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柔韧性》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科学精品资源】
比较柔韧性

(1)塑料循环使用方法
老师演示的塑料能够看成是简易的塑料重新加工,能够吗?想了解塑料的强大的特异功能吗?
请学生看书本第53页。塑料的循环使用。
你看后有什么感想?
(2)理解循环使用标志
课件出示循环使用标志,并列出循环使用的商品,找找你带来到瓶子上是否找到了循环使用的标志?
(3)学了塑料循环使用以及理解标志之后,你认为自己该做些什么?
难点:比较材料柔韧的方法
教学
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
用具
课件
教
学
流
程
教
学
流
程
一、哪种材料更韧
1.故事导入
有两个和尚要到河边去挑水,他们用同样大的桶去挑同样多的水,其中一个和尚拿了一根塑料扁担去挑水,另一个和尚拿了一根木头扁担去挑水。请你猜猜哪位和尚先把水挑到寺院?
为什么?
总结:塑料受力后弯曲水准大,不易折断叫柔韧。
师: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塑料制成的物品。(矿泉水瓶子、电线外包皮、雨衣、雨鞋、塑料桶……等等)
师:这些物品为什么要用塑料做,而不用其它材料做呢?
总结塑料的优点:不易生锈、轻、绝缘、耐腐蚀、柔韧、易燃烧重新塑形。(板书)
补充优点:看老师演示断了的牙刷柄用火烤一烤然后重新接回,过片刻牙刷就牢固了。(特点:易燃烧重新塑形)
2.比较柔韧
课件出示六件物品:雨衣、电线外包皮、水管、铁扒、木箱子、锅铲。这些物品分别是用哪些材料做成的?
为什么他们要选择这些材料来做呢?你有什么看法?
如何来比较他们的柔韧,要有数据才能更信服。怎么比较?
请学生阅读书本第51页。
教师先演示,并细致指导操作步骤。
学生操作完成.塑料的缺点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3.3 比较韧性 教科版

3.3比较韧性(教学详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度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用简单测量方法比较材料的柔韧性。
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
教具准备学生(每小组):1.一套宽度、厚度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尺(每种材料的一端打一个孔)2.一套宽度、厚度不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做成的物品。
3.测量弯曲度的“T字”尺一把。
4.50克钩码一个,回形针一个。
老师:同样宽度、厚度的粗塑料条、木条各一根,两桶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许多物品需要具有韧性,能变形,但不断裂。
木条、卡纸、铁片和塑料条这四种物品,谁的韧性更好呢?师出示图片:各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
师:我们自己能想出一种比较的方法吗?二、讲授新课(一)哪种材料更韧师:出示两根长度、厚度和宽度一样的塑料条和木条。
让一学生上台取其中一根,和教师一起提起一个同样重的物体,其他学生观察到塑料条和木条变形后,一根断了,一根没有断。
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木条断了,塑料条没有断;塑料弯了,没有断,木条先是弯了,最后断了。
我们把像刚才这样塑料条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特点叫做柔韧性。
师:从实物和图片上看,你又有哪些新的发现?这些材料都有什么特点?生:有的材料不易折断,有的容易被折断。
师:让我们来比较3种不同材料的柔韧性桌上放置不锈钢、塑料、木头3种材料,每种材料两样不同的物品。
首先让学生分辨出哪些是用木头、塑料和不锈钢做的,再用自己的办法来比较它们的柔韧性,并给它们排序。
提示学生不能把材料弄断,因为后面还要用它们继续研究。
教科版比较韧性优秀教案2

