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寿县一中高三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安徽省高三下学期4月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卷

安徽省高三下学期4月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卷

安徽省高三下学期4月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2题;共24分)1. (2分) (2017高二上·射阳月考) 在编演“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扮演孟子的同学所说的台词应当是()A .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B .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C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 .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2. (2分)《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这一农具()A . 由西域传入B . 属水力灌溉工具C . 在东汉时普遍使用D . 最早出现于江东地区3. (2分)(2017·江苏模拟) 马克斯•韦伯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因而使得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形成封建官吏贵族。

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

”下列诗句与此制度有关的是()A .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B . 举秀才,不知书。

察孝廉,父别居C . 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D . 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4. (2分)经济繁荣、社会秩序安定为文学的兴盛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创作环境。

下列诗句不能折射唐朝经济发展的是()A .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B .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C .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D . 昔在建城市,盐酒谷夜喧5. (2分) (2016高二上·青海期中) 梁启超在《新民说》中解说了“国家”和“朝廷”两个概念的差异。

梁启超说:“国家如一公司,朝廷则公司之事务所……朝廷由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代表。

……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蟊贼(原意为吃禾苗的害虫,比喻危害人民或国家的人)。

正朝廷乃所以爱国家也。

”这段话()A . 提出了救亡图存的要求B . 宣传了“实业救国”的思想C . 反映了社会契约的精神D . 体现了“家国一体”的理念6. (2分)“一双皮鞋美国货,二块洋钿买来个;三日穿过贼贼破,四穿凉棚洞眼多;五(嗯)看罪过勿罪过,六(落)去还要重买过;七(切)记勿买外国货,八(百)样东西拆烂屙;九(究)竟要买啥个货,十(实)实在在中国货。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12月)试题-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12月)试题-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淮南二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教学检测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随着秦王朝的统一,过去由宗室姻亲组成的国家机构,为大批官僚和军功显贵所取代……一种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由此建立起来。

材料中的“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A.是秦朝实现统一的根本保障 B.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C.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D.强化了官僚阶层的政治特权2.梭伦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

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对“权威的根基”合理的理解是A.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 B.成年男子独享公民资格C.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D.十将军委员会独裁统治3.俾斯麦考虑的德意志型制度:既能保持普鲁士王朝和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能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利益互相融合,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

这种设想在1871年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最终促成了德意志新体制的形成。

上述材料表明A.德意志政体融合了几大阶级之间的矛盾 B.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C.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在德意志创建 D.君主立宪制最适合德意志统一4.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声称:“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

”从1909年起,美国将庚子赔款的“退款”用于办学。

可见美国资助中国留美学生的目的是A.推动中国教育发展 B.树立其主持正义的国家形象C.建立中美友好关系 D.培养中国精英控制中国发展5.1940年代,《抗建通俗画刊》刊载了邵恒秋创作的漫画《日本的今昔》(见下图),其昭示的主题是A.抗战是一场持久战争B.日本侵华,蓄谋已久C.中国能迅速赢得胜利D.民族觉醒,抗战必胜6.下图为1972~1978年中美进出口总额示意图。

安徽省寿县一中高三第四次月考文综卷(历史)

安徽省寿县一中高三第四次月考文综卷(历史)

寿县一中高三·第四次·月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128分)本卷共32小题,每小题4分,共12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一个兴趣小组对古代中国一朝代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一条重要史料:“开始采取分割相权的方式加强皇权”该小组所研究的朝代A 开始打破了长期实行的世卿世禄制度B 城市中坊和市界限逐渐被打破C 丝织品技术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D 在边远地区设宣慰司,管理少数民族事务13、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一切雅典公民皆有权参加,五百人议事会的议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名额根据每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材料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有①人民主权②轮番而治③比例代表制④少数人的民主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④14、《十二铜表法》规定:“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A 维护法律尊严B 保障奴隶利益C 促进社会公平D 保护私有财产15、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总统由民选产生”“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

