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坤望《国际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国际要素流动【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第4版)学习辅导书-第1~4章【圣才出品】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第4版)学习辅导书-第1~4章【圣才出品】

第1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1.1 课后习题详解1.为什么说生产和消费只取决于相对价格?答:相对价格是两种或多种商品之间的价格对比关系。

生产和消费只取决于相对价格,这是因为:当生产处于生产可能性边界线上,资源则得到了充分利用,这时,要想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降低另一产品的生产,也就是说,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是有机会成本(或社会成本)的,也就是以另一种产品的产量为机会成本。

生产可能性边界上任何一点都表示生产效率和充分就业得以实现,但究竟选择哪一点,则还要看两个商品的相对价格,即它们在市场上的交换比率。

相对价格等于机会成本时,生产点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位置也就确定了。

所以,生产和消费只取决于相对价格。

2.仿效(教材中)图1-6和图1-7,试推导出Y商品的国民供给曲线和国民需求曲线。

答:在图1-1(a)中,横坐标表示Y商品的供给,纵坐标表示X商品的供给,得出相应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在图1-1(b)中,横坐标表示Y商品的供给,纵坐标表示Y商品的相对价格P Y/P X。

Y商品的国民供给曲线和国民需求曲线的推导如下:首先,推导Y商品的国民供给曲线NS Y。

任意选取Y商品的三个不同的相对价格:1/2、1和2。

这三条相对价格线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的切点分别决定了三个生产均衡点D、E、F,对应于这三点的Y商品的产出分别为:S1、S2、S3。

在图1-1(b)中,横坐标表示Y商品的供给,纵坐标表示Y商品的相对价格,根据图1-1(a),在图1-1(b)中画出对应于各个相对价格的Y商品的供给量,最后得出一条曲线NS Y,即Y商品的国民供给曲线。

该曲线斜率为正,表示随着Y商品的相对价格的提高,其供给水平也随之提高。

采用同样的方法,可得出国民需求曲线ND Y,如图1-2所示。

3.在只有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当一种商品达到均衡时,另一种商品是否也同时达到均衡?试解释原因。

答:在只有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当一种商品达到均衡时,另一种商品也同时达到均衡。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圣才出品】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圣才出品】

第12章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1.为什么说体现在企业所有权优势中的核心资产具有“公共物品”的特点?它对交易方式产生了什么影响?答:(1)体现在企业所有权优势中的核心资产具有“公共物品”特点的原因体现在企业所有权优势中的核心资产很多都是无形资产,它们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

一旦某个地方发明并应用了一种新“主意”(或知识),那么在另一个地方使用它的边际成本很低甚至为零,并且也并不减少原产地所能使用的这种“主意”的数量。

从社会的观点看来,有效地配置这种资源的条件是根据其边际成本定价,那么这种无形资产的价格就该为零或接近于零。

这样便会出现两种情况:要么这种无形资产没有人愿意提供,要么定价不合乎效率原则。

(2)具有“公共物品”特点的核心资产对交易方式产生的影响某些核心资产的“公共物品”特点使得转移这种技术的最好办法是两个企业合而为一,共同分享这项技术。

换言之,在一个企业内部转移和使用这种无形资产,比通过外部市场来解决这一问题要更有效率。

显然,把这一逻辑再引申一步,如果上述交易涉及的是两个不同国家的企业,那么最有效的解决办法便是采取直接投资的方式而不是发放许可证的办法来完成这一无形资产的转移。

内部化贸易这一贸易方式从而就有了其存在的基础。

2.根据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不同方式,讨论发展中东道国在利用外资时应注意的问题。

答:(1)发展中东道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以促进外资的流入①从利用外资的角度讲,贸易壁垒或者营销成本的增加会促进外资的流入。

②东道国劳动、资本和其他常规要素的总成本以及用直接投资方式进入国外市场的附加成本都比较低,会促进外资的流入。

③企业特有优势的流失所造成的损失预期越高,越有利于促进外资的流入。

(2)发展中东道国在利用外资时应注意的问题①通过增加进口利用外资,要注意引进的产品要以国内生产或消费所必需为重要考虑。

引进相关产品时要注意配套技术的同时引进,合理利用外汇,避免重复引进。

②通过吸引直接投资利用外资,要积极营造内外资公平竞争的环境,杜绝地方以牺牲土地、环境和劳工利益为代价来吸引外资的做法。

国际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后答案李坤望

国际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后答案李坤望

一、填空、选择、判断题第一章:1、国际贸易理论以微观经济学原理为基础,讨论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

