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高考作文应“小题大做”

合集下载

2020年高考作文提分决窍之大题小做选题材

2020年高考作文提分决窍之大题小做选题材

2020年高考作文提分决窍之大题小做选题材可分大题小做与小题大做两法,但都是以小见大。

小处落笔,大处着眼,记叙的是小事,描写的是细节,剖析的是细小现象,但是所表现的是重大主题,所阐发的是深刻道理,这种技法叫做以小见大法。

运用此法便于选取材料,只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挖掘,耳闻目睹,琐屑小事,俯拾即是,皆可作为写作的素材,运用此法便于把握材料,较之大题材容易驾驭,不至于顾此失彼,力不从心;运用此法感染力强,题材和主题之间的反差很大,足以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用以小见大法立意,要努力挖掘典型材料的典型意义,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从一定的思想高度来审视材料,但不要脱离材料的实际情况为“大”而“大”,随意拔高主题。

大题小做就是把内容宽泛的话题具体为自己要写的小事件、小文章,为大题目、宽题、虚题找一个小巧的突破口,从小处着手,最终与“小题大做”一样,以小题材反映大主题,从小题材中挖掘出深刻的、闪光的思想。

大题小做,有题材上的,也有立意和联想上的。

题材上的化大为小,指从写作题材纷繁复杂的结构组成中,精选出被一般人忽视、看似平凡微末的事物作为角度,通过对这些“小”的扩写,来展示整体事物的万千气象之“大”。

在这里,这些“小”要能体现原整体事物的神髓。

立意上的化大为小,指从一个大主题中找出一个他人所轻的“小”意思来作为切入点,表现大主题。

联想上的化大为小,指从联想中取其与此联想神晤的一端,拓展联想的空间。

这里的“小”大多指细节性的。

无论哪种类别上的化大为小都是以“小”为角度写其“大”。

大题小做的要领如下:(1)宽题窄作。

一般限制的方法是在标题前面加修饰语,也可在后面加中心词,还可前后都加。

如“父辈”可写成艰难的父辈、父辈的辉煌、父辈的遗憾、父辈——执著的一代、对待父辈即对待传统……这样一限制,文章的范围就缩小了。

(2)见微知著。

作文不求面面俱到,但要力求用八百字的篇幅将属于这一题范围内的某一点、某一侧面、某一感人片段写得深刻一些,充实一些,生动一些。

高考作文立意创新12招?大题小作法

高考作文立意创新12招?大题小作法

高考作文立意创新12招?大题小作法篇一老师给我们分享了如何在高考作文中立意创新的12招,听了之后我受益良多。

下面我就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其中关于大题小作法的部分。

作文中的大题小作法,就是指在整篇作文中针对一个小点进行深入的剖析,从而折射出大问题,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第一步是确定小点。

我们可以运用前瞻性思维,在写作之前对时间和空间范围进行适当压缩,找到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点进行剖析。

第二步是选择详尽的材料。

对于这个小点,要进行详尽的研究和了解,并从中寻找到真正能支撑于小点论述的事例、数据等。

第三步是展示属于自己的思考。

材料只起到了一个辅助的作用,真正的思考要自己完成。

这个思考有时需要将细小的文字与整体架构连接起来,通过层层推进让作文更加有说服力。

例如,“你讨厌的那个人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成为你的老板。

”这是一个很小的点,但是却能够引申出很多大问题,比如如何与人相处。

通过观察,寻找素材,并加上自身的思考,便能产生出新颖的作文。

写作重点:1.确定小点。

2.选择详尽的材料。

3.展示属于自己的思考。

用词分析:1.运用前瞻性思维进行适当压缩。

2.找到真正能支撑于小点论述的事例、数据等。

3.通过层层推进让作文更加有说服力。

4.观察、寻找素材,产生新颖的作文。

篇二在高考作文中,要想立意创新,大题小作法是很重要的一个手段。

而如何正确运用这个手段,是需要我们好好琢磨的。

首先,我们要明确小点。

不要迷失在一些泛泛而谈的话题中,而是要将目光集中到更加小的点上,这样引申出的大问题才会更加有新意。

其次,我们需要收集到具有代表性的材料。

这些材料要能够有力地支撑我们对小点的论述,达到一定的说服力。

最后,我们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将这些材料进行有机的连接,使得作文更加有逻辑性、独特性和思辨性。

