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感想心得

合集下载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的哲学》雪莉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的哲学》雪莉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的哲学(雪莱.卡根教授讲课实录)序言《死亡的哲学》是耶鲁大学雪莱.卡根教授开设的公开课,课堂内容是关于死亡的哲学探讨,提到死亡,往往引申出另外一个话题:人死亡后,意识还会存在么?或者更通俗的疑问是:人拥有灵魂么?笛卡尔和柏拉图是灵魂论里的代表人物,雪莱·卡根教授似乎是位无神论者,他花了大篇幅来否定灵魂的存在,反驳灵魂存在说,进而向我们阐释死亡的本质。

如果你看过雪莱教授的课堂实录,你将会被他的亲和力感染,谈话式讲课也能让死亡这个话题变得更加生动而不是严肃沉闷。

关于死亡的话题,雪莱教授运用了一系列假设和推论,试图让我们离死亡“更近一些”,对于死亡的理解更进一步。

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订阅我的这个系列,接下来就请跟随雪莱教授的思维,一起理解“死亡”,可不要被绕晕啦!第一课课程介绍这门课的内容是关于“死亡”,我的名字是雪莱·卡根,如我所说,这是一门关于死亡的课程,这是一门哲学课,这就意味着我们在这门课,要讨论的一系列问题,与其它关于死亡的课程,所讲授的东西截然不同。

我想要讲的东西是你们在其他死亡课上听不到的。

首先我想到的是一些关于死亡本质和死亡现象的一些心理学和社会学问题。

因此,一堂死亡课,也许要好好讨论一下死亡的过程,以便让你们接受“人终会死去”的事实。

也许你们有人知道死亡五部曲论述,否认,愤怒,然后是妥协,实际上我记不清这五个步骤,我们也不会去讨论它。

同样,我们也不会讨论美国的丧葬行业,以及他们如何敲诈百姓。

实际上就是这样,在他们悲伤脆弱的时候,对他们提供的各种服务漫天要价,我们不会去讨论那些,我们不会去讨论丧失亲友时悲伤的过程,我们不会去讨论在我们的文化中,面对死亡的社会学态度,以及我们如何试着去避免面对死亡。

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话题,但是,如我所讲,它们不是我们在这堂课上要讨论的话题。

那么,我们要讨论什么呢?我们要讨论的是当我们思考死亡本质或诸如此类的问题时,所产生的哲学疑问。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笔记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笔记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笔记我们可以把这第一种观点称为二元论物质实体。

命令肉体。

但另一方面,灵魂也会受到肉体的反作用。

一方面,我们言谈间好像灵魂是有处所的,我们说灵魂在肉体中。

另一方面,也许这都是幻觉,也许灵魂根本没有任何处所,也许我有一个处所的感受,实际上只是我从我的肉体获得的所有感觉输人形成的幻觉。

我们还有物理主义者的观点。

物理主义者也相信心灵,但是他们认为,心灵只是一种谈论肉体能力的方式。

物理主义者当然不相信二元论者信奉的非物质的灵魂。

所以为了区分清楚,我将说物理主义者根本不相信灵魂。

他们相信心灵,但是不相信灵魂。

第三章灵魂存在的论证对于我们看不见(又听不见、尝不到,也无法用内感官观察到)的东西,我们该如何去证明它们的存在呢?最重要的方法也许是这样的:有时我们合理地设定存在某种我们看不见的东西,以便去解释我们都认同其存在的其他事情。