(2)对比韧性实验盒、三个相同重的钩码、一把拐尺。
(3)一张实验记录表。
4、拐尺的介绍:拐尺是以毫米(mm)为单位,横向刻度用来测量小棒伸出小孔的长度,纵向刻度可以没小棒受力后的弯曲度,也是从0刻度到小棒末端的距离,我们可以通过这段距离比较它们的韧性大小。
2.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度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学情分析
重点、难点:用简单测量方法比较材料的柔韧性
易混点、易错点: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
学生认知基础: 对柔韧性有感性认识。但没有量的概念。
时间分配
学10讲10练20
教法
学法
演示-讲解–讨论-归纳
教学准备
1.一套宽度、厚度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尺(每种材料的一端打一个孔)
5、教会学生如何读取韧性大小的数据。出示 通常会出现两组数据:一组是6mm,一组是8mm,正确的读数应该是以小棒末端为基准,所以8mm是正确的。为了能够正确读取数据,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两条温馨提示:
6、请四人一小组来演示具体的实验合作过程,步骤如下:
(一)首先请组长将标有30mm、60mm、90mm的三个不同材料小棒分别插入塑料盒中三个吸管内,将它沿着桌面或椅子边缘放好并摁住扶好。
7、小组分别测出这三种小棒伸出桌面30mm、60mm、90mm长的韧性,在实验结束后,把数据情况展示来
8、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不同材料的韧性是不同(相同或不同)的,
(塑料棒)> (木棒) > (金属棒)。
课题
3、比较柔韧性
课型
新授
课时
1
主备人
学习目标
三年级科学上册3.3《比较柔韧性》教案(新版)教科版

《土壤的保护》一、说教材和学情:本节内容是湘教版三年级科学土壤单元的最后一课,学生在学习了土壤的成分,知道本地土壤的类型后,了解人们对土壤的破坏,培养学生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土壤,保护家园的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了解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二、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科学探究目标①、了解哪些现象是破坏土壤的行为。
②会推测土壤遭受破坏的严重后果。
③能够参与保护土壤的活动;第二个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要意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三个是科学知识目标:知道保护土壤的方法。
三、说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意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号召大家主动参与到保护土壤的活动中去;难点是能设计保护土壤的活动,学写宣传标语。
四、教学方法:《保护土壤》一课通过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对身边现象的观察,为课上交流、讨论、提出合理建议做充分的准备。
在授课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全员参与、互动交流的思想,主要采用了联想法、讨论法、发现法。
五、说设计理念:注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全员参与、互动交流的思想。
六、说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授课我主要涉及了三个环节,第一个是复习导入环节,先复习了土壤的种类,了解学生对上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后,提出土壤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可是还有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正在肆意的破坏我们的土壤,从而引出第二个环节——教学新知。
这一环节首先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顾我们身边人们的哪些做法是破坏土壤的行为,然后启发学生想象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我们的大地会变成什么样子,进一步强调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最后引导学生明白,作为小学生,我们通过怎样办法保护土壤。
第三个环节是拓展延伸,使学生明白我们不仅可以保护现有的土壤,对于那些已经被破坏或是不宜耕种的土壤还可以改良,教会学生改良土壤的方法。
与此同时布置了一道课外作业:为呼吁全社会保护土壤设计一条宣传标语。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比较柔韧性 》教学设计 附反思含板书【共两套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第三课《比较柔韧性》一、教材简析:教科书共3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谁更柔韧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重要内容。
选择参加检测实验的三种材料制成的物体需要具有相同的宽度和厚度。
建议选择常见的办公用钢尺和塑料尺。
如果没有合适厚度的木尺,就用宽度和厚度接近的木条代替。
要在尺子的一端(约1厘米的地方)打孔或采取其他办法以便能挂住重物。
标记尺子的弯曲程度可以采用教科书上建议的方法,也可以用专门测量弯曲度的“7”字尺。
尺子的弯曲程度越大,说明构成尺子材料的柔韧性越好。
木头、不锈钢和塑料尺比较,一般情况下塑料尺的柔韧性更好。
第二部分:认识塑料因为相对于金属和木头来说,柔韧性是塑料的明显物理特性,因此教科书将认识塑料安排在柔韧性的检测活动之后。
在这里,学生要通过观察和讨论丰富和完善对塑料特性的认识。
因为塑料制品使用十分广泛,所以从用途和生活经验的角度对塑料的特性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整理是有意义和必要的。
第三部分:塑料的循环使用能够反复熔化成型是塑料的重要特性,同时塑料造成的污染已对我们的环境造成了危害,因此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应是学生认识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堂上可以向学生出示循环使用塑料的产品,并展示这些产品上的循环使用标志。
二、教学背景:在这一课里,学生们将继前一课比较材料的硬度后,研究木头、卡纸、金属和塑料三种材料的柔韧性,并通过实验记录的数据,比较出三种材料的不同。
比较柔韧性,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柔韧性是指什么,怎么比较。
所谓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在这一课里,可以从三种材料受力后的弯曲度来比较它们柔韧性的大小。
与前一课比较硬度不同的是,比较柔韧性,要求参加检测物体的宽度、厚度、伸出桌面的长度要相同。
而且实验需要定量的观察数据,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操作要求较高,需要对操作方法和步骤作细致的指导。
在观察了几种材料的柔韧性之后,接下来,学生将对这些材料中柔韧性最强的塑料作进一步的观察研究,以获得对塑料的更广泛的认识。
三年级科学上册《3-3.比较柔韧性》教案