上述条文所体现的原则是A 三权分立、分权制衡原则B 自由平等、分权制衡、联邦制原则C 民主、分权制衡原则D 联邦制、民主集中制、自由平等原则16、有学者认为:工业革命后,世界文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一种先进文明以“生存威胁迫使其他文明不得不仿效它”,中国近代能够反映这一历史观点的历史事件有①太平天国运动②洋务运动③辛亥革命④新文化运动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②③D ①②③④17、1872年在《共产学宣言》发表24周年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党宣言》里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下列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有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②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③中国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④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A ①②③④B ①②C ①③D ②③④18、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表明A 中国在西方世界赢得了广泛的盟友B 中苏同盟关系出现了严重裂痕C 中国在外交政策上实现了明显的转变D 一边倒战略取得了重大胜利19、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共和思潮的兴衰反映了中国近代前期的历史发展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发展主流的表述最为确切的是A 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B 争取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C 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侵略势力D 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国50年代农民申请加入合作社和七八十年代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的相同之处是A 都有利于农村个体经济的发展B 都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C 都满足了中国大规模工业化的需要D 都有利于中国农村生产力发展2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遭受的损失与接踵而来的“冷战”压力一起迫使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靠苏联,6、70年代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包括①美苏对峙削弱了实力②世界两极格局解体③西欧日本经济崛起④不结盟运动兴起A ①②③④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②④22、《申报》记载初中国文明婚礼的新观念:梳一东洋头,披件西洋衣,穿双西式履……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繁。

安徽省高三普通高中毕业班4月质量检查文综历史

安徽省高三普通高中毕业班4月质量检查文综历史

安徽省高三普通高中毕业班4月质量检查文综历史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12题;共24分)1. (2分) (2018高二上·黑龙江月考) 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教授在《儒学创新的契机》一书中指出:东亚的发展“虽然深受西欧和美国的影响,但却不只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翻版,(东亚各国)都和传统有血肉相连的关系。

……(在东亚发展过程中)儒家可发挥积极的作用,”材料表明()A . 儒家学说始终对东亚文明起决定作用B . 东亚发展既吸取西方文明,又继承儒家文化C . 西方发展模式必须以儒家思想为基础D . 儒家学说难以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融合2. (2分) (2018高一上·兰州期末) 历史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

”但两种手段的相似之处是()A . 历史背景B . 最终目的C . 指导思想D . 实施效果3. (2分) (2020高一下·绥化期末) “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人巧。

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下上无时了。

”诗中所描述的是()A .B .C .D .4. (2分) (2020高一下·商州期中) 对下图所示内容认识正确的是()明朝的“鱼鳞图册”A . 地主兼并农民土地的记录B . 政府奖励垦荒耕地数量增加的情况C . 农村土地专业化经营的情况D . 国家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5. (2分) (2017高一下·菏泽期中) 有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经济的基本格局:“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是工业文明曙光初现,而第三世界则依然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传统的畜牧业经济,第二世界则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经济。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②民族工业一直占绝对优势③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区域差别④形成均衡发展的经济格局A . ①③B . ①②C . ②③D . ③④6. (2分) (2015高二上·衡阳期中) 鸦片战争后,“中西间既已展开频繁的来往,少数敏锐的中国官绅,依据直观的警觉,已开始认识到一个新局面的开始。

安徽省淮南市寿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安徽省淮南市寿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4.《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 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铁制工具运用广泛
B 政府鼓励盐铁专营
C. 政治环境和平安宁
D. 国家实行重商政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富豪最多,可以折射出当时冶铁业的发达,以及经营冶铁业的人由此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可以反映出铁制工具的广泛应用,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盐铁专营使盐铁之利被政府掌握,与材料中盐铁行业豪民巨富的出现不符;C选项错误,此时期战争频发,政治环境动荡不安,并非和平安宁;D选项错误,自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后中国历代王朝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不是重商政策。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7.北宋仁宗、英宗时,朝廷财政收入较之太宗时己增长五六倍,却出现了“太宗时能余大半而前者不敷支出”的现象。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集权加强致使新弊渐生 B. 社会经济发展趋向滞缓
C. 经济格局变动影响财政收支 D. 国家局部统一渐显弊端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加强集权,造成冗官、冗兵和冗费的现象,所以才会出现“太宗时能余大半而前者不敷支出”,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说法与北宋经济发展不符,北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繁荣;C项错误,经济格局变动不会影响财政收支;D项与题干无关。
《宋会要辑稿·食货》
此身非不爱罗衣,月晓霜寒不下机。织的罗成还不著,卖钱买的素丝归。
徐积《织女》诗
江南东路,乐平新进乡农民陈五,为翟氏田仆,每以暇时,受他人佣雇,负担远适。有陕民值凶荒,母妻之别地受佣,民居家耕种自给。
元好问《夷坚志》
A. 农民从事商业活动成为社会大趋势
B. 商品经济已渗透到农民的生产生活中

