生动、意蕴深厚。

一、细节描写《项脊轩志》中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这些描写不仅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也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文章开头对项脊轩的描写:“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这些细节描写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项脊轩的狭小、破旧和阴暗,也表现了作者对家族衰落的悲凉和感慨。

二、情景交融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运用了大量的情景交融的手法,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家庭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家庭、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例如,文章中通过对庭院中小鸟鸣叫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家庭和谐的向往和对家族没落的无奈。

又如,文章中通过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家庭亲情的珍视和对人生情感的追求。

三、对比衬托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通过对比不同人物、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的表现和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文章中通过对母亲和祖母的描写,突出了作者对亲情的珍视和对家庭和谐的向往;又如,文章中通过对过去和现在的描写,突出了作者对家族衰落的悲凉和感慨。

四、叙事抒情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运用了叙事抒情的手法,通过记述家庭生活中的琐事和情感纠葛,表达了作者对家庭、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例如,文章中通过对母亲和祖母的言行举止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亲情的珍视和对家庭和谐的向往;又如,文章中通过对项脊轩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家族衰落的悲凉和感慨。

五、运用典故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运用了典故的手法,通过引用历史故事、传说等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文章中引用《论语》中的“鲤趋而过庭”来表现自己对长辈的尊敬和对家族传统的传承;又如,文章中引用《左传》中的“枕戈待旦”来表达自己对家族复兴的渴望和对光宗耀祖的追求。

归有光散文《项脊轩志》特色赏析

归有光散文《项脊轩志》特色赏析

每一 个 形 象 . 只有 三言 两 语 的 简短 描 写 . 它 们 都 但
皆为 浓缩 了作 者 深情 的意 象 ,所 以叙事 效果 极 佳 。 读 过之后 . 不仅 难 以 忘 怀 . 且 能 “ 览 者 恻 然 有 而 使
修葺 、 饰后 的项 脊轩 :余 稍 为修 葺 , 不上 漏 。 整 “ 使 前
了人亡 物 在 、 世 沧 桑 的感 慨 以及 对 项 脊轩 . 祖 三 对 母 、 亲 和 妻子 的深 切怀 念 。在 文章 中作 者 淋漓 尽 母
致地 显 示 了选取 生 活琐 事 、 常 景物 表 现人 物 的音 平
充分 表 达 了作者 对项 脊轩 的深厚 情怀 脊轩 的一 项 再遭 火 。使 人感 受到 作 者遭受 的生活艰 难 坎坷 : 但 多次 火灾 中项脊 轩得 以保 全 . 叫人体 会 到 了作者 又
绍 出来 的 。 过 老妪说 出“ 通 某所 , 而母立 于 兹 ”造 成 ,
鸟 时来 啄食 , 人至 不 去 三 五之夜 , 明月半 墙 , 影 桂 斑驳 . 移影 动 . 风 珊珊 可爱 。 在作 者笔 下 . 时 的项 ” 这
脊轩 严 实 完 整 , 独立 明亮 , 花木 增 胜 , 寂静 美 丽 , 作
时对 孩 子 关心 爱 护 . 问寒 问 饥 的 神情 。 灵 活现 地 活 表 现 出来 借 老妪 之 口描绘 出 “ 以指 叩门扉 ” 再 娘 的 轻 微 动 作 . 现 慈母 怕 孩 子 受 惊 的心 情 . 使 人 有 表 更
来说 . 是 “ 居 于此 , 可喜 ” 就 余 多 。 但 是 , 脊轩 发 生 了 巨大 变 迁 : 先是 , 中通 项 “ 庭
的兴废 . 与之 有 关 的 家庭 琐 事 和 人 事 变 迁 . 达 写 表

细节描写在《项脊轩志》中的抒情妙用-2019年文档

细节描写在《项脊轩志》中的抒情妙用-2019年文档

细节描写在《项脊轩志》中的抒情妙用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语言,以及景物片断等加以具体、生动、细腻的描写。

所谓的细节,是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

在文学作品中,它是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

细节描写是所有作家都青睐的一种写作技巧,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

它或浓墨重彩,或简笔勾勒,但都集中在最富有表现力的细微一点。

通过一点表达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文学作品往往通过细腻、传神的细节描写塑经典的人物形象,譬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形象。

提起孔乙己,我们都会想起他“排出九文大钱”,用手“扣住”小碟,绘声绘色向讨要茴香豆的孩子讲解“回”字写法的样子。

在“排”和“扣”的背后,我们能深刻体会到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以及作者对孔乙己的同情。

