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
(2024年)图文黄梅戏介绍PPT课件

经典唱段欣赏
《天仙配》选段
欣赏黄梅戏经典剧目《天 仙配》中的精彩唱段,感 受其优美的旋律和深刻的 情感内涵。
2024/3/26
《女驸马》选段
聆听黄梅戏传统剧目《女 驸马》中的经典唱段,体 验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 化内涵。
《牛郎织女》选段
欣赏黄梅戏现代剧目《牛 郎织女》中的感人唱段, 了解其如何运用传统艺术 形式表现现代题材。
推动剧情发展
增强艺术感染力
服饰和道具的变化往往与剧情的发展密切 相关,它们的变化能够提示观众剧情的转 折和高潮的到来。
精美的服饰和道具能够增强黄梅戏的艺术 感染力,使观众在欣赏表演的同时,也能 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024/3/26
14
04
黄梅戏的经典剧目与人物
2024/3/26
15
《天仙配》剧情简介及人物分析
黄梅戏电影的拍摄
一些电影制作公司专门拍摄黄梅戏电影,通过现代化的拍摄手法和 技巧,将黄梅戏呈现给更广泛的观众。
黄梅戏与影视艺术的结合
黄梅戏的表演艺术和影视艺术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影视 作品,推动黄梅戏的传承和发展。
26
黄梅戏在音乐创作中的融合
黄梅戏唱腔与现代音乐的融合
一些音乐家将黄梅戏的唱腔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音乐作品。
在旅游景区开展黄梅戏演艺项目,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 时,也能感受到黄梅戏的艺术魅力。
黄梅戏文化体验活动
组织游客参与黄梅戏文化体验活动,如学唱黄梅戏、穿戴 黄梅戏服饰等,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黄梅戏文化。
黄梅戏旅游纪念品开发
开发具有黄梅戏元素的旅游纪念品,如黄梅戏脸谱、黄梅 戏邮票等,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留下美好的回忆。
黄梅戏介绍

06
黄梅戏的影响与传播
在国内的影响
广泛流传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流传于安徽、湖北、江西等省 ,深受各地观众喜爱。
经典剧目
黄梅戏拥有众多经典剧目,如《天仙配》、《女驸马》等,这些剧 目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唱腔分类
平词
平词是黄梅戏的主要唱腔,旋律 平稳流畅,节奏明快,适用于叙
述和抒情。
花腔
花腔是黄梅戏中的一种特殊唱腔, 旋律跌宕起伏,节奏自由多变,多 用于表现欢快、热烈的情绪。
彩腔
彩腔是黄梅戏中的另一种特殊唱腔 ,旋律高亢激昂,节奏紧凑有力, 多用于表现激昂、悲愤的情感。
著名唱段欣赏
《天仙配》选段“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01
02
03
04
生
扮演男性角色,注重唱功和做 功,要求声音高亢激昂,表演
真实自然。
旦
扮演女性角色,讲究唱腔的柔 美婉转和身段的婀娜多姿,展
现女性柔美细腻的特点。
净
扮演性格刚烈或粗犷的男性角 色,以唱念做打见长,表演风
格粗犷豪放。
丑
扮演喜剧角色,擅长插科打诨 和滑稽表演,为观众带来欢乐
。
舞蹈与身段
舞蹈动作
国际传播
黄梅戏正逐渐走出国门,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提 升其在国际舞台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传承断层
随着老一辈艺术家的离世和年轻演员的流失,黄梅戏面临着传承断 层的挑战。
市场压力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黄梅戏需要面对来自其他娱乐形式的竞争 压力,如何保持自身特色和吸引力是一个重要问题。
黄梅戏基础知识介绍

