筚篥考
琵琶二级必考曲目

琵琶二级必考曲目一、背景介绍琵琶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起源于古代波斯(今伊朗)的筚篥。
在隋唐时期,琵琶传入中国,并在唐朝达到了鼎盛时期。
琵琶音色优美动听,演奏技巧独特,因此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琵琶二级考试要求在参加琵琶二级考试时,考生需要准备一些必考曲目。
这些曲目被认为是学习和掌握琵琶基本技能的关键。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必考曲目:1.《阳关三叠》《阳关三叠》是一首古代民歌,也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经典作品之一。
这首曲子以其悦耳动听的旋律和丰富多样的演奏技巧而闻名。
它要求演奏者能够熟练掌握弹奏技巧,并能准确地表达出歌曲的情感。
2.《十面埋伏》《十面埋伏》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一首著名曲目,也是琵琶乐曲中的经典之作。
这首曲子以其独特的音调和激昂的节奏而广受欢迎。
演奏者需要具备灵活的指法和准确的节奏感,才能完美地演绎出这首曲子的魅力。
3.《广陵散》《广陵散》是中国古代琵琶曲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曲式,它是中国音乐史上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这首曲子要求演奏者能够熟练掌握琵琶技巧,包括各种指法、滚动和抹指等。
同时,演奏者还需要具备良好的音乐表现力,才能将这首曲子演绎得淋漓尽致。
4.《二泉映月》《二泉映月》是中国著名作曲家丁善庆创作的一首琵琶独奏曲。
这首曲子以其优美动人的旋律和丰富多样的技巧而备受推崇。
演奏者需要具备高超的技巧和良好的音乐感知能力,才能将这首曲子演绎得深情款款。
三、学习方法和技巧要想在琵琶二级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学生需要制定一个合理的学习计划,并采取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以下是一些建议:1. 制定学习计划制定一个详细的学习计划,包括每天的练琴时间、复习内容和目标。
合理分配时间,坚持每天练琴,并逐步提高练琴时间和难度。
2. 注重基本功训练在学习琵琶时,注重基本功的训练非常重要。
包括正确的手指姿势、指法训练、音准训练等。
通过反复的基本功训练,可以提高演奏技巧和音质。
3. 多听多模仿多听名家演奏的录音或观看视频,并尝试模仿他们的演奏风格和技巧。
一些你可能不知道的民族乐器(五)朝鲜族—双筚篥

一些你可能不知道的民族乐器(五)朝鲜族—双筚篥
双筚篥起源于朝鲜族,流行于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朝鲜族的聚集地。
是朝鲜族专有的双簧气鸣乐器,又被称为双管。
双筚篥是将两支大小。
开孔距离,高音相同的细筚篥相并联在一起的。
他的全身都是竹制的,管子的长大约是18厘米长,尾段的直径有0.6厘米,管子的开口一共有八个,每一个开口的按音都有一个芦苇制的双簧管哨,长4.5厘米。
管子的上下两端都是镶嵌有铜箍。
并且头和尾都是有丝弦固定的。
在演奏双筚篥的时候,右手按下面的四个孔,左手按上面的四个孔,可以奏出两个音,也可以发出单音。
