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汤治验案-最新文档

合集下载

温里之剂四逆汤加减之医案九例

温里之剂四逆汤加减之医案九例

温里之剂四逆汤加减之医案九例一、大汗亡阳案挚友贾君,因病不育,抱养一子,视如己出,不啻明珠尔。

子近3岁,其身不高,齿不齐,行立迟,言语缓,先天不足也。

一日申酉发热,体温39.4℃,请治于西医,点滴消炎液体,并滴入地塞米松一支(剂量不详),输毕归。

子夜,患儿大汗淋漓,拭之不尽,瞑目沉睡,呼之不应,推之不动。

急唤余诊,视其面色苍白,鼻息咻咻,全身冰冷,非仅四肢厥冷也。

手撬齿观之,舌淡润滑。

脉细如丝,指纹淡红,已近命关矣。

观其脉症,此大汗亡阳也。

急宜回阳抑阴,以挽阴阳立绝之势,若阳气回复,则阴液固敛,汗自止也。

拟四逆汤:附子3g,干姜3g,炙甘草3g。

上药捣碎,开水煎煮,频频撬喂。

及拂晓,一剂已尽,汗渐止,面微转红,肌肤四末亦温,阳气虽回,犹仍不足。

改用桂枝汤以温阳益阴:桂枝4.5g,白芍4.5g,甘草3g,生姜1片,红枣3枚。

翌日,诸症皆失,唯饮食不思尔。

二、少阴伤寒唐某,男,75岁。

冬月感寒,头痛发热,鼻流清涕,自服家存羚翘解毒丸,感觉精神甚疲,并且手足发凉。

其子恳求刘老诊治。

就诊时,见患者精神萎靡,懒于言语,切脉未久,即侧头欲睡,握其两手,凉而不温。

视其舌则淡嫩而白,切其脉不浮而反沉。

脉证所现,此为少阴伤寒之证候。

肾阳已虚,老怕伤寒,如再进凉药,必拔肾根,恐生叵测。

法当急温少阴,予四逆汤。

附子12g,干姜10g,炙甘草10g。

服1剂,精神转佳。

再剂,手足转温而愈。

三、肺心病突发呼吸遁环功能衰蝎仲某,女,77岁。

2012年3月1日初诊。

患者因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感染、肺心病在当地医院住院多日,于2012年3月1日上午10时许突然出现神志不清,昏如死人,四肢厥冷僵硬,呼吸微弱,或有或无,血压测不到。

当地乡镇医院认为无法挽救。

亲友发现患者尚有微弱呼吸心跳,心口微温。

遂求救于笔者。

问明情况后,认为患者证属阳气暴脱,阴阳离绝。

治宜回阳救逆。

处方:炮附片90g,干姜60g,炙甘草60g,红参20g。

加开水2000mL,武火急煎,随煎随灌。

四逆汤加减案

四逆汤加减案

四逆汤加减案四逆汤加减案张某,女,54岁。

2009年12月9日初诊。

近1年来精神欠佳,时有心悸,睡眠欠佳,夜尿较频(每隔1~2小时1次)。

近1月来颜面及双下肢浮肿,头欠清利。

纳食尚可,大便时干时稀,口不干。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余年。

1周前检查,血脂偏高,空腹血糖正常,餐后血糖偏高,尿常规正常。

舌质淡暗,舌苔白润,脉沉细。

证属阳气虚馁,寒饮内停。

治以温振阳气、温化寒饮为法。

方用四逆汤加减。

处方(中药配方颗粒):制附子6克,干姜3克,炙甘草3克,茯苓10克,猪苓10克。

7剂,水冲服。

12月17日二诊:药后颜面及双下肢浮肿渐消,睡眠、精神俱有好转。

舌质淡暗,舌苔白润,脉沉细。

上方加石菖蒲6克,7剂,水冲服。

12月24日三诊:诸证俱减,精神进一步好转,夜尿2次。

舌质淡暗,舌苔薄白,脉沉细。

上方去猪苓、石菖蒲,7剂,水冲服。

12月31日四诊:渐无不适,精神、睡眠好,心悸已,夜尿1~2次,无浮肿,纳可,便调。

上方加红参5克,7剂,水冲服。

药后无不适,停药。

按:本案从六经辨证易辨为太阴病或少阴病,选用“四逆辈”或“真武汤加减”。

案中也用四逆汤加减,似属四逆汤常规使用。

但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案中所用四逆汤的功效并非散寒回阳,而是温振阳气;二是案中四逆汤所用剂量较小。