黄梅戏基础知识介绍黄梅戏原名“黄梅采茶调”,渊源于唐初,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安徽怀宁或湖北黄梅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以下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黄梅戏基础知识介绍的相关介绍,希望大家喜欢!一、唱腔黄梅戏唱腔分为两大类一小类,即主调、花腔、阴司腔。
1、主调又称正腔,是黄梅戏中常用的板腔系统的唱腔,有平词、二行、三行、火工等。
这些腔体均有男、女腔之分。
男腔为宫调式(1--5定弦),女腔为徽调式(5--2定弦)。
平词在整本大戏中使用率最高,为一板三眼,故又名“缓板”、“平板”。
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变化多而适应性强。
长于叙述,可某某某使用,亦可与它腔联用。
曲调的基本结构由起板、下句、上句、落板四个乐句组成。
第三、四句为骨干,不管唱词多寡,均可用三、四句旋律反复演唱,或略加装饰,直到最后一句落板结束。
此外,尚有“迈腔”、“单哭介”、“双哭介”、“切板”、“倒板”、“散板”、“平词对板”等补充乐句,组成一个平词类腔体。
二行不是某某某的腔体,须依附于平词或其他曲调。
无起板句和结束句,只有两个以漏板为特色的上、下乐句,故又称“数板”、“二流”。
二行也分男、女唱腔,为有板无眼的慢板节奏,记谱作1/2节拍。
常以其节奏型与平词之慢板或三行之快板相对比,以表达戏剧人物的激动心情或用于叙事。
三行是二行的压缩型,节奏较快,旋律性较差。
速度是黄梅戏唱腔中最快的一种,属快板型,1/4节拍,又名“快数板”。
多用于人物心情激动之时,常与二行、八板联用。
有男、女腔之分,男腔为宫调式、女腔为徵调式。
八板、火工均为有板无眼,记谱作1/4、其唱腔结构、过门、转接方法和男、女腔的调式,均无大区别。
八板速度较慢,火工则速度较快。
传统唱腔每句八拍,故名“八板”。
依其速度有“慢八板”、“快八板”之分,再快就称“火工”、“流水”了。
传统唱腔在上句后半句有帮腔,称“复句”,今已不用。
八板、火工常于平词、二行、三行联用,形成节奏的对比,以表达人物愤懑、恐惧、急躁等情绪。
最全黄梅戏基本常识

最全黄梅戏基本常识导读: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分花腔和平词两大类。
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多用"衬词"如"呼舍"、"喂却"之类。
有"夫妻观灯"、"蓝桥会"、"打猪草"等;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有"梁祝"、"天仙配"等。
现代黄梅戏在音乐方面增强了"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力,常用于大段抒情、叙事,是正本戏的主要唱腔;突破了某些"花腔"专戏专用的限制,吸收民歌和其他音乐成分,创造了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
黄梅戏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以其它民族乐器和锣鼓配合,适合于表现多种题材的剧目。
唱腔黄梅戏唱腔分为两大类一小类,即主调、花腔、阴司腔。
(1)主调又称正腔,是黄梅戏中常用的板腔系统的唱腔,有平词、二行、三行、火工等。
这些腔体均有男、女腔之分。
男腔为宫调式(1--5定弦),女腔为徽调式(5--2定弦)。
平词:在整本大戏中使用率最高,为一板三眼,故又名"缓板"、"平板"。
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变化多而适应性强。
长于叙述,可独立使用,亦可与它腔联用。
曲调的基本结构由起板、下句、上句、落板四个乐句组成。
第三、四句为骨干,不管唱词多寡,均可用三、四句旋律反复演唱,或略加装饰,直到最后一句落板结束。
此外,尚有"迈腔"、"单哭介"、"双哭介"、"切板"、"倒板"、"散板"、"平词对板"等补充乐句,组成一个平词类腔体。
二行:不是独立的腔体,须依附于平词或其它曲调。
无起板句和结束句,只有两个以漏板为特色的上、下乐句,故又称"数板"、"二流"。
经典黄梅戏曲目

经典黄梅戏曲目黄梅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湖北黄梅地区,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它以湖北方言演唱,以古琴为伴奏,以婉转、抒情、柔美著称。
