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核舟记》学案
实用的《核舟记》教案

实用的《核舟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熟读并背诵《核舟记》。
(2)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结构。
(3)学习并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字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文言文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核舟记》。
(2)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结构。
(3)学习并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字词。
2.教学难点:(1)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
(2)欣赏文言文的美。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核舟记》,这是一篇描写核舟制作过程的文言文,相信大家一定对这篇文章有所了解。
那么,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核舟记》的主要内容。
2.自主合作探究(1)请同学们结合课后注释,自主阅读《核舟记》,理解文章内容。
(2)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圈画出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并做好笔记。
(3)小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讨论文章的结构。
3.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核舟记》的背景及作者简介。
(2)教师逐段讲解文章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
(3)教师重点讲解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
4.实践环节(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讲解,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核舟记》的故事情节。
(2)小组讨论:如何将《核舟记》的故事情节改编成现代白话文?(1)请同学们谈谈在学习《核舟记》过程中的收获。
(3)拓展延伸:请同学们课下阅读其他文言文,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四、课后作业1.背诵《核舟记》。
2.翻译文章中的重点句子。
3.写一篇关于《核舟记》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1)学生对《核舟记》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2.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1)课堂讲解是否清晰、生动?(2)学生对文章的表达技巧是否掌握?3.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1)加强课后辅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核舟记》教案设计

《核舟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核舟记》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对核舟工艺的赞叹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2)能够分析核舟的雕刻艺术特点,了解核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核舟的雕刻技艺。
(2)通过观察核舟的图片或实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传统工艺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精神的敬佩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核舟记》的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情感态度。
(2)分析核舟的雕刻艺术特点,了解核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描述,如“核舟”、“雕刻技艺”等。
(2)分析核舟的雕刻艺术特点,如线条、构图、形象等。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核舟记》的文本和相关的教学资料。
(2)核舟的图片或实物,以便进行观察和欣赏。
(3)教学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核舟记》,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
(2)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核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核舟的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
(2)简要介绍核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核舟记》,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情感。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查阅资料,解决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核舟的雕刻艺术特点,如线条、构图、形象等。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对核舟艺术特点的分析报告。
核舟记教案优秀篇

《核舟记》教案优秀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核舟记》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魏学洢的写作意图。
(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细腻的描绘和独特的艺术手法。
(3)能够理解核舟的象征意义,以及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核舟记》。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倡导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核舟记》的主要内容及其写作背景。
2. 分析并欣赏文中细腻的描绘和独特的艺术手法。
3. 理解核舟的象征意义,以及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2. 分析并欣赏作者独特的艺术手法。
3. 深入挖掘核舟的象征意义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核舟记》的写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细腻描绘和独特艺术手法。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欣赏与评价:引导学生欣赏核舟的象征意义,探讨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6. 拓展延伸:联系现实生活,讨论如何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深对《核舟记》的理解。
2. 搜集有关核舟的资料,了解其在传统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如何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深入理解核舟的象征意义。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部编版初中语文《核舟记》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部编版初中语文《核舟记》教案范文2. 年级学科:初中语文3. 教材版本:部编版4. 课文作者:未知5. 课时安排: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核舟记》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能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手法。
(3)能够分析并欣赏课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阅读、思考、表达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核舟记》的字词理解和句式分析。
(2)课文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理解和分析。
(2)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运用和表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通过引入与课文相关的故事或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核舟记》,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做好笔记。
3. 合作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互相交流和学习。
4. 课堂讲解:(1)对课文《核舟记》进行详细讲解,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式的含义。
(2)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理解。
5. 练习与拓展:(1)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和运用。
(2)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或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核舟记》,整理并复习课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 选择一篇与课文相关的传统文化文章进行阅读,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的魅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提问等,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九年级初三中考语文复习《核舟记》导学案(含答案)

