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爱情故事
苏轼

惜佳人早归
• 苏轼曾写过王弗对他的诤言: • 某官于岐下,所居大柳下,雪方尺不积;雪晴, 地坟起数寸。轼疑是古人藏丹药处,欲发之。亡妻 崇德君曰:使吾先姑在,必不发也。轼愧而止。 • 治平二年五月(1065年),年仅二十七岁的王 弗去世,苏轼依父亲苏洵言‚于汝母坟茔旁葬之‛, 在王弗迁墓与苏母合葬时所写的墓志铭中哀叹说, ‚君得从先夫人于九原,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 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 哉!‛,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 树以寄哀思。
• 《江城子〃记梦》: •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何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 当了解到苏轼与王弗的爱情故事后, 再读这首词,可知其情感沉痛深切。
王闰之——
• 二十五年之后,王闰之也先于苏轼逝世。 苏轼痛断肝肠,写祭文道:‚我曰归哉, 行返丘园。曾不少许,弃我而先。孰迎我 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乾。旅 殡国门,我少实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 呜呼哀哉!‛在妻子死后百日,请他的朋 友、大画家李龙眠画了十张罗汉像,在请 和尚给她诵经超度往生乐土时,献给了妻 子亡魂。苏轼死后,苏辙将其与王闰之合 葬,实现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愿望。
• 苏轼的第二任妻子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 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轼。她 比苏轼小十一岁,自小对苏轼崇拜有加, 生性温柔,处处依着苏轼。王闰之伴随苏 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历经乌 台诗案,黄州贬谪,在苏轼的官海沉浮中, 与之同甘共苦。最困难时,和苏轼一起采 摘野菜,赤脚耕田,变着法子给苏轼解闷。
• 蝶恋花 送春 •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作无情,莫也愁人苦。 子: • 霭霭迷春态,溶溶媚晓光。何期容易 下巫阳。只恐使君前世,是襄王。 • 暂为清歌驻,还因暮雨忙。瞥然归去 断人肠。空使兰台公子,赋高唐。
苏轼的感情生活

苏轼的三个妻子苏轼的结发之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人,年轻貌美,知书达礼,16岁嫁给苏轼。
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
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苏轼。
王弗与苏轼生活了十一之后病逝。
苏轼依父亲苏洵言“于汝母坟茔旁葬之”,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哀思。
又过了十年,苏轼为王弗写下了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的第二任妻子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轼。
她比苏轼小十一岁,自小对苏轼崇拜有加,生性温柔,处处依着苏轼。
王闰之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在苏轼的宦海浮沉中,与之同甘共苦。
二十五年之后,王闰之也先于苏轼逝世。
苏轼痛断肝肠,写祭文道:“我曰归哉,行返丘园。
曾不少许,弃我而先。
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乾。
