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读书报告
《菊与刀》读书报告

汇报人:XXX
一、研究日本
• 目的:日本人的脾气最捉摸不透,弄清日本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研究方法:利用图书文献,分析历史事件以及统计资料,并从日本的文字宣传或口头宣传的词句,
以及请教曾在日本生活过的西方人士,日本丰硕的文献,以及在日本居住过的许多西方优秀的观 察家。(当时由于两国正在交战,无法进行实地调查) • “双面人”:刀与菊,两者都是一幅绘画的组成部分。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 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 变;勇敢而又懦怯;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他们十分介意别人对自己的行为的观感,但当 别人对其劣迹毫无所知时,又会被罪恶所征服。他们的军队受到彻底的训练,却又具有反抗性。 • 日本人自己撰写了许多不同寻常的自我记录,强烈描写自我的冲动,既写他们的生活琐事,他们 的全球扩张计划,但他们的描绘也会略去一些重要事情,那些习而不察的事情。
三、负 恩
• 在日本,所谓“义”就是确认自己在各人相互有恩的巨大网络中所处的地位,既包括对祖先, 也包括对同时代的人。负恩使人非常容易动怒,也使日本人肩负巨大的责任。
• “恩”这个词有许多用法,其中有一个意思是共通的,就是承受的负担,债务,重负。一个人接 受土辈、上级的恩,如果不是从上辈、上级或者至少是从同辈受恩,那就使接受者有一种不快 的自卑感。日本人说“我受某人之恩”,就等于说“我对某人负有义务”,并且把这位债主,施 恩者称作“恩人”。“记恩”,也可以是一种真诚相待的流露。“恩”意味着对所欠恩情的回 报,从而就有爱的意思,但其本义是负债。
政治方面:
明治维新
1868年,倒幕实力取得胜利,宣告王政复古,“双重统治”结束。
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在翻开《菊与刀》这本书之前,我对日本这个国度的印象,就像一团纠结在一起的线团,看似清晰却又充满了矛盾和困惑。
而当我真正沉浸在这本书中,仿佛是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试图解读日本文化密码的奇妙旅程就此展开。
书中对于日本文化中“菊”与“刀”这两个看似截然相反的象征的探讨,让我时而惊叹,时而沉思。
“菊”,那是日本皇室的象征,代表着优雅、柔美与精致;而“刀”,则象征着日本武士的勇猛、好斗和坚韧。
这种看似极端的两面性,却在日本文化中和谐共存,实在是令人称奇。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所描述的日本人对于“义理”和“人情”的看法。
这让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部日本电影。
电影里,有一个角色因为背负着对家族的“义理”,不得不放弃自己心爱的人,去完成一项艰难且可能会危及生命的任务。
当时我就在想,这也太夸张了吧,怎么能为了所谓的“义理”做到这种地步?但看完《菊与刀》后,我好像有点理解了。
在日本人的观念中,“义理”是一种沉重但又必须承担的责任,就像背着一块大石头爬山,虽然累得气喘吁吁,但却不能轻易放下。
他们认为,违背“义理”所带来的耻辱,比死亡还要可怕。
而“人情”呢,则是他们内心深处那些柔软的情感,比如对家人的爱,对朋友的关心。
然而,在很多时候,“义理”和“人情”会发生冲突,这时候日本人就会陷入深深的痛苦和挣扎之中。
记得有一次,我去日本旅游,在一个小乡村里迷路了。
当时天色渐晚,我心里那个着急呀,就像热锅上的蚂蚁。
正巧碰到一位老人家,我赶紧上前问路。
老人家一开始特别热情,又是比划又是解释,可我还是一脸懵。
后来,他干脆直接放下手里的活儿,亲自带我走了好长一段路,直到把我送到了正确的方向。
在送我的路上,我跟他闲聊,发现他其实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但他说不能把一个迷路的客人丢在那里不管,这是他的“义理”。
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日本人对于“义理”的执着。
还有一件小事,也让我对日本人的性格有了更深的体会。
我在一家小餐馆吃饭,不小心把汤汁洒在了桌上。
菊与刀读书报告

《菊与刀》读书报告在我还没翻开这本书时,我就对书名十分疑惑,菊与刀,是本来两种不相关的东西,为什么作者要把它们放在同等的地位呢?然而,在我翻开了第一部分时,我顿时明白了菊与刀的含义。
“菊”原来是日本皇室的家徽,而“刀”则是日本武士刀精神的象征。
而作者选择这两种东西来命名,正是为了形容日本人的这种极端且矛盾的性格特点。
