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稳定性》教案设计
三角形稳定性教案

三角形稳定性教案【设计思路】1.从动手操作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通过拉三角形和四边形,摆三角形的过程,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目的】1、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美育,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难点】: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揭示课题:“三角形的稳定性”(按以下三个环节进行教学)一、动手实验(1)、来做一个实验。
请你拿出学具各做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拉一拉,有什么发现?(2)、实验结果: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二、理解实质师:老师这里也用同样的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
请你仔细观察一下,你围成的三角形和我的形状、大小一样吗?你能用同样的三根小棒围出不一样的三角形吗?(学生发现:无论怎么摆,摆成的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只是方向不同,转一下就一样了。
)课件演示:三条同样的线段围成的三角形经过旋转后完全重合,再次说明三条同样的线段围成的三角形是完全一样的。
师:通过自己围三角形和观察演示,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生:三条线段最多只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三角形三边的长度固定,形状不变。
师(小结):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确定后,则大小、形状就完全确定了,所以在拉的时候,三角形不会变形。
这个不变的性质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解释应用1、三角形的这种特性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你能举几个例子吗?2、实际应用。
3、小结:(欣赏图片)四、拓展巩固:完成练习十五第2、3题。
三角形的稳定性教案

三角形的稳定性教案三角形的稳定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三角形稳定的判定方法。
2.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判定三角形的稳定性。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三角形稳定的判定方法。
三、教学难点1. 利用不等式解决三角形稳定问题。
2. 分析问题中的各个条件,准确判断。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将两个三角形ABD和BCE(示意图)先剪下来,将AB和BC重合,让学生观察这两个三角形是否能够完全重合。
(2)让学生讨论并回答,为什么无法完全重合?学生回答:因为三角形的两边和夹角相等,不能确定三角形ABC和ABD完全重合。
(3)教师引出本节课的的主题:三角形的稳定性。
2. 提出问题教师出示一个等边三角形ABC和一个不等边三角形DEF,并询问学生,哪个三角形更稳定?为什么?3. 分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一分钟,看看能否找出三角形稳定的判定方法,并在黑板上做记录。
4. 学生发言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将学生的讨论结果整理。
5. 教师讲解(1)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讲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判定方法:a.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AB+AC>BC;b. 两边之差绝对值小于第三边:|AB-AC| < BC;c. 夹角的大小关系:∠BAC<∠ACB+BAC;(2)将判定方法运用到具体问题中,通过多个例题让学生掌握判定方法的应用。
6. 案例分析教师出示一个具体的案例,让学生用判定方法判断该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解释思路和步骤。
7. 错误订正教师将一些学生容易犯错的问题进行总结,然后提出给出一个错误答案,让学生进行订正。
8. 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重点强调三角形稳定性的判定方法。
9.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下进行巩固练习。
五、板书设计三角形的稳定性判定方法:1. AB+AC>BC2. |AB-AC|<BC3. ∠BAC<∠ACB+BAC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通过启发式发现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找出判定三角形稳定性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角形的稳定性教案

三角形的稳定性教案教案:三角形的稳定性一、教学目标:1.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概念;2.掌握判断三角形稳定性的方法;3.能运用所学知识判断给定的三角形是否为稳定的。
二、教学重点:1.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概念;2.掌握判断三角形稳定性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运用所学知识判断给定的三角形是否为稳定的。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投影仪、计算器、板书工具;2.学生准备:习题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知识教师通过引入几个日常生活场景,如:建筑物的支撑结构、桥梁等,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结构物能够稳定地存在。
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在这些结构物中起到的作用。
步骤二:引入稳定性概念教师通过板书三角形的定义,向学生介绍新的知识点,三角形的稳定性。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一起找出三角形的稳定性与不稳定性的特征。
步骤三:稳定性判断的方法1.教师以图示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几种可以判断三角形稳定性的方法,如:三边长关系、角度关系等。
2.教师以板书、示例的方式,对每种方法进行详细讲解,并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练习。
步骤四:练习与讨论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互相讨论并判断给定的三角形是否为稳定的。
2.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随机抽取学生回答,进行讨论与纠正。
步骤五:深化巩固教师出示一些错综复杂的三角形图形,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并解释自己的答案。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学生的作答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分析。
步骤六:反思与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判断三角形稳定性的方法,并将关键知识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和记忆。
六、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上网相关的实际案例,深化对三角形稳定性的理解;2.学生可以进行拓展探究,比较不同的结构物中三角形稳定性的作用。
七、教学评价:1.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练习与讨论中的表现;2.教师评价学生在课后作业中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八、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三角形稳定性的概念有了初步了解,判断三角形稳定性的方法也掌握了一些。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三角形的稳定性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三角形的稳定性北师大版教案:三角形稳定性一、教学内容1. 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概念,知道三角形在各种形状中具有稳定性;2. 能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验证三角形的稳定性;3. 能够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稳定性,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2.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验证三角形的稳定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板、尺子、铅笔;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套三角形形状的积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桌子、椅子等物品,找出三角形形状的部分,并观察它们的稳定性。
2. 讲解三角形稳定性概念: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三角形在各种形状中具有稳定性。
3. 实际操作:让学生分组,每组用积木搭建一个三角形,并尝试推翻它。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观察和验证三角形的稳定性。
4. 例题讲解: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如:为什么自行车的三角形车架稳定?为什么桥梁的设计中经常使用三角形?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三角形稳定性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三角形稳定性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三角形的稳定性2. 三角形在各种形状中具有稳定性3. 三角形稳定性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请运用所学的三角形稳定性知识,分析一下家里的家具,哪些部分使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2. 请尝试用三角形稳定性知识解决一个问题,例如:如何设计一个稳定的三角形书架?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达到了教学目标。
但在课堂中,对于一些学生提出的问题,解答不够详细,需要在课后进行补充讲解。
2.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研究其他形状的稳定性,如四边形、五边形等,并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角形的稳定性》教案通用

