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后练习参考答案主题11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综合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综合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横向研究2.实证研究法3.具体形象思维4.记忆策略5.自传体记忆6.记忆恢复7.同伴关系8.亲社会行为9.依恋10.移情11.观察学习12.关键期13.知觉14.亲子关系15.象征性游戏二、填空1.发展的社会性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不能脱离()。
2.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过程是由一个个()组成的。
3.发展的差异性是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4.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和()两大类。
5.纵向和横向的研究取向具体体现为()、()、()三种方法。
6.调查法包括()、()、()和()四种。
7.尽力减少环境中的()是保护儿童听力的重要保障。
8.6、7岁时儿童的脑重约()克,已基本接近成人脑重的90%。
12岁达1400克(即成人脑的平均重量)。
9.个体心理是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这就体现了()。
10.美国心理学家范茨专门用()的方法研究了婴儿对形状的辨别和偏好。
11.多通道知觉主要指()、()、()之间的联合。
12.研究表明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再(),然后是()。
13.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按()在先,()随后,()最后的顺序发展起来的。
14.直觉行动思维一方面使儿童的动作(),一方面把客体从时间和空间上()。
15.具体形象思维主要表现在()。
16.学前儿童晚期其思维出现了()的萌芽。
17.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特点表现为从()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性和多面性评价。
18.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特点表现为从()评价到初步客观的评价。
19.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特点表现为从对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的评价。
20.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的发展。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的评价标准出现之前()是影响儿童最有力的人物。
21.对于婴儿来说()和()的分离是引起痛苦的重要原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练习册》主题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参考答案)

主题2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探寻1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含义及特点一、名词解释1.发展的连续性是指幼儿心理发展是一种连续、渐进的过程,表现在个体的整个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
2.发展的阶段性是指幼儿身心发展的整个过程中会出现若干连续的阶段,且不同阶段表现出区别于其他阶段的典型特征和主要矛盾。
3.发展的不均衡性是指在幼儿发展过程中心理的发展并不完全协调、统一的现象。
二、单项选择题1.D2.B3.A4.B5.C三、填空题1积极的2.发展的连续性3.婴儿期4.关键期5.学前期四、判断题1.(×)2.(√)3.(√)4.(×)5.(×)五、简答题1. 个体的发展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理解:①从发展的历程来看,个体发展是人生全程的发展,即个体在“出生—成熟—衰老”的整个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历程.②从发展的内涵来看,个体发展包括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2.①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②具有顺序性③具有不均衡性④具有个体差异性3.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幼儿虽然存在着发展的共同趋势和规律,但个体发展,尤其是心理机能的发展速度、发展的优势领域、最终达到的发展水平等都可能是不同的,这就是个体差异。
4.发展的顺序性是指在幼儿发展过程中,无论其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均表现一种稳定的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按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固定顺序进行。
六、论述题:关键期这一概念最初由奥地利生态学家康罗德·洛伦兹提出。
他在对鸟类自然习性的观察中,发现刚孵出的幼鸟,如小鸡、小鹅等,会在出生后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学会追逐自己的同类或非同类,过了这段时间便再也不能学会此类行为。
