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分复用-解复用实验

合集下载

时分复用技术实验报告

时分复用技术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时分复用技术的原理和过程。

2. 掌握时分复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 学习使用时分复用技术实现多路信号传输。

4. 分析时分复用技术的优缺点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二、实验原理时分复用技术(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TDM)是一种将多个信号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复用到同一传输线路上,并在接收端进行分离的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将传输线路的时间分割成若干个等长的时间片,每个信号源占用一个时间片进行传输。

在发送端,将各个信号源的数据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并分配相应的时间片,形成复用信号。

在接收端,通过相应的解复用技术,将复用信号分离成各个原始信号。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时分复用实验箱2. 示波器3. 信号发生器4. 计算器四、实验步骤1. 系统搭建:按照实验箱说明书,搭建时分复用实验系统。

将信号发生器连接到实验箱的输入端,示波器连接到实验箱的输出端。

2. 信号生成:设置信号发生器,生成两个频率分别为1kHz和2kHz的正弦波信号,分别代表两路信号源。

3. 时分复用:开启实验箱,设置时分复用参数,如时间片数量、时间片长度等。

观察示波器上的输出信号,记录下复用信号的特征。

4. 解复用:设置解复用参数,如时间片数量、时间片长度等。

观察示波器上的输出信号,记录下解复用信号的特征。

5. 数据分析:分析时分复用和解复用信号的特征,验证时分复用技术的原理和效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时分复用信号:示波器显示的复用信号是两个正弦波信号的叠加,且时间上相互交织。

2. 解复用信号:示波器显示的解复用信号是两个独立的正弦波信号,分别对应两个原始信号。

3. 分析:通过实验,验证了时分复用技术能够将多个信号复用到同一传输线路上,并在接收端进行分离。

时分复用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提高信道利用率:在同一传输线路上传输多个信号,提高了信道利用率。

- 简化系统设计:时分复用技术不需要复杂的调制解调技术,简化了系统设计。

数字时分复接系统光通信实验

数字时分复接系统光通信实验
P803:PCM2译码回复的模拟信号输出连接铆孔;
P804:电话B接收的语音信号的连接铆孔;
时分复接测试点:
P108:数字时分复接输出连接铆孔
P109:PCM1编码数据复接输入连接铆孔
P110:PCM2编码数据复接输入连接铆孔
时分分接测试点:
P111:数字时分解复接数据输入连接铆孔
P113::PCM1译码数据解复接输出连接铆孔
P114 :PCM2译码数据解复接输出连接铆孔
P115:提取的帧同步窄脉冲
光信道测试点说明:
TX1310:输入1310nm光发射端机的电信号测试点。
P201: 1310nm光发射端机的数字信号输入连接铆孔。
P202:1310nm光接收端机输出的数字信号输出连接铆孔。
TX1550:输入1310nm光发射端机的电信号测试点。
数字复接的方法主要有按位复接、按字复接和按帧复接三种;按照复接时各路信号时钟的情况,复接方式可分为同步复接、异步复接与准同步复接三种。本实验中选择了按字复接的方法和准同步复接的方式。
本实验中数字复接系统方框图,如下图7.3.1:
定时单元给设备提供一个统一的基准时钟。码速调整单元把速率不同的各支路信号,调整成与复接设备定时完全同步的数字信号,以便由复接单元把各支路信号复接成一个数字流。本实验中,码速调整单元将PCM1编码数据、PCM2编码数据、PC机数据和地址开关(拨码器)设置的8BIT数据都调整成速率为512KHZ的码元,然后复接进同一个数据码流中。并在第1路时隙中加入帧同步信号,在第7路时隙中加入的有关数据信息的信令。本实验中同步复接的帧结构如图7.3.2所示。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支路数字信号按时分复用方式合并成单一的合路数字信号的过程称为数字复接,其实现设备称为数字复接器。在接收端把一路复合数字信号分离成各路信号的过程称为数字分接,其实现设备称为数字分接器。数字复接器 、数字分接器和传输信道共同构成数字复接系统。本实验平台中,数据发送单元模块的U101内集成了数字复接器,数据接收单元的U105内集成了数字分接器,连接好光传输信道即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数字复接系统。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模板-时分复用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模板-时分复用

