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晋商文化的兴衰
晋商的发展与衰落

晋商衰落原因
•外因
1.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影响 2.封建政府的腐败与内乱外患的影响 3.封建政府肆意压榨的影响 4.近代交通发展后贸易路线改变
晋商衰落原因
•内因
1.明清晋商是封建统治阶级的附庸
•无意识无力量摆脱这种被勒索被奴役的 统治地位以锻造成强劲有力的民族资产 阶级。
2.“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
近 代 晋 商 的 衰 亡
中 国 看 山 西
明清晋商印象
1.山西商人的足迹遍布全国
“凡是有鸡鸣狗叫的地方,都有山西
人”。
明清晋商印象
2.商业资本积累富甲一方
“平阳、泽、潞富豪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 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明清晋商印象
3.山西票号“汇通天下”
“金太谷,银祁县,平遥古城出票号。”
晋商衰败过程
1.国势衰微,对俄茶叶大战晋商受挫
晋商垄断长达 200年之久的恰克图对俄
贸易,由于沙皇俄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影 响,使山西商人蒙受损失,致恰克图贸 易一落千丈。
晋商衰败过程
2.政府腐败,晋商投资矿业又遭重挫
晋商积极参与山西人民的争回矿权运动, 千方百计出资赎回矿权,投资开办山西
近代最早、规模最大的矿业公司,但由
于当时山西当局的压迫,在资金上釜底 抽薪,却终不能有所作为。
晋商衰败过程
3.墨守陈规,晋商四失机遇,终归无法 振作
清末,晋商经营的山西票号已呈衰落状态。 但在山西人中也不乏有识之士,他们认清 了新的形势。主张改革图存。可惜由于一 些财东及总号经理的顽固和墨守旧法,以 致四次失去改组银行的发展机遇。
话剧 《立秋》
《立秋》取材于中国近代商业金融业的发源地山西平 遥票号。山西票号曾经富甲辉煌、汇通天下几百年, 而到民国初期由于时局动荡、国运衰微,传统的金融 业“票号”遭遇到外国现代银行业的严重威胁,“票 号派”和“银行派”展开了一场较量……
成败晋商心得体会及感悟(实用10篇)

成败晋商心得体会及感悟(实用10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合同协议、学习总结、生活总结、工作总结、企划书、教案大全、演讲稿、作文大全、工作计划、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e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information,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 learning summary, life summary, work summary, plan, teaching plan, speech, composition, work plan, other information, etc.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成败晋商心得体会及感悟(实用10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浅析晋商的兴衰

M 丨经营管理J在中国历史上,晋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明清时代,晋商作为一支重要的社会经济力量,执全国内外贸易之牛耳,盛极一时,以雄才善贾饮誉海内外,创造了显赫的业绩。
当今,全球化的市场经济关系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日趋成熟的秩序,处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下的现代企业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晋商长达5个世纪的商业活动有很多成功和值得借鉴的经营管理模式,我们应当在批判地继承历史传统的原则上,鉴别地把握晋商在实际经营过程中的精华之处,这对我们现代企业建设提供了很多现实性的启示。
一、晋商的成功之道1、善于把握商机是晋商崛起的首要条件晋商的兴起,始于明朝开中制政策的实施。
所谓的开中制,与长城有关,长城是古代封建王朝抵御外敌的重要防线,驻守长城的经费每年要花费白银千万两以上。