之所以如此使用四逆汤,是基于从内伤病考虑。

如果认为小剂不足以胜任,或剂小疗效亦小,而随意取用大量,则有失上述用方理念,并非一定能取得满意疗效。

本案如取时方,多用温补,较经方灵动不足。

【伤寒名医验案:四逆汤】

【伤寒名医验案:四逆汤】

【伤寒名医验案:四逆汤】四逆汤【方药】甘草(炙)(6克)干姜(6~9克)附子生用(5~10克)【煎服】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现代用法:久煎,分两次温服)。

【原文】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91)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

(92)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225)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汤(277)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323)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352)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353)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

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371)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376)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388)【解说】本方主治三阴寒证,为回阳救逆之代表方剂。

凡疾病发展到三阴阶段,心脾肾阳虚,阴寒内盛的严重阶段,如太阴病之腹痛下利、完谷不化;少阴病之恶寒厥逆、脉微、但欲寐;厥阴病之表热里寒、手足厥冷等,均可使用本方。

此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寒淫于内,治以辛热,佐以苦甘,以咸泻之“之意。

附子大辛大热,纯阳有毒,为补益先天命门真火之第一要剂,通行十二经,先用尤能迅达,内外逐寒。

干姜温中焦之阳而除里寒,助附子升发阳气。

甘草既能解毒,又能缓姜、附辛烈之性,合而回阳救逆,又不致有暴散之虞。

附子含有乌头碱,为安全起见,煎制药物时,须文火久煎'以减低其毒性。

【运用】一、阴盛阳亡俞长荣医案:苏某妻,三十余岁。

月经期中不慎冲水,夜间忽发寒战,继即沉沉而睡,人事不省,咏微细欲绝,手足厥逆。

当即针人中及十宣穴出血,血色紫黯难以挤出。

大剂量四逆汤临床治验3则

大剂量四逆汤临床治验3则
【 1 ] 刘敏如 , 谭 万信. 中 医妇 产 科 学 . 北京 : 人 民卫 生 出版 社 ,
2 o 01 : 2 91
知: 已经 能睁 眼看人 , 神 志稍清 , 手脚 稍 回暖 , 但 是 四肢 厥 冷 , 大汗淋漓 , 喉 间 有 痰 鸣 音 。辨 证 : 阳 不敛 阴, 痰 蒙 神 窍 。治 法 : 回 阳 固脱 , 化痰开窍。 处 方: 炮 附片 1 0 0 g , 干姜 8 0 g , 炙甘草 6 0 g , 红参 2 0 g ,
卧, 呕 吐不 渴 , 腹 痛下 利 , 神 衰 欲寐 , 舌苔 白滑 , 脉 微 煅 龙 牡 、 五味子 、 麦 冬 等 固脱 养 阴 之 品 , 佐 以 化 痰 或 太 阳病 误 汗 亡 阳 。 四逆 汤 乃 临 床用 于急 救 , 回 阳 开 窍 醒 神 药 物 , 诸 药合用 , 方能 挽救生死 于顷刻 。 救 逆 的 首选 方 剂 。笔 者认 为 , 在 临床 使 用 时 常规 剂 患者 在 一 昼夜 间起 死 回 生 ,均 是 大 剂 四逆 汤 回 阳 量太轻 , 因而 丧 失 了该 方 应 有 的 临床 疗 效 , 可 在 辨 救 逆 的功 效 。 如此 重 症 .如 果 用 常 规 剂 量 的 四逆
1 6 7 2 — 3 9 7 X( 2 01 3) 叭一 0 0 4 9 — 0 2
四逆汤源于张仲景《 伤寒论》 辨 少 阴 病 脉 证 治 淋 漓 , 乃 阳气 虽 然 回生 , 但 一 丝 残 阳不 能 固摄 阴液 第3 2 3条 : “ 少 阴病 , 脉沉 者 , 急温 之 , 宜 四逆汤 。” 功 所 致 , 如果不救 阳固阴, 病 人 性命 将 不 久 矣 。故 后 在 回阳救逆 . 主 治 少 阴病 . 症见 四肢厥冷 . 恶 寒 蜷 方 继 续 加 大 四逆 汤 的用 量 以 回 阳救 逆 。 加 山萸 肉 、