2.用示波器观察分接后的数据信号、用于数据分接的帧同步信号。
华 北 电 力 大 学 实 验 报 告 1、实验原理框图
巴克码 1# 模块 2# 模块 甲一路 PCM编码 数字终端
PCM编码 输出
时 串并变换 串并变换 开关信号 输入 分 复 用 并 串 变 换
复用输出
DoutMUX
复用输出 时钟
帧同步 提取
华 北 电 力 大 学 实 验 报 告 实验一: 256K 时分复用帧信号观测 1、关电,按表格所示进行连线。 源端口 信号源:FS 目的端口 模块 7:TH11(FSIN) 连线说明 帧同步输入
2、开电,设置主控菜单,选择【主菜单】→【通信原理实验】→【时分复用】→【复用速率 256KHz】 。 3、此时系统初始状态为:在复用时隙的速率 256K 模式,7 号模块的复用信号只有四个时隙,其中第 0、1、 2、3 输出数据分别为巴克码、 DIN1、DIN2、开关 S1 拨码信号。 4、实验操作及波形观测。 (1)帧同步码观测:观测帧头的巴克码。 注:为方便记录巴克码波形,可先将 7 号模块上的拨码开关 S1 全置为 0,使整个复用中只有帧同步信号, 记录复用输出波形。 (3)帧内 PN 序列信号观测 继续连线,将信号源的 PN15 连接到 7 号模块的 DIN1,即将 PN15 送至第 1 时隙。观测 3 个周期中的第 1 时隙的信号。 实验二: 256K 时分复用及解复用 概述:该项目是将模拟信号通过 PCM 编码后,送到复用单元,再经过解复用输出,最后译码输出。 1、连线。 源端口 信号源:FS 信号源:FS 信号源:CLK 目的端口 模块 7:TH11(FSIN) 模块 1:TH9(编码帧同步) 模块 1:TH11(编码时钟) 模块 1:TH5(音频接口 1) 模块 7:TH14(DIN2) 模块 7:TH18(解复用输入) 模块 7:TH17(解复用时钟) 模块 1:TH10 (译码帧同步) 模块 1:TH18(译码时钟) 模块 1:TH7(PCM 编码输入) 位同步输入 模拟信号输入 PCM 编码输入 时分复用输入 锁相环实现位同步 解复用帧同步输入 连线说明 帧同步输入

时分复用实验实验报告

时分复用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时分复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时分复用系统的组成和实现方法;3. 熟悉实验仪器的使用和操作;4. 分析实验数据,验证时分复用系统的性能。

二、实验原理时分复用(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TDM)是一种将多个信号在时间上进行分割,通过同一传输介质进行传输的技术。

在时分复用系统中,每个信号占用一段固定的时间,称为时隙。

在传输过程中,各信号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传输,接收端根据时隙顺序进行信号分离。

时分复用系统的原理如下:1. 时分复用器(Multiplexer):将多个信号按照时隙顺序进行复用,形成一个复用信号;2. 传输介质:将复用信号传输到接收端;3. 解复用器(Demultiplexer):将复用信号按照时隙顺序进行解复用,还原出各个原始信号。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时分复用实验平台;2. 示波器;3. 信号发生器;4. 信号分析仪。

四、实验步骤1. 将时分复用实验平台连接好,确保各设备正常工作;2. 设置信号发生器,生成多个原始信号,分别为信号1、信号2、信号3;3. 将信号1、信号2、信号3分别输入时分复用器的输入端;4. 设置时分复用器,使信号1、信号2、信号3依次占用时隙;5. 观察示波器,观察复用信号的波形;6. 将复用信号输入解复用器,观察解复用后的信号波形;7. 比较原始信号和解复用信号的波形,分析实验结果。

