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印迹技术及其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分子印迹技术在环境污染物监测中的应用探讨

分子印迹技术在环境污染物监测中的应用探讨

分子印迹技术在环境污染物监测中的应用探讨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环境污染一直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中的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化的推进,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环境监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环境监测方法存在着许多局限性,如复杂的前处理步骤、测定过程繁琐、高成本等问题。

为了解决传统环境监测方法的缺陷,分子印迹技术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高度选择性的分离和检测方法,通过合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分子印迹聚合物,能够高效地识别和测定目标分子。

在环境监测领域,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具有很大的潜力和优势,可以实现对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离子、农药残留等污染物的快速、准确、高效检测。

研究分子印迹技术在环境污染物监测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可以推动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提高环境管理和保护的水平,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意义研究分子印迹技术在环境污染物监测中的应用,不仅有助于提高环境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还有助于及时发现和治理环境污染问题,保障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通过对分子印迹技术的研究和探讨,可以为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促进环境监测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探讨分子印迹技术在环境污染物监测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

2. 正文2.1 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基于分子识别原理的高度选择性化学分离技术,在环境监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其原理是通过合成特定的分子印迹聚合物,使其具有对目标分子的高度亲和性和选择性,从而实现对目标分子的高效分离和检测。

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用于检测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离子、农药残留等多种污染物。

通过选择不同的模板分子和功能单体,可以构建具有特定识别能力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实现对不同类型污染物的高效检测。

在环境监测中,分子印迹技术具有以下优势: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和灵敏度,能够实现对目标分子的特异性识别和检测;操作简便、成本较低,适用于现场和实时监测需求;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再生性,可多次使用,降低了成本和对环境的影响。

环保监测中的分子印迹技术

环保监测中的分子印迹技术

环保监测中的分子印迹技术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的日益凸显,环保监测和食品安全监测成为了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话题。

为了更好地保障公众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安全,科学家们通过不断研究和创新,不断提高监测技术的水平和精准度。

而其中,分子印迹技术无疑是一项具有前途和广阔发展前景的监测技术。

一、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及应用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基于化学反应原理的监测技术,它主要利用聚合物材料的亲和性和选择性来识别和分离目标分子。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特定分子与聚合物发生化学反应,从而选择性地捕获并固定目标分子,在后续过程中实现分离和检测的技术。

分子印迹技术在环保监测领域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水环境和大气环境中的有害物质的检测。

能够利用分子印迹技术检测的污染物称为核心分子,它们可能在水中、大气中或其他环境中出现。

一些常见的核心分子包括重金属离子、有机物、农药残留等。

分子印迹技术通过分子印迹聚合物材料和核心分子的化学反应,选择性地捕获并固定核心分子,实现对环境中有害物质的检测和分离。

二、分子印迹技术与传统监测方法的比较相对于传统监测方法,分子印迹技术具有重要优势。

在水环境污染的监测中,传统的监测方法主要是通过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等手段,对单一污染物进行检测和分析。

而分子印迹技术则是基于分子选择性的检测原理,能够针对多种污染物进行有选择性的检测和分析,且操作低成本、操作简单、检测快速。

除此之外,相较于传统监测方法,分子印迹技术还具有很高的检测灵敏度和准确度。

由于分子印迹聚合物材料具有很高的亲和性,能够非常有效地捕获目标分子,从而增加了检测的准确性。

同时,分子印迹技术能够进行跨学科交叉,将多个优势点进行整合,从而实现更完善的监测。

三、分子印迹技术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食品安全问题也被广泛关注。

在这方面,分子印迹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监测。

例如,在检测食品中的有害物质、添加剂和农药残留等方面,分子印迹技术都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

分子印迹技术在环境污染物监测中的应用探讨

分子印迹技术在环境污染物监测中的应用探讨

分子印迹技术在环境污染物监测中的应用探讨【摘要】本文探讨了分子印迹技术在环境污染物监测中的应用。

首先介绍了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然后阐述了其在环境监测中的优势。

接着分别讨论了分子印迹技术在大气、水、土壤污染监测中的具体应用情况。

通过对这些应用案例的分析,揭示了分子印迹技术在监测中的重要作用。

随后展望了该技术在未来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前景,并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分子印迹技术在环境污染监测中的潜力和前景,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分子印迹技术、环境污染物监测、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前景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环境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如何准确、快速地监测和分析环境中的污染物成为了环境科学领域的重要课题。

