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种业:诱人“蛋糕”不可拱手送人

合集下载

生物育种 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

生物育种 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

生物育种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发展生物育种事关种业翻身仗能不能打好,事关中国人饭碗能不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

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3月6日下午,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习近平总书记语气坚定。

从去年7月《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审议通过,到今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启动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再到今年3月1日开始施行的修改后的种子法第十二条增加了国家支持生物育种技术研究的规定……近一年来,我国鼓励种业创新的政策频频出台,意在通过完善种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多主体协同发力、实现重点技术创新突破等,推动种业科技整体进步。

———————————————传统育种技术遇到瓶颈———————————————“当今世界种业竞争实质是科技竞争,核心是生物育种技术的竞争。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处处长刘培磊说,发展生物育种事关种业翻身仗能不能打好,事关中国人饭碗能不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所谓生物育种,一般指利用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等方法原理培育生物新品种的过程,包括转基因、基因编辑等技术。

“世界上本没有所谓的‘纯天然食品’,大部分农作物都是人类将野生植物驯化和人工选育而来。

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战略选择,也是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刘耀光说。

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连续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口粮供给充足,但同时,粮食进口量仍旧持续上涨,尤其是大豆、食用油和玉米进口规模较大,对外依存度较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优化,未来对玉米、豆粕等饲料粮和食用油需求还有可能进一步增加。

◎编辑|彭扬|封面故事||封面故事|记者从农业农村部了解到,2021年,瞄准草地贪夜蛾虫害和草害等重大问题,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了转基因大豆和玉米的产业化试点工作。

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刑事风险预防讲座

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刑事风险预防讲座

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刑事风险预防讲座嘿,各位国有企业的管理大佬们!今天咱们就像朋友唠嗑一样,聊聊刑事风险预防这事儿。

你可别觉得这是个枯燥的话题,就像你不能觉得苦瓜一定难吃,其实这里面也有很多趣味呢。

咱先说说贪污受贿这事儿。

这就好比在果园里,你本应该是守护果树的人,结果你偷偷把果子都装自己兜里了。

你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可法网就像那超级精密的监控,到处都是摄像头,连你偷偷咽口水的小动作都能发现。

一旦被抓,那可就像从云端直接掉进了泥坑,之前的风光全没了,还得一身脏。

再讲讲挪用公款。

这就像是你把公司的钱当成自己的小金库,今天拿点去买个高级鱼竿钓鱼,明天拿点去给宠物狗买个超级豪华狗窝。

你觉得这只是暂时借用,可这钱啊,就像有灵性一样,你乱动它就会给你惹麻烦。

到时候,就像小偷被抓现行,尴尬得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国有资产流失这个问题呢,就像你在看守一座金山,结果你迷迷糊糊地把金山的金子一块一块往外送。

这不是拱手送人财富嘛,这好比自己给自己挖坑,还挖得特别深,最后自己就掉进这个大坑里出不来了。

在招投标过程中的猫腻也得小心。

你要是在这中间搞小动作,就像是在一场公平的赛跑比赛里,你偷偷给某些选手穿了火箭鞋。

这被发现了,那可就像作弊的学生被老师抓个正着,要接受严厉的惩罚。

还有泄露商业机密这事儿。

这就好比你把公司藏宝箱的钥匙给了竞争对手,让人家把宝藏全拿走了。

公司损失惨重,你也得像个犯错的孩子被揪出来,而且这个错可不是道个歉就能解决的。

职务侵占也很危险啊。

这就像是你在集体的大蛋糕上,偷偷切下一大块自己吃。

这蛋糕可是大家的,你这么干,就像在一群饿狼面前抢肉,迟早被群狼围攻。

玩忽职守也不能忽视。

你要是对待工作漫不经心,就像开着一艘大船却在睡觉。

这船随时可能撞到礁石,一旦出了事,你就是那个把大家带到危险境地的罪魁祸首。

在企业决策的时候,要是违规操作,这就像在没有地图的情况下乱走迷宫。

最后迷失方向不说,还可能把整个企业都带向绝境。

咱们国企管理人员啊,一定要把这些刑事风险当成是身边的小恶魔,时刻警惕着。

中国近代史蒋延蔽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蒋延蔽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蒋延蔽读后感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感觉像是在听一个非常睿智又有点严肃的长者在讲故事。