心理学家将这类研究借用到幼儿早期发展的研究中,提出了幼儿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即个体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最佳时间,如果在此时给予适当的良性刺激,就会促使其的行为与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如2~3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5岁是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等。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后练习参考答案主题3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主题3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一、简答题1. 学前儿童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发展有何特点?3~6岁的幼儿无意注意占优势,表现出两个特点:①刺激物的物理特征是引起无意注意的重要因素;②与其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相关联的事物容易引起儿童的无意注意。
学前儿童的有意注意的特点是:学前儿童的有意注意在成人的要求和教育下就逐渐发展着,其特点表现在:小班学前儿童的注意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初步形成;中班学前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正确教育的影响下,有意注意得到发展;大班学前儿童在正确教育下,有意注意迅速发展。
2.学前儿童注意品质的发展特点是什么?学前儿童的注意广度比较狭窄,不过,随着年龄和知识经验的增长以及生活实践的锻炼,注意的广度逐渐扩大;学前儿童对于有趣生动的对象可以长时间注意,但对枯燥乏味的对象则难以维持注意。
总的来说,学前儿童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在同时进行的多项活动中,只能有一种是活动生疏的,需要集中注意于该活动上,而其余动作必须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而且还有赖于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的关系。
因此,学前儿童注意的分配能力有限;注意的转移是指自觉的调动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注意的转移可以发生在同一活动的不同对象之间,也可以是不同活动之间。
学前儿童注意的转移能力比较差。
3. 1~3 岁幼儿注意发展的特征是什么?1岁以后,婴儿的生活环境更加丰富,语言能力开始萌芽并得到发展,认知能力也不断提升,因而注意能够得以更好地发展;幼儿的注意又增加了一个非常重要而广阔的领域,第2信号系统在其注意活动逐渐起作用,可以在听到某个物体的名称时相应地注意那个物体;2、3岁的幼儿的注意时间延长,注意的事物也有所增加,对周围出现的各种事物也能表现出明显的关注,对同时出现的事物也能都有所注意。
二、材料分析王老师遇到的问题是许多新老师同样的困惑,就是孩子们不能集中注意力,经常出现注意分散的情况。
对于这种情况,首先要寻找原因,其次要采取一定的防止注意分散的措施。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练习册》主题12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参考答案)

主题12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探寻1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一、名词解释1.亲子关系是以血缘和共同生活为基础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亲子双维行为体系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统一体。
2.一般意义上,依恋指的是个体对生活中特定的人的强烈的情绪关系。
在发展心理学中,依恋指的是婴儿与其主要抚养人(主要是父母)之间的强烈的情绪联结。
3.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4.师幼关系指的是在班级及日常交往中教师与幼儿之间形成的心理上的关系,即心理距离。
二、单项选择题1.A2.A3.D4.B5.A三、填空题1.入园分离焦虑2.回避型3.被拒绝型4.同伴关系5.客体中心阶段6.同伴群体关系四、判断题1.(√)2.(√)3.(×)4.(×)5.(√)五、简答题1.①无分化阶段(0—3个月)。
鲍尔比称之为“不分依恋对象的导向和信息”的阶段;②低分化阶段(3—6个月)。
即鲍尔比称之为的“指向一个对象已分化的导向和信息”的阶段;③依恋形成阶段(6个月—2.5岁),即鲍尔比称之为的“运用运动和信号同已识别的对象保持亲近”的阶段;④修正目标的合作阶段(2岁半之后)。
2.儿童的同伴交往类型主要有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和一般型。
四种类型的基本特征如下:①受欢迎型。
受欢迎型幼儿喜欢与人交往,在交往中积极主动,且常常表现出友好、积极的交往行为,因而受到大多数同伴的接纳、喜爱,在同伴中享有较高的地位,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②被拒绝型。
被拒绝型幼儿和受欢迎型幼儿一样,喜欢交往,在交往中活跃、主动,但常常采取不友好的交往方式,如强行加入其他小朋友的活动、抢夺玩具、大声叫喊、推打小朋友等等,攻击性行为较多,友好行为较少,因而常常被多数幼儿所排斥、拒绝,在同伴中地位低,关系紧张。
③被忽视型。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纵向研究纵向研究即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即追踪),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3、实证研究法研究者通过一定的控制手段,观察、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应变化,最后从这些变化中找出规律来。
4、横向研究横向研究即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观察,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
5、直觉行动思维直觉行动思维就是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
这种思维的进行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
6、具体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指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
7、记忆策略记忆策略是指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自身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