五、实验数据与分析1. 实验数据:(1)原始信号1:频率为1kHz,幅度为1V;(2)原始信号2:频率为2kHz,幅度为1V;(3)原始信号3:频率为3kHz,幅度为1V;(4)复用信号:频率为3kHz,幅度为3V;(5)解复用信号1:频率为1kHz,幅度为1V;(6)解复用信号2:频率为2kHz,幅度为1V;(7)解复用信号3:频率为3kHz,幅度为1V。

2. 实验分析:(1)在时分复用过程中,原始信号1、信号2、信号3依次占用时隙,形成复用信号。

时分复用实验报告模板

时分复用实验报告模板

一、实验名称:时分复用实验二、实验目的:1. 理解时分复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时分复用系统的组成和信号传输过程。

3. 通过实验加深对时分复用技术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理解。

三、实验原理:时分复用(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TDM)是一种将多个信号在相同传输媒介上按时间顺序依次传输的技术。

它将时间分割成若干个时隙,每个时隙分配给一个信号进行传输,从而实现多个信号在同一信道上的传输。

四、实验器材:1. 时分复用实验装置2. 示波器3. 信号发生器4. 信号分析仪5. 计算器五、实验步骤:1. 连接实验装置: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正确连接时分复用实验装置、示波器、信号发生器和信号分析仪。

2. 设置实验参数:根据实验要求,设置信号发生器的频率、幅度和相位等参数,确保信号符合实验要求。

3. 发送端信号生成:在发送端,使用信号发生器产生多个信号,并通过时分复用器进行复用。

观察示波器上显示的复用信号。

4. 复用信号传输:将复用信号传输到接收端。

5. 接收端信号解复用:在接收端,使用时分复用器对复用信号进行解复用,恢复出原始信号。

观察示波器上显示的解复用信号。

6. 信号分析:使用信号分析仪对发送端和接收端的信号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时分复用系统的性能。

六、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1. 记录实验参数:记录信号发生器的频率、幅度和相位等参数,以及时分复用器的工作状态。

2. 观察信号变化:观察示波器上显示的复用信号和解复用信号,分析信号的传输过程和性能。

3. 分析实验结果:对比发送端和接收端的信号,分析时分复用系统的误码率、信号衰减等性能指标。

七、实验结论:1. 时分复用技术能够有效实现多个信号在同一信道上的传输,提高信道的利用率。

2. 通过实验验证,时分复用系统能够较好地恢复原始信号,保证信号的传输质量。

3. 时分复用技术在通信系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八、实验讨论:1. 分析时分复用系统的优缺点。

频分、时分复用

频分、时分复用

三、实验内容
三路信号(时钟与基带数据发生模块产生的8bit绝对码、 8bit相对码和一路PCM数据)时分复用、解复用过程中各 点波形的观察。
发定时
同步提取
收定时

39P018bit绝对码 速

39P02PCM

39P038bit相对码 整

39P05
39P04
帧同步

恢 39P06PCM
39P078bit相对码
19K01:频分复用信号至低通 滤波器的连接开关。 19K02:频分复用信号至高通 滤波器的连接开关。
19P01:线路成形滤波器信号(音频信号等)输入铆孔。 19P02:频分复用器的一个信号(FSK已调信号 )输入铆孔。 19P03:线路成形滤波器输出铆孔,也是频分复用器的另一个信号输入铆孔。复用的 分支信号也可不经过19P01而直接从19P03铆孔输入到频分复用器。 19TP01:频分复用(合路后)的信号测量点。 19P04:频分解复用低通滤波器输出。 19P05:频分解复用高通滤波器输出。
4SW02:系统功能设置 开关,每位拨上为1,拨 下为0,设置不同码型有 不同含义。
• 4P01为原始基带数据输出,由4SW02拨码器控制输出m 序列或4SW01设置的8比特串行数据;
• 4P02为码元时钟输出; • 4P03为相对码输出。 • 4TP01为码型变换后输出数据测量点; • 4TP02为编码时钟测量点。
4.DDS信号源置于2kHz正弦波,用信号连接线将2kHz正弦 波接到复接电路(加法器)的一个输入端(连接P03、 19P03)。
5.断开16P02、17P01连接。连接16P02、19P02,将FSK已 调信号连接到频分复接电路(加法器)的另一个输入端。