蒋先生没有那种拖泥带水的长篇大论,他的文字简洁有力,就像武林高手出招,简单却直击要害。

书中给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对林则徐的描述。

在以前的印象里,林则徐那可是大英雄啊,虎门销烟简直帅炸了。

但是蒋先生让我看到了更多面的林则徐。

他是爱国的,这点毫无疑问,可是在当时那个复杂的国际局势下,仅仅靠禁烟这一招,并不能完全解决中国面临的危机。

这就好像在一个千疮百孔的大坝面前,只堵住了一个小漏洞,其他地方还是在哗哗漏水呢。

这让我意识到,英雄有时候也会面临超出他们能力范围的巨大挑战,而且很多问题不是单纯靠一腔热血就能解决的。

再说到洋务运动,这就像是一场病急乱投医的自救。

那些洋务派的大佬们,看到西方的船坚炮利,就想着“那咱也搞这个”。

他们想从技术层面来改变中国,这就好比一个人看着别人穿着漂亮的衣服,就只想着把衣服扒过来穿在自己身上,却没意识到人家是有一整套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理念才穿得这么好看的。

洋务运动只学技术,没去动那些深层次的政治、社会制度啥的,最后就只能是个半吊子工程,就像个纸糊的老虎,看着吓人,一捅就破。

还有那晚清的外交,简直是一部血泪史加糊涂账。

蒋先生写的时候感觉也是恨铁不成钢啊。

那些外交官员,很多时候就像被人牵线的木偶,在国际舞台上被列强摆弄。

今天签个这个条约,明天割块那块地,感觉中国就像一块大蛋糕,谁都想来切一块。

而清政府呢,就像一个昏庸的家长,守着一个大家族,却根本管不好,还不停地给家里的财产拱手送人。

蒋廷黻先生写这本书,我感觉他就像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又像是一个想把病人从病床上拉起来的医生。

他指出中国近代的这些问题,不是为了指责谁,而是想让大家明白,中国到底是怎么一步一步陷入这种困境的。

读完这本书,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一方面是对近代中国遭受的苦难感到痛心疾首,另一方面又很佩服蒋先生这种能够把复杂的历史讲得这么清楚明白的本事。

2022年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春季学期专项阅读理解

2022年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春季学期专项阅读理解

2022年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春季学期专项阅读理解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一、阅读探秘。

橘子与毛衣我八岁时,父亲病逝了。

母亲在一家小商店里当职工,工资微薄,拉扯着我和姐姐过日子。

我生病住院。

母亲总是下班后,匆匆赶来医院陪伴我,一边做着布鞋。

一个黄昏,我走到医院的门口,等候着母亲的到来。

那正是金橘上市的季节。

恰巧,橘子是我特别喜爱的水果。

但是,像我这样的家庭,生活拮据,橘子当然是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

寡母收入菲薄,供我读书,住院看病又花费了不少钱。

购买日常品也愈来愈困难,更别提橘子之类的水果了。

突然,一块橘皮不知从哪里落下来,我茫然地盯住这片橘皮,想像着这水果到底是什么样的滋味。

我再也抵挡不住那种诱惑,趁人不注意时,拾起那块橘皮,放在鼻子下面吮吸着那令人心醉的芬芳。

在梦中,我好像在吃一只又一只橘子。

我被一阵呜咽声惊醒了。

朦胧的灯光里,母亲正坐在我的床上,背对着我,她的手里紧紧地攥着那块橘皮。

当时,我还不明白她为什么啜泣,我把自己的小脸紧紧地贴在她的背脊上。

她一下子惊起来,急忙擦干了双眼,转过身来,有力地搂住我。

我抬起头来,看见她微笑着,两只眼睛依然红肿着,这是种虚弱的,苍白的笑容,不知为什么,我再也忍不住自己的眼泪,号啕大哭起来。

母亲弯下了腰来,脸贴着我的头,温柔地说:“不要哭,孩子,妈妈要给你买橘子。

”说完,她就走了。

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母亲回来了,她真的提着满满的一篮子橘子。

母亲靠在床上。

当我动手把那些鲜艳的金橘整齐地码在枕头边时,她静静地观察着,我抚摸那些金子般的橘子,忘记了所有的一切甚至没有察觉到母亲是什么时候离去的。

隔壁的病床的大娘正斜眼看着我,轻声地对她的儿子说:“她的母亲用她的毛线衣才换了一篮子的金橘。

为了孩子,当母亲的什么都可以舍去……”橘子?毛衣?我的母亲的毛线衣?刹那间,我仿佛看到了母亲那苦涩的微笑和虚弱的身体。

1.第④段“我被一阵呜咽声……攥着那块橘皮”,当“我把自己的小脸贴在她的背脊上……擦干了双眼”,什么原因使母亲流泪?为什么不让“我”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什么“我再也忍不住自己的眼泪,号啕大哭起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集中体现母爱的是哪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结尾三个问句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母亲的微笑为什么苦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外阅读理解,认真回答后面问题。