下面将介绍一些经典的黄梅戏曲目。
1. 《梨园弟子》:该剧是黄梅戏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对兄弟因梨园而结下深厚的情谊,最终共同抗击外敌的故事。
这部剧除了展示了黄梅戏的独特演唱风格外,还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如舞蹈、杂技等。
2. 《武松打虎》:这是黄梅戏中最有名的剧目之一,以宋代英雄武松为主角,曲中武松身手矫健,勇猛善战,最终打死了凶猛的猛虎。
剧中还描绘了武松与潘金莲的情感纠葛,以及他对众多恶人的斗智斗勇。
3. 《西洋记》:该剧以西洋记为主题,讲述了明代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的传奇故事。
这部剧以其瑰丽绚丽的服装和舞台布景而闻名,以戏曲形式展现了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伟大成就。
4. 《花木兰》:这是一部以女性英雄花木兰为主角的剧目,讲述了她为了保存家国和尊严,代父从军的故事。
剧中描绘了花木兰在军队中的纠葛和她最终战胜外敌的勇气和智慧。
5. 《卖马》:这是一个讲述自由奴隶孙泰安为了自由和尊严进行反抗的故事。
剧中展示了孙泰安与厉家姐妹的爱情纠葛,以及他最终击败厉家的斗争。
6. 《洗冤录》:该剧以清朝官员包拯为主人公,讲述了他平反冤案的故事。
剧中包拯聪明睿智,痛惜冤情,最终将真相大白,使冤狱得以平反。
7. 《红楼梦》:这是根据曹雪芹的同名小说改编的黄梅戏,讲述了贾宝玉、林黛玉等精彩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荣华和沉沦。
这部剧是黄梅戏中的经典之作,曲中既有婉约词章,又有豪迈激越,独具一格。
8. 《倩女幽魂》:剧中主要讲述了李逍遥与倩女幽魂之间的爱情故事。
剧中融合了玄幻、仙侠和浪漫情调,以其独特的演唱形式和动人的情节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9. 《江洲司马青衫湿》:该剧是黄梅戏中的爱情悲剧,讲述了江洲司马与文星女之间的爱情故事。
剧中描绘了他们的相思之苦和最终不幸的结局。
10. 《曹操与杨修》:这是一部历史剧,描绘了魏国著名政治家曹操与其得力干将杨修之间的关系。
中国古代戏剧黄梅戏的源起与发展

中国古代戏剧黄梅戏的源起与发展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其古代戏剧文化博大精深。
其中,黄梅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
本文将介绍黄梅戏的源起、发展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黄梅戏的历史渊源黄梅戏起源于湖北省咸宁市黄梅县(今称为红安县),因此得名。
其历史根据可以追溯到明代中期,是在当地民间音乐演艺形式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特戏曲形式。
特点与表演形式1.曲调优美:黄梅戏以华丽动听的曲调著称,常使用江南丝竹等传统乐器伴奏。
2.歌唱技巧:黄梅戏注重歌唱技巧,旋律婉转动听、音调多变,能够表达情感和角色个性。
3.剧目内容:黄梅戏剧目丰富多样,涵盖历史、文学、爱情等各个题材,常以女性形象为主要角色。
黄梅戏的发展1.传统流派:黄梅戏有许多传统流派,如咸宁黄梅戏、汉剧、襄阳梨园等,各具特色。
2.政治繁荣与衰落:清代是黄梅戏得到较大发展的时期,在宫廷和地方都受到重视。
然而,近代中国政治局势的变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变革,对黄梅戏造成了一定影响。
黄梅戏对中国文化的意义1.传承历史:黄梅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之一,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记忆。
2.地方特色:黄梅戏源自湖北地区,反映了当地风土人情和民间生活。
