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读后感范文800字

合集下载

《牡丹亭》精彩读后感4篇(每篇800字)

《牡丹亭》精彩读后感4篇(每篇800字)

注:总共4篇、每篇字数800+,精彩在最后。

《牡丹亭》读后感一《牡丹亭》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展现了古代中国女性的爱情、婚姻和人生境遇。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感动和启示,有以下几点感受。

首先,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古代中国女性的命运和困境。

《牡丹亭》中所描述的女主角杜丽娘和李香君等女性形象,都反映了古代中国女性的命运和困境。

她们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和限制,无法自由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和爱情对象。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古代中国女性的艰难处境,也引发了我对女性权益和社会公正的思考。

其次,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了爱情的真谛和意义。

《牡丹亭》中所描述的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浪漫和悲情的色彩,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真谛和意义。

爱情不仅仅是感情的交流和表达,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需要双方相互扶持和努力奋斗。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了爱情的真谛和意义,也引发了我对自己爱情观的思考。

最后,这本书也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度。

《牡丹亭》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和韵味。

书中所描绘的诗词歌赋、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以及传统礼仪和风俗习惯等文化元素,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度,也引发了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思考。

总的来说,《牡丹亭》是一本充满启示和思考的好书。

它不仅让我感受到了古代中国女性的命运和困境,也让我深入思考了爱情的真谛和意义,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度。

读完这本书,我更加珍惜自己的爱情和家庭,也更加尊重和理解他人的选择和决定。

同时,它也让我深入思考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追求真理和正义的决心。

《牡丹亭》读后感二当我沉浸于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之中,那声声绝妙的曲调,那场场跌宕起伏的戏剧,仿佛将我带入了一个悲欢离合的幻境。

这出传统昆曲,以梦为纽带,织就了一段跨越生死的恋曲,不仅仅吸引着我对故事情节的探索,更让我对爱、梦、生命与自由的主题进行深刻的思考。

牡丹亭读后感优秀作文初二800字7篇

牡丹亭读后感优秀作文初二800字7篇

牡丹亭读后感优秀作文初二800字7篇《牡丹亭》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

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牡丹亭读后感作文初二800字,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牡丹亭读后感作文初二800字1《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

是晚明戏曲家汤显祖的四大剧作之一,也是他最脍炙人口且成就最高的作品。

故事写的是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冲破约束,私出游园,触景生情,困乏后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

从此一病不起,怀春而死。

杜宝升官离任,在女儿的墓地建造了梅花观。

柳生进京赴试,借宿观中。

他在园内拾得杜丽娘殉葬的自画像,认出是此女子便是那个曾在梦境中与他在牡丹亭畔幽会的女子。

夜里杜丽娘向柳生说出原委,并求柳生三天之间挖坟开棺。

柳生依暗示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成夫妇,同往临安。

杜丽娘的教师陈最良看到墓地情况,柳生又不辞而别,就往临安向杜宝告发柳生盗墓之罪。

柳生在临安应试后,恰逢金兵南侵,延迟放榜。

安抚使杜宝在淮安被围。

柳生受杜丽娘嘱托,送家信传报还魂的喜讯,反被囚禁。

金兵退却后,柳生高中状元。

杜宝升任同平章军国大事,拒不承认婚事,强迫女儿离异。

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才得到和解。

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从小就被灌输封建礼教知书达理的思想。

但残酷的封建礼教根本无法束缚到正值青春期的她。

一首《诗经·关雎》便惹动了丽娘的情思,她并不认为这是宣传什么儒家礼教的作品。

而认为这就是一首恋爱诗,是一首撩动了无数少女春心的诗歌。

而久困闺房的丽娘更是在家里后花园那大好春光的感召下,动了访春之情。

这说明了呆板的封建礼教根本无法束缚住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欲,从而更加揭露了当时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

虽然杜丽娘的行为与当时社会有许多不符,但这并不影响作品的情节发展。

牡丹亭读后感800字心得作文

牡丹亭读后感800字心得作文

牡丹亭读后感800字心得作文牡丹亭读后感800字心得作文(精选篇1)“忙处抛人闲处住,百计思量,没个为欢处,白日消磨断肠句,世间只有情难诉。

玉茗堂前朝后暮,红烛迎人,俊得江山助,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这是《牡丹亭》的第一出,初次听闻,极是年幼,是随外婆去赶集,路经戏园子,咿咿呀呀的乐音就飘进了耳朵,曲终散场,余音仍绕梁不绝,似乎莫名地就被感动了,未晓其间韵味,只单纯地觉得好听。