四逆汤加减治疗虚劳、全身乏力医案案例

四逆汤加减治疗虚劳、全身乏力医案案例

四逆汤加减治疗虚劳、全身乏力医案案例1.张某,男,48岁。

素嗜烟酒,耽于劳累,渐至全身乏力,消瘦,纳少,手足麻木,便溏,尿频,时有失禁,病已七八年,无法工作。

舌淡胖润有齿痕,脉弦,右寸弱。

此一派阳虚气弱,水湿偏盛之象,近似虚劳,应培补元气,兼利水湿,四逆汤加味:附子25 g,干姜15 g,白术15 g,茯苓30 g,桂枝10 g,黄芪30 g,葛根20 g,当归10 g,补骨脂15 g,仙鹤草30 g,炙甘草15 g。

10剂后,感觉气力增加,手足麻木亦减。

原方再加淫羊藿25 g,继续调理月余,各症基本消失,恢复工作。

按:本案阳虚气弱,用四逆汤扶阳,加术、苓、桂枝,意在化气利湿,合黄芪、葛根、柴胡意在升提大气,仙鹤草为强壮要药。

虚劳之治必以扶阳为先,乃是郑钦安卓见:“虚劳之人,总缘亏损先天坎中一点真阳耳…惟有甘温固元一法,实治虚劳灵丹。

昧者多作气血双补,有云大剂滋阴…不一而足,是皆杀人转瞬者也。

”“要知虚损之人,多属气虚,所现证形多有近似阴虚,其实非阴虚也。

予尝见虚损之人,每每少气懒言,身重嗜卧,潮热而不渴,饮食减少,起居动静一切无神,明明阳虚,并未见一分火旺阴虚的面目。

”作者体会,郑钦安所论更贴近临床。

俗见多作气血双补,或者滋阴降火,“是皆杀人转瞬者也”。

2.王某,男,29岁。

2009年7月7日初诊:北京某名牌大学博士研究生在读。

身体素弱,疲乏,精神不振,心悸,时有早搏,自汗,失眠,常流鼻血,喷嚏频作,纳差,便溏,足凉,腰膝酸软。

细考各症,牵涉心、肺、脾、肾多脏,已成虚劳之症。

据云,从大学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长期读书劳心,生活没规律,有时读至夜半心血来潮,出至户外跑跳锻炼出一身汗,难免受寒,“乱折腾”,在香港游学期间曾大喝凉茶,舌淡胖润有痕,右滑寸弱,左弦寸弱。

处方:附子25 g,白术30 g,茯神30 g,桂枝25 g,白芍25 g,酸枣仁30 g,龙骨30 g,牡蛎30 g,红参10 g,肉桂10 g,补骨脂25g,益智仁25 g,淫羊藿25 g,炮姜30 g,砂仁10 g,麦芽30 g,炙甘草15 g,生姜10片,大枣10枚。

《伤寒论》113方——四逆汤,典型医案

《伤寒论》113方——四逆汤,典型医案

《伤寒论》113方——四逆汤,典型医案4疑难病昏冒——胡希恕医案刘某,女性,50岁,1976年4月23日初诊。

近1个月来食则昏冒,甚至休克,下肢瘦弱不能站立,静卧少许时可复常。

自觉胃中冷,脉沉细,若薄白。

此属里虚寒甚,治以温中祛寒,予以四逆汤:炙甘草10克,干姜10克,制附片15克。

结果:服3剂,诸症已,迄今未复发。

《解读张仲景医学》论:此为厥逆证,厥阳独行于上也。

脉沉细者,少阴寒盛,则太阴中虚,阴盛而发厥逆,阴阳不交,所以昏厥。

四逆汤,温下焦之肾寒,以建太阴之中气,则阴阳互交也。

5寒厥——聂惠民医案刘某,女,59岁。

1974年12月诊。

患者因咳喘、心慌,住院治疗。

诊断为:慢性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

治疗过程中出现心源性休克,经西药抢救,抗休克治疗数日,血压不能平稳回升。

乃至升压药之量、输液滴速稍慢,血压则呈下降之势。

血压不见回升,病情危重,欲求服用中药,故请余会诊。

病人精神萎靡,呈但欲寐之象,表现为手足厥逆、脉微欲绝。

唯汗出如洗,绵绵不止,浸湿枕巾、衣衫,此正所谓“寒厥证”。

汗出阳散,虚阳欲脱,阴液将竭,已现阴阳离决之势,非回阳固脱不可挽回危候,故急投以大剂人参、附子,浓煎顿服,药后汗止,阳回液固,手足渐温,血压随之回升,休克得到纠正,诸证得以缓解。

