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山传说(伊水言)

合集下载

飞瓦岩传说——精选推荐

飞瓦岩传说——精选推荐

飞瓦岩传说 飞瓦造寺 水头新营熊山之巅,有座飞瓦岩,提起飞瓦的来历,有个动人的传说古树。 相传很早以前,有个云游和尚,身披袈裟,手捧金钵,历尽名山大川,来到泉州府南安县熊山脚下,只见峰峦崛起,巍峨挺立;松青竹翠,紫气绕山,不由得连声喝彩:‚好山!好山!‛他沿着山道而上,但闻鸟鸣幽谷,流泉叮咚,更加心旷神怡。登上绝顶,一峰独秀,高耸云端,极目四望。群山碧海,风光无限,尽收眼底。不禁自言自语道:‚在此修一座寺院,定能修成正果。‛ 从此,这位和尚天天下山化缘求斋,他踩着朝露出门,伴着星月归来,顶着烈日,不惧严寒。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走遍泉州府各县,得到善男信女的慷慨施舍,白银堆满了山洞,砖瓦堆成了小山。他眼看足够兴建岩寺了,如何搬上山呢?他日思夜想,终于想出了一个主意来。 一日,他往四处贴出黄榜,说在四月初八日佛祖释迦牟尼诞之日,要在山上筑坛作法,拜请各路菩萨显灵飞瓦,把山下的砖瓦木石腾空飞搬上山,修建岩宇。 消息传遍九九八十一个乡村,到了四月初八这一天清早,大道小路车水马龙,北坡南麓人头攒动,四房百姓纷纷前往熊山看高僧做法。和尚立在山顶呼道:‚贫僧做法即刻开始,诸位上山施主,皆有福目睹此壮观。愿众生为岩宇添砖加瓦,攀援上山。 话音刚落,善男信女各个争先恐后,扛梁、提砖、携瓦。。。。。。连八十老翁和七岁小童也不落后,艺人一砖一瓦。顷刻之间,把山下小山似的建筑材料全搬上山了。 和尚说:‚谢谢施主相助,刚才各路菩萨就在你们其中呢!‛ 大家听他这么一说,先是一愣,接而恍然大悟地会心大笑了。 后来,寺岩建成了,和尚为纪念众生飞瓦造寺的壮举,亲笔题下‚飞瓦岩‛匾额。不用说,这位游方和尚成为飞瓦岩的第一任住持长老了。 罗员外出家 明朝时候,江西永丰有个罗员外,来到福建经商,后来就住在熊山之下,奔走于漳厦台澎之间。等到年兜将临,才回家与妻儿团聚。因为他是做生意的富商,乡里人都称呼他‚罗员外‛。 罗员外与娘子伍氏族结发之后,单生一子,取名一峰,意为‚一脉传芳‛峰)‛。夫妇都非常疼爱孩子。转眼一峰七岁了,罗员外对娘子说:‚该让我们的孩子上学了!‛ 翌年过去了,罗员外外出经商会俩,较儿子念书给他听,儿子念得结结巴巴,他眉头一皱,但想到儿子年纪小,就鼓励他要用心学习,儿子唯唯诺诺,点头称是。 两年过去了,罗员外外出经商回来,叫儿子写字给他看,儿子写得歪歪斜斜。他脸色一变,但想到儿子年纪小,又鼓励他用心练字。儿子唯唯诺诺,点头称是。 原来,罗员外四出谋生,罗娘子在家洗衣、烧饭、扫地、缝衣、栽菜、喂鸡、养鸭,里里外外一把手,也是够忙的。儿子刚上学时,她护送儿子上学,后来罗一峰便对母亲说:‚阿妈,你很忙,我认得路,以后我自个儿上学。‛ 母亲心想:儿子懂事,心疼妈来了。想到村子到邻村私塾不过二里之遥,便真的不再护送了。 母亲不在身边,罗一峰一个人上学,开始的时候认真地听课,后来便跟同窗逃学,上山捉鸟,下池钓鱼,玩得挺有趣,渐渐地把学习荒废一边。因此,父亲两度回家,叫他念书他念得结结巴巴,叫他写字写得不成样子,父亲心里当然不高兴,但想到他年纪小,相信他会长进的。 