音色高亢粗旷,清新优雅。
常常用于独奏和参加民族乐队的合奏,富有独特的韵味,受到朝鲜族的人民喜爱。
李颀:听安万善吹筚篥歌

李颀:听安万善吹筚篥歌李颀,字稚圭,是唐朝著名的乐官和文学家。
他的诗作广泛流传于后世,许多作品表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个人命运的忧思。
其中一首著名的作品《听安万善吹筚篥歌》展现了李颀对音乐的热爱与对命运的哀叹。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听安万善吹筚篥歌》是李颀的一首感人至深的诗歌,通过对乐师安万善演奏筚篥歌的描写,展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对现实的感慨。
诗中以听的方式,展示了李颀对音乐的热爱和对辛酸命运的忧伤之情。
全诗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安万善筚篥歌的描写,第二部分是主人公听到歌声后心境的变化。
整首诗的基调始终是悲凉的,以反映乐师安万善窘迫的现实境遇和他对于命运的叹息之情。
“安万善吹筚篥,从来应忆漂母那堪听。
”诗的开篇暗示了安万善的贫困和所托非人的境遇。
在古代的乐器中,筚篥被认为是较为低贱的一种乐器,它常常被奴仆及窘迫的人所使用,因此这句诗暗示了安万善的贫穷和屈辱。
然后作者表达了自己对安万善的同情,作者认为“漂母”指的是漂泊在外的母亲,这里指的是作者同样出自贫寒之家的母亲,由此可以得知作者对于安万善的处境表示同情。
接下来的几句,“征人怨号声,天上五客星。
”用以表达出主人公对于安万善窘迫现实生活的感受,但他却找不到任何改变现实的方法。
这里,主人公写出了自己内心深深的愁苦,而那“天上五客星”也暗示了世事无常,而自己又处处受困。
第二部分的开篇则写出了主人公听到安万善吹筚篥歌后的心境变化。
而这一变化则用一个富有冲击力的修辞:万善一曲却让神魂颠倒、悲从中来。
“万善一咏黄鹂嗔,月轮净洗欢皎洁。
”这里作者运用对比修辞手法,将筚篥与黄鹂相对比,表达出他对安万善的钦佩之意。
同时,也通过筚篥这种较为低贱的乐器所奏出的悲凉的声音,表达了主人公对命运的悲叹,以及他对自己的珍爱之情。
随着诗的深入,主人公的愁苦也更加突出。
他不禁想起了自己的成功之路,他曾是朝廷翰林,担任要职,但之后却因为某些原因失去了这一职位。
面对这样的遭遇,主人公感到无法释怀,不禁泪流满面。
历史的记忆:修谱常用的称谓字讳

历史的记忆:修谱常用的称谓字讳历史的记忆:修谱常用的称谓字讳 2019/12/13 5:48:44【考】老。
父亲。
后只称亡父曰考。
《礼·曲礼》:"生曰父……死曰考。
"【妣】祖母或祖母辈以上的女性祖先。
母亲。
《尔雅·释亲》:"父为考,母为妣。
"后来只用于亡母。
《礼·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
"【谥号、谥】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
【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称穆;用来分别宗族内部的长幼、亲疏和远近。
《周礼·春官·小宗伯》:"辨庙祧之昭穆。
"后来泛指家族的辈分。
晋陶潜《陶渊明集》赠长沙公词序:"长沙公于余同族,祖同出大司马,昭穆既远,以为路人。
"【出嗣、嗣】嗣即继承,接续。
出嗣:在封建宗法制度下,把自己的儿子给没有儿子的亲属作过继子。