通过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研究,可以实现对目标分子的高灵敏检测和准确识别,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更加有效的手段。

研究分子印迹技术在环境污染物监测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2 研究意义分子印迹技术可以通过合成特定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实现对目标污染物的高效识别和富集,从而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这对于监测低浓度污染物、复杂样品矩阵中的目标物质具有重要意义。

分子印迹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监测成本和提高检测效率,相比传统的分析方法更具经济和实用性。

这在大规模环境监测中具有明显优势,有助于提升环境监测的可持续性和持续性。

研究开发基于分子印迹技术的环境污染监测方法,不仅有助于改善环境监测的技术手段和水平,也有助于保护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社会意义。

2. 正文2.1 分子印迹技术原理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通过特定化学反应在聚合物内部形成与目标分子空间结构和功能上高度匹配的探针分子,从而使聚合物具有高选择性捕获、识别和转换分子的能力的方法。

分子印迹技术及其应用

分子印迹技术及其应用

分子印迹技术及其应用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利用生物和化学原理,针对特定分子的选择性识别和分离技术。

通过分子印迹技术,可以制备出具有特定分子识别性的分子印迹材料,在分离、检测和定量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一、分子印迹技术的发展历程分子印迹技术自1970年代提出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改进,现已成为一种成熟的技术。

其发展历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初步探索阶段(1970年代-1980年代):在这个阶段,科学家们尝试通过合成各种聚合物来制备分子印迹材料,并开始研究分子印迹材料的特异性和选择性。

2. 技术改进阶段(1990年代-2000年代):在这个阶段,科学家们开始采用新的聚合物合成方法和控制技术,使得分子印迹材料的特异性和选择性得到了极大提高,并开始研究分子印迹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

3. 微纳技术应用阶段(2010年代至今):在这个阶段,科学家们开始利用微纳技术制备分子印迹材料,并尝试将其应用于各种领域,如生物医学、环境检测等。

二、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是基于模板分子与聚合物之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来制备分子印迹材料。

具体步骤如下:1. 模板分子选择:选择具有特定结构及性质的分子作为模板分子,并与功能单体一起共聚合或交联生成聚合物。

2. 聚合体制备:在模板分子的作用下,功能单体参与聚合或交联反应,在模板分子的“引导”下,其它单体则不参与反应,从而形成模板分子的“印迹”空腔,最终得到具有特异性的分子印迹材料。

3. 分子印迹材料性能评价:通过评价分子印迹材料在分离、检测和定量领域的特异性和选择性来判断其性能。

三、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分子印迹技术在药物检测、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1. 药物检测:利用分子印迹技术制备出特定药物印迹材料,在药物检测和分离中具有很高的选择性和灵敏度。

例如,根据药物的结构特点,可设计出具有选择性对某种药物进行分离的纯化工艺,从而控制药物的质量。

2. 环境监测:利用分子印迹技术制备出特定污染物印迹材料,在环境检测中具有很高的选择性和灵敏度。

分子印迹技术

分子印迹技术

分子印迹技术分子印迹技术——实现高选择性分子识别的有效手段摘要: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高度选择性的分子识别方法,它基于分子模板和功能单体的相互作用,实现对目标分子的特异性识别。

本文首先介绍了分子印迹技术的发展背景和原理,然后详细讨论了其在生物医药、化学分析和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并展望了分子印迹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1. 引言分子识别是在复杂混合物中特异性地识别目标分子的过程。

传统上,分子识别主要依赖于结构和功能的相互补充。

然而,由于目标分子与其他分子相似性较高,一些具有相似结构和性质的分子也会被识别为目标分子,导致识别效果不理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分子印迹技术应运而生。

2. 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分子印迹技术基于模板分子和功能单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模板分子和功能单体的共价或非共价交联,构建出具有高度结构特异性和选择性的分子识别材料。

这种材料被称为分子印迹聚合物。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过程分为三步:模板分子的选择与固定、功能单体与模板分子的共聚合、除模获取印迹空位。