三年过去了,父亲又外出经商回来。这回,他对娘子说:‚孩子学了三年,我考考他学得怎样?‛ 娘子说:‚他天天上学去,看样子很认真,一定会长进的。‛ 这日,他把儿子叫到身边,见他书依然念得结结巴巴,字依然写得歪歪斜斜。心里甚为不悦,便说:‚为父出个最简单的对子‘天’对什么?‛ ‚对。。。。。。‛罗一峰支吾了半天,答不出来。 母亲急了:‚这孩子怎么啦!这么简单的对子也对不出来?‛她见丈夫脸色很难看,心里‚扑登‛一跳:‚父不在家,教子由母,孩子对不出来是自己的责任,该如何向丈夫交代?‛她忙悄悄地把手指在地上,暗示儿子‚天‛对‚地‛。哪知儿子看到地上有鸡拉屎在那里,便脱口而出:‚天公对鸡屎。‛ ‚没出息的逆子!!‛罗员外狠狠地打了儿子一巴掌。直打得儿子捂着嘴巴掉泪。父亲又瞪着发红的眼睛问道:‚‘父’对什么?‛ 母亲吓得脸色苍白,望着不长进的儿子心如刀扎一般,她指着自己的胸部暗示:‚‘父’对‘母’!‛ 岂知,儿子心里更加慌了,他瞅了母亲一眼,见母亲指着胸部,眼前一亮,颤颤抖抖地回答道:‚父。。。。。。父对母的奶!‛ ‚放屁!‛罗员外又狠狠地给儿子一巴掌,他气得浑身发抖,哆嗦着嘴指着娘子道:‚我。。。。。。含辛茹苦外出奔波,指望你在家管教好儿子,可你教出如此卑下的畜生儿子。。。。。‛ 他蹭蹭蹭地向门外走去,娘子追上前拦住他,自己跪在地上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的赔不是。可他心里正燃起熊熊怒火,一手把娘子推倒在地,头也不回地消失在夜幕之中。。。。。。 罗员外望子成龙,可是儿子如此昏庸愚昧,他‚一脉传芳‛美梦破灭了,昏昏然然的走到飞瓦岩削发为僧。从此潜心佛经,成为一带高僧,人称广净法师。 光阴似箭,不知不觉十八年过去了。一日,广净法师下山化缘,走到一个村子,见村中新建一座红砖府第,披红挂拆,鼓乐喧天,门前竖起一根高大的旗杆,大埕上搭起戏台。人马、官轿络绎不绝,广净法师便问一位村民:‚请问施主,这时谁家在办什么喜事?‛ 村民答:‚这是我们村的罗一峰状元衣锦还乡,竖旗祭祖,连知府大人也来拜贺。‛ ‚罗一峰,不就是自己的儿子嘛?‛广净法师半信半疑,‚天公对鸡屎‛的儿子能有此造化,莫不是弄错了?便问:‚你们村也有姓罗的?‛ 村民说:‚前些年罗家失火,搬到这村子来,那个罗大嫂可是个好人呀!听说丈夫骂她管教儿子不严出走而去,他家遭了火灾,便在人家洗衣服,严加管教儿子。儿子不负母望,发奋攻书,终于中秀才、巨人,又在京城秋闱会试,独占鳌头,高中首榜状元。喜得罗大嫂热泪盈眶,要是罗员外知道儿子有出息,不知该多高兴!‛ 广净法师听罢,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对一个家童道:‚我要见你家老夫人。‛ 家童以为,这和尚是来化缘,一定要大数目,便进去跟老妇人说:‚有个和尚来化缘。‛ 老妇人正忙着,她吩咐家童送白米一斗,铜钱千个,白绫一块。可是,广净法师不肯收下,提笔在白绫布上题下一诗,吩咐家童:‚请交给老夫人。‛ 老夫人接过白绫,一看,但见墨香尚在,是一首七绝诗云: 离别家乡十八秋, 千钱斗米我不收; 儿孙自有儿孙福, 莫为儿孙做马牛。 老夫人看罢,对儿子道:‚快追你父亲。‛ 然而,和尚早不知去向了。 