3.艺术表达:通过欣赏和演绎黄梅戏,人们可以感受到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和艺术美。
结论黄梅戏作为中国古代戏剧的珍贵遗产,拥有丰富的历史渊源和独特表演形式。
它不仅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艺术的象征。
我们应该积极传承和发扬黄梅戏,使其继续为人们所喜爱和欣赏。
黄梅戏表达寓意方法

黄梅戏表达寓意方法以黄梅戏表达寓意的方法黄梅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湖北黄梅县,流行于湖北、安徽、江西等地。
它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深刻的寓意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黄梅戏通过音乐、唱腔、舞蹈和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来表达寓意,下面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黄梅戏如何表达寓意的方法。
黄梅戏通过音乐来表达寓意。
黄梅戏的音乐以其婉转悠扬、优美动人的特点而闻名。
音乐是黄梅戏的灵魂,它通过旋律、节奏、音色等元素来表达情感和寓意。
例如,在戏曲《白蛇传》中,黄梅戏的音乐旋律婉转动听,将白蛇和许仙之间的爱情故事表达得淋漓尽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另外,在黄梅戏中,不同的音乐曲调也有不同的寓意,比如高亢激昂的曲调往往代表着战斗和紧张的情节,而柔和悠扬的曲调则传递出温馨和宁静的氛围。
黄梅戏通过唱腔来表达寓意。
唱腔是黄梅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音调和表演方式来传递情感和寓意。
黄梅戏的唱腔分为梅花腔、黄腔、梆子腔等多种类型,每种唱腔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力和寓意。
例如,在黄梅戏《西施》中,梅花腔的唱腔优美婉转,通过声音的起伏和变化来表达西施的美丽和深情,使观众对西施的形象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此外,黄梅戏的唱腔还注重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通过音调的转折和变化来表达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黄梅戏通过舞蹈来表达寓意。
舞蹈是黄梅戏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通过舞姿、动作和编排来表达情感和寓意。
黄梅戏的舞蹈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形式而著称,它注重舞姿的优美和精湛的技巧,通过舞蹈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在黄梅戏《梁祝》中,舞蹈《黄粱梦》通过舞者的优美舞姿和精湛技巧,将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相思之苦表达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感受到了爱情的伟大和深沉。
黄梅戏通过表演来表达寓意。
表演是黄梅戏的核心,它通过演员的表情、动作和台词来传递情感和寓意。
黄梅戏的表演注重角色的刻画和情感的真实性,演员通过精湛的演技和表演技巧,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黄梅戏有哪些艺术特点-黄梅戏知识

黄梅戏有哪些艺术特点-黄梅戏知识黄梅戏有哪些艺术特点-黄梅戏知识 为帮助⼤家更加地了解黄梅戏,下⾯,⼩编为⼤家分享黄梅戏的艺术特点,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唱腔 黄梅戏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腔系。