回到家里,寻来戏词,央求哥哥一遍一遍地念着,然后跟着一字一句认认真真地背,虽不会唱,却也觉得万般美好。

不解词中意,记下之后,还得意洋洋献宝似地背给外公听,在家人清朗的笑声中,即便莫名其妙,却也跟着呵呵傻笑不停。

年幼真好,只是小孩子不懂珍惜,所以觉得只一刹那间就长大了。

如今,孩童已是亭亭模样。

当年痴迷的《牡丹亭》全篇阅过百十次,不说感慨,但好歹是懂了词中之意,想起往昔那些事,也仅付淡然一笑罢了,可那一出出的戏还是会不厌其烦地去听去看。

这是暑假,夏意正浓。

寻空去了趟木渎探个朋友,回家放下行李,出门便溜进戏园子,坐下听一出“游园”。

台上生旦净末丑,唱念做打间是一场场悲欢离合的戏,忽然不自觉地嘟囔了句:“先前那旦角儿,何时竟换了?”旁边的哥哥瞟了眼,笑着说了句“这你都能注意到?先前那个模样也不见得多好”,便继续看着戏了,心不在焉地。

其实,哪是模样问题呢,台下如何,眉目妖娆或是清水芙蓉,上台呢,便只是浓墨重彩水袖翻飞,人是贵妃丫鬟小姐穆桂英祝英台崔莺莺杜十娘,却独不是活在繁华都市里的自己,哪瞧得出戏外模样。

只是这个,唱腔儿终究有些拖沓,似带了几分敷衍,少了几分真情,失了几缕绕梁不绝的缠绵回音。

倒也难怪,旅游旺季,到哪儿都似赶集,人世浮华,人心便也烦躁得很,来听曲儿的有几个是真心喜着真意欢着的,无非如“不到长城非好汉”一般,来了这处地儿不听听昆曲总觉回去难以“交代”,有负此行罢了。

唱者无心,听者无意,倒也恰当,那厢椅子上不是有人昏昏欲睡吗?倒只是苦了我,眼巴巴地来却讨了个失望。

《牡丹亭》的读书心得5篇

《牡丹亭》的读书心得5篇

《牡丹亭》的读书心得5篇《牡丹亭》的读书心得1前不久,网上流行了这样一句话:“这个年纪爱你,不因为你有车有房,只是那天阳光很好,你穿了一件我爱的衬衣。

”初读,便觉得这才是美好的爱情。

而当下的社会是物欲横流的,已然成长的我们所期待的那种纯洁无暇的爱情,却也再是难觅了。

所学的元曲里有很多爱情故事,但是汤显祖在《牡丹亭》的题词中说“如丽娘者,乃可谓有情人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一句话就成全了内心所对爱情的全部希冀。

也许在他看来,至情是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有至情之人才是世间最可爱之人。

《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但剧本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歌颂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

我觉得在当下也是很有社会意义的。

“有车有房,无爹无娘”这个准佳婿的标准一经网友说出,立刻受到了热议,然而现实中那些因为男女经济条件或工作背景而被现实分开的真心相爱的人们更就数不胜数了。

或许爱情不是万能的,就像《裸婚时代》中那个残酷的结局一样,应了那句“贫贱夫妻百事哀”,纵使有一颗“爱你到老的心”,仍然拯救不了爱情。

但是如果没有爱情,那生活就太现实、太无趣了。

或者有一天,我们可以期待着张爱玲所描述的爱情:“于千万人之中你遇见了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以说,惟有轻轻的叹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吗……”柳梦梅和杜丽娘在梦中遇见了。

这便是真的传奇。

“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

梦想着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见,从此我开始孤单思念。

”从《游园》开始,杜丽娘就明白,她的青春,她的美貌,终有一天也会雨打风吹去,付与那断井颓垣。

她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她咏叹着,生怕自己稍一草率便辜负了这绝美韶华。

但是柳梦梅出现了,虽终究南柯一梦,奈何她却决心等下去,即使是死了。

观看《牡丹亭》的优秀观后感800字2篇

观看《牡丹亭》的优秀观后感800字2篇

观看《牡丹亭》的优秀观后感800字观看《牡丹亭》的优秀观后感800字精选2篇(一)《牡丹亭》是中国古代戏剧作品中的经典之作,由李时中所创作。

近日我观看了由国家京剧院演出的舞台剧版本,深受震撼和感动。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观后感,谈一谈对于这部戏剧的认知和体会。