安徽省高三4月统一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安徽省高三4月统一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安徽省高三4月统一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2题;共24分)1. (2分) (2020高二下·绥德期末) 下表是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据此可知秦朝()A . 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B . 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贵族政治C . 确立了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制度D . 政治体制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2. (2分) (2019高三下·阳高月考) 宋明理学通过天理论、道统论,格物致知论和心性论构建起庞大的理论体系,高度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宋明理学客现上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历史进步性,其进步性主要体现在()A . 神化君主权威,维护专制统治B . 重视社会伦理,维护社会稳定C . 重视辩论教育,认识灵魂善性D . 杂糅三教思想,实现三教归儒3. (2分)贞观年间,唐太宗常召集低品级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并给这些低级官员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

后来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

对这段文字的评述错误的是()A . 这说明皇帝任用宰相的范围扩大,不再局限于三省官员B . 导致了相职增多,有利于集思广益,避免决策失误C . 这说明三省职能被其他部门瓜分,三省制度名存实亡D . 有效地避免了权臣专权,防止皇权旁落4. (2分)“(东方文明)试图借训诫与榜样,造出些具有人为的高度伦理义务感的人;他们认为,靠这种培育,这些人便一定能够依据明智的判断治理同胞,而尽可能不援引固定的法律条文。

这种思想模式,迥异于正常的西方习惯——后者乃是强调政治的核心是法理而非伦理。

”可见A . 西方自古就是法治社会B . 西方政治文明比中国先进C .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本质是人治D . 中国古代没有成文法律存在5. (2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规模较大的钢铁、机器、电工器材等厂大多数设在湖南,其余金属矿、煤矿、电厂多选择川、陕等内陆省份。

安徽省高三上册历史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安徽省高三上册历史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安徽省高三上册历史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12题;共24分)1. (2分) (2018高一下·郑州期末) 1992年许多国家为纪念某一历史事件纷纷举行500周年纪念活动,但引起了美洲印第安人后裔的强烈不满,他们打出标语:“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

与该纪念活动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 . 郑和下西洋B . 迪亚士到达好望角C . 麦哲伦环球航行D . 哥伦布航行到美洲2. (2分) (2018高一上·茶陵月考) 孙中山在评价“科举制”时说:“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材料中孙中山认为科举制()A . 利弊参半B . 利大于弊C . 弊大于利D . 主张废除3. (2分) 1683年,山西遇灾,巡抚穆尔赛奏请皇帝开本地常平仓储,发帑银二十万赈济饥民,康熙回复“亟宜赈济,稗各得所”,遂开仓赈灾;数年后山东遇灾,巡抚王国昌等人因未上奏,“擅动常平仓米谷赈济”,被降职一级,并要求赔补所动米粮。

清初巡抚的赈灾举措表明()A . 官员命运由君臣亲疏关系决定B . 地方官有执行权而无决策权C . 区域位置决定了巡抚职权不同D . 君主决策的随意性逐渐增强4. (2分)上海20世纪70年代的“四大件”是手表、收音机、自行车和缝纫机,当时都要凭票供应,为了分到一张票,几百人甚至几千人才能轮到一个。

这反映上海当时实际情况A . 实行计划经济体制B . 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速C . 工业化已初具规模D . 反映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5. (2分)根据对英国南哈姆斯18个教区手工业者情况的调查,那里在1850年有鞋匠、木匠、石匠、铁匠、水轮工、茅屋工共238人,到1910年降至118人(萨维尔:《黄梅兰和威尔士农村人口的减少》,第212页)。