首先,选择目标分子作为模板,与具有亲和性的功能单体相结合。

然后,在适当的条件下,将功能单体与交联剂一起聚合,形成聚合物。

最后,通过去模板的方式将模板分子从聚合物中除去,留下与目标分子分子结构特异性相匹配的空位。

3. 分子印迹技术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分子印迹技术在生物医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药物传递系统中,分子印迹聚合物可以作为药物的载体,实现对药物的靶向输送。

此外,分子印迹聚合物还可以用于分离和富集生物标志物,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4. 分子印迹技术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分子印迹技术在化学分析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分子印迹聚合物可以用于选择性吸附和分离复杂样品中的目标分子,从而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此外,分子印迹技术还可以用于污染物的检测和分离,有助于环境保护和治理。

5. 分子印迹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分子印迹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

分子印迹技术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

分子印迹技术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

分子印迹技术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独特的生物分析技术,它使用分子印迹材料(MIPs)以高度特异和选择性地捕获特定分子。

这种技术可以在多个领域和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如生物医学、环境分析和食品安全等。

本文将探讨分子印迹技术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

1.分子印迹技术是什么?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在聚合物基质中通过模板分子进行选择性捕获的技术。

MIPs可以是聚合物或高分子材料,可以选择性地与目标分子相互作用,从而实现特异性捕获。

该技术包括在聚合物基质中聚集模板分子,然后通过交联聚合反应固定它们,最后去除模板分子以形成MIPs。

2. 分子印迹技术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分子印迹技术可以应用于生物分析的多个方面,如药物筛选、蛋白质分离和生物分子检测等。

药物筛选:分子印迹技术可以用于药物筛选,例如筛选具有突变蛋白的新型抗癌药。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使用分子印迹材料,将抗癌药的分子结构与已知的突变蛋白结构进行匹配,从而选择最优化的药物。

蛋白质分离:分子印迹技术可以用于蛋白质分离。

通过选择性捕获特定蛋白质,分子印迹技术可以将混合物分离成不同的组分,以分析和识别它们。

这种技术对于精确的蛋白质鉴定和组织学研究都非常有用。

生物分子检测:分子印迹技术还可以用于生物分子的检测。

例如,可以使用MIPs捕获特定肿瘤标志物,以达到高度敏感且特异的肿瘤筛检。

在肿瘤筛检中,该技术与传统抗体检测方法相比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性。

3. 分子印迹技术与传统技术的比较与传统技术相比,分子印迹技术具有很多优势。

传统技术通常是依据成像技术、免疫技术和重组蛋白技术等来实现对生物分子的检测;而MIPs具有更广泛的应用范围和更强的特异性。

此外,MIPs可以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因为它们在生物分析中始终具有相同的分子结构。

4. 结论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独特的生物分析技术,在许多领域和应用中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药物筛选、蛋白质分离和生物分子检测等方面,该技术不仅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灵敏性,而且还具有应用范围广、重复性和稳定性高的特点。

三种分子印迹的原理与应用

三种分子印迹的原理与应用

三种分子印迹的原理与应用1. 引言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基于分子识别的方法,通过合成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来选择性识别目标分子。

根据不同的制备方法,可以分为三种分子印迹:非共价相互作用型、共价相互作用型和半共价相互作用型分子印迹。

2. 非共价相互作用型分子印迹非共价相互作用型分子印迹主要利用分子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如氢键、范德华力等)来识别目标分子。

主要工艺包括自组装、缩合聚合法和前驱体中位取代法。

•自组装法:通过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形成一定的分子间作用力,进而在功能单体中自组装形成孔道结构来识别目标分子。

•缩合聚合法:通过在模板分子周围引入功能单体,通过缩合反应形成共价键,生成聚合物介孔结构,实现对目标分子的识别。

•前驱体中位取代法:通过将模板分子置于功能单体中间位置,然后利用引发剂诱导交联反应,形成孔道结构以识别目标分子。

3. 共价相互作用型分子印迹共价相互作用型分子印迹是利用目标分子与功能单体之间通过共价键形成的稳定连接来实现目标分子的选择性识别。

主要有两种方法:原位聚合法和后位聚合法。

•原位聚合法:在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经过共价键连接后,以功能单体为单体发起剂进行自由基聚合,最终形成孔道的聚合物结构来选择性识别目标分子。

