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晚清的中国近代化进程

合集下载

晚清近代化的转型

晚清近代化的转型

2013级 历史
2.从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看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双重影响
(1)破坏性使命 ①政治上:领土与主权大量丧失。 ②经济:两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 原料,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 市场体系。 ③思想:自大、排外的观念被打破,天朝上国观念幻灭。 (2)建设性 ①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商企业的建立,为中国 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诞生提供了条件,客 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②思想: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 潮,从思想上揭开了近代化的序幕。 ③社会生活:对中国人民的生活、思想观念、城市的近 代化、社会生活等产生了积极影响。
2013级 历史
1.用不同的史学范式分析西方列强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 革命 史观 现代化 史观 整体 史观
文明 史观 社会 史观
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 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 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 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 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但是是 客观事实),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 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 始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 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 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2013级 历史
(三)思想文化——西学东渐,渐趋科学化、理性化 1、地主阶级抵抗派(林、魏等19世纪40—60年代)、洋 务派(19世纪60—90年代),“师夷长技”、“中体西 用”,本质上维护清王朝统治,主张学习西方,处于探 索的物质层面。 2、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观点、影响。 (2)康梁维新思想的产生(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 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各自的主张。 3、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共和思想——三民主义 (1)形成背景: (2)形成: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首次提出。 (3)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各自的内 涵、地位与影响) (4)评价:积极﹢消极

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晚清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的转型时期,中国社会从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

社会性质发生巨大变化,社会经济结构、阶级关系、政治统治、思想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在这一时期也开始起步并逐步发展。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知识归纳一、晚清政局的演变1.鸦片战争前夕清朝政治的腐朽从乾隆后期开始,清朝政治的腐败日益暴露,表现为:①官场中,结党营私,互相倾轧,卖官鬻爵,贿赂成风。

②军队里,装备陈旧,操练不勤,军备废弛,纪律败坏。

③财政上,国库日益亏空,入不敷出。

④阶级关系上,阶级矛盾激化,农民的反抗斗争越来越激烈。

⑤清朝统治集团中,以"天朝上国"自居,皇帝和大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

2.19世纪中期,清朝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及政局的变动(1)内忧外患的形势①内忧:鸦片战争后,阶级矛盾激化,各地起义不断。

1851年,爆发太平天国运动;1853年,太平军建立了同清朝对峙的政权;1853~1856年,太平天国发动北伐、西征和东征,深入到清朝统治中心地区,攻破江南、江北大营,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统治。

②外患: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割地、赔款、通商,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去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英法联军攻占了清朝统治中心北京,火烧了皇家园林圆明园,清朝皇帝弃城出逃。

(2)清朝政局的变动①总理衙门的设立。

总理衙门是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②辛酉政变和"借师助剿"。

1861年慈禧太后和奕沂发动政变,逮捕了辅政大臣,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奕沂为议政王。

以辛酉政变为契机,中外反动势力开始走上公开勾结的道路。

1862年初,清政府决定向英法两国"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③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

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晚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它标志着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以及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这个时期的中国,面临着众多复杂的问题:内忧外患,社会落后,经济不发达,科技落后,政治制度落后,社会风气陈旧等等。

为了理解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了解晚清时期的历史巨变和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是非常必要的。

一、晚清时期的历史背景晚清时期,是清朝最后一个时期,从19世纪60年代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

这个时期是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因为在这个时期,中国面临了内忧外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各方面都面临着严重的困境和挑战。

在这个时期,中国先后遭受到了八国联军入侵、义和团运动、甲午战争等一系列的外部侵略和内部动荡,使得中国社会乱象丛生,经济衰退,封建势力更加嚣张,形势十分危急。

二、晚清时期的历史巨变1. 外部侵略和帝国主义压迫:在晚清时期,中国因为各种原因,失去了对外贸易的控制,经济衰退,无力抵御列强控制的资本主义体系以及其殖民化扩张的政治压力。

列强对中国的掠夺和割让,直接催化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并滋长了中国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尊心。

2. 内部政治变化: 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中国政治历经百折不挠的改革,其中有康有缪、有光绪维新、有戊戌变法等等,吸收和学习了外国的先进文明和文化,使得中国逐步向近代化转型。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官员贵族和大家族的反对,这些政治改革都失败了。