首先,我想谈谈对于剧情的理解。

《牡丹亭》的故事发生在唐朝,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主人公杜丽娘爱上了西潮,但命运却阻止了他们的相爱之路,最终杜丽娘因思慕过度而死。

这一曲折离奇的剧情令我深感触动。

在爱情面前,命运有时是如此不公,人们的欲望和命运的冲突让人心生无奈和悲哀。

即使我们努力争取,但在某些情况下,我们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

在观看舞台剧的过程中,我对于演员们的演技和精神状态,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他们用精湛的表演技巧和真挚的情感,将剧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无论是杜丽娘的无奈和痴情,还是西潮的纯粹和坚守,演员们都能够将其演绎得淋漓尽致。

在每个细微的神情和动作中,都能够感受到他们对角色的理解和对剧情的把握。

这让我不禁思考,一个优秀的演员需要具备多高的演技和内心世界才能够将人物形象展现得如此完美呢?此外,在《牡丹亭》中,舞台设计和音乐伴奏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舞台上的布景精致而极具艺术感,各种道具的运用恰到好处,为整个剧情增添了很多色彩。

背景音乐的选取也非常独特,既能够凸显剧情的紧张和悲伤,又能够让观众更好地融入到故事中。

整个舞台呈现的细节处理得十分精细,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倍感身临其境。

最后,我想说一说对于《牡丹亭》的主题和思考。

这部戏剧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欲望的力量。

杜丽娘的痴情和追求爱情的勇气,西潮的坚守和廉洁,以及其他角色的各种欲望和利益的纠缠,都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的多面性。

同时,这部戏剧也警示了人们对于欲望的追求应当有所控制,要明辨是非,坚持正义。

只有在正确的道路上努力追求,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之,观看《牡丹亭》给了我很多思考和启示。

《牡丹亭》读书心得5篇

《牡丹亭》读书心得5篇

《牡丹亭》读书心得5篇我走进图书馆,借了《牡丹亭》,早就听说是一部将恋情写的不错的古代作品。

我们且来看看它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称道。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牡丹亭》读书心得,希翼能协助到大家!《牡丹亭》读书心得1晚间看了久违的昆曲《牡丹亭》,杜丽娘美得像泡在水里的瓷人,精美、优雅、唯美,举手投足都如画普通。

无论古今,故事只得当闲情来看,因情而死,因情而生,有多少人能明了其中的味道?知道《牡丹亭》是从《红楼梦》里,在很小的时候,妈妈就为我逐句解说过一些篇章。

但大观园里的故事,她没有多讲。

后来发觉我迷上了红楼梦,还曾经制止我看,唯恐是像书里说的“只怕移了性情,就不行救了”。

小时候的确更喜爱看书里有宝玉和黛玉的情节,暗暗替宝钗和黛玉权衡谁在心中位置更重,几翻计较,花却不少功夫,竟是得不出来。

十三、四岁的时候,常拿《红楼梦》中的人物来揣测现实生活中的人,想着谁像熙凤,谁像湘云,常在心里暗谱十二钗,得意其乐。

因天性中生来的积极,所以无论如何比拟,觉得自己与黛玉的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差距太大,倒是颇像宝钗。

而又因觉得宝钗虚伪,反观自己也觉虚伪,着实烦恼了一阵。

心里实实在在更喜爱黛玉,为什么呢?可能就是由于都在心里存着难以言说的“闲情”。

想林黛玉在花园中听到《牡丹亭》的曲子“本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时代、际遇、环境都不同,而心却同为之一震。

后来找出《牡丹亭》的曲本看,也越加喜爱上了杜丽娘。

十六、七岁的时候,看似无忧无虑,心里却经常苦闷。

放假的时候,一个人躲在家里看书,或倚着窗户往外呆望,觉得人生了无气愤。

时光宛然过得很慢,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做什么也挺不起精神。

正如人说的“少年不知愁味道,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觉得杜丽娘和林黛玉已然“无可奈何花落去”,而我,又“似曾相识燕归来”。

