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古今异义词
(全)高考语文-文言文考试40例古今异义词

高考语文-文言文考试40例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40例)1.亲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古义:内外亲属。
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2.妻子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古义:妻和子女。
例: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赤壁之战》)3.中国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古义:中原地区。
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赤壁之战》) 4.非常今义:十分、极。
古义:意外的变故。
例: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5.所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古义:①缘故。
②表原因的虚词。
③用来……的,靠它来。
例:①余叩所以。
(《狱中杂记》)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6.绝境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例: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桃花源记》) 7.无论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8.卑鄙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古义:卑贱鄙陋。
卑,指出身低微;鄙,指为人粗野,常用作谦辞。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 9.其实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古义:①它的果实。
②那实际情况。
例:①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晏子使楚》)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遗黄琼书》)10.春秋今义:①春季、秋季,泛指岁月。
②时代名称。
古义:①年龄。
②四季的代称,一年。
③书名。
例:①天子春秋鼎盛。
(《治安策》)②蟪蛄不知春秋。
(《逍遥游》)③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孟子·滕文公下》)11.宣言今义:①(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
②宣告,声明。
高考文言文常见古今异义词

高考文言文常见古今异义词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一高考文言文常见古今异义词1.行李:,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2、左右:,如“唯君左右之”;3.致死:,如“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4.丈夫:,如“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5.其次:,如“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越君其次也”;6.行政:,如“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7.地方:,如“地方百里而可以王”;8.东面:,如“东面而视”;9.面目:,如“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10.至于:,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11.大方:,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2.以致:,,如“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13.非常:,如“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如“非常之谋难于猝发”;14.细说:,如“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15.幼稚:,如“幼稚盈室,并无储粟”;16.人事:,如“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17.扶老:,如“策扶老以流憩”;今,搀扶老人。
18.怀抱:,如“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19.纵情:,如“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20.见机:,如“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21.猖狂:,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22.学者:,如“古之学者必有师”;23.从而:,如“吾从而师之”;24.众人:,如“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25.不必:,如“弟子不必不如师”;26.气候:,如“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27.经营:,如“韩魏之经营”;28.可怜:,如“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可爱,“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29.从事:,名词,如“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30.其实:,如“自以为得其实”;31.方丈:,如“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32.往往:,如“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33.颜色:,如“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34.不行:,如“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35.成立:,如“零丁孤苦,至于成立”;36.洗马:,如“寻蒙国恩,除臣洗马”;37.上报:,如“非臣陨首所能上报”;38.告诉:,如“则告诉不许”;39.区区:,如“是以区区不能废远”;40.辛苦:,如“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41.侥幸:,如“庶刘侥幸,保卒余年”;42.成家:,如“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43.少年:,如“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44.志气:,如“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45.强者:,如“少而强者不可保”;46.牢笼:,如“漱涤万物,牢笼百态”;47.同归:,如“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48.形容:,如“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49.风流:,如“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50.态度:,如“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51.风骚:,如“身量苗条,体格风骚”;52.