旅殡国门,我少实恩。
惟有同穴,尚蹈此言。
呜呼哀哉!”在妻子死后百日,请他的朋友、大画家李龙眠画了十张罗汉像,在请和尚给她诵经超度往来生乐土时,将此十张足以传世的佛像献给了妻子的亡魂。
苏轼死后,苏辙将其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愿望。
苏轼的第三任妻子叫王朝云,原是他的侍妾,比苏轼小二十六岁。
在苏轼最困顿的时候,王朝云一直陪伴其左右。
王朝云是苏轼的红颜知己,苏轼写给王朝云的诗歌最多,称其为“天女维摩”。
但不幸的是,朝云被扶正后过了十一年,即先于苏轼病逝。
朝云逝后,苏轼一直鳏居,再未婚娶。
遵照朝云的遗愿,苏轼将亡妻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边筑六如亭以纪念,撰写的楹联是“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苏轼爱情的故事

苏轼爱情的故事
苏轼年轻时曾与一位名叫王弘的女子相恋,两人情投意合,但因家庭背景不同,王弘的家人并不满意这段恋情。
最终,王弘嫁给了别的人,苏轼也因此一度陷入了绝望之中。
然而,苏轼在之后的生活中又遇到了一位名叫朱淑真的女子。
朱淑真是一个善良、聪明、美丽的女子,与苏轼相知相爱。
在一次旅行中,苏轼写下了《江城子》这首词,向朱淑真表达了自己的深情。
虽然两人曾经分居,但他们并没有放弃对彼此的爱,最终还是走到了一起。
苏轼与朱淑真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一种执着、坚定的爱情观念。
他们两人不仅在文学上互相倾诉,还在现实生活中相互扶持,共同面对人生的困境。
他们的爱情故事不仅仅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更是一种永恒的情感,让人们对爱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 1 -。
苏轼和唐婉之间的故事

苏轼和唐婉之间的故事
苏轼(1037年-1101年)和唐婉(1045年-1102年)是北宋时期的知名文人。
他们之间有一段故事,被称为《西洲曲》。
据传,唐婉是苏轼的邻居,两人从小一起长大,并培养了深厚的感情。
然而,由于各自的家庭情况和社会地位的差异,他们的婚姻并不被双方的家人认可。
苏轼后来成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被任命为高官。
然而,他一直念念不忘唐婉,对她怀有深深的思念之情。
据说,苏轼曾经写了一首名为《西洲曲》的词,表达了他对唐婉的爱慕之情。
这首《西洲曲》描绘了苏轼对唐婉的思念和追忆,表达了他对唐婉的真挚感情和渴望再次相见的愿望。
这首词流传至今,被广为传唱和演绎,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尽管苏轼和唐婉的爱情并没有最终实现,他们之间的故事仍然被人们传颂,展现了苏轼的才情和对唐婉的深情厚意。
这段故事也成为了人们对于爱情和思念的一种寄托和表达。
苏轼爱情故事

苏轼爱情故事苏轼的生平跌宕起伏,但他有幸遇见了心灵相通的朝云。
在宋神宗熙宁四年的时光里,他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而被贬为杭州通判。
一天,苏轼与妻子王闰之去看歌舞。
刚找个位置歇息,便有许多曼妙女子,身穿青丝黑墨的长裙,悠哉悠哉地走上台。
其中一位若灵若仙的女子最为出众,她亭亭玉立,眉清目秀——朝云。
苏轼和妻子一眼中了朝云,便下台看看朝云,她虽然身处风尘之中,却独具一种清雅的气质。
她的眼睛楚楚动人,却带有无限对外的憧憬,又有些可怜。
妻子王闰不忍朝云就此度过一生,把她从歌舞班买出,作为侍女。
她长大后,相貌更为美丽,又在这些年学到了许多知识,聪明机灵的,便被苏轼收为侍妾。
一次,苏轼退朝了,吃完了饭,坐在椅子上,悠哉悠哉地摸着肚子,问一旁的侍女:“你们说我的肚子里面是什么?”一位侍女笑着说:“是文章。
”苏轼摇了摇头。
接着,另一位侍女若有所思地说:“满肚子的机巧和智慧。
”苏轼仍摇了摇头。
旁边身穿淡粉长裙,身上有着独特清香的朝云皱了皱眉头,又似乎想到了什么似的,微微浅笑道:“您啊,一肚子都是不合时宜。
”苏轼听到后,愣了一下,捧腹大笑道:“知我者,朝云也。