大题小作法能够让我们更有针对性地对问题进行探讨,并且在探讨的过程中深入思考,避免泛泛而谈。

例如,我们可以以“食品安全”为话题,选择“互联网+”的模式作为小点进行剖析。

【高考作文指导】主旨要小题大做

【高考作文指导】主旨要小题大做

主旨要小题大做_话题作文高考作文指导大题小作就是把内容宽泛的话题具体为自己要写的小事件、小文章,为大题目找一个小巧的突破口,从小处着手,以小题材反映大主题,从小题材中挖掘出深刻的、闪光的思想。

【策略解读】1.切割话题。

写作时将“大话题”进行切割,使之变成若干“小话题”,然后从中进行筛选,选取自己最熟悉的、最得心应手的一个去写。

比如“尊重”可以切割为以下小话题: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才会有尊严;神圣的尊严在捍卫正义的斗争中得到升华;科学的尊严不容侵犯;尊严不仅是个人价值的象征,更是民族、国家的立身之本;产生尊严的是理性——对正义的执著,而不是冲动——对虚荣的追求,等等。

这样,就使缩小后的题目更贴近生活,更贴近考生,从而使话题作文的内容既不显得空泛又不失之单薄。

2.限制定向。

话题的限制越少,留给考生思维的空间就越大;话题的字越少,词语的外延也就越大。

写作时,必须加以限制,宽题窄作,切口过大,中心就不集中。

限制的方法很多,可在前面加修饰语,可在后面加中心词,也可前后都加,甚至在中间加。

如“父辈”话题可限定为艰辛的父辈、父辈的遗憾、父辈的辉煌、父辈——执着的一代、对待父辈即对待传统,等等。

再如“面对缺陷”这一话题,可以在中间加以限制:面对生理的缺陷、面对个性的缺陷、面对文化品位的缺陷、面对艺术品的缺陷、面对劳动产品的缺陷、面对人类自身的缺陷,等等。

这样一限制,文章的范围就缩小了,内容也基本确定了,立意就不会有偏离题意的危险。

3.以问领写。

面对宽泛的话题,可以以问领写,多问几个为什么,以此打开思路,缩小写作范围。

如以“压力”为话题写作时,就可以进行如下的思考:什么可以构成压力?有没有压力?压力来自何方?压力带来什么?怎样对待压力?然后自己回答这些问题,再从这些回答中选择一二方面来写文章。

第1页共4页此外,还必须善于扩大。

①在日常的凡人小事、常见情景中,切入重大的主题,把题材放入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时代高度,使文章跃动时代脉搏,传递时代信息,表现时代精神。

高考作文中的“以小见大”——大题小做

高考作文中的“以小见大”——大题小做

高考作文中的“以小见大”——大题小做高考作文反对“假”“大”“空”,而以小见大之法则是打击“假”“大”“空”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巧妙运用以小见大之法,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小见大——大题小做大题小做就是将有关文章立意较“大”、较“宽”、较“虚”的话题具体为一个小事件、集中在一个小视野,进而为这些话题找一个“小”突破口来揭示其“大”内涵。

具体可从三个方面切入:1.角度上以小见大。

即从一个大话题中找出一个他人所轻的“小”角度来作为切入点,进而来表现“大”话题的内涵。

如下例:大千世界,人们总是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回答这些问题的同时,他们也答出了自己的心灵。

苹果为什么落地?有人捧着苹果乐滋滋地啃上一口,回答——等我来吃,而牛顿却回答出了万有引力;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有人回答太阳绕着地球转,而哥白尼却回答出了太阳中心说;盲人可以看见什么?有人疑惑地摇了摇头,而海伦·凯勒却回答出了流传于世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我们无意苛求答案的完美,但正是对这些问题的品味、探讨,使我们人类的生活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优秀习作《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意义”可谓一大话题,但这段文字,作者却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盲人可以看见什么”三个生活“小”角度揭示了生命意义之“大”话题的内涵。

2.题材上以小见大。

即从写作题材纷繁复杂的结构组成中,精选出被一般人所忽视、看似平凡微末的材料作为写作对象,通过对这些“小”对象的描述,进而来展示整个写作对象之“大”境界。

如下例:夏日的阳光耀眼却又灼人皮肤,我坐在凉席上,看着一旁玩耍的弟弟,心中很不是滋味:别人家的小孩在这么大时,早就会走了,可他……我越想心中越觉得苦闷,不停地用扇子扇风,耳畔的发丝轻轻扬起,右脚不停地抖动。