8、自传体记忆自传体记忆是指婴儿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
9、记忆恢复记忆恢复指学习某种材料相隔一段时间后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之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10、自我中心语言自我中心语言是指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动作和观点之上的现象。
11、同伴关系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
12、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
13、依恋依恋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婴幼儿以依恋行为(如微笑、啼哭、吸吮、喊叫、抓握、偎依和跟随等)表达对依恋对象的依恋关系。
14、移情当一个人感受到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心理学上称为移情。
15、性别稳定性性别稳定性是指儿童对自己的性别不随其年龄、情境等的变化而改变这一特征的认识。
16、观察学习观察学习就是通过观察他人(范型或称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各章知识点练习及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各章知识点练习举要及参考答案第一章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 C 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A.0—8.9岁 B.0—3岁 C.0—6岁 D.0—13.14岁2.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 A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3.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B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4.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5.学前儿童心理学是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及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对)6.个体心理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反映的是心理发展的社会性特征。
(对)7.发展的连续性重点描述量的增减(对)8.发展的阶段性揭示质的变化(对)9.个体心理发展指一个人作为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再从新生儿到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心理发展的全过程。
10.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11.发展的差异性,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12.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1)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2)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3)发展的普遍性与差异性。
13.简述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14.试述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1)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充实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体系,促进心理科学的发展。
为一切有关儿童的实际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首先为学前教育提供心理学依据、其次,儿童心理学为儿童心理健康、儿童医疗和保健提供必要的知识、此外,儿童心理学对一切与儿童有关的法律条文的制定、对儿童文学艺术的创作、儿童出版物的策划和装帧、儿童玩具的设计和制作、儿童服装的设计、儿童食品的开发和调配等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主题11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开始知道自己的名字, 只是把名字理解为自 己的代号。(2岁左右)
在语言学习中掌握了物主代词“ 我的”和人称代词“我”,由此 实现了自我意识发展的又一次飞 跃,即从把自己看作是客体转变 为把自己当做主体来认识。这标 志着他们真正的自我意识的出现 。
三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1.学前儿童自我认识的发展 (1)学前儿童自我认识发展的趋势
主题十一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探寻一 解析个性
探寻一 解析个性
一、认识个性 1.个性的概念 个性是指个体全部心理活动 的总和,或具有一定倾向性 的各种心理特点的独特结合, 又称人格。
探寻一 解析个性
一、认识个性 2.个性的基本特征 (1)个性的独特性 (2)个性的整体性 (3)个性的稳定性 (4)个性的社会性
• (1)气质使性格带有某种独特的色彩。 • (2)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速度 • (3)性格对气质产生一定的影响,可以掩盖气质类型。
同样是“骄傲”的性格特点, 胆汁质的人可能直接说大话,甚至口出狂 言,让人一听就知道他骄傲; 多血质的人很可能把别人表扬一通,最后 露出略比别人高明一点,骄傲得很婉转; 粘液质的人骄傲起来可能不言不声,自个 偷着乐。
话说有一天,孙悟空、唐僧、王熙凤、林黛玉四人一 起前往电影院去看电影。但是不巧的是,四人同时迟 到了。电影院的看门人对这四个人说:“不好意思, 你们迟到了10分钟,现在不能放你们进去。” 请大家根据四个人各自的气质特点,都会有哪些表现?