山西行省本着为国排忧解难的原则,上奏了名为“开中法”的奏议,即借助商人的力量将粮草运往边防,奖励这些商人贩运、出售盐的凭证,也就是盐引,商人凭借盐引到盐产地管理机构领盐,通过售盐赚取利润。
军粮改为民运,为晋商的发财创造了历史机遇,晋商借势而起,不断发展,最终成为能与徽商抗衡的大商帮。
对我们现代企业而言,商情变化多端,企业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同时也意味着更大的发展机遇,现代企业家不仅要培养长远的战略目光,更要重视和把握市场变化,在瞬息万变的商场中抓住每一次发展机遇,强抓先手,快人一步,掌握经营的主动权,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份额中占有一席之地。
2、晋商精神是晋商成功的内在动力山西地处黄土高原,自然条件差,天寒地瘠,生存条件十分艰难。
在这种自然条件下成长的山西人,能从大漠风沙、崇山峻岭之间走出一条沟通四海财富的商业之路,与其开拓进取、勤劳刻苦的创业精神,帮靠互助、共同壮大的群体精神和义利并重、以义制利的价值观是分不开的。
首先论其开拓进取、勤劳刻苦的创业精神。
明清时代的山西商人大都白手起家,往来于“茶马之路”,贩茶于福建、湖南,销售于沙漠之北,千山万水,穿越沙漠瀚海,条件的艰苦难以想象。
2、晋商兴衰史

2、晋商兴衰史
晋商浮沉有三波:
1、明初为了解决戍边的粮食问题,允许晋商以粮换盐,造就了一批盐商,明中页以后蒙古边患减弱,官兵屯田即可解决寄养,所以一代晋商就这么没落了
2、中国两千多年都是银本位,但是银两的运输非常不容易,清末一个聪明的晋商发明了票号兑换制度,第二波的晋商开始崛起;由于太平天国的冲击,政府开始大规模依赖晋商的票号兑换,造就了晋商的崛起,但是随着19世纪外国银行的涌入,单一的票号汇兑也穷途末路,在1914年走到了尽头
3、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的经济开始腾飞,对能源的依赖越加明显,此时占据煤炭资源优势的晋商迎来了第三波崛起机会,但是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的进行,以煤炭为支撑的晋商也逐渐没落纵观晋商的三起三落,作为后人我们要总结,要居安思危。
三代晋商都是何等辉煌,但是有可能也是荣光中迷失自我,没有居安思危,有点觉得这就是万里长城,万年的功业,殊不知梦幻泡影,一朝天变,再不复当年。
作为现代商业我觉得核心产业是必须的,但是产业多样化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是一种风险的把控。
另外一个令人值得深思的问题就是资源诅咒,这在晋商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大富大贵了一批人,但是整个地区的经济还是如此的萧瑟,前两次的晋商事迹可能无据可查,但是作为新中国的晋商,谁不知曾经的煤老板,何等的辉煌,可是这样的煤老板往往出自一个贫困县,为何?因为没有让资源为我们服务,反倒被资源禁锢了思想,躺在资源上安然享乐。
应该多向沿海学习,学习他们的思想,协作、交流、上进!。
MBA案例分析:晋商的兴衰成败

案例6:晋商的兴盛衰落一、晋商明初兴起的原因(一)拥有高额消费区。
导致晋商兴起的最重要的条件是明朝为防范蒙古人的戍边措施。
1368年建立的明朝,把蒙古统治者驱逐出了中原大地。
为了防范蒙古人骚扰和入侵,明王朝从东北的鸭绿江直至西北的嘉峪关,设立了九边重镇,这就人为地造就了一个高额的消费区。
(二)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山西背靠蒙古草原,南接中州河南,右连陕西,左屏河北,位于这两种经济区域之间。
因此,山西就自然而然充当了促进相互联系和彼此互补的这一角色。
作为农耕经济文化极为发达的中原地区,自古需求游牧经济文化的某些补充。
只要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经济文化区域,就存在着这种互补。
同样,中原先进的农耕社会对蒙古游牧地区在各个方面的“汉化”和补充性更强,也更全面。
无论持久的“汉化”,还是时断时续的“互市”,从未隔断过这两大经济区域之间的联系。
晋商就是从明代开始,做边贸生意渐渐壮大的。
(三)明朝"开中制"政策的实施。
为解决兵马的生存和需要,近薄九进重镇的山西的大商小贩,捷足先登,蜂拥而至,操起贩运各种货物的生意。
晋商主要是做“食盐”生意崛起的。
因为明王朝最初实施“开中法”,即商人输粮供边塞军士食用,王朝付商人盐引,商人凭盐引到指定盐场和指定地区贩盐。
由于盐是专卖品,获利颇丰。
晋商抓住时机,以地缘优势,借“开中法”捷足先登而兴。
(四)山西矿产资源丰富,手工业和加工制造业当时已初具规模,这又为晋商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得晋商逐步走向辉煌。