关于最佳解释推论,在此要强调一下。

我们可以合理地相信某事物,不仅是因为我们需要靠它提供某种解释,而是由于它能提供我们可以得到的最佳解释。

的肉体的生命。

纯粹的机器不能思考、推理,也没有信念和欲望。

即使是在解释思考、推理和计划时,好像我们也并不需要诉诸灵魂。

如果我真的有自由意志,那我就不可能受制于决定论法则。

换句话说,受制于决定论法则的东西不可能拥有自由意志。

这两者是不相容的。

也许能够想象出来某种事物,并不一定代表该事物具有逻辑上成立的可能性。

想象力是逻辑成立可能性的正确向导,也就是说,但凡我们能够想象出来,便具有逻辑上成立的可能。

没准想象力是逻辑成立的可靠向导,但凡能想象出来的,就具有逻辑成立的可能。

即使我们同意柏拉图的理念存在,即使我们也同意灵魂存在并且可以被思考,·我们还没有得到任何充分的理由去相信灵魂一定是不朽的。

因此,柏拉图的第一个论证—由理念本质引起的论证—我认为是站不住脚的。

组成部分的事物可以被毁灭。

事实上,柏拉图本人在其他对话录中,反对灵魂的单纯性。

死亡教育感悟心得体会(3篇)

死亡教育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教育和学习。

然而,有一种教育,它不像其他课程那样直接传授知识,也不像其他技能那样可以通过练习提高。

这种教育,关乎生命的终结,关乎灵魂的归宿,那就是死亡教育。

以下是我在参加死亡教育课程后的感悟和心得体会。

一、对生命的重新认识在死亡教育课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宝贵。

以往,我总是认为生命就是顺其自然,没有必要过分去珍惜。

然而,死亡教育让我明白,生命是有限的,我们每个人都在走向死亡。

这种认识让我对生命有了全新的理解,我开始珍惜每一天,珍惜与家人、朋友的相处时光。

1. 生命的短暂性死亡教育让我意识到,生命是短暂的。

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只有短短的几十年。

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刻,充实自己,关爱他人。

死亡教育让我明白了时间的宝贵,让我学会了合理安排时间,充实自己的生活。

2. 生命的脆弱性死亡教育让我看到,生命是脆弱的。

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也无法控制生死。

在生命的道路上,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甚至可能面临生命的终结。

这种脆弱性让我更加珍惜生命,更加关爱身边的人。

二、对死亡的接受与面对在死亡教育课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接受和面对死亡。

过去,我对死亡充满了恐惧和焦虑,总是试图逃避这个问题。

然而,死亡教育让我明白了,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正视它,接受它。

1. 死亡的必然性死亡教育让我认识到,死亡是必然的。

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都无法逃脱死亡的命运。

这种必然性让我不再害怕死亡,而是学会了接受它,坦然面对。

2. 死亡的尊严死亡教育让我明白,死亡也有尊严。

在死亡面前,我们应该尊重生命,尊重死者,也要尊重自己。

这种尊严让我在面对死亡时,不再感到恐惧和痛苦,而是平静地接受。

三、对人生的思考与反思死亡教育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生命的道路上,我们不仅要珍惜每一天,还要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

1. 人生的价值死亡教育让我认识到,人生的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质量。

耶鲁大学开放课程—哲学:死亡

耶鲁大学开放课程—哲学:死亡

不同的手段导致死亡的方式不同,但是我认为有一点是相同的,你的死亡伴随着这一系列的事情发生,都是些什么事呢?事实上我对这方面不是很了解。

我只能认为是不论最初的死亡原因是什么,最后血液不再流动,氧气不能输送到全身,导致大脑变得缺氧,由于细胞中缺少氧气,所以细胞不能完成它们的各种新陈代谢活动,因此他们不能修复各种损伤,或者生成所需的氨基酸蛋白质,当细胞开始衰退,细胞组织开始损坏,它们不能像正常的细胞一样修复,结果就是重要的细胞组织衰竭了,瞬间肉体死亡了,我想说我不是很确定这个是不是真的。