探寻二 学前儿童的气质
二、学前儿童的气质及其教育 1.0-3岁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
探寻五 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
你想过这些问题吗?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为什么是这样一个人?”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习题及答案

第九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一、名词解释1.个性:个性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
2.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存在的意识,以及自己与周围的人或物的关系的意识)。
二、填空题1._自我意识_的成熟标志着个性的成熟。
2.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___自我认识____、___自我体验___及__自我调节___的发展等三方面。
3.幼儿自我体验发展最明显的特点是__受暗示性__。
三、选择题1.幼儿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表现为___C_____。
A.从独立的评价发展到依靠成人的评价B.从对内在品质的评价向对外部行为表现的评价转化C.从简单、笼统的评价发展到较为具体的评价D.从初步客观性评价向主观情绪性评价发展2.儿童性格的萌芽最初表现在____D____。
A.新生儿期B.儿童期 C.幼儿期 D.婴儿期3.自我意识形成的主要标志_____D___。
A.语言的发生B. 表象C. 思维D.“我”的掌握4.3~6岁儿童个性发展阶段的主要表现是___C___。
A.先天气质差异B.个性特征萌芽C.个性初步形成D.个性基本定型四、判断题1.幼儿期是个性初步形成时期。
( )2.自我意识的成熟标志着个性的成熟。
( )3.自我意识是生来就有的。
( )4.自我意识的最初发生是在幼儿期。
( )5.儿童掌握代名词“我”是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的标志。
( )6.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以儿童动作的发展为前提的。
( )7. 幼儿容易接受暗示。
( )8. 幼儿能独立、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
( )9. 日常生活中人与人的差别就是个性的表现。
( )五、简答题1.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主要依靠成人的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受认识水平的限制(2)学前儿童自我体验的发展学前儿童自我体验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受暗示性(3)学前儿童自我调节的发展幼儿自我控制能力还较差,3-4岁的坚持性和自制力都很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11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一、简答与论述
1. 气质类型的典型特征有何表现?如何根据幼儿不同的气质类型对其进行教育?
四种气质类型典型特征具体表现:
胆汁质:这种气质的人兴奋性很高,脾气暴躁,性情直率,精力旺盛,能以很高的热情埋头事业,兴奋时,决心克服一切困难,精力耗尽时,情绪又一落千丈。
多血质:这种气质的人热情、有能力,适应性强,喜欢交际,精神愉快,机智灵活,注意力易转移,情绪易改变,办事重兴趣,富于幻想,但不够耐心。
粘液质:这种气质的人平静,善于克制忍让,生活有规律,不为无关事情分心,埋头苦干,有耐久力,态度持重,不卑不亢,不爱空谈,严肃认真;但不够灵活,注意力不易转移,缺乏激情。
抑郁质:这种气质的人沉静,深沉,易相处,人缘好,办事稳妥可靠,做事坚定,能克服困难;但比较敏感易受挫折,孤独、行动缓慢。
学前儿童气质发展的特点:①幼儿气质具有相对稳定性;②幼儿气质具有个体差异;③幼儿气质具有一定的可变性。
2. 学前儿童性格的发展有何特点?影响学前儿童性格的因素有哪些?
婴儿性格,萌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合群性;②独立性;③自制力;④活动性幼儿性格的年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活泼好动;②喜欢交往;③好奇好问;
④模仿性强;⑤好冲动。
影响学前儿童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①遗传的作用;②家庭的影响;③幼儿园教育的作用;④社会环境的影响;⑤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
3. 学前儿童能力的差异性表现在什么方面?试举例说明。
学前儿童能力的差异性表现在:①能力类型的差异,如有的儿童绘画能力强,有的儿童讲故事的言语表达能强;②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如同样的言语表达能力,不同的儿童言语表达的水平是不一样的;③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如有的儿童的言语表达能力在早期并没有表现出良好的能力,但是随着儿童自身的发展和环境的教育不断影响,儿童的言语表达能力在后期有了出众的表现;④能力表现性别的差异,如男童在空间辨别能力明显好于女童,而女童在言语表达能力方面普遍好于男童。
4. 学前儿童自我认识发展表现出何种趋势?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特点有哪些?
学前儿童自我认识发展的趋势:①对自己身体的认识;②对自己行动的意识;③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意识。
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特点:①从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逐渐向自己独立评价发展;②从带有主观情绪性,发展到初步的客观性;③自我评价受认识水平的限制。
二、材料分析
上述现象是毛毛在幼儿园受挫后自尊心受到伤害后的正常表现。
说明毛毛自我意识的觉醒,开始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了。
第一,挫折最容易损伤孩子的自信,但也可以增强孩子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孩子的成长总是伴随着成功和失败,要教育孩子正确看待成功和失败。
第三,那种想通过毫不吝啬的赞美和无条件地接受的方式来提高孩子自尊的做法是错误的。
第四,孩子自尊的发展必须以真实的成就为基础。
第五,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养育行为能帮助孩子建立可信赖的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