实验二十三-时分复用与解复用实验

实验二十三-时分复用与解复用实验

实验二十三时分复用与解复用实验实验项目一 256K时分复用帧信号观测(1)帧同步码观测:用示波器连接复用输出,观测帧头的巴克码。

与观测实验出现的码元对比可知,该巴克码所包含的信息为01110010。

根据巴克码的原理可知,这串码即为帧头的观测码。

(2)帧内PN序列信号观测:用示波器接复用输出,利用储存功能观测3个周期中的第一时隙的信号。

思考题:PN15序列的数据是如何分配到复用新号中的?由于本次实验中用到的PN序列为PN15,并且根据分时服用的原理分析可知,当模拟传送时,一名用户数据信息的一帧为一个周期是按照复用划分的时隙来规定的,再逐次将8位数据插进每个帧相同的时隙处。

因此,在实验中,当检测到帧同步信号的帧头时,便插入了第一帧的数据,在第二次检测到时则插入第二帧的数据,依次下实验项目二256K时分复用及解复用(1)帧内PCM编码信号观测:将PCM信号输入DIN2,观测PCM数据。

以帧同步为触发分别观测PCM编码数据和复用输出的数据。

图中为PCM编码输入和复用输出的波形。

分析图中的波形,对比复用输入信号和复用输出信号可知,复用输出信号有两帧的延时,并且它的第零时隙为帧头的巴克码。

观察图中波形可发现,第一时隙是没有数据的,而第二时隙有了数据的存放,也就是说PCM 复用编码时被插在了一帧的第二时隙中。

在解复用的的时候先寻找巴克码,再依照每一帧的数据存放的相应的时隙进行了解复用,之后再拼接起来,就实现了PCM的数据恢复。

思考题:PCM数据是如何分配到复用信号中去的?因为时分复用将各路输入变为并行数据是以时间来作为信号分割的参量,这之后再按照(2)解复用帧同步信号观测:PCM对正弦波进行编译码。

观测复用输出与FSOUT,观测给端口数据所在的时隙完成帧的拼接,形成一个完整的数据帧。

但是在本实验中,PCM帧同步上跳沿与帧同步信号的时序关系。

(3)解复用PCM 信号观测:对比观测复用前与解复用后的PCM 序列;对比观测PCM 编译码前后的正弦波信号。

光纤时分复用实验报告

光纤时分复用实验报告

1. 理解时分复用(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TDM)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光纤传输系统中时分复用与解复用的实现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时分复用技术在光纤通信中的应用效果。

二、实验原理时分复用是一种数字通信技术,它将多个信号源的数据流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分别传输。

在发送端,将多个数据流分别编码后,按顺序发送到光纤上。

在接收端,根据每个数据流的时间顺序,对信号进行解码,从而恢复出原始数据。

时分复用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 数据源:产生需要传输的数据流。

2. 编码器:将数据流转换为适合传输的信号。

3. 时钟同步:保证发送端和接收端的时间同步。

4. 发送器:将编码后的信号发送到光纤上。

5. 光纤:传输信号。

6. 接收器:从光纤上接收信号。

7. 解码器:将接收到的信号解码,恢复出原始数据。

三、实验设备1. 光纤通信实验箱2. 光纤发射机3. 光纤接收机4. 光纤跳线5. 示波器6. 信号发生器7. 信号分析仪1. 连接实验设备:按照实验要求连接光纤通信实验箱、光纤发射机、光纤接收机、光纤跳线等设备。

