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源保护区小学绿色生态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课题方案
中小学校“水域保护与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中小学校“水域保护与管理”工作实施方案1. 背景水域保护与管理对于中小学校的环境教育非常重要。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是我们的责任。
本实施方案旨在通过有效的措施和方法,促进中小学校的水域保护与管理工作。
2. 目标- 提高中小学生对水资源的意识和保护意识- 增强中小学生的水域保护与管理能力- 创建良好的校园水域生态环境- 促进中小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共同推进水域保护与管理工作3. 实施步骤3.1 水资源教育- 在中小学校课程中加入水资源教育内容,包括水资源的重要性、水的循环和保护方法等。
- 组织水资源教育活动,如水资源知识竞赛、水域观测实践等,增加学生对水资源的了解和关注。
3.2 水域保护与管理能力培养- 开展水域保护与管理专题讲座和培训,提高师生的水域保护与管理能力。
- 设立学生自我管理小组,负责校园水域的监测、保护和管理工作。
3.3 校园水域环境建设- 组织水域清理活动,清除校园水域中的垃圾和杂草。
- 种植水生植物,提高水域生态环境的质量。
- 加强水域保护设施建设,如设置警示标识和安全栏杆等。
3.4 联合社区合作- 与当地水利部门、环保部门等合作,开展水域保护与管理宣传活动。
- 鼓励学生参与社区的水域保护志愿者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
4. 实施效果评估和持续改进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定期评估中小学校的水域保护与管理工作实施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持续改进。
5. 结论该实施方案旨在提高中小学生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培养他们的水域保护与管理能力,创造良好的校园水域生态环境。
只有通过全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实现水域保护与管理的目标。
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为水域保护与管理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4年小学“绿色生态教育研究”课题实施计划

2024年小学“绿色生态教育研究”课题实施计划绿色生态教育是指通过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等,促进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认知和关注,培养学生的环境素养和环境保护行为。
为了促进小学生的绿色生态教育,特制定了2024年小学“绿色生态教育研究”课题实施计划,以下是具体内容:一、研究目标1.1 探索小学绿色生态教育的实施策略和方法,提出适合小学生群体的绿色生态教育课程;1.2 研究小学生绿色生态行为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探索提高学生绿色生态行为的有效途径;1.3 提升学生对绿色生态教育的认知和关注程度,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行为。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2.1 研究小学生绿色生态教育的理论基础,包括环境意识、生态认知、环境伦理等方面的知识;2.2 调查小学生绿色生态行为的现状和影响因素,采用问卷调查和观察法等方法,统计相关数据;2.3 设计和实施小学绿色生态教育课程,并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估,包括知识掌握程度和行为改变情况;2.4 通过课外活动、社区参与等途径,提高学生对绿色生态教育的认知和关注程度;2.5 分析研究结果,总结经验和教训,提出改进策略和意见,为小学绿色生态教育提供参考。
三、实施步骤3.1 明确研究目标和内容,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并进行课题审批;3.2 收集绿色生态教育的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了解国内外研究背景和最新进展;3.3 设计研究方法和调查问卷,组织对小学生的调查研究,收集相关数据;3.4 根据实际情况,选定研究样本和控制组,设计和实施教育干预,进行绿色生态教育课程的实验教学;3.5 进行课后评估,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和教育效果数据,分析结果;3.6 扩大研究范围,开展更多的绿色生态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和保护行为;3.7 编写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发表研究成果,并向教育部门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四、资源保障4.1 教育部门提供经费和各类教学资源,确保研究的顺利实施;4.2 学校提供场地和设施支持,配合研究的开展;4.3 教师参与研究的同时,也能得到相应的培训和奖励。
屯东小学“绿色生态教育研究”课题实施计划

屯东小学“绿色生态教育研究”课题实施计划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屯东小学“绿色生态教育研究”课题实施计划屯东小学绿色生态教育课题组课题名称:小学绿色生态教育研究研究目标:通过实践让学生热爱绿色,创造绿色;让学生了解身边环境的现状,学会怎么样去保护环境;了解地球生态状况,用行动去让身边的生物变得更多姿多彩;从用水用电开始,学会如何节约能源,并有良好利用能源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动手综合实践等能力;形成学校教育特色。