《三角形的稳定性》教案通用教案:《三角形的稳定性》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初中数学教材第八章《几何图形》的第二节《三角形的稳定性》。
本节课主要讲解三角形的基本性质,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稳定性特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基本性质,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三角形稳定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三角形稳定性特点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稳定性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三角板、直尺、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上课之初,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如:自行车三角架、桥梁结构等。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这些物体要采用三角形结构?2. 知识讲解:教师利用黑板、粉笔,结合多媒体课件,讲解三角形的基本性质,重点讲解三角形的稳定性特点。
3. 例题讲解: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例题,讲解如何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问题。
例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三角形三个顶点的坐标,求证这个三角形是稳定的。
4. 随堂练习: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三角形稳定性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例如:已知三角形两边长度,求第三边的长度范围。
5. 小组讨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三角形稳定性例子,并讨论如何运用三角形稳定性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三角形的基本性质、稳定性特点、实际应用等。
七、作业设计1. 请列举三个生活中运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并简要说明其原理。
答案:自行车三角架、桥梁结构、自行车座椅。
2. 已知三角形两边长度分别为3cm和4cm,求第三边的长度范围。
答案:第三边的长度范围为1cm<x<7cm。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和稳定性特点,让学生了解了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角形的稳定性说课稿(通用9篇)

三角形的稳定性说课稿三角形的稳定性说课稿(通用9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角形的稳定性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角形的稳定性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本节课是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第一部分《三角形的特性》里面的例二,在课本61页。
例二是在例一三角形有关概念基础上设计的一节独立内容,与前后知识联系不大,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所以,教材采用对比的方法,分两个层次使学生在亲身操作体验中认识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大小、形状不变)和四边形的易变性(大小形状会变化),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结论,以及生活中既要用到三角形的稳定性,也要用到四边形的易变性。
最后,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如何把不稳定的四边形转化成稳定的方法,让学生感受三角形的应用价值。
(二)说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活动,在摆一摆,拉一拉的活动中,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易变性,了解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2、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稳定性,四边形易变性。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概括,抽象能力以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
3、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是本课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以及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是本课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教法:本节课我利用教材提供的两次操作实践活动,首先我给足学生时间,让学生在两次操作中充分感受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易变性,第一次操作,是根据给定的小棒根数摆出三角形和四边形让学生充分体会,无论怎么摆,所摆出的三角形大小形状不变,摆出的四边形大小形状可以发生变化。
第二次操作,是对给定的三角形四边形进行拉伸,从另一个角度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易变性。
《三角形的稳定性》教案