四年级语文版语文下学期阅读理解专项易考题含答案

四年级语文版语文下学期阅读理解专项易考题含答案

四年级语文版语文下学期阅读理解专项易考题含答案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一、阅读训练相濡以血几位探险者在一个荒凉的孤岛上发现了一种生存了14年的吸血蝙蝠,它们是一种100%靠其他动物的鲜血来维持生命的可怕的嗜血动物,已经成为了这个荒岛的霸主。

然而令动物学家不解的是,这个荒岛上的鲜血并不容易找到。

那么,它们是怎样生存下来,并发展成为这样一个庞大的集团的呢?经过长时间的深入观察,探险者惊奇地发现,面对着奄奄一息的同伴,这群面目狰狞的小东西,它们的无私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在找不到猎物的情况下,它们甚至会把自己腹中的鲜血反刍给没有进食的同伴,以解缓它的饥饿。

吸血蝙蝠的援助对象,首先是小蝙蝠,然后是有血缘关系的成年蝙蝠,之后是无血缘关系的蝙蝠。

不过,这些被援助的无血缘关系的同伴,必须以前也援助过别人,否则就不会得到同伴的援助。

这样一来,被挽救回生命的蝙蝠就有足够的时间去寻找食物,继而再用自己的鲜血来还清这笔感情债。

这种互相帮助的特殊亲密关系在那个荒岛上持续了14年,而且还会持续更长时间。

这个答案相信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因为我们通常认为,动物世界中一直奉行着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

这群吸血蝙蝠之所以能够生存壮大,正是因为颠覆了“丛林法则”,在同伴出于危难关头,选择了其他动物无法做到的“相濡以沫”。

人其实也是生活在一个个集体当中的,家庭、单位、国家、社会。

而这一个个集体当中,也不可避免地要遭遇这样那样的危机。

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衰败的集体中的人几乎都选择了各种形式的明哲保身,他们并没有考虑到这种做法不仅伤害到整体利益也会伤害自身利益。

事实上,在一个集体败落以后,损失最大的还是生活在这个集体中的人。

在危难中选择“相濡以血”,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大智慧,因为这是一个集体能够度过难关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

1.填空。

“相濡以血”这个词是由(___________)这个成语转变而来的。

2.选择正确的读音。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课后专项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课后专项练习含答案

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一条小面包从前,有个地方闹饥荒。

一位富有的面包师把城里最穷的二十个小孩召唤来,对他们说:“这个篮子里的面包你们一人一条。

在上帝带来好光景以前,你们每天都可以来拿一条面包。

”这些饥饿的孩子蜂拥而上,围住篮子你推我嚷,因为他们每人都想拿到最大的面包。

最后,当他们拿到了面包,也没有向这位好心的面包师说声谢谢,就走了。

但是格琳琴,这位衣着贫寒的小姑娘,既没有同大家一起吵闹,也没有与他人争抢。

她只是谦让地站在一步以外,等那些坏行为的孩子离去以后,才拿起剩在篮子里的最小一条面包。

她还亲吻了面包师的手表示感谢,然后才回家去了。

第二天,那些孩子同先前一样没有教养,抢在前面。

而羞怯、可怜的小格琳琴只得到一条比头一天还小一半的面包。

当她回家以后,妈妈切开面包,许多崭新、发亮的银币掉了出来。

妈妈惊奇地叫道:“立即把钱送回去,一定是揉面的时候不小心揉进去的。

赶快去,格琳琴,赶快去!”当小姑娘把妈妈的话告诉面包师的时候,他说:“不,不我的孩子,这没有错。

是我把银币放进小面包里的,我要奖励你。

愿你永远保持现在这样一颗平安、感恩的心。

回家去吧,告诉你妈妈这些钱是你的了。

”1.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闹饥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蜂拥而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小格林琴对面包师傅充满了感激?请在文中用“”画出来。

3.文中“饥饿的孩子蜂拥而上”“也没有向这位好心的面包师说声谢谢”与格林琴“谦让地站在一步以外”“亲吻了面包师的手表示感谢”是运用了________的写法,突出了格林琴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4.为什么格林琴得到了奖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你想对文中其他的小孩说些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外阅读。

顶级甜玉米:农大超甜1号

顶级甜玉米:农大超甜1号

顶级甜玉米:农大超甜1号
国家玉米改良中心宣布:中国高油玉米之父宋同明教授经过10多年努力,终于攻克甜玉米含糖量低、适时采收期短、货架寿命不长、种子发芽率低、抗病抗倒伏能力差等重大问题。

