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8 中信泰富杠杠式外汇合约
中信泰富外汇合约巨亏案例分析.ppt

1- 16
案例分析
•
中信泰富之所以签订这一“止赚不止蚀”的
合约,一方面可能因为计价模型过于复杂,操作
者不能准确对其风险定价;另一方面,这一合约
1- 7
• 以今年7月15日澳元兑美元汇率收盘价 0.979计算,中信泰富可以用0.87的便宜汇 率买入澳元,赚取差价;而当澳元兑美元 汇率低于0.87,比如10月21日,澳元兑美 元汇率盘中曾报0.6928,中信泰富也必须 以0.87的高汇率水平,继续向其对家买入 澳元。
1- 8
• 而双币合约则更加复杂。按规定,中 信泰富必须以0.87的澳元兑美元的汇率、 或者1.44的欧元兑美元汇率,按照表现更 弱的一方来接盘澳元或者欧元,直到2010 年7月;而人民币合约则参考美元兑人民 币汇率6.84计算盈亏。
澳元合约”)、双货币累计目标可赎回远期合约
(每月结算,下称“双币合约”)、人民币累计目
标可赎回远期合约(每月结算,下称“人民币合约”)。这类被统源自为Accumulator(累计期权)
的衍生工具
1- 5
中信泰富Accumulator合约
• 中信泰富在2008年10月20日发表的公 告中称,为对冲澳元升值风险,锁定公司 在澳洲铁矿项目的开支成本,中信泰富与 香港的银行签订的四份杠杆式外汇买卖合 约,其中三份涉及澳元,最大交易金额为 94.44亿澳元。另一份则为人民币兑美元的 汇率挂钩合约。令中信泰富损失最为惨重 的,是其中一份澳元合约。
1- 6
• 按照合约内容,中信泰富须每月以固 定价格用美元换澳元,合约2010年10月期 满。双方约定的汇率为澳元兑美元1∶0.87。 如果澳元汇率上涨,中信泰富即可赚取与 市场汇率的差价,但每份合约达到150万 美元-700万美元的最高利润时,合约终止。 即盈利上限是锁定的;但如果澳元汇率下 跌,根据双方约定的计价模型,中信泰富 不仅将蒙受约定汇率与市场汇率的差价损 失,而且还受合同约束需加倍买入澳元, 其损失也将成倍放大。
财务管理案例分析中信泰富外汇合约巨亏事件分析

❖ 中信泰富主要的澳元合约内容大致如下:
❖ 中信泰富与汇丰、花旗和法国巴黎百富勤 等外资银行签约承诺,在此后两年多内, 每月(部分是每日)以0.87 美元/澳元 的平均兑换汇率,向交易对手支付美元接 收澳元,最高累计金额可达约94.4 亿澳 元。市场普遍认为,签约时的澳元市场价 要高于0.87 美元。
中信泰富涉及的衍生产品有两个特点
❖第一 复杂性 ❖第二 合约的收益与风险完
全不匹配
(三)业界的几点质疑
❖ 1、中信泰富为什么做如此复杂与高风险 的交易呢?
❖ 2、信息披露不及时,是否涉嫌内幕交易? ❖3 、公司治理和风险管控能力备受质疑.
1、中信泰富为什么做如此复杂与高风险的交易呢?
❖ 首先,据估计,公司的澳洲铁矿石项目目 前的资本开支需求约为16亿澳元,随后的 25年经营期内需要大约10亿澳元营运费 用。问题是,这两者加起来也不过26亿澳 元,为什么中信泰富要冒如此巨大的风险, 一次性签下总额高达94.4亿澳元的“魔 鬼”条款呢?