没一会儿,我把扇子一扔,抬腿向弟弟走去。

“宝宝,来,走起。

”我扶起弟弟,心里只想着让他尽快学会走路,室内的空气很沉闷,压得我似有些许透不过气。

作文如何做到“小题”大做-2019年文档

作文如何做到“小题”大做-2019年文档

作文如何做到“小题”大做在高考作文中,有一类题目,我们可以把它称为“小题”,这类作文题往往以材料作文的形式出现。

材料一般提供一些具体的生活故事,让考生“从一件小事”谈起。

面对此类题目,如果就事论事,就会肤浅、平庸。

这时候,比较有效的方法是以小见大,小题大做,要从现象到本质,作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开掘,从小事情中开掘出大道理来。

例如,2007年全国卷Ⅰ的作文题,提供了一幅题为《摔了一跤》,的漫画,一个小孩被西瓜皮滑了一跤,分别代表家庭、学校、社会的三个人不约而同地说:“出事了吧!”一个孩子被西瓜皮滑倒,本不是什么大事,却引起了家庭、学校、社会的惊呼、指责,在这种过度关注的背后,潜藏着深刻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方面的问题。

过度关注,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应当关注更加重要的教育问题,给孩子广阔、自由的发展空间,才能使他们经风雨,见世面,从而健康地成长。

这应该是这篇作文的立意方向。

高考作文所规定的题目、材料是具体的、微小的,但要求我们在思考的时候,能不囿于一景一物一事一理,而能从大处着眼,小中见大。

运用“小题大作”法,一方面要做到“见微知著”“平中见奇”,做到“见一斑而窥全豹”,做到想人之所未想,言人之所未言。

而另一方面又必须合乎情理,不可牵强附会、刻意拔高文章的主题。

高考作文的“小题大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在日常的凡人小事、常见情景中,切入重大而严肃的主题。

有一类作文,并未引进瞩目的哲学概念,也未脱尽“贴紧”时代入云亦云的窠臼,但细细读来,却可发现它们立意大气。

如《妈妈只洗了一只鞋》的文意是够小的,可是有的考生却切入了“家长对素质教育的理解”的大问题;针对小姑娘走进玫瑰园所说的话,有的考生得出“苦难,生活和幸福的统一体”这样一些中心,它所表达的是“青年人应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和苦乐观”的大问题。

这样就使文章的主旨极具普遍意义。

(2)能把具体事物的某些特征同某种哲理、风格、精神品质联系起来。

高考作文技巧-大题小作 巧妙突破

高考作文技巧-大题小作 巧妙突破

高考作文技巧:大题小作巧妙突破
下个月就要高考了,需要掌握一定的作文写作技巧。

以下是边肖编的___高考作文技巧:大题小作,巧妙突破,欢迎阅读。

所谓“大”,就是题目中的概念过于抽象,内容过于一般化,写作范围广,时间跨度长,空间距离大,能写的人、事、物、理很多。

这类话题一方面为考生宣传自己的个性,写写东西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另一方面,这类题型也使考生难以把握,难以集中注意力,迷失方向,无法控制。

大问题小作品是指要写的小事件、小文章、小角度、小方面等宽泛的话题,大话题、宽话题找小突破口,非常一般、虚构的话题找着陆点。

从小处入手,用小题材体现大题材,从小题材中挖掘出深刻闪亮的思想。

由大变小就是从“小”的角度写“大”。

主要工作的具体方法如下:
1.不是给概念下定义,而是给动词概念加宾语。

如果留到明天——什么;纪念——纪念谁或者纪念什么;读——什么;q-什么;选择-什么。

2.名词线概念加定语。

如(我的)愿望,(我父亲的)愿望;(我的)肩膀,(老师的)肩膀。

3.具体落实词性的概念。

比如“人与路”这个话题,可以落实为“谁的”——人生之路、成长之路、成功之路、学习之路、师承之路、成功之路。

4.具体落实代词的概念。

比如“我想牵你的手”可以写成“我想牵(爸爸的?老师的?农民工?鲁迅的?台湾亲戚?)手”。

高考语文备考指导作文宜小题大做

高考语文备考指导作文宜小题大做

高考语文备考指导作文宜小题大做今年高考前夕,笔者所在学校语文组通过各种考试总结出来的作文热点话题为:青春、欣赏、阅读、足迹、等待、在路上、倾听、出错、成长、形象、人格、自我、压力、牵挂、信念、情感、回报、感动、怀念、享受、幸福、遗憾、完美、教育、偶像、品位、时间、好奇、探索、空中楼阁、战争与和平、平凡与伟大、真与假、利与弊、目标与现实、生与死、输与赢、自然与心灵、立场与观点、个人与集体以及个性与共性等等。