那时候却不像现在这般爱做梦,一觉醒来,天已亮了。

所以也未有梦中的人来相熬煎,甚幸。

牡丹亭个人观后感800字6篇

牡丹亭个人观后感800字6篇

牡丹亭个人观后感800字6篇牡丹亭观后感800字1有一本书最好在静夜里读,那便是《牡丹亭》;有一首曲最好在高阁上唱,那便是《牡丹亭》;有一段爱情最好在生离死别中吟,那还是《牡丹亭》.悄悄然折起最后一页的书角,我问自己:梦到底是什么?于丹说,梦只关乎情怀,只关乎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汤显祖却道:〝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而我想说:〝梦很简单,就是走出深闺大院,恍然间,看到那个真正的自己,拾起那份遗落的本真.〞直言罢,〝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附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便是我对《牡丹亭》最深的怀想.杜丽娘,那位生于官宦之家的深闺女眷,被《诗经》中《关雎》一章所描述的爱情故事所打动.梁梦中,见一书生柳梦梅持柳求爱,从此共度良辰,幽会牡丹亭畔.然而天妒佳眷,杜丽娘因夜有所思,情无所寄,一病不起,抱憾终身.死后,其母亲将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后移至梅花庵观,丫鬟春香将丽娘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当柳梦梅赴京赶考,留宿庵观中,拾得那幅画卷,忆起梦中佳人.他不顾开棺处死的危险,掘开杜丽娘的坟墓,让她起死回生.几经波折,两人最终兴得皇帝赐予姻缘,从此相伴相随,相知相爱.倘若缘定三生,即便穿越生死,教人惜得一缱绻.《牡丹亭》与《长恨歌》不同,它没有皇家宫苑,没有金盆玉器,只有那芍药花开,杏花雨落,青桥石板,满园春色,还有那段梦回千转,相思不相负的爱情.或许如果丽娘不走出那深闺大院,没有看见〝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的风光,这段爱情会不会锁进封尘中,不会出现呢?不,它会出现.因为它的背后有两颗脱去世俗的心.这便是《牡丹亭》留给我最美好的梦幻.在那个宋明理学压制,封建胁迫的年代里,杜丽娘解放个性,追求幸福,是福还是祸?我说,是福.封建思想让她从唯唯诺诺变得执着勇敢,敢于为爱情放弃生命,勇于在朝堂之上据理反驳,慷慨陈词.只有为自由,为信念奋斗的人才会变得至情至理.我想这至情至理就是本真,《诗经》中〝关关雎鸠〞便是丽娘寻找本真的开始.诚然,每个人心中有缺失不了本真,缺失不了真正的自我.丽娘不应该甘于礼教,所以她突破自我,寻找幸福;林逋不应该求生于污浊的官场,所以它隐于湖畔,梅妻鹤子;严子陵不应该安于富贵所以他逐梦山水,无忧无虑.请相信,人有时会很渺小,渺小到瞳孔在清澈也会被人看成冰穹,光明站在身边,却无法被庇护,但人有时会因渺小而强大,只要他相信自我,突破自我,其实人的本真很强大.我想,我该重新翻开第一页,因为爱情的故事没有尽头,自我的实现没有终点.今晚,又是一静夜.牡丹亭观后感800字2晚间看了久违的昆曲《牡丹亭》,杜丽娘美得像泡在水里的瓷人,精致.优雅.唯美,举手投足都如画一般.无论古今,故事只得当闲情来看,因情而死,因情而生,有多少人能明白其中的滋味?知道《牡丹亭》是从《红楼梦》里,在很小的时候,妈妈就为我逐句讲解过一些篇章.但大观园里的故事,她没有多讲.后来发现我迷上了红楼梦,还曾经禁止我看,恐怕是像书里说的〝只怕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小时候确实更喜欢看书里有宝玉和黛玉的情节,暗暗替宝钗和黛玉权衡谁在作者心中位置更重,几翻计较,花却不少功夫,竟是得不出来.十三.四岁的时候,常拿《红楼梦》中的人物来揣测现实生活中的人,想着谁像熙凤,谁像湘云,常在心里暗谱十二钗,自得其乐.因天性中生来的乐观,所以无论如何比较,觉得自己与黛玉的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差距太大,倒是颇像宝钗.而又因觉得宝钗虚伪,反观自己也觉虚伪,着实苦恼了一阵.心里实实在在更喜欢黛玉,为什么呢?可能就是因为都在心里存着难以言说的〝闲情〞.想林黛玉在花园中听到《牡丹亭》的曲子〝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时代.际遇.环境都不同,而心却同为之一震.后来找出《牡丹亭》的曲本看,也越加喜欢上了杜丽娘.十六.七岁的时候,看似无忧无虑,心里却常常苦闷.