(五)外出开拓市场和股份制的施行。
随着商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维护自身的利益,晋商的商业组织开始出现。
起初由资本雄厚的商人出资雇佣当地土商,共同经营、朋合营利成为较松散的商人群体,后来发展股份制,这是晋商的一大创举,也是晋商能够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晋商常胜不衰的原因晋商能够在400年里常胜不衰,主要归功于安定的政治条件和自身的创新。
首先在康雍乾时期,国内政治安定,农业生产发展,商品货币经济活跃,为晋商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外部环境;其次是晋商最后发展出来合伙经营的股份制,这是晋商的一大创举,也是晋商能够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论晋商大家族的兴衰

论晋商大家族的兴衰摘要晋商,顾名思义,晋商是指山西商人,山西简称为“晋”。
晋商首创了中国历史上票号。
“票号”是当时商人通商的一种方式,商路遥远,汇通天下,曾在中国历史上显赫一时。
直至如今还传颂着“山西人善于经商、善于理财”的说法。
山西商人的活跃,古代文献多有记载,到明代已在全国享有盛誉。
清代初期,山西商人的货币经营资本逐步形成,不仅垄断了中国北方贸易和资金调度,而且插足于整个亚洲地区,甚至把触角伸向欧洲市场,都留下了山西商人的足迹。
关键词:晋商票号兴衰在上了山西票号与中国近现代金融这门课后,颇有感触,那么本文就研究一下晋商各家族大院的兴衰,本文从太谷曹家,祁县乔家等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此来简单的了解那个时期晋商的发展历史。
了解山西的晋商文化,可以选择参观山西的诸多的晋商大院,如太谷曹家三多堂,祁县乔家堡村的乔家大院、祁县县城的渠家大院、灵石静升镇的王家大院、榆次东阳镇车辋村的常家庄园。
那么本文简单的论述一下山西的几个有名的大院的家族兴衰史。
要了解晋商的大院的兴衰史,就要先简单的了解一下晋商的兴起原因,我简单的总结一下,我认为有以下几点------1.明政府为北方各边镇筹集军饷推行开中制(明代统治者为了军事目的而创建的一种招商代销制度),为晋商的兴起提供了契机2.山西地处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地区物资交流的要冲,具有有利的地理条件。
3.明代山西盐铁手工业商品生产的发展,为晋商的兴起提供了物质基础。
4.晋人勤俭,礼让,诚信的民风是晋商兴起的人文因素。
首先,本文就太谷的曹家三多堂的兴衰史做出分析:曹氏原住晋源县花塔村(今属太原市晋源区),明洪武年间迁至太谷县北恍村。
曹氏发迹,始于明末清初人曹三喜。
当时三喜为谋生,随人至东北三座塔(在今辽宁朝阳县),租地种菜、豆类。
辛苦经营多年,日渐发达。
此后,曹三喜又将商号开办到赤峰、凌源等地,经营范围也扩展,后来又在沈阳、锦州等地设立商号。
这样,曹氏已成为关外大商。
开始了向外业务的扩大。
晋商的崛起与衰落及其对当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启示

晋商的崛起与衰落及其对当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启示晋商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商业集团之一,起源于山西省晋中地区,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成为中国商业史上的一个传奇。
晋商的崛起和衰落,对当代企业经营管理有着重要的启示。
晋商的崛起晋商的崛起始于明朝,当时山西地区的商业繁荣,晋商以其精明的商业头脑和强大的资本实力,逐渐崛起。
在清朝时期,晋商更是迅速发展,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商业集团之一。
晋商的崛起离不开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和经营理念。
晋商的商业模式主要是以家族企业为基础,通过家族成员之间的合作和互助,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商业网络。
晋商的经营理念则是以诚信为本,注重信誉和口碑,以此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可和支持。