3. 内部经济变化: 在晚清时期,中国的经济萎靡不振,但同时,商业、货币、地产、铁路、邮政等领域的发展也逐渐加快。

这表明,中国经济已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型,并正逐步走向全面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4. 文化和思想改革: 在晚清时期,各种思潮和思想相互交融、碰撞。

一批现代科学和技术、哲学、政治、文学等领域的新思想、新学派、新的文化气息涌现出来,打破了旧有的思想桎梏,催生了民主、权利、法制、国家、民族、性别等一系列现代性的概念和观念,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辟了道路。

清代社会历史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清代社会历史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清代社会历史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

清朝是一个较为特殊的时代,既有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也接受了外来文明和科技的影响。

因此,清代社会历史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促进作用,也有阻碍作用。

本文将从清代社会历史的政治、军事、文化和经济四个方面,来探讨清代社会历史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一、政治方面清朝政治制度与前代不同,采用了满族传统的封建制度,并发展成为封建专制主义。

这将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带来一定的阻碍作用。

一方面,封建专制主义强化了国家对权利的掌控,限制了社会的自由和个人的权利。

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封建专制国家,清朝崇尚武力和农业,忽视市场经济和商业文明。

这导致清朝在政治上缺乏经验和能力,无法适应现代化的社会需要。

二、军事方面清朝时期,中国的军队在装备和战术上相对落后。

这与欧洲列强高超的军事技术水平形成了鲜明对比。

清朝政府虽采纳了一些新的武器和战术,如西式火炮和火枪等,但这些武器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军事优势。

尤其是在鸦片战争中,中国军队普遍装备落后,战术失误严重,导致惨败。

这也凸显出清朝在军事上的落后,很难支撑起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军事需求。

三、文化方面文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清朝时期,中西文化的交流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发展。

尽管中国的传统文化仍占主导地位,但西方的经验和思想也逐渐传播到中国。

这优势的一面是促进了教育和思想的进步,有助于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但这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文化冲突和国家认同危机。

因此,清朝的文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挑战作用。

四、经济方面清朝时期,中国经济的主导力量是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相对落后。

尽管在清朝的后期,中国的经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现代化,但这并没有成为中国实现现代化进程的根本力量。

相反,中国的经济问题仍然相当严重,如贫富不均,低工资,高失业率等。

这表明清朝时期的经济体制存在诸多缺陷,让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战。

浅议晚清的中国近代化进程

浅议晚清的中国近代化进程

浅议晚清的中国近代化进程摘要:中国晚清近代化的领导者们缺乏务实精神和冷静态度。

他们忽视了中国的特定国情,企盼通过短期努力就使中国的近代化取得突破,一旦受挫便又一蹶不振。

他们还缺乏求同存异的气量和胸怀,仅因实现目标的途径不同便互相攻讦,势同水火,这更加使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布满了迷雾。

关键词:近代化;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进程所谓近代化,在欧美各国就是资产阶级通过反对封建势力的斗争,使社会摆脱中世纪的封建形态而资本主义化。

中国的近代化,并没有遵循历史发展的规律。

“中国的近代化,亦称之为‘现代化’,指从1840——1949年期间的资本主义现代化。

无论是现代化,还是近代化,归根到底是在近代中国决定承担近代化任务的主要载体都是中国的资产阶级,因此近代化实际上也是资本主义化。

”①鸦片战争的失败,并没有使国人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腐败,仅仅使部分有识之士承认了洋人的“船坚炮利”。

于是,这些有识之士就开始了探求“师夷之长”的道路。

中国的近代工业化正是从武器的近代化开始的,影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洋务运动由此产生。

而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告结束,败于“蕞尔小夷”的严峻现实,割地赔款的巨创深痛,给中国社会以全方位、深层次的巨大震荡。

于是,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洋务运动结束了,维新运动早产了,清末“新政”应时而出。

一时近代化的前途变得更为坎坷。

本文拟通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重大历史事件,来分析中国晚清的近代化进程。

学术界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的看法众说纷纭,如吴承明认为,提出以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为主题,探讨洋务运动与近代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外交的关系,探讨洋务运动与当时的社会环境问题,这是一个跃进。