•后位聚合法:首先将模板分子稳定连接在载体上,然后对功能单体进行自由基聚合反应,最终脱除模板分子,形成孔道结构用于识别目标分子。

4. 半共价相互作用型分子印迹半共价相互作用型分子印迹是利用目标分子与功能单体之间通过共价键和非共价键(如氢键)形成的半共价键连接来实现目标分子的选择性识别。

•比较常见的方法是利用共轭自由基诱导剂(CDRI)作为共价发起剂,引发功能单体的自由基聚合,最终形成聚合物介孔结构,实现对目标分子的识别。

5. 应用分子印迹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生物医学领域:可以用于药物分析、生物传感器等。

例如,可以使用分子印迹聚合物来选择性识别某种药物,从而实现药物检测和分离纯化。

环境污染的分子印迹技术研究

环境污染的分子印迹技术研究

环境污染的分子印迹技术研究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不仅影响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存,也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环境污染所引发的问题有很多,如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

在这些环境污染中,有些污染物是难以检测和鉴定的,因而对环境的影响也就更为隐蔽且严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种名为“分子印迹技术”的新型技术。

本文将从该技术的定义、原理、应用和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什么是分子印迹技术?分子印迹技术,英文名为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ology(MIT),指的是一种基于分子自组装的高分子材料制备技术。

其利用化学方法,将目标分子与模板分子共同经历聚合反应后,从高分子材料中去除模板分子,形成目标物分子特异性的空位结构,以此实现对目标物分子的高效分离、富集和检测。

二、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在高分子材料中诱导目标分子与模板物质的作用,形成由目标分子的基团和模板分子的基团组成的复合物。

这个复合物主要通过自组装反应构成,使得目标分子和模板分子结合到一起,经过配合剂的缩聚反应形成高分子材料,并在去模板后,在材料中留下一定的目标分子特异性的空位结构,让目标分子能够与之相互作用并排斥与其不相关的分子,从而达到分离、富集和检测目标分子的目的。

分子印迹技术可以制备具有真正分子识别能力的高分子材料,这种材料的分子构型与目标分子构型相似,因此具有选择性、特异性和重现性。

三、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高效、特异且灵敏的分析检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环境检测、医学诊断、食品安全等领域。

在环境监测方面,它可以检测一些难以检测和鉴定的化学物质,如农药、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具有极高的检测灵敏度和选择性。

在医药领域中,分子印迹技术可以制备具有高度特异性的分子印迹聚合物,用于体外识别和定位靶分子,从而实现体内疾病诊断和治疗。

在食品安全领域,分子印迹技术可以用于深入研究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如致癌物、重金属、农残等,为食品安全提供有效的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印迹技术及其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摘要:分子印迹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本文阐述了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与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介绍了该技术在环境领域中的若干应用,提出了分子印迹技术将为环境领域的科学研究开辟一条新路等观点。

关键词:分子印迹;分子印迹聚合物;环境领域分子印迹技术是指为获得在空间结构和结合位点上与某一分子完全匹配的聚合物的实验制备技术。

它最初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免疫学。

1972年首次成功制备出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 imprinted polymers,简称MIPs),这项技术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

近10年来分子印迹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并在医药、食品、军事、化工和环境等领域显示出广泛的应用前景。

分子印迹技术原理以及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分子印迹技术是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的技术,其制备过程包括三个步骤:一是使目标分子(即印迹分子,模板分子)与特定功能单体通过共价或非共价作用形成复合物;二是在复合物中加入交联剂,使其在复合物周围与功能单体聚合,形成刚性的高分子聚合材料;三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模板分子从聚合物中取出,该聚合物即分子印迹聚合物,简称MIps,便产生与模板分子的形状、大小和官能团的固定排列相匹配的印迹孔穴。