“农大超甜1号”玉米是中国农业大学作物学院宋同明教授1999年培育成功的优质超甜玉米单交种。

与现有国产甜玉米品种相比,“农大超甜1号”玉米农艺性状表现极为突出:种子发芽率高,植株生长健壮,抗倒伏力极高,对黑粉病、大小斑病和青枯病等有较强抗性,采收期长达5―7天。

一般甜玉米品种因抗病性差,夏播产量低,生产风险大,而“农大超甜1号”却突破这一局限,既可春播,也可夏播,且长势和产量非常稳定。

“农大超甜1号”干基含糖量高达33?6%,甜度极高,果皮柔嫩,皮薄渣少,非常适宜鲜食或速冻加工。

属中早熟类型品种,春播从播种到采收约需85―90天;夏播、秋播约需75―80天。

该品种株高190―210厘米,穗位55―70厘米,植株健壮,抗倒伏能力强,穗粗4?5―5?0厘米,穗长22厘米以上,长柱形果穗,白色穗轴,单穗重350克以上。

穗行数14,籽粒较大,粒行整齐,无秃顶。

果穗苞叶严紧,苞叶上带有小叶片。

粒间有黄白分离(俗称金银粟)。

“农大超甜1号”玉米由中国农大北京好年景种子有限公司负责品种的繁殖与示范推广。

公司董事长、中国农大作
物学院院长孙其信和副董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景瑞以及总经理杨培珠携全体员工以雄厚的科研实力、可靠的种子质量和优质的经营服务热忱欢迎各界同仁亲临公司指导!
南方农村报蔬菜种子经营部与农业最高学府中国农业大学强力合作,共同推广“农大超甜1号”玉米,致力农民增收增效。

欢迎有意者来电洽谈。

播种金色的希望

播种金色的希望

56 科学中国人 2022年9月创新之路Way of Innovation播种金色的希望——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副所长王元东 蔡巧玉16世纪,原产于美洲的玉米漂洋过海传入中国。

古籍曾有记载,玉米“但得薄土,即可播种”,“虽山巅可植,不滋水而生”。

对于地理环境复杂的中国来讲,玉米能解放很多原本不能使用的荒地,让更多的土地得以利用。

现如今,我国玉米播种面积超过6亿亩,已超过稻、麦,成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这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尤其是饲用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玉米育种看似面朝黄土背朝天,但吸引了一群立志献身于此的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展开了一段旷日持久的育种征途,从落后于发达国家,到追赶甚至超越,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让我国玉米种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20多年前,刚刚大学毕业的王元东也加入玉米育种的科研大军中。

如今,已经成为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副所长的他正带领团队不断续写着中国玉米种质改良的新篇章。

一个选择每当说起自己与玉米的结缘,王元东都觉得很奇妙。

中学期间他跟着父亲种地,种过小麦、红薯、棉花、花生、烟草和玉米,但他唯独喜欢玉米,玉米生长期短,成熟时排列整齐,如仪仗队一般。

同时父亲也尝试种植不同类型的玉米品种,他也饶有兴趣地观察,看看哪个更高产,然后一起决定种哪个品种更好。

“似乎我跟玉米有种天然的缘分。

”长大后,王元东考取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专业,他总笑说自己“从农村出来,学了农,又回到农村”,但其中深藏的却是他对农业割舍不下的情感。

大学期间,王元东逐渐认识到了玉米育种的重要性;大三的科研训练让他领会到国外优良种质对玉米生产的巨大影响;本科实习期间,跟随陈绍江教授,他初步了解了部分国内种质材料。

做一名“育种人”的想法逐渐在他心里扎下了根。

大学期间,王元东这个“农村娃”连续3年获得一等奖学金和杜邦奖学金,以优秀的成绩毕业。

1997年,王元东大学毕业后进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工作,加入著名玉米专家赵久然老师刚刚组建的玉米研究中心(现更名为玉米研究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种业:诱人“蛋糕”不可拱手送人
作者:暂无
来源:《农村-农业-农民·下半月》 2013年第4期
在我国种业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弱、小、散”的现状同样不容忽视,科技创新能力仍
有待加强。

在“洋种子”来势凶猛的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种业突围成为农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

周一平
3 月28 日,我国第一只市场化运作、首期规模达15 亿元的现代种业基金正式在北京成立。

基金将重点支持具有育种能力、市场占有率较高、经营规模较大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

种业发展和种质资源创新,对于实现粮食增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我国种业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弱、小、散”的现状同样不容忽视,科技创新能力仍有待
加强。

在“洋种子”来势凶猛的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种业突围成为农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