通过对这些话题的观察,我们会发现,这些话题很“平凡”,几乎都是学生能在生活中随时触及的与自身关系十分密切的话题,甚至有很多话题都是在初中学习阶段中讨论过这么多次的。

所以,这会给人造成一种感觉,那就是围绕这些话题而进行的写作是十分容易的。

但是现实情况情况却不是这样。

通过对学生四颗星作文的评改以及对高考满分和失误作文的评析,笔者发现,学生写作前一天并不是没有话说,结构也并没有没有条理。

但是,文章实际上都流于形式,并且内容十分空洞。

虽然学生有话说,但是说的多是空话、大话;虽然文章的语句不乏精彩之处,但是词藻的华丽更加凸显了内容的偏离显现和贫瘠。

请看2022年高考满分作文《独上高楼》的内容片段:是黄沙漫天、夏夜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雨夜么?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在那个鞭炮三月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取悦天子换取高官厚禄;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士脱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间。

于是你注定要孤独,“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而当我们回望唐朝,站在中唐中间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几个盛唐。

这本书乍眼一看,可谓文采斐然。

被聘为高考满分作文,更好像是实至名归。

但是这样的被追捧只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让今后的学生更加注重句子的华丽化描写,而不想做任何努力去对作文考究的题目进行推敲,也不会再想任何弊端有关立意的问题。

作文范文之大词小用小题大做的作文

作文范文之大词小用小题大做的作文

大词小用小题大做的作文【篇一:《小题大做》写作说明】《高中数学解题研究》第1辑《小题大做》写作思路《高中数学解题研究》原名《解题研究》,创刊于2014年3月,主创团队是“中国数学解题学研究会”qq群,主编齐建民,顾问为罗增儒教授与彭翕成教授,是国内第一个由qq群主办的数学解题研究专业刊物,从投稿到审稿、编辑、排版,都是解题研究会成员完成,由于很多成员本身为传统数学刊物投稿人,所以文章有较高水准,创刊以来在读者群中评价很高,在与传统数学刊物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同年开通了官方网站,往期杂志电子版在网站内可下载。

创刊之初与呼和浩特学大教育合作,由其提供稿费并印刷,由于杂志的刊号极难获得,加之资金问题,在发刊一年半之后停刊。

现在与浙江大学出版社合作,更名为《高中数学解题研究》继续出版,用以书代刊的方式,成为正式出版物,定为季刊,浙江大学出版社支付版税将全部用于支付稿费给作者,学大教育将另行再贴补一部分,预计稿酬千字百元左右。

感谢曾经支持过我们的老师们,希望在大家的支持下,我们能重启征程,续写奇迹!《高中数学解题研究》第1辑《小题大做》计划于2016年10月上市,现对其写作思路做如下说明:一、选题范围2014-2016三年的各省市的高考中的选填题,具体为选择最后4题及填空最后2题;二、写作特色《小题大做》定为读者为高中数学教师及基础较好的学生。

目前市面上小题类教辅,如《小题狂做》等,体例是“题组+解析”,均为练习册性质,其主要功能是强化学生对常规题型的熟练度,属于一次消耗品,不具可读性;而我们要做的《小题大做》的特色是“大做”,要做到有较强的可读性与思想性,体现在下面三点:(1)一题多解:每一道入选题都要给出不同解法(至少2种),而且是详解,将不同解法的思维过程暴露给学生看,用学生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探求多解之下的规律,建立解题的套路观;(2)一题多思: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认清本质,对不同解法之间的关联进行梳理,在每道题的多解之后进行解后反思;(3)一题多变:加入适量变式练习(3道,可以是高考题,模拟题,原创题),让学生实际动手操练,真正掌握方法与技巧,建立数学知识广泛联系的意识与能力;三、投稿方法四、稿件格式(1)必须使用word格式交稿,不接受latex;(2)必须用mathtype输入数学公式;(3)画图必须用几何画板(并且要把画板源文件一并投稿);(4)一题一稿,每个稿件word文档a4幅面2-3页;五、截稿时间截止2016-7-31六、特别声明(1)由于《高中数学解题研究》为正式出版物,凡已在其他刊物上发表的文章概不接受;(2)在博客等网络平台已经发布的文章可以投稿;(3)已发表在《解题研究》往期上的文章可以根据本次要求修改后投稿;(4)所有解法要求原创,如果解法有引用其他老师,请注明出处.每位老师可以多投,但最终每位老师只选1题,大家可以提前沟通一下,以避免重复选题,允许两至三位老师合写一题,所有参与者都会署名.样例例1 (2016江苏14)c的最小值在锐角三角形abc中,若sina=2sinbsinc,则tanatanbtan为 . (解题名师:郑州学大教育齐建民)【一题多解】本题条件为正弦形式,而结论是正切形式,势必要利用三角公式进行变换消除二者的差异,那么方向不外乎两个:切化弦或弦化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作文应“小题大做”
今年高考前夕,笔者所在学校语文组通过各种考试总结出来的作文热点话题为:青春、欣赏、阅读、足迹、等待、在路上、倾听、出错、成长、形象、人格、自我、压力、牵挂、信念、情感、回报、感动、怀念、享受、幸福、遗憾、完美、教育、偶像、品位、时间、好奇、探索、空中楼阁、战争与和平、平凡与伟大、真与假、利与弊、目标与现实、生与死、输与赢、自然与心灵、立场与观点、个人与集体以及个性与共性等等。