”苏轼被贬到惠州时,身边众多侍女姬妾陆续离去,只有朝云始终如一,追随着苏轼长途跋涉到惠州。
到了惠州的第二年,端午节来临。
苏轼坐在垫子上写诗,看着年轻貌美的朝云在家中为伙食忙碌着,又看着年迈的自己。
叫朝云来到身边,朝云看着满是沧桑的苏轼,苏轼看着年轻的朝云,她楚楚动人的眼睛,仿佛曾经的迷离已不在,只剩下对生活的希望“先生想听蝶恋花?”苏轼摇了摇头,嘴角上扬:“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
苏轼爱情故事

苏轼爱情故事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的一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
作品,而他的爱情故事也是备受人们关注的。
苏轼与王弗之间的爱
情故事尤为传奇,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苏轼与王弗相识于苏州城。
当时,苏轼已是名满天下的文学家,而王弗是一位风华绝代的才女。
两人在文学上有着共同的爱好,很
快便成为了知己。
他们常常一起游山玩水,探讨诗文,相互切磋,
彼此欣赏。
然而,苏轼身世显赫,却并非王弗的身份所能比拟。
王弗出身
寒微,家境贫寒。
因此,他们的爱情备受世人非议。
但苏轼并不在
乎这些,他深爱着王弗,愿意与她携手共度一生。
苏轼在一次遭遇不测之后,被贬到岭南地区任官。
王弗得知消
息后,毅然决定随他远赴岭南。
他们在岭南生活了数年,虽然贫困,却也幸福美满。
苏轼在岭南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而王弗则
默默地支持着他。
然而,命运的捉弄让两人的幸福生活不得安宁。
苏轼因政治事
件再次被贬谪至黄州。
王弗得知消息后,毅然决定随他再度远赴黄州。
他们在黄州度过了余生,共患难,共享福。
苏轼与王弗的爱情故事,虽然坎坷,却充满了浪漫与坚贞。
他
们在逆境中相互扶持,共同面对人生的挑战。
他们的爱情故事感动
了后人,成为了一段美丽的传说。
苏轼曾经写道,“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他的
爱情故事,也让人们感叹情深意长,令人动容。
愿有情人终成眷属,共享美好时光。
苏东坡的爱情故事

苏东坡的爱情故事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一生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也有着许多动人的爱情故事。
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便是他与王朝亲历的爱情故事。
苏东坡与王朝是同乡,两人从小就相识相知。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他们的婚姻并不是完全出于爱情,而更多地是出于家族联姻的考虑。
然而,苏东坡却对王朝情有独钟。
他在《赤壁赋》中写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句诗中的“丹心”便是指他对王朝的深情。
苏东坡与王朝的爱情故事在他的诗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他在《水调歌头》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首词中的“明月”便是指王朝,他以此表达了对王朝的思念之情。
然而,苏东坡的政治生涯却并不顺利,他多次因得罪当权者而被贬谪。
在贬居黄州期间,苏东坡与王朝之间的感情经受了考验。
但即便是在贬居异乡,苏东坡对王朝的深情依旧没有减少。
他在《黄州寒食作》中写道,“昔日戏言君与我,黄州惆怅,独有凄凉,黄州惆怅,独有凄凉。
”这首词中的“君与我”便是指王朝,他以此表达了对王朝的思念之情。
最终,苏东坡的政治生涯虽然曲折,但他与王朝之间的爱情却历久弥坚。
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句词中的“大江东去”便是指他与王朝的爱情,他以此表达了对他们爱情的坚定。