九年级初三中考语文复习《核舟记》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2.按空间顺序依次介绍事物的方法;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精品的“奇巧”、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作者、作品常识,熟练的诵读课文。
【学习重点】按空间顺序依次介绍事物的方法。
【学习难点】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精品的“奇巧”、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作者、作品常识,熟练的诵读课文。
【知识拓展】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中国明朝末嘉善(今属浙江省嘉兴市)人,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
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一生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
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是其代表作。
“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
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
它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它显示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本文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一定的空间顺序来写,从而鲜明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
记是本文的文体,这里有描述的意味。
【课前预习】1.给下加点字并注音。
洢.()器皿.()罔.()贻.()八分有.奇()轩.()箬.()糁.()髯.()衣褶.()袒.()诎.()2.古今异义⑴卧:卧右膝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⑵比:其两膝相比者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⑶可:高可二黍许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⑷简: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古义: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⑸曾: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⑹许:高可二黍许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⑺奇:约八分有奇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3.一词多义为:为宫室、器皿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中轩敞者为舱通计一舟,为人五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文曰‘初平山人’奇:明有奇巧人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明有奇巧人为字共三十有四”。
《核舟记》教案九篇

《核舟记》教案《核舟记》教案九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核舟记》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核舟记》教案篇1教学设想:这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晶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
语言见解生动严密。
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
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本文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扫除阅读障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第二课时体会文章的主要特色。
两课时都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做好引导、点拨工作。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如果有人告诉你,在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F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你—定觉得很惊奇吧?这就是我国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
(板书课题)二、整体阅读,把握课文基本内容要求学生自己散读课文一到两遍,注意以下内容: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
2.查字典,给文章的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示例:①罔、贻、轩敞、箬蓬、黍、糁、髯、褶、髻、篆等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3.思考下列问题:(1)核舟大小如何?(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三、巡视课堂,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据。
四、朗读课文,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每位同学朗读两段。
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赞其成功之处。
五、学习课文第一、二段1.学习第一段。
2.疏通重点字词。
注意以下词句。
《核舟记》教案三篇

There are many times when people are confused throughout their lives, and every time they are confused, theygrow up.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核舟记》教案三篇《核舟记》教案篇1【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和词典,疏通文句,品味说明语言简洁、周密、生动的特点,读懂全文。
2.学习__按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理解__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的特色。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艺术的思想感情。
【课文提示】1.魏学洢,明末作家。
2.__选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正音正字】洢yī皿mǐn 罔wǎng 贻yí (有)奇jī黍shǔ篛ruò糁sǎn 髯rán (不)属zhǔ诎qū楫jí【积累词语】1.圈划课文注释的要点(详见课文)。
2.重点掌握实词:为、罔、贻、泛、属、许、奇、比、诎、衡、简。
【朗读课文】【结构层次】全文6段,可以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总述王叔远技艺奇巧,引出核舟。
简要交代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特点和成就,介绍核舟的来历、形制和主题,寥寥数语把说明对象的基本情况呈现出来。
第二部分(第2-5段),以空间为序,围绕“奇巧”有条理描述核舟各部分。
第一层(第2段),介绍舟身的正面结构,显示了雕刻家的巧妙构思和精巧技艺。
第二层(第3、4段)接着介绍船头,船尾部分的设计以及人物。
第三层(第5段)介绍舟的背面设计,主要介绍作品的题名和篆章。
第三部分(第6段),总体评述核舟特点,赞美和评价核舟及其作者巧妙的艺术构思。
【朗读课文】【课文分析】__介绍了明代微雕艺人王叔远创作的一件雕刻作品,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微雕艺术卓越的技巧和成就,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__最精彩的是描写人物。
写船头,着力表现苏轼、黄鲁直和佛印三位游览者的神情。
《核舟记》教案4篇_1