刚才讲的那个小故事是不是真的。

但是有些类似的故事就可能是真的。

从哲学的观点来看,我已经把整个过程画在了黑板上。

由于我不知道某些具体的生理过程,我们可以叫它B1 B2 B3一直到Bn ,在B1之前你的身体还在运作,正常运作也就是机体的呼吸复制细胞诸如此类。

在这个过程的最后也就是Bn 身体死亡了,B是指身体B1到Bn 这就是死亡的过程至少这是身体上的死亡。

就像我说的这就是一些医学院的人生物学家或生理学家向我们描述的死亡。

然而问题又来了,假设我们叫这个过程“肉体死亡”,把这些发生在最后阶段的事称做肉体死亡。

■■■这门课的成绩会由以下几部分构成:平时作业占20%,期中考试占30%,期中有时在10月份考,期末考试占50%;这就是成绩的加权比例。

我还有另外一套评分计划叫“特赦计划”,就是我会比较你的学期总成绩和你的期末考试成绩,我会取这两个成绩中更高的作为你的课程最终成绩。

……接下来学好物理最重要的就是完成作业,作业的权重虽然只有20%,但这个数字是无法真正衡量其重要性的,作业能让你真正弄清楚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果你只看我在黑板上的推导,觉得很有道理,好象自己也能行,但是只有你动手去解题,才是验证自己会与不会的唯一方法。

只有这个时候你才知道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了,所以,我要求你们按时按量地完成作业。

如果我周三布置了关于该周课堂内容的作业,你们应该尽快着手去做,因为当你下周来上新课时我会假设大家都已经把上周题目做完了。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卡根的反驳耶鲁大学哲学教授谢利?卡根讲授的公开课“死亡”颇受欢迎,原因大概有二:一是这位教授的形象招人喜爱,他一脸的络腮胡,上课时穿着牛仔裤和运动鞋,有时还会盘腿坐到讲台上;第二就是他讲的主题了,虽然公开课都是导论性质的课程,但卡根的死亡公开课并不易懂。

他坦承:“其中一些材料是很难懂的,有些思想可能很难一下就把握住。

如果你有时间的话,把某些部分读上两遍会很有帮助。

”卡根在课上也会讲些笑话,比如他介绍说,美国喜剧演员菲尔兹说,希望他的墓碑上写的是:“我宁愿待在费城(而非长眠于此)。

”他提到了卡夫卡等作家的作品,但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不遗余力地分析和反驳跟他对立的立场。

卡根显然是一位训练有素的分析哲学家,听他的课需要很强的思辨能力。

他会还原一个命题的完整论证过程,考虑它的各种合理性,然后逐一加以反驳。

他使用了最佳解释推论、两难推理、类比等各种论证方法。

他的讲稿一共16章,前半部分讨论的是关于死亡的形而上学问题,如身心关系、人格同一性等,后半部分是价值理论,读到后半部分才会比较轻松。

卡根上来就亮出了他的基本观点:世上没有非实质的、不朽的灵魂,我们只是躯体,当我们的躯体死亡时,意味着我们的存在宣告终结,而且永生并不是值得追求的目标。

他最后又总结了一遍:“我们只是机器,当然我们不是随便什么机器,我们是神奇的机器,是有感情、有梦想、有创造力的机器。

死亡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巨大谜题,死亡并不比你的灯泡或者电脑坏掉更神秘……对死亡的恐惧是一种不恰当、不合理的反应。

我邀请你在面对死亡时能无所畏惧,不存幻想。

”在反驳灵魂存在的说法时,卡根使用了“最佳解释推论”:对于看不见的东西,我们如何证明它们存在呢?如果设定某种我们看不见的东西的存在,能帮助我们最佳地解释用其他方法无法解释的事物,我们就推论说这些事物是存在的。

这种论证被称为“最佳解释推论”。

比如我们相信存在着病毒和细菌,因为这样我们就能解释人们为什么会生病。

参加讲座死亡案例心得体会

参加讲座死亡案例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从事医学相关工作的医护人员,我深知生命之脆弱与宝贵。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死亡案例的讲座,通过聆听专家的讲解,我对死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我今后的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我对此次讲座的心得体会。

一、对死亡的认识在讲座中,专家详细介绍了死亡的定义、分类、原因以及临床表现。

我了解到,死亡并非是一个简单的生物学过程,而是涉及到生理、心理、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复杂现象。

死亡可以分为生理死亡、临床死亡和生物死亡三个阶段,其中生理死亡是指生命活动的完全停止,临床死亡是指大脑功能完全丧失,生物死亡是指身体各器官功能完全丧失。

此次讲座让我深刻认识到,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必然过程。

作为医护人员,我们要正视死亡,关爱生命,尊重每一个生命。

二、对死亡案例的分析讲座中,专家通过分析多个死亡案例,让我对死亡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其中几个案例的心得体会:1. 案例一:某患者因急性心肌梗死入院,经抢救无效死亡。