本学期研究内容:1、继续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及环保现状,产生对环境的尊重和热爱感,及保护环境的强烈愿望。
2、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生态平衡的教育,让小学生懂得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把学生的道德关怀引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树立学生对自然的道德义务感,养成良好的“生态德性”,促进他们从一个号令自然的主人,转变为一个善待自然的伙伴。
3、引导学生生活中养成节约能源的好习惯,形成充分利用资源的意识。
4、通过各学科的教学渗透以及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全面、客观的认识和理解绿色生态的知识,并能初步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进而培养他们综合能力的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创新发展的良好品质。
并达到教育好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目的,将学校的德育扩展到家庭、社会。
本期具体措施:1、打好课题研究的基础。
认真组织好固定的研究人员及课题组老师们,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和品社课程标准,及《研究性学习导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指南》,并制定严密的课题研究管理制度这是课题研究的重要基础和得以开展的重要保证。
2、从小处入手,让绿色理念潜移默化地渗入学生的心田。
坚持“每周大扫除,时时有值日生”的环境卫生制度,使学生养成爱卫生、讲卫生、保持卫生、珍惜环境的良好卫生习惯;学校定期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弯腰行动”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较高的环境意识和良好的环境道德行为。
《环境保护与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的开发》小学课题设计

《环境保护与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的开发》课题设计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近年来,随着涟水城区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的迅猛增长,在大力发展工业和乡镇企业时,只顾短期经济效益,忽视对环境的保护,环境污染已经达到相当严重的地步。
工矿企业和汽车排放的废气,使城区空气污浊。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大量随意排入河流,使河流的水质变坏,危害人类健康和动植物的繁殖。
交通运输和工业生产的噪声污染,破坏了人类的生活环境。
居民生活的废弃物和工厂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过多,乱丢乱放,影响人类生活,危及人们生存。
环境污染造成的恶果还会影响到子孙后代,关系到人类的延续和发展。
因此,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是重大的社会问题之一,已引起了有关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我们进行此课题的研究,就是要通过环境教育,通过学生调查桂生村以及校园内主要的环境污染源,了解有关部门对工业的“三废”和城市垃圾的处理的方法和措施。
1、提高全体学生对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并向有关部门提出我们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使我区及我校重视环保工作,并逐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以培养同学们关心社会、关心环保的高尚情操,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
2、掌握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学习收集整理信息、调查和实验报告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社会实践的交往能力,调查研究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的意识,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
某小学生态文明建设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某小学生态文明建设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一、课程背景与目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某小学特别制定了生态文明建设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知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内容与目标1. 生态系统与物种保护目标:通过学习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物种保护的意义,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动植物的意识。
2. 节能与环保目标:通过学习节能与环保的重要性,启发学生节约用电、水资源等,培养他们的环保观念和行为。
3. 垃圾分类与回收利用目标:通过学习垃圾分类与回收利用的原则,使学生养成垃圾分类和环境清洁的良好习惯。