本文就结合《项脊轩志》,重点谈谈细节描写在记叙文中表情达意作用。

一、环境细节渲染感情每个人在记忆的深处都有一所老屋,特别是像作者这样有着坎坷经历的人。

作者从哪个角度突破,三两笔能勾勒出它的特点?老屋由盛而衰,破败不堪之后再经修葺。

作者对它的感情是极其复杂的。

归有光选择了两点:一是静,一是雅。

给予人最突出的印象还是幽静。

但又不是死一般的沉寂,依然富有生机,常常从动态中显示静境。

所以开篇作者就说,“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

”这句话表面看起来矛盾,“有声”怎么能说“寂静”,细细琢磨,意境深远。

连远处自然界的一切音响都清晰可闻,可见小屋的庭阶多么的寂静。

抓其一点,以动衬静。

这一段另一处精彩的细节是“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一般情况人来鸟飞尽,院落显得异常安静,但本文却不这样写。

小鸟啄食,人来不走,写出了人和自然的和谐静谧,则从动态中显示了静境,寓意深远。

老屋的雅,作者则借助陈设植物。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借书满架”,整日“偃仰啸歌”。

屋中所陈之物是作者志趣所在。

兰桂譬喻美德,修竹象征志节,种植兰桂竹木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志趣高远。

项脊轩志细节描写

项脊轩志细节描写
《项脊轩志》对我们的写作有哪些借鉴意义
①取材方面的借鉴
《项脊轩志》的题材,它选取的都 是家庭琐事、书斋生活、家族往事、 母子之情、祖孙之情,没有一样是 “轰轰烈烈”的,但都写得真切感人。
生活中不是缺少素材,而是缺少发现!
②立意方面的借鉴
展现内心世界,抒发真情实感,是 人们创作的一个永恒主题。归有光在 文中将母子情、祖孙情、夫妻情写得 那样深沉缠绵、感人肺腑。
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 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 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 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写文章如做人,一个对生 活、对他人充满爱心的人才能 写出感情饱满的文章,才能从 笔端流泻下诗样的语言。
③细节描写的作用
细节描写包括许多内容:动作描写、心理描 写、语言描写等。 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可以深化文 章主题,可以渲染时代气氛,也可以暗示影 射。
要想成功地运用细节描写,要善于 观察生活,从中提炼出真实、生动的 细节,加以细腻描绘,就会起到以少 胜多的艺术效果。

《项脊轩志》作品赏析

《项脊轩志》作品赏析

《项脊轩志》作品赏析教育专区高中教育语《项脊轩志》作品赏析作品赏析项脊轩,归有光家的一间小屋。

轩,小的房室。

归有光的远祖曾居住在江苏太仓的项脊泾。

作者把小屋命名为项脊轩,有纪念意义。

“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借记物、事来表达作者的感情。

撷取日常琐事,通过细节描写,来抒情言志。

他的风格“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借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感情。

此文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

文章紧扣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穿全文的意脉,将生活琐碎事串为一个整体。

善于拮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

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本文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优秀散文。

文章通过记作者青年时代的书斋,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事变迁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回忆家庭琐事,抒发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

归有光的叙事抒情散文,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平淡自然的笔调记叙日常生活小事,运用追叙、回忆、触景生情、见物思人等方式,从琐屑事件的叙述中抒写出真切的感情,从平淡情景的描绘中表现出悠远的意趣。

这一特点在《项脊轩志》中表现得尤为显著。

本文以项脊轩的前后变化为线索,写出一系列家庭琐事,表现了作者对家道衰落的惋惜心情和对死去的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切怀念,也表现了作者年青时刻苦读书、怡然自得的乐趣。

文章所记的一切,都紧扣项脊轩来写,而以“悲”“喜”作为贯串全文的意脉。

第一段写项脊轩经过修葺和美化环境之后的幽雅可爱和自己在轩中“偃仰啸歌”、自得其乐的情景,是从“喜”字立意,也反衬下文所叙项脊轩环境遭到破坏之可悲,引出对往事的无限追怀。

第二段分两层:第一层叙父辈分家,完整的庭院被分隔得杂乱不堪,项脊轩不再是一个读书的幽雅所在。

第二层以抚育两代人的老妪作为联结,围绕项脊轩回忆母亲与祖母遗事,抒发自己怀念亲人的凄侧之情。

这段从“悲”字立意。

第三段写“轩凡四遭火”的变故,虽“得不焚”,亦足见项脊轩命运之乖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脊轩志》是一篇凄美、动人的抒情散文。

它美在细节,正如清人黄宗羲所说,“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

它的细节描写具有精练美、情韵美和诗意美。

一.先讲细节描写的精练美
《项脊轩志》没有复杂的情节,有的只是貌似琐碎、实则经过精心提炼和严密构思的细节。

它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古代散文精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细节描写的精练美。