偏僻:,如“行为偏僻性乖张”;53.尴尬:,如“如今正是尴尬去处”;54.轻易:,如“凡事商议停当而行,不可轻易”;55.野马:,如“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56.果然:,如“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57.春秋:,如“蟪蛄不知春秋”;58.羊角:,如“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59.虽然:,如“虽然,犹有未树也”;60.无功:,如“神人无功,圣人无名”;61.舅姑:,如“待晓堂前拜舅姑”;62.县官:,如“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63.无道:,如“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64.布衣:,如“布衣之交”;65.中国:,如“莅中国而抚四夷也”;66.亲近:,如“左右亲近不为一言”;67.尘埃:,如“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68.卑鄙:,如“先帝不以臣卑鄙”;69.便宜:,如“可以便宜从事”;70.不过:,如“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71.反而:,如“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72.反复:,如“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73.感激:,如“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74.故事:,如“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75.可以:,如“忠之属也,可以一战”;76.烈士:,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77.穷困:,如“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78.人情:,如“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79.身体:,如“身体力行”;80.首领:,如“令五人者保其首领”;81.私心:,如“恨私心有所不尽”;82.私人:,如“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83.响应:,如“天下云集响应”;84.向前:,如“凄凄不似向前声”。
文言文常见的古今异义词

文言文常见的古今异义词(一)1.行李:古,出使的人,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今,行装。
2.师徒:古,军队士兵,如“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今,师傅与徒弟。
3.左右:古,动词,调遣,如“惟君左右之”;今,名词,表示大约,不确定。
4.致死:古,效死命,如“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今,导致死亡。
5.丈夫:古,男子,如“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今,妻子的配偶。
6.其次:古,进驻,如“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越君其次也”;今,次一等的。
7.行政:古,施行政令,如“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今,国家机关的管理工作。
8.地方:古,土地方圆,如“地方百里而可以王”;今,某一区域。
9.东面:古,脸朝东,如“东面而视”,今,东边。
10.面目:古,面部,如“于是河伯始旋其面目”;今,面貌。
11.至于:古,到了,达到,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到……结局,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到……时候,如“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今,表示另提一事。
12.大方:古,专家、学者,内行的人,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今,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
13.以致:古,两个词,而招致,有动词性,如“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今,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14.非常:古,意外的变故,如“以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不寻常,作形容词,如“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今,程度副词。
15.细说:古,小人的谗言,如“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今,详细说明。
16.足下:古,对人的尊称,如“再拜奉大将军足下”;今,脚下面。
17.幼稚:古,小孩子,如“幼稚盈室,并无储粟”;今,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18.人事:古,做官,如“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今,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
19.扶老:古,竹制手杖,如“策扶老以流憩”;今,搀扶老人。
20.怀抱:古,思想抱负,如“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今,怀里抱着。
初中文言文古今异义词

23% Option 1
第二册
稍稍宾客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双兔傍地走。几欲先走。
古义:跑。 今义:行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名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古义:只,仅仅。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
良多趣味。
古义:实在,的确。 今义:良好。
或王命急宣。
古义:有时。 今义:或许,也许。
虽乘奔御风。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四时俱备。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小雾将歇。
古义:消散。 今义:歇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不汲汲于名利的人。 今义:无事可做的人。
古义:写文章。 今义:学生练习时所写的文章。
第五册
卒中往往语。
古义:到处。 今义:常常。
楚人怜之。
古义:爱戴。 今义:怜悯。
今亡亦死。
古义:逃跑。 今义:死亡。
比至陈。
古义:等到。 今义:比较。
会天大雨。
古义:适逢,恰巧遇到。 今义:开会,相会。
三老、豪杰皆曰
今义:讽刺。
方七百里。
古义:方圆。 今义:表形状,方形。
不习渡水故耳。
古义:罢了。 今义:耳朵。
故使人问之。
古义:副词,特意。 今义:事故、所以。
山河表里潼关路。
古义:指黄河。 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何苦而不平。
古义:愁什么。
今义:表示反问语气,不值得。
古义:跑。 今义:行走。
100个常用的古今异义词

100个常用的古今异义词高三2013-11-14 14:56100个常用的古今异义词(这里编写的是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100个常用词语的古今异义,现在仍然具有的意义没有编录。
