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留小辫子风俗
有关满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有关满族的风俗习惯作文满族这个字眼,相信大家都非常陌生。
今天,就让我们去走近它,了解它吧!满族,现有人口982。
1余万人。
满族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其余大部分分布在河北、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山东、福建等省区,一小部分散居于北京、天津、上海、西安、成都、广州等大中城市。
居住在农村的满族人,其住房继承了传统的建筑形式,院落围以矮墙,院内有影壁。
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
满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莽势”、“空齐”是传统舞蹈,多在节庆的宴会上跳。
舞时二人相对,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称为“莽势”;舞者歌唱时众人拍手以“空齐”二字相和,叫“空齐”。
“清音子弟书”是八旗子弟于18世纪中期创作的一种只有唱词,没有说白,配合鼓板、三弦演唱的新鼓词,是满族人民喜爱的一种曲艺形式。
满族人很早就信奉萨满教,每逢祭祖、祭天,要由萨满戴上神帽,穿上裙子,系上腰铃,击鼓起舞,边祷边跳。
满族人重礼节,有一个时期,小辈对老辈是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三天见长辈要请安,五天见长辈要“打千”。
男人打千要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膝,像拾东西一样;女人打千要扶膝下蹲。
满族男人留发梳瓣,穿马蹄袖袍褂,系腰带;妇女头顶盘髻,穿宽大直统旗袍,不缠足。
今天,旗袍已经成为典型的东方妇女服饰,风靡全球。
最能代表满族饮食文化的莫过于“满汉全席”。
这种宫廷佳宴流传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其中的满族菜肴无论在选料、制作和吃法上都保持着满族特色,制作菜肴的山珍如人参、鹿茸等大都还是来自满族的老家--“白山黑水”。
此外,满族还有许多风味小吃和种类繁多的点心,“萨其玛”就是其中着名的一种这就是满族,一个独特的民族,听了我的介绍后,你熟悉它了吗?“56个民族,56朵花”。
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都有不同的特色民居,特色饮食,这就应了一句话“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而满族,就是这56 朵花中艳丽的一朵,满族的服饰特别有特色,下面,我就来简单的介绍一下。
皖北民俗中的“剪压(鸭)尾”礼仪探析——以安徽蒙城为主要考察点

皖北民俗中的“剪压(鸭)尾”礼仪探析摘要:“压尾辫”也叫“鸭尾辫”“龙头”“毛头”,皖北许多农村地区在幼童在一定年岁时剃鸭尾辫,是与幼子养成习俗相结合的成人礼。
蒙城地区流传的“剪压尾”民俗仪式体现出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浓缩提炼出的是淮河流域弥漫的生命意识和家族对孩子成长的期盼与祝福。
移风易俗后,该礼仪作为人生礼仪的一种,在维系宗亲关系和构建和谐社会层面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剪鸭尾;皖北民俗;蒙城地区;文化内蕴中图分类号:K89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9)08-0090-04(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淮北235000)皖北地区流传着许多独特的地域风俗,其中给幼童蓄压(鸭)尾辫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民俗现象。
压尾,也被通俗地叫为“鸭尾(yǐ)巴”,还有的地区叫做“龙头”,指的都是幼童于弥月左右剃掉多余的胎发后留下并蓄长的那部分头发。
男童蓄发叫鸭尾,女童类似的礼仪叫“满发”,但男童蓄的较多。
随着孩童年岁的增长,用红头绳编起辫子,在其6岁、9岁或者12岁时举行仪式郑重地剪去。
从蓄鸭尾到剃鸭尾,严谨的程序和特殊的设定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蕴和深沉的向生意识。
需要说明的是皖北一般来说指的是淮南、阜阳、亳州、蚌埠、淮北、宿州这部分区域,本文则主要聚焦亳州蒙城地区的“剪鸭尾”习俗进行考索探析。
一、“压(鸭)尾辫”的发展溯源汉族以及少数民族中的众多成人礼民俗,有的以12岁为一个重大节点,比如陕北柳林县在孩子12岁时举办“大生日”,排面盛大[1](P166)再比如山西、河南等地为12岁的男孩举行的圆锁或者开锁礼仪,还有的在13、15或者18岁这几个人生的重要年纪举行仪式,都能视为个体从“生涩”到“成熟”的重要标志。
关于成年的认定,钟敬文先生认为“‘成熟’越来越具有相对的意义。
”[1](P171)而皖北地区在幼童在一定年岁时剃鸭尾辫,是与幼子养成习俗相结合的成人礼。
根据相关文献记载,代表男子成年的冠礼在皖北地区已经不作为隆重的仪式来举行,但是给男童蓄鸭尾,特别是在具体年岁举行不亚于婚礼的庆贺场面剃掉鸭尾辫,也可以看做对成长“相对成熟”的认定。
唐朝孩童发型