放假的时候,一个人躲在家里看书,或倚着窗户往外呆望,觉得人生了无生气.时间仿佛过得很慢,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做什么也挺不起精神.正如人说的〝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觉得杜丽娘和林黛玉已然〝无可奈何花落去〞,而我,又〝似曾相识燕归来〞.那时候却不像现在这般爱做梦,一觉醒来,天已亮了.所以也未有梦中的人来相折磨,甚幸.梦中得遇有情人的故事在现实中很有可能是真的,戏剧的美好,只在于增加了心中所向往的结局.当杜丽娘问一声〝你可曾也梦到我时?〞,心中一紧,想世间多少女子,皆死于这一答.〝易得无价宝,难得有情郎〞,杜丽娘可能活在现实中,柳梦梅恐怕只得在戏文中找寻.杜丽娘那一声问〝为什么自古红颜多薄命〞,替天下的丽娘道出心中不甘.是呀,结局总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王子与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不知杜丽娘身边的柳梦梅与梦中的有几分相似?如今,我已被这梦折磨了许久,〝花隔人远天涯近〞,了无杜丽娘或林黛玉的幽怨,却仍有与她们一样的无奈.或许只有将来,在某个黄昏的牡丹亭边,低低地诉上一句〝一场幽梦同谁近,千古情人独我痴〞,等待下一场轮回.牡丹亭观后感800字3出生在昆曲发源地的我,也曾有幸看过由这部小说改编而成的戏曲.但由于年龄过小,一直未曾领略其精髓.如今我已是一名中专学生,再次拜读这本小说,有了不一样的感触.翻开已开始泛黄的书页,想来是有些年数了.《牡丹亭》这本由汤显祖创作的小说,语言细腻,文辞华丽.由于阅读了大量的现在言情小说,他们都是实实在在的爱恋,多数是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而这部小说颠覆了我的看法,柏拉图式的爱情可以存在.杜丽娘一个有着聪慧之姿,落雁之貌的女子.一日在丫头春香的怂恿下决定去游园,游园前还打扮了一番.打扮本是为人看,但她说〝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又怕被人看见.这确实是青春期少女很典型的心理状态.〝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春天的大自然唤醒了她的青春活力.她生活在笼罩着封建礼教气氛,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眼睁睁地看着青春即将逝去,她却无能为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炽热的感情压制在心中.带着无限的伤怀杜丽娘回到了自己的闺房,不一会就觉得乏了,伏于案几上,昏昏沉沉的睡去了.正因为这一睡,改变了她的命运,在梦中他梦见了一英俊潇洒的少年郎,两人情意绵绵,私下定了终身.在那之后丽娘因情而病,因病而死,真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丽娘死后葬于梅花树下,虽在冥界仍不忘寻觅梦中情郎,历经千般苦难,终得大团圆.文明礼貌月又开始了,哪些是文明行为,哪些又不是的报贴随处可见,最显眼的一条便是文明恋爱.虽说进了中专校,谈谈〝恋爱〞是很正常的,但要论起文明来,恐怕就差远啦.时下流行的一句话:中学里恋爱的开始,便意味着分手的结局.我看就是最好的说明.我走进图书馆,借了《牡丹亭》,早就听说是一部将恋情写的不错的古代作品.我们且来看看它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称道.牡丹亭观后感800字4《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是晚明戏曲家汤显祖的四大剧作之一,也是他最脍炙人口且成就最高的作品.故事写的是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冲破约束,私出游园,触景生情,困乏后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从此一病不起,怀春而死.杜宝升官离任,在女儿的墓地建造了梅花观.柳生进京赴试,借宿观中.他在园内拾得杜丽娘殉葬的自画像,认出是此女子便是那个曾在梦境中与他在牡丹亭畔幽会的女子.夜里杜丽娘向柳生说出原委,并求柳生三天之间挖坟开棺.柳生依暗示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成夫妇,同往临安.杜丽娘的教师陈最良看到墓地情况,柳生又不辞而别,就往临安向杜宝告发柳生盗墓之罪.