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核算(中央形考第四次作业)
国民4次作业精品文档50页

作业(一) (第一章至第三章)一、简答题(40分)1、◆什么是中间消耗?在核算中间消耗时,应注意它与固定资产消耗有哪些方面的区别?(5分)答:中间消耗是生产单位在核算期内为获得总产出而转换或消耗的非耐用货物和服务的价值。
核算中间消耗时,要注意它与固定资产消耗的区别:(1)小型工具。
一般是价值低于 200元的工具都被视为中间消耗;(2)固定资产的普通保养与修理属于中间消耗;(3)将核算中不能以有经济意义的方法估价和核定折旧率的研究与开发支出视为中间消耗。
2、根据历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填写表中数据并回答问题: (15分)(1)什么是增加值?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如何计算增加值?(2)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它,各自的内容是什么?(3)根据上述资料,计算我国“十五”时期粮食产量、国内生产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
答:(1)增加值就是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后的差额,反映一定时期内各生产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
每个部门的增加值是该部门所有生产单位增加值之和,各部门的增加值之和为国内生产总值。
机构单位增加值是指一个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转移价值。
机构单位增加值说明一个机构单位对于社会的贡献程度,数值越大对社会的贡献越多,也就是为社会创造的价值越大。
机构单位增加值=机构单位[劳动报酬十固定资产折旧十生产税净额(生产税-补贴)+营业盈余]产业部门增加值是反映生产净成果,体现生产过程的附加价值,并作为收入分配的起点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及最终产品的计算依据。
1.产业部门增加值的生产法核算。
某产业部门增加值=该产业部门总产出–该产业部门中间消耗=∑该产业的基层单位总产出–∑该产业的基层单位中间消耗2.产业部门增加值的分配法(收入法)核算。
某产业部门增加值=该产业部门劳动报酬+该产业部门固定资产折旧+该产业生产税净额+该产业部门营业盈余答:(2) 国内生产总值是为了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生产活动成果而设计的统计指标或经济变量。
[最新]国开电大本科《国民经济核算》网上形考(第二次至第四次形考任务、期中测验)试题及答案
![[最新]国开电大本科《国民经济核算》网上形考(第二次至第四次形考任务、期中测验)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31efc8602768e9950e7380d.png)
[最新]国开电大本科《国民经济核算》网上形考(第二次至第四次形考任务、期中测验)试题及答案第二次形考任务试题及答案一、作品题试题1:根据下列内容完成以下要求:(20分)(1)根据2009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内容填写表中数据:(2)解释表中任意五个指标的含义;答:1.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价值。
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
对于一个地区来说,称为地区生产总值或地区GDP。
2.财政收入:指国家财政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取得的收入,是实现国家职能的财力保证。
主要包括:(1)各项税收:包括国内增值税、国内消费税、进口货物增值税和消费税、出口货物退增值税和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船舶吨税、车辆购置税、关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烟叶税等。
(2)非税收入:包括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和其他收入。
3.最终消费支出:指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从本国经济领土和国外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
它不包括非常住单位在本国经济领土内的消费支出。
最终消费支出分为居民消费支出和政府消费支出。
4.资本形成总额: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和存货的净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两部分。
国民经济四次作业

国民经济核算作业(一)(第一~三章)一、简答题1.简述基层单位和机构单位之间的关系。
2.什么是中间消耗?在核算中间消耗时,应注意它与固定资产消耗有哪些方面的区别?3.试举例说明生产帐户的基本结构和作用(2)如何进行生产成果的价值测度?试将以上所列指标按生产成果价值测度的分类进行划分:(3)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它,各自的内容是什么?5.简述制约直接消耗系数大小的因素。
6.简要说明投入产出表的结构及投入产出表中存在哪些平衡关系?二、计算分析题(写出计算公式及过程)【第1题】已知某地区某年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如下(单位:亿元):(1)总产出8673亿元;(2)中间消耗4124亿元;(3)最终消费3658亿元;(4)资本形成总额898亿元;(5)固定资本消耗259亿元;(6)货物和服务进口(含自外地购入)86亿元。