后来,罗一峰登上熊山,在飞瓦岩找到父亲,要父亲回家与母亲团圆。法师道:‚我已身许佛门,不再还俗了,望你谦虚好学,为民做主,真正做百姓名副其实的父母官!‛ 罗一峰点点头,表示牢记父亲的话,然后依依不舍地返回家。 罗状元传奇 泉州城北有一簇岩石,形如梅花含苞,当地流传下一句民谚:‚梅花开,状元来。‛说也奇怪,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春天,这簇梅花石竟绽开,香闻数里。几个月后,泉州果然来了个罗状元。 这罗状元名叫罗一峰,当年高中状元后,回家光宗耀祖后便到京城翰林院做大官,他为官清廉尽忠,因奸臣误国,皇帝不仅不纳谏,反而把他贬谪到泉州为市舶司副提举。 罗一峰虽然心有疙瘩,但想到可以有机会到飞瓦岩多看望出家的父亲,不免产生几分慰藉,心情渐渐平静下来。 泉州知府认为罗一峰才学过人,有一天便带领一群学子求教,要求他讲明正学。 罗一峰满口答应,可是他给学子讲授第一课偏不讲‚大学之道‛,而是讲自己幼年时笨头笨脑,贪玩不学,气走父亲,后来在母亲的督促下发奋苦学,考中状元的故事,学子们听迷了。 然而,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罗一峰发现求学的人不是求学问,而是向他探求科举成功的秘诀,为了端正学风,罗一峰写了一首诗,贴在学院粉壁上: 新命传宣墨未干,栉风沐雨上长安。 低头懒进三公府,跣脚羞登万善坛。 闻戒固多持戒少,承恩容易报恩难。 何如及早回头看,松柏长青耐岁寒。 学子议论纷纷,以为这时一峰先生自我解嘲。第二天,罗一封又写了一首: 贪名盗利满世间,不如破衲度人间。 笼鸡有食汤锅近,,野鹤无粮天地宽。 富贵百年难得守,轮回六道易循环。 劝君早觅修行路,一失人身再复难。 这首诗不是写自己,二十劝别人的。有些学子读了,开始思索起来了。第三天,罗一峰再写了一首: 尘事纷纷一笔勾,林泉深处任遨游。 盖间茅屋牵箩补习,开个柴门对水流。 觉得闲眠自可乐,吃些淡饭自忘忧。 眼前多少英雄辈,为甚来由不转头。 看了这首诗,一些热衷功名的人大失所望能够有人便不来听课了,第四天,罗一峰又再写一首: 衣食无亏便好休,人生世上一蜉蝣。 石崇不享千年富,韩信空成十面谋。 花发一春莺犹恨,菊开九月雁悲秋。 山林幽雅多静乐,何必荣封万户侯。 不少学子从诗中看出一峰先生的处世、人格和道德、学问,大家争相传抄。罗一峰每天都有新诗写于粉壁,隔日便传遍泉州。 两年之后,罗一峰调往南京,l临走时,他又到飞瓦岩同父亲告别。他把在泉州讲学时所写的诗若加修改连接,在飞瓦岩上题下160句《警示诗》,写自己少时荒废血液,给父母带来的烦恼;也写中举为官报效君国的不易;更多的是之处为人处世、应遵循人格的道理,让后人吸取教训,并得到有益的启迪。 泉州各界官员、乡绅、学子,以及街民父老,好多人平日听过罗一峰讲学,惜别时都请求他留言,罗一峰拿起笔,再题诗赠送: 每日清晨一炷香,谢天谢地谢三光。 所求处处田禾热,惟愿人人寿命长。 国有贤臣安社稷,家无逆子忤爹娘。 四房平静干戈息,我若贫穷也无妨。 罗一峰写罢说道:‚下官无德无才,不能匡君济民,一点心愿倒是念念不忘。‛ 许多人听了泣不成声,挥手送别罗状元。 五百多年过去了,罗状元在飞瓦岩留下的《警世诗》,虽然真迹不在了,但寺岩的和尚代代传抄依然书写在粉壁上。