唐朝孩童发型一、唐朝男童发型1. 总角- 这是唐朝男童常见的发型之一。
总角是将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形状类似羊角,故而得名。
在许多唐代的绘画作品以及文献记载中都能发现男童梳总角的形象。
例如在一些表现唐代家庭生活场景的绘画里,年幼的男孩子头发被整齐地梳成两个小发髻,位于头顶两侧。
这种发型既体现了孩童的天真活泼,又符合当时的礼仪规范。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等诗句也从侧面反映了总角这种发型在当时的普遍性。
2. 垂髫- 垂髫也是唐朝男童的发型。
垂髫就是头发自然下垂,不束发。
一般是指儿童头发未加梳理,自然垂落在肩膀周围。
这一发型多为年幼男童所采用,尤其是那些还未到束发年龄的孩子。
在唐代一些田园诗所描绘的场景中,可能会有这样的画面:田间小路上,男童披散着头发,在田埂间玩耍,展现出一种自然纯真的状态。
二、唐朝女童发型1. 双髻- 双髻是唐朝女童极为流行的发型。
女童的双髻造型多样,有的是将头发在头顶两侧盘成圆润的发髻,用丝带或者发簪固定。
这种发型使女童看起来十分可爱俏皮。
在唐代仕女图中,常常能看到女童梳着双髻陪伴在女性长辈身边。
双髻也会根据不同的场合和家庭身份有所变化,比如在一些节日庆典中,女童的双髻可能会装饰上花朵等饰品,更加绚丽多彩。
2. 丫髻- 丫髻与双髻类似,但形状更为简单。
通常是将头发在头顶梳成一个或两个小髻,形似“丫”字。
这种发型在唐朝女童中也很常见,特别是在普通百姓家庭中。
丫髻的优点在于简单易梳,适合女童日常活动。
而且在一些民间传说故事的插画中,唐朝的小女童常常梳着丫髻,展现出质朴的美感。
武汉话揪辫子的意思

武汉话揪辫子的意思
“揪辫子”在武汉人口里是一种称呼。
说简单点,如果你是个女的,那么,你的兄弟就是你老公的“揪辫子”。
典故:过去武汉的老百姓有个习俗,独种儿子或者幺儿子要在顶门心高头扎一个小辫子,像顶了一个鸡毛毽多,这就叫“揪揪辫”。
这个辫子一直要揪到十周岁那天再剪,据说是为了“好养些”。
那小儿子伢的“揪揪辫”跟郎舅间的称呼又有么关系咧?这里头,有一个小笑话。
说是一个穷秀才,结婚三天要跟新姑娘一起回门。
他不懂大户人家那一套礼信,不晓得么样让老亲爷老亲娘高兴,就向他老婆请教。
他老婆说:“这好办!我的老头老娘最疼我那个弟弟了,只要你把我弟弟呵好,负责冇得问题唦!”秀才又问:“我不认得你弟弟么办?”他老婆就笑起来:“那个揪揪辫就是他了!”到了老亲爷屋里,大家要新姑爷坐上席,这个一让那个一让,他慌了神,连忙把内弟一指:“来来来,揪辫子,请上坐!”于是,“揪辫子”就成了对内弟的昵称。
当然,这只是个笑话,到底这个词是么来历,不一定就是这样的,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想像:姐夫和姐姐一起回娘屋里玩,姐夫顺手把小舅子头上的辫子摸一摸,晓得几亲热!再加上,“揪”和“舅”谐音,所以,武汉人就把“小舅子”喊成“揪辫子”了。
这个词,既随意,又生动,还有文化渊源呢!。
家乡风俗的作文六年级500字安徽蒙城

