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局部修订-顾宝和-2019
(完整版)2019年岩土工程勘察.doc

岩土工程勘察课程设计指导书简文彬编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资源与城乡建设系2004.5.目录一、目的与意义 (1)二、课程设计时间 (1)三、主要内容 (1)四、课程设计要求 (2)五、提交的课程设计成果要求 (5)六、主要参考规范及文献 (7)附录1:勘察纲要示例 (10)附录2: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提纲 (17)《岩土工程勘察》课程设计指导书(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适用)一、目的与意义《岩土工程勘察》是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岩土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主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相当强的课程。
在《岩土工程勘察》课程中安排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将使学生所学到的岩土工程勘察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更加系统、巩固、延伸和拓展,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课程设计实践中提高自身独立思考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经过课程设计的教学环节后,可系统掌握工程建筑中岩土工程地质条件的分析评价、工程地质问题的处理方法,进行场地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掌握工程勘察的基本理论与各种实用方法。
在毕业设计或论文中,能充分应用本课程知识完成实际的工程地质勘察项目,毕业后从事实际工程项目时,能很快熟悉工作方法,完成相应的工程地质工作,提出合格的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二、课程设计时间本课程设计安排在学生学完《岩土工程勘察》课程之后进行,学生在掌握各类工程建筑岩土工程勘察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总体把握课程设计的内容。
一般定在教学日历的最后一周半进行课程设计的教学工作。
三、主要内容侧重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岩土工程勘察实践,使学生掌握该类型岩土工程勘察室内资料整理、土工数据数理统计、报告编写、图件绘制的全过程,为日后毕业设计以及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进行实战锻炼。
四、课程设计要求一)、总则(1)收集已有岩土工程勘察原始资料,分析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可能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
(2)利用原始资料进行岩土类型的划分、分层。
(3)编制计算机程序进行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统计计算。
勘察报告审图中一些问题的讨论(转发顾宝和大师手稿)

勘察报告中一些问题的讨论顾宝和前几年参与勘察报告的审查,看到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今天拿出来讨论。
这些基本上都是无足轻重的小问题,不涉及施工图审查,不涉及规范,只是就事论事,谈些个人看法。
读者如有兴趣,也可用参与讨论。
1 地质和岩土描述方面(1)半成岩与凤化这里的“半成岩”指的是古近纪、新近纪及第四纪早期沉积的似岩非岩、似土非土,介于岩和土之间的岩土。
由于沉积年代很短,划分风化带的意义不大。
有的地方将比较坚硬的划为中等风化,比较松软的划为强风化、全风化,㪚体状的称残积土,恐怕是有问题的。
半成岩的坚硬程度主要取决于胶结程度,主要取决于成岩作用时间的长短。
成岩作用与风化作用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前者随时间越来越硬,后者随时间越来越软。
风化程度分为微风化、中等风化、强风化、全风化,最适用于岩漿岩、变质岩,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岩石。
石灰岩、砂岩、泥岩等,有的地方就很难按四级划分。
(2)残积土的地质年代目前通常的做法是,将残积土定为第四纪;㣲风化、中等风化、强风化、全风化按原岩的地质年代确定。
这样做法似乎有一定道理:风化岩是“岩”,按原岩;残积土是“土”,是第四纪。
但还是有点不协调:风化岩和残积土都是原岩风化的产物,全凤化与残积土之间并无客观存在的实际界限,划分的标准是人为主观规定的。
所以总觉得有点牵强。
有些国家对残积土不确定其地质年代,或与风化岩一样,按原岩确定。
(3)黏性上的描述黏性土描述的内容,规范已有规定。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状态(坚硬、硬塑、可塑、流塑)。
因为黏性土的状态与土的强度、变形,与地基承载力相关性最强,务必准确鉴定和记录。
野外记录的是“天然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的结构性,比试验室测定的“重塑土状态”更重要。
对野外记录的状态与试验室测定的状态对比,既可互相校核,还可估计土的灵敏度。
有的勘察报告还描述干强度、韧性、摇震反应。
其实,这些都是鉴别粉土、粉质黏土、黏土的方法,不必在报告中叙述。
(4)不应遗漏的记录事项有一次参加勘察报告审查,口头介绍吋说,钻探过程中曾发生掉钻,但柱状图上没有反映。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 2001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2 0 0 2 年3 月1 日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的通知建标[2002]7 号根据我部《关于印发一九九八年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第二批)的通知》(建标[1998]244 号)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修订的《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经有关部门会审,批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021 2001,自2002 年3月1 日起施行。