试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及货物和服务出口(含向外地输出)。
【第2题】已知某地区2003年有关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如下表,要求补齐如下国内生产总值账户(要求给出计算方法和步骤)。
单位:亿元【第3题】某工业企业全年生产活动统计为:销售收入25万元,期初成品库存16万元,期末成品库存10万元,半成品库存期初期末存货价值没有变化,在制品价值期初8万元,期末11万元,本年度购进原材料20万元,承作来料加工收入5万元,自建厂房施工产值15万元。
要求计算本年度工业总产出。
【第4题】某企业2003年各项生产活动支出的全部劳动报酬32亿元,提取的全部固定资产折旧4亿元,向政府交纳的全部生产税净额8亿元,企业全部营业盈余21亿元。
要求计算企业2003年增加值。
【第5题】已知某地区2001年以下统计资料:(1)总产出15000亿元;(2)最终消费8110亿元,其中居民消费5600亿元,公共消费2510亿元;(3)资本形成总额2037亿元,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2010亿元,库存增加24亿元,贵重物品净获得3亿元;(4)出口1200亿元;(5)进口1060亿元;(6)固定资本消耗1480亿元;(7)劳动者报酬5240亿元;(8)生产税610亿元;(9)生产补贴15亿元;要求:(1)根据以上统计资料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中间消耗、营业盈余;(2)编制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账户。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参考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参考答案一、简答题1.根据历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填写表中数据并回答问题:(1)什么是增加值?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如何计算增加值?答:增加值是指一个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转移价值之和。
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计算增加值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生产法和收入法。
生产法:某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增加值=该机构单位(产业部门)总产出-该机构单位(产业部门)中间消耗收入法:某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增加值=该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营余)(2)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它,各自的内容是什么?答: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生产单位所生产创造的增加值的全部或总量。
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即生产过程的结果或成果价值总量,具体包括劳动者报酬价值、资本报酬价值(固定资本消耗、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社会最终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价值总量,具体包括最终消费(居民最终消费、政府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出口减进口)。
对生产过程结果分配形式的收入总量,具体包括劳动要素的报酬收入、资本要素的报酬收入。
(3)根据上述资料计算我国“十五”时期粮食产量、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
答:我国“十五”时期:粮食产量的年平均发展速度=(48401/46251)1/5=100.91%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182321/89404)1/5=115.32%2.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包括哪些内容?答: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主要包括生产的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国民储蓄、投资与资本形成、金融资产与负债、产业结构和消费水平、以及国际经济往来的国际贸易、国际劳务、国际投资、国际资本和金融等内容。
3.如何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及三种计算方法各有什么特点?列举近两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的排名。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_参考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参考答案一、简答题1.根据历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填写表中数据并回答问题:(1)什么是增加值?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如何计算增加值?答:增加值是指一个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转移价值之和。