4. 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目标:通过学习水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方法,引导学生珍惜水资源,掌握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方法。
5. 空气污染与治理目标:通过学习空气污染的原因和可行治理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和改善周围的环境空气质量。
三、教学策略与方法1. 教学策略(1)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启发学生思考和行动。
(3)强调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教学,传递知识内容。
(2)实验法:开展生态实地考察、环保实验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3)情景模拟法:通过情景模拟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四、课程评价与反馈为了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程的实施情况,本课程采取以下评价方式:1. 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以答题、作业等形式进行。
2. 观察学生的环境行为表现,进行实地考察和记录。
3. 定期与学生及家长进行交流与反馈,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感受和建议。
五、师资与资源保障为确保本课程的质量和顺利实施,需落实以下师资和资源保障:1. 资源保障: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包括教材、教辅资料等。
2. 师资保障:选派优秀的教师授课,并进行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的环保意识和教育教学水平。
2024年小学绿色生态教育研究”课题实施计划(二篇)

2024年小学绿色生态教育研究”课题实施计划课题名称:小学绿色生态教育研究研究目标:通过实践让学生热爱绿色,创造绿色;让学生了解身边环境的现状,学会怎么样去保护环境;了解地球生态状况,用行动去让身边的生物变得更多姿多彩;从用水用电开始,学会如何节约能源,并有良好利用能源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动手综合实践等能力;形成学校教育特色。
本学期研究内容:1、继续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及环保现状,产生对环境的尊重和热爱感,及保护环境的强烈愿望。
2、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生态平衡的教育,让小学生懂得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把学生的道德关怀引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树立学生对自然的道德义务感,养成良好的“生态德性”,促进他们从一个号令自然的主人,转变为一个善待自然的伙伴。
3、引导学生生活中养成节约能源的好习惯,形成充分利用资源的意识。
4、通过各学科的教学渗透以及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全面、客观的认识和理解绿色生态的知识,并能初步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进而培养他们综合能力的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创新发展的良好品质。
并达到教育好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目的,将学校的德育扩展到家庭、社会。
本期具体措施:1、打好课题研究的基础。
认真组织好固定的研究人员及课题组老师们,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和品社课程标准,及《研究性学习导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指南》,并制定严密的课题研究管理制度这是课题研究的重要基础和得以开展的重要保证。
2、从小处入手,让绿色理念潜移默化地渗入学生的心田。
坚持“每周大扫除,时时有值日生”的环境卫生制度,使学生养成爱卫生、讲卫生、保持卫生、珍惜环境的良好卫生习惯;学校定期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弯腰行动”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较高的环境意识和良好的环境道德行为。
3、用课堂和活动全方位开展环境教育。
课堂渗透是我校生态教育的主要方式。
结合本校实际,学校开有专门的《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对低、中、高年级分别进行常见植物的认识、各种植物的认识和保护实践、植物的保护实践活动开展的教育和指导。
小学水资源保护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提高小学生对水资源保护的意识,培养他们节约用水、保护水环境的良好习惯,我校决定开展以“珍惜水资源,共建美丽家园”为主题的小学水资源保护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标1. 提高学生对水资源现状的认识,了解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问题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节约用水、保护水环境的良好习惯,树立水资源保护意识。
3.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水资源保护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增强教师对水资源保护教育的研究和指导能力,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活动内容1. 主题班会(1)组织学生观看水资源保护宣传片,了解水资源现状和重要性。