对模板分子具有“记忆”能力由于用不同的模板分子制备的MIPs具有不同的结构和性质,一种MIPs只能与一种分子结合,也即MIPs对该模板分子具有选择性结合作用。

根据印迹分子与功能单体间作用力的性质。

通常将MIPs分为共价结合型(预组装型)、非共价结合型(自组装型)和综合型。

共价结合型印迹过程单体和模板分子间的作用力强,形成的复合物稳定。

所得的印迹聚合物对模板分子具有高的选择性,但印迹过程比较复杂,从聚合物中除去目标模板分子较为困难。

而且结合与解离速度缓慢,不利于分离。

目前。

用此法已获得一些酯、酮、醛、糖类及其衍生物、甘油酸及其衍生物、氨基酸及其衍生物、铁转移蛋白酶、联辅酶和西佛碱等化合物的MIPs。

非共价结合型印迹技术主要是利用较弱的分子间作用力来形成复合物,印迹过程较为简单,可在温和的条件下除去模板分子。

但易导致所得的空穴对模板分子的亲和力不均一。

这种类型的MIPs包括一些染料、酸、胺类、维生素、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多肽、苄眯、激素、除草剂、金属、核酸和蛋白质等。

综合型印迹技术是将以上两种技术结合起来。

得到兼有共价型亲和性强、选择性高以及非共价型操作条件温和等特点。

早期研究中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是块状的,使用时研成细末。

近年来的MIPs主要有四种形态,其制备技术也有所不同,如图MIT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环境样品具有种类多、组分复杂、浓度低、且易变化等特点、需要一个能够针对这些特点进行快速简便检测的分析方法。

而分子印迹聚合物能够在复杂的体系中识别专门的化合物,即具有专属性,能够很好地将待分析污染物从复杂的环境体系中分离出来。

分子印迹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涌现出来了很多新型的分子印迹材料,这种印迹材料克服了传统印迹材料制备过程繁琐,传质速度慢,吸附容量低的缺点。

随着分子印迹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环境工作者越来越认识到分子印迹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应用的广阔前景。

1、在固相萃取中的应用由于MIT的出现,可以用固相萃取(试样富集)代替溶剂萃取,并且可利用MIPs 选择性富集目标分析物。

它既可以在有机溶剂中使用,在优化条件下又可在水溶液中使用,与其他萃取过程相比,具有独特的优点。

MIPs的选择性和亲和性强,用作固相萃取剂,可克服环境试样体系复杂、预处理手续繁杂等不利因素,为试样的采集、富集和分析提供了方便,特别对于痕量分析具有重要作用。

在环境检测中,如环境中广泛存在的除草剂、雌性激素、杀虫剂等痕量物质经MIPs吸附富集处理后,可提高对这些物质的检测灵敏度。

2、在膜分离中的应用MIPs膜分离技术是利用MIPs膜对某一分子的高度选择性,将其从基质中吸附并分离出来。

MIPs膜不仅对目标分子吸附的选择性和容量均很高,而且具有处理量大、易放大的特点。

将MIPs应用于膜分离的物质有氨基酸及其衍生物、肽、除草剂等。

吸附实验结果表明,茶碱的吸附量远大于咖啡因。

深度水处理技术是通过微滤、超滤、纳滤或反渗透技术去除水中的杂质,没有选择性,在去除有害物质的同时,一些有益的离子也被去除。

而用MIPs膜可以高度选择性地去除和分离水环境中的农药、除草剂、雌性激素、重金属以及放射性物质等,并保留饮用水中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如钾、钠、锌、钙等)。

可以预见MIPs膜技术在饮用水的处理中将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3、在传感器中的应用传感器通常是指由敏感部件与转化器紧密结合,对特定物质组分具有选择性和可逆响应的分析装置。

生物传感器虽然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但由于用作分子识别元件的生物活性组分极易变性失活、传感器的制作成本高、可供使用的生物活性组分的种类有限等不足,限制了它的大规模应用。

由于MIPs具有高度交联的结构、稳定性好、能在高温、高压、强酸、强碱、有机溶剂等苛刻环境中使用,将MIPs用作分子识别元件就会使传感器在保持较高的选择性和灵敏度的同时,提高耐受性,而且MIPs不易被生物降解破坏,可多次重复使用,易于保存。

由MIPs制成的传感器已经用于除草剂、糖类、核酸和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医药、毒素、溶剂和蒸气等的检测。