其中1.0.3、4.1.11、4.1.17、4.1.18、4.1.20、4.8.5、4.9.1、5.1.1、5.2.1、5.3.1、5.4.1、5.7.2、5.7.8、5.7.10、7.2.2、14.3.3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原《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 94 于2002 年12 月31 日废止。
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前言本规范是根据建设部建标[1998]244 号文的要求,对1994 年发布的《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的修订。
在修订过程中,主编单位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会同有关勘察、设计、科研、教学单位组成编制组,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求意见,重点修改的部分编写了专题报告,并与正在实施和正在修订的有关国家标准进行了协调,经多次讨,论反复修,改先后形成了《初稿》、《征求意见稿》、《送审稿》经审查报批定稿。
本规范基本上保持了1994 年发布的《规范》的适用范围、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作了局部调整。
现分为14 章: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勘察分级和岩土分类;4.各类工程的勘察基本要求;5.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6.特殊性岩土;7.地下水;8.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9.勘探和取样;10.原位测试;11.室内试验;12.水和土腐蚀性的评价;13.现场检验和监测;14.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和成果报告。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建 设 部 联合发布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第1页 共1页
@
@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Code for investigation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GB 50021 2001
第6页 共6页
资料编号 GB 50021--2001
@
@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1总 则
1.0.1 为了在岩土工程勘察中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的技术经济政策 做到技术先进 经济合理 确保工程质量 提高投资效益 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除水利工程 铁路 公路和桥隧工程以外的工程建设岩土工程 勘察 1.0.3 各项工程建设在设计和施工之前 必须按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岩土工程勘察 岩土工程勘察应按工程建设各勘察阶段的要求 正确反映工程地质条件 查明不良 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 精心勘察 精心分析 提出资料完整 评价正确的勘察报告 1.0.4 岩土工程勘察 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 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 规 范的规定
采用搜集资料 调查访问 地质测量 遥感解译等方法 查明场地的工程地质 要素 并绘制相应的工程地质图件 2.1.3 岩土工程勘探 geotechnical exploration
岩土工程勘察的一种手段 包括钻探 井探 槽探 坑探 洞探以及物探 触 探等 2.1.4 原位测试 in-situ tests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 行 日 期 :2002 年 3 月 1 日
中国建筑资讯网
2001 北 京
第2页 共2页
资料编号 GB 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19电子版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19电子版导言岩土工程勘察是岩土工程的首要环节,通过对工程地质条件和岩土工程特性的调查,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的依据。
为了规范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国家相关部门于2019年发布了最新的《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本文将对该规范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
一、引言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19电子版是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修订制定的,旨在规范岩土工程勘察活动,确保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安全与可靠性。
该规范适用于各类岩土工程的勘察阶段,包括地质调查、工程地质勘察、岩土力学试验等内容。
二、术语和定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19电子版对术语和定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包括地质学术语和岩土工程勘察方法的术语。
清晰的术语和定义可以确保勘察人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避免勘察误解和错误。
三、勘察范围和目的岩土工程勘察规范明确了岩土工程勘察的范围和目的。
勘察范围包括工程地质条件、地下水条件、基础工程勘察、地质灾害评价等内容。
勘察目的在于了解地质条件和岩土工程特性,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依据。