花腔以演⼩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活⽓息和民歌⼩调⾊彩;彩腔曲调欢畅,曾在花腔⼩戏中⼴泛使⽤;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戏常⽤的唱腔,有平词、⽕攻、⼆⾏、三⾏之分,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
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厚,唱腔纯朴清新,细腻动⼈,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
在⾳乐伴奏上,早期黄梅戏由三⼈演奏堂⿎、钹、⼩锣、⼤锣等打击乐器,同时参加帮腔,号称“三打七唱”。
中华⼈民共和国成⽴以后,黄梅戏正式确⽴了以⾼胡为主奏乐器的伴奏体系。
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分花腔和平词两⼤类。
花腔以演⼩戏为主,富有浓厚的⽣活⽓息和民歌风味,多⽤“衬词”如“呼舍”、“喂却”之类。
有“夫妻观灯”、“蓝桥会”、“打猪草”等;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常⽤于⼤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有“梁祝”、“天仙配”等。
现代黄梅戏在⾳乐⽅⾯增强了“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常⽤于⼤段抒情、叙事,是正本戏的主要唱腔;突破了某些“花腔”专戏专⽤的限制,吸收民歌和其他⾳乐成分,创造了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
黄梅戏以⾼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以其它民族乐器和锣⿎配合,适合于表现多种题材的剧⽬。
⼀、语⾔ 黄梅戏语⾔以安庆地⽅语⾔为基础,属北⽅⽅⾔语系的江淮官话。
其特点为——唱词结构在整本戏多为七字句和⼗字句式。
七字句⼤多是⼆、⼆、三结构,⼗字句⼤多是三、三、四结构。
有时可根据需要以七字、⼗字句为框架,字数可压缩或增扩,曲调则常使⽤垛句。
花腔⼩戏的唱词灵活多变,有三⾄七字不等,中间常夹杂多种⼝语化⽆词意的字。
句数不⼀定为偶数有时奇数句重复最后⼀句便成偶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文1901王高翔
目录
第一章:黄梅戏渊源论传播
1、黄梅戏的起源与传播 2、黄梅戏别名
第二章:黄梅戏舞台变迁论传播与发展 1、农村“陋台” 2、城市“花台” 3、新中国成立后世界“大舞台”
第三章:黄梅戏艺术特色 1、唱腔 2、语言 3、女性关怀
第四章:黄梅戏代表剧社
传播优势;紧跟世俗生活,具有地域性与民族性的特色 ,增加观众量,条件虽艰苦,但经典永流传。
“陋台”到“花台”关键性的一步
本戏的产生
小戏为一种戏剧种类,内容简单,角色单一,一般为两到 三个角色,多表现日常生活纠葛。
本戏也称大本戏,表演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一个完整的情 节,出场人物较多,黄梅戏本戏产生于清咸丰年间,本戏 的出现是黄梅戏由小戏转为大剧种的关键一步,也是走向 都市剧场的关键一步。
抗日战争下顽强生根发芽
1、运用自叹的形式来表达愤慨 之强,如《难民自叹》 2、丁永泉等人组建抗建剧场, 如《抓汉奸》 3、京皖相结合,王少舫为例
新中国成立后世界大舞台
1、执政党的态度变化:一改之前国民党政府的打击歧视政策,采取鼓励支持的态度,积极恢复 职业黄梅戏剧团,帮助黄梅戏艺人登台演出,1953年黄梅戏剧团正式成立,之后与京剧、豫剧等 一起赴朝鲜组成慰问团。
外部环境:二十世纪二十年中国动荡的社会,受到外来文 化的影响,人民思想开放
机遇与巧合是黄梅戏不断奋斗的另一种说法
1、1926年进入安庆,白云 芳、丁永泉(丁老六)拥有 广泛的群众基础,扩大黄梅 戏的影响。 2、1931年发生数年不遇的 大洪水。“新舞台”打磨技艺 ,增加题材,《乌金记》 3、1933年和1934年进军上 海,(丁翠霞)《血掌记》 。
黄梅戏起源之争
五大地区争议