利用分子印迹固溶胶技术建立了荧光探针传感器,在显微镜下可以根据荧光点数检测滴滴涕(DDT),响应时间为60s,每次用完后用丙酮冲洗可反复使用。

随着MIPs研究的不断深入,制备含有多种印迹聚合物的敏感层,实现污染物的在线监测与多分析物的同时检测将成为现实。

4、MIPs的酶催化作用因为MIPs内的孔穴类似于酶活性中心,因此具有模拟酶催化作用。

由于分子印迹可以获得具有特定取向的功能位点,人们便通过分子印迹得到酶的结合部位与催化基团,从而与底物结合并催化底物反应以显示出酶的活性;由于过渡态能促进产物的生成,所以将过渡态类似物成功印迹也可以显示出酶的催化活性。

这种模拟酶同天然酶相比的最大优点是稳定性好、寿命长;分子印迹对酶的活性调控也将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对于没有天然酶催化的反应也可以通过分子印迹的方法得到模拟酶。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种类越来越多,大多数物质将释放于环境中,在天然酶和微生物的作用下难以降解或降解速度很慢,若长期残留在环境中将对人类及生物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利用MIPs作为降解化学污染物的催化剂,可加速降解速率,将成为环境修复中的又一研究方向。

5、MIT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分子印迹吸附剂因其对目标分子选择性强、吸附速率快、吸附容量大、易脱附等优点而引起人们将其用于重金属废水处理的兴趣。

将金属离子的配位作用引入分子印迹技术为重金属离子废水处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Nj、cu、Pb、Cr、Fe等离子的吸附处理。

江伟等采用分子印迹技术,以Pb2+为印迹离子,制备了铅印迹壳聚糖包覆硅藻土微球(PbCSDE)。

研究了PbCSDE对红景天水煎液中重金属Pb2+、Cu2+的吸附,考察了吸附时间、溶液pH对吸附的影响。

与732商业树脂比较,PbCSDE对红景天水煎液中Pb“、Cu2+的吸附能力提高了2倍多。

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发展尽管目前分子印迹技术发展的速度比较快,但仍然存在一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分子印迹和识别过程的机制将从目前的定性和半定量描述向完全定量描述发展,从分子水平上真正弄清楚印迹和识别过程;在水相中的制备和识别是历来存在的问题,影响了MIP在水性条件下的应用。

期望在不久的将来,开发出更多的MIP能在水相和气相中发挥识别作用。

此外,用于气相中识别的MIP研究也需要加强。

能寻找到更廉价的模板及合成材料,降低某些分子印迹聚合物的成本;更易于洗脱的模板分子和更好的洗脱剂,彻底的洗脱其中残留的模板分子,解决MIP 的模板渗漏问题。

合成种类更多、性能更好的功能单体和交联剂,改善分子印迹聚合物吸附特性,增加其吸附容量,使吸附底物的种类多样化。

印迹技术将从小分子、超分子逐渐过渡到核苷酸、多肽、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甚至生物活体细胞。

参考文献:[1]Ellen Verheyen, Joris P. Schillemans, Martin van Wijk, Marie-Astrid,Demeniex, Wim E. Hennink,Cornelus F. van Nostrum. Challenges for the effective molecular imprinting of proteins,Biomaterials 2011,32:3008-3020.[2]Yong-zhen Yang, Xu-guang Liu, Bing-she Xu.Recent advances in molecularimprinting technology for the deep desulfurization of fuel oils,New Carbon Materials, 2014, 29(1):1–14.[3]朱德龙.分子印迹材料研究进展及其在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9):31.[4]赖家平,何锡文,郭洪声,梁宏.分子印迹技术的回顾、现状与展望[J].分析化学评述与进展,2001(7):836-844.[5]周勤,袁笑一.分子印迹技术及其在环境领域的应用[J].科技通报,2005 ,21(1): 110-114.[6]王硕,陈双,方国臻,张岩,乔好.分子印迹技术在环境雌激素检测中的应用[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07,26(6):99-103.[7]金红华,王娟,张兰,吴希子,张文平,陈增松.分子印迹技术在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J].化工环保,2006,26(4):295-298.[8]肖华花,刘国光.分子印迹技术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化学通报,2009,72(8):701-705.[9]徐洁,叶芝祥,张丽,杨迎春.基于分子印迹技术的敌百虫农药传感器的研制[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7,19(9):1021-1024.[10]石丹,张江华,吕斌.基于分子印迹技术的环境监测新方法[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39(5):358-360.[11]安富强.新型表面分子印迹技术的建立及其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研究[D].太原:中北大学,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