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绪论

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的规律;2)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形态:A、经济活动及经济活动体系与地理环境区位相结合;B、经济活动体系与一定区域(整体)地理环境相结合3)既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的状态(形式、静态、特征),也研究其形成、变化、发展过程(方式、动态、特征)的规律。

3、经济地理学特性:(一)地域性(区域性)——核心问题是地域分异规律。

(二)系统性——组分(元素)、结构、状态、过程称为系统构成的四要素。

二、经济活动

1、经济活动概念:微观经济活动:指以个体价格、市场为约束,以特定资源具体利用为特征的经济活动。宏观经济活动则是国民收入、总资源利用和总价格指数决定构成的过程。

2、经济活动过程:

(再生资源:循环经济过程)

3、经济活动特征: A、经济活动利益最大化(经济、社会、生态利益。)B、经济活动的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间的统一协调C、经济活动部门分工D、经济活动地域分工E、经济活动的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F、经济活动积聚与分散G、经济活动的空间形态H、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性

4、经济活动分类:

A、按经济活动部门分工特征分类:三次产业: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外的其他行业: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

B、按经济活动功能特征分类:1、主导产业经济活动;2、关联产业经济活动;3、基础产业经济活; 4、支柱产业经济活动;5、潜导产业经济活动

C、按经济活动区位指向特征分类:资源;劳动;资金;技术;市场;不定指向经济活动

D、按经济活动空间形态特征分类:点、线、面状分布经济活动

5、经济活动联系的主要方面:产品和劳务联系;生产技术联系;劳动就业联系;投资联系;

消费市场联系;用地联系;公共物品联系

6、经济联系的若干特征:单向联系、双向联系、多向联系、前向联系、后向联系、横向联

7、经济活动空间联系的实现形式:人流、物流、信息流

8、经济活动空间联系的发生条件:、可转移性、互补性、介入机会

区位条件的构成与影响

一、自然环境因素:一)自然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1、为经济活动提供必要的自然前提【(1)为经济活动提供必不可少的空间和场所

(2)为经济活动提供作为劳动对象或劳动必要条件的各种资源和原料】

2、是影响经济活动地理分布的重要因素

3、为实行劳动地域分工提供自然基础

4、是制约地区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二)不同自然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气候、地形地貌、矿产资源、地质、水文、

二、生产技术因素:一)知识、智力和科学技术因素愈益成为影响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二)影响对自然优势的认识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三)影响地区产业结构的演变;四)企业的小型化、分散化趋势,影响到工业布局中对集聚因素作用的再估计;五)引起产业布局出现向若干地区转移的趋势

三、社会经济因素:一)人口—劳动力资源【人口的数量和增长速度、人口构成、人口的分布和迁移】;二)经济活动布局的历史基础;三)市场、政策及行为条件

区位条件基本特征与规律

1、区位条件的基本特征: 1、区位条件的唯一对应性

2、区位条件的系统性

3、区位条件的动态性

4、区位条件的开放性与层次性2、区位条件的地域分异规律:指区位条件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即区位条件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某个方向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方向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和有规律的变化。如自然地理要素的纬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干湿地带性和高原地带性。经济因素也具有地域分异规律,如我国经济发展的沿海和内地地域分异、城市经济分布的圈层结构或扇形分布规律,都是社会经济现象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具体体现。

3、区位因素的作用距离衰减规律:距离衰减规律的实质是地理客体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间的距离成反比,距离越大,影响越小。社会经济条件对距离衰减规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运输费用、价格、税收和行政体系等的影响。

4、区位条件评价的原则:从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实际要求出发、在全面综合分析基础上深入主导因素、运用辨证的观点、定性、定量、定位和定时分析相结合、运用发展的观点、运用开放的观点、在技术可能性前提下论证经济、生态合理性

5、区位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1、分析区位条件的组成及其特征 2、分析影响区位条件的主导和次要因素3、分析区位条件的有利和不利方面4、分析区位条件的多宜性 5、除考虑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外,还要考虑自然界的反馈作用所带来的不利后果。

6、分析区位条件的动态发展变化规律

7、分析区位条件的区位特色

6、区位条件的评价过程:1、划定评价单元2、评价因素的选择3、单因素评价 4、权重的确定与综合评价5、评价结果的检验与校正

第四章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因地制宜

1、概念:因地制宜,指决策过程中,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而采取相适宜的办法。

因地——指不同区位具体的条件和具体的地理环境特征,包括对在地理空间中确定经济活动位置、强度与关系起作用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特征;

制宜——指根据不同区位的具体条件,使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的做法(方式、方法)。

2、具体内容:包括针对具体的区位条件,安排相适宜的经济活动、选择相适宜的开发利用方式、确定相适宜的开发利用强度;也包括针对具体的经济活动的客观要求,把握区域具体条件的差异,为经济活动选择相适宜的区位,确定相适宜的活动方式和强度,优化经济活动与其他要素、其他活动的关系,促进经济联系。

3、条件供需匹配:经济活动的条件要求与地理环境的条件供给之间相匹配过程

1、经济活动与用地条件(面积、地形、承载力、远离自然灾害)

2、经济活动与良好的社会经济条件(原料、燃料、劳动力、水资源、交通运输)

3、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利用方式与强度)

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变化相适应(动态性)

5、经济活动与技术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存在性与动态性)

6、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结合要受到更大的地理环境的影响(开放性/空间层次性)第二节集聚与分散相结合

1、集聚概念:集聚指资源、要素和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呈集中分布的状态,同时也指资源、要素和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集聚的趋势和过程,这里用来描述将资源要素、经济活动集中配置到地理空间中的组织方式。

2、集聚类型:分为工业集聚、农业集聚、商业集聚、交通运输业集聚和城市集聚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