借用一下书中形容日本人的句子“日本人是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懦怯;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
”,完全符合了菊与刀的含义。
其实,一提起日本人,我骨子里就有一股极其厌恶之情。
因为,我总不能忘记,大约100年前,日本就开始陆陆续续不断地侵犯我国领土,后来居然还发起全面侵华战争。
虽然,我知道当时的大清的确昏庸的确弱小的确可以欺负,可是日本人战胜之后还要屠城屠尸用各种令人难以接受的残忍的手段去折磨俘虏和平民我就真的觉得已经超出了人性的底线。
所以,我一直都是以一个词来形容日本人:“变态”。
然而,到了今天,当我读到菊与刀时,我终于明白了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刀,是冷兵器中最早被使用的暴力工具,而在热兵器时代,日本人还继续崇拜这种由刀所代表的武士道精神,这就已经充分说明了日本的精神力量是多么地执着和强大,而这种重视精神轻视物质的文化核心,就促使了日本在战争中多采取异常的方式,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他们还如此凶残地对待已经放弃抵抗的无辜居民。
虽然我骨子里很鄙视日本人,可是,我又不得不赞扬日本人的“战斗力”,无论是二战战败后20年内的恢复重建,还是发展到如今的科学技术,日本都可谓是难得的非常成功的案例。
照大的来说,我国的科技水平目前还远远够不上日本的,照小的贴近我们身边的生活来说,走到大街上,10个中有7个都是用着日产手机。
虽然制造地是中国,可是专利费还是日本的。
更别说那些什么动漫、日剧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了。
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读罢《菊与刀》,心里像是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杂陈。
这本书对于日本文化的剖析,真的是太深刻、太独到了。
作者笔下的日本,就像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谜团。
一方面,他们追求极致的优雅和美感,就像那盛开的菊花,娇艳而迷人;另一方面,他们又有着如刀一般的坚韧和决绝,冷酷而无情。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提到的日本人对于“义理”和“人情”的看法。
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能觉得这两者有时候很难分得特别清楚,但是在日本人那里,却有着严格的界限和标准。
比如说,一个人可能会因为觉得对某人负有“义理”,而做出一些在我们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
这让我想起了我曾经看过的一部日本电影,里面的男主角为了报答曾经帮助过他的老大,哪怕知道那是违法犯罪的事情,也毫不犹豫地去做,只因为他觉得那是他必须履行的“义理”。
还有日本人对于“耻感文化”的重视。
他们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如果做了什么让自己觉得羞耻的事情,那简直是天大的灾难。
这让我想到了我认识的一个日本朋友。
有一次我们一起出去玩,她不小心在众人面前摔倒了,当时她的脸瞬间就红透了,之后的好几天都闷闷不乐,总觉得自己出了大丑。
再说日本人对于等级制度的尊崇,那真的是到了一种让我们难以理解的程度。
在家里,长辈有着绝对的权威;在公司,上司的话就是圣旨。
这种等级分明的观念,渗透到了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曾经在日本的一家公司实习过一段时间,那时候我就发现,下属对上司说话都是毕恭毕敬,甚至点头哈腰的,而且绝对不敢反驳上司的意见。
书中还提到了日本人对于战争的看法,这也是让我感触颇深的一点。
他们认为战争是一种必要的手段,是为了实现国家的目标和荣誉。
这和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和平、正义的战争观念完全不同。
这让我想起了历史上日本的侵略行为,他们那种疯狂和残忍,或许正是源于这种扭曲的战争观念。
不过,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在想,我们不能仅仅通过一本书就完全定义一个国家和民族。
就像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的一次错误,就否定他的全部。
菊与刀读书报告

《菊与刀》读书报告雍青纳么西南民族大学民研院民俗2013级130303042214 《菊与刀》是由美国人类女学家鲁斯.本尼迪克特奉美国政府之命,为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调查分析报告,旨在指导美国如何管制战败后的日本。