检印:
课题
3-3.比较柔韧性
编号
20170317
授课时间
10月31日
课时
安排
1
第1节
教材分析
本课有三部分内容:那种材料更韧;认识塑料;塑料的循环使用。
教
学
目
标
(重点、
难点)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二、比较3种不同材料的柔韧性
1.提供三种物体,找一找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木头、塑料、不锈钢)
2.用自己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柔韧性,并把比较的结果排一排序(提示学生材料不要弄断)
3.学生汇报比较结果,当各组意见分歧时,引导学生发现:比较的材料由于宽度、厚度、用力大小不同,这样比较它们的柔韧性是不公平的。
6.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实验情况。
三、认识塑料
1.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哪些塑料制品?
2.出示各种塑料制成的物品图片,观察后思考:这些塑料制品分别是利用了塑料的什么特性,并把观察和思考的结果记录在气泡图上。
四、讨论了解塑料的循环使用
1.阅读教科书,说说你了解了些什么?
2.出示“可回收标志”,认识可回收标志。
一、柔韧性的认识
出示两根长度、厚度和宽度一样的塑料条和木条。
师:请两位同学上来各取一根,分别去取同样重的两桶水,观察塑料条和木条的变化情况。
两名学生上来演示,其它同学观察,然后汇报观察到的情况(木条断,塑料条没有断;塑料变了,没有断,木条先是弯了,最后断了)
老师指出:我们把像刚才这样塑料条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特点叫做柔韧性。
4.教师出示宽度、厚度相同的木条、塑料条、不锈钢条,问:可以怎样研究它们的柔韧性?
三年级上科学《比较柔韧性》教学设计

汇报比较结果。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个性活动
4、出示宽度、厚度相同木条、塑料条、不锈钢条。可以怎样研究它们柔韧性?
5、小结、演示操作步骤:⑴把木条、金属条、塑料条放在桌面上,一端用手压住,一端伸出桌面1厘米,用回形针挂上钩码,观察它们前端弯下去了多少。测量材料前端弯下距离时,眼睛要平视。⑵分别测量木条、金属条、塑料条伸出桌面5厘米、10厘米和15厘米后前端弯下距离,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教法和
学法指导
测量、比较、发现、描述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个性活动
一、柔韧性的认识
出示两根长度、厚度和宽度一样的塑料条和木条。请两名学生上来演示,(木条断,塑料条没有断;塑料变了,没有断,木条先是弯了,最后断了)
指出:我们把像刚才这样塑料条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特点叫做柔韧性。
二、比较3种不同材料的柔韧性
1、提供三种物体。(木头、塑料、不锈钢)
2、(提示学生材料不要弄断)
3、引导学生发现:比较的材料由于宽度、厚度、用力大小不同,这样比较它们的柔韧性是不公平的。
两位同学上来各取一根,分别去取同样重的两桶水,观察塑料条和木条的变化情况。
其它同学观察,然后汇报观察到的情况。
找一找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比较柔韧性
教学目标
用简单测量方法检验材料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不同物理特性,选择适当词语定性描述材料。发展对物质世界探究兴趣,认同物理性质是可被观察和测量观点,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用简单测量方法比较材料的柔韧性。
三年级上科学《比较韧性》教学设计1