晋商的衰落晋商的衰落始于清朝末期,当时中国经济遭受外部侵略和内部动荡的双重打击,晋商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此外,晋商的家族企业模式也逐渐失去了优势,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晋商的商业模式逐渐落后。
晋商的衰落也与其经营理念有关。
随着社会的变化,商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晋商的诚信和口碑优势逐渐被其他企业所超越。
此外,晋商的家族企业模式也容易导致家族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管理混乱,进一步加速了晋商的衰落。
对当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启示晋商的崛起和衰落,对当代企业经营管理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晋商的商业模式和经营理念强调诚信和口碑,这对当代企业也同样适用。
企业应该注重诚信和信誉,以此赢得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其次,晋商的家族企业模式虽然已经落后,但家族企业的优势仍然存在。
家族企业可以通过家族成员之间的合作和互助,形成一个稳定的商业网络,这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最后,晋商的衰落也提醒我们,企业要不断创新和改革,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晋商的崛起和衰落,对当代企业经营管理有着重要的启示。
企业应该注重诚信和信誉,发挥家族企业的优势,不断创新和改革,以此赢得市场和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明清晋商为何盛极而衰

明清时代晋商由盛转衰的命运说明,如果依附行政权力,迷恋垄断收益,不啻饮鸩止渴,必将导致企业衰落,最终被锁定在一种无效率的状态。
明清晋商为何盛极而衰文_板桥霜中国有句老话叫“闷声发大财”。
不声不响地精耕细作,没准就能异军突起,比如明清晋商在初期时的奋斗。
晋商,可谓是明清两朝的宠儿,财富的顽主。
一度,他们从社会的边缘,走向庙堂的中心,并开疆拓土,构筑起属于自己群体的政商版图。
从王相卿到乔致庸,从李智春到曹三喜,晋商的生活即是一部卓绝的奋斗史,到后来却是一场奢华盛宴,而盛宴中的晋商在清朝中叶的确也迎来了自己最好的时代,也是他们张扬的时代。
晋商改变着山西这一块天地的政商法则,也影响着山西外面的世界。
可以说,明清晋商之盛,是旧式中国“官商经济”的一个典型,其发端、崛起乃至兴盛与政府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也正是这种特殊联系,最终导致了晋商的衰落。
深入分析其发展路线图,可避免今天的一些对深构官商关系着迷的官员和商人们重蹈覆辙。
“大规模撒网,集团式投资”谁都不能否认,张之洞是一代名臣。
但名臣也是凡人,如果当初没有晋商资助的十万两白银,张之洞说不定会在等待“补缺”中度过自己的后半生。
张之洞因母亲去世,丁忧3年期满后,赴京想谋取更高官位。
按当时官场通行惯例,必须用银子开路,才能订通关节。
张在起初想到了财大气粗的山西日升昌票号,开口借十万两,日升昌因数目大未能爽快答复。
张又改去协同庆票号,该号经理是个聪明人,更是个生意人,对张的要求满口允承,并声称:十万不算什么,但不可能一下用完,您不如立个折子,用多少,取多少,不必限定数字。
张闻言大喜。
其实,经理并不愿意一下子付出十万两,“万一张之洞没能当上实权的官呢?银子不是打水漂了?”他的打算是,先拉拢张之洞,又看张究竟能出任什么官,借银也可随机应变。
后来张放任两广总督,把两广财粮国税均交协同庆解交,协同庆因此三四年就盈利百万两。
把官员前途和自己钱途牢牢捆绑,在当时不止是哪一家山西票号的生意,大家都在这样操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晋商文化的兴衰
摘要:“晋商”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历史产物,是以中国封建农业经济资本中独立分离出来的商业资本为经济支柱的,它的文化内涵皆出于儒教和封建礼制,经过创新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特色,盛誉古今。
然而,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入中国,晋商文化最终难逃封建主义的牢笼,一步步走向灭亡,雄风数百年的晋商虽已成为历史,但它从未淡出人们的视线。