四、勘察程序和方法岩土工程勘察规范详细描述了勘察的程序和方法。
勘察程序包括前期准备、实地勘察、采样与试验、报告编制等阶段。
其中实地勘察包括地质资料收集、地表地质调查和地下勘察等工作。
采样与试验包括采样方法、试验方法和数据分析等内容。
勘察报告编制要求详细、准确,对勘察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五、勘察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19电子版对勘察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进行了规范。
勘察数据的处理包括数据收集、整理、检查和分析等环节。
数据分析要求科学合理,可以根据现有的实测数据进行推断。
同时,还介绍了常见的岩土工程勘察数据处理软件和方法。
六、标准和规范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19电子版参考了国内外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并对其中的重要内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标准和规范的应用可以保证勘察结果的一致性和可比性,提高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七、勘察成果的应用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19电子版重点强调了勘察成果的应用。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 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 2001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2 0 0 2 年3 月1 日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的通知建标[2002]7 号根据我部《关于印发一九九八年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第二批)的通知》(建标[1998]244 号)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修订的《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经有关部门会审,批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021 2001,自2002 年3月1 日起施行。
其中1.0.3、4.1.11、4.1.17、4.1.18、4.1.20、4.8.5、4.9.1、5.1.1、5.2.1、5.3.1、5.4.1、5.7.2、5.7.8、5.7.10、7.2.2、14.3.3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原《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 94 于2002 年12 月31 日废止。
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前言本规范是根据建设部建标[1998]244 号文的要求,对1994 年发布的《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的修订。
在修订过程中,主编单位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会同有关勘察、设计、科研、教学单位组成编制组,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求意见,重点修改的部分编写了专题报告,并与正在实施和正在修订的有关国家标准进行了协调,经多次讨,论反复修,改先后形成了《初稿》、《征求意见稿》、《送审稿》经审查报批定稿。
本规范基本上保持了1994 年发布的《规范》的适用范围、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作了局部调整。
现分为14 章: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勘察分级和岩土分类;4.各类工程的勘察基本要求;5.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6.特殊性岩土;7.地下水;8.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9.勘探和取样;10.原位测试;11.室内试验;12.水和土腐蚀性的评价;13.现场检验和监测;14.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和成果报告。
最新国家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电子版)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年月日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的通知建标[] 号根据我部《关于印发一九九八年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第二批)的通知》(建标[] 号)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修订的《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经有关部门会审,批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自年月日起施行。
其中、、、、、、、、、、、、、、、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原《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于年月日废止。
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前言本规范是根据建设部建标[] 号文的要求,对年发布的《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的修订。
在修订过程中,主编单位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会同有关勘察、设计、科研、教学单位组成编制组,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求意见,重点修改的部分编写了专题报告,并与正在实施和正在修订的有关国家标准进行了协调,经多次讨,论反复修,改先后形成了《初稿》、《征求意见稿》、《送审稿》经审查报批定稿。