《比较韧性》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比较韧性》【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韧性,通过比较发现不同材料的韧性不同的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知道物体的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用简单测量方法比较材料的韧性。
【教学难点】认识到所有材料都有不同程度的韧性的特点。
【教学准备】1. 宽度、厚度、长度一样的塑料条、铁条、木条、卡纸条各一根2. 50克钩码8个。
3. 重物一块【教学设想】首先要比较韧性,就必须让学生明白韧性是指什么?怎么想办法比较?在查阅了很多资料后,我理清了韧性的概念是指物体在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一种性质。
但许多材料都不只具备一种性质,例如铁片除了具有韧性以外,还有很强的硬度,如果仅用书上的实验方法:从四种材料受力后的弯曲度来比较它们韧性的大小,学生看到铁片的弯曲度最小,就会误认为铁片的韧性很差,这就势必把学生带入到一个误区。
第二,书上设计的实验是把这四种材料分别伸出桌面5厘米、10厘米、15厘米,在以前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在记录单上所填的数据,如果纵向比较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材料伸出得越长它的韧性就越强吗?这样的实验使学生认为材料不同点的韧性不一样,事实上每一种材料的每一部分韧性都是一样的。
另外三年级的学生刚接触到科学课,重在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这个实验看似简单,但对于学生来说,要精确的测量出直尺弯曲了多少厘米,操作起来有较大困难。
特别是像铁片这样弯曲度较小的材料,它的弯曲度只有零点零几厘米,学生很难准确读数,导致实验缺乏准确性,而且学生读数要花很长的时间,这节课大部分的时间都会耗费在这上面,后面的研究怎么开展呢?于是,我们决定,比较这四种材料的弯曲程度,不改变它们伸出桌面的长度,只改变改变它们受力的大小:把木条、卡纸条、铁片、塑料条分别伸出桌面30厘米,用重物压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柔韧性
教学背景
在这一课里,学生们将继前一课比较材料的硬度后,研究木头、金属和塑料三种材料的柔韧性,并通过实验记录的数据,比较出三种材料的不同。
比较柔韧性,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柔韧性是指什么,怎么比较。
所谓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在这一课里,可以从三种材料受力后的弯曲度来比较它们柔韧性的大小。
与前一课比较硬度不同的是,比较柔韧性,要求参加检测物体的宽度、厚度、伸出桌面的长度要相同。
而且实验需要定量的观察数据,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操作要求较高,需要对操作方法和步骤作细致的指导。
在观察了几种材料的柔韧性之后,接下来,学生将对这些材料中柔韧性最强的塑料作进一步的观察研究,以获得对塑料的更广泛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用简单测量方法比较材料的柔韧性。
教学难点
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
1
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
1.一套宽度、厚度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尺(每种材料的一端打一个孔)
2.一套宽度、厚度不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做成的物品。
3.测量弯曲度的“T字”尺一把。
4.50克钩码一个,回形针一个。
老师:同样宽度、厚度的粗塑料条、木条各一根,两桶水。
教学过程
一、柔韧性的认识
出示两根长度、厚度和宽度一样的塑料条和木条。
师:请两位同学上来各取一根,分别去取同样重的两桶水,将塑料条和木条垫起悬空,分别放上两桶水,观察塑料条和木条的变化情况。
两名学生上来演示,其它同学观察,然后汇报观察到的情况(木条断,塑料条没有断;塑料变了,没有断,木条先是弯了,最后断了)
老师指出:我们把像刚才这样塑料条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特点叫做柔韧性。
二、比较3种不同材料的柔韧性
1.提供三种物体,找一找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木头、塑料、不锈钢)
2.用自己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柔韧性,并把比较的结果排一排序(提示学生材料不要弄断)
3.学生汇报比较结果,当各组意见分歧时,引导学生发现:比较的材料由于宽度、厚度、用力大小不同,这样比较它们的柔韧性是不公平的。
4.教师出示宽度、厚度相同的木条、塑料条、不锈钢条,问:可以怎样研究它们的柔韧性?
5.学生小组讨论、汇报,教师引导,最后边小结边演示操作步骤:
⑴把木条、金属条、塑料条放在桌面上,一端用手压住,另一端伸出桌面1厘米,用回形针挂上钩码,观察它们的前端弯下去了多少。
测量材料前端弯下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