叙事细节精练。

如对于大家庭的“三世变迁”,作者并未做过多的叙述,只是一句“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待诸父异爨,……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这是多么高度浓缩的家庭版《战争与和平》,原来是一个“庭中通南北为一”的和谐兴旺的偌大家族;“待诸父异爨”后,先是竖起了隔阂的“篱笆”阻断往来;继而干脆筑起一堵堵战争的“墙”,而且“往往而是”,一派四分五裂之状!几句话,将三世变迁浓缩其中。

又如,在回顾往昔夫妻生活情景时,只说“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寥寥数笔,勾画出小夫妻之间的和睦、情深。

叙事细节何等精练!
写人细节精练。

在短短千字文里,归有光分别描写了母亲、祖母、妻子三代亲人。

写母亲只抓住一个扣人心弦的小动作,即“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写祖母也不过是抓住三句刻骨铭心的话语。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一句比一句急切。

由于细节选取的精练,三代亲人都写得栩栩如生,母爱的细腻、祖母的期盼、妻子的温柔情态各别。

三个细节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三种不同的亲情,“琐琐细细,却令人百读不厌”,细节的选取和提炼已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场面细节精练。

对归家这个大家族零乱离析、衰败,归有光选取三个极为经典的场面细节来“摹状”:“东犬西吠”——兄弟不睦,连各家的狗也“交恶”了,一副闹哄哄的样子;“客逾庖而宴”——“君子远庖厨”,归家是读书人家,客人却要穿过乱糟糟的厨房才能去吃饭,可见诗书礼仪的架子也难以讲究,名门望族早已是“过去时”;更令人唏嘘感叹的是“鸡栖于厅”——厅堂是一个大家族的门面,重要客人都是在厅堂会面,但现在厅堂是鸡的栖息之处,鸡屎也拉得到处都是,归家连最起码的门面也装不出来了,的的确确是在走向衰败!寥寥几笔,将一个封建大家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再说细节描写的情韵美
《项脊轩志》之所以有感人的力量,就在于一个“情”字。

文中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处处关情,语语动情,它的细节描写充满了情韵美。

言语细节吐真情。

如写祖母语,“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对这个过早失去母爱的孙子,祖母似乎更加疼爱、怜惜,她担忧、牵挂的似乎格外的多。

等到她看到孙子整天呆在这里是为了“闭门苦读”,便喃喃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这怜惜疼爱中更饱含了希望与期待,她由衷地希望归家能在家道中衰的时候出来一个可以光耀门楣的人物以振兴全族。

“倾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这期待又是何等殷切和急切!三句话,其情真,其意切,一句比一句沉重、凄切,以至于作者“瞻顾遗迹”,觉得一切如昨,于是乎“长号不自禁”。

动作细节含深情。

如写母亲的举止,姊在乳母怀呱呱而泣时,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笔者曾和学生探讨:“叩”这个动作能不能换成“推”、“拍”、“打”?几乎所有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说:“不能!”他们认为:“推”,太急,门若猛地推开,怕是冷风会吹着小孩子;“拍”、“打”,太过用力了又太大声,半夜三更,可能会吓着小孩子。

唯有鸡啄米似的频频“叩”门,才能体现出母亲听到孩子哭时那种深深关切,又温柔细腻的母爱,只有母亲的心才会如此细腻!一个简单的小动作“叩”,使学生重温一次母爱;一个简单的小动作“叩”,使得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慈爱之情,令人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倍感真切,其动作细节饱含着深情。

于是“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林纾曾说:“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
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神色细节传浓情。

如写祖母神色,“比去,以手阖门”,喃喃自语的神态,包含着多少期待与慈爱。

“顷之,持一象笏至”,想到年事已高的祖母挪动颤巍巍的脚步,捧来了那曾经显贵与荣耀的象征——象笏,那虔诚的动作、那期盼的眼神,一切便尽在不言中了。

一两个神态细节的描写,把老年人对孙子的牵挂、赞许、鞭策的复杂感情,描绘得惟妙惟肖。

三.简单说说细节描写的诗意美
《顶脊轩志》不仅是一篇散文,它更是一首散文诗,细节描写充满了诗意美。

读之,如品佳酩,余香久在,回味无穷。

中国古典诗歌讲求意境的营造,也讲求意象的选择,常常借无情的自然物来反衬人世沧桑,暗寓物是人非的感慨,达到余音绕梁的效果。

以琐碎亲切、富于美感的生活细节描写,收“欢愉惨怛之情溢于语言之外”之效,震川先生《项脊轩志》可谓此中绝笔!陋室不过项脊轩,最美不过项脊轩!
张文颖,语文教师,现居广东佛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