本规范基本上保持了年发布的《规范》的适用范围、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作了局部调整。
现分为章:.总则;.术语和符号;.勘察分级和岩土分类;.各类工程的勘察基本要求;.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特殊性岩土;.地下水;.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勘探和取样;.原位测试;.室内试验;.水和土腐蚀性的评价;.现场检验和监测;.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和成果报告。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适用范围增加了“核电厂”的勘察;.增加了“术语和符号”章;.增加了岩石坚硬程度分类、完整程度分类和岩体基本质量分级;.修订了“房屋建筑和构筑物”以及“桩基础”勘察的要求.修订了“地下洞室”、“岸边工程”、“基坑工程”和“地基处理”勘察的规定;.将“尾矿坝和贮灰坝”节改为“废弃物处理工程”的勘察;.将“场地稳定性”章名改为“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将“强震区的场地和地基”、“地震液化”合为一节,取名“场地与地基的地震效应”;.对特殊性土中的“湿陷性土”和“红粘土”作了修订;.加强了对“地下水”勘察的要求;.增加了“深层载荷试验”和“扁铲侧胀试验”等。
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的通知

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的通
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建设部(已撤销)
•【公布日期】2002.01.10
•【文号】
•【施行日期】2002.03.01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失效
•【主题分类】标准化
正文
*注:本篇法规中的部分已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314号--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局部修订的公告》(发布日期:2009年5月19日实施日期:2009年7月1日)废止
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的通知
(2002年1月10日发布)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计划单列市建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各有关协会:
根据我部《关于印发一九九八年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第二批)的通知》(建标[1998]244号)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修订的《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经有关部门会审,批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021-2001,自2002年3月1日起施行。
其中,1.0.3、4.1.11、4.1.17、4.1.18、4.1.20、4.8.5、4.9.1、5.1.1、5.2.1、5.3.1、5.4.1、5.7.2、5.7.8、5.7.10、7.2.2、14.3.3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原《岩土工勘察规范》GB50021-94于2002年12月31日废止。
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建设部标准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局部修订原因
• 对保证勘察质量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为相关标准确定了基本框架和基本准则。 • 1 某些条款不够严密,或与现行其他标准不
够协调,造成施工图审查的偏差; • 2 未全面掌握《规范》条文和条文说明,孤
立执行强制性条文,产生理解上的偏差; • 3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混凝土结构耐久
• 1 搜集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图,场 区的地面整平标高,建筑物的性质、规模、荷 载、结构特点,基础型式、埋置深度,地基允 许变形等资料;
• 意见1:强制性不易操作, • 如坐标、地形、总平面图,场地整平标高等
搜集不到,审图时通不过 • 意见2:“搜集”,不是“取得”,搜集不到
不是问题,不宜从强制性条文中删去。
水泥成分硅酸盐水泥熟料矿物组成
• 硅酸三钙:3CaO·SiO2 ,简写C3S,含量 通常为50%~60%;
• 硅酸二钙:2CaO·SiO2 ,简写C2S,含量 通常为20%;
• 铝酸三钙:3CaO·Al2O3 ,简写C3A; • 铁铝酸四钙:4CaO·Al2O3·Fe2O3;或
其他铁相固溶体,简写C4AF; • 少量游离氢氧化钙(Ca(OH)2)、方镁
• 本应由岩土工程师视具体情况确定,但目前我国 实际情况,不做具体规定难以保证勘察质量。
• 不同测试方法的数量不能相加,取土试验与标贯 试验不能相加,静力触探与动力触探不能相加。
• 原位测试:主要指标贯锤击数N。不包括载荷试 验,和连续记录的触探。局部修订时写得更确切 些。
• “或”是二者满足其中之一, • 注意目的和用途, • 变形计算而提供的压缩模量,需要取
4 第4.1.13条, 防水和抗浮水位
• 原文
• 工程需要时,详细勘察应论证地基土和 地下水在建筑施工和使用期间可能产生 的变化及其对工程和环境的影响,提出 防治方案、防水设计水位和抗浮设计水 位的建议。
• 防水和抗浮水位 重要设计参数
• 预测建筑物使用期间最高水位
•
相当困难,
• 与气候变化、水文地质等自然因素有关,
• 鉴别孔查基岩面,查埋藏河、沟、 池、浜以及杂填土分布等,不在 此规定。
4.1.20-2 修改
• 2 每个场地每一主要土层的 原状土试样或孔内原位测试 不应少于6个(组)数据,当 采用连续记录的静力触探或 动力触探时,每个场地不应 少于3个孔;
• 取样试验或孔内原位测试数量, 应根据工程要求、场地大小、土 层厚薄等具体情况确定,6个是 最低要求。
• 涉及地下水开采、上下游调配、跨流量 调水等复杂因素,不是勘察单位能确定
• 不宜硬性要求提供,勘察报告中有交待
修改意见
• 4.1.13 工程需要时,详细勘察 应论证地下水在施工和使用期间 可能产生的变化及其对工程和环 境的影响,提出防水设计水位的 建议。对情况复杂的重要工程, 可建议进行专门研究。