励志成语故事(15篇)

励志成语故事(15篇)

励志成语故事(15篇)励志成语故事1唐穆宗长庆年间,传说有个处士马拯,听说衡山祝融峰人住着一个伏虎长老。

他带了一个童仆,上山去拜访那位长老。

他登上祝融峰,见到一座佛寺里,果然有个须发皆白的老和尚。

老和尚很热情,一定要留马拯吃饭,可是厨房里的油和盐正巧用完了。

马拯就叫童仆下山去买油盐。

老和尚陪送他走出寺门。

马拯独自一人站在寺边欣赏山景。

这时,从山下又来了一个叫马沼的隐士。

两人互通姓名之后,马沼说他在半山腰看见一只猛虎在叫人……马拯问了那人的年龄、容貌、衣着,惊叫道:“那是我的`童仆!”马沼又说:“奇怪的是,那猛虎吃了人后,忽然变成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和尚。

”不一会,老和尚回来了,马沼轻声对马拯说:“正是这个和尚。

”天晚了,老和尚要请他们住僧房,两人却喜欢住在斋堂里。

他们把门紧紧闩上,观察着外面的动静。

半夜里,有只老虎几次来撞门,两人用力顶住,门才没有被撞开。

两人决心要除掉这只吃人的老虎,最终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第二天一早,两人说是后院一口井里传出怪声音,把老和尚骗到井边。

当老和尚凑到井口看时,马沼一用力,把他推下井去。

和尚一落水,立刻变成了老虎。

两人搬来大石头,把它砸死了。

两人下山时迷了路,后来幸亏遇见一个猎人,就住在搭在树上的窝棚里过夜。

半夜里,马拯突然被树下的人声吵醒。

他借着月光一看,竟有几十个人,叫嚷着要替老虎报仇。

猎人告诉他们,这些人都是被老虎吃掉了,可死后却替老虎开道,成了伥鬼。

马拯骂道:“你们这些伥鬼,死在老虎嘴里,还要为它痛哭、报仇!”古代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伥鬼,还要为老虎效力。

成语“为虎作伥”由此而来,现形容为坏人做帮凶。

励志成语故事2西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将领、学者名叫杜预。

他曾任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

他有很高的谋略,被人称为“杜武库”。

他曾撰写过《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春秋释例》《春秋长历》等学术着作。

其中《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是流传至今的《左传》注解中最早的一种,被收入《十三经注疏》之中,成为后世儒家学者必读的经典之作。

昆明的10个古老传说

昆明的10个古老传说

昆明的10个古老传说1、《金马碧鸡》的传说昆明东面有一山曰金马山,西面有一山曰碧鸡山,史称“东骧神骏,西翥灵仪”,为云南的象征。

早在明代,“金马朝辉”与“碧鸡秋色”就已视为昆明胜景。

流传于昆明的《金马碧鸡》的传说其主要内容有二:其一,说古时昆明为荒凉贫瘠之地,山上无树木花草。

一日太阳东升,在“隆隆”巨响声中,大阳里飞出一匹骏马;当天月亮出来,在“哗啦啦”的响声中飞出一只碧玉雕成的雄鸡。

于是,昆明处处金花开,满山结金果,坝子成碧海,鸟飞鱼虾跃。

其二则说:武勇的滇王同哀牢王美丽的公主联姻,金马碧鸡是哀牢王作陪嫁送给滇王的礼物。

后来,因滇王有两位王子,相互都谦让王位。

老滇王纳宰相之谋,让两位王子都去寻找放到大山之中的金马碧鸡。

结果两位王子去找金马碧鸡之后,一直不见返回,于是便成为昆明民间流传的纪念金马碧鸡的许多民俗事项的缘由。

《金马碧鸡》的传说源远流长,远在公元前的西汉就在民间有流传。

史料记载,汉武帝听信方士的说法,认为云岭之南有神鸡,毛羽青翠,能破石凌空飞翔,光彩夺目,其声悠长。

汉宣帝封王褒为谏议大夫前往云南求取。

王褒因故没有到达,还写《移金马碧鸡颂》以祭之。

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里讲到滇池有龙马,龙马交配而出骏马,可“日得五百里”。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公元472—527年)所著《水经注》里也提到大姚禺山有金马碧鸡“光彩候忽,民多见之”。