柳生在临安应试后,恰逢金兵南侵,延迟放榜.安抚使杜宝在淮安被围.柳生受杜丽娘嘱托,送家信传报还魂的喜讯,反被囚禁.金兵退却后,柳生高中状元.杜宝升任同平章军国大事,拒不承认婚事,强迫女儿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才得到和解.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从小就被灌输封建礼教知书达理的思想.但残酷的封建礼教根本无法束缚到正值青春期的她.一首《诗经·关雎》便惹动了丽娘的情思,她并不认为这是宣传什么儒家礼教的作品.而认为这就是一首恋爱诗,是一首撩动了无数少女春心的诗歌.而久困闺房的丽娘更是在家里后花园那大好春光的感召下,动了访春之情.这说明了呆板的封建礼教根本无法束缚住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欲,从而更加揭露了当时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虽然杜丽娘的行为与当时社会有许多不符,但这并不影响作品的情节发展.作者也便是通过〝大家闺秀〞的她做出不是大家闺秀的行为而来阐述作品的主题思想.读完作品,我不得不被杜丽娘的勇敢,坚持与真情所感动.一首〝墙内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内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是他们最初的邂逅.而后花园一梦之后,丽娘便相思成病,一病不起乃至天逝.而在现实中,杜丽娘与柳梦梅至始至终压根就没见过面,更别谈什么真爱了.那又是什么导致了丽娘伤春而逝呢,难道就真的是那一个梦吗?不,不是的.梦境或多或少加速了悲剧的产生,但梦境紧紧是促成悲剧的一个道具,而不是主要原因.试想在如今_世纪的我们有谁会因一个虚幻的春梦而相思死去呢?如今一见钟情的几率都小的可以忽略,更别谈什么为梦怀春而死了.而在杜丽娘那个年代,在那个真情被压制,人性被束缚的年代,这或许不过就是一个再也寻常不过的事情罢了.在古代,女子必须三从四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经常就躲在自己的闺房中绣花练琴作画.在出嫁之前见到的男人估计也就他父亲,兄弟,再有也就是家丁了.那么偶然间突然见到一个与她没有血缘关系的而后风度翩翩的男子,有几个能不一见倾心的.而严酷的教条根本不允许这种私订终身的事情发生.但往往物极必发,越加以束缚,就越能激发人性去挑战.就说今天,男女平等,见到异性的机会多了,社会也开明了,很多人都能在寻寻觅觅中找到自己的另一半而幸福快乐的生活.又怎会有那么多抛弃家庭而私奔的悲剧呢.所以说到底,就是封建礼教无情的压抑了人性,造就了无数悲剧的产生.再有的感触就是杜丽娘的真情了.虽然仅仅是一梦之缘.但也无法浇灭心中那被烈火燃烧的情思.天逝之后,她冲破重重困难,终于见到了柳梦梅.而冲破这些困难那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与多么坚定的毅力.都说爱情是有期限的.而丽娘当了三年的鬼魂,却仍然对梦梅念念不忘,历经千辛万苦才得以圆梦.而现今又有多少异地情侣因忍受不了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而选择分手,成为陌路人.我想说的是在今天我们勇敢追求爱情和幸福的同时,请不要轻易放手,爱情总是需要坚持的.牡丹亭观后感800字5《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巅峰之作.此剧通过对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的展示,表达了饱受封建教条束缚的人们突破封建思想与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与解放的朦胧愿望.从剧情上来看,《牡丹亭》表达的是一个〝古老〞的主题,那就是爱情与现实的矛盾.不过在此剧中,它所反映的现实具有特殊的意义,即是为明代统治阶所极力倡导的宋明理学中的思想枷锁和封建礼教制度.杜丽娘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是一种天性,尽管她身居闺阁,但仍会不自觉地产生强烈的思春情愫,并最终获得了自己的爱情.此剧的意义就在于用形象化的说法肯定了人之爱的合理性,并对理学枷锁和礼教制度提出了批判,并特别突出了人之情与教之礼之间的冲突,表现出了理学枷锁和礼教制度的不合理性.