《聂氏伤寒学》论:本案也是四逆汤证,而用参附汤。

人参建中,附子温下。

阴阳和则病愈。

手足厥逆,此是中寒,四肢失秉,阴阳不交也。

脉微欲绝者,经络与脏腑之阳俱虚也。

下寒阴盛,则上侵清阳。

上焦不通,浊阴不降,所以心慌咳喘,成心肺病。

附子人参,也是温下寒建中气,以降浊阴也。

6少阴证寒厥——范中林医案王某某,男,28岁。

成都市某厂工人。

病史:患者性情比较孤僻,善愁多郁,日久成疾,未予医治。

1947年初,发现胃脘长一包块,如拳头大,以手按之,活动、有声,但不痛。

急赴某地,请中医治疗。

所服之药,多系桃仁、红花、三棱、莪术等活血化瘀之品。

治疗约半年,疗效不显,食欲日减,形萎神衰。

四逆汤加减运用案例

四逆汤加减运用案例

四逆汤加减运用案例一、四逆汤的基本概念和组成四逆汤是一种中医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寒证、阳虚证等寒凉体质引起的疾病。

它是由人参、麻黄、炙甘草、大枣等药物组成的,具有温阳散寒、益气养血的作用。

四逆汤的组成如下: 1. 人参:具有温补气血、益肾固精的功效。

2. 麻黄:具有发汗解表、宣通肺气的作用。

3. 炙甘草:具有温中补脾、益气养血的功效。

4. 大枣:具有养血气、调和药性的作用。

通过以上药物的配伍,四逆汤能够达到温阳散寒、益气养血的效果,适用于寒凉体质、阳虚气血不足的患者。

二、四逆汤的加减运用案例分析1. 加减运用案例一:四逆汤加减治疗阴寒体质引起的月经不调患者李女士,26岁,体质偏寒,经常感到手脚冰凉,月经不调,经期延长,量少色暗。

同时患者也有乏力、怕冷等症状。

经过中医辨证论治,确定患者属于阴寒体质,故选用四逆汤进行治疗。

加减方案如下: - 去掉麻黄:因为患者体质寒凉,麻黄性质较为寒凉,不适合患者。

- 增加炙黄精:炙黄精性味甘温,具有补益肝肾、暖宫调经的作用。

2. 加减运用案例二:四逆汤加减治疗寒性哮喘患者张先生,30岁,患有寒性哮喘多年,每到冬天症状加重,主要表现为气喘、咳嗽、胸闷等。

经过中医辨证论治,确定患者属于寒性体质,故选用四逆汤进行治疗。

加减方案如下: - 去掉麻黄:因为麻黄发散肺气的作用较强,对于寒性哮喘患者不合适。

- 增加羌活:羌活具有祛风散寒、温通经络的功效,对于寒性哮喘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 增加制附子:制附子性温有温阳散寒的作用,适合寒性哮喘患者。

3. 加减运用案例三:四逆汤加减治疗阳虚体质引起的寒性腹泻患者王先生,40岁,经常腹泻,大便清稀,伴有腹痛、肢冷等症状。

经过中医辨证论治,确定患者属于阳虚体质,故选用四逆汤进行治疗。

加减方案如下: - 去掉麻黄和炙甘草:因为麻黄性质较为寒凉,炙甘草具有温中补脾的作用,对于阳虚体质的患者不适合。

- 增加附子:附子具有温阳散寒、固脱止泻的作用,适合阳虚体质引起的寒性腹泻。

当归四逆汤临床应用验案

当归四逆汤临床应用验案

当归四逆汤临床应用验案
贾老师在慈方医馆疑难病解惑第一期---大汗伴手指青紫冷痛案中,详细讲解了当归四逆汤的临床应用。

恰巧临床中遇一拟诊闭塞性脉管炎病人,应用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效果非常好,现报告如下。

杨XX,男,51岁,金矿工人,山东沂南人。

2016年夏秋后右小腿每到下午酸胀、无力,渐加重并小腿疼痛、麻木(间歇性跛行),至今已十月余。

曾在当地多家医院就诊,用药无效。

就诊前一周去上级某三甲医院就诊并行肌电图和B超检查,肌电图正常、B超下肢深静脉通畅,诊断仍未明了。

2017.8.6电话预约来诊。

查体:体型偏瘦,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右足凉,右侧足背动脉搏动摸不清,左侧搏动正常。