【承祧】承奉祖庙的祭祀。
后亦称嗣子为承祧子。
祧:古代称远祖的庙。
在封建宗法制度中承继先代,称承祧。
【双承】继承两支的祭祀。
【嗣子、嗣孙】无子者以同辈兄弟之子过继为后人,称"嗣子"。
过继孙辈的,称"嗣孙"。
【乏嗣】缺乏承继人。
【止】一般指已婚无后代(儿子)即去世。
【殇】早夭。
《礼记》注:"生未三月不为殇,七岁以下为无服之殇,八岁至十一岁为下殇,十一至十五岁为中殇,十六至十九岁为上殇,若二十岁以上则如常书,非殇也!"【早卒】早年去世。
20岁以上死亡者书"卒"或"早卒"。
【螟蛉子】养子【流寓】寄居他乡。
【适辽】至辽宁,泛指到我国东北地区。
【配】元配。
初娶的妻子,也称"嫡妻"。
筚篥制作尺寸 -回复

筚篥制作尺寸-回复筚篥是一种传统的中国乐器,制作这个古老而典雅的乐器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工序和精细的手工艺。
筚篥的制作尺寸非常重要,因为它会直接影响到乐器的音质和演奏体验。
本文将一步一步回答关于筚篥制作尺寸的问题,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传统乐器的制作过程。
首先,筚篥的长度是制作过程中首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它通常在60至80厘米之间,这个范围在确保音质和音域的同时也要符合演奏者的手掌大小和舒适度。
太长的筚篥会造成演奏时的笨重感,并且可能难以控制音准。
而太短的筚篥则会限制其音域和音色的表现。
因此,制作师傅会根据经验和乐器的用途来决定最适宜的长度。
其次,筚篥的直径也是一个重要的制作尺寸。
一般来说,直径大约在2至3厘米之间。
直径较大的筚篥会产生较为浑厚的音色,而直径较小的筚篥则会有更为清亮的音质。
制作师傅会根据乐器的用途和演奏者的偏好来决定合适的直径,以实现所期望的音色。
另外,筚篥的开口也是制作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一项重要因素。
筚篥的开口是指吹口的大小和形状。
开口的合适与否直接关系到演奏时的音准、音量和音色的控制。
开口太大会容易导致音准不稳定,开口太小则会限制音量和音色的展现。
制作师傅会通过多次尝试和调整,以确保筚篥的开口既适合演奏者的吹奏习惯,又符合音质的要求。
最后,筚篥的内孔也是制作尺寸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孔的形状和尺寸会影响到筚篥的音色和音准。
制作师傅通常会根据预设的标准尺寸,在制作乐器的过程中进行细微的调整,以获得最佳的音质效果。
内孔的粗细和内径的大小都需要精确的把握,以确保乐器在演奏时能够产生美妙的音色。
综上所述,筚篥的制作尺寸对乐器的音质和演奏体验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长度、直径、开口和内孔都需要制作师傅进行精确的设计和调整,以使终产乐器达到最佳的音质效果。
每个制作过程都需要经过反复的实践和调试,以期望最好的乐器表现。
创造出一台完美的筚篥需要制作师傅的艺术灵感、技术熟练度和严谨态度的完美结合,从而将这一古老的传统乐器传承下去,供乐器爱好者演奏和欣赏。
“觱篥”之“觱”探究——以东汉《说文解字》 与清代《说文解字注》为切入点

乐_莩室音乐教室“蹙篥”之“蹙”探究一以东汉《说文解字》与清代《说文解字注》为切入点主商要:筚策作为我国古代的一种竖吹类双簧气鸣乐器,至少在南北朝时期就已出现,并在我国隋唐时期得到繁荣发展,被大量应用于燕乐中,成为流传至今的乐器。