2、最常用国际贸易模型的结构形式为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或部门)和两种要素。

3、在完全竞争的假设前提下,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

4、国家间的供给、需求方面的差异是造成相对价格的根源。

5、贸易后,国际均衡价格由两国的供需共同决定,国际均衡价格处于两国封闭下的相对价格之间。

6、国际贸易利益包括两个部分:来自交换的利益和来自专业化的利益。

第二章:1、斯密的绝对优势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别。

2、哈伯勒首先用机会成本概念来阐明比较优势论。

3、重商主义者提倡的国家经济政策有:限制进口和鼓励出口,采取奖金、退税、协定和殖民地贸易等措施鼓励出口。

4、李嘉图认为在国际贸易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绝对成本,而是相对成本。

5、斯密的绝对优势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别;的比较优势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别。

6、在李嘉图模型中,生产可能性边界线方程是一个线性方程式,表示A、B两国的PPF曲线是一条直线段。

8、李嘉图认为在国际贸易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绝对成本,而是相对成本。

9、机会成本概念表明:彼种选择的机会成本就构成此种选择的机会成本。

选择题:1、首先用机会成本理论来解释比较优势原理的学者是:C、A、李嘉图B、罗布津斯基C、哈伯勒D、穆勒第三章:1、要素禀赋理论最初是由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后经萨缪尔森等人加工不断完善。

2、要素禀赋理论由H-O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和罗伯津斯基定理、斯托伯-萨缪尔森定理等构成3、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指出国际贸易通过商品价格的均等化会导致要素价格的均等化,从而在世界范围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

4、罗伯津斯基定理说明,在商品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产品生产增加,而另一产品生产则下降。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圣才出品】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圣才出品】

第5章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1.试比较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异同。

答:(1)重叠需求理论重叠需求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Staffan B.Linder)提出。

该理论从需求面探讨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其核心思想是: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的。

所谓的重叠需求是指在两国都有的需求,这种重叠需求是两国开展贸易的基础,品质处于这一范围内的商品,两国均可输出或输入。

(2)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理论是“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简称,是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共同从资源禀赋的角度对国际贸易中生产成本和价格的差异提出的一种新解释。

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国际贸易源于不同国家之间商品价格的差异,而价格差异的原因在于不同国家生产要素价格差别导致的生产成本差异,而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别又与各国生产要素丰裕程度密切相关。

因此,生产要素丰裕程度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

不同的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丰裕程度不一样,各国在生产那些能较密集地使用其较丰裕要素的商品上必然会有比较优势,因此各国应该生产并出口那些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的商品,同时进口那些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商品。

(3)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相同点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都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原因,即为什么会出现国际贸易。

两种理论都较为成功地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原因,促进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4)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不同点①两种理论解释国际贸易的出发点不相同。

要素禀赋理论从供给方面来探讨国际贸易的基础;重叠需求理论从需求角度探讨了国际贸易的起因。

②要素禀赋理论主要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即工业品与初级产品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重叠需求理论则适合于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即制造业内部的一种水平式贸易。

2.你认为重叠需求理论适合解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吗?为什么?答:个人认为重叠需求理论适合解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圣才出品】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圣才出品】

第4章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1.如果劳动不是同质的话,那么劳动技能的差别是否会造成特定要素的存在?试举例说明。

答:如果劳动不同质,在短期条件下,劳动技能的差别会造成特定要素的存在;在长期条件下,劳动技能的差别不会造成特定要素的存在。

例如,在短期条件下,低技术劳动力不能在短期进入高技术部门工作,这样低技术劳动力和高技术劳动力就分别形成低技术部门和高技术部门的特定要素。

当然,在长期条件下,由于低技术劳动力可能经过技术培训成为高技术劳动力。

所以,在长期情况下,劳动力不再是特定要素。

2.如果短期内资本和劳动都不能自由流动,那么国际贸易对要素实际报酬会产生什么影响?答:如果短期内资本和劳动都不能自由流动,那么国际贸易将不能改变任何部门的要素密集度,在要素密集度不变的情况下,要素的实际报酬不会发生变化。

分析如下:短期内,尽管各行业的工资和利润会因为贸易而产生变化,但劳动力或资本所有者还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变化工作或重新投资。