家乡风俗的作文六年级500字安徽蒙城在蒙城,剃辫子也叫剪鸭尾或剪尾巴,这一风俗是过去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产物。
以前医疗条件差,卫生也差,婴儿成活率较低,无论穷富人家都相信迷信,只要是有一个男孩儿的家庭,多数人家都会给小男孩在脑后巴,留一撮毛不剃掉,目的是让爸爸妈妈常捞常拽,给小孩以安全感,给大人以后继有人的幸福感,也表示小男孩是家里的心肝宝贝,免得遭灾。
过去还有给小孩留满发的,那样的小孩更娇气。
一般小孩到了6周或12周岁时,家里就会选择良辰吉日,请上唢呐班子、理发师和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大摆宴席。
流程大致如下:一、梳辫子剪鸭尾仪式,从鸣炮奏乐开始。
留着鸭尾巴的小男孩,或披着披风,坐上轿子,在鼓乐手的簇拥下,被抬进场或被舅舅抱上台,各地风俗略有不同。
接着,孩子舅妈上台,为孩子编辫子,有几个舅妈就梳几条辫子,并将提前准备的百元人民币用红绳绑在小辫儿上。
绑完辫子是送红包送祝福的环节。
在蒙城,是先外公外婆家,后本家爷爷奶奶的顺序出场。
如:外公外婆、舅舅舅妈、姨娘姨夫等依次送上红包,接着是爷爷奶奶、叔叔婶婶,姑父姑姑、爸爸妈妈。
通常,礼钱和赏钱都由父母收着,往往礼钱没有赏钱多,爷爷奶奶不上礼钱,但赏钱可能是成千上万。
而红包包的最多的则是舅舅,谐音“救救”,暗喻保孩子平安。
一般舅舅给的红包有大几千甚至上万元。
二、剃辫子旧社会剃辫子邀请理发师也有讲究,穷人请一个理发师剃12刀,说12句吉利话,赏12包钱。
富人往往会请一个有名望的理发师长带上12个徒弟,在唢呐班子细吹细打的欢乐声中,每人剃一刀说一句吉利对联,主家每人赏一个大元宝,总计要赏13个大元宝。
如今办事有请理发师剪发辫的,也有喊舅舅为外甥剪发辫的。
三、放辫子百里不同俗,放辫子的地方不同,方法规矩也不一样。
住江河湖泊近的,有买活鲤鱼,或乌龟、老鳖的,最省钱的是用自己喂养的鸭子,系上小男孩剃下的辫子带走;离江河湖泊远的,则系在鸽子腿上放。
以前还有个规矩,谁要是逮住系上孩子发辫的活物,如鸽子、鸭子等是要被认做干娘的,男孩家要备上鸡鱼肉果子酒四样礼去认亲,干娘家要给小男孩儿买金锁银镯金筷子银碗和一套衣服做谢礼。
小孩子头发后面有尾巴的说法

小孩子头发后面有尾巴的说法
关于小孩子头发后面有"尾巴"的说法,这通常指的是小孩子的
后脑勺处留有一撮长发,给人一种尾巴般的形象。
这种说法在民间
流传甚广,被认为是一种传统的说法,但实际上并没有科学依据支撑。
这种现象可能是因为婴儿头发生长的速度不一致,导致后脑勺
的头发比其他部位长出一截,给人一种"尾巴"的错觉。
从生理角度来看,婴儿的头发生长受遗传、荷尔蒙等因素影响,而并非因为有"尾巴"的说法。
另外,有些人也认为这种说法可能是
因为长辈们觉得这样的发型可爱,因而形成了一种习俗或传统。
从文化角度来看,一些文化中也存在类似的说法,认为留有一
撮长发能够保佑孩子平安健康,因此家长们会在孩子的后脑勺留一
撮长发,这种说法也可能加深了人们对"尾巴"说法的印象。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支撑,只是一
种民间传统或文化习俗。
在现代社会,人们更多地注重科学健康的
养育观念,因此在实际生活中,是否给孩子留有"尾巴"是家长个人
的选择。
总的来说,关于小孩子头发后面有"尾巴"的说法,可以从生理、文化和社会习俗等多个角度进行探讨,但需要明确的是,这种说法
并没有科学依据,仅仅是一种民间传统或文化习俗。
安徽风俗喜剪鸭尾习作

安徽风俗喜剪鸭尾习作
方志中对剃“压(鸭)尾有”简单记载:“孩子留了辫子,由舅父亲自剪掉,并用红绸批盖孩子头顶,然后请理发师剃掉辫根毛发,并送理发师喜烟喜钱。
”但民间的剪压(鸭)尾、剃“龙头”的过程却是复杂严谨:需选择一个吉祥的日子,一般是农历二月二或者孩子生日当天。
通知亲朋好友,由长辈或者福满之人操持,蒙城地区则是由外婆或者舅舅,即娘舅家的人为主,其余则为客。
剃鸭尾礼仪中亲朋好友会上礼钱,娘舅家则会上重礼,舅舅会送一只羊,寓意“吉祥如意”。
给受礼者穿上外婆或者舅妈给买的新衣服,继而将男童抱至铺上印有五子登科的红色被面或者绸缎的高脚椅上,双脚不能沾地,且保证红色被单可以兜住剪下的辫子或者碎发。
由长辈说祝词,随后男童向长辈叩首行礼。
仪式上由外婆、姑姑或者舅妈用红色头绳给孩子编辫子,有几个舅舅就编几条辫子,编完会往孩子手里塞礼金,将礼钱系在辫子上形成一串,可作为剪辫子之人的喜钱。
再后按照先兄后弟的长幼次序,由各位舅舅手持红色手柄或者被红布缠起来的剪(剃) 刀,将鸭尾辫郑重剪去,放置在红色的脸盆里或者红布上,并给男孩一个大红包。
而后向台下的亲朋好友撒喜糖散喜烟,仪式热闹非常,主持人也要说吉利话,祝福孩子平安健康,避开邪祸。
随后进入重要的放生环节,先放烟花爆竹并吹奏喜乐,将剪掉的鸭尾巴系在鸽子腿或者鲤鱼鱼鳍上,家族亲朋一起将飞鸟,游鱼送至有江河活水的开阔野外,托它们带往远方。
再后就是面向河水烧香祭
拜,向河神祈福,保佑男孩逢凶化吉,大富大贵。
唐代十五岁以下的男孩的发型