安徽省高三文综历史毕业班4月质量检测试卷

安徽省高三文综历史毕业班4月质量检测试卷

安徽省高三文综历史毕业班4月质量检测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2题;共24分)1. (2分)(2020·河北模拟)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青铜器皿,在山东各处多有出土。

其中,礼器越到晚期越少,日用器则相对日益普遍;青铜器的器形与纹饰,也越来越多姿多彩,并且越晚越注重装饰性与趣味性。

由此可知,这一变化()A . 反映出土地私有化的趋势B . 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C . 加速民族交融和相互认同D . 削弱了宗法制的作用2. (2分) (2020高一下·北京月考) 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中华大地呈现出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

这些政权虽由不同民族建立,但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以下属于这个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有()①辽②北宋③金④南宋⑤西夏A . ①②③④⑤B . ①③⑤C . ①②③⑤D . ①②③④3. (2分)宋代军需物资的运输改变了过去或靠摇役、或靠军队自己解决的方式,交给商人转运。

商人只要将粮草送到军队指定的地点,得到的报酬是官卖商品茶、盐、铁、香等的经营许可证。

这反映出()A . 商人成为采办供应军需物资的主体B .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政府政策的调整C . 政府依靠商人解决军需物资的供应D . 政府因军事需要放弃商品官营政策4. (2分)右图为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的一幅图画,根据图的内容及图中文字判断该图中的建筑是用来()A . 纺织B . 烧瓷C . 铸鼎D . 鼓风冶铁5. (2分)(2020·蚌埠模拟) 康有为曾言道:“思开风气,开知识,非合大群不可.....合群非开会不可。

”梁启超也说:“自近世严禁结社,而士气大衰,国之日孱,病源在此,故务欲破此铜习。

”据此可知,他们二人都主张()A . 召开国会商讨救国方案B . 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C . 引进西学破除理学传统D . 兴建学会宜传救亡图存6. (2分) (2018高一下·嘉兴期末) 《中间地带的革命》写道:“布哈林在中共六大的会议上指出了中国革命‘左’倾盲动本质,纠正了中共中央一味进攻,不考虑力量对比的‘蠢汉’做法,提出了争取群众、扩大苏区、建立红军的任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寿县一中2017学年度秋学期高三年级第四次月考文科综合试卷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在宋朝,中央政府设转运使主管路级行政区的财赋,除神宗元丰改制时以外,宋朝始终没有放弃对转运使财赋转运的审计权,而且南宋还采用逐级申报财政的办法来对转运使进行监督。

这表明在宋朝A. 中央以转运使监督地方行政长官B. 政府重视完善地方军政体系C. 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D. 中央注重对地方的财政支持【答案】C点睛:本题考查宋朝加强中央集权。

本题要认真读取材料,提取其中的有用信息“对转运使进行监督”,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2. “□□舰舰长萨师俊在长江上游□□与日机互击阵亡。

今日党政军长官均到其家吊唁。

”1938年11月1日,《申报》刊发题为《华军舰长萨师俊阵亡》的短讯,出于战时保密的考量,对军舰及与日军交战地作了模糊处理。

由此推断,该军舰当时应是参与A. 淞沪会战B. 徐州会战C. 武汉会战D. 广州会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淞沪会战爆发于1937年8月13日,结束于1937年11月12日,时间和地点不符,排除;徐州会战时间是1938年上半年,排除;武汉会战的时间是1938年6月至10月,之后日军逆长江而上,到达长江上游,故选C;广州会战地点不符,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抗日战争·全民族抗战3. 牛军在《论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一文中说,从1952年开始酝酿,到1954年间基本形成了新的被称之为“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

作为这项政策的两个重要目标﹣“扩大和平中立趋势”和“推广和平中立地带”,首先落实到中国的周边地区。

这一政策()A. 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B. 率先为印度和越南两国接受C. 意在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D.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周恩来在与印度代表团谈判的过程中首先提出来的,表明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并成为国与国交往的重要原则。