性设计规范》《工业建筑防腐蚀规范》修订、 制订,需互相协调。
修订内容
• 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 污染土 • 执行和审查提出的其他问题
1 总则 第1.0.3条
• 原文
• 各项工程建设在设计和施工之前,必须 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工程勘察。
• 应按工程建设各勘察阶段的要求,正确 反映工程地质条件,查明不良地质作用 和地质灾害,精心勘察、精心分析,提 出资料完整、评价正确的勘察报告。
第10.2.1条, 深层平板载荷试验
• 原文
• 载荷试验可用于测定承压板下应力主要 影响范围内岩土的承载力和变形特性。
• 浅层平板载荷试验适用于浅层地基土; 深层平板载荷试验适用于埋深等于或大 于3m和地下水位以上的地基土;螺旋板 载荷试验适用于深层地基土或地下水位 以下的地基土。
修改为
• 10.2.1 载荷试验可用于测定承压板 下应力主要影响范围内岩土的承载力 和变形特性。浅层平板载荷试验适用 于浅层地基土;深层平板载荷试验适 用于深层且位于地下水位以上的地基 土和大直径桩的桩端土;螺旋板载荷 试验适用于深层地基土或地下水位以 下的地基土。深层平板载荷试验的试 验深度不应小于3m。
• 试验是模拟,与实际工程工作状态总有差 别。
• 深层载荷反映土的应力水平,侧向超载影 响,地基承载力不作深度修正,但深层载 荷是局部剪切破坏,浅基础为整体剪切破 坏,塑性区开展也不同。
• 桩基局部剪切破坏,但与深层载荷工作状 态仍有差别。深层载荷孔壁临空,桩侧壁 限制土变形,桩土间存在法向力和剪力。
• 局部修订将7.1.4条的意思加进去
7.3.2 修改 • 2 验算边坡稳定时,应考虑地下水
对边坡稳定的不利影响;
• 4 当墙背填土为粉砂、粉土或粘性 土,验算支挡结构物的稳定时,应根据 不同排水条件评价孔隙水压力对支挡 结构物的作用;
• 5 在有水头压差的粉细砂、粉土地 层中,应评价产生潜蚀、流土、管涌
•
• 1 混凝土部分埋在水中,水通过混凝土毛 细管上升,在大气中蒸发,如盐湖中的水 工结构、盐渍土上的基础等,地面以上一 段严重腐蚀。地下水位深度,对强透水层 不大于50cm,对弱透水层不大于40cm。
• 2 混凝土一侧与水接触,另一侧暴露在 大气中,水通过渗透不断蒸发,如隧洞、 坑道、竖井、地下洞室、路堑护面等,渗 入面腐蚀轻微,渗出面腐蚀严重。
• 本条是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协调而 制定
5.7.2 修改
• 5.7.2 在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 大于6度的地区进行勘察时,应 划分场地类别。当场地位于抗震 危险地段时,应根据相应抗震设 计规范的要求,提出专门研究的 建议。
• 《抗震规范》条文说明加了“可以 进行建设的一般场地”。
• 划分有利、不利或危险地段,根据 该规范修订后的规定执行,本规范 不重复规定。
分解类腐蚀环境
• A类 直接临水或强透水层中的地下 水
• B类 弱透水层中的地下水或湿、很 湿的粉土、粉砂和可塑、软塑、流 塑的粘性土
勘察报告
• 1 水和土腐蚀介质的种类及其含量; • 2 腐蚀性指标的测试方法; • 3 腐蚀性的单项和综合评价结果。
• 以往有的报告只写腐蚀性判定等级 • 不同的测试方法结果不同 • 《耐久性规范》需按该规范判定等级
• “动水压力”源于前苏联,词义不很准确。 • 动水压力指的渗透力,渗透力是体积力,
不是面积力。
• 地下水作用既可用体积力,如渗透力,也 可用面积力,如静水压力,第2款删去“及 其动水压力”。
• 静水压力是面积力, 渗透力是体积力,应分 开考虑,原文第4款易被误解,改为“孔隙 水压力”。
• 第5款删去“流砂”,流砂一词表达不确切。
• 还有试土代表性,试土扰动,试验操作误 差等,确定地基承载力和桩端阻力仍需综 合判定。
水和土的腐蚀性
•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和《工业 建筑防腐蚀规范》正在制订和修订。
• 统一腐蚀性指标测试标准。 • 有专家建议,混凝土技术已很大进步,勘
察报告详细列出测试结果,评价由结构和 材料工程师确定。恐难实施。
• 原文和修改无实质差别。 • 深层与浅层的区别,实质是试土是否存
在边载,荷载作用于半无限体的表面还 是内部。
• 深层载荷试验过浅,不符合计算假定条 件。原文易被误解为3m是浅层与深层 载荷试验分界,
• 浅层载荷试验只用于确定地基承 载力和土的变形模量,不能用于 确定桩的端阻力;
• 深层载荷试验可用于确定地基承 载力、桩的端阻力和土的变形模 量。
4.1.20-1 修改
• 1 采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 的钻孔数量,应根据地层结构、 地基土的均匀性和工程特点确定, 对一般第四纪土不应少于钻孔总 数的1/2,且每栋高层建筑不应 少于3个;
• 本应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 因工程制宜。但勘察市场实际情 况,仍应控制最少数量。合理数 量视具体情况确定, 必要时全部 勘探孔取土试样或做原位测试。
样试验,应满足至少6个原状土样, • 判定液化,标贯至少6次, • 如两项指标都是评价需要,则两项均
需满足。 • 从实际工程需要出发。
什么是“主要土层”?
• 工程要求不同,地层性质和组合多样, 不宜简单划一规定。地方规范或审图部 门根据本地实际进一步具体化。
• 持力层和软弱下卧层, • 对变形“贡献”较大的土层 • 与土性,土层位置(深度),土层厚薄
• 第一句 根据主管部门意见特别规定,
•
现仍有未经勘察就设计施工
• 第二句 原则性政策性规定,不能将任何差错 都归为不符合强制性条文;只有存在原则性错 误或不合格品,才不符合本条。可操作性不强, 容易被延伸
• 第二句 不列为强制性条文。 • 当前的关键是 保证资料的真实性
•
3 第4.1.11条,详勘基本要求
• 3个静力触探或动力触探孔,6个 (组)试验数据,两个条件至少满 足其中之一。
随机变量,数理统计 确定代表值,要有一 定的样品数量。 • 数量多少,取决工程要求和指标变异性, 难以规定划一数量。
• 74 版 《 地 基 规 范 》 以 来 , 《 地 基 规 范 》 《勘察规范》均有此规定,
• 列入强制性条文,监督力度加大,问题突 出。
• Ⅲ类腐蚀环境, 易溶盐和中溶盐总量低, 未污染的中碱性土,判定不具腐腐蚀 删去
12.1.2 水样或土样
• 地下水位以上,取土样
• • 地下水或地表水中,取水样
•
• 部分水位以上、部分水位以下,
•
分别取土样和水样
• 取样数量规定
结晶性腐蚀和分解性腐蚀
• 由于两种腐蚀机理不同,防腐措 施不同,
• 本次修订
•
环境分类分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分级标准分开
12.1.4 结晶性腐蚀环境
Ⅰ类
•
• 混凝土部分与水接触,部分暴露大气中, 水通过渗透或毛细作用不断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