这个案例让我意识到,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具有极高的死亡率。

作为医护人员,我们要提高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认识,加强预防和救治。

2. 案例二:某患者因交通事故导致颅脑损伤,经抢救无效死亡。

这个案例让我深刻认识到,交通事故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要加强交通安全教育,提高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

3. 案例三:某患者因恶性肿瘤晚期,经多方治疗无效,最终去世。

这个案例让我明白,恶性肿瘤是一种严重的疾病,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作为医护人员,我们要关爱患者,给予他们心理支持和关爱。

三、对自身工作的启示通过参加此次讲座,我对自身工作有了以下启示:1. 提高业务水平:作为医护人员,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2. 关注患者心理:在救治患者的过程中,我们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3. 加强沟通与协作:在医疗工作中,我们要与患者、家属以及其他医护人员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协作,共同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死亡公开课读后感

《死亡》读后感之一我是非常高兴的看到世界一流大学耶鲁、哈佛能把自己的公开课向全世界公开,这比起那些国内所谓的一流大学去旁听一节课也要用学生证的做法刚让我钦佩。

从今天晚上起,我开始收看学习这些课程,并认真的做读书笔记,向这些世界一流名校的大师求教。

今天听的是耶鲁大学的Shelly Kagan教授的课程,第一节课他主要介绍了这门课的内容——《死亡》,以及评分,最有意思的是结尾部分他列举的那些上过他课程对他各种有意思的评语,甚至一些比较严苛的批评。

我还看了第二节课《人是否能幸免与死》,关于这个问题,教授接着提出两个问题:人是什么,人活着的概念是什么。

在这节课上,Shelly教授主要讲了人是什么,从而提出两个观点。

一是二元论,人是有灵魂和肉体构成;二是一元论,人仅仅是由肉体组成,人是一种物质实体。

在二元论的观点中,灵魂是非物质实体,存在于肉体的某一位置,灵魂可以只是和命令身体,身体可以输出指令,使得灵魂能够感知。

从二元论的观点来看待死亡的话,死亡只是肉体和灵魂联系的终结,当肉体被摧毁时,灵魂可能能够继续存在。

在这一基础上,更为严格的说,人即灵魂,只要灵魂不灭,人即存在,那么,从这个观点可推断出人可能能够幸免与死。

但这一切都只是在二元论的观点上所推测出来的,我想这就是哲学的魅力所在,它可以引领我们进行无穷无尽的思考,扩宽自己的思维,打破思维局限性。

课后我对Shelly的话进行了思考,在看了其他人对Shelly的评论之后发现,有些人认为当物质在空间和时间中运动时,物质不断重组,生命不过是其中的一种物质组成,思维意识都是依托肉体产生的附属物。

就像喇叭吹了会响,当不吹时声音就归于沉寂,声音产生于喇叭的震动,思维意识产生于我们身体的脑细胞运动,当我们死后,身体脑细胞不再运动,思维意识随之消失,我们身体变了各种物质元素归于到大自然中去。

当然每个人的观点都会有所不同,我更愿意相信二元论的观点,不过我觉得当肉体被摧毁时,思维意识即灵魂会保存下来,就像中国的神话传说一样,人是轮回的,更确切的说灵魂是轮回的,我们的肉体都由灵魂所操控,当一个肉体不复存在时,灵魂会离开,从而选择下一个肉体。

关于死亡的讲座心得体会

在人生的旅途中,死亡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

它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辰,既神秘又庄严。

近期,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死亡的讲座,聆听了一位资深心理医生对生命终结的深刻剖析。

这次讲座让我对死亡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感悟。

以下是我对这次讲座的心得体会。

一、死亡并非终结,而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在讲座中,心理医生首先向我们介绍了死亡的定义。

死亡,是指生命体在生物学上停止存在的过程。

然而,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的一种形式。

正如春夏秋冬,生死轮回,这是自然界永恒的规律。

通过医生的解释,我明白了死亡并非可怕的事物,而是生命的一部分。

它让我们认识到生命的脆弱,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正如古人所说:“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我们应该正视死亡,珍惜生命,让生命在有限的时间里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二、死亡教育的重要性讲座中,心理医生强调了死亡教育的重要性。