在诸多历史文献记载中,筚策有多种写法,如“悲 栗”“筚策”“必栗”“齋策”等等。
本文通过从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見人,西戎也。
屠齋,晃 人所吹器名,以角为之,以惊中国马。
后乃以竹为管,以芦为首,谓之齋策,亦曰筚策。
”中对于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先人所吹角屠齋,以惊马也。
”之注为切入点,梳理历代文献,对“窬篥”这一写法的来源进行辨析与考证。
关键词:齋策说文解字以惊马南北朝时期,汉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交融,出现 了一段长时间的民族大融合,这期间音乐的融合也必不可少。
筚篥这个乐器就是在南北朝时期随着民族大融合的潮流传入中原,距今已有1500多年。
历史长河漫 漫,历史文献中对于筚篥这个乐器的记载数不胜数,文献中对于此乐器名称的记载也大不相同。
“膂篥”这 一写法,最早记载“蹙”一字的文献是东汉许慎《说文 解字》:“羌人所吹角屠膂,以惊马也。
”1'后人清代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则这样解释:“羌人,西戎 也。
屠膂,羌人所吹器名,以角为之,以惊中国马。
后 乃以竹为管,以芦为首,谓之膂篥,亦曰筚篥。
” @ 显然,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将《说文 解字》中的“以惊马”注为“以惊中国马”,并且认为 “蹙篥”的前身即为“屠鬻”,笔者认为此说法不具备合 理性,特梳理历代文献,以此辨析此说法的产生过程。
一、东汉《说文解字》与清《说文解字注》思想中在历代文献中的体现《说文解字》中“羌人所吹角屠蹙,以惊马 也。
”,其中“以惊马”“屠蹙”等在之后的历代文献中都有不同的体现,这也说明了有一大部分人是承认此观点的。
《说文解字》成书于东汉时期,也有一 部分人认为筚篥至少在东汉就己出现。
韩国民俗乐器‘筚篥’研究

韩国民俗乐器‘筚篥’研究作者:赵路辉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17期【摘要】“피리”,韩国传统音乐经常使用的一种典型韩国本土乐器,它的发音为piri,中文称筚篥,英文称p’iri。
是一种取自竹子一段制成的小的圆柱形的或略微有些圆锥形典型的管状构造乐器,有8个规范的指孔和一个大的竹制的双簧片。
【关键词】韩国;民俗乐器;‘筚篥’在十九世纪美国德籍著名音乐家萨克斯与霍恩伯斯特尔的分类系统里“筚篥” 被列为“Aerophone―膜鸣”目录的422.111.2(乡筚篥和细筚篥)和422.112.2(唐筚篥Tang piri)号。
在一些中国与西方的文献中它被经常翻译成“Oboe-双簧管”这个词。
这种表达未必全面,因为西方的Oboe并不是圆柱形,如果归类到一些音乐史学家划分的“萧姆管―shawm ”可能更准确些,“西方中世纪乐器大多从东方传入…,双簧类乐器有肖姆管等…”①。
这种乐器的类型在韩国是有区别的:(1)乡筚篥(Hyang piri),韩国本土的“shawm ”(萧姆管),是韩国的代表木管乐器,双簧、八个指孔、声音很响、因此经常在各大乐团和民间音乐中作伴随的工具。
(2)细筚篥(Se piri),纤细的“shawm ”,音域略高于乡筚篥,可作为声乐和器乐伴奏。
(3)唐筚篥(Tang piri),从中国唐朝输入的“shawm ”。