苏东坡与王朝的爱情故事,不仅是一段动人的爱情佳话,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他们的爱情经历了风风雨雨,却依然历久弥坚,留下了动人心弦的爱情传奇。
这段爱情故事,也成为后人传颂的经典之作。
苏轼的爱情故事

苏轼的爱情故事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他的一生留下了许多令人敬仰的作品和
传奇的人生故事。
而他的爱情故事,更是让人们津津乐道,流传至今。
苏轼与王弗之妻的爱情故事,是他一生中最为动人的爱情之一。
王弗之是苏轼
的好友,而他的妻子却深深地爱上了苏轼。
据传说,王夫人为了接近苏轼,曾多次向苏轼借书,以此为借口来往于苏轼家中。
而苏轼对王夫人也颇有好感,但出于对友谊和道德的尊重,并未有所表示。
然而,有一天苏轼在夜晚醉酒后,误入了王夫人的卧室。
王夫人见状,便将苏
轼藏匿在帷幕之后,不久,王弗之回家了。
王夫人不得已,只好将苏轼藏匿的事情告诉了王弗之。
王弗之大怒,立刻要将苏轼杀掉。
苏轼见势不妙,便以自己的命换取了时间,请求王弗之给他三天时间,三天后,苏轼将会离开这个城市,永不再回。
三天后,苏轼如约而至。
王弗之见到苏轼,大怒之下,要将苏轼杀掉。
而王夫
人却挺身而出,为苏轼求情。
最终,王弗之放过了苏轼,但也让苏轼离开了这个城市。
这段爱情故事,展现了苏轼的风流倜傥和王夫人的深情。
苏轼以他的风度和胸怀,赢得了王夫人的深情,而王夫人也因为这段爱情,最终成为了历史上的传奇人物。
苏轼的爱情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动人的爱情佳话,更是展现了他的风度和胸怀。
他对友情的忠诚和对爱情的执着,让人们对他的敬仰更加深刻。
这段爱情故事,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苏轼这位文学巨匠的人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的爱情故事苏轼一生共有三个伴侣:结发之妻王弗、继室王闰之、侍妾王朝云,苏轼与她们情真意笃。
王弗生长子苏迈,王闰之生次子苏迨和三子苏过,朝云在黄州时生下四子苏遁,却不幸夭折。
朝云在闰之病逝后,安居侍妾之位,陪着苏轼贬谪岭南,不幸病死于惠州。
除了名正言顺的三个女人外,苏轼也有一段刻骨铭心的初恋,对象就是他的堂妹,是在祖父的葬礼上相见的,并有机会一同相处。
两个人同姓,自然联姻无望,到后来,苏东坡晚年流放在外之时,听说堂妹逝世的消息,写信给儿子说“心如刀割”,在流放归来途径靖江之时,虽然正身染重病,还是挣扎着到堂妹和她丈夫的坟上致敬,第二天朋友去看他,发现他躺在床上,面向着里面墙壁正在抽搐着哭泣。
苏轼一生为情所重,有着极好的女人缘。
王弗是苏轼的第一任妻子。
(1054年嫁)众所周知,古代的婚姻都有父母包办,自然王弗与苏轼的婚姻便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时他十八岁,王弗只有十五岁,也可说是小夫小妻了,在他还够成熟老练之时,他需要旗子的忠言箴劝,苏夫人在务实际,明利害方面,似乎更远胜过丈夫。
她知道自己嫁的是个年轻英俊的诗人。
性格直爽甚至有些急噪的性格之后,还是要多细心照顾他,才是尽自己身为贤妻的本分。
苏东坡是大事聪明,小事糊涂。
但构成人生的往往是许多小事,大事则少而经久不见,所以苏东坡则事事多听从妻子。
苏东坡把人人当好人,但是太太则有知人之明,苏东坡与来访客人谈话之时,太太总是躲在屏风后屏息静听。
待客人走后,总能告知丈夫客人的品行好坏,是否值得交往,然而红颜薄命,王弗与苏轼生活了十一年后病逝,苏轼在她埋骨的山头亲手栽下了三万株松苗。
三万株啊,要种多长时间,点点滴滴的泥水中,包含了多少情和爱!他是把自己那一缕相思化成了三万株万古常青的松树,经寒历暑,沐雨栉风,岁岁年年,生生世世,守候在爱妻身旁。
又是十年后,苏轼为王弗写下了那首令所有读懂了的人摧心扼腕、痛断肝肠的《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生时十年相伴,死后十年相思,王弗何幸,得如此优秀的男人“不思量,自难忘”,“年年肠断”!作为女人,得其中一个十年就已足矣,二十年乃至一生的魂牵梦绕,王弗地下有灵,也该笑得如鲜花般灿烂!更何况此时的苏轼已于六年前娶了小苏轼十一岁的王弗的堂妹王闰之。
苏轼并没有因有了新欢就忘了旧情。