他们早期的创业精神,中期的敬业精神,晚期的拼搏精神,值得我们当代人传承学习,他们的经营作风和经营理念是后代商人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宝藏。
关键词:晋商文化盛誉古今封建主义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灭亡传承学习
一、晋商文化溯源及兴起
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太行、吕梁两山脉距其两旁,土地贫瘠,水源缺乏,加之人口众多,因而自古以来山西人生活条件就比较困难。
为了生存,山西人不得不外出谋生,智者经商,力者打工,依靠简陋的肩挑贩运或骡驮车推,贩卖颜料、丝绸、首饰等等。
到明朝初年,山西商人,尤其是以平遥为代表的晋中商帮,已经成为全国商业的龙头,形成一定规模。
明洪武初,平遥县主簿成乐任期届满,回南京述职时,由于看到平遥商人富裕非凡,就大力鼓吹应加大商业税收以增加朝廷财政收入。
其实当时全国范围内因元朝末年的暴政和战争使国家商业萎靡,这时应该减免赋税,使人民休养生息,故朱元璋斥责成乐“税有定额,若以恢办为能,是剥削下民,失吏职也”。
1从这个小故事中,足以看出晋商当时的繁荣盛景。
然而,从明成化年起,由于赋税加重、横征暴敛;委商采办、商家亏损以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歧视下,商人在明代举步维艰,晋商的发展困难重重。
清代时期,晋商又重新崛起。
在清军入关在北京正式建立大清王朝之初,顺治皇帝就礼请当时最有名的八位山西商人,“宴便殿,赐服饰”,还把他们编入了由内务府管理的“御用皇商”的行列。
有一位名叫范毓宾的晋商,是山西介休人,是晋商中的巨富,祖父就是顺治皇帝召见的八大晋商之一。
康熙年间征讨葛尔丹时,他的弟弟收购米黍卖给官军,使这次战争有了得力的后勤保障,取得了彻底胜利。
2在清代对商业重视的宽松条件下,已有丰富经验的山西商人向全国各地进军,开创了晋商的盛世局面。
二、晋商文化兴盛的原因
1摘录自《明史·食货》
2摘录自《清史稿·列传一百四》
1、坦然经商,诚信为本
在封建社会的漫长岁月里,社会职业排序一直是“士农工商”,商居其末,为世俗所不屑,但晋商始终能矢志不渝地坦然经商,从不自卑。
山西商人之所以能坦然经商,“重利之念,甚于重名”,至少有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原因。
政治方面,明初兴起及清初复兴之后的晋商,通官宦接触颇多,明白为官者伴君如伴虎,如履薄冰,升降莫测,任你终日诚惶诚恐,紧夹尾巴,也难免飞来横祸,不得善终,因此,商人富贾都放弃官位,安心从商,赚得家财万贯。
经济方面,在平遥有一句谚语说得好:“八秀才进票号——改斜归正。
”这里用“斜”而不是用“邪”,表面其不否认读书做官也是正路,但其路斜而漫长,不如经商更加快捷,更加实用。
而且,商人的收益也非一般官员可比,如此之事,何乐而不为呢?
“诚信”是晋商从业之根本,是其所以经久不衰的有力竞争武器,也是字号、品牌百年不倒的根本保障。
明代著名山西商人王现说过:“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
故利以义制,名以清修,天之鉴也。
”3
2、思维超前,敢于创新
晋商之所以能不断发展,以至于到清代中期成为全国商界的龙头老大,在于他们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准确地分析市场的变化趋势,捕捉发展机遇,敢于创新,保证自己的领先地位。
3、媚事权威,唯官是崇
晋商本身发祥于封建社会制度完备的明清两代王朝,它从封建农业经济当中分化出来,又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它的道德伦理,思维定势等,必然是遵从儒教,严守礼制,所以尊奉皇权,媚事政权。
晋商的富裕常使一些官吏眼红,一些实权官吏利用手中职权,换取晋商的“孝敬”是必然的,而晋商也从交往中获取好处。
因此,晋商虽不做官,却也被官场缠住不得脱身,染上一身官气。
4、立足市场,管理有方
晋商在对待市场方面,清醒地看到“商号附着于市场,市场养育着商号”。
在家乡遇到灾害时,他们竭尽全力,捐献家财,救灾济民,保护了自己的大后方市场,而且还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和尊重,获得了一世美誉。
晋商在管理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制度: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制度;“顶生意”制度;学徒保举制度;分红时的留“厚成”、“倍股”制度;翔实清晰的财务制度。