从思想性上来看,《牡丹亭》一剧表现出了以往戏剧所无法匹及的思想高度和社会特征,它不再局限于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范畴之内,而是明确地提出了要求思想解放和个性解放的口号.所以剧中的男女主人公可以为爱而生,也可以为爱而死,这便赋予了爱情不可战胜的力量,可以超越生死.因此,剧中的杜丽娘才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个光辉夺目的人物形象.她的死即是当时社会男女道求爱情的结果,同时也是当时社会青年男女摆脱理学.礼教束缚的方式.从艺术特色上来看,《牡丹亭》表现出了典型的浪漫主义特征,它通过〝因梦而死〞.〝死而复生〞的夸张情节表现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杜丽娘因读《诗经》中的爱情篇章,而激发了自己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但是在现实的环境中,她的情感理想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作者虚构情节,让她在梦中或以魂游的方式实现了这一切.比如她耳听母亲的唠叨,却在梦中幽会柳梦梅.又如她在鬼差面前诉衷肠,并打动了鬼差让她寻情郎,但在还魂之后,他的父亲却竭力阻挠她与柳梦梅的结合.作者通过现实与虚幻的强烈对比,突出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女性对自由幸福的向往.《牡丹亭》全剧多用抒情手法表现人物情感,所以品读此剧更如品读一首首抒情诗.尽管以诗入戏的.手法在我国戏曲中由来已久,但《牡丹亭》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此外,剧中的宾白也饶有趣味,不仅有着北曲的泼辣沉重,同时也有着南词的清隽秀丽.剧中男女主人公倾诉情愫多用南词,而描写斗争.鬼怪则常用北曲.《牡丹亭》辞藻奢华.浪漫驰骋,但也未能从本质上跳出〝发乎情.止乎礼〞的传统.尤其是杜丽娘还魂之后的情节,更是遵理从礼,没有表现出彻底的以情代理的思想.但总体而言,它敢于对抗封建保守思想,倡导自由.解放,有着积极的进步意义,在我国戏剧史上占据着先行者的地位.牡丹亭观后感800字6翻开这书前,我还一直没有分清主角是杜丽娘还是杜十娘,就像幼时把《长门赋》当成《长恨歌》一样.但待我读后感叹同为佳人,杜丽娘的命诚然比陈阿娇和杨玉环好些,柳梦梅没像汉武帝那样因鬼神之事冷落丽娘;杜丽娘纵然因感伤柳生离魂,总好过马嵬坡赐死.纵观丽娘游园.离魂.惊梦.还魂……这系列多舛的经历,才子和佳人到底求成正果,至最后柳生高中,杜宝阖家团聚,也算个完满的结局.戏曲的编者在安排人物角色时就隐隐决定了最后结局.柳生才华横溢,风流随意,以致张榜报喜的人们找状元郎左右不得,却发现他正被杜相吊起痛打,令人忍俊不禁.陈夫子腐朽村儒,降于敌寇又以宋使身份招降敌寇,彻头彻尾尴尬好笑;杜老相顽固倔强,痛打状元女婿,抵死不信女儿死后还魂;杜老妇人仁慈爱女,早早与女儿团聚,共享天伦.万事皆因丽娘游园因春感思,花神引柳生入她梦境开始,以二人佳偶天成做尾,环环相扣.死后复生这种事在古代戏曲小说中并不少见,《长生殿》中就可见一二,它看上去就像网络小说里的穿越.两种创造出这类奇特情节的作者都有他的无奈,试想杜丽娘作为一位侯门绣户,连后花园都不让逛的千金小姐;柳生作为一个无权无势的岭南秀才,纵使他们缘定三生,二人相识.相会,以及后来喜结良缘都是不可能的事.在封建礼教的层层束缚下,除了这种特殊情况,发展出来的极端产物(死后还魂),一个作者无论再怎么妙笔生花,也无法让柳生和丽娘的爱情深得人心.如红楼梦里史老太君看戏时曾批道:那些故事原本滥俗,满纸富贵人家,书香门第的小姐,知书达理,才貌双全,如何见了人家男子便不顾父母,私奔而去.况何曾大户小姐,身边只一个丫头,便是我们这样人家也不至如此.不过,王实甫写的就比网络小说一干人等想过百倍,游园感伤,斯园,斯柳,无可奈何之时,〝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逝水流年,是答儿闲巡遍,在闺阁中自怜〞,比之〝一道闪电,当再度睁开眼睛,她的世界已完全颠覆〞何其太韵,同为男女主角相逢做引(一离魂,一穿越),但前人丝毫不应付读者,寥寥数笔,带出千古绝句.今人却只想草草交割,赶紧进入正文.细节决定成败,在开头,已大势已去.词句纵妙,但原本认为元戏曲杂剧,明清小说已过了它的朝代鲜有人问津,不过,看众篇穿越文,都少不了都套用《牡丹亭》.《红楼梦》原句,为人物润色,他们文章好坏还在其次,看有很多人也和我一样喜爱,甚是开心.经典不管过了多久,仍是风华正茂,如秋霜中一枝傲菊,独立不败之地.牡丹亭个人观后感800字。