她是王弗的堂妹王闰之,作为进士之女,嫁一个年轻貌美前途无量的书生应该不成问题;能以十一岁的年龄差距去做填房,除了崇拜和敬佩,更多的是感动于苏轼对妻子的深情厚谊。
她贤淑温厚,尤其待苏轼前妻之子犹如己出,在苏轼身被“乌台诗案”是日子里,在苏轼被贬黄州的艰辛里,她的温柔是寒冷的冬季那温煦的阳光,繁华时如是,落魄时如是。
王闰之陪伴苏轼经历官海的大起大落。
先后历经著名的“乌台诗案”和“黄州贬谪”,经济最困难时,和苏轼一起采摘野菜,赤脚耕田,变着法子给苏轼解闷。
苏轼“乌台诗案”被捕入狱,王闰之惊怖之下,担心那帮小人还会从诗文中找出苏轼的罪状,于是把苏轼的诗稿焚毁。
王闰之,生于江山秀美的青神,在苏轼眼里,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子。
就是青神山间漫天灿然的曼陀花。
然而,25年后王闰之也如花般凋零了,苏轼悲痛地在悼词中立下誓言:生则同室,死则同穴。
死后百日,又请画家李公麟画了十张足以传世的罗汉像献给妻子的亡魂,并终于在十一年后由苏辙将停放在京西一座寺庙里的王闰之的灵柩与苏轼埋在了一起,真正实现了生则同室,死则同穴的誓言。
“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美好情感以一种患难与共,不离不弃的无言,在平淡坎坷的流年里相依的深厚诠释着另一种美丽,而更让人感动的是苏轼对于这样的一种平淡和温柔的懂得和珍惜!女人如花,有些花注定要在尘世绽放,属于尘世的繁华,而有些花注定要开在精神的沃土,等待惊喜的相悦。
而才子的灵魂深处无时不在张望着这样的一朵花,属于苏轼的尘世之花都凋零了,可这样一种残酷的成全,让苏轼等来了那朵灵魂之花,那就是“美如春园,目似晨曦”的朝云。
朝云是杭州西子湖畔的家境贫寒而不幸沦落的一名舞女,虽身在烟尘,却具气质非凡,令苏轼一见倾心,苏轼先是收为侍女,后又收为侍妾。
她是苏轼亲手培育的一株解语花,是曾经淹没又被唤起的心灵相悦的红颜知己,是苏轼眼里出尘脱俗的“天女维摩”,是苏轼生命的历程里最为轻盈的旋律。
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灵动仙子。
更是苏轼凄凉晚境唯一的依偎;在苏轼被贬惠州的日子里,朝云万里相随,九死不悔;从来到苏轼身边的那时起,对苏轼“钟敬如一“;只有她用一双慧眼看出夫子的“一肚子不合时宜”,令夫子笑泪参半;只有她唱那“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时泪落如雨,朝云的生死相依和刻骨铭心的情谊,让比朝云大二十六岁的“白须消散”的“病翁”深深感动……朝云死后,对于苏轼来说,人世间一切的悲欢纷扰都已了无生趣,只剩下“千古恨,入江声”,苏轼也就一直鳏居,再未婚娶惠州西丰湖畔的小丘上,红颜化为尘土,飞瀑流泉的六如亭上空留着词人的浩叹:“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徘徊于空阔寂寥的水岸云脚,暮云堆愁,松涛如泣,只剩下无边的孤独,无边的寂寞,无穷的离恨,无穷的追忆,无数的风朝雨夕,无尽的皓颜白发的刻骨相思……朝云那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背影,就这样款款地走在暮年苏轼的深情里,直到永远。
苏轼一生中的两妻一妾,她们对苏轼不同人生阶段的性格发展和人格境界的提升都有积极的配合与推促作用,但各有其性格和角色意识,与苏轼感情投契的方式和程度亦呈现出差异,苏轼对前妻王弗除了喜爱更多的是敬重,对后妻王闰之感激多于亲切,敬重多平交心;真正成为苏轼红颜知己的却是伴随终生的侍妾朝云。
导读:苏轼是个多情的人,多情与滥情不同,他曾经的三个妻子,不管是第一任“自由恋爱”的王弗,还是最为后世所津津乐道的红颜知己朝云,苏轼都是真心相待,报以深情。
虽然朝云为侍妾的时候,王闰之尚在人间,可是原本便是朝云当初仰慕苏轼而主动要求追随于他,后也是王闰之同…儿时最喜在外公的书房里乱翻出各种书来看,总是一时兴起而从某处开始读起,因而除非外公要求,否则我很少会安安静静、完完整整的读完一本书。
第一个关于苏轼的故事便是在这样的“乱翻书”中翻到的。
其实故事的主角并不是苏轼,而是他的侍妾朝云。
朝云不仅富有才情,品格高尚,在苏轼落魄之时不离不弃;更是苏轼思想上的知己,理解他的理想抱负,亦理解他的“不合时宜”。
故事里讲到朝云随苏轼被贬于黄州,生活清贫,却能苦中作乐,朝云相伴身边,悉心照料,还创出了一道流于后世的名菜:东坡肉。