筚篥的三种类型:乡筚篥被使用在宫廷合奏乐中,例如①散调舞和②器乐合奏曲和③民间音乐中例如shinawi合奏(在这里它常起到一个领奏的角色)和④筚篥散调(筚篥表演的散乱的旋律),在这里它一直有长鼓伴奏。
乡筚篥长度在25~28cm之间,音乐家们说在合奏中它们经常多于一件,每一件在长度上有轻微的差别,目的是为了匹配合奏中其它乐器的音量。
下图为一位民族古典音乐学院的演奏者拥用的乐器实例样本:《乐学轨范》给出了一个指法表,列出超过两个八度的一个范围,但随后又说最低的三个音太低不能够发出很清晰充分的声音,在实践中它们经常被用于节奏的段落,模糊的声音被节奏遮盖了。
筚篥乐器的介绍

筚篥乐器的介绍筚篥即觱篥。
也称管子,中国管乐器之一种,多用于军中和民间音乐。
流行于我国各地、为汉族、维吾尔族、朝鲜族等多民族所喜爱。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筚篥乐器的介绍,希望你喜欢。
筚篥简介又称悲篥、笳管、头管、管子。
古代管乐器之一,多用于军中。
是由古代龟兹(今新疆库车县)人民发明创造的一种簧管乐器,乐器名称就是从古龟兹语的译音而来的。
自唐至清,一直是宫廷燕乐中的重要乐器。
据文献所载,隋唐时期九、十部乐的高丽乐中,已用到小筚篥和桃皮筚篥,大筚篥也在唐十部乐中开始应用。
在中国流行了两千多年,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现在广泛流传于中国的新疆和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朝鲜族聚居地区。
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八孔的,一种是九孔的,它是由古代龟兹的筚篥演变而成的。
筚篥历史沿革筚篥最初是龟兹牧人的乐器,它同胡笳、角、笛一样,经历了由羊骨、羊角、牛角、鸟骨制作改用竹子制作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不过比起笳和笛来,筚篥的构造是比较复杂的,是在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筚篥比起角和笳来,有相同之点,如都是竖吹,都经过用羊骨、羊角等制作阶段。
但是,它们之间也有很大的不同,筚篥是有簧的,并且吸收了笛的指孔,只是外形上看,筚篥与笳比较近似,所以人们把筚篥又叫作笳管。
筚篥分有大筚篥、小筚篥等种类,声音低沉悲咽,故有悲笳和悲篥之称。
起初筚篥是用羊角和羊骨制成,而后改由竹制、芦制、木制、杨树皮制、桃树皮制、柳树皮制、象牙制、铁制、银制等等,而以竹制最为普遍,制作较易。
筚篥在汉魏时代由西域龟兹传入内地,至唐代已盛行中原。
成为唐代宫廷十部乐中的主要乐器。
隋唐宴享的胡乐中,以龟兹乐为主,此外天竺乐、疏勒乐、安国乐、高昌乐中都有筚篥。
据记载有六钟,根据不同的乐部来源分为:西凉乐:大筚篥,小筚篥龟兹乐:筚篥疏勒乐:筚篥安国乐:筚篥,双筚篥高丽乐:小筚篥,桃皮筚篥在唐代,著名的筚篥曲有《勒部羝曲》、《离别难》、《雨霖铃》、《道调子》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29筚篥考文/乐之宋虹库车苏巴什佛寺乐舞图舍利盒盒盖奏筚篥图30南山截竹为筚篥,此乐本自龟兹出。
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
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