通过对这些话题的观察,我们会发现,这些话题很“平凡”,几乎都是学生在生活中能随时触及的与自身关系十分密切的话题,甚至有很多话题都是在初中学习阶段中讨论过很多次的。

所以,这会给人造成一种感觉,那就是围绕这些话题而进行的写作是十分容易的。

但是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

通过对学生作文的评改以及对高考满分和失误作文的评析,笔者发现,学生写作时并不是没有话说,结构也并不是没有条理。

但是,文章基本上都流于形式,并且内容十分空洞。

虽然学生有话说,但是说的多是空话、大话;虽然文章的语句不乏精彩之处,但是词藻的华丽更加凸显了内容的偏离和贫乏。

请看2007年高考满分作文《独上高楼》的内容片段:
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士脱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间。

于是你注定要孤独,“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而当我们回望唐朝,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这篇文章乍眼一看,可谓文采斐然。

被评为高考满分作文,更好像是实至名归。

但是这样的文章被追捧只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让今后的学生更加注重句子的华丽化描写,而不想做任何努力去对作文的题目进行推敲,也不会再想任何有关立意的问题。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以这样的导向去引导学生,那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其实,这样的结果已经大量显现了,连学生自己都能总结出教师所谓的“教学经验”了,那就是逢题便写“李杜白”(李白、杜甫、白居易),然后再加上一些“风萧马鸣”,来衬托古代文人的哀情,接着修辞上使用大量的排比、比喻和夸张,最后结构上来个首尾呼应。

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引导下,教师在“撒谎”的同时教自己的学生“撒谎”,因为这种情感几乎不是教师真实的情感,也不是学生真实的情感。

增加思维含量
培养学生给作文增加思维含量的意识,并不是让学生唱高调,给作文题目戴“高帽子”,而是让学生提升思维的高度,要让学生从那种空洞无味的机械化模仿和制造模式中转入真正的思考程序。

以今年高考作文题目《人之常情》为例,就出现了一大批的失误作文,比如下文(有删节):
人有七情,哪七情可以表达出来?常情。

爱情,人最需要的一种情,在它的世界里可以感受到温暖,还有被爱的美好。

喜!
友情,每个生存在这个地球上的人、事、物都需要它,水、树、草、鸟等都离不开它。

乐!
亲情,谁离得开它呢?不可能,亲情是最伟大最真挚的情感抒发,所以它是乐!
友情,人之常情,为了友谊可以放弃很多。

为了朋友两肋插刀也在所不惜,为了兄弟或姐妹上刀山下火海也绝不低头说“NO”,这就是常情,人最深刻最明白的表达七情的常情——友情。

假情,如果别人对你假情假意,虚有虚无地使你的心情混乱,这是什么情——怒……
同情,当你看到弱者时心里会不由地想要怜悯人家,感叹人生的哀怒情愁,这是哀……
真情,对于怕再一次受伤的人来说,他们需要的是什么?最真最真的情意,我说不要惧。

感情,吃五谷杂粮的人怎会无感情呢?但往往有的人看待事物持一种消极的态度,悲……
从这种排比式的句子中,就可以清晰地看出考生平时机械化模仿形式的轨迹。

但是,当成熟的形式套用了浅薄的内容时,就会产生内容混乱的后果。

《佛学大词典》中的“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的七种感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与此解释相比,道家、儒家和中医学对“七情”的解释都大同小异。

