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书法史之魏晋南北朝时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场白:中国书法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他是东方艺术中时间最悠久,空间最辽阔,内涵最丰富,影响最深远的一种,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书法艺术发展历程也呈现出各时代的文化意蕴和审美特征;秦汉尚势,魏晋尚韵,唐代尚法,宋代尚意,元代尚态,近代尚艺,充分体现了“艺事之体随时代而异”的规律。现在就由我带领大家走进这个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次高峰,那个尚韵的时代——魏晋南北朝。

•这次所讲的讲座包括五节内容:第一节书法地位-承前启后;第二节正书之祖-钟繇;第三节二王书法-

王羲之、王献之;第四节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第五节肃穆庄严-北朝碑刻

第一节书法地位——承前启后

一、形成背景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更替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意识形态趋于多样化,也就造就了这一时代的书法走向成熟化。楷书、行书、草书更加成熟,书法大家犹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亮相登场,其中最为着名的有三国时期的钟繇,魏晋时期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

二、形成的条件

(一)书法意识上升到文化层面(二)儒释道玄融汇结合(三)纸张的普遍推广(四)书法美学理论逐渐丰富

三、承前之风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继承了东汉书法遗风,隶书由汉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变出楷书,变隶书的波为撇,磔为捺,或横、或勾挑,圆转变为方折,笔画简便而趋于妍美,楷书遂成为主要书体。并且书体出现多样化,草书、行书相继出现,而今草的出现又促进了行书、楷书的迅猛发展。

四、巅峰基石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一方面,由于出现了介于隶书和行书之间的“楷书”,在北方演变成魏书﹔在南方,则经由王羲之等书家的努力,最终完成了楷书体系的改造,为处于书法巅峰时代的法度森严的唐楷奠定了笔法和结构基础。另一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今草的出现,又促进了唐代行书的迅猛的发展。

第二节正书之祖-钟繇

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三国时期曹魏着名书法家、政治家。官至太傅,魏文帝时与当时的名士华歆、王朗并为三公。

钟繇是楷书书法的早期集大成者,其书从学习汉隶入手,改进了“蚕头磔尾”的写法,使字形更为方正平直、简单易写,点画多奇趣,结体茂密而修长、飘逸萧疏。

其工于书法,师承曹喜、蔡邕、刘德昇,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各体兼能,尤精于隶、楷。

与张芝、王羲之齐名,并称“钟张”、“钟王”。

因其对中国书法史中由隶书向楷书演化时所做出的先锋作用,被后世尊称为正书之祖。

名词解释—楷书

魏晋时期出现的最重要的书体就是楷书。楷书,最初出现并不是现在意义上的与行书和草书相提并论的书体,而是指一种字体的法式。“楷”的意义是庄重和严谨,一丝不苟。因而广义上人们所说的楷书是指小篆﹑汉隶魏碑与唐楷等规范书体。

通常所说的楷书,是指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已经具体指真书和正书而言,它是由隶书演化而来的。根据字型的大小,一般分为三种:大楷约为5厘米占方,中楷约为3厘米占方,小楷约为1.5厘米占方。其中大于5厘米,大于几十厘米的,则称为榜书,小于1.5厘米,达于0.5厘米以下的,则称为蝇头小楷。

一《宣示表》

小楷,书法古雅质朴,幽深淡宕。此书朴厚、茂密,体势规整严密,较多晋人之风。墨迹久佚,传世有单刻本。或谓传世之本非钟繇原迹,乃王羲之临本。此贴为煊赫有名之迹,故刻本甚多。但出自《大观贴》中的刻本为最佳。

二《荐季直表》

小楷,末署『黄初二年,八月司徒东武亭侯臣钟繇表』,书法醇厚,意气密丽。真迹先后曾归于宋薛绍彭,元陆行直,明沈石田、华夏,清内府、南海孔广陶、霍邱裴景福,民国初毁佚,赖慈水王所藏一印本,影印传世。

小楷之最

太傅此表正与《兰亭》绝相似,皆是已退笔于草草不经意处生趣。但《兰亭》长,此扁;《兰亭》瘦,此肥;《兰亭》今,此古。然《兰亭》以骨为肉,此以肉为骨;《兰亭》规矩在放纵中,此放纵在规矩中。其相反处笔意亦正相合也。—《书画题跋·跋钟太傅荐季直表》(论意境)

“高古纯朴,超妙入神,无晋、唐插花美女之态”“无上太古法书,天下第一妙迹”—元陆行

“天下之学钟者,不再知有《淳化阁》”(指《淳化阁》所载钟繇诸刻贴﹚—明王世贞

三《贺捷表》

又名《戎路表》、《戎辂表》,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钟繇六十八岁时写。内容为得知蜀将关羽被杀的喜讯时写的贺捷表奏。此系最能代表钟书面貌的一帖。《宣和书谱》说:“楷法今之正书也,钟繇《贺克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

此表是楷书,带有行书裨益。但还保留较浓的隶书裨益。如字形多呈扁方,许多字的笔画还留有明显的隶书笔意。如“言”字的横画,以及“有”、“里”、“方”字的横画,都有浓厚的隶书遗意;另如“并”字,特别是“同”字的左撇,“企”、“舍”、“获”、“长”字的捺笔,也明显的是隶书的习惯写法。另外,以每个字而言,在章法行列中无统一的倾斜度与约定的重心,也与形容的“群鸿戏海”有相近处。值得提出的是,在标准楷书盛行的后

世,这种写法已很一般,但放在汉代末期,楷化到如此程度已相当先进,这同已出土的的当时的书法相比,可以看得很清楚。故有“正书之祖”的美誉。

第三节二王书法-王羲之、王献之

一、王羲之,书法集大成者

字逸少,号澹斋,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从小就跟当时着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其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书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族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其书风最明显的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最大的成就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轮美奂的书体。草书浓芊折中,正书势侨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1 《乐毅论》

小楷,书于东晋穆帝永和四年,被誉为书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笔势精妙,备尽楷则”标志着汉魏以来的楷书艺术从夹杂汉隶趣味的古朴楷书基础上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为严峻的唐楷法度开了先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