枯桑老柏寒飕,九雏鸣凤乱啾啾。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
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唐李颀《听安万善吹筚篥歌》)在古代文献中,筚篥既是一个经常被用以借物言情的词汇,又是一件作为文化交流的信物,更重要的,它是一件乐器,一件在音乐史上曾经举足轻重的乐器。
何谓筚篥?筚篥,是在汉魏时由胡地传入中原,被华夏文明所同化、最终成为中国代表性乐器的吹管类乐器,今俗称管子,广泛流行于我国北方的民间。
与“八音”中钟、磬、琴、瑟、笙、竽、箫、管、埙、鼓等诸单音节词“华夏正声”乐器不同,筚篥的多音节暗示了来自胡乐的可能,事实也正是如此,筚篥源于龟兹。
觱篥者,本龟兹国乐也,亦曰悲篥,有类于笳。
(唐段安节《乐府杂录》)筚篥,本名悲篥,出于胡中,其声悲。
(唐杜佑《通典》)觱篥一名悲篥,一名笳管,羌胡龟兹之乐也。
(宋陈旸《乐书》)促成筚篥来华的著名事件是“吕光西征”。
龟兹以音乐久负盛名,东晋太元七年,即公元382年,前秦将军吕光西征龟兹,大规模地传入了龟兹乐伎,筚篥作为龟兹乐中的主要乐器之一也由西域来到了西凉、中原。
当然在此之前也应有音乐的交融,只是以吕光西征影响最大,并有确切的纪年。
按此,筚篥来华是在东晋或稍早一些。
传入中原后,由于译音的不同,又有悲栗、悲篥、觱篥、必栗、毕篥等称谓。
必栗者,羌胡乐器名也。
(南北朝何承天《纂文》)觱篥,大龟兹国乐也,亦曰悲栗。
(《古今图书集成》引《乐府杂录》)觱篥二字,《幽诗》、《说文》觱作毕。
朱晦庵曰:毕篥,元名悲栗,言其声悲壮也。
悲、觱、毕三声皆相同。
(《觱篥部杂录席上腐谈》)本名悲篥,以角为之。
后乃以茄为首,以竹为管,所法者角音,故曰角。
(唐段成式《觱篥格》)初来乍到的毕篥,遇到了发展上的良机—民族的大融合与佛教的盛行。
南北朝时人民饱受战争之苦,战争却也带来了民族的融合,作为异域的胡乐开始流行并受到人们的喜爱。
北魏时,龟兹音乐到了西凉与中原音乐相结合成为《秦汉乐》,太武帝加以应用,改为《西凉乐》,北魏又吸收了疏勒以及安国和高丽的音乐;北齐的统治者更是喜爱胡乐,而且还亲自参与到创作、表演上来,不能自已,竟直至亡国:杂乐有《西凉》、《鼙舞》、《清乐》、《龟兹》等。
然吹笛、弹琵琶、五弦及歌舞之伎,自温县西关宋墓杂剧雕砖沁县南池2号伎乐人经幢石窟造像31专题文襄以来,皆所爱好。
至河清以后,传习尤盛。
后主唯赏胡戎乐,耽爱无已。
于是繁手淫声,争新哀怨。
故曹妙达、安未弱、安马驹之徒,至有封王开府者,遂服簪缨而为伶人之事。
后主亦自能度曲,亲执乐器,悦玩无倦,倚弦而歌。
别采新声,为《无愁曲》,音韵窈窕,极于哀思,使胡儿阉官之辈,齐唱和之,曲终乐阕,莫不殒涕。
虽行幸道路,或时马上奏之,乐往哀来,竟以亡国。
(《隋书音乐志》)北周的统治者是鲜卑族,自然习惯于本民族的音乐,但在筵宴的时候,却用高昌的音乐。
周武帝在位时,娶了突厥的皇后,爱屋及乌,也就爱上了康国和龟兹的音乐。
战争、社会的动荡、生产的萧条让人们在佛教里找到了心灵的寄托与归宿,此时期佛教的盛行为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庇护所。
佛教石窟艺术的勃兴,反映了当时音乐发展的真实状况:莫高窟156窟南北壁张议潮夫妇出行图及莫高窟172窟盛唐时期《观无量寿经变》图中的乐舞表演、云岗第5窟藻井浮雕伎乐天、第16窟南壁西龛拱额浮雕伎乐天、麦积山127窟石刻造像背光上的浮雕伎乐天、河南安阳隋代张盛墓乐俑,及五代四川成都前蜀王建墓石棺床乐舞石刻,都有吹奏筚篥的形象。