死亡教育是指通过对死亡的认识、思考和体验,使个体在面对死亡时能够理性地对待,从而减轻死亡带来的心理负担。

在我国,死亡教育相对滞后,许多人将死亡视为禁忌话题。

这导致人们在面对亲人离世时,无法正确地处理悲痛情绪,甚至影响到自己的心理健康。

因此,加强死亡教育,提高人们对死亡的认识,对于促进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三、如何面对死亡1. 接受死亡:接受死亡是面对死亡的第一步。

我们要认识到死亡是生命的必然规律,坦然接受死亡的存在。

2. 珍惜生命:死亡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懂得把握当下。

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要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让生命充满意义。

3. 培养良好的心态:面对死亡,我们要保持乐观的心态。

相信自己,相信生命,相信死亡只是另一种形式的存在。

4. 陪伴亲人:在亲人离世时,我们要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

陪伴他们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四、对生命的感悟通过这次讲座,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感悟。

以下是几点体会:1. 生命短暂,珍惜当下:生命是有限的,我们要珍惜每一刻,活在当下,让生命充满意义。

耶鲁公开课心得体会

基本上完了耶鲁大学的公开课,下面写一下自己的一些感悟。

记得听了一堂的哲学课,是关于死亡的本质的,这个话题其实中国人不太喜欢的,毕竟我们都是有些迷信的,关于鬼怪之类的平时很少谈起,但是事实上确实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不管内容怎么样,里面讲课的教授的理念我觉得很棒。

他说,我会用我最大的努力去让你理解我的观点,如果你能支持我我将非常满意,如果你不支持我的观点,我们可以辩论,即使你最后还是不同意我的观点,那我也比较满意,因为你认认真真的思考了这一问题,这比什么都重要!生活中也确实是这样的,当你认认真真的完成一件事的时候,不管最后的结果怎么样,这是你已经得到了你想得到的东西,这个也许是一种心态,也许还是一种处世之道。

关于幸福课,听到的最多的就是怎么样保持一颗始终幸福、乐观的心态,最重要的是心态的处理。

下面讲一个我以前看过的几句我个人认为还不错的话语,每当我感觉自己比较累或是有点抱怨什么的时候,我总会去看看这些话语,每次都是这些话语激励我重新开始。

不管生活多么的艰辛或是不怎么顺利,心态或是你自己心里的想法,坚持自己的做好自己该做的就是最好的。

没有人能说自己的做事方法一定是对的,正如我前几天和导师交谈时他和我说的那样,学习方法要不断的积累和改进,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什么都是变化的,包括我们研究生的心里,我在小木虫论坛上看见过很多的研究生觉得研究生所学习的知识没什么用处,所以很多人想退学,这个我觉得也是一种误区,可能有些同学不知道怎么样和自己的导师相互沟通,相互了解,以至于相互之间的关系出的不怎么好。

最后导致同学想出来去退学。

所以生活中我们要自信,绝对自信,无条件自信,时刻自信,即使在做错的时候,不要想太多,尤其是负面的想法,定时清除消极的思想。

有时候可能是长期压抑的结果,很多同学不知道怎么去排泄压力,发泄自己的压力或是生活中遇到的种种不满。

同时学会忘记一些东西,那些痛苦的、尴尬的、懊悔的记忆,为阳光的记忆腾出空间,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丰富多彩,充满阳光。

关于死亡教育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死亡便是一个令人畏惧而又无法回避的话题。

在我国,死亡教育一直处于较为边缘的地位,许多人对此避而不谈。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死亡的认识和态度也在逐渐转变。

在此背景下,我有幸参加了一次死亡教育课程,通过学习,我对死亡有了全新的感悟,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认识死亡,敬畏生命死亡教育让我认识到,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