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计算增加值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生产法和收入法。
生产法:某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增加值=该机构单位(产业部门)总产出-该机构单位(产业部门)中间消耗收入法:某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增加值=该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营余)(2)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它,各自的内容是什么?答: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生产单位所生产创造的增加值的全部或总量。
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即生产过程的结果或成果价值总量,具体包括劳动者报酬价值、资本报酬价值(固定资本消耗、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社会最终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价值总量,具体包括最终消费(居民最终消费、政府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出口减进口)。
对生产过程结果分配形式的收入总量,具体包括劳动要素的报酬收入、资本要素的报酬收入。
(3)根据上述资料计算我国“十五”时期粮食产量、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
答: 我国“十五”时期:粮食产量的年平均发展速度=(48401/46251)1/5=100.91%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182321/89404)1/5=115.32%2.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包括哪些内容?答: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主要包括生产的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国民储蓄、投资与资本形成、金融资产与负债、产业结构和消费水平、以及国际经济往来的国际贸易、国际劳务、国际投资、国际资本和金融等内容。
3.如何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及三种计算方法各有什么特点?列举近两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的排名。
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第四次作业答案

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第四次作业2012年5月一、单项选择题1.财政补贴的特性不包括(D.固定性)。
2.财政学家(C.鲍莫尔)提出了著名的“政府支出非均衡增长模型”。
3.财政投融资与商业投融资的区别不包括(C.结果的非盈利性)。
4.当政府收入增长率大于通货膨胀率时,政府名义收入会(A.增长)。
5.当政府收入增长率小于通货膨胀率时,政府实际收入会(B.下降)。
6.多数裁定的选择,是指要通过一个方案,必须有(B.二分之一)以上的人赞同。
7.非税收入不包括(B.转移支付)。
8.公共事业支出不包括(B.国有企业支出)。
9.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根本性的区别不包括(D.投资的监管方式不同)。
10.公共物品的提供过程,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的一种现象是(A.搭便车现象)。
11.公共选择的理论的基本原理就是将(C.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用于非市场的政治领域。
12.公共选择理论是由著名经济学家(A.詹姆斯•布坎南)提出,然后经过众多学者发展而形成的。
13.公共事业支出是一种(A.购买性支出)。
14.广义的政府收入(A.包括预算内收入和预算外收入)。
15.划归地方税的是(D.税源分散,收入规模相对较小)的税种。
16.划归中央税的是(A.税源集中,收入规模较大)的税种。
17.混合物品的特征是兼备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性质,可以采用公共提供方式,也可以采用(B.混合提供方式)。
18.基础产业的特点不包括(D.通常由私人投资进行)。
19.科斯定理的前提性假设是(A.交易成本为零或很低)。
20.课税对象是指(C.税收征收的目的物)。
21.流转税不包括(D.遗产税)。
22.目前世界上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中,(A.大部分)采用了社会保障税的形式。
23.社会保险不包括(D.汽车保险)。
24.社会保险的特性包括(A.强制性)。
25.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模式不包括(B.现收后付式)。
26.税收的特性不包括(D.动态性)。
27.外部效应存在外部正效应和外部负效应两种,庇古认为解决这两种外部效应的方法是(C.罚款或收税)。
国民经济核算-第四次作业

1.谈谈国民经济核算流量账户体系的基本原则和各相关账户的经济含义编制国民经济核算流量账户体系是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部分。
要坚持的原则有四个:(一)市场原则,从市场出发,考虑市场过程和市场活动以及市场发展变化等,作为确定国名经济核算范围分类、账户划分等方面的原则。
(二)所有权原则。
表现为企业的机构单位和机构部门的所有权在生产经营等经济活动中产生着决定性作用。
(三)三定价原则。