从未到过日本的本尼迪克特通过大量参阅书刊和日本文学及电影,并将战时在美国拘禁的日本人作为调查对象,认为运用文化模式理论,通过对日本人个体样本的归纳研究而得出的模式,可以用来验证和解释个体的行为。
通过对文本、影视、和同战俘的对话,比较美国人和日本人的价值观,研究得出日本人具有双重性格和“耻感文化”的文化特征,因此得出日本会投降以及美国不能用对付德国的方法对付日本的结论。
对于一个从未到过日本的人类学家而言,能够研究得如此细致缜密,实在是不容易,而且这些结论到如今都还能发挥其作用,足以证明《菊与刀》的价值。
一、文化模式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说“最孤立的细小行为,彼此之间也有某些系统性的联系。
我十分重视数以百计的单项行为如何构成一个总体模式。
”1关注日本1 《菊与刀》本尼迪克特,吕万和译本。
人生活中的琐碎细节,才能从中了解隐藏其后的决定。
文章在美日两大文化比较的整体眼光下,通过对等级制度、“恩”与“报恩”、义理与人情、耻感文化、修养和育儿方式等的考察,从结构上深入探讨了日本人的价值体系,分析了日本人的外部行为及深藏于其行为之中的思考方法,得出日本人的各类文化模式,及其与美国等国的“罪感文化”完全不同的“耻感文化”。
二、等级制度本尼迪克特认为日本人的一切都是以“各得其所,各安其份”等级制为基准的。
从家庭开始到整个社会的严格等级制都是自上而下的严密系统,将每个人都纳入其中,以共同忠诚的名义要求人们服从,具有强大的约束力,日本人在其秩序下遵循其中规则不反抗。
为揭示日本人生活方式极端的原因,本尼迪克特用大量文字对日本文化、日本社会具体论述,涉及了恩、义务、情意、人情等概念,这些概念深入描述了对日本人在等级制意识笼罩下的道德伦理体系,等级制已深入日本人骨髓。
《菊与刀》读书心得

《菊与刀》读书心得
《菊与刀》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日本文化的深入研究,揭示了日本传统文化与美国文化
之间的巨大差异。
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日本文化的研究著作,更
是一部关于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重要著作。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日本文化与西方文化
之间的巨大差异。
本尼迪克特通过对日本传统价值观、礼仪习俗、
家庭观念等方面的深入探讨,揭示了日本文化中的独特之处。
与西
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竞争和自我表达不同,日本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合作和自我克制。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日本人的行为举止和思
维方式上,更深层次地影响了日本社会的组织结构和价值观念。
通过本书,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相对性。
每种
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传统和发展轨迹,都值得我们尊重和理解。
在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和对话时,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尊
重对方的文化传统,避免以自己的标准来评判他人。
只有通过深入
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才能实现真正的跨文化交流和融合。
总的来说,《菊与刀》是一部极具启发性的著作,它不仅让我
对日本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让我意识到了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
这部书对于希望了解日本文化、进行跨文化交流的人来说,绝对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
2023年菊花与刀读后感(通用6篇)

2023年菊花与刀读后感(通用6篇)菊花与刀读后感1《菊与刀》中的菊是日本皇室的象征,刀则是日本武士的图腾。
两种极柔与极刚的东西交织在一起,恰好可以鲜明而具体的表现日本人性格中既温和谦让又生性好斗,既穷兵黩武又精神至上,即蛮不讲理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又能伸能屈,既保守又开放的矛盾状态。
一本《菊与刀》将日本人剖析的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作者本尼狄克特从未亲自去过日本,通过大量的查阅资料,访问学者,与在美国生活的日本家庭接触,加上到监狱中对日本战俘进行调查写就本书,作者用女性那细致入微的独特视角,平等冷静毫无先见的人类学家的宽广胸怀完成此书。