因此,劳动和资本的边际生产率没有变动,工资和利润的变动主要由商品价格的变动决定。

假设出口的是资本密集型的X部门,进口的是劳动密集型的Y部门,那么贸易后P的市场价格上升。

产品价格对各个行业和各种要素收益的X影响可以由以下关系式表示:(1)出口部门资本的收入:W (上升)/X P (上升)=K MP (不变)劳动的收入:R (上升)/X P (上升)=L MP (不变)(2)进口部门资本的收入:W (下降)/y P (下降)=K MP (不变)劳动的收入:R (下降)/y P (下降)=L MP (不变)可见,在短期内,价格的变化只会改变要素的名义收入,而不会改变要素的实际收入。

3.根据本章所建立的特定要素模型,试析劳动增加对要素实际收入和两个部门的生产会产生什么影响?(提示:将(教材中)图4-1中的纵坐标由原点X O 或Y O 向外平行移动,然后比较一下新旧均衡点。

)答:劳动力总供给的增加,使得原来的劳动力市场规模扩大。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及考研真题详解(16-20章)【圣才出品】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及考研真题详解(16-20章)【圣才出品】
3 / 106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库、视频学习平台 支看作整个国际收支,没有考虑汇率变动对于资本和金融项目的影响。
(3)弹性分析法属于静态的局部均衡分析,没有考虑汇率变化对于社会总收入和总支 出的影响,也没有考虑国内货币供给的变化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二、国际收支调整的吸收分析法 国际收支的吸收分析方法(absorption approach to the balance of payments)是 由西德尼·亚历山大(Sidney Alexander)于 1952 年提出的,该分析方法是指只有当一国 商品、劳务的产出的增加超过其吸收能力的增加时,该国的国际收支才能得以改善。这里“吸 收”一词是指国内居民在商品和劳务上的支出。 1.吸收分析法的主要内容 吸收论以凯恩斯的收入-支出决定理论为基础。在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中,国民收
入恒等式为:Y = C + I +G+ X − M ,由此恒等式可导出:X − M = Y − (C + I + G) 。另一方面,
吸收论把一国国际收支抽象为对外贸易收支,并认为一国国际收支是该国总收入与总支出 (亚历山大把总支出称为总吸收,用 A 表示,吸收论由此得名)之差。用 B 表示国际收支,
图 16-1 J 曲线 (2)J 曲线效应的解释 J 曲线效应表明即使满足了马歇尔-勒纳条件,贬值也不能立即导致贸易收支的改善。
2 / 106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在通常情况下,一国的货币贬值并不会立即引起贸易收入增加,这是因为,从货币贬值到贸 易收支状况改善之间,存在着以下几种时滞:
①货币贬值后,本国出口商品的新价格的信息还不能立即为需求方所了解,即存在认识 时滞。

李坤望版国际经济学课后答案

李坤望版国际经济学课后答案

第一章练习与答案1.为什么说在决定生产和消费时,相对价格比绝对价格更重要答案提示:当生产处于生产边界线上,资源则得到了充分利用,这时,要想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降低另一产品的生产,也就是说,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是有机会机本(或社会成本)的。

生产可能性边界上任何一点都表示生产效率和充分就业得以实现,但究竟选择哪一点,则还要看两个商品的相对价格,即它们在市场上的交换比率。

相对价格等于机会成本时,生产点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位置也就确定了。

所以,在决定生产和消费时,相对价格比绝对价格更重要。

2.仿效图1—6和图1—7,试推导出Y商品的国民供给曲线和国民需求曲线。

答案提示:3.在只有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当一个商品达到均衡时,另外一个商品是否也同时达到均衡试解释原因。

答案提示:4.如果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试确定过剩供给(或需求)曲线。

答案提示:5.如果改用Y商品的过剩供给曲线(B国)和过剩需求曲线(A国)来确定国际均衡价格,那么所得出的结果与图1—13中的结果是否一致答案提示:国际均衡价格将依旧处于贸易前两国相对价格的中间某点。

6.说明贸易条件变化如何影响国际贸易利益在两国间的分配。

答案提示:一国出口产品价格的相对上升意味着此国可以用较少的出口换得较多的进口产品,有利于此国贸易利益的获得,不过,出口价格上升将不利于出口数量的增加,有损于出口国的贸易利益;与此类似,出口商品价格的下降有利于出口商品数量的增加,但是这意味着此国用较多的出口换得较少的进口产品。

对于进口国来讲,贸易条件变化对国际贸易利益的影响是相反的。

7. 如果国际贸易发生在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之间,那么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更接近于哪一个国家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答案提示: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将更接近于大国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

8.根据上一题的答案,你认为哪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福利改善程度更为明显些 答案提示:小国。