我国种业正步入一个新的春天和时下的季节一样,以首只现代种业基金成立为缩影,我国
种业也正步入一个新的春天。

农为国本,种业为先。

对于中国而言,农业生产的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部种业
不断走向壮大的成长史。

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不断创出新高。

尤其是2004 年以来,粮食总产量实现“九连增”。

骄人成绩的取得,种业功不可没。

中国科学院院士、农业部副部长李家洋曾指出,良种是各种增产技术的核心。

水、土、肥
资源及调控,病虫害综合防治等生产技术以及物质、资金、劳动力等要素投入,都是围绕良种
这个中心要素进行统筹。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拥有种子经营许可证的企业已超过8000 家,其中大型种业公司从
2001 年的10 家发展到目前的100 多家。

同时,全国主要粮食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
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到40%。

科技进步是种业发展的前提。

近年来,通过将传统育种手段和现代育种手段相结合,我国
农作物育种水平得到了较快提高,品种的产量得以提高、品质得以改善、抗逆性增强。

据统计,2001 年以来,国审品种已达1869 个,累计推广应用良种4000 多个。

同时,农作物品种进行
了三次大规模的更新换代,年更换率12%~13%,而品种每更换一次,能促进粮食增产10%左右。

强大民族种业已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突破口
然而,在成绩取得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种业仍缺
乏强势龙头,整个行业存在“弱、小、散”的弊病,种子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还很薄弱。

良种,作为科技载体和发展现代农业最重要的内生因素,目前仍不能满足我国对农业现代化的长久渴望。

在种质资源创新方面,产学研脱节,导致选育的品种多但突破性品种少。

同时,品种乱而杂,诸多审定品种中达到一定种植面积的不到四成。

企业“侏儒化”现象严重,七成弱小,九
成以上没有研发能力,而且种业市场环境失序,损害了企业的自主创新动力。

与此同时,中国种业市场全面放开12 年来,外资蚕食的目标渐渐转向重要作物:杜邦先
锋的“先玉335”位居我国玉米种子市场前列;孟山都的迪卡系列玉米在广西占比很高;在每
年进口的15000 吨种子中,95%的甜菜、半数以上食葵为外国品种。

面对国外种业的快速侵入,种业失守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高悬。

强大民族种业,已成为
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突破口。

当然,种业强大,不仅是市场份额、排名、竞争力的变化,不仅是面对“洋种子”入侵的
有力反击,更应该是给中国农民带来最大利益、最多实惠,实现生产效率大提升的产业壮大之路。

同时,种业强大,不在于企业数量之多、规模之大,而在于拥有多少自己的知识产权品种;不在于片面打造“种业航母”、甚至揠苗助长,而在于有效解决育种水平低下等根本问题。

应该意识到,种业强大,不能片面照搬国外经验,而应该大胆探索中国独特的发展模式,
既要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与产出实效、探索商业化育种新机制,又要继续加大对科研育种机
构的支持。

对于我国种业而言,最强烈的忧患来自自主创新能力的缺乏,其核心探索在于种业科研体
制的创新与突破。

这就要求我们打破育种科研双轨制,解除种业发展的枷锁,做到科研教学与
商业化育种相剥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体系,提高种业科研的集约度和集成度,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水平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

只有执“种”在手才能确保粮食安全
可以预见,未来中国种业的集约化必然会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但却是快速提升品种创新
能力的首选途径。

这就需要强化政策扶持,扶优扶强,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等供种保障能力,创
建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和机械化程度高的优势种子生产基地。

与此同时,面对当下中国种业市场混乱的现状,亟须严格监管,健全职责明确、监管有力
的种子管理体系,为种企发展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杜绝套牌侵权、哄抬价格、假劣种子坑农害农等违法行为,需要破除地方保护与利益格局,更需要执法部门依法执法、严格执法。

工商、农业两大执法主体在执法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双枪”不响问题,既对当前管理体系建设提出了挑战,也对不同部门、区域市场的协同联动提出
更高要求。

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中国种业发展的总思路凸显:企业是中坚,科技是核心,标准是前提,服务是保障,合作是出路。

2011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

我国是农业大国,种业发展潜力巨大。

有数据表明,我国农作物种子常年用量超过125 亿
公斤,但是目前国内种子商品率仅为30%左右。

目前,我国农作物种子市场价值500 亿元,潜
在价值超过900 亿元。

这块巨大、诱人的“蛋糕”,不可拱手送人。

同时,只有执“种”在手,才能确保我国粮
食安全,确保民族在世界上的永续发展。

来源:2013 年4 月1 日《中国科学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