2. 设置实验参数:根据实验要求设置光纤发射机和接收机的参数,如波长、功率、调制方式等。

3. 发送端测试:a. 使用信号发生器产生多个数据流。

b. 使用编码器将数据流转换为适合传输的信号。

c. 将编码后的信号发送到光纤上。

4. 接收端测试:a. 使用光纤接收机接收从光纤上传输的信号。

b. 使用解码器将接收到的信号解码,恢复出原始数据。

c. 使用示波器观察接收到的信号波形,分析信号质量。

5.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时分复用技术在光纤通信中的应用效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实验成功实现了多个数据流的光纤时分复用传输,接收端恢复出的原始数据与发送端数据一致。

2. 实验分析:a. 时分复用技术在光纤通信中具有很高的效率,可以充分利用光纤的带宽资源。

b. 时分复用系统对时钟同步要求较高,否则会导致信号错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固定及变速率时分复用、解复用实验第一部分固定速率时分复用/解复用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固定速率时分复用/解复用的同步复接/分接原理。

2.掌握帧同步码的识别原理。

3.掌握集中插入帧同步码时分复用信号的帧结构特点。

二、实验内容1.搭建一个理想信道固定速率时分复用数字通信系统,使系统正常工作。

2.搭建一个理想信道固定速率时分解复用数字通信系统,使系统正常工作。

3.用示波器观察集群信号(FY_OUT)、位同步信号(BS)及帧同步信号(FS),熟悉它们的对应关系。

4.观察信号源发光管与终端发光管的显示对应关系,直接观察时分复用与解复用的实验效果。

三、实验仪器示波器,RC-GT-II型光纤通信实验系统。

四、基本原理1.同步复接/分接原理固定速率时分复用/解复用通常也称为同步复接/分接。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总是把数字复接器和数字分接器装在一起做成一个设备,称为复接分接器(缩写为Muldex)。

图1.1 数字复接器的基本组成图 1.2 数字分接器的基本组成图数字复接器的基本组成如图1.1所示。

数字复接器的作用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支路数字信号按时分复接方式合并成为单一的合路数字信号。

数字复接器由定时、调整和复接单元所组成。

定时单元的作用是为设备提供统一的基准时间信号,备有内部时钟,也可以由外部时钟推动。

调整单元的作用是对各输入支路数字信号进行必要的频率或相位调整,形成与本机定时信号完全同步的数字信号。

复接单元的作用是对已同步的支路信号进行时间复接以形成合路数字信号。

数字分接器的基本组成如图1.2所示。

数字分接器的作用是把一个合路数字信号分解为原来支路的数字信号。

数字分接器由同步、定时、分接和恢复单元所组成。

定时单元的作用是为分接和恢复单元提供基准时间信号,它只能由接收的时钟来推动。

同步单元的作用是为定时单元提供控制信号,使分接器的基准时间与复接器的基准时间信号保持正确的相位关系,即保持同步。

分接单元与复接单元相对应,分接单元的作用是把输入的合路数字信号(高次群)实施时间分离。

分接器的恢复单元与复接器的调整单元相对应,恢复单元的作用是把分离后的信号恢复成为原来的支路数字信号。

将低次群复接成高次群的方法有三种;逐比特复接;按码字复接:按帧复接。

在本实验中,由于速率固定,信息流量不大,所以我们所应用的方式为按码字复接,下面我们把这种复接方式作简单介绍。

按码字复接:对本实验来说,速率固定,信息结构固定,每8位码代表一“码字”。

这种复接方式是按顺序每次复接1个信号的8位码,输入信息的码字轮流被复接。

复接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取第一路信息的第一组“码字”,接着取第二路信息的第一组“码字”,再取第三信息的第一组“码字”,轮流将3个支路的第一组“码字”取值一次后再进行第二组“码字”取值,方法仍然是:首先取第一路信息的第二组码,接着取第二路信息的第二组码,再取第三路信息的第二组码,轮流将3个支路的第二组码取值一次后再进行第三组码取值,依此类推,一直循环下去,这样得到复接后的二次群序列(d)。

这种方式由于是按码字复接,循环周期较长,所需缓冲存储器的容量较大,目前应用的很少。

图1.3 按码字复接示意图(a)第一路信息;(b)第二路信息;(c)第三路信息;(d)复接后2.本实验所用的同步复接模块的结构原理本实验所用到的固定速率时分复用端的原理方框图如图1.4所示。