经过北魏、北齐、北周三代,鲜卑、康国、龟兹、疏勒、西凉等少数民族的音乐已经在中原大放异彩。
而这些被称之为“少数民族”的音乐、至隋唐时成为“九部乐”、“十部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俨然成为了华夏正声。
隋唐的宫廷燕乐极为华丽和壮观,这种盛大文献史料多有记载,更直观的是表现在现存的石窟壁画中,这些壁画尽管是佛说故事,但大致可以还原隋唐的那种辉煌。
燕乐一般可以理解为宴饮之乐,也就是在宴飨时所奏之乐。
按照音乐段落与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九部乐、十部乐,按照演奏方式(坐、立)的不同,分为立部伎、坐部伎。
隋大业中的九部乐有清商、西凉、龟兹、疏勒、康国、安国、天竺、高丽、礼毕等九部,唐贞观十六年演变为十部乐,分为:燕乐、清商、西凉、高昌、龟兹、疏勒、康国、安国、扶南、高丽、燕后等十部。
筚篥在西凉、高丽、龟兹、疏勒、高昌、燕乐等乐部中都有应用,以《御制律吕正义后编》载唐十部乐为例:西凉伎,有编钟、编磬皆懿德太子墓骑马吹筚篥三彩陶俑32一,弹筝、搊筝、卧箜篌、竖箜篌、琵琶、五弦、笙、箫、觱篥、小觱篥、笛、横笛、腰鼓、齐鼓、担鼔皆一。
髙丽伎,有弹筝、搊筝、凤首箜篌、卧箜篌、竖箜篌、琵琶……又有五弦、义觜笛、笙、葫芦笙、箫、小觱篥、桃皮觱篥、腰鼓、齐鼓、担鼓、龟头鼓、铁版贝、大觱篥、胡旋舞。
舞者立球上旋转如风。
龟兹伎,有弹筝、竖箜篌、琵琶、五弦、横笛、笙、箫、觱篥、答腊鼓、毛员鼓、都昙鼓、侯提鼓、鸡娄鼓、腰鼓、齐鼓、檐鼓、贝皆一。
安国伎,有竖箜篌、琵琶、五弦、横笛、箫、觱篥、正鼓、和鼓、铜钹皆一,舞者二人。
(按:《文献通考》安国乐有双觱篥,唐乐图所传也,新旧志俱阙。
)疏勒伎,有竖箜篌、琵琶、五弦、箫、横笛、觱篥、答腊鼓、侯提鼓、腰鼓、鸡娄鼓皆一,舞者二人。
及平高昌收其乐,有竖箜篌、铜角一,琵琶、五弦、横笛、箫、觱篥、答腊鼓、腰鼓、鸡娄鼓、羯鼓皆二。
高宗即位,景云见河水清,张文收采古谊为《景云河清歌》,亦名《燕乐》,有玉磬、方响、搊筝、筑、卧箜篌、大小箜篌、大小琵琶、大小五弦、吹叶、大小笙、大小觱篥、箫、铜钹、长笛、尺八、短笛皆一。
除了在宫廷的运用,民间也有了普及,由此催生了不少的演奏高手。
于阗人尉迟青是唐代著名筚篥演奏家。
代宗时尉迟青居住在长安之长乐坊,德宗时官至将军。
由于演奏筚篥的水平很高,时人称他冠绝古今。
当时还有一位筚篥高手—名冠幽州的王麻奴。
此人架子很大,一般人请他吹奏筚篥是请不动的。
一次,幽州一官员奉调入京,朋友为他送行,派人请王麻奴去演奏,被他拒绝了。
使者戏言说,你和长安尉迟青的筚篥演奏相比,还差得远呢。
王麻奴听了不服,就特意到长安尉迟青住处附近租了间客房住下来,从早到晚吹奏筚篥,显示技艺。
如此一连几日,尉迟青路过其门,如同没有听见。
王麻奴无奈,只好买通尉迟青的守门人入而求见。
叙礼完毕,尉迟青请奏一大同县鱼儿涧张氏祠堂奏乐壁画专题33曲,王麻奴以高般涉调吹奏了一曲《勒部羝曲》,但因心情紧张,音符混沌,曲终汗流浃背,气喘吁吁。
尉迟青笑道:何必一定要用高般涉调吹奏呢?话毕,以平般涉调吹奏该曲,音律协调流畅,吹奏平和自如,赏心悦耳。
麻奴自叹弗如,念及前事,心中五味俱全,十分惭愧地说:“我乃边野村夫,偶学此艺,自以为天下无敌,今日幸闻将军吹得如此美妙,方知我实在渺小。
”言罢,一脚将自己的筚篥跺个粉碎,发誓今生决不再奏。
尉迟青劝慰道:“不必如此。
如不嫌弃,愿结知音,日后共商技艺。
”说罢将自己最心爱的银管筚篥送给王麻奴。
此后两人竟成手足,互相砥砺,传为乐史佳话。