B项错误。

C项为“打扫屋子再请客”,A项为“另起炉灶”。

D项正确。

4. “古希腊法律制度涉及社会各领域,而其中很突出的便是在文化方面的制度性规定。

与中国秦代的‘书同文’极为相似,古希腊也通过对语言文字使用的立法来加强文化思想的‘大一统’,从而为公共生活和民主决策创造精神氛围。

”这段材料主要表明了A. 思想文化专制曾盛行于东西方B. 秦朝与古希腊的阶级本质相同C. 古希腊民主政治以法制为基础D. 古希腊是西方人文主义的滥觞【答案】C【解析】据材料“通过对语言文字使用的立法来……为公共生活和民主决策创造精神氛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旨是说明文化立法与民主政治的关系,不是东西方思想文化专制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秦朝与古希腊的阶级本质不同,前者是封建地主统治,后者是奴隶主阶级统治,故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古希腊文化立法为民主政治提供条件,说明古希腊民主政治以法制为基础,故C选项正确;文化方面的制度性规定也不等于西方人文主义的滥觞,故D选项错误。

故选C。

5. “光荣革命”后,对议会而言,行政权的执行并不是它的职责所在,在国王无力亦无意于绝对行使这项权力的时候,内阁便登上了政治舞台,内阁的出现在国王与议会之间建立了沟通的桥梁,并在国王与议会之间的作用愈发重要。

可见,英国内阁的形成A. 使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权B. 增强了议会对国王的控制力C. 解决了国王与议会之间的矛盾D. 适应了英围宪政发展的要求【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内阁在国王与议会之间发挥的是桥梁的作用,并不是使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权,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议会对国王的控制力,排除B。

国王与议会之间的矛盾是在国王彻底丧失行政权之后,C错误。

从材料可知,王国无力也无意于行使行政权,而内阁的出现,弥补了这一弊端,适应了英国宪政发展的要求,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英国内阁。

学生做材料题一定要依据材料,千万不可脱离材料做题。

本题学生只需理解题干所述,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6. 1949年7月,苏共中央表示,支持将《伟大卫国战争期间的国际关系》一书从苏联各图书馆中清除的提案,此提案认为该书“千方百计地粉饰英美在二战期间的政策,夸大英美在战胜德国法西斯中的作用,贬低苏联的贡献和作用……”这一做法A. 与冷战宣传的政冶需要直接相关B. 表达了苏联认为美国援助别有用心C. 有利于史学研究坚持真实性原则D. 是苏联党内政治斗争加剧的典型体现【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二战后,美苏两国由盟友变成对手,1947年,“冷战”正式开始。

材料中苏联对《伟大卫国战争期间的国际关系》一书的态度,可以说明这一做法与冷战宣传的政冶需要直接相关,A正确。

苏联这一做法是冷战的需要,并不能说明苏联认为美国援助别有用心,且二战期间,英美苏都参加了反法西斯联盟,共同反抗法西斯国家的侵略,B 错误。

这一做法不利于史学研究坚持真实性原则,C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苏联党内政治斗争,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美苏“冷战”。

美苏冷战期间,两国分别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宣传等各个方面加强对抗。

本题学生抓住题干中的时间“1949”年,再对材料内容加以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7. 1963年,为避免误解或相互矛盾的信息造成“战略迷雾”,一条连通白宫和克里姆林宫的“危机控制直拨通讯线路”投入使用。

这条热线A. 导致中苏关系的进一步恶化B. 有利于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C. 改变了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D. 体现出核危机笼罩下的一种相对平衡【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1963年”“白宫和克里姆林富的‘危机控制直拨通讯线路’”和所学知识可知,古巴导弹危机的爆发,使得苏联和美国处在核战的边缘,为避免“战略迷雾”,才开通电话热线,体现了核危机笼罩下的一种相对平衡的沟通手段,D项正确;材料强调是美苏之间沟通热线,与中苏关系无关,排除A;材料中无法体现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美苏争霸之下的沟通方式,没有改变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排除C。

所以选D点睛:解决本题的题眼是“1963年”“白宫和克里姆林富”,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热线”发生在古巴导弹危机之后,主要是美苏之间的沟通对话。