)A1、爱——吝啬异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2、安——哪里、怎么沛公安在?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B3、北——败北、失败追亡逐北4、被——通“披”被发行吟泽畔5、倍——通“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6、本——推究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出于人欤?7、比——等到比及南郡8、鄙——①偏远地区②目光短浅蜀之鄙有二僧食肉者鄙9、俾——使俾入邑庠10、病——①困窘②缺点③担心④责备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人借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也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11、薄——迫近、接近芳不得薄兮薄雾冥冥C12、察——清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13、曾——竟而侯生曾无一言不辞送我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如孀妻弱子14、诚——确实、实在、的确臣诚知不如徐公美15、次——驻扎、停留秦伯素服郊次16、除——①台阶②任命、授予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17、存——拜访、看望、慰问而公子数存之D18、殆——几乎、大概郦远之所见闻,殆与余同19、得——能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诚不得已20、短——说别人坏话、进谗言短屈原于王21、度——估计、考虑、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22、多——肯定、赞赏、歌颂故传天下不足多G23、盖——表示猜测、不确定的语气盖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24、故——①旧的、以前的、原来的②缘故③因此、所以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既克,公问其故故木受绳则直25、固——本来、原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26、顾——①只是②难道顾吾念之顾不如蜀鄙之僧27、鼓——演奏今王鼓乐于此28、国——①首都、都城②地方去国怀乡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29、过——拜访、看望大母过余愿枉车骑过之H30、函——盒子买五人之脰而函之31、恨——遗憾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32、胡——怎么田园将芜,胡不归?33、会——适逢、刚好遇到会宾客大宴J34、疾——痛恨屈原疾王听之不聪也35、既——已经、以后始皇既没既克,公问其故36、假——借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37、间——①间隙、空余时间、偶然②暗中、悄悄③让其他人走开,然后才说④小路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侯生乃屏人而间语曰间至赵矣38、见——①被②作第一人称代词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君既若见录39、就——接近、靠近金就砺则利40、厥——其思厥先祖父K41、堪——能承受、能禁受、能忍受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42、克——能克终者盖寡L43、类——像中绘殿阁,类兰若44、怜——爱惜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45、令——美好便言多令才M46、弥——①满②更加弥天大罪奉之弥繁,侵者愈急47、靡——没有靡计不施N48、乃——竟然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P49、畔——通“叛”Q50、期——整期年,虽欲言,无可进者51、趣——①通“趋”②通“促”52、请——①请允许我②拜访、看望③约请老妇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公子闻之,往请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53、秋——时间诚危急存亡之秋54、却——退后、退却却秦兵三百余里R平原君让魏公子曰56、如——去、到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如白沙,道海安S57、少——责备、批评、嘲笑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58、胜——①尽②能承受,胜任,禁得起③美好的何可胜道也哉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驴不胜怒,蹄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59、乘——(辆)兵车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60、适——到刚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彼乐土61、示——给……看请指示王适得府君书62、市——买交广市鲑珍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64、私——偏爱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65、属——连缀、连接衡少善属文66、数——①计算②数落、列举罪行③几、几个、几次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数吕师孟叔侄为逆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范增数目项王67、速——招致始速祸矣68、素——①白色②平素、平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且相如素贱人素昧平生69、率——大都、全部六国互丧,率赂秦欤?70、爽——差错无毫发爽T71、徒——白白、只是、空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为之记徒以吾二人在也W72、亡——丢失、遗失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以困矣亡羊补牢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73、微——如果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74、委——把……交给委命下吏75、唯——希望唯大王孰(熟)计议之76、遗——送给秦遗赵王书曰77、恶——怎么天下恶乎定?X78、悉——全部、都悉埋于地79、咸——全部、都江表英豪咸归附之80、相——①表示动作只涉及一方,有指代作用②帮助、辅助狼不敢前,眈眈相向至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81、向——从前、以前向吾不为斯役向使六国各爱其地82、谢——①谢罪、道歉②谢绝、拒绝③告诫、劝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阿母谢媒人闭门谢客多谢后世人83、信——确实闻之“一人得道,鸡犬飞升”,信乎84、幸——①希望②皇帝到……去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缦立远视,而望幸焉85、许——多余、左右一百里许86、徐——慢徐趋87、寻——不久寻病卒Y88、要——通“邀”便要还家89、易——换请以十五城易璧90、狱——案子、案件91、因——①沿袭,继续②趁机③通过,经由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92、遇——对待然公子遇臣厚Z93、再——两次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94、贼——害、祸害是贼天下之人者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95、识——①知道、记得②标记汝识之乎封识宛然96、致——①表达②招致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97、诸——之、之于王语暴以好乐,有诸?投诸渤海之尾98、族——族灭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99、卒——①终于、最终②死③通“猝”卒廷见相如卒而葬之卒起不意100、坐——①犯罪②因为王曰:“何坐?”曰:“坐盗。