是指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国民生产、国民收入和国民支出之间的总量平衡关系等的等价统计原则。
(四)核算统计原则。
是指在国民经济核算中,按核算时期或时点的当时市场价格,对包括生产、收入分配、消费积累在内的各种交易和资产负债进行估价的原则。
其各相应账户的经济含义:账户体系中的第一个账户是生产账户,包括一个货物和服务账户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为依据,将全部货物和服务分别从来源和使用给出系统的反映。
生产账户是一个与收入分配等其他账户相衔接的账户,反映生产总量的生产和投入产出状况。
总量上以国内生产总值的生产与使用为核算目的。
收入分配及支出账户是第二部分账户,其中第一个账户是收入形成账户,其次是原始收入分配账户是收入形成核算的继续,它记录的内容:一是各部门作为收入接受者,从收入形成账户中所获得的生产性收入包括营业盈余、劳动者报酬和生产税等流量;二是各部门之间进一步发生的财产收入流量通过原始收入分配账户综合反映了各部门参与收入初次分配的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初次分配收入。
与之衔接的下一个账户是收入在分配账户,它按部门记录了各种实际的经常转移活动,反映了各机构部门在初次分配收入基础上通过接受和支付各种经常性转移,形成可支配收入的过程和结果。
与之相衔接的下一个账户是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与收入再分配账户的平衡项——可支配收入作为初始流量记在账户来源方,在使用方记录最终消费支出,以储蓄为平衡项,储蓄是指没有花在最终消费上的那部分可支配收入。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国民经济核算》机考第四套真题题库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国民经济核算》机考第四套真题题库及答案盗传必究试卷总分:100 答题时间:60分钟客观题一、单选题(共30题,共60分)1. 我国目前正在使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A SNAB MPSC 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D 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2. 下列不同的产业部门核算总产出的方法也不同,其中按“产品法”计算的是()A 农业部门B 工业部门C 建筑业D 金融业3. 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大于国民总收入,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A 大于B 小于C 等于D 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4. 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国际收支逆差是指()。
A 该项目支大于收B 该项目收大于支C 该项目贷大于借D 该项目贷等于借5. 下列行为属于转移性收支的是()A 某居民家庭年底收到股票分红300元B 某企业捐赠100万给希望工程C 政府给某小区建设公用电话亭D 居民购买住房6. 金融账户的使用方记录的是()A 金融资产的增减B 金融负债的增减C 国际收支净误差与遗漏D 资金余缺7. 有关于资金余缺这一项目的位置,正确地说法是()A 在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中都属于来源方B 在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中都属于使用方C 在资本账户中属于使用方,在金融账户中属于来源方D 在资本账户中属于来源方,在金融账户中属于使用方8. 为使国际收支平衡表保持平衡而设置的平衡项目是()。
A 经常项目B 资本和金融项目C 净误差与遗漏D 储备资产9. 国民经济短期核算是()核算短期内的国内生产总值。
A 用生产法B 用支出法C 用收入法D 分别用上述三种方法10. 某企业将本单位一批价值10万元的设备无偿支援给灾区。
该交易属于()A 经常转移B 资本转移C 现金转移D 无法判断11. 实践中评价一国国际收支平衡与否最常用的差额指标是()。
A 进出口差额B 经常收支差额C 国际收支基本差额D 国际收支总差额12. 投入产出表的第Ⅰ象限从横向看,表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国民经济运行资料,编制国民经济核算流量账户体系,并说明账户体系的编制原则、主要指标的含义及计算方法、各相关账户的经济含义及各账户之间的经济联系。
答:(一)根据资料编制国民经济核算流量账户体系:
1货物和服务账户
来源使用
总产出7665.11中间消耗3305.96
进口101.40最终产品使用4460.55
最终消费1763.14
资本形成2364.41
固定资产形成总额2122.35
固定资产形成净额1527.26
固定资产形成消耗595.09
库存增加242.06
出口333.00
总供给7761.51总需求7761.51
2生产账户
使用来源
中间消耗3305.96总产出7665.11
国内生产总值4359.15
固定资产消耗595.09
国内生产净值3764.06
生产支出总额7665.11生产总额7665.11
3收入形成账户
使用来源
劳动者报酬1383.16国内生产总值4359.15
生产税净额755.09
固定资产消耗595.09
总营业盈余2200.90
国内生产净值3764.06
固定资产消耗(折旧)595.09
净营业盈余1605.81
收入形成使用总额4359.15收入形成来源总额4359.15
4原始收入分配账户
使用来源
财产收入支出200.85劳动者报酬1383.16
国民总收入4158.30生产税净额755.09
总营业盈余2200.90
固定资产消耗595.09
固定资本消耗595.09
国民净收入3563.21
净营业盈余1605.81
合计4359.15合计4359.15
5收入再分配账户
使用来源
经常转移支出 4.00国民总收入4158.30