❖ 声明指出,这批导致155亿港元损失的外 汇合约投资竟然没有通过公司董事会授权 审批。授权审批作为公司内部控制中最基 本的一个控制原则,应该在所有公司重大 的决策行为中加以执行,更不用说是如此 巨大的衍生金融工具的购买。正是中信泰 富在这最基本内部控制原则上的缺失,使 得这笔远期合约合同的投资行为无法在事 前得到有效的管理控制。
中信泰富外汇合约巨亏事件分析
中信泰富外汇合约巨亏事件分析
1 杠杆式合约中伤中信泰富
2 Accumulator“魔鬼”条款
3
几点启示
一 杠杆式外汇合约中伤中信泰富
❖中信泰富是大型国企中信集团在香港 的6家上市公司之一。中信泰富注册地 在香港,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并 为恒生指数成份股之一。中信泰富之 最大股东为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香港集 团)有限公司。
中信泰富案例分析

LOGO
知识扩展
对于跨国经营企业 而言,如果拥有外 汇债务,未来需要 购入外汇(如本案 例中信泰富需要支 付澳元从澳大利亚 购买设备),可以 采取的锁定成本的 方法有:
远期市场合约
期货市场合约
货币市场合约
期权市场合约
远期合约(Forward Contracts) 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的某一确定时 间,按照约定的价格、约定的交易 方式买卖约定数量的某种资产的合 约
牛 市
中 移 动 股 票 牛 市 熊 市 对 比 分 析
综合收益:10+11+12+13=46
熊 市
பைடு நூலகம்
综合损失:10+2-10-20-30-40-(.................)=无底洞
这种累计期权合约,对 于客户来讲收益是有限的, 但损失是无限的。因此是 高风险产品。这就像是一 场赌博。一旦碰上熊市, 亏损就是巨大的,就像是 一个无底洞。一般投 资人若信息拥有量较少, 都比较容易陷入投机陷阱。
合约对于行使期权的约定
行使价 终止条件 跌价处理
银行向客 户提供低 于股票现 价5%~10% 的行使价
当股价上升 超过现价 3%~5%时, 合约就自行 终止
当股价跌破行使价时, 投资者必须按合约行 使价继续买入股份, 而且此时有些银行会 要求客户购买双倍甚 至多倍合约数量的股 票
中信泰富有限公司(港交所:0267)于1990年在香港 注册成立,是一家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综合型控股公司, 并为恒生指数成份股之一。 中信泰富的前身泰富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1985年, 1986年通过新景丰公司而获得上市地位。同年2月,泰富发 行2.7亿新股予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香港集团)有限公司,使 中信(香港集团)持有泰富64.7%股权。自此,泰富成为中信 子公司。 而后, 中信(香港集团) 通过百富勤把部分泰富股份 配售出,使中信(香港集团) 对泰富的持股量下降至49% 。 1991年泰富正式易名为中信泰富。1991年9月, 中信 泰富与李嘉诚、郭鹤年等合组财团收购恒昌企业(大昌贸 易行) ,其中中信泰富占恒昌企业36% 权益。 1992年1月,中信泰富向其余股东收购剩余的64% 恒昌 企业股份, 实现全面收购。
金融工程教学案例之中信泰富衍生品事件(doc 15页)

金融工程教学案例之中信泰富衍生品事件(doc 15页)1.背景资料中信泰富是一家综合性的实业公司,于香港注册成立。
其前身为1985年成立的泰富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泰富发展),后获得上市地位。