文言文常见古今异义

文言文:常见古今异义词(教师版)1、B卑鄙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古义:地位低,见识浅。
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不好今义:坏。
古义:①不美。
例如: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
(《西门豹治邺》)②不喜欢。
例如:不好交接俗人。
《张衡传》不行今义:不可以。
古义:不能走路。
例如: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陈情表》)2、C春秋今义:①春季和秋季,常用来表示整个一年,泛指岁月。
②时代名称。
古义:①年龄。
例如:天子春秋鼎盛。
(《汉书》)②一年。
例如:蟪蛄不知春秋。
(《逍遥游》)③书名。
例如:仲尼厄而作《春秋》。
(《报任安书》)操持今义:料理;筹划。
古义:握着,拿着。
例如: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苏武传》)从容今义:不慌不忙;镇静;沉着。
古义:①言语举动适度,得体。
例如: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张衡传》)②举动。
例如:从容中道。
(《中庸》)从而今义:连词。
古义:从:跟随;而:并且、而且。
例如: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初一今义: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古义:刚开始。
例如: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赤壁之战》)3、D地方今义:①泛指空间的一部分,②民间,③地区。
古义:①当地的事。
例如:在外监司牧守,亦皆贪鄙成风,不以地方为意。
(《方腊起义》)②土地方圆。
例如: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项羽本纪》)东面今义:东边。
古义:脸朝东。
例如:东面而视。
(《秋水》)大方今义: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
古义: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大风今义:风力很大的风。
古义:麻风病。
例如:可以已大风。
(《捕蛇者说》)怠慢今义:冷淡;客套话,表示招待不周。
古义:松懈,轻忽。
例如: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劝学》)4、F风流今义:指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轻浮放荡。
古义:①杰出,英俊。
例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文言文阅读必备179个古今异义词汇编!

文言文阅读必备179个古今异义词汇编!《烛之武退秦师》1、贰: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东道主: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夫人: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荆轲刺秦王》5、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古:眼泪。
今:鼻涕)6、币:持千金之资币(古:礼物。
今:货币)物6、穷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阻塞不通,此为“处境困难”。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7、偏袒: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古:袒露一只臂膀。
今: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8、郎中:诸郎中执兵。
(古:宫廷的侍卫。
今:称中医医生)9、提: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古:投击。
今:拿着)10、股:断其左股。
(古:大腿。
今: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11、购:今闻将军之首。
(古义:用重金收买。
今义:购买,对象是商品)12、穷:图穷而匕首见。
(古义:穷尽。
今义:缺少钱财,古用“贫”来表示)13、假借:愿大王少假借之。
(古义:宽容,原谅。
今义:不是自己的,借用别人的)14、提: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古义:投掷,投打。
今义:用手提,无“投”之义)《鸿门宴》15、婚姻:约为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多指结婚的事或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16、所以:所以遣将守关者(古义;……的原因;今:因果关系连词,表结果)17、非常: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变故。
今义:程度副词)18、河:将军战河北。
(古义:黄河。
今义:泛指河流;河北:黄河以北。
)19、河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南;今义:河南省)20、鱼肉: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古义:鱼和肉,指被欺凌。
今义:略)21、再:再拜献大王足下(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22、山东:沛公居山东时(古义:肴山以东。
高考文言文双音节词古今异义

文言文双音节古今异义词挖空版:1、行李:古,,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今,行装。
2、师徒:古,,如“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今,师傅与徒弟。
3、左右:古,,如“惟君左右之”;今,名词,表示大约,不确定。
4、首领:古,,如“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今,集团领导人。
5、致死:古,,如“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今,导致死亡。
6、丈夫:古,,如“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今,妻子的配偶。
7、其次:古,,如“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越君其次也”;今,次一等的。
8、行政:古,,如“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今,国家机关的管理工作。
9、地方:古,,如“地方百里而可以王”;今,某一区域。
10、东面:古,,如“东面而视”,今,东边。
11、面目:古,,如“于是河伯始旋其面目”;今,面貌。
12、至于:古,,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到……结局,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到……时候,如“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今,表示另提一事。
13、大方:古,,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今,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