②茅家琦、虞晓波在其文章中指出,甲午战后在政治上掀起维新变革思潮的同时,经济上也出现了以设厂自救、振兴实业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爱国热潮,大大加快了近代化的步伐。

③一、洋务派引导的洋务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发端洋务运动发生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是和当时世界近代化运动的蓬勃发展密切相关的。

中国古代历史清朝后期与近代变革

中国古代历史清朝后期与近代变革

中国古代历史清朝后期与近代变革中国历史上的清朝后期与近代变革是一个动荡而复杂的时期,对于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段历史时期中,中国逐渐衰弱,面临内外各种挑战,但也经历了一系列变革与尝试,给后世留下了重要的教训与启示。

一、清朝衰落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时间长达274年,入主中原后曾一度实现统一和繁荣。

然而,清朝后期的衰落却不可避免。

造成清朝衰落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民族矛盾、政治腐败、革命思潮的兴起等。

清朝内部的民族矛盾是导致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满族作为清朝的统治者,一直存在着与汉族等其他民族的隔阂,使得国家的凝聚力受到削弱。

同时,满清政府的官员多以满人为主,封建等级制度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

政治腐败也是清朝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清朝后期的政府腐败严重,官员们贪图私利,虐待百姓,使得国家经济逐渐衰退,百姓生活困苦。

而清朝政府对外政策的软弱无力,使得中国逐渐失去了国际上应有的地位和影响力。

革命思潮的兴起也对清朝产生了重大冲击。

九十四年来,清朝内外频繁爆发了一系列反清起义和改革运动,如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等,不断动摇着清朝的统治根基。

同时,列强的侵略也加剧了清朝政治的动荡,加速了其衰落的进程。

二、近代变革的尝试面对衰落和挑战,清朝后期的中国开始了一系列近代变革的尝试,试图实现国家的振兴与复兴。

这些变革既是政治变革,也是经济、军事等多个领域的改革,为中国后来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戊戌变法是清朝末年的一次重要政治改革。

光绪皇帝在戊戌变法中试图通过新法推行君主立宪制度,取消特权,推进现代化建设。

然而,由于内外因素的干扰,戊戌变法最终未能达到预期目标,被清朝保守势力所瓦解。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变革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标志着中国政治体制的根本性变革,为中国开启了近代化的大门。

此外,科技与军事等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对晚清的看法

对晚清的看法

对晚清的看法晚清是指清朝在其末期的时期,即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时期。

这个时期是清朝逐渐衰落和灭亡的阶段,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对晚清的看法各有不同,有人认为晚清是一个腐朽落后、弱不禁风的时代,而也有人认为晚清是一个时代变革的起点。

在我的看法中,晚清是一个混沌而动荡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矛盾重重的时代。

晚清的政治腐败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在晚清时期,清朝的政治体制已经陷入了腐败的泥淖之中。

官员贪污受贿、权力滥用、官场门阀等问题层出不穷,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利益和民众的福祉。

这种政治腐败不仅导致了清朝政权的衰落,也加剧了社会的不满和动荡。

晚清社会的动荡不安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晚清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内忧外患,农民起义、外国侵略等问题相继出现。

八国联军入侵、义和团运动等事件,使得中国社会陷入了动荡和混乱之中。

社会的动荡不仅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也进一步加剧了清朝政权的衰败。

晚清的经济崩溃也是晚清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

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和内外压力的叠加,中国的经济陷入了困境。

封建农业经济的衰落、国际贸易的不平衡等问题使得中国的经济状况日益恶化。

这种经济崩溃不仅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也加剧了清朝政权的衰落。

但是,晚清也是一个时代变革的起点。

在晚清时期,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兴起,新式教育、报刊、科学技术等现代文明的影响逐渐渗透到中国社会。

这种启蒙思潮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为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晚清时期还出现了一批有识之士,他们积极倡导变法,试图改革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为中国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晚清是一个混沌而动荡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矛盾重重的时代。

晚清的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和经济崩溃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清朝政权的衰落。