1987年荣智健加入中国国际信托(香港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信香港),担任副董事长兼总经理。
在荣智健的运筹之下,1990年,中信香港收购泰富发展49%的权益并注入若干资产,其中包括港龙航空38.3%的权益及两座工业大厦。
泰富发展遂与中信集团结缘,荣智健亦由此成为泰富发展的董事。
翌年,泰富发展改名为“中信泰富有限公司”,即中信泰富。
香港主权交接前夕,中信香港将中信泰富作为融资的窗口和收购战略性资产的平台。
一方面将港澳两地重要的战略性资产注入中信泰富,另一方面通过中信泰富融资为日后的收购业务筹集资金。
1991年,中信香港将国泰航空有限公司(下称国泰)12.5%的权益,以及澳门电讯有限公司20%的权益注入中信泰富。
荣氏还利用中信泰富收购大昌贸易行有限公司(下称大昌行)36%的股权,并于次年将大昌行变成全资子公司。
依靠这一模式,中信香港又陆续收购了香港电讯、化学废料处理中心、香港西区隧道有限公司、香港东区海底隧道公路段等公司的权益。
与此同时,中信泰富也逐步向内地发展,涉足发电厂、水厂、隧道、公路等基础设施行业。
1996年12月26日,时任中信集团总经理的王军签字同意以25%的折让价,即每股33港元,配售3.3亿股中信泰富股票给以荣智健为首的管理层,其中2.91亿股由荣氏独得,令其持股上升至18%(3.8亿股),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
这一管理层收购曾轰动一时。
不过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信泰富的股价一路下跌,令融资收购的荣智健一度面临资金压力,后由国有当局提供信贷支持才勉力渡过危机。
经过此番股权变动,中信泰富之归属已经大异于其他香港红筹股公司。
中信集团持股29%,但仅处于相对控股地位。
荣智健为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约19%,私人机构及投资者持有余下的股份。
中信泰富事件分析报告_解读中信泰富投资澳元外汇衍生品巨亏深层原因

现代商业MODERN BUSINESS35一、中国企业频发衍生品交易亏损事件,国资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金融衍生业务监管的通知》2009年3月24日,国资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金融衍生业务监管的通知》,要求央企严守套期保值原则,禁止投机。
这不禁让人想起此前国内众多央企爆出的在金融衍生品中的巨额亏损事件,包括中航油(新加坡)因参与石油期权衍生品交易造成5.5亿美元亏损;中国国航和东方航空在航油套保值上分别高达68亿元和62亿元的亏损;中国远洋在 FFA(远期运费协议)上高达50多亿元的投资亏损拨备;以及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双铁”)出现的19元亿和3亿元的大额汇兑损失等。
在一系列投资复杂金融衍生品亏损事件中,最令国人震惊的当数中信泰富155亿港元汇兑损失。
二、中信泰富事件回顾1、中信泰富与13家投行签定多个复杂金融衍生品合约2008年10月,中信泰富曝出曾与花旗银行香港分行、瑞信国际、法国巴黎百富勤、美国银行、摩根士丹利、汇丰银行、德意志银行等13家外资银行签订了数份杠杆式外汇合约,其中金额最大的是澳元累计期权合约,总额为90.5亿澳元,锁定汇率0.87。
合约规定在此后两年多内,每月(部分是每日)以0.87美元/澳元的平均兑换汇率,向交易对手支付美元接收澳元,最高累计金额约94.4亿澳元。
(据外汇分析人士推测,签约时间点应锁定在2007年12月前后,因为在2007年l0月以后,澳元兑美元的汇率才处于0.87之上。
自2007年底至2008年7月,澳元一直处于上升态势,2008年7月,公司在两周内又增加了很多类似合约。