(2)邀请专家为学生讲解水资源保护知识,提高学生的认识。
(3)组织学生进行水资源保护知识竞赛,检验学生对水资源保护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外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了解污水处理过程,认识水污染的严重性。
(2)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让学生向家人宣传水资源保护知识,带动家庭共同参与水资源保护。
(3)组织学生开展“我为家乡水资源保护献一策”活动,鼓励学生提出水资源保护的建议和措施。
3. 主题绘画比赛(1)以“珍惜水资源,共建美丽家园”为主题,组织学生进行绘画创作。
(2)评选优秀作品,进行展览和表彰。
4. 主题演讲比赛(1)组织学生进行水资源保护主题演讲,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评选优秀演讲者,进行表彰。
四、活动实施步骤1. 准备阶段(1)成立活动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
(2)制定活动方案,确定活动时间、地点、内容等。
(3)邀请专家、教师、家长等参与活动。
2. 实施阶段(1)开展主题班会、课外实践活动、主题绘画比赛、主题演讲比赛等活动。
(2)对活动过程进行记录、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
3. 总结阶段(1)对活动进行总结,总结经验教训。
2024年小学绿色生态教育研究”课题实施计划

2024年小学绿色生态教育研究”课题实施计划一、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绿色生态教育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小学作为培养下一代绿色意识和环境责任感的重要阶段,对于进行绿色生态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题旨在研究小学绿色生态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小学绿色生态教育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目标1. 了解小学绿色生态教育的现状和问题;2. 探索小学绿色生态教育的实施策略和方法;3. 提出促进小学绿色生态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1. 调研分析:通过文献资料调研和实地走访等方法,了解小学绿色生态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搜集相关数据和信息;2. 教育实践:在一所小学开展绿色生态教育实践活动,通过课堂教学、校园实地考察、户外拓展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绿色意识和环境责任感,收集实践数据和反馈意见;3. 经验总结:通过整理和分析调研数据、教育实践数据,总结小学绿色生态教育的实施策略和方法,总结促进效果显著的经验和教训。
四、实施计划1. 阶段一:调研分析(预计时间:2个月)a. 文献资料调研:查阅相关研究论文、教育法规等,获取小学绿色生态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b. 实地走访调研:选取几所小学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学校绿色生态教育的现状和问题,与教育者和学生进行交流;c. 数据收集:搜集和整理相关研究资料和实地调研数据。
2. 阶段二:教育实践(预计时间:6个月)a. 设计教育实践活动:结合小学课程和学生特点,设计符合实际情况的绿色生态教育实践活动,包括课堂教学、校园实地考察、户外拓展等;b. 实施教育实践活动:在一所小学选择若干班级和教师,进行教育实践活动,并记录实施过程和效果,收集学生和教师的反馈意见;c. 数据分析:对教育实践活动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总结实施策略和方法的有效性与不足。
3. 阶段三:经验总结(预计时间:2个月)a. 总结数据和经验:结合调研和实践数据,总结小学绿色生态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总结实施策略和方法的有效性和不足;b. 提出对策和建议: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促进小学绿色生态教育的对策和建议,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c. 撰写研究报告:将研究成果整理成报告,包括背景与意义、研究方法与过程、调研结果与分析、实践活动与总结等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源保护区小学绿色生态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龙游县社阳小学课题组一、课题的提出1、当今教育改革的新趋势——以“校本”课程来激活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将来的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必定是多方面的。
只有良好、有益的学习环境才能成就这一未来人才的素质要求。
现代教育实践证实,结合学校实际,开发“校本课程”能进一步优化学校课程结构,给学生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
结合学校实际和水源保护区环境的优势,开发“绿色生态教育”校本课程,定会给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工作抓手。
通过此抓手达到培养学生的绿色生态素养乃至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目标。