国民可支配总收入4160.30
固定资本消耗590.09
固定资本消耗590.09国民净收入3563.21
经常转移收入 6.00
国民可支配净收入3570.21
合计4359.15合计4359.15
6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
使用来源
最终消费支出1763.14国民可支配总收入4160.30
国民储蓄总额2397.16
固定资本消耗590.09
固定资本消耗590.09国民可支配净收入3570.21
国民储蓄净额1807.07
合计4160.30合计4160.30
7资本交易账户
使用来源
总资本形成2364.41国民储蓄净额1807.07
资本转移收入 3.00
固定资本形成2122.35
库存增加242.06
固定资本消耗(-)595.09
资金余缺40.75
合计1810.07合计1810.07
8金融交易账户
使用来源
金融资产购买净额960.00资金余缺40.75
负债净额919.25
合计960.00合计960.00
(二)、编制国民经济核算流量账户体系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市场原则,从市场出发,考虑市场过程和市场活动以及市场发展变化等,作为确定国名经济核算范围分类、账户划分等方面的原则。
2、所有权原则。
表现为企业的机构单位和机构部门的所有权在生产经营等经济活动中产生着决定性作用。
3、三定价原则。
是指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国民生产、国民收入和国民支出之间的总量平衡关系等的等价统计原则。
4、核算统计原则。
是指在国民经济核算中,按核算时期或时点的当时市场价格,对包括生产、收入分配、消费积累在内的各种交易和资产负债进行估价的原则。
(三)流量账户主要指标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国民经济核算各账户间的这些主要是两大方面:一是存量核算与流量核算的联
系;另一是流量核算过程的联系。
在账户指标上积累账户的资产负债和净值都与
资产负债表中相对应的指标是直接联系。
积累账户反映了期末与期初资产负债表
的变动部分。
流量核算过程的联系是通过平衡项。
如增加值是生产账户的平衡项,
它是生产过程所有因素决定的变量,并与收入初次分配账户联系;原始收入是收
入初次分配账户的平衡项,它是由收入初次分配所有因素决定,与收入再分配账
户相联系;可支配收入是收入再分配账户的平衡项,它是再分配过程决定的变量。
通过平衡项可以考察和分析个经济过程的影响因素和决定关系。
计算方法:
1.现价国内生产总值=总产出-中间消耗
2.现价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支出+库存增加+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出口-进
口
3.国民总收入=现价国人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生产税净额+来自国外劳动要素
报酬收入净额+来自国外财产收入净额
4.国民总收入=国民劳动报酬收入+国民生产税净额收入+国民总营业盈余/混
合总收入+国民财产收入-国民财产收入支出
5.国民净收入=国民总收入-固定资本消耗
6.国民可支配收入=国民净收入+来自国外经常转移收入净额
7.国民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支出+储蓄净额
8.储蓄净额+来自国外资本转移收入净额=由于储蓄和资本转移引起的净值变
化=库存增加+贵重物品净增加+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本消耗+非生产资产净购买+净借入(-)或净贷出(+)
(四)流量账户体系中各相关账户的经济含义及账户之间的经济联系:
账户体系是按国民经济整个运行过程——生产过程、收入分配、消费、投资
过程编制的,个个环节都用账户来体现,每个账户都有平衡项,平衡项是本账户
的终点,也是下一个账户的起始点;通过平衡项把上下两个账户联系起来。
生产账户:它包括一个货物和服务账户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为依
据,将全部货物和服务分别从来源和使用给出系统的反映。
生产账户是一个与收
入分配等其他账户相衔接的账户,反映生产总量的生产和投入产出状况。
总量上
以国内生产总值的生产与使用为核算目的。
收入分配及支出账户:收入分配及支出账户共分为两个账户,其中第一个账
户是收入形成账户,其次是原始收入分配账户是收入形成核算的继续,它记录的
内容:一是各部门作为收入接受者,从收入形成账户中所获得的生产性收入包括
营业盈余、劳动者报酬和生产税等流量;二是各部门之间进一步发生的财产收入
流量通过原始收入分配账户综合反映了各部门参与收入初次分配的结果,形成各
部门的初次分配收入。
收入再分配账户:它按部门记录了各种实际的经常转移活动,反映了各机构
部门在初次分配收入基础上通过接受和支付各种经常性转移,形成可支配收入的
过程和结果。
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与收入再分配账户的平衡项——
可支配收入作为初始流量记在账户来源方,在使用方记录最终消费支出,以储蓄
为平衡项,储蓄是指没有花在最终消费上的那部分可支配收入。
若为正数,表示
还存在未使用收入,构成进一步投资的资金来源;若为负数,表示收入不够抵偿消费,需要从资本市场上筹措资金。
资本账户:该账户记录各机构单位由经济交易而获得或处置的非金融资产价值以及与此有关的储蓄、资本转移活动等内容。
这些交易被统称为非金融性资本交易,资本账户是一个流量账户,反映非金融资产的积累,它与资产负债存量账户和其他流量账户有紧密的联系,本账户的平衡项是资金余缺,若为正数,表明本部门资金富裕,除了满足本部门非金融投资的需要外还可供其他部门进行投资;若为负数,表明本部门资金短缺,需要从其他部门借入资金。
金融账户:它反映国内机构部门通过各种金融工具发生的各种金融交易以及这些交易的净成果即资金的净借入或净贷出,账户的左端反映各种类型金融资产的净增加额,右端反映的是各种类型负债的净增加额以及资金余缺。
金融账户的核算范围涵盖了严格的金融交易和其他货币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