《核舟记》教案4篇《核舟记》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二)能力目标。
1、学习掌握__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__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三)德育目标。
__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
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__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__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
1、读想法。
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要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核舟各个部分的样子直到最后在眼前出现它的完整形象,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绘制示意图。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画出来。
这样做,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种景物及人物的空间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
2、发现法、探究法。
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发现法”阅读,便于整体感知文意;在学生绘制核舟示意图、理清__写作顺序后,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写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写,而是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顺序。
3、点评法。
__除了说明外,不乏生动传神的描写。
筛选文中写人物情态的语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品味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六、课时安排。
3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弄清__的写作顺序,并探究思考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课堂训练,强化文言知识积累和运用。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
设计1: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
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下册第11课《核舟记》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以及借助课下注释积累文言词汇,准确翻译课文。
2.通过译读,了解“记”这种文言体裁的特点,把握文章结构形式和说明顺序。
3.通过了解我国古代雕刻的精湛技艺和卓越成就,感受中国的艺术文化魅力。
资料链接1.认识微雕: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
,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
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
雕刻时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
微雕艺术越来越为人们热爱,越来越被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
2.掌握“记”的知识:“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我们在以后还会学很多此类文章,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
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
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一、初读文章1.读清字音器皿()罔不()贻()有奇()黍()箬篷()糁()峨冠()髯()髻()衣褶()诎()楫()椎髻()壬戌()虞山()篆章()2.读准节奏(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3)中轩敞者为舱(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温馨提示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
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代汉语是两个词而现代汉语是一个词”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二、疏通文意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1)有奇巧人( )(2)罔不因势象形( )()()(3)尝贻余核舟一()()()(4)盖大苏泛赤壁云()(5)高可二黍许( )()()(6)启窗而观( )(7)箬篷覆之( )()()(8)雕栏相望焉( )(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10)石青糁之()()(11)中峨冠而多髯者()()()(12)如有所语()(13)其两膝相比者()()(14)佛印绝类弥勒( )(15)矫首昂视( ) (16)神情与苏、黄不属( )(17)珠可历历数也( ) (18)居右者椎髻仰面( )(19)其人视端容寂()()(20)若听茶声然( )(21)其船背稍夷( ) (22)钩画了了,其色墨( )( )(23)长曾不盈寸()()(2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2.准确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5.苏、黄共阅一手卷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三、深入探究1.解题:本文名为核舟记,文章体裁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2.朗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思路;明确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作者紧紧扣住了核舟的一个什么样的特点;知识链接:说明文文章行文结构特点常见:总分总;总分;分总,并列,递进式3.文章主体部分运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为什么这样安排?知识链接: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主要有三种:(1)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具体次序: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左到右、东西南北中等。
标记词:表方位的名词。
(2)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具体次序:操作程序、发展变化等。
标记词:表时间的词语。
(3)逻辑顺序:说明事理。
具体次序:先主后次、先总后分、先因后果、从现象到本质、由性能到功用、由一般到特殊等。
4.作者是如何描写舟尾舟子二人的?其目的是什么?5.从文中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6.读完文章,你认为作者仅仅就是为了给我们介绍核舟吗?四、积累迁移1.文学常识(1).《虞初新志》魏学咿子敬明末(1)《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的《》。