这些模块产生三路信号时分复用后的FY_OUT信号,信号码速率约为128KB,帧结构如图1.5所示。

帧长为24位,其中首位无定义,第2位到第8位是帧同步码(7位巴克码1110010),另外16位为2路数据信号,每路8位。

此FY_OUT信号为集中插入帧同步码时分复用信号。

同时通过发光二极管来指示码型状态:发光二极管亮状态表示1码,熄状态表示0码。

本实验中用到的电路,除并行码产生器和8选一电路是由分立器件组成的外,其他电路全都在两片大规模集成电路XC95XL144TQ100-5(以下简称CPLD)内部。

下面对时钟信号源、分频器、八选一、调整器及复接器等单元作进一步说明。

(1)时钟信号源时钟是由晶振X1(20.48MHz)提供,它也是整个系统的时钟信号源。

20.48MHz时钟经CPLD分频得到本实验所需的时钟信号CLK1,F CLK1=4.096KHz。

图1.4 复用器原理方框图图1.5 帧结构(2)分频器分频器一首先进行16分频,输出信号频率为256kHz。

然后采用另一分频器二完成÷2、÷4、÷8、÷16运算,输出BS、S1、S2、S3等4个信号。

BS为位同步信号,频率为128kHz。

S1、S2、S3为3个选通信号,作为八选一的选通信号,频率分别为BS信号频率的1/2、1/4和1/8。

分频器三是一个二一十进制加计数器,对BS信号进行24分频,分别输出选通信号S4、S5,这两个信号的频率相等、等于BS信号频率的1/24。

其中S5作为帧同步时钟FS。

分频器输出的S1、S2、S3、S4、S5等5个信号的波形如图1.6(a)和1.6(b)所示。

S 3S2S1(a)S5S4S3(b)图1.6 分频器输出信号波形(3)八选一采用8路数据选择器74LS151,它内含了8路传输数据开关、地址译码器和三态驱动器,其真值表如表1-1-1所示。

U100、U101和U102的地址信号输入端A 、B 、C 并连在一起并分别接S1、S2、S3信号,它们的8个数据信号输入端x0 ~ x7分别与K100、K101、K102输出的8个并行信号连接。

由表1.1可以分析出U100、U101、U102输出信号都是码速率为128KB 、以8位为周期的串行信号。

(4)调整器调整器的作用是将输入的3路串行信号进行速率及时隙调整,以达到复接的时序要求。

(5)复接器如图1.3中所示,三路串行信号a,b,c 经复接口后的复接输出信号FY_OUT 见波形d 。

复接器主要有两种复接电路:一种为同步复接电路,一种为异步复接电路,在固定速率时分复用时,由于被复接的三个支路是同步的信号,所以本实验采用的是同步复接电路,而异步复接电路将在变速率时分复用实验中进行细述。

D1D2D3F1F2F3FY_OUT图1.7 复接波形示意图在本实验中,送入复接器的三路信号为同频同相的信号,且帧长一样,我们所使用的复接方式为按码字复接,即一次复接8位码,示意图如图1.7所示。

其中:F1、F2、F3分别为复接时钟,D1、D2、D3为调整后的三路数据,FY_OUT为复接后的信号。

FS信号可用作示波器的外同步信号,以便观察FY_OUT的帧结构。

FS信号、FY_OUT信号之间的相位关系如图1.8所示,图中FY_OUT的无定义位为0,帧同步码为1110010,数据1为11110000,数据2为00001111。