唐宋之后,这一美妙的传说又被佛家所利用,说金马是佛教阿育王的“神骥”。

唐代之后,昆明东西山岳已有金马、碧鸡的词寺,人们把它当作神灵以供奉。

历代的文人名士吟咏金马碧鸡的诗文颇多。

2、《圆通寺》的传说据传说,在明朝嘉靖年间的一天夜里,昆明市区下了一夜暴雨。

翌日清晨,一个和尚走出僧房,只见庭院中落叶遍地,转入大殿燃灯上香,却见木柱上的两条泥龙浑身水淋淋,好像才出水面归来。

这和尚惊愕万分,转身跑去报告住持,住持半信半疑,于是,带领一群和尚奔进大殿,果见这两条龙遍身是水,鳞甲上粘挂着青苔(海藻之类)。

民间传说故事(精选10个)

民间传说故事(精选10个)

民间传说故事民间传说故事(一):牛郎织女牛郎织女牛郎只有一头老牛、一张犁,他每一天刚亮就下地耕田,回家后还要自己做饭洗衣,日子过得十分辛苦。

谁料有一天,奇迹发生了!牛郎干完活回到家,一进家门,就看见屋子里被打扫得干干净净,衣服被洗得清清爽爽,桌子上还摆着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

牛郎吃惊得瞪大了眼睛,心想:这是怎样回事?神仙下凡了吗?不管了,先吃饭吧。

此后,一连几天,天天如此,牛郎耐不住性子了,他必须要弄个水落石出。

这天,牛郎象往常一样,一大早就出了门,其实,他走了几步就转身回来了,没进家门,而是找了个隐蔽的地方躲了起来,偷偷地观察着。

果然,没过多久,来了一位美若天仙的姑娘,一进门就忙着收拾屋子、做饭,甭提多勤劳了!牛郎实在忍不住了,站了出来道:“姑娘,请问你为什么要来帮我做家务呢?”那姑娘吃了一惊,脸红了,小声说道:“我叫织女,看你日子过得辛苦,就来帮帮你。

”牛郎听得心花怒放,赶忙之后说:“那你就留下来吧,我们同甘共苦,一齐用双手建设幸福的生活!”织女红着脸点了点头,他们就此结为夫妻,男耕女织,生活得很美满。

过了几年,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过得开心极了。

一天,突然间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大作,雷电交加,织女不见了,两个孩子哭个不停,牛郎急得不知如何是好。

正着急时,乌云又突然全散了,天气又变得风和日丽,织女也回到了家中,但她的脸上却满是愁云。

只见她轻轻地拉住牛郎,又把两个孩子揽入怀中,说道:“其实我不是凡人,而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此刻,天宫来人要把我接回去了,你们自己多多保重!”说罢,泪如雨下,腾云而去。

牛郎搂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欲哭无泪,呆呆地站了半天。

不行,我不能让妻子就这样离我而去,我不能让孩子就这样失去母亲,我要去找她,我必须要把织女找回来!这时,那头老牛突然开口了:“别难过!你把我杀了,把我的皮披上,再编两个箩筐装着两个孩子,就能够上天宫去找织女了。

”牛郎说什么也不愿意这样对待这个陪伴了自己数十年的伙伴,但拗但是它,又没有别的办法,只得忍着痛、含着泪照它的话去做了。

顺治皇帝出家的美丽传说

顺治皇帝出家的美丽传说

顺治皇帝出家的美丽传说顺治十八年(1661年)春正月,丁巳日,执政18年的福临突然“辞世”。

皇帝正值青春鼎盛的年华,而且事先又无任何预兆,怎么说“没”就没了呢?各种各样的说法传遍了京城。

其中有一种说法屡屡见诸当时人的笔记作品中。

据一则逸闻说,在明朝末年,四川峨嵋山金顶有一个老和尚结庐而居,常常一年也不下山一次,不吃不喝,只是终日在蒲团上打坐。

他身边只收了一个小徒弟,这小徒弟当时不过七八岁,因从小在山里长大,倒也能走些山路,平日常常下山化缘讨些饮食。

几年以后,有一天,天气晴好,日薄西山,金顶上出现了万道佛光(峨嵋山金顶确实常有奇异的自然景观出现——笔者注),老和尚突然把小徒儿叫到身边,对他说:“你好好在这里待一段时间,我要下山走一遭了!”这小徒儿自幼无父无母,是老和尚把他养大的,所以,与师父的感情如同父子,“不忍师去,牵衣大哭”。