9*.为什么说两个部门要素使用比例的不同会导致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向外凸 答案提示:第二章答案1. 根据下面两个表中的数据,确定(1)贸易前的相对价格;(2)比较优势型态。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及考研真题详解(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圣才出品】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及考研真题详解(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4章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4.1 复习笔记一、关于短期与特定要素1.关于短期与特定要素微观经济学中的短期和长期是相对而言的。

短期和长期并不是完全按时间长短划分的,而主要视生产要素的流动性而定。

其中,短期是指有一个生产要素是固定不变的,即不能加以调整,而另一个生产要素则可自由变动。

通常,经济学研究中,假设生产要素只有资本和劳动两种,其中资本在短期内不能流动,即在不同部门间不能自由流动。

2.特定要素的含义特定要素(specific factor)是指一种要素的用途通常仅限于某一部门,而不适合于其他部门的需要。

3.进行“短期”分析的原因(1)不同部门的要素密集度不同,生产结构变化对不同要素价格产生不同的影响,导致企业要素收益的变化。

(2)短期和长期的效应不同。

长期内,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是基于商品要素密度的差异;短期内,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则是因为要素的特定性或不流动性。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关于生产要素性质的长短期分析,也同样适用于三种生产要素的情形,但每种生产只使用其中的两种生产要素。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二、特定要素模型1.基本假设特定要素模型的基本结构,与要素禀赋理论相比,除了关于要素流动性的假设不同外,其他方面基本相同。

模型的基本假设包括:(1)X、Y两种产品生产都使用资本和劳动。

(2)规模收益不变。

(3)劳动是同质的,可在两个部门间自由流动。

(4)劳动总量是固定的,并且已实现充分就业。

(5)资本是特定生产要素,即两个部门的资本不能互相替代。

(6)每个部门的资本投入都是固定不变的。

(7)所有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2.模型的均衡解需要说明的是,模型是以短期内一国供给面的情况为基础,不涉及需求面因素。

另外,由于只有劳动是可变要素,所以在商品价格已知的条件下,只要知道劳动在两个部门间如何分配,便可确定要素市场的均衡和要素价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章国际要素流动
1.如何用跨时期选择的方法分析资本移动现象以及对相关国家均衡调整过程的影响?答:根据经济学原理,国际投资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国际交换,即用现在的商品去换取未来的商品。

下面,用相对价格原理来分析资本流动的发生机制。

(1)相对价格与资本流动
①基本假设
a.两个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甲和乙,生产一种商品X。

b.生产活动可以有选择地在两个时期进行,即该生产者可以选择今年生产“现在商品”(present goods)也可选择明年生产“将来商品”(future goods)。

c.每个人都拥有一定规模的有形资本,如果他增加这一资本存量,意味着他愿意放弃现在商品的生产,而增加未来商品的生产,并减少现在商品的供应。

②相对价格差的产生
由于甲、乙两者对当期和未来商品的偏好不同,因此即使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两者所面临的实际利率也不相同。

不同的实际利率导致两者在“现在商品”和“将来商品”上的投入不同,进而导致其生产上具有不同的相对价格。

相对价格的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其分析如图11-1所示。

图11-1中,纵轴表示将来商品1C 的数量,横轴表示现在商品0C 的数量,生产可能性线KK '表示现在商品和将来商品的转换关系;无差异曲线族i I (1i =,2,…)表示两个时期的消费组合而成的效用水平。

如果甲、乙两人之间不存在交换关系的话,他们将分别在A
点和B点达到各自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

A、B两点处的斜率分别表示无交换条件下现在商品和将来商品的“相对价格”,或“利率”。

由于A、B两点处的实际利率不同,这便使甲乙两人拥有不同的相对优势。

A点处的斜率大于B点处的斜率,这意味着甲在将来商品上拥有相对优势,乙则在现在商品上拥有相对优势。

根据比较优势原则,甲可以“出口”将来商品,“进口”现在商品,乙则相反。

图11-1相对价格与资本流动
(2)储蓄与投资
①封闭条件下消费与投资的决定
图11-2中的KK'曲线仍旧表示甲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给定一有形资本存量,甲最初生产现在商品
Y,生产将来商品1Y。

在没有交换的条件下,通过移动均衡点,可以得出A点将
是甲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

C Y是在由RR'线所表示的实际利息率为r的情况下甲的储
00
蓄和投资。

图11-2从封闭条件下消费与投资的决定
②交换条件下消费与投资的决定
现在放弃这一假设,把甲看作一个价格接受者,那他就只能根据市场利率来决定他的储蓄与投资。

图11-3是存在交换时的储蓄与投资的决定。

图11-3交换条件下消费与投资的决定
图11-3中的
R R 线的斜率1r表示由市场确定的实际利率水平。

根据新的相对价格水
11
平,甲将选择在Q点生产以实现总财富最大化。

交换使甲获得新的商品组合,并随之提高其效用水平,在A点,甲实现其效用最大化。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甲在出售将来商品时,实际上出售的是一种对将来商品的要求权(claim)。