2、地球是人类的生存环境,是人类的家园,对学生进行绿色教育、环保教育是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大事。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可避免的也为地球环境带来了厄运:空气污染、土地沙化、酸雨和沙尘暴的肆虐,珍稀动物的灭绝、水资源的污染等等,这些例子比比皆是。
尤其是学校所在的社阳乡,作为“全国环境优美乡”、“省级生态乡”、“省特色旅游乡”建设过程中而出现的系列生态问题,及社阳水库作为“龙游县饮用水保护区”水资源保护问题不容迟缓。
3、社阳乡地处浙西龙游县东南山区,区域面积辖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559亩,山林面积125575亩,其中省重点生态公益林60326亩,森林覆盖率为87.6%, 1996年被龙游县政府确定为城区饮用水源保护区。
建立有大源山表、朝北连和铁索尖三个省级重点自然保护小区,自然小区保护面积9574亩。
社阳乡历来民俗风情浓厚,民间艺术丰富。
颇具特色的民间艺术有青塘坞村的走马灯、板龙、双龙、貔貅;大公村有十番、台角、花灯会;塘泗村的车灯、龙灯;红光村的板龙和二条脱节龙,源头村的龙灯和十响班,溪东的双龙。
社阳乡是“全国环境优美乡(08.04)”,省级“生态乡(07.06)”、“民间文化艺术之乡(07.11)”、“特色旅游乡(08.11)”,市级“生态示范乡(02.12)”、“最具生态环境乡镇(08.12)”,社阳水库是龙游县城区饮用水之源,是水源保护区。
我校位于社阳水库上游,创办于一九一一年,是一所百年老校。
几年来,我们的教师、学生和家长见证了家乡的快速发展之路,同时也为本乡的生态环境状况深感担忧。
“如何增强绿色生态意识、使学生自觉环保”,是所有我们社阳值得思考、研究、探讨和的问题。
我校于2000年以来确立了“绿色家园、绿色生活、健康文明、美化净化”的校本文化奋斗目标,扎扎实实开展了生态绿色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2004年获得被“县绿色学校”称号,2006年获得“市绿色学校”称号,2010年获得“省绿色学校”称号,在进行“绿色生态”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因此,为了求创新,求发展,使学生由绿色生态意识的提高落实到具体的保护生态环境行动中,为了增加我校校本课程研究的特色,特拟定《绿色生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课题,为我们水源保护区绿色生态尽微薄之力,以期带动全校学生生态环保素质的提高。
二、课题的涵义“绿色生态教育”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和理论,结合学生的需求和年龄特征,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和周边环境中所蕴含的生态资源。
通过自行研讨,设计与专业研究人员进行合作而编制出来的对学生实施绿色生态教育的课程。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我国学校“不少课程内容陈旧……实践环节不被重视,专业设置过于狭窄,不同程度地脱离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在学科内容巨大变革的今天,开发和研究“绿色生态教育”校本课程是顺应当前教育改革的需要的。
2、环境教育理论。
“环境教育”概念正式确立于197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环境规划署国际环境教育规划司召开的贝尔格莱德会议。
1977年在第比利斯召开的国际环境教育大会则使“环境教育”日趋完善和成熟,该大会明确宣布“环境教育在现有的课程中是一门新学科,它应作为一个组成部分包含在现有教学计划及教学过程中。
”就其内涵而言,是关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及其相互关系和作用的一种教育活动。
就其处延而言,包括环境意识和观点的培养。
研究环境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传授生态平衡、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环境污染治理方法的知识和相应的实践技能等多项内容。
迄今为止,世界上已有好多国家把环境教育列入了学校教育。
1983年,我国也已把环境保护列为基本国策之一。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我国政府编制并批准了《中国21世纪日程》,在日程中环境教育被列为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环境教育是绿化明天的教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3、心理学、教育学理论。
有研究表明:人的生活习惯和技能,3岁前形成50%;6岁时形成30%;其余20%是20岁前形成的。
儿童和少年精力旺盛,接受新鲜事物快,可塑性强。
如果他们从小就受到良好的生态环保方面的教育,树立起生态环保意识并养成了自觉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和技能,长大后就会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因此,在学校开展环保教育,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四、课题研究的假设和目标1、课题研究的假设(总目标)通过绿色生态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进一步优化学校课程结构。
培养学生的绿色生态意识和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适应二十一世纪的人才要求。
2、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①通过课题的实施,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习惯,形成参与环保的责任感和积极态度,树立保护生态、美化环境的信念。
②通过课题的实施,培养学生的环保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环保知识,并形成一定的生态环保技能。
③通过课题的实施,进一步开发水源保护区农村小学绿色生态教育的校本课程系列资源。