14、以致:古,两个词,,有动词性,如“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今,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15、非常:古,,如“以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不寻常,作形容词,如“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今,程度副词。
16、细说:古,,如“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今,详细说明。
17、足下:古,,如“再拜奉大将军足下”;今,脚下面。
18、幼稚:古,,如“幼稚盈室,并无储粟”;今,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19、人事:古,,如“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今,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
20、扶老:古,,如“策扶老以流憩”;今,搀扶老人。
21、怀抱:古,,如“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今,怀里抱着。
22、纵情:古,,如“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今,尽情。
23、见机:古,,如“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今,看机会,看形势,如“见机行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专题之文言文虚词:(一)专项积累:文言文古今异义词1.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出身低微,学识浅陋(《出师表》)2.不行:“九岁不行”:不能走路(《陈情表》)3.猖狂:“阮籍猖狂”:狂放,不拘礼法(《滕王阁序》)4.操持:“卧起操持”:拿着(《苏武传》)5.成立:“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成人自立(《陈情表》)6.从容:“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言语举止适度得体(《屈原列传》)7.初一:“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刚刚开始(《赤壁之战》)8.东面:“东面而视”:脸朝东(《秋水》)9.反复:①“其存君兴国欲反复之”:扭转形势(《屈原列传》)②“于反复不宜鲁莽”:书信往来(《答司马谏议书》)10.非常:①“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非同寻常,不同一般(《报任安书》)②“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意外的或突如其来的(《鸿门宴》)11.风流:①“千古风流人物”:杰出、英俊(《念奴娇赤壁怀古》)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京口北固亭怀古》)12.逢迎:“蹑履相逢迎”:迎接(《孔雀东南飞》)13.感激:“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感动奋发(《出师表》)14.故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先例、旧事(《六国论》)15.果然:“腹犹果然”:饱的样子(《逍遥游》)16.交通:①“交通王侯”:勾结(《论贵粟疏》)②“阡陌交通”:空间上彼此通达(《桃花源记》)17.结束:“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整装(《冯婉贞》)18.方丈:“室仅方丈”:一丈见方(《项脊轩志》)19.从事:“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官名(《伶官传序》)20.具体:“亦雁荡具体而微者”:具备形体(《雁荡山》)21.开张:“诚宜开张圣听”:扩大(《出师表》)22.慷慨:“抗辞慷慨”:意气激昂(《<指南录>后序》23.可怜:①“可怜九月初三夜”:可爱②“可怜焦土”:可惜(《六国论》)24.口舌:“意北亦可以口舌动也”:言语言辞(《<指南录>后序》25.上报:“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报答皇恩(《陈情表》)26.山东:“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殽山、函谷关以东(《过秦论》)27.肉食:“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居高位、享厚禄(《曹刿论战》28.人情:“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
”:人之常情(《报任安书》)29.穷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困厄,处境艰难(《荆轲刺秦王》)30.亲戚:“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内外亲属(《廉颇蔺相如列传》)31.其实:“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它的果实(《晏子使楚》)32.美人:“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歌妓,宫妃(《廉颇蔺相如》)33.烈士:“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有志于功业的人(《龟虽寿》)34.老大:“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年龄大(《琵琶行》)35.会计:“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聚会商议(《陈涉世家》)36.口语:“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言论(《报任安书》)【专项强化】一、理解文言虚词(一)方法指导(1)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如2012年高考全国卷第12题的A项: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以”既可作实词,又可作虚词,考生要能分清虚实。
第一句是李广根据敌我双方形势,认为此时如果带领百骑仓皇而逃的话,必致匈奴大军追杀而全体覆没,故第一句中的“以”为实词,作“率领、带领”讲,而第二句中的“以”为介词“把”。
显然,两者词性有别,一虚一实,题目要求选择用法不同的一项,那么该项即为正确答案无疑。
1(2)数学代入法有时候,考生如能巧妙地“拿来”数学中的解题方法,在语文答题中加以灵活应用,往往会收到奇效。
数学代入法即是一例。
请看例子: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过于.荆,至江上。
苛政猛于.虎也。
B、曰:“吾知所之矣。
”因.如吴。
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C、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宋何罪之.有?D、知不以.利为利矣。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
以.趋于亡。
答案:B【分析】A、项中第二句考生熟知,“苛政”与“虎”之间存在比较关系,“于”相当于“比”,以此代入第一句中显然讲不通,事实上第一句中的“于”作“从”讲,由此排除该项。
D项中,第二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出自苏洵《六国论》,“以”作“因而、以致”解,以此代入第一句“知不以利为利矣”中显然也讲不通,可知该项也非正确答案。
再看正确项B所涉及的两句,第二句“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出自课文《屈原列传》,“因”作“乘机”解,以其代入第一句中刚好符合上下文语境,由此答案不言自明。
(3)语法切入法从语法结构角度切入是解答文言实词题常用的方法,其实该法对解答文言虚词题也同样适用。