在开放条件下,均衡的相对价格的决定取决于两个国家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所决定的需求
水平。

如同商品市场的均衡实现一样,在“现在商品”生产上具有优势的国家将出口“现在商品”以换取其对“将来商品”的消费。

供给与需求的差决定均衡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即实际利率水平。

③均衡相对价格的决定
如图11-4所示,假设甲乙两人仍为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价格接受者,在没有交换的条件下,利率分别为r A和r B。

如果不存在交易成本,不存在“贸易”管制,那么交换过程将导致相对价格(即利率)趋向一致。

在图11-4中,r便是存在交换时的均衡利率水平,在这一利率水平上,甲乙两人储蓄与投资的差额(绝对值)相等。

图11-4均衡相对价格的决定
上述分析,实际上就代表了各国投资和储蓄的决定过程,而与之相连的交换过程就构成了国际资本的流动。

2.资本流动如何增进相关国家的国民福利?
答:资本流动增进相关国家的国民福利可表述如下:
(1)总效用水平的提高
当存在国际资本流动时,那么两国通过现在商品和将来商品的交换就可以平抑消费水平
在不同时期的波动,即经济波动时可以通过资本流动将消费稳定在一个静止的水平。

另外,当消费水平随经济的发展而增长时,稳步增长要比有波动的增长更可取。

(2)资本流动与资本的边际产量
在图11-5中,假定投资国和受资国都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国家,资本的报酬完全由资本的边际产量决定,同时国际间资本流动不受任何限制。

1O 为投资国的原点,2Q 为受资国的原点,横轴表示两国的资本存量,纵轴表示各自的资本边际产量。

12O O 的距离表示两国的总资本存量。

图11-5中的MN 曲线表示投资国的资本边际产量曲线,这条负斜率的曲线同时也代表投资国的资本需求;mn 是受资国的资本边际产量曲线,它与MN 具有同样的性质。

在国际资本流动发生之前,投资国利用1O Q 量的资本生产1O MTQ 单位产量;受资国则用2O Q 的资本生产2O mUQ 单位的产量。

投资国的资本边际产量为QT ,而受资国的资本边际产量为QU ,前者低于后者,由此引发资本从投资国向受资国的移动。

当两国的资本边际产量达到相等时,资本流动过程便停止。

这时有SQ 资本从投资国流向受资国,两国的资本边际产量同为12SP O E O e ==。

图11-5资本流动与资本的边际产量
资本流动之后,投资国的产量为1O MPS ,受资国的产量为2O mPS 。

与资本流动前两国
的总产量相比,国际资本流动使两国总产量净增加了PUT ∆的面积。

这说明,资本流动通过提高资本的边际产量从而增加了世界总产出水平。

投资国的国内产量虽然减少,但其国民收入却增加了SPWQ ,大于其产值损失SPTQ 。

同时,受资国的收入也净增加了PWU ∆的面积。

这说明通过资本流动的自由化,在世界总产量增加的同时,投资国和受资国也得以分享这一净福利增量。

3.为什么资产组合分散化可以降低风险?如何运用这一原理解释资本跨国移动现象?答:(1)关于资产组合分散化能够带来利益并降低风险,这一结论可以严格地证明如下:
设X、Y 为两种金融资产,它们的实际收益率分别为X i 和Y i ,两种资产收益的期望值分别为X μ和Y μ;X σ和Y σ分别为两种资产收益率的标准差,用来作为衡量两种资产风险大小的指标,μP 表示由两种资产所组成的资产组合的收益率的标准差。

此外,假设X P 和Y P 分别表示投资于资产X 和资产Y 的比例,μ表示整个资产组合收益率的期望值,σ表示整个资产组合的风险。

根据上述假设,知道资产组合的预期收益率取决于两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以及它们在资产组合中所占的比重,即:
X X Y Y P P μμμ=+①
若资产组合中只有X 和Y 两种资产,那么,资产组合的风险则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两种资产各自的风险、两种资产在资产组合中的比重以及两种资产的相关程度,即:()()
222222cov X X Y Y X X Y Y X Y X Y E P i P i u P P P P i i σσσ=+-++⎡⎤⎣⎦,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