当然,我们不能要求学生绝对熟练地掌握这些内容,可是,在罗列情感的内容时,考生思维一定要清晰,概念一定要分清。

就本文而言,“亲情”“爱情”“友情”固然是互为对立的概念,但是这三者同属“真情”,也同属“感情”,可“真情”和“感情”并不是对立的概念。

而“同情”只是一种心理活动,不是“情”,至于“假情”,更是写作者为了拼凑,生造出来的这么一种“情”。

至于具体的内容,更是混乱至极:“爱情”是“人最需要的”,是可“喜”的;“友情”是“人、事、物”都离不开的,是可“乐”的;“亲情”是“谁”都“离不开”的,又是可“乐”的。

那么,这三者的区分点在哪里?统一点又在哪里呢?即使找到了区分点和统一点,这三者的特性与“常”又有什么关系呢?总之,思维混乱到这种程度,几乎看不见一点思考的痕迹了。

这种状况的出现,跟学生缺乏增加作文中的思维含量的意识是直接相关的。

学生在前几年的作文训练中,习惯了对形式的模仿,也因此,习惯于在写作之前,在作文选和网络上找出一大堆的材料进行拼凑,即使有的学生通过这种方法了解了一些写作方法并且掌握了一些描写技巧,但是却让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丧失得越来越快。

避免大而无当
针对目前高考现状,建议学生“小题大做”。

上文已经提及,貌似“平常”的作文题目对学生思维的要求反而会更高。

那么,学生更应该有意识地去从哲学、宗教、文艺等领域去汲取营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虽然有的老师担心这个时候的学生理性不足,在思想上“拔高”不足取。

但是笔者认为,对于人生的高品质和高层次的思考是与年龄无关的,更何况,高三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了,已经基本具备了成
年人的鉴赏和分析心态。

即使他们的社会经验不足,那也只是生活素材不足,而不是思维度不足。

与“小题大做”对立的写法有两种:一种是“小题小做”,一种是“大而无当”。

第一种写法是考生将自己的一段逝去的爱情、亲情或友情原汁原味地记录而不是描述下来,虽然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情,但是因为描述得极为平淡,且没有经过高度浓缩,不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第二种文章表面上看是小题大做,但是大而无当,且大而失实。

比如有的学生为了迎合传统道德观和主流话语,竟然认为“人为了祖国献身而放弃自己的家人”也是一种“人之常情”。

这种“常情”其实已经变成了“无情”。

这就将思维挤进了死胡同。

真正的“小题大做”一定要基于自己的真情实感,并由自己的情感延及到群体的情感中去,并且适当地与历史和文化史中相对应的现象做对照以及进行分析思考。

这是真正的由“小”变“大”的过程。

仍以《人之常情》为例,今年的满分作文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首先考生选择了一句十分平常的话作为“人之常情”的标志性话语——“好好活着”。

这句话紧扣“常”字,十分切题。

这句话是每个人都非常熟悉的一句话,平凡得几乎都要让人忘记了。

作者看到,在经历大地震后,因为能够“活了下来”,在强悍的自然面前,人们以超然的姿态表现出悲伤而不愤怒、痛苦而不压抑、无奈而不绝望的冷静,让一个最普通的人之常情——“活着真好”,闪耀出人性的纯真与坚强。

从生存的特殊时期悟出“活着”的生命意义,得以重拾起生活的初衷,痛悔往日的红尘喧嚣给我们的污染,仿佛一个昼夜就让我们站到了成人行列。

这样的议论,这样的感受,已经从单纯的对四川汶川人民的同情上升到对整个中国社会群体意识的审视,经历过这场灾难,人们对外在的狂热的追逐逐渐转变到了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考问,人活一生,既然要活,到底应该怎么活?怎样活着才是真正的“好”,怎样才算是“好好活着”。

这种问题,想必在大部分人的脑海中都闪现过,当考生清晰地将这种一闪而过很容易被忽略的思考用文字显现在考卷上的时候,人们必然会将自己相似的思索从已沉淀的记忆中过滤出来,从而在情感和心灵上与考生产生了应和,由此,考生的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拥有了相一致的内容,共鸣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此时,考生的“小”感情变成了群体的“大”感情,文中的情感才拥有很浓的人情味,且不矫情不夸张。

上海一位阅卷专家表示:“高分的标准是文章的思想性,立意的高低就是得分的高低,文章只要富有感情,就一定能获得高分。

而那些大量使用引文,堆积很多形容词,缺乏自己独立思考的文章,即使写得‘根正苗红’,也不会得到高分。

”笔者将这句话作为文章的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