《菊与刀》就好像是放大镜一般让日本民族的性格毫无保留的暴露在聚光灯下,让很多无法理解日本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表现得如此疯狂的人有了了解日本和大和民族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它让美国军方和政府找到了在二战结束后应对日本政府和国民的最好方式。
让我触动最大的是美国人在对日本采取“最后的行动”或者说是“决一死战”之前最想要做的是了解“敌性”,因为他们觉得两个民族在思维方式、习惯上的差异巨大,要想最后打赢这场战争了解这个民族是关键和核心。
美国人这样做在后来的实践检验中无疑是明确而睿智的,而且还在不经意间成全了世界对这个民族的好奇心。
而且本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无论是在工作中,生活中,学习上,婚姻里亦或是上升到国家高度的政治与外交问题,没有什么是比了解对方,了解对手更至关重要的了。
作者在这里用文化差异即比较法的方式将日本的文化、价值观、处世态度等与美国、西欧、东南亚国家和中国相比,让世界各地的读者都能够更好地接近日__化和价值观中的核心内核。
作为中国人,读罢此书,可以看到日__化与中国文化迥然不同却又同宗同源的独特内涵。
作者同样给了我们最好的借鉴,以后再研究其他国家文化时以比较的方式入手,待研究稍有成效的时候你对本国文化和他国文化的了解程度都会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这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方式。
菊与刀读后感1

菊与刀读后感1《菊与刀读后感》读罢《菊与刀》,心中五味杂陈。
这本书对于日本民族性格的剖析,实在是太深刻,也太让我惊讶了。
在书中,本尼迪克特通过对日本文化和社会的研究,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矛盾而复杂的民族形象。
他们既有着菊花般的优雅和柔美,又有着刀一般的刚强和决绝。
这种矛盾的性格在日本的方方面面都有所体现。
就拿我曾经的一次旅行经历来说吧。
那次我去日本游玩,住在一个传统的日式民宿里。
民宿的主人是一对老夫妇,他们的热情和周到让我倍感温暖。
每天早上,老太太都会精心准备一份丰盛的早餐,那精致的摆盘,就像一件艺术品,让我都舍不得下口。
她总是微笑着,用不太熟练的英语跟我交流,询问我是否睡得好,饭菜是否合口味。
这时候的他们,就像是那盛开的菊花,温柔、和善。
然而,有一天我不小心在房间里打破了一个花瓶。
我连忙道歉,心里想着不知道要赔偿多少钱。
没想到,男主人走进来,一脸严肃,没有丝毫的笑容。
他仔细地查看了破碎的花瓶,然后用生硬的语气跟我说,这是他们家祖传的东西,对他们有着特殊的意义。
那一刻,我从他的眼神里看到了一种坚决和不容置疑,仿佛他手里拿着的不是一个破碎的花瓶,而是一把锋利的刀,让我感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
后来,经过一番沟通,事情总算得到了妥善的解决。
但这件事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日本民族性格中的这种矛盾。
他们可以在一瞬间从极度的温柔切换到极度的严肃和坚定。
再说说日本的艺术吧。
他们的茶道,那繁琐的步骤,优雅的动作,宁静的氛围,无不体现出菊花般的优雅和精致。
但看看他们的武士道精神,那种对荣誉的极度追求,不惜以死捍卫,又充满了刀的刚烈和决绝。
还有日本的动漫产业。
很多动漫作品画面唯美,情节温馨感人,充满了人性的温暖和美好,就像一朵朵盛开的菊花。
但同时,也有一些动漫充满了暴力和血腥,那种残酷的场景和激烈的冲突,又仿佛是亮出的刀。
回想起书中的内容,本尼迪克特提到日本社会对于等级制度的严格遵守。
在我旅行中遇到的一些小事上也能看出端倪。
比如在乘坐公共交通时,人们会非常自觉地按照规定的位置和顺序就座,没有人争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菊与刀》读书报告
一、书名:《菊与刀》
二、著者:露丝·本尼狄克特
三、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
四、内容背景:
二战后,美国为制定对日政策动员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研究日本,女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特受美国政府的委托写出《菊与刀》一书。
这本书实际上就是本尼迪克特在研究日本及日本人后所作的一份报告。
该报告根据文化类型理论,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以战时在美国拘禁的日本人作为调查对象,同时还参考了大量的书刊以及日本文学和电影,得出了日本政府会投降并且要保留天皇、利用日本原有的行政机构统治日本的结论。