然而,晚清也是一个时代变革的起点,思想启蒙运动和变法运动为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因此,对晚清的看法应该是全面客观的,既要看到晚清的弊端和不足,也要看到晚清的积极因素和变革的潜力。

清朝的政治改革与现代化进程

清朝的政治改革与现代化进程

清朝的政治改革与现代化进程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存在时间长达268年。

尽管清朝在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等方面充满了封建色彩,但它也不断进行政治改革,并努力推动现代化进程。

本文将探讨清朝的政治改革与现代化进程之间的关系。

首先,清朝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来巩固其统治地位。

康熙帝以及雍正帝等清朝的一些明君对政权的巩固起到了重要作用。

康熙帝实施了很多鼓励农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同时还实行了“征逆”政策来巩固中央政权。

而雍正帝则对盗贼团伙进行打击,通过清除内乱因素巩固了王朝的统治。

这些政治改革是清朝在政治方面稳定统治,并通往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一步。

其次,清朝也积极推动现代化进程。

在清朝后期,特别是乾隆时期,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领域推进。

在科学技术方面,乾隆皇帝倡导学术研究,鼓励科技进步,为社会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在经济方面,清朝实施了贸易开放政策,积极与外国进行合作,推动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发展。

在政治方面,清朝通过加强中央集权、推行君主立宪等措施,试图将中国推向现代化的道路。

然而,清朝的政治改革与现代化进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清朝的末期,一系列内外因素使得政治改革和现代化进程遭遇了阻力。

由于统治者对现代化的认识和封建观念的依赖,使得在政治改革的过程中遭遇了诸多困难。

同时,与外国的接触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等。

这些因素使得政治改革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受到了限制,清朝逐渐失去了对国家的有效统治。

尽管如此,清朝的政治改革与现代化进程仍然为中国的进步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政治改革的探索为中国的现代国家制度奠定了基础,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打下了基础。

即使在清朝的衰亡阶段,种子仍然在发芽,为中国后来的现代化进程埋下了伏笔。

总之,清朝虽然是一个封建王朝,但在其统治的过程中,也积极进行了政治改革,并推动了现代化进程。

这些政治改革与现代化进程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晚清的中国近代化进程摘要:中国晚清近代化的领导者们缺乏务实精神和冷静态度。

他们忽视了中国的特定国情,企盼通过短期努力就使中国的近代化取得突破,一旦受挫便又一蹶不振。

他们还缺乏求同存异的气量和胸怀,仅因实现目标的途径不同便互相攻讦,势同水火,这更加使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布满了迷雾。

关键词:近代化;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进程所谓近代化,在欧美各国就是资产阶级通过反对封建势力的斗争,使社会摆脱中世纪的封建形态而资本主义化。

中国的近代化,并没有遵循历史发展的规律。

“中国的近代化,亦称之为‘现代化’,指从1840——1949年期间的资本主义现代化。

无论是现代化,还是近代化,归根到底是在近代中国决定承担近代化任务的主要载体都是中国的资产阶级,因此近代化实际上也是资本主义化。

”①鸦片战争的失败,并没有使国人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腐败,仅仅使部分有识之士承认了洋人的“船坚炮利”。

于是,这些有识之士就开始了探求“师夷之长”的道路。

中国的近代工业化正是从武器的近代化开始的,影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洋务运动由此产生。

而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告结束,败于“蕞尔小夷”的严峻现实,割地赔款的巨创深痛,给中国社会以全方位、深层次的巨大震荡。

于是,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洋务运动结束了,维新运动早产了,清末“新政”应时而出。

一时近代化的前途变得更为坎坷。

本文拟通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重大历史事件,来分析中国晚清的近代化进程。

学术界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的看法众说纷纭,如吴承明认为,提出以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为主题,探讨洋务运动与近代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外交的关系,探讨洋务运动与当时的社会环境问题,这是一个跃进。

②茅家琦、虞晓波在其文章中指出,甲午战后在政治上掀起维新变革思潮的同时,经济上也出现了以设厂自救、振兴实业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爱国热潮,大大加快了近代化的步伐。

③一、洋务派引导的洋务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发端洋务运动发生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是和当时世界近代化运动的蓬勃发展密切相关的。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终于在此时付诸实践。