它并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生命的一种延续。

正如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说:“我之所以知道死亡,是因为我还活着。

”通过学习死亡教育,我明白了生命的可贵,更加珍惜每一天,热爱生活。

在课程中,我们了解到,死亡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而是一种必然的归宿。

它让我们明白,生命的有限性,让我们更加珍惜与亲人、朋友相处的时光。

正如诗人泰戈尔所言:“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死亡教育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让我更加敬畏生命。

二、直面死亡,勇敢面对在以往的生活中,我们对死亡总是避而不谈,甚至谈之色变。

然而,死亡教育让我学会了直面死亡,勇敢面对。

在课程中,我们通过观看生死教育影片、聆听生死故事等方式,了解到许多人在面对死亡时的勇敢与坚强。

例如,一位患有绝症的患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勇敢地面对死亡。

他的事迹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明白了勇敢面对死亡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以他为榜样,学会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境,珍惜每一天。

三、生死观念的转变,关爱他人通过死亡教育,我的生死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在以前,我认为死亡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而如今,我明白了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死亡的恐惧。

这种恐惧让我们不敢正视生死,不敢关爱他人。

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如何关爱他人,如何与亲人、朋友共同面对生死。

这让我明白了,关爱他人,就是关爱生命。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关注身边的人,关心他们的生死,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们。

四、珍惜亲情,感恩生命死亡教育让我更加珍惜亲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受欢迎的国际名校三大公开课之一,谢利·卡根教授的《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就是一个挑战,挑战习以为常的观点,挑战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子里、对死亡视而不见的习性,挑战看似有道理实则未经论证的逻辑,挑战思考上的舒适区,邀请我们系统而理性地思考死亡和生命的真相。

,这是读《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之后的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感想心得
哲学家Stephen Cave在TED演讲中以“你什么时候第一次意识到自己会死亡”为开头,通过四个故事来探讨如何处理我们对死亡的恐惧。

死亡不可避免,而公开探讨死亡或许可以使我们能更理智的面对这一话题,因此卡根教授开设了这门关于死亡的课程。

如果做一张思维导图,中间是死亡,周围扩散出去的是与死亡相关的各个元素,包括“我”、肉身、灵魂等等。

卡根教授用了许多设问句来详细探讨每一个与死亡相关的元素,试图将一个完整的死亡呈现。

“我”作为一个将要经历死亡的主体,是最开始就要讨论的。

人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实体,只有了解人的特性,才能根据特性来分类并逐一讨论如何使其对死亡产生影响。

卡根教授展开肉身与灵魂的二元论思考,但最终的结论是我们无法证明二元论。

尝试各种哲学分析,也无法证明灵魂的存在。

在看《耶鲁公开课死亡》视频的过程中,令我惊讶的并非卡根教授讲课方式的随意,而是他敏捷的思维。

常常是在短短的几分钟内,他不断的抛出问句,每一句话都极具思考性。

卡根教授提到一个曾经他课堂上的学生,在大一时便查出得了癌症,却选择要完成耶鲁大学的学业。

那位学生选了卡根教授关于死亡的课程,这也一度使卡根教授思考,在已知死亡和未知的情况下,面对自己生活有何不同。

同样Stephen Cave提到,分别给两组实验对象(皆是不可知论者),一组让他们思考死亡,而另一组思考孤独,实验结果是,思考死亡的那一组会更相信耶稣。

关于生命价值的讨论有许多,但是卡根教授的着眼点是死亡本身。

当永生被否定,因为有了死亡,生命才充满了意义。

“生命的意义在于它终将结束。

”尽管卡根教授并没有着重探讨面对死亡我们要怎样过更有意义的生活,但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因为死亡,教会我们珍惜有限的生命,做有意义的人,有意义的事。

苏格拉底死了,可是他的思想永远存在。

和Stephen Cave一样,在爷爷去世的时候,我第一次意识到了死亡。

我想到终有一天我会闭上眼睛躺在那里,会有我的亲人为我打电话报丧,会有... ...我不清楚在那个时候,是否可以亲手证实灵魂的存在,但死亡并不令人恐惧。

或许对于死亡的恐惧更多的在于会以什么方式面对死亡的不可知。

而卡根教授在讲述对于死亡的恐惧时,提出会形成恐惧需要具备的三个条件坏事、坏事发生的几率以及坏事是否会发生。

严密的逻辑使人暂时忘却了恐惧,而投入到颇有意义的
思考中。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作者简介
谢利卡根,耶鲁大学哲学教授(Clark Professor of Philosophy)。