)2、合约签定当时已造成中信泰富亏损这些合约规定中信泰富的向上利润有敲出封顶,而向下亏损却是加倍且无敲出的:如果汇率保持在0.87美元/澳元以上,中信泰富会获得有限利润,敲出障碍期权便利总利润最多只能有4亿多港元,而且若每月利润超过一定额度,投行即可选择取消合同,则以后有限利润也无法取得;而极不对称的条款是当汇率低于0.87美元/澳元时,中信泰富需要加倍以0.87美元的高价接澳元仓位直至合约日期结束。
浅谈中信泰富巨亏案例

浅谈中信泰富巨亏案例摘要: 中信泰富作为中信集团控股并在香港上市的“紫筹股”,面对巨大的外汇风险,购买国际投行量身打造的外汇合约,却陷入巨亏的泥淖。
本文根据相关报道和评论,分析中信泰富巨亏的原因,并给出远期市场套期保值、期货市场套期保值、货币市场套期保值、期权市场套期保值这四种常用的规避风险的建议。
关键词:中信泰富外汇衍生品套期保值风险控制一、公司简介中信泰富有限公司于1990年在香港注册成立,是一家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综合企业公司,并为恒生指数成份股之一。
其前身是信泰发展有限公司,1990年由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香港)集团有限公司购入其49%的股份并注入若干资产,并于1991年正式易名为中信泰富有限公司。
中信泰富现上市于香港联合交易所,是恒生指数的成份股,属于蓝筹股。
此外,因为其大股东是国企中信集团,中信泰富也被视为红筹股。
红加蓝就是紫色,于是,一些香港的分析师把中信泰富戏称为“紫筹股”。
中信泰富有限公司(“中信泰富”)的业务集中在香港及广大的内地市场,业务重点以基建为主,包括投资物业、基础设施(如桥、路和隧道)、能源项目、环保项目、航空以及电讯业务。
另外,透过其全资附属机构大昌贸易行有限公司及慎昌有限公司进行贸易及分销业务。
集团在港拥有多项物业项目,包括大型住宅及优质商用物业。
二、事件回顾中信泰富在澳大利亚有铁矿投资项目,亦是西澳最大的磁铁矿项目。
整个投资项目的资本开支,除目前的16亿澳元之外,在项目进行的25年期内,还将至少每年投入10亿澳元,很多设备和投入都必须以澳元来支付。
为了降低公司在澳大利亚铁矿石项目中面对的货币风险,从2007年起,中信泰富开始购买澳元的累计外汇期权合约进行对冲。
2008年10月20日,中信泰富发布公告称,该澳元累计目标可赎回远期合约,因澳元大幅贬值,已经确认曝出155亿美元巨额外汇交易亏损的噩耗,当日股价下挫55%,累及恒生指数下挫1.84%。
截至2008年12月5日,中信泰富股价收于5.80港元,在一个多月内市值缩水超过210亿港元。
金融工程案例分析中信泰富事件

金融工程案例分析中信泰富事件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滨江学院课程论文题目金融工程案例分析——中信泰富事件课程金融工程案例分析专业 2013级金融工程学生姓名吴欣怡学号任课教师李长青二O一六年六月三日金融工程案例分析——中信泰富事件一、案例简介2008 年 10 月 20 日,中信集团旗下的中信泰富召开新闻发布会。
中信集团主席荣智健表示,由于中信泰富的财务董事越权与香港数家银行签订了金额巨大的澳元杠杆式远期合约导致已经产生 8 亿港元的损失。
由于这笔合约的期限为二年,荣智健说如果以目前的汇率市价估计,这次外汇杠杆交易可能带来高达147 亿港元的损失关键词:中信泰富;外汇;远期杠杆二、案例的具体内容中信泰富的公告表示,有关外汇合同的签订并没有经过恰当的审批,其潜在风险也没有得到评估,因此已终止了部分合约,剩余的合同主要以澳元为主。
管理层表示,会考虑以三种方案处理手头未结清的外汇杠杆合同,包括平仓、重组合约等多种手段。
荣智健在发布会上称该事件中集团财务总监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
他同时宣布,财务董事张立宪及财务总监周志贤已提请辞职,并获董事会接受,而与事件相关的人员将会受到纪律处分。