1、湖北黄梅说,原因为“戏因县名,县因山名”。 2、安徽宿松说,原因第一个专演黄梅采茶戏,第一个在1921年提出黄梅戏说法。 3、安徽桐城说,严凤英将《天仙配》唱响,是当代黄梅戏开山鼻祖。 4、安徽怀宁说 5、三省分说论 据史料记载,黄梅戏源起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但直至(1851—1861)年才有完整 剧本出现,所以说黄梅戏是一个近代史的戏曲剧种。
2、梅开二度:(小高潮阶段)在改革开放的影响下,赴 港澳台地区演出经典曲目,加之有电视片形式呈现出的 《七仙女与董永》、《天之骄女》等,代表人物马兰《 红楼梦》。
3、梅开三度:(在挑战中发展)新旧世纪之交,内由于 经典曲目的缺乏,外由于多种传播媒介的挤压下,显性 观众减少,在安徽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运用现代科技 ,在2005年将《天仙配》拍摄为vcd发型,之后与影视公 司、电视台展开合作,大力举办关于黄梅戏文化,人民 日报也对黄梅戏进行宣传,谭维维在悉尼唱响《女驸马 》,对海外传播发挥积极的作用。
第二章 黄梅戏舞台变迁论传播与发展
1、农村“陋台”(乾隆末年—辛亥革命前
)
演出类型:歌舞小戏 演出人员:由黄梅县灾民变为安庆市农民,演出团体向 半职业化的戏班发展 演出剧目:《苦媳妇自叹》、《逃水荒》、《打猪草》 、《夫妻观灯》 演出场地:灯会、乡村草台(庙会)、空地、花戏台 演出行当:在“二小戏”(一生一旦)、“三小戏”(一生 一旦一丑)中发展出来,丑角最受欢迎,打击乐只有两 三个鼓(一人演奏、坐草台正中)、大锣(一人,站上 场门外外侧)、小锣(一人,坐上场门外内侧),及六 七个演员演出,俗称“三打七唱”,在1919年之后才有较 为完整的职业班社。 表演形式:以歌舞为主 演出服道化:服装小生穿长纱、折扇;花旦着蓝布衣褂 、手帕;县官带自制乌纱帽、丑角的旱烟袋;化妆品就 地取材。用白粉、墨代替黑色,红色纸浸泡做口红。
湖北黄梅采茶调的传播
1、自然环境:黄梅县地处长江北岸, 古时大部分地区地势低于江岸,所以 自然灾害,尤其是水灾频繁发生,导 致人员迁徙,学会一门手艺来外出维 持生存,文化相互交融。《逃水荒》
2、文化环境:在《黄梅县志》记载中 曾经与其相近的皖、赣地区划分为一 个整体“以接壤言之,地各犬牙互错, 譬之于身,此为腹中,潜皖头颅,薪 广肘腕,伸足南向,则浔阳匡庐。”
2、浪漫一种成分,吴楚之地本就是浪漫之地,在这里养育出 的人物是灵动的人物。
3、通俗的语言、风格不拘小节,也是由于成长为乡村人文环 境中。
黄梅戏代表班社
最早班社记录于光绪八年( 1883)太湖徐地区的“合计新 长春京戏班”。 习俗:踩台;不唱巴老台;丑 不发笔,旦不上妆;守箱子; 拜老郎。 禁忌:开台要杀鸡,以图吉利 ;“死”说“世”,“鬼”说“矮路子 ”;“上场、下场、过场”说“马 上,马下,马过’。
2、自身方面:出现大量新的黄梅戏剧目,如《白毛女》、《孔雀东南飞》、《半个月亮》、《 徽州女人》、《徽州往事》、《独秀山下的女人》适应新的形式与观众,如《白毛女》。以及对 传统剧目进行改编,拥有特色大戏,如《红楼梦》、《借丈夫》等。
3、强大的群众基础,并与旅游相融合,在旅游景点等人流众多区进行黄梅戏演出及黄梅戏周边 文化。
“串戏”,由一种一系列相关题材或某一两个人物经历的可以 各自独立的小戏出阿兰起来表演的一种特殊戏剧形式,角 色增加了正旦、老生、老丑。如以水灾为线索将《报灾》 、《逃水荒》、《闹店》、《李益卖女》串联。组成《闹 官棚》,经过艺术、故事题材的不断完善,至19世纪20年 代初,黄梅戏由“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出”的称号。
3、安庆境内浓厚的文学底蕴,东汉末年已有 《孔雀东南飞》、北宋中国第一画家李公麟所 做《五马图》、明崇祯元年刘若宰所做《金莲 传》等,种种文学为黄梅戏的发展打下坚实的 故事基础。
黄梅戏的名称演变
为何会出现多种名称 1、与传统文化相关,总中国文化总体发展史来说,诗歌是正统文化 ,作为边缘文化的戏曲则不登大雅之堂,缺少文人的介入,来源于 民间的黄梅戏,被人民赋予多种名称。 2、黄梅戏的传播范围涉略鄂、皖、赣三地,会受到三地不同的文化 影响,尤其黄梅戏属于民间戏,出现众多别名也就不足为奇,这也 是地方戏会出现“一戏多称”的原因,在民间戏中尤为突出。
黄梅戏在安庆境内发展的原因
1、水陆交通便利,贸易来往密切,流动人口 较多,为黄梅地区人口卖唱提供市场,奠定了 黄梅戏大规模的观众基础。
2、安庆境内戏曲文化氛围浓厚,汉代百戏、 宋金杂剧、明清传奇都在这里留下脚步,黄梅 戏是一个包容性极大的戏曲,在湖北它接受小 戏民歌等众多民间艺术,在安庆境内接受戏曲 也就十分正常。