在解题过程中,当你“苦思冥想无法选”时,不妨从语法角度切入,也许能尝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如:五千人因衔枚击之/相如因持璧却立。
考察这两句语法结构,第一句主语是“五千人”,第二句主语是“相如”,进一步考察“衔枚击之”和“持璧却立”,两者都是连动结构,且都作谓语,由此可见,两者基本语法结构相同,故句中“因”的用法也应相同,此处都可作“于是、就”解。
再看:遣使约降于燕/故内惑于郑袖。
首先补出两句的主语,一为田单,一为怀王。
田单是施动者,“降”的对象是燕军,故第一句中“于”译为“向”;而第二句中施动者是郑袖,受动者是怀王,怀王放在前面作主语,从语法结构来看这是一个被动句,所以句中“于”作“被”讲。
进行这样的语法分析后,可以看出,两个“于”显然不同。
(4)语境推断法一般而言,需要判定的虚词上下文语境完整,语句的整体意义实际上限制了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因此考生也可根据具体的上下文来进行判断。
如2006年高考辽宁卷第11题C 项:此则京邑之人也/无以,则王乎。
第一句上文的语境是“令贤兄子葬父于洛阳”,洛阳即当时的京邑,意思是说“现在你的侄子把他父亲葬在洛阳,这说明他是属于京都人呀”。
由此推断该句中的“则”应为副词,判断句子,起强调、确认作用,意为“是、就是”。
再看第二句,出自人教课文《齐桓晋文之事》。
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情,说明他有称霸的企图。
而齐桓公、晋文公是靠武力而非仁爱称霸天下的,与儒家所倡导的“王道”相对立。
所以崇尚王道的孟子轻轻将话题岔开:“无以,则王乎”,“如果不得不说,那么还是说说王道的事吧”。
此处,“则”为连词,表假设关系,可译为“那么”。
综上,两个“则”字用法各异,不符合题干要求,可迅速排除。
(5)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记住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可帮助你快速答题。
如表被动的“见”“于”“为”“为所”等,表示宾语前置的“之”(如“何陋之有”)、“是”(如“唯利是图”)等。
同时识记一些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如“是以”为“以是”的倒装,译为“因为这”:“无以”意为“用来……的”:“其……,之谓也(乎)”也是一个固定格式,根据情况可译为“大概(恐怕、难道)说的是……吧(吗)”,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第16题要求将“其李将军之谓也”译成现代汉语,如果能记住这个固定格式的翻译模式,解答本题就会易如反掌,可译为“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或“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再如: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于俗也/宋何罪之有。
两句中的“之”都是固定格式的标志,一是古汉语中表原因的固定格式,一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两者显然不同。
综上所述,在解答虚词辨析题时,如能辅之以技巧,的确有事半功倍之效。
当然,要想攻克文言堡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还是要靠平时的日积月累。
(二)专项训练写出下列文言虚词的意思。
(1)而21.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4.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5.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6.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
()7.子产而死,谁其嗣之?()8.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9.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10.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何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5.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6.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7.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8.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9.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10. 何以战?(《曹刿论战》)()(3)乎1.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2.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3. 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4. 胡为乎遑遑何之?(《归去来辞》)()5.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6.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4)也1. 陈涉者,阳城人也。
()2.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左忠毅公逸事》)()3.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4. 独五人之皦皦,何也?()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5)焉1. 且焉置土石?()2.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3. 焉用亡郑以陪邻?()4. 于是余有叹焉。
(《游褒禅山记》)()5.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6)之1. 君将哀而生之乎?()2. 作《师说》以贻之。
()3. 輮使之然也。
()4. 人非生而知之者。
()5. 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6. 之二虫又何知。
()7.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8.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9.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0. 宋何罪之有?(《公输》)()(7)其1.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32. 秦王恐其破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3.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4.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5.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6.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7.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8.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9. 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8)则1.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