1982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

在1995年到耶鲁大学任教之前,他曾任教于匹兹堡大学和伊利诺大学芝加哥分校。

谢利卡根教授在耶鲁大学教授的课程《哲学死亡》是互联网上最受欢迎的国际名校公开课之一,也是网易公开课最早的人气课程。

在公开课视频上,卡根教授穿着牛仔裤、帆布鞋,盘腿坐在课桌上,坐在讲台上和一班年轻人大谈生命和死亡的本质,手舞足蹈,状如孩童,侃侃而谈的形象深入人心,被称为“大仙”,因其缜密的逻辑性和感染力,倍受追捧。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编辑推荐
★ *受欢迎的国际名校三大公开课之一,总点击量超过数亿次。

★ *像顽童的耶鲁大学教授谢利·卡根,穿着牛仔裤、帆布鞋,盘腿坐在讲台上和大家侃侃而谈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国内年轻人追捧的“明星教授”。

★死亡是“生的局限性”,是生命的参照物,唯有了解死亡,生命的可贵才能彰显。

直面死亡、思考死亡,就是思考人生。

死亡是我们*重要的课题,因为所有的生命都指向终点,我们每一天都离终点更近一些,这是在所有形式的生命体中,*为确定无疑的事。

但死亡又不是个令人愉快的话题,我们会试着把它抛诸脑后。

有多少次我们会停下来想一想,我们不过在这个世界上短暂停留,离去后就不再复返我们惯常把自己置于“不死的幻象”中,或用一些未经深思的观点来作为慰藉或者避风港。

作为*受欢迎的国际名校三大公开课之一,谢利·卡根教授的《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就是一个挑战,挑战习以为常的观点,挑战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子里、对死亡视而不见的习性,挑战看似有道理实则未经论证的逻辑,挑战思考上的舒适区,邀请我们系统而理性地思考死亡和生命的真相。

理性的死亡意识能带来积极的生命意识和人生态度。

作为哲学史上**位医治“死亡创伤”的人,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提出,要在死亡未到来时好好地活,当死亡到来时好好地死要习惯于相信死亡是一件和我们毫不相干的事,因为一切善恶吉凶都在感觉中,而死亡不过是感觉的丧失。

因为这个缘故,正确地认识到死亡与我们无干,便使我们对于人生有死这件事愉快起来,这种认识并不是给人生增加上无尽的时间,而是把我们从对于不死的渴望中解放了出来。

一个人如果正确地了解到终止生存并没有什么可怕,对于他而言,活着也就没有什么可怕的。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内容推荐
有件事是确定无疑的最终我们都会死亡。

但我们真的相信自己会死吗
人是否有不朽的灵魂
死亡是生命的真正终结吗
如果死后不再存在,死亡就是全然的坏事吗
永生是值得期待的吗
在某些情况下放弃生命是否可能合理并符合道德
对死亡的恐惧是明智的吗
如何面对“终有一死”这个无法违背的事实
死亡意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
……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一书源于最受欢迎的国际名校公开课之一《哲学死亡》。

在这本通俗易懂的哲学著作中,谢利卡根教授挑战了对于死亡,许多我们习以为常或未经深思的观点,邀请读者系统反思死亡的哲学之谜,以更清晰的概念探讨死亡的意义为何,从形而上学到价值观,认真、理性地思考生命和死亡的真相。

有了对死亡的深刻意识,才会有对生命价值的深刻了解。

蒙田说“探讨哲学就是学习死亡。


“由于对死亡的认识所带来的反省,致使人类获得形而上学的见解,并由此得到一种慰藉。

所有宗教和哲学体系,主要即为针对这种目的而发,以帮助人们培养反省的理性,作为对死亡观念的解毒剂。

”叔本华对死亡哲学的阐述,对本书来说至为贴切。

死亡虽是我们每个人的宿命,但看待死亡的视角,却可以让人们获得拯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