在政策与自身优势的情况下,黄梅戏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大,不仅各个地区都有对黄梅戏的研究与 剧场,同时走出世界,1981年入港,演出传统剧目《天仙配》、《女驸马》。
传播方式的变化:政府引导及各种职业剧团的发展,加之举行黄梅戏艺术节
黄梅戏海外传播
1、梅开一度:(起步阶段)1953年,赴朝鲜演出, 1959年,电影《天仙配》向多个国家放映,一经推出就 被推荐参加第九届国际电影节,此外还拍摄众多黄梅戏 电影,以香港为例,拍摄电影为黄梅调电影,代表人物 严凤英。
地域文化影响下黄梅戏的别名
以1953年为界,在1953年前历史上曾有20种关于黄梅戏的称谓,直至1953年安徽省 黄梅戏剧团建立为标志,黄梅戏名称才得以固定。 最常见的名称有“黄梅调”,“采茶调”,“采茶戏”,“黄梅采茶调”。除此之外的还有 1、“黄梅腔”、“北河戏”、“三角班”、“三角戏”。江西黄梅戏班社所采用名称。 2、“采篮戏”、“怀腔”、“府调”、“弥腔”、“皖剧”、“龙腔”(来自于民国龙昆玉班)、 “霸腔”,安徽省安庆地区使用较多。 总结:说明黄梅戏为百流所汇形成,受到各地文化的影响,她是跑着成长的戏曲, 萌芽和成长在不同的区域,在传播过程中黄梅戏不断的传承、借鉴、发展,最终爆 发出强大的戏曲力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次传播,数次发展,”
首次传播为躲灾祸,黄梅地区采茶调传播鄂赣等地 ,将采茶调变为黄梅调,将其遍布长江沿岸农村 再次传播为黄梅证明,将黄梅从农村带入都市,取 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为黄梅戏鼎盛打下基础 新中国,戏曲新面貌,黄梅戏迎来顶峰,黄梅调变 为黄梅戏,剧团职业化,政府支持化,将黄梅戏带
入千家万户
黄梅戏与众不同的女性关怀
对于黄梅戏,历来有“软“、“黄”、“ 嗲”、“杂”的批评,试着从正面去理 解,恰恰反映出黄梅戏与他种戏剧 不一样之处。
1、从女性题材来看,大多以女性为 轴心,如《天仙配》、《牛郎织女 》、《女驸马》、《徽州女人》, 自叹系列。
2、女性的完美形象,男性稍显逊色
黄梅戏之行当
丑行分为小丑、老丑、女丑,演出 时小丑常拿起、八寸长旱烟袋;老 丑拿二三尺长烟袋。插科打诨,调 节演出气氛,如《打豆腐》中王小 六。
旦分为正旦,花旦,老旦多扮演庄 重、正派的妙龄少女,重唱功,形 象要求高,吐字铿锵有力,如《荞 麦记》中王三女,花旦多情少妇, 如七仙女、女驸马;老旦。 生分为正生和小生,如《荞麦记》 中徐文进。
地域文化影响下造就黄梅戏的艺术特色
1、“秀而不纤,柔儿不腻”,从自然条件来说,大多是风和日 丽、山清水秀的美景,同时,黄梅戏产生于农村,乡土经历 赋予黄梅戏刚的成分,如《天仙配》中的绿水青山等。
黄梅戏代表班社
1、双喜班(1919—1947),班主 桐城人,代表人物丁永泉,演出范 围桐城、怀宁、潜山等,在演出中 邀请京剧琴师伴奏,移植一系列京 剧剧目。
2、长春班,(光绪年间—1920) ,黄梅戏艺人蔡仲贤组织,演出范 围在太湖、望江一带。
2、城市“花台”(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前)
演出类型:小戏、本戏相结合 演出人员:人员增加,艺人由草根演员向职业性演员转变,行当齐全,职业性班子出现,如“双喜班”,“良友班”等,开始盈利 演出行当:辛亥革命后期,行当发展为“上四角”,“下四角”,上四角指正旦,老生、正生和花脸;下四角指花旦、丑角、老旦、 小生 表演形式:进城后受到京剧、话剧的影响,不再呆唱,加入了更多念和做的形式,武技成分增加,身段台式程式化 演出剧目:除经典小戏外,有大戏《天仙配》、《卖花记》等多种多样不同类型的剧目。 演出场地:以商业戏院为主,或使用京剧所用舞台,有平稳坚实的前台,有化妆的后台, 演出服道具化:演出服饰:最初穿着日常衣服,随着演出增多,逐渐出现表演服装,继承唐宋时期传统服饰特征,服装样式较为 简单,以裙褂为主,颜色丰富多彩,道具更加多样,化妆效果更加真实,生旦带网子,勒水纱。 总结:促进了黄梅戏在城中的传播,同时,在城中舞台上的表演为班社进行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平台,为之后的黄梅戏高潮做出了 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