自即日起,中信集团将委任莫伟龙为财务董事。
由于这笔合约的期限为二年,荣智健说如果以目前的汇率市价估计,这次外汇杠杆交易可能带来高达 147 亿港元的损失中信泰富在澳大利亚有SINO—IRON铁矿投资项目,亦是西澳最大的磁铁矿项目。
整个投资项目的资本开支,除目前的16亿澳元之外,在项目进行的25年期内,还将至少每年投入10亿澳元,很多设备和投人都必须以澳元来支付。
为降低澳元升值的风险,公司于2008年7月与13家银行共签订了24款外汇累计期权合约,对冲澳元、欧元及人民币升值影响,其中澳元合约占绝大部分。
由于合约只考虑对冲相关外币升值影响,没有考虑相关外币的贬值可能,在全球金融危机迫使澳大利亚减息并引发澳元下跌情况下,2008年10月20日中信泰富公告因澳元贬值跌破锁定汇价,澳元累计认购期权合约公允价值损失约147亿港元;11月14日中信泰富发布公告,称中信集团将提供总额为15亿美元(约116亿港元)的备用信贷,用于重组外汇衍生品合同的部分债务义务,中信泰富将发行等值的可换股债券,用来替换上述备用信贷。
中信泰富巨亏事件案例分析

中信泰富巨亏事件案例分析班级:78班姓名:毛煜学号:完成日期:中信泰富巨亏事件案例分析内容摘要:本文首先对中信泰富于08年的巨亏事件做一个案件分析,并以此引出外汇期权合约并对此进行简单介绍与认知。
关键词:引言:中信泰富在08年时的巨亏事件,再次警示我们经融市场风险极大,进入需慎之又慎。
关键词:巨亏,accumulator,金融风险正文:一:中信泰富巨亏事件始末1:案件概括:2008年10月20日香港恒指成分股中信泰富突然惊爆,因投资杠杆式外汇产品而巨亏155亿港元!其中包括约亿港元的已实现亏损,和147亿港元的估计亏损,而且亏损有可能继续扩大。
中信泰富两名高层即时辞职,包括集团财务董事张立宪和集团财务总监周至贤。
莫伟龙获任集团财务董事,负责集团财务及内部监控。
2008年10月21日中信泰富股价开盘即暴跌38%,盘中更一度跌至港元,跌幅超过%,当日收报于港元,跌幅达%,远远超过业界预计的20%左右的跌幅。
2008年10月22日香港证监会确认,已经对中信泰富的业务展开调查,而由于中信泰富的股价在两天内已经跌了近80%,联交所公布的公告显示,中信泰富主席荣智健及母公司中信集团,于场内分别增持100万股及200万股,来维持股价稳定。
2008年11月香港中信泰富在炒外汇衍生工具录得巨额亏损后,终于获母公司北京中信集团出手相助。
中信集团向中信泰富授出116亿港元的备用信贷、认购中信泰富发行的可换股债券,以及承担中信泰富在外汇累计期权合约的损失。
2009年3月26日中信泰富公布08年全年业绩,大亏亿港元,董事会主席荣智健强调集团财政状况仍稳健,暂时无供股需要。
2009年4月3日中信泰富继早前被香港证监会调查后,3日再度接受警方调查。
警方商业罪案调查科前往中信泰富总部调查,在逗留一小时之后运走大批文件。
2009年4月8日中信泰富在港交所网站发布公告称,荣智健卸任中信泰富主席,北京中信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常振明接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累股期权定义及其特性
累计期权合约设有“取消价”(英文:Knock Out Price) 及“行使价”(英文:Strike Price),而行使价通常比签 约时的市价有折让。合约生效后,当挂钩资产的市价 在取消价及行使价之间,投资者可定时以行使价从庄 家买入指定数量的资产。当挂钩资产的市价高于取消 价时,合约便终止,投资者不能再以折让价买入资产。 可是当该挂钩资产的市价低于行使价时,投资者便须 定时用行使价买入双倍、甚至四倍数量的资产,直至 合约完结为止。
中信泰富炒汇大事记