作者是,字,嘉善人(2)“记”是古代( )的一种文体。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写法上大多以( ),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而核舟记则是一篇( )文。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诎右臂支船(2)左手倚一衡木3.辨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3)之能以径寸之.木( )石青糁之.()4.比较阅读,完成下列小题。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乙】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①,献之县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
旦而过之,轴必坠地。
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②,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③举轴,猫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注】①轴:画卷②物色:观察③逮:等到【帮帮你】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漫”常用的义项有:①水涨,淹;②遍;③无边无际;④随便(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①其两膝相比者比:②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诎:③一士人善画善:④旦而过之,轴必坠地旦:(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同的两项是()()(4分)A.漫悬于壁旦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B.猫则踉跄逐之学而不思则罔C.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博学而笃志(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①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②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4)请用自己的话说说,【甲】【乙】两文文中的作品精美具体表现在哪里(4分)附参考答案和思路提示一、初读文章1.读清字音(mǐn wǎng yíyòujī shǔ ruòsǎn guān rán zhéqū jízhuījìrénxū yú zhuàn)2.读准节奏(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3)中轩敞者/为舱(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二、疏通文意解释词语1.奇妙精巧2.无不顺着雕刻3.曾经赠我4.句首表示推测语气5.大约黄米上下6.打开7.用箬竹叶做的船篷盖代词船舱8.正对着9.缓缓地起10.用石青涂抹11.高帽子胡须12.说话13.他们的靠近14.极像15.举16.不相类似17.分明可数的样子18.椎形发髻19.视线神色20.好象……的样子21.平22.清楚明白黑23.竟然满24.长而窄.翻译句子1.全都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课程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情态。
2.王叔远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有赤壁的情景。
3.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4.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5.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
6.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面。
7.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8.(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
9.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
10.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成的。
咦,技艺也真神奇啊。
)三、深入探究1.明确:对这个题目的正确解说应当是,(1)从所“记”的对象和内容看,《小石潭记》、《桃花源记》等“记”的是“桃花源”、“小石潭”等实地实景,显然属游记类性质的记叙;而《核舟记》作者“记”的是一艘“核舟”,一件工艺品,目的是要展示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绝顶智慧,很可能写成说明文。
(2)从表达方式及语言看,前者几乎一律用描写文字,对其环境、场景、气氛、人物等穷形尽相作细致入微的刻划渲染;本文则多用客观的说明性语言,采用多种科学的说明方法。
就此可以区别:同为“记”,却是文体迥异的两类文章2.第一部分(1)概述王叔远的精湛的技艺,点出核舟主题(总说)技艺:奇巧、罔不因势象形主题:大苏泛赤壁第二部分(2--5)具体介绍核舟及舟上的全部情形(分说)第三部分(6)在总述核舟概貌的基础上赞美,点名中心(总说)奇巧,灵怪3.空间顺序:先正面后背面,正面先写中间再写船头、船尾主体部分按空间顺序写:正面是作品的主体,背文是附文,所以先写正面后写背面,且前者详写,后者略写;舟长是整体,前后中是部分,所以是先整体后部分;在写正面时,因为中间(舱)带有背景性质,船头是主题所在,船尾是陪衬,所以先背景,次船头,最后是陪衬。
4.答案示例:答案示例:从神态和动作上对舟子二人进行了细致的刻画。
居右者“仰面”“啸呼”,属于动态描写,居左者“视端容寂”,属于静态描写,动静相兼,相映成趣,实在“奇巧”。
作者只用寥寥数语就准确生动地展示出了王叔远“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的绝妙的雕刻技艺。
5.明确:表现这一点的地方较多,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依格”的介绍,对怫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6. 不是。
通过介绍核舟,赞扬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显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四、积累迁移1.(1).《虞初新志》魏学咿子敬明末(2)散文记叙说明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2)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3.辨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为为.宫室、器皿、人物(做,这里指雕刻)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判断动词,是)(2)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妙)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3)之能以径寸之.木(结构助词,的)石青糁之.(代词,代指所刻的小舟)4(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①靠,靠近②弯曲③善于,擅长④早晨(评分说明:结合语境正确解释,每空1分,共4分)(2)A、C(3)①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在手卷下边的衣褶中②县令起初不懂得珍惜,随便把它悬挂在墙壁上(评分说明:正确译出“比”“漫”各1分,每小题大意正确1分,共4分)(4).示例:通过写猫的反应,从侧面表现画作的精美如:限令把画卷拿起来,猫就蹦跳着追赶它,可见画卷上的老鼠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评分说明:能结合写猫的句子1分,用自己的话正确表述1分,共2分)译文:东安有一个读书人擅长做画,作了一幅题材为老鼠的画,献给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