哭得四大皆空的老和尚也有些恻然。

想了想,那老僧用手抚摸着小徒儿的光头,说:“快别这样!快别这样!”小徒儿仍然哭个不停。

老僧长叹一声,伸手从衣袖中拿出一轴图画,展开一看,原来是一张老僧画像。

这幅画像有点怪,“口鼻眼耳悉具,唯无眉”——有眼、有鼻、有耳,但却没有画眉毛。

老僧意味深长地对徒儿说:“我下山后的第12年,你可以离开此地到山下寻我。

”“怎么才能寻到师父呢?” 小徒儿问。

“你拿着这幅画,遇见什么人你都给他看,倘若有人说要给你这画中的人物添上眉毛,那个人就是我的化身!”言毕,飘然而去。

其时为清顺治六年(1649年)。

不久,张献忠的残部与入关南下的清军战于四川,大肆屠杀川地居民,那小徒儿潜藏在树木草丛中得以幸免。

11年以后,小徒儿在山上实在不想再待下去了,于是,就提前下了峨嵋山,一路北行,于顺治十七年十月到了北京城北的昌平。

昌平,今名昌平县,明、清之际名昌平州,辖境相当于今天昌平、怀柔、密云、顺义等地,自明成祖以下13代明朝皇陵均在其地。

赶得早不如赶得巧,这一年的十月丙寅日,清世祖福临从北京城里出发“观故明诸陵”——参观十三陵。

冶父山的传说故事

冶父山的传说故事

冶父山的传说故事冶父山位于中国江西省南昌市的南郊,是江西省最古老的一座神秘的山。

据传说,冶父山是由古时候的一位名叫冶父的神仙修炼所成的,他为了保护人间的和平,化身为人间的冶铁师傅,教人们冶炼铁器,并且用心良苦,教人们修身养性。

话说古时候的冶父是个有着灰白胡须、慈眉善目的老人,他对人间的繁华生活和人们对物质的追求感到很失望,他认为很多人活在物欲横流的世俗中,已经迷失了自己的本心。

于是,他决定利用自己的神仙之力,建立一座神圣的山,让人们远离喧嚣,回归内心的宁静。

冶父花费了数百年的时间,用石头、大地和水来填补一座座山峰,将这些庙宇圈在一起,形成了今天的冶父山。

冶父山地势险要,峰峦相连,美不胜收。

山上常年云雾缭绕,时常飞瀑流泉,宛如仙境。

这座山被人们视为神圣的地方,常有人们前来瞻仰或者修行。

传说,修炼至高深境界的人可以在冶父山中见到冶父本尊。

冶父本尊有四臂,手持铁锤、铁钳、铁鞭和铁剑,全身上下布满纹身,形容健壮而威严。

他会为修行者的修行提供指导和加持,并且传授冶铁之道。

冶父山中的另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是冶父山的仙灵池。

仙灵池是冶父山的中心,池水清澈见底,有着神奇的功效。

相传,只要一个人沐浴在仙灵池中,他的肌肤就会变得光洁无瑕,疾病会一扫而光,心灵也会得到净化。

人们相信,只有真心修炼的人才能找到仙灵池,并从中得到滋润。

冶父山还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地方是冶父寺。

冶父寺是冶父建立的用来供奉冶父神像和敬仰冶父的地方,是冶父山最重要的建筑之一。

冶父寺的建筑风格独特,采用了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风格,殿宇庄严庄重。

寺内的画像也展示了冶父的一生,和他为人民做出的贡献。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冶父山上会举行盛大的祭典,各地的信徒和游客会纷纷前来献上祭品,祈求冶父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健康。