2008.10.20 2008.10.22 2008.11.12 2008.12.24 公司发布公告称,因炒外汇巨额亏损,公司产生 155亿港元的亏损。 香港证监会确认对中信泰富事件展开调查。中信泰 富董事总经理范鸿龄暂时离职。 中信集团接收中信泰富持有的57亿澳元合约,并提 供116.25亿港元备用信贷。 中信集团行使备换权,将116.25亿港 中信泰富公布2008年全年业绩,亏损127亿港元 香港罪案调查科搜查中信泰富办公室。 荣智健辞去中信泰富主席。
中信泰富杠杠式外汇合约详解
中信泰富简介
中信泰富的前身泰富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1985 年。1986年通过新景丰公司而获得上市地位, 同年2月,泰富发行2.7亿股新股予中国国际信 托投资(香港集团)有限公司,使中信(香港 集团)持有泰富64.7%股权。自此,泰富成为 中信子公司。而后,中信(香港集团)通过百 富勤把部分泰富股份配售出,使中信(香港集 团)对泰富的持股量下降至49%,目前已降至 41.92%。1991年泰富正式易名为中信泰富。
KODA有四个特性
买入股票的行使价往往比现价低10-20% 当股价升过现价3-5%时,合约自行取消 股价跌破行使价时,投资者必须双倍吸纳股票 合约期一般为一年,投资者只要有合约金额 40%的现金或股票抵押即可购买,因此这一产 品往往带有很高的杠杆性。
投资风险
假设港交所(0388)当时的股价是220元,投资者可以折让 价200元每日购入500股港交所股份;若股价跌穿200元, 投资者亦要以200元价格,每日购入1,000股(即双份)的港 交所股份;假若港交所价格升过250元的赎回价,合约便 即时终止。由此可以看出,若港交所收市价远远低于200 元,参与累积期权合约的投资者就会亏损累累,导致有些 参与累计股票期权的投资者,为了套现或减持手上的股 票,不理市况沽售股票,结果会令部分股票陷入越沽越 接,越接越沽,股价每况愈下的怪圈。
中信泰富巨亏原因分析
外部原因:澳元持续贬值 中信泰富在澳大利亚有一个总投资约42亿美元的项目,很 多设备和投入都必须以澳元来支付,为了减低项目面对的 货币风险,因此签订若干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 这起外汇杠杆交易是在澳元突然走高的时候启动的,但是 自今年7月份以来,澳元开始出现持续贬值,从7月中旬到 8月澳元兑美元跌幅高达10.8%。 澳元大跌,对冲不成反而招致亏蚀。由于公司签订的有关 外汇合约属累计期权,亏损可能“无底”。
投资者误解
在杠杆的作用下,假设你的帐户里有1000万元, 那么你的合约数值就会高达五六千万,在收益放 大的同时,风险也随之放大。 一个原因是有些投资者确实偏好高风险高利润的 理财产品,另一个原因是牛市行情中部分投资者 盲目相信股市只涨不跌;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 许多投资者对这种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并不了解。 再一个是投资者对国外金融体系的信任。
荣智健简介
荣智健连续六年位居《胡润强势榜》榜首,并 且和华为的任正非、万向的鲁冠球、阿里巴巴 的马云、世茂集团的许荣茂、苏宁电器的张近 东、复星集团的郭广昌、国美集团的黄光裕以 及大连万达的王健林、李宁公司的李宁一起成 为2008年中国内地十大强势民营企业家。
中信泰富事件
亏损 影响 违规 追责 中信泰富外汇交易亏147亿港元,中信备15亿美元 中信泰富一天蒸发154亿,外汇交易巨亏引恐慌 交易未得到公司主席授权 荣智健之女涉炒汇亏损 两高层引咎辞职
推行累股期权的背后利益
2007年香港的GDP总量才1600亿美元,但是国 际投行出售的累股期权就高达1000多亿美元。 2008年香港股灾后,投资者因累股期权亏损高 达约6000亿港元,热门挂钩股票包括蓝筹股汇 丰控股、中国移动、香港交易所、中国人寿等。 这产品的输家还包括中信泰富,因炒输澳大利 亚元累计期权而录得巨额亏损。
2009.03.25 2009.04.03 2009.04.08