洋务运动的推动者不想太多的去触动传统思想,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传统思想的信徒。

那时保守派与洋务派的分歧不在根本的思想认识上,而在于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与做法上。

例如,对于铁路的不同态度。

当然,与保守派相比,洋务派还算进步的,他们毕竟睁开了半只眼睛,主张“师夷之长”,尽管这种“长”完全是技术性的。

但是,洋务派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封建传统文化,这才是洋务运动失败,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极为缓慢的根本原因。

甲午战争对长达30年的洋务运动做了一次总检验,结果表明“自强”、“求富”的目的远未达到。

今后中国的近代化应该如何深入呢?战火甫熄,《马关条约》墨迹未干,①林家有.孙中山的革命观——兼论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236.②吴承明.世潮·传统·近代化[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86.光绪帝便宣示中外:“嗣后我君臣上下,惟当坚苦一心,痛除积弊,于练兵、筹饷两大端尽力研求,详筹兴革。

勿存懈志,勿骛虚名,勿忽远图,勿沿故习,务期事事核实,以收自强之效。

朕于中外臣工有厚望焉!”①洋务派的后起之秀张之洞更是一口气提出了九条建议:亟练陆军、亟练海军、亟造铁路、分设枪炮厂、广开学堂、速讲商务、讲求工政……②由上可见,战后君臣都有把洋务运动进行下去的决心。

甲午战后,除了练兵以外,其他洋务活动的步伐骤然放慢。

总之,洋务活动虽未完全停止,但已称不上是“运动”了。

正在进行中的缓慢发展的中国近代化突遭打击,这就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战后李鸿章一蹶不振,洋务派分化、对立,使中国近代化失去了来自实权阶层的推动力量。

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实际组织者,甲午战败,他固然不能辞其咎,成为众矢之的,群议指责,“国人皆曰可杀”,其“一生事业,扫地无余”③。

不久,朝廷将他从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任上调入内阁办事,以削其权,李鸿章在这种情况下转而苟安自保。

洋务派的另一关键人物、首倡“自强”的恭亲王奕 则转变为顽固派,成为近代化深入的阻力。

张之洞虽雄心勃勃,但实属孤立无援,加之和战之际反对割地,曲高和寡,已同李鸿章势如水火。

可见此时洋务派已难以形成一支团结一致的政治力量了,洋务派的失势使中国近代化的发展面临着更大的阻力。

洋务运动的过早结束,削弱了中国近代化进一步发展的物质基础。

洋务运动期间大规模舰队的编练,大型企业的建立,曾受到世界的瞩目。

尤其是亚洲最大的钢铁企业——汉阳铁厂建成时,西方称之为比强兵劲旅更为可虑的“黄祸”④,但甲午战后,由于财政上的原因,这种大规模的建设便停止了。

虽然洋务运动具有片面性,目的也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持续30多年的洋务运动,还是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表现在:(一)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人现代民族主义意识的增长,推动了中国人与现代社会的接轨鸦片战争以后,传统的民族主义意识在新的环境下开始改变,人们逐渐认识到中国不过是多元世界中的一个有限的政治实体,这就萌发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而这种民族主义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不断强化。

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进一步受到外部世界的生存挑战和现代文明示范的刺激,发生了洋务运动。

洋务派高举“中体西用”的旗帜,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力图“借法自强”,这是现代民族主义在这一历史阶段的表现形式。

李鸿章说:“资取洋人长技”制器练兵,是“御侮之资,自强之本”⑤。

他在创办轮船招商局时又说:此举是为了“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⑥。

张之洞在筹办广州织布局时同样也说:这是为了“自扩其工商之利,以保利权”⑦。

可见,在洋务派“借法自强”的口号里,包含着保卫民族利益、争取社会进步的核心。

(二)洋务运动带来了现代生产力和大工业生产方式,刺激和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生和民族意识的增长①戚其章.甲午战争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487.②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256.③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298.④戚其章. 《中日战争》[J].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1994(4).71-74.⑤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续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1997.144.⑥夏东元.《洋务运动》[J].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1961(3).6-9.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中国社会进一步出现了各种体现民族主义的思想和主张。