在祭典中,人们将点燃香烛,诵读经文,表达自己对冶父的敬意。

在这一天,冶父山也会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冶父山虽然神秘而神圣,但也是一个人们心灵得到净化的好地方。

四明山传说故事精选精选

四明山传说故事精选精选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能给勇敢者以智慧,也能给勤奋者以收获,只要你懂得它的珍贵呀啊,山高那个路远也能获得,哎嗨嗨!哎嗨嗨!……〞这是蒋大为唱的一首歌,歌名叫“有一个美丽的传〞,听着那悠扬的歌声,仿^***将人们带入到美丽而神奇的传说中。

朋友,你到过四明山吗?你想了解四明山的神奇吗?你想聆听四明山里那些美丽而又动人的传说吗?那就随我一起走进四明山,去寻找那传说中的动人故事吧!四明山位于湖南衡阳市西部,与祁阳、邵阳接壤,有一脚踏“三羊〞〔阳〕之称。

不久前,趁休假之际,我再次邀姐夫去游四明山,去寻找那美丽而动人的传说。

清晨,我们早早出发,沿着一条长满茅草的山间小路,向四明山进发;茅草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姐夫检了一根树枝,一边走一边用树枝扫落茅草上的露珠,没走出两、三百米,裤腿还是被露珠打湿了。

山区的早晨,林间飘荡着淡淡的薄雾,湿润的空气显得格外清新、甜美。

不一会儿就到了“火石坳〞;在这个小山坳里,住着几户人家,几排低矮的房屋依山而建,一个耄耋老人坐在房前的石块上,用一个长长的烟斗,叭哒叭哒地吸着旱烟。

姐夫远远地就认出他来,便大声地招呼:“大表叔,忙啥呢!〞老人家也认出了我们,忙说:“二侄子,你们一大早就进山,啥好事?〞“内弟想到这山里看看,他说要收集什么传奇故事,就赶早进山来了。

〞姐夫说。

“啥!啥事?〞老人有点耳背,他反问着。

姐夫又补充说:“就是民间流传的故事!〞“哦!那是早已过去的事了,还提它做什么?〞老人家终于听懂了。

我连忙说:“这四明山里流传着很多美丽动人的故事,那是民间的瑰宝,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留给后人的珍贵财富啊!可不能让它失传罗!〞老人家感慨地说:“哦!只是如今的年青人不愿听这些了。

〞“老人家,您在这大山里生活了几十年,见多识广,就把您知道的给我们说说吧!〞老人家狠狠地吸了几口烟,沉思良久才慢慢地说:“要说这山啊!还真的神奇。

咱们眼下看见的这地方——火石坳,就有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我的小时候,就常常听上了年纪的人说起。

宁波十大传说故事

宁波十大传说故事

宁波十大传说故事风景必须有其内在的占有物才能赖以构成和产生实际的意义。

如果我们只能徘徊于视听所经验的世界,这个空间便不是丰满的,它可能类似于在大片宽银幕上的云蒸霞蔚或超逼真、超立体和超环绕的平面空间而已,我们的思想不能迈向更深、更远和更高的维度。

孔子说,“尽美矣,也尽善也” ,宁波血肉丰富、虚实相生的至善的传说故事,丰富了宁波这道至美的山水风景,营造了浓厚的传奇性、扑朔的迷离性,表现了宁波的特色与神韵。

而在我们眼里,把民间的传说与故事理解为在“国家”与“民间”的长期互动中形成的国家的或精英的“话语” 背后,百姓日常活动所反映出来的空间观念和地域认同意识,人文精神与文化内涵,在漫长的流变史上,幻变成为绚丽缤纷的具有视觉效应的一条色带,它有可能重新解释宁波的社会历史。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色彩在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展的过程中,始终焕发着神奇的魅力。

我们用色彩来表述宁波的绚丽缤纷的故事世界,十大故事传说是其中最为光彩夺目的一部分,是宁波非物质遗产的立体色标重要一环。

一、梁祝传说这是人世间最纯最美的爱情故事,每当姚江岸边春日繁花盛开、彩蝶翩跹之时,总让人怀想起这段让人嗟叹不已的往事。

主人公用自己的生命来对抗现实生活中的功利主义与利己主义,来捍卫对自由与解放追求的信念,情感上升到宗教或者说是哲学的程度,其感染力远远超出同类型的一般民间传说。

有关梁祝的音乐与戏剧作品非常多,对当地老百姓影响最大的俞丽娜演奏的小提琴协奏曲与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大都数老百姓都能唱上一段《十八里相送》。