2023年《牡丹亭》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

2023年《牡丹亭》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

2023年《牡丹亭》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牡丹亭》读后感1在她之前,是崔莺莺,在她之后,是林黛玉,她们何其相似,而又不能苟同,她是杜丽娘。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普普通通八个字却拆散了多少姻缘,为什么有情人终成眷属可望而不可及,为什么相爱不能相守…没有人回答,因为理学不允许,因为礼教不允许。

古往今来,若说有情女子,当提丽娘。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她的人生第一课是《关雎》,古人以为这是后妃之德的歌颂,是女子的闺范读本,但殊不知在丽娘眼中,这分明是一支恋歌。

她正值青春,为何要日日身居闺房?她偏要走出牢笼。

“圣人千言万语,则要人收放其心,着甚春伤?”,丽娘偏不。

游园见柳生,见后又惊梦,不到园林,又怎知春色如许,不出闺阁,又怎知相思如许。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丽娘怎甘在幽闺自怜?父亲却怜女儿无知,“少年女子,最不宜艳妆游空冷无人之处”忙训春香,殊不知丽娘心中燃起的情分岂是春香能够阻拦。

梦醒,便寻梦,最撩人春色是今年,“去小庭深院,去小庭深院!”丽娘自是寻梦心切,白日青天,却叫人抓不到魂梦前,痴儿自叹,“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寻也不见,寻也不见,从此时时春梦里。

梦回人杳,闺深魂销,丽娘“泪儿几曾干燥”,可怜消的人憔悴。

“春香,记起来了,那梦里书生,曾折柳一枝赠我。

”短暂欢喜却转心焦,“则怕呵,把俺年深色浅,当了个金屋藏娇”,日思夜叹,因何一病,起到半年。

父忧泣,忙请人禳解拿药,可奈,“世间只有娘怜女,天下能无卜与医!”。

人间奔忙,只为阴阳,折柳情人不在,谁能禳解。

不颦不笑,哀哉年少。

“世间何物似情浓,整一片断魂心痛”,冷雨幽窗,灯落人亡。

丽娘一病,终是魂归冥,魄归泉,人间不见,阎浮殿里,冥判其阴司数未该,魂魄任来归。

彩云扶月上,青鸟闲来往,丽娘寻的柳卿,冥界人间穿行,柳卿亦起深情,长夜难过,无眠清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牡丹亭》读后感范文800字
有一本书最好在静夜里读,那便是《牡丹亭》;有一首曲最好在高阁上唱,那便是《牡丹亭》;有一段爱情最好在生离死别中吟,那还是《牡丹亭》。

悄悄然折起最后一页的书角,我问自己:梦到底是什么?于丹说,梦只关乎情怀,只关乎一个人内心的感受。

汤显祖却道:“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而我想说:“梦很简单,就是走出深闺大院,恍然间,看到那个真正的自己,拾起那份遗落的本真。

”直言罢,“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附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便是我对《牡丹亭》最深的怀想。

杜丽娘,那位生于官宦之家的深闺女眷,被《诗经》中《关雎》一章所描述的爱情故事所打动。

梁梦中,见一书生柳梦梅持柳求爱,从此共度良辰,幽会牡丹亭畔。

然而天妒佳眷,杜丽娘因夜有所思,情无所寄,一病不起,抱憾终身。

死后,其母亲将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后移至梅花庵观,丫鬟春香将丽娘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

当柳梦梅赴京赶考,留宿庵观中,拾得那幅画卷,忆起梦中佳人。

他不顾开棺处死的危险,掘开杜丽娘的坟墓,让她起死回生。

几经波折,两人最终兴得皇帝赐予姻缘,从此相伴相随,相知相爱。

倘若缘定三生,即便穿越生死,教人惜得一缱绻。

《牡丹亭》与《长恨歌》不同,它没有皇家宫苑,没有金盆玉
器,只有那芍药花开,杏花雨落,青桥石板,满园春色,还有那段梦回千转,相思不相负的爱情。

或许如果丽娘不走出那深闺大院,没有看见“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的风光,这段爱情会不会锁进封尘中,不会出现呢?不,它会出现。

因为它的背后有两颗脱去世俗的心。

这便是《牡丹亭》留给我最美好的梦幻。

在那个宋明理学压制,封建胁迫的年代里,杜丽娘解放个性,追求幸福,是福还是祸?我说,是福。

封建思想让她从唯唯诺诺变得执着勇敢,敢于为爱情放弃生命,勇于在朝堂之上据理反驳,慷慨陈词。

只有为自由,为信念奋斗的人才会变得至情至理。

我想这至情至理就是本真,《诗经》中“关关雎鸠”便是丽娘寻找本真的开始。

诚然,每个人心中有缺失不了本真,缺失不了真正的自我。

丽娘不应该甘于礼教,所以她突破自我,寻找幸福;林逋不应该求生于污浊的官场,所以它隐于湖畔,梅妻鹤子;严子陵不应该安于富贵所以他逐梦山水,无忧无虑。

请相信,人有时会很渺小,渺小到瞳孔在清澈也会被人看成冰穹,光明站在身边,却无法被庇护,但人有时会因渺小而强大,只要他相信自我,突破自我,其实人的本真很强大。

我想,我该重新翻开第一页,因为爱情的故事没有尽头,自我的实现没有终点。

今晚,又是一静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