唐代十五岁以下的男孩的发型
唐代十五岁以下的男孩的发型通常是总角,并且在幼年时会进行剃削。
在古代中国,男孩子的发型与成年礼有关。
据历史记载,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而在此之前,儿童的发型与成人是不同的。
以下是关于唐代未成年男孩发型的一些特点:
1.剃削:在古代,男童的头发会进行剃削,通常只在头顶和后部留有
一撮毛发。
这种做法可能与当时的卫生习惯或风俗有关。
2.总角:随着儿童的成长,未被剃掉的头发会逐渐长长,然后束在囟
门两旁,形状似两角,这种发型被称为“总角”。
这种发型与汉族先
民对牛的尊崇有关,因为牛在农耕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3.幞头:虽然幞头主要是成年人的头饰,但鉴于唐代风气开放,不排
除有些未成年男孩也会佩戴幞头。
幞头是一种巾帽,原本是折上
巾,后来发展成多种形式,成为隋唐五代时期男子常见的头饰。
综上所述,唐代未成年男孩的发型以剃削和总角为主,这些发型不仅反映了当时的风俗习惯,也蕴含着一定的文化意义。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逐渐过渡到成人的发型和头饰,如束发加冠,标志着成年和社会身份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男孩留小辫子风俗
小男孩留小辫子,在我国已有数百年历史,这一习俗至今在许多区域还流行着。
男孩留小辫子有5种情形:一是夫妇俩结婚多年,女方一直没有怀孕,等到双方年龄稍大后,中年得子。
二是夫妇连续生了几胎女孩,喜得贵子。
三是父辈以上几代单传。
四是生了多胎,没有保住,后来生了男孩。
五是男孩娘舅家门不旺,其舅备礼拜帖于姐令外甥蓄辫,为自己引子旺家。
一般是在头顶上留一撮头发形状似桃,在脑后留一撮头发编小辫子。
男孩剃辫子很有讲究。
一般来说,若是前四种情形,男孩须长到12岁后,方可落发,若是第五种情形,则男孩娘舅之子满月,便可落发,但一般6岁后才举行落发仪式;若男孩未到年岁小辫子意外断了,可用细小竹节做簪挽发六日,也可补举仪式;若是前四种情形则须男孩父母焚香祭祖,祷告天地,补举仪式;若是第五种情形则须男孩娘舅家人焚香祭祖,祷告天地并备大礼(三仙、三宝、三圣物等等)送予外甥,补举仪式。
落发仪式有二:
仪式一:
1、选黄道吉日、吉时、吉位;请一位满福之人(子孙满堂的长者,如果是家族之内的人必须是男孩的长辈)
2、准备香案,红布铺底,香炉坐中,左置红剪、右放彩带,下设蒲团;
3、吉时到,男孩之母焚香祈福;然后系彩带于剪,双手递交福满之
人;
4、满福之人持剪,宣喜语,如:“小小剪刀七寸长、磨得光又亮,天上金鸡叫、地下啼凤凰,今天黄道日、剃的状元郎。
”然后由其发根处落剪;
5、男孩长舅手捧装有大糕、红鸡蛋、葱、毛笔、书本的筛筐(其上覆盖红布)恭候一旁,待外甥落发后,将其小辫子用红布条捆扎后,放于筐内,绕甥三圈,令其伸手抓取一物,显将来之运数(分别代表官运、财运、智运、文运、德运,若取得自己的小辫子代表其家运昌盛);
6、众亲朋鼓掌喝彩、献礼(若是第五种情形,其舅须准备五色羊、七彩牛和八宝鱼三仙等之类的大礼送予外甥,现在人一般用红布裹钱送之,多为8888,6666等吉利数字);
7、燃放鞭炮;
8、仪式结束。
男孩剃小辫子,不仅寄托着父母对孩子的无限希望,也是一种古老的成人教育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