故事色彩:彩色二、天封塔与斩妖的传说这是宁波建城有关的故事。

在《天封塔、永丰库、庆安会馆及其它》一文中叙述到唐时镇海招宝山的一条鲨鱼精经常兴风作浪,淹没宁波城的故事,民间老石匠在四明山上采得的一颗宝石帮助下,杀死了此妖。

而天封塔是为保存这颗宝珠并镇甬江蛟龙所用,因为建于唐武则天“天册万岁”至“万岁登峰”年间,故称此塔为天封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尚山传说
作者:伊水言
作者简介:伊水言,原名王利强,甘肃礼县人,自幼喜欢诗词歌赋,舞文弄墨。

有作品散见于《草叶诗人》《齐鲁文学》等平台。

阳光划过窗台,老何和往常一样,背起背篓走进了和尚山。

和尚山位于三峪乡大关村北边,绿树成荫,森林茂密,常有野兽出没。

奇怪的是和尚山并没有和尚,就连寺庙的影子也没有,只有一个流传了数辈的古老传说。

传说很久以前,和尚山有一座宏伟壮观的寺庙,香火旺盛,僧人满院,有一个地主捐了一箱金条,有一个和尚因为贪财半夜去偷香火钱,不小心打翻了油灯点燃了整座寺庙,整座寺庙葬身火海,化为乌有。

只剩下了一口神奇铜钟,传说只有能看到此钟的人重新修建起寺庙,当年地主捐的一箱金条便会出现,但是传说随着时间一辈又一辈,几百年过去了,始终没有一个人看到过。

但是当地的人对此还是坚信不疑。

而老何就是那个坚信这个传说是确有其事的人。

老何祖祖辈辈都居住在和尚山山麓偏西,祖上都是一脉单传,也算是有一点点家业,但是到了他这一辈父母早亡,家道中落,年近半百,尚未娶妻。

老何和平常一样又进了和尚山,和尚山的每条路几乎都被他走遍了。

他闭着眼睛都知道怎么走,但是奇怪的是,他这一次居然迷路了。

走着走着前面出现了以前从未见过的森林,古木参天,奇花异草。

老何有点怕,但是好奇心战胜了恐惧,他缓慢的交换着步伐,突然看到前面有一只头上带着光环的鹿,老何想要靠近它,但是它朝着森林跑了进去,老何便跟着进了森林中心。

大约走了数百步,前面有东西在发光,光芒照亮了整片森林,老何走近一看是一口铜钟,老何激动不已,当即下跪参拜。

兴奋的跑回了家中,并且在沿途做了记号。

刚回到家中他便到处去凑钱,准备修建寺庙,他看到铜钟这件事他从没告诉任何人。

数月过去了,老何终于凑齐了钱准备修建寺院,他再次按记号去找铜钟,结果所有的记号都消失不见了,老何整整找了两天也没找到。

老何回到家中,将此事说与朋友,朋友很吃惊。

不相信他说的是真的,不过老何始终相信这不是梦,自己是真真切切的看到过铜钟。

老在想他已经见过铜钟了,按照传说,只要将寺庙重新建起来,他便能看到那一箱金条。

第二天老何便从外地找了一些人秘密的动工了,一年时间过去了,和尚山的寺庙终于建起来了,规模不是很大,但也算是方圆几里较大的寺庙了。

当晚老何参拜完佛像之后便在寺院休息了,寺庙修完了,他准备第二天再去找自己留下的记号,说不定金条就在铜钟周围。

夕阳划过天空,月亮渐渐爬山了山头,今晚的和尚山和往常一样,还是那么的安静,只是多了一座寺庙。

数月过去了,邻居发现老何好久没回家了,村子里的人去和尚山寻找,只看到了一座新建的寺庙,找遍了整座山,依然没有找到老何的影子。

自此之后再也没有人看到过老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