故事里的苏轼淡去了仕途的坎坷,命运的多舛,他不再是伟大的诗人、词人、散文家,一个流芳千古的伟人,只是一个疼惜妻儿的普通丈夫。
后来十几年的读书时光中,这个本就模糊的印象渐渐的湮没于课本里的“作者简介”中了,而朝云的名字亦不若王弗一般,因“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而被后人所广为流传。
心中的苏轼是什么样的呢?豪放派代表词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还是出色的散文家、书法家、画家,少年得志,却一生在宦海中沉浮,在当世便因其出众的才华而显赫于世,为欧阳修所赞颂......还有更多更多关于苏轼的生平,随便用一个搜索引擎就能查到无数的资料。
这些本都是史料中的苏轼,是一个笼统而相对客观的概念,只是多年因为应试,因为一些不可抗拒的客观原因,机械的、不断的在脑中重复、加深,到最后便以为这是自己心中的苏轼了。
直到要开始写这篇作业,我才猛然发现自己知道文学史中的苏轼,知道《苏东坡传》中的苏轼,却不知道自己心中的苏轼是怎么样的。
因为那点儿儿时残存的淡薄的记忆,我的心中苏轼是个多情的人,多情与滥情不同,他曾经的三个妻子,不管是第一任“自由恋爱”的王弗,还是最为后世所津津乐道的红颜知己朝云,苏轼都是真心相待,报以深情。
虽然朝云为侍妾的时候,王闰之尚在人间,可是原本便是朝云当初仰慕苏轼而主动要求追随于他,后也是王闰之同意,苏轼才将其收为侍妾。
世人皆说才子风流,但苏东坡却曾在惠州的时候婉拒了惠州知州的女儿超超的爱慕之情,不为她的美貌所动,由此可见一斑。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有名的《江城子》便是苏轼写给他第一任的妻子王弗的。
很多资料里只写到苏轼与朝云的感情,却不知他与王弗亦是“自由恋爱”而结合,并非单单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苏轼的一生深受儒、道、佛三种文化的影响,年轻时更是一度想要隐居山林一心求道,直到遇见了王弗,他的想法才发生了改变。
相传王弗的家乡有一个天然鱼池,只要游人一拍手,鱼儿就会跳跃着涌过来。
王弗的父亲王方是乡贡进士,在家乡颇有点声望,有一天心血来潮想为这处风景命名,便邀请远近的青年才子前来聚集,各自为这奇景命名,王方这次也有点暗中择婿的意思。
当然这次苏轼也在其中,众人七嘴八舌说了许多个名称,王方均觉得不满意,直到苏轼题出“唤鱼池”三字,王方才连连说妙!哪知躲在窗帘后的王弗自己题的也是“唤鱼池”三字,二人的想法不约而同,也因为这个“不约而同”,让苏轼开始注意到王弗,并且发现自己渐渐被她所吸引,故而放弃了不宦不婚的想法,将王弗八抬大轿迎娶进门。
王弗作为一个大家闺秀不仅持家有道,而且因为其父的原因,曾读过很多的书,因此在苏轼读书的时候,她也常伴左右,红袖添香,与苏轼夫唱妇随,一片和乐。
对待苏轼的仕途上,王弗也是他必不可少的左膀右臂,与苏轼旷达不拘小节的性格不同,王弗多了几分的缜密与细致,所以在待人接物方面总能给予他适当的意见。
可以说,苏轼与王弗二人不仅是生活中的伴侣,更是事业上的搭档,因为王弗在背后的支持,苏轼才能无“内忧外患”的在官场上发挥自己的才干。
所以当王弗离开后,苏轼依父亲苏洵言“于汝母坟茔旁葬之”,为她立碑,写下情深意浓的《亡妻王氏墓志铭》。
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哀思。
直到十年后,午夜梦回,苏轼仍不能忘怀那段与王弗共度过的美好时光,写下了这首让后人读后亦黯然泪下的千古绝唱《江城子》。
对于王弗的深情,不仅是苏轼对亡妻的怀念,也是对自己青春年少岁月的祭奠罢。
相比较王弗而言,总觉得苏轼对待王闰之更多的是情谊而非爱情。
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这点多少也是苏轼选择她的原因之一。
王闰之比苏轼小十一岁,从小便崇拜于他,性情又温顺,所以在与苏轼相伴的二十五年中,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随他宦海浮沉中,毫无怨言,同甘共苦。
二十五年之后,王闰之也先于苏轼逝世。
苏轼痛断肝肠,写祭文道:“我曰归哉,行返丘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