70年代以后,洋务派虽也创办了一些工商企业,但数量甚少,经营不力,发展缓慢,社会效益也十分有限,难以与外国资本相抗衡。

许多洋务知识分子对这种状况日益不满,他们开始批评洋务运动步子太小,速度太慢,提出“必须破除积习,大为更张”,加快发展工商业的速度。

郑观应针对官办工商业运用封建衙门式经营方式的弊害,力倡“不用官办而用商办”①,政府应鼓励和支持民族工商业。

他认为:“商务者国家之元气也,通商者舒畅其血脉也。

”他提出“商战”口号,激励人们扩展工商业:“西人以商为战,士、农、工为商助也,公使为商遣也,领事为商立也,兵船为商置也。

国家不惜巨资,备加保护商务者,非但有益民生,且能为国拓土开疆也。

……彼既以商来,我亦当以商往。

”②他因此断言:“习兵战不如习商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③。

显然,在“商战”的口号里,充满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

此外,洋务知识分子还谴责外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特别是对不平等条约中所规定的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等条款,表示了极大的不满,认为这些规定严重侵犯了中国主权,并给中国带来了无穷的祸害,他们要求通过外交途径取消这些不平等条约。

接着,外交保护权也提到了议事日程。

过去,封建统治者认为海外华侨是“自甘化外”,对他们的悲惨处境不闻不问,漠然置之,这时,人们开始认识到外交保护权也属于国家主权之一,于是主张对处境艰难的海外华侨予以保护,使“免受许多欺凌”④。

所有这些,都表明中国人近代民族主义意识的增长,这是中国人与现代社会接轨的思想动力。

(三)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洋务运动是一场没有完全成功的近代化运动,但在30多年的时间里它仍然取得了一些成果,这些成果对此后一个长时期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在各地先后创办了大约20个制造枪炮、弹药和船舰的现代军用企业,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湖北枪炮厂等。

自7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还创办了40个近代民用工矿企业,其中较重要的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电报总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等。

此外,洋务派还修筑了津沽铁路、关东铁路、台湾铁路等共计477公里,架设了沟通全国主要省份的电线数十条,基本上形成了全国的电讯网。

这些成果,不仅包括了现代生产力和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引进,同时也催促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中国大地上的生长,这是鸦片战争以后半个世纪中中国涌现的新生事物。

万事开头难,如果没有洋务运动的开路,在古老的中国要出现这些现代军事和民用企业、电讯交通等,不知要推迟多少年,而推迟的结果就很难保证不会出现像朝鲜那样由外国侵略者越俎代庖、“不变亦变”而“权操诸人”的悲惨局面。

洋务运动带来的这些思想上、生产方式上、管理上的经验等等不仅是推动了社会向前的发展,虽然很缓慢,不过它与接下来的维新变法运动却有着很深的联系,可以说是直接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出台。

二、维新运动虽然早产,但其在中国政治层面的近代化进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和洋务运动的结束一样,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勃发也是甲午战败的结果。

在国将不国的情况下,年轻的举人,年轻的知识分子依靠自身的爱国热情开始了对时政的抨击,在他①郑观应.郑观应集[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718.②郑观应.郑观应集[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596.③郑观应.郑观应集[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586.们不断与新事务接触的过程中,他们产生了新思想,变法的想法也应运而生,终于在1898年依附于光绪帝掀起了戊戌变法。

然而不过百日,慈禧太后一声令下,光绪帝被囚禁,维新派被镇压,变法的成果除了一所有名无实的大学堂外,一切付之东流。

从理论上讲,戊戌变法无疑比洋务运动先进得多,属于高层次的近代化活动,但其生命力为何远逊于洋务运动呢?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其在百日之内就被打击下去?我认为,维新变法运动作为一个层次性高于洋务运动的近代化活动,它的产生母体却是洋务运动,但是洋务运动遭到甲午战败的打击逐渐消沉,这就出现了维新运动的早产。

究其生命力短暂之原因,主要在如下方面:(一)思想理论上的不成熟,使维新派走向孤立维新派实际上是由向资产阶级转化的知识分子和部分倾向改革的官僚组成,他们的思想理论还不能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表现在形式上陈旧、学术上武断、方法上激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