本书共包括十三篇,每一章都有不同的主题内容。
第一章任务——研究日本
第二章战争中的日本人
第三章各得其所,各安其分
第四章明治维新
第五章历史和社会的负恩者
第六章报恩于万一
第七章“情义最难接受”
第八章洗刷污名
第九章人情的世界
第十章道德的困境
第十一章自我修养
第十二章儿童学习
第十三章投降后的日本人
在日本,“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菊与刀”正好象征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由此入手,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
本尼迪克特把日本文化概括为“耻感文化”,认为它与西方的“罪感文化”不同,其强制力在于外部社会不在于人的内心。
五、简评:
《菊与刀》是一本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特性的书,用,日本皇室家徽的象征“菊”和武家文化的象征“刀”,这两种充满强烈对比的符号组合在一起,成为日本独特的文化气质。
这本书让我对日本人、社会、乃至文化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也让我对以前许多对日本人许多行为的不理解转化为了理解,书中对日本人的描述,生性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意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背叛;勇敢而又怯懦,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让我感觉确实如此,很多时候日本人对一些事件的处理方式就完
全体现出他们这样的性格,例如在清朝时中国皇帝无法接受来自西方的新事物,导致闭关锁国,落后于其他国家;日本却可以在保留原有精神文明的情况下,坚持明治维新,学习新的技术与文明,让其他国家警惕。
这就是他们区别与其他亚洲国家的矛盾性格和双重性文化。
虽然距离这本书最初写成已经有了将近60年,世界格局也有了巨大的变化,但我觉得如果想要了解日本文化,这本书绝对是首选。
六、体会:
《菊与刀》中,鲁思·本尼迪克特将文化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耻感文化,羞耻文化依赖的是外在的制约手段,在耻感文化里,有过失的人只要自己的错误行为没有暴露出来,就不需要自寻烦恼,忏悔只会招致麻烦。
在日本人的生活中,羞耻是需要首先考虑的,任何人做任何事,都需要考虑公众对自己的评价。
第二种是罪感文化,人们依靠罪恶感在内心的反应来做善行,尽管没有人知道你的错误行为,但是还是有罪恶感,并且通过坦白你的罪恶,可以减轻这种罪恶感。
日本文化被称为耻感文化,西方文化则被称为罪感文化。
我认为一个民族确实需要一种属于自己的精神文化。
看《紫日》,在电影结尾时,许多日本军人听到广播里天皇投降的宣言后,都泪流不止,而后剥腹自杀。
当时我很难理解,觉得不过是电影的夸张罢了,但是慢慢从各个途径了解日本之后,我才发现日本人完全做得出,因为在他们的意识里,战争的失败是耻辱,天皇的投降更是会让他们陷入外界的唾弃,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
当然这是耻感文化的极端表现,我们并不支持。
但是现代社会中,日本人的行为作风也将这种文化体现的淋漓尽致,例如日本大地震后,在高速公路上,汽车哪怕排着长龙,也不会越道逆行,人们都有序的在正确的道路上通行,微博上很多人调笑说;在中国这绝对不可能发生,也许很多人说这句话的时候心是凉的吧。
西方国家有罪感文化,很多人信仰宗教,认为自己的行为会被天上的神看到,从而受到惩罚,因而他们有了罪恶感,有了忏悔,也有了约束。
中国很大部分人都是无神论者,这不知是喜是忧,因为我们已经很懒说这是我们对科学的支持,还是不想让自己的行为受到限制而产生抵触。
很多事,让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确实欠缺了一种精神文明,一种信仰,因此抗日战争时有了“汉奸”、大地震时有了“范跑跑”、政府机构有了很多贪官污吏,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是这样的,大部分通报还是保持着勤劳善良,吃苦耐劳的作风的,但有时我们会不会想,如果我们多一种精神文明,让我们多一点畏惧,这些令人不快的事会不会少发生一些。
《菊与刀》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日本其“耻感文化”、“等级制度”、“对儿童的教育”等各方面都不得不发人深思。
这本书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种对日本的了解,更是一种对自我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