致公司巨亏的Accumulator
Accumulator是投资者与私人银行订立股票累 积期权合约,最低入场费100万美元。其存在 杠杆效应,在牛市中放大收益,熊市中放大损 失,被香港投行界以谐音戏谑为“Ikilyoulater (我迟些杀你)”。 中信泰富错买的杠杆外汇合约是变种 Accumulator。不同之处,在于其对赌博的目 标,不是股份,是汇价。 为对冲澳大利亚铁矿项目汇率风险,其签订了 多份累计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作为业务对冲, 但因澳元大跌,对冲不成反而招致亏蚀。
内部原因:财务董事未遵守对冲风险政策、内 部监管不到位 问题是在于财务董事张立宪未遵守公司对冲风 险的政策,进行交易前又未得主席批准。财务 总监周志贤亦没有尽其监督职责,将此等不寻 常的对冲交易上报提请主席关注。 公司在发现巨额亏损6周之后,才对外公布事 件,显示内部监管存在漏洞。
累股期权概念与运行研究
累计期权又称累积期权,英文名称Accumulator,是一 种以合约形式买卖资产(股票、外汇或其它商品)的金 融衍生工具,为投资银行(庄家)与投资者客户的场外 交易,一般投行会与客户签订长达一年的合约。 涉及股票的累计期权称为累计股票期权,简称累股期 权,英文全名是Knock Out Discount Accumulator, KODA。累计股票期权是一种金融的衍生工具。累计股 票期权是投资者与私人银行订立的累积股票期权合约, 一般没有零售,最低入场费100万美元。投资者与私人 银行订立累积股票期权合约,为期1年。
投资风险
累计期权的游戏规则较偏袒于投资银行一方。因为就算 投资者看对了市,如果挂钩资产升破取消价,合约会提 早终止,为庄家的损失设立上限;但是投资者如果看错 了市,合约没有止蚀限制,而且合约条款会以倍数扩大 亏损。 有人拿Accumulator当作套期保值工具,那是错大了。 要控制澳元上涨风险,本应该买进看多期权Call(或者 买进澳元期货)。如果控制澳元下跌风险, 应该买进 澳元看跌期权Put,而不是卖出。
Accumulator“魔鬼”条款
【计算】 中信澳元合约接盘90.5亿澳元(485亿港元);每日 接盘量最高1.33亿澳元(7.1亿港元);双币合约接 盘2.97亿澳元(15.92亿港元)或1.604亿欧元(16.6 亿港元),最高利润却仅200万美元(1560万港元)。 此外,人民币合约最高利润为730万元,最高亏损 却可达4280万美元(2.9亿人民币)。
黄明评价金融衍生品
Accumulator是一些极其高杠杆的复杂工具。一个 典型的Accumulator合约,往往是这样的,投行会 跟你说,我这有一只股票,卖10块钱一只,但是你 是我的高端客户,所以我给你打折,8块钱,每天 买个一千股。假如说股票跌到一块钱了,你还得一 年每天买下去,每天得花8块钱一股来买,双倍的 买,不光双倍每天买,而且一直要买一年。
Accumulator“魔鬼”条款
【起因】 中信在澳建铁矿石项目,支付设备和原材料需 澳元和欧元。为锁定美元开支成本,中信签订 外汇合约。
Accumulator“魔鬼”条款
【分析】 合约风险与收益不对等。中信可行使澳元兑美 元汇率为0.87。当汇率高于0.87时,中信可以 0.87汇率获得澳元。每份合约都有最高利润上 限。若该汇率低于0.87,却没自动终止协议, 中信泰富必须不断以高汇率接盘。
投资者误解
在一般人的概念中,Accumulator就是通过这 些私人银行购买一些优惠打折的股票,同自己 在证券市场上操作并无本质区别,然而事实上 却并非如此。这些投资Accumulator的客户存 在帐户里的资金,并没有直接用来购买市场上 的股票。而客户他存在银行里的钱实际上他已 买这个金融衍生产品的保证金了,所以往往就 是说你客户存的两千万他根据你的资产状况他 会给你放大,放大就是你购买的数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