FS信号的低电平、高电平分别为8位和16位数字信号时间,其上升沿比NRZ-OUT码第一位起始时间超前一个码元。

FS图1.8 FS、FY-OUT波形3. 本实验所用的同步分接模块的结构原理分接端原理方框图如图1.9所示。

它输入单极性非归零信号(帧结构如图1.10所示),由位同步信号提取电路和帧同步信号产生器产生位同步时钟信号(BS)和帧同步信号(FS),通过BS、FS 这把两路数据信号从时分复用信号中分离出来,两个8位的并行数据信号,两个并行信号驱动16个发光二极管,左边8个发光二极管显示第一路数据,右边8个发光二极管显示第二路数据,二极管亮状态表示“1”,熄灭状态表示“0”。

两个串行数据信号码速率为数字源输出信号码速率的1/3。

图1.9 分接端原理方框图图1.10 FY_OUT信号帧结构本实验用到的电路中,除了显示电路是由分立器件组成的外,其他电路全都在两片大规模集成电路XC95XL144TQ100-5(以下简称CPLD)内部。

各组成模块功能说明:1)位同步提取器(全数字锁相环):位同步提取器的作用是:从输入的FY_IN信号中提取位同步信息,通过数字锁相环产生本地的接收码元图1.11 位同步器方框图位同步时钟信号BS,该位同步信号(BS)为整个解复用电路的主要时钟信号。

数字锁相的原理方框图如图1.11所示,它由稳定度振荡器、分频器、相位比较器和控制器组成。

其中,控制器包括图中的扣除门、附加门和“或门”。

高稳定度振荡器产生的信号经整形电路变成周期性脉冲,然后经控制器再送入分频器,输出位同步脉冲序列。

若接收码元的速率为F(波特),则要求位同步脉冲的重复速率也为F(赫)。

这里晶振的振荡频率设计在nF(赫),由晶振输出经整形得到重复频率为nF(赫)的窄脉冲(图1.11中的b(b’))。

如果接收端晶振输出经n次分频后,不能准确地和收到的码元信号同频同相,这时就要根据相位比器输出的误差信号,通过控制器对分频器进行调整。

从经微分、调整后的码元信息中就可以获得接收码元所有过零点的信息,其工作波形如图1.12所示。

得到接收码元的相位后,再将它加于相位比较器去比较。

首先,先不管图中的迟延3,设接收信号为不归零脉冲(波形a),我们将每个码元的宽度分两个区,前半码元称为“滞后区”,即若位同步脉冲波形b落入此区,表示位同步脉冲的相位滞后于接收码元的相位;同样,后半码元称为“超前区”。

接收码元经微分调整,并经迟延4电路后,输出如波形e所示的脉冲。

当位同步脉冲波形b(它是由n次分频器d端的输出,取其上升沿而形成的脉冲)位于超前区时,波形e和分频器d端的输出波形d使与门A有输出,该输出再经过迟延1就产生一超前脉冲(波形f)。

若位同步脉冲波形b’(图中的虚线表示)落于滞后区,分频器c端的输出波形(c端波形和d端波形为反相关系)如波形c’所示,则与门B有输出,再经过迟延2产生一滞后脉冲(波形g)。

这样,无论位同步脉冲超前或滞后,都会分别送出超前或滞后脉冲对加于分频器的脉冲进行扣除或附加,因而达到相位调整的目的。

图1.12 波形图现在讨论图中的迟延3的作用。

同波形图看到,位同步脉冲帅分频器d端输出波形(波形d)的正沿而形成的,所以相位调整的最后结果应该合波形d的正沿对齐窄脉冲e(即d的正沿位于窄脉冲之内)。

若d端产输出波形最后调整到如波形图d'所示的位置,则A、B两个与门都有输出;先是通过与门B输出一个滞后脉冲,后是通过与门A输出一超前脉冲。

这样调整的结果使位同步信号的相位稳定在这一位置,这是我们所需要的。

然而,如果d端的输出波形调整到波形图d’’的位置,这时,A、B两个与门出都有输出,只是这时是先通过A门输出一超前脉冲,而后通过B门输出一滞后脉冲。

如果不采取措施,位同步信号的相位也可以稳定在这一位置,则输出的位同步脉冲(波形b)就会与接收码元的相位相差180°。

克服这种不正确锁定的办法,是利用在这种情况下A门先有输出的这一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