《三角形的稳定性》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第九章第三节,详细内容主要围绕三角形的稳定性进行讲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基本性质,掌握三角形稳定性的判断方法,并学会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性质,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三角形的稳定性判断方法。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多媒体设备。
学具:三角板、直尺、圆规、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三角板、直尺等工具,展示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桥梁、房屋等,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在这些结构中的作用。
2. 知识讲解(10分钟)(1)讲解三角形的基本性质:三个角、三条边、三个顶点。
(2)介绍三角形的稳定性概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与边长、角度的关系。
3. 例题讲解(15分钟)(1)判断三角形的稳定性: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一般三角形。
(2)求解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
(3)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1)判断给定三角形的稳定性。
(2)求解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
(3)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实际问题。
对学生进行提问,了解他们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对疑难问题进行解答。
六、板书设计1. 三角形的基本性质2. 三角形的稳定性3. 判断三角形的稳定性4. 求解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5. 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实际问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3)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实际问题。
2. 答案:(1)等边三角形稳定,等腰三角形较稳定,一般三角形不稳定。
(2)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进行求解。
(3)根据实际问题,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进行解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索四边形、多边形的稳定性,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的稳定性》教案、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稳定性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基础知识回顾:快速复习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为学习稳定性打下基础。
-知识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三角形稳定性的条件,并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理论学习:讲解勾股定理及其证明方法,通过不同角度的证明,加深学生对定理的理解。
-应用拓展:设计一系列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勾股定理和三角函数解决,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总结反馈:通过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教学评价:
-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作业和测验等多种形式,全面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运用勾股定理和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三角形的高、面积等。
3.拓展思维题:
-探究:为什么在桥梁、房屋等建筑物中,三角形结构具有很好的稳定性?
-研究三角形稳定性与四边形稳定性的关系,举例说明。
4.小组合作题:
-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份关于三角形稳定性的研究报告,内容包括:稳定性定义、性质、判断方法、应用实例等。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包括建筑物的三角结构、自行车的三角架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三角形的共同特点。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还见到过哪些三角形结构?它们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三角形结构具有稳定性,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
2.教学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一系列关于三角形稳定性的练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解答题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角形的稳定性教案
三维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角形的稳定性.
2•培养学生从周围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而使
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三角形具有确定性.
教学难点: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活动1 •问题:
通过观察,你发现生活中哪些物体的结构是三角形?
设计意图: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学生的观察结果,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师生行为: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房梁、建筑工地的脚手架、自行车车架、乐谱架、起重机的起重臂等.
(教师播放实物投影)
师:生活中有那么多物体的结构是三角形,为什么要把它们做成三角形呢?
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三角形的稳定性.
推进新课
活动2. 1 •以四个同学为一合作小组.
2 .探究下列问题:
(1)如图1 (1),将三根木条用钉子钉成一个三
角形木架,然后扭动它,?它的形状会改变吗?
应]
(2)如图1 (2),将四根木条用钉子钉成一个四边形木架,然后扭动它,?它的形状会
改变吗?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推断、实际操作,获得数学猜想和数学经验,体会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和创造性.
师生行为:教师示范钉钉,然后要求小组内要合理分工,密切配合,合作完成,教师巡
视指导.
学生实践后知道:
三角形木架的形状没有改变,而四边形木架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师:由此我们可以验证哪些结论?
生: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四边形不具有稳定性.
活动3 •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能使这个不稳定的四边形变得稳定呢?
讨论出方案后,再合作完成,比一比哪组的工程师最聪明?
设计意图:通过对问题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习惯.
师生行为:教师到学生中了解讨论与实践的情况.
学生以组来汇报讨论结果,并展示其作品.可能出现多种方法:
方法一:在木条衔接处用粗钉子钉牢.
方法二:沿四边形的对角线加一根木条[如图2①].
方法三:从顶点到对边的顶点加一根木条[如图2②].
方法四:从对边之间加一根木条[如图2③].
学生自己评说各小组的加固方法.
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给“加固”后的四边形框架施加较大外力,验证其牢固程度.
说明:(1)当给四边形加一根支架,出现了三角形时,四边形就能稳定. ?如方法
三,但当四边形加了支架后,仍没有出现三角形时,还不会稳固•如方法一、四.
(2)方法五的四边形虽然稳定,但多加了木条,会浪费材料的.
活动4 .问题
1 •如图3,在四边形木架上再钉一木条,将它的一对顶点连接起来,然后扭动它,这对木架的形状还会改变吗?
fl 3 图4
2 •如图4所示,盖房子时,在窗框未安装好之前,木工师傅常常先在窗框上斜钉一根木条,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个问题,进一步让学生体会“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性质在实际中的应用.
师生行为:生:(1)斜钉一根木条的四边形木架的形状不会改变.
(2)斜钉一根木条后,四边形变成两个三角形,由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窗框在未安装好之前不会变形.
活动5.实践应用:修理桌椅
1.教师指着准备好的桌椅,提问:有几位老师的桌椅坏了,?谁能帮老师想个办法修好它?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想办法.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主动思考、合作交流的“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亲自体验
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师生行为:学生想办法,动手操作,教师辅导.
注意:木条的长短要合适,钉的方法要科学.
生:我们的方法是:在桌椅的下边斜着钉根木条就可以了.
师:这是利用了什么知识?
生:三角形的稳定性.
师:好.下面我们来看修理的情况.
(师生共同评出修理成功的小组,帮助失败小组找出原因)
师:通过动手实践,进一步掌握了三角形的特性.
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可以使物体牢固.
活动6 .想一想:
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来为我们服务?“四边形易变形” 是优点还是缺点?生活中又有哪些应用?
设计意图:在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后,设计此问题来发展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进一步体会三角形的特性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的价值.
师生行为:学生回答:利用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可以制造推拉窗门. 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三角形的稳定性.
布置作业
习题7. 1 5、10.
活动与探究
小明家有一个由六条钢管连接而成的钢架ABCDEF(如图5所示),为使这一钢架稳固,
他计划用三条钢管连接使它不变形•你能帮助小明想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型& 图6
[过程]让学生思考、探索、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结果](1)可从这六个顶点中的任意一个作对角线,?把这个六边形划分成四个三角形.如图6 (1)为其中的一种.
(2)也可以把这个六边形划分为四个三角形,如图 6 (2)或如图6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