临床拟诊闭塞性脉管炎。

予当归四逆汤加减。

颗粒剂:当归20克,桂枝12克,白芍20克,赤芍20克,细辛6克,通草12克,炙甘草12克,大枣20克。

五付。

二诊:五付药后症状明显减轻。

考虑患者发病时间和地点因素(潮湿),在上方基础上加四妙散(苍术20克、黄柏12克、薏苡仁30克、牛膝20克)和鸡血藤30克。

七付。

三诊:右足变暖,右足背动脉自己可触及,所有症状消失。

主动要求带药十五付,去外地参加原工作。

2017.9.25上午电话随诊,病人诉现正常工作,小腿无不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逆汤治验案
笔者临证27 年,运用经方治疗内科杂症,每获效验,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现举验案数例,以飨同道。

1 四逆汤治疗顽固性失眠案
李某,男性,62岁,2013年9月6日初诊。

失眠,心悸、头晕3 年,辗转多家医院诊治无效,本次症见:失眠少寐(每晚不足2 小时),早醒,醒后不能再入睡,困倦而睡又睡不着,伴心悸,头晕,口干欲饮水,不欲多饮,倦怠乏力,怕冷,两腿膝下冰凉感,纳谷不香,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阴阳失调。

治法:扶阳抑阴,启阴交阳,使阳复其位,四逆汤加减:蒸附片45g先煎,干姜15g,炙甘草
30g,龙骨30g 先煎牡蛎30 g 先煎,枣仁45g ,远志15 ,菖蒲15g,磁石20g 先煎,黄柏6g ,紫石英20g 先煎,肉桂3g,头煎加水2000ml,文火煎取250ml,二煎加水1500ml,文火煎取
250ml,二次兑匀,早晚各服一次。

进服7 剂后,每晚入睡4 小时,继续服15剂后每晚入睡6 小时,切中病机,守方继服15 剂,睡眠正常,诸证悉除。

按:失眠与欲寐相近,分为前半夜失眠和后半夜失眠;前半夜为入睡困难,阴虚者居多,后半夜为醒后难以入睡,老年人多见阳虚者多,遇到睡眠问题时,不一定是从“ 心藏神” 着手,而是把病情归结到阴阳这个大纲。

如《内经》的《大惑论》里通
过卫气的循行解释失眠的病机:卫气无法进入阴则目不冥。

而阻碍卫气进入阴(指体内)的原因很多,包括寒盛相火上浮。

少阴条文中说“恶寒,身?、脉微细” [1] ,因身体发冷而不寐。

正如后人所谓“水寒而不藏龙也。

”病机总属阳不潜藏也。

另外还有一些加减,如加紫石英,《名医别录》中说这味药有“ 安魂魄,镇下焦” 的功效,既有重镇性能又温暖肾脏。

还有磁石(这里应用“ 去性取用” 的原则)。

还是一句话:治病必求于本,应用此方,引火归原,达到阴阳平衡,临床实践证明可以发挥收敛命门火的作用。

平衡调和,最终达到治疗目。

2 四逆汤治疗难治性低血钾案
患者,男,23岁,2013年11月15日初诊,住院号:412918。

颅咽管瘤术后7月,多尿2月,低血钾3周,血钾2.0mmol/L 。

上午8:00COR为99.17nmol/L (正常140~440nmol/L ),
TSH0.07mI/L (0.34-5.6mIU/L ),T31.13nmol/L (正常1.34 ~2.73nmol/L ),住院期间每天口服补钾12g,静脉补钾4g,治疗15 天血钾不能纠正。

症见:畏寒肢冷,身困嗜卧,面白而无华,表情淡漠,腿脚浮肿,舌体胖,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诊断:颅咽管瘤术后,垂体功能减退症。

中医属于少阴证,肾阳虚惫,固摄失司,治宜固肾纳气,四逆汤加减:蒸附片45g 先煎,干姜15g,补骨脂30g 先煎白术30g,山萸肉45g,益智仁30g ,炙甘草45g,肉桂3g,头煎加水2000ml,文火煎取250ml,二煎加水1500ml,文火煎取250ml ,二次兑匀,早晚各服一次。

进服
3 剂后,尿量减少至2000ml ,血钾3.0mmol/L ,继续服,5 剂后尿量减少至1500ml,2013年11月29日血钾4.3mmol/L ,切中病机,守方继服15 剂,多次查血钾正常。

按:本例为颅咽管瘤术后,垂体功能减退症,继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电解质代谢紊乱,顽固性低血钾。