在唐代,著名的筚篥曲有《勒部羝曲》、《离别难》、《雨霖铃》、《道调子》等。
《雨霖铃》的来历和那一段有名的爱情故事有关。
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的叛军攻陷了长安,唐玄宗往西南夺路而逃。
刚出长安一百多里,饥饿疲困的禁军哗变,杀了奸臣杨国忠,并逼玄宗赐杨玉环自缢。
杀杨贵妃后,禁军队伍继续南行。
由秦蜀栈道进入斜谷,又遇细雨绵绵不断,路途艰难,在栈道最险处,有铁索供人攀扶,索上挂有铃铛,人走时手扶索链,铃声前后相应,以便相互照顾。
玄宗在淅沥的夜雨中,听到断断续续的铃声,倍觉愁肠欲断。
此情此景,勾起了对杨贵妃的思念,为悼念杨玉环,他挥泪写了一首乐曲《雨霖铃》,寄托自己的思念和抒发旅途愁苦之情。
当时有梨园乐工张野狐(又名张徽)在玄宗身边,他是天宝时著名筚篥演奏家。
玄宗将《雨霖铃》让他试奏,乐声一起,深沉悲咽,听到动情处,玄宗挥泪如雨。
后来回到长安,玄宗还经常叫张野狐为他演奏此曲。
筚篥在隋唐时的名称,已从南北朝时单纯的译音,形成大筚篥、小筚篥、桃皮筚篥、银字筚篥各种不同形制以及芦管、笳管、雅管、凤管、银字管等汉化名称。
至于这些同一身份的不同名称,从几位诗人对薛阳陶的记载上可以看出来。
中唐时,有位善吹筚篥的小童,名叫薛阳陶,很受白居易赏识。
有一次长安举行宴会招待教坊的乐工和在京的艺术石窟造像34家。
数百名宾客衣冠楚楚、欢歌笑语。
这中间唯有一位衣衫褴褛少年也在座,人们都嗤笑他,看不起他。
但等他吹奏筚篥时,人们大吃一惊,顿时喝彩叫绝、掌声四起,赞叹12岁的童子技艺如此精湛。
白居易特地写了首长诗《小童薛阳陶吹筚篥歌》,赞赏这位乐童的技艺。
诗中写道:指点之下师授声,含嚼之间天与气。
润州城高霜月明,吟霜思月欲发声。
山头江底何悄悄,猿声不喘鱼龙听。
翕然声作疑管裂,诎然声尺疑刀截。
有时婉软无筋骨,有时顿挫生棱节。
急声圆转促不断,轹轹辚辚似珠贯。
缓声展引长有条,有条直直如笔描。
下声乍坠石沉重,高声忽举云飘萧。
张祜也为此写了《听薛阳陶吹芦管》,罗隐写了《薛阳陶觱篥歌》,同一件乐器,三位诗人却各自表述为:筚篥、觱篥、芦管,名称的多样性反映了存在的普遍性,以至于遍于朝野上下,风行全国,甚至连皇帝都成了吹筚篥的名手。
《卢氏传说》云:“唐文宗善吹小管(即筚篥)。
”隋唐以降,市民经济得到极大发展,阶级和民族矛盾尖锐化,城市的繁荣以及人口的聚集使得音乐更多现实性、艺术性、群众性、社会性、多样性。
筚篥由于隋唐的推崇,至宋元时一跃成为“头管”,即具有领奏、指挥功能的乐器。
云和乐一部:署令二人,分左右……次方响八,次头管二十八,次龙笛二十八,为三十三重……安和乐一部:署令二人,服本品服……次龙笛四,次头管四,并为二重。
(《元史志第十八礼乐一》)天乐一部:天乐署令二人……次琵琶二,箜篌二,火不思二,板二,筝二,胡琴二,笙二,头管二……云和乐后部:云和署丞二人……次琵琶四,筝四……头管六,方响二,龙笛六,杖鼓十,工四十人……(《元史卷七十九志第三十九舆服二》)并从原隋唐九部乐、十部乐中作为一件乐器发展为独立的一个乐部—筚篥部。
传学教坊十三部,唯以《杂剧》为正色。
旧教坊有筚篥部、大鼓部、杖鼓部……(《都城纪胜瓦舍众伎》)地位的抬升反映了筚篥的普遍运用,在宫廷燕乐中,依然如隋唐,但其“头管”的重要性已不是隋唐时可比。
天宁诞节及春秋燕群臣:前期宿驾,翌日皇帝御集英殿升座,群臣班于庭中。
宰臣升殿、进爵,教坊诸工先奏觱篥,众乐合奏,曲止,赐群臣爵,就席,宰臣举爵作《倾杯曲》,百官举爵作《三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