8. 据古代《东西洋考》记载,夷人悉用银钱易货,故归船自银钱外无他携来。

”此局面持续到清初,民间遂多用外国银钱。

这表明清初及前代A. 中国外贸在世界居优势地位B. 清期海禁政策限制外贸发展C. 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农业经济D. 东西方间以货易货交流频繁【答案】A.........9. 宋代海外贸易活跃,仅进出口货物就达400多种,对外贸易港口有20余处,在广州、泉州等地设市舶司,有的还设有市舶务、市舶场等下属机构,大批海外蕃客来华贸易。

这说明宋代A. 突破了朝贡贸易体制B. 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C. 商业是主要财政来源D. 抛弃了重农抑商政策【答案】B【解析】题干反映的是宋代海外贸易活跃的史实,这是中国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故选B;当时朝贡贸易和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改变,故AD错误;因为处于封建社会的中期,所以农业税收是主要的财政来源,题干的信息不能证明商业是主要财源,故排除C。

10. 汉代《盐铁论》称“铁器兵刃,天下大用,非庶众所宜事也”。

汉初曾禁止商人向岭南地区的南越王国贩卖铁器,迫使南越王赵佗三次谢罪,南方许多农业部落,纷纷请求内附,自愿改为汉郡县。

这表明当时汉王朝A. 垄断战略资源,提高财政收入B. 重农抑商,打击工商业经济C. 运用经济手段,维护王朝统治D. 削藩置郡,加强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反映汉代盐铁专营后,国家通过控制铁器的生产和销售,南方许多部落得以归附,体现运用经济手段,维护王朝统治,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盐铁专营后财政收入提高的信息,排除A;材料没有打击工商业发展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削藩”的信息,排除D。

故选C。

11. 在欧洲,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有着成千上万雇佣工人的现代工厂迅速取代家庭或小型的作坊,产业工人阶级作为人数最多的社会阶层进入现代社会。

这种变化A. 推动代议制民主继续完善B. 导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C. 促使城市化运动迅速起步D. 引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普遍发展【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时间可知是指工业革命之后,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阶级矛盾的激化会反作用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继续完善,符合题意的是A项,国内产业工人阶级的壮大与世界体系最终确立关系不大,排除B项,C项中的“起步”与史实不符;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普遍发展在二战结束之后,排除D项。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影响12. 下图中A、B曲线最有可能反映的是A. 欧洲与美国实力的消长B. 主流经济理论的演变C. 美国与苏联实力的消长D. 主要社会制度的演变【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A曲线是自由主义,产生发展于工业革命,在经济大危机之后被凯恩斯主义(B曲线)取代,直至经济“滞涨”之后,重新得到重视,故B项正确。

A项对图示解读错误,美国在工业革命期间,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排除。

美国苏联时间的实力对比与曲线关系描述(1936-1981年)错误,排除C。

D项说法错误,排除。

所以选B点睛:解决本题分两步,第一.理解A曲线变化情况;第二理解B曲线的变化情况;然后运用所学是可知是两种经济理论。

第II卷非选择题(160分)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朝时,政府于广州等地先后设置市舶司,以管理海外贸易等事务。

成立之初,由于其没有统一的法令,贪官污吏得以任情挟私,一般商人则往往莫知适从。

1080年,宋神宗开始推行《市舶法》,在船舶出海与回航的检视、国内外海商的经营活动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

如对进口货物执行“禁榷”政策,即某些舶货由政府专买专卖,不许民间交易,“禁榷”物主要是统治者生活所需的奢侈品和民间畅销利厚的香药等。

同时,对出口商品实行统制,大部分时期禁止武器、粮食等出口。

当然,市舶司对合法经营的海商权益也有一定的保护之责。

《市舶法》制订之后又不断加以补充修改。

——摘编自李金明、廖大珂《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史》材料二克伦威尔时期英国海外扩张加剧,远洋商业利益成为政府追逐的目标。

1651年颁布的《航海条例》规定:不经英国政府允许,任何外国商船所载的任何货物或商品,皆不准输入或带进英国及其所属的领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