低钾血症是临床上经常见到的病理情况,顽固性低血钾一般是指在有些病理情况下所产生的低血钾症难以用一般方法来纠正。

此患者畏寒肢冷,身困嗜卧,面白而无华,表情淡漠,腿脚浮肿,舌体胖,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观其舌症脉象,中医属于少阴证,肾阳虚惫,固摄失司,阳衰失统。

肾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藏真阴而寓元阳,肾阳为人身之原动力,人体五脏六腑皆赖肾中阳气以生化,肾阳虚惫,其温煦气化无能,鼓动无力,肾阳虚惫,其根在肾,其治也在肾,非温阳重剂难以振奋。

治宜固肾纳气,用四逆汤治之,切中病机,温补肾阳是关键。

3 四逆汤治疗高血压案
邵某,女性,70岁,2013年11月5日初诊,住院号:412782。

高血压病13年,乏力、头晕2 月,血压220/120mmHg,经过四联降压治疗15 天,血压一直在180/110mmHg,本次症见:腰膝酸冷,身困嗜卧,极度乏力,面白而无华,表情淡漠,腿脚浮肿,口干欲饮水,不欲多饮,舌体胖,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阴阳失调,阴寒浊邪盘踞阳位,阳气不展所致。

治法:扶阳抑阴,启阴交阳,使阳复其位,四逆汤加减:蒸附片45g 先煎,干姜15g,炙甘草15g,龙骨30g先煎牡蛎30 g 先煎,砂仁10g,菖蒲15g,磁石20g 先煎,
黄柏6g,肉桂3g,头煎加水2000ml,文火煎取250ml ,二煎加水1500ml,文火煎取250ml,二次兑匀,早晚各服一次。

进服5 剂后,精神明显转佳,血压降至160/100mmHg,继续服15 剂后
140/90mmHg,睡眠正常,诸证减轻。

按:临床上和教科书辩治高血压病多以肝阳上亢或肝肾阴虚、肝热血瘀立论,常循“虚者补之”、“损者益之”和“高者抑之”、“惊者平之”之旨,把平肝潜阳作为基本治法;笔者临证常见膝下冰凉,腰膝酸软,夜尿频多等阳虚症状。

认为阴阳失衡、气血失和为主要病机,阳虚者亦不少见。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病程迁延,机体各脏器逐渐出现虚损正气虚弱的现象,《内经》认为人到中年已开始显露气虚正想,即“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中医的特殊治法?阴阳双补法》认为阴阳互根。

因此笔者认为治疗上就要“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治疗疾病,维持正常生理活动,调和阴阳当以阴阳双调为要,时时不忘顾及阳虚,方能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

4 四逆汤治疗难治性腹水案
朱某,男性,58岁,2013年9月5日复诊,住院号:409232。

患乙肝病史13年,乏力、腹胀2 年。

住院1月经过规范利尿治疗45 天,腹水不减。

腹围112CM,B 超:腹水深110mm,胸片:右侧胸腔积液(中量)。

本次症见:腹部胀大,食后胀增,身困嗜卧,极度乏力,面色黧黑,表情淡漠,腿脚浮肿,口干欲饮水,不欲多饮,小便量少,大便稀,舌体胖,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脾肾阳虚所致,为太阴之伤,渐及少阴。

治法:温肾实脾,四逆汤加减:蒸附片45g先
煎,干姜15g,炙甘草15g,白术30g ,砂仁10g,泽兰叶
30g,茯苓30g,头煎加水2000ml,文火煎取200ml,二煎加水1500ml,文火煎取200ml,二次兑匀,早晚各服一次。

进服7 剂后,精神明显转佳,食欲渐增,腹胀减轻,效不更方,继续治疗3 周,B 超:腹水深23mm。

继续服35 剂后诸证减轻,胸腹水消失。

难治性腹水是指对限制钠的摄入和大剂量的利尿剂(螺内酯400 mg/天,呋噻米160 mg/ 天)无效的腹水,或者治疗性腹穿放腹水后很快复发,对多种利尿剂不敏感,因此治疗十分困难。

此患者上有胸水,中有腹水,下肢浮肿,面色黧黑,表情淡漠,腿脚浮肿,口干欲饮水,不欲多饮,小便量少等为肾阳虚表现,腹部胀大,食后胀增,身困嗜卧,极度乏力,大便稀,舌体胖,舌质淡,苔薄白为脾虚之症,以四逆汤加减补火生土,助元阳而温太阴,使三焦气化运行,则腹水消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