这些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晋商文化的发展和壮大。
3译文:经商的和当官的方法不同,德行是相同的,所以善于经商的人,在货物钱财遍杂的地方修养的是高明的行为,所以即使追求利益却不肮脏。
5、儒教理念,消费独特
晋商从业,追求利益和钱财,这本天经地义,但所有商号取名,从不标榜对钱财的企盼,甚至连带“贝”字旁的字都不用,因为贝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钱币。
而是使用通达、协力、礼让和兴盛等词语,充分表现出儒教含蓄处世,以礼制利的原则。
晋商中积有万贯家财的巨富商贾比比皆是,但他们的消费观从未摆脱儒家思想的束缚,尤其在吃、住、礼、名方面更为突出。
晋商对投资办学很是热衷,但他们大部分人的初衷不是为了科举,而是为了经商。
三、晋商文化衰退的原因
清朝末年开始,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入中国,打破了中国千百年来闭关锁国的封建经济格局,西方的先进技术传入中国,尤其是银行的入驻使整条经济链都受到了冲击。
1904年,八国联军战乱后,朝廷吏部尚书遵照慈禧太后决心效仿西方进行改革的懿旨,建议平遥、祁县、太谷等票号,共同出资创办“大清户部银行”,以同国外银行抗衡。
山西票号本来可以抓住机遇,脱胎换骨,随着国际社会的前进潮流,再创新的辉煌,然而晋商受封建主义的荼毒已经太深,最终破产倒闭,让晋商的盛世局面成为了历史。
四、晋商文化产生的晋商精神
明清山西商人的成功,在于他们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自觉和不自觉地发扬了一种特殊精神,它包括进取精神、敬业精神、群体精神,我们可以把它归之为“晋商精神”。
这种精神也贯穿到晋商的经营意识、组织管理和心智素养之中,可谓晋商之魂。
孔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否亦为之。
”4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由利益而起动的进取精神,是明清山西商人鏖战于商场的精神动力。
五、晋商文化的历史借鉴
通过以上对晋商的兴与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晋商的成功除了优越的社会条件、经济条件和自身良好的素质等原因外,还有两大因素:一是制度创新,晋商较早地实行了“两权分离”、“顶身股”等先进的现代管理制度,这在音商的兴起及发展中起到推动的作用;二是靠与封建政权的结合,以政权作靠山,支撑了晋商的发展。
但是,在其成功的同时,已经孕育其日后衰败的危机。
晋商在发展过程中日益背离了其赖以生存的商品经济的大潮,具有很强的买办性、封建性。
在其发展的最后阶段,由于没能顺应历史潮流,及时与封建政权脱
4在《论语·述而》篇中,孔子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这句话,代表了孔子主张经商求富的思想。
孔子主张为了求富,象执鞭这样微贱的工作也不排斥,可见,孔子反对的是不正当的富贵和不合“道义”、“不守信用”的行为,并不反对可富、可贵本身。
钩,无法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制度创新,面对国内外激烈竞争,无力发展,丧失了机会。
所以,当买办性与封建性由于其历史局限性而被历史抛弃时,以其为基础的晋商不可避免地也成为历史的陈迹。
雄风数百年的晋商虽已成为历史,但它从未淡出人们的视线。
晋商文化具有政治上博大宽厚、兼容并蓄,经济上求同存异、自强不息的内力与特点。
这一文化特性,加上晋国历史上著名商人计然提出的“贾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平籴齐物,关市不乏”的经营思想;计然的徒弟范蠡提出的“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的经营方针;猗顿提出的“欲速富,当畜五(牛字)”的经营理念;白圭提出的“人弃我取,人取我予”的经营方术,以及“务完物,无息弊”的经营道德,“薄饮食,忍私欲(婪),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的艰苦创业、平等待人的经营作风,成为后代商人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宝藏。
参考文献
【1】董培良;平遥古城文化史韵;山西经济出版社;2004年01月
【2】岳续明;明清古城耀中原;中州今古;2000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