④通过课题的实施,以优秀民间传统文化和土特产制作的教育为载体,培养学生勤劳、质朴,热爱家乡的品格意志。
⑤通过课题的实施,促进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优化育人途径,努力把我校建成绿色生态型学校。
五、研究的基本原则1、整体性原则:“绿色生态教育”校本课程所实施的绿色生态教育应纳入学校的整体教育工作中,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创造思维的发展。
2、实践性原则:“绿色生态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要开展大量的实践活动,应使学生学会“用事实说话”,在事实中明白道理,在实践中培养能力。
3、学科渗透原则:绿色生态教育本无学科之分,研究的时候以部分学科为主,随着研究的深入再逐步辐射到所有学科。
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实施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教育心理学、生态学、等理论知识来指导,但更重要的是要尝试运用所获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措施(一)课题研究的内容探索水源保护区小学通过课程的改革实施绿色生态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二)课题研究的措施1、加强学科渗透学科渗透是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现行小学各科教材中蕴含着许多绿色生态教育的内容,确立以《科学》学科为主、少先队大队部、学校德育处、教导处、班主任部分参与的少而精的阵容,集思品、科学、综合实践学科为主研学科,然后再扩散至所有学科。
开放课题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走进大自然,了解环境与人类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
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双丰收。
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变接受知识为自主获得知识,如实验法、感染法、观察法、竞赛法、实践法等,加大实践操作的力度,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生态知识。
2、组织新颖多彩的生态环保活动①专题讲座:邀请环保机构、环保专家来校作报告;聘请专家担任校外辅导员,安排相应的专题讨论会和“绿色生态知识”竞赛。
②参观访问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垃圾处理场、水库清淤现场等地方,亲眼了解一些生态环保方面的操作过程。
③基地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开展“我是清洁小卫士”的演讲活动;“清洁卫生班级”大比拼活动;校内“优胜清洁小区”的评优活动,以“学生个体——班集体——校园”为主线形成积极向上的、和谐的校园环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④课外环保兴趣小组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环境污染的具体调查、考察、分析,写出考察报告,拟出解决意见,开展“民意调查”、“民意测验”等活动,撰写科研小论文等。
⑤少先队活动:在“少先队活动少先队员自己办”的基础上,紧扣“绿色生态教育”主题,搞好各类中队活动,大队部则紧扣一系列的纪念日,如:“3.12植树节”、“爱鸟周”、“4.22世界地球日”、“4.30世界无烟日”、“6.5世界环境日”搞好主题教育活动和宣传活动,使教育“寓教于乐”。
⑥挖掘社会资源,深化环保教育活动。
充分利用有利的地域优势,针对社阳乡作为“全国环境优美乡”、“省级生态乡”、“省特色旅游乡”建设过程中而出现的系列环境问题展开调查和研究活动,提出解决方案,针对社阳水库作为“龙游县饮用水保护区”水资源的现状提出保护性和优化型的建议。
使得学生的绿色生态教育范围由课堂、学校延伸到社会,使得社阳乡居民自觉环保,促使库区水域的污染治理问题得以好转。
3、开设“环保教育”课①编写“绿色生态教育”校本教材,收集有关知识、事例和故事,确定各年级段学生所应掌握的绿色生态知识和相应的实践技能,使学生学习起来有本可依,使课题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形象性。
②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绿色生态教育”方面的知识,掌握技能,使学生形成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初步认识,培养爱护环境、美化环境的道德意识。
不断提高课题研究的目的性、层次性和有效性。
(3)安全保驾护航。
该课题在户外活动时间较多,安全犹为重要,因此,在研究过程中要反复强调安全,制定活动安全措施,确定每次活动安全管理人员,确保课题研究安全有序。
七、课题研究的对象及方法1、研究对象:社阳小学全体学生2、研究方法:实验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探索性研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在研究过程中结合运用调查法、实验法、总结法。
①调查法:对本校学生及周边人群就环保知识进行调查,形成统计数据②实验法:有计划、有目的地创设和控制一定的条件,在一些学科教学中进行研究。
③总结法:通过一系列的实践研究活动,综合各种因素,提高研究对象的综合素质。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一)准备阶段(2011.04——2011.06)1、制定论证课题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2、建立课题组,聘请课题顾问。
3、确立试验学科,确定各年级应掌握的绿色生态知识技能的相应要求。
(二)、实施阶段(2011.07——2012.05)1、组织实施课题研究,调控研究过程。
2、组织和实施各种生态环保活动。
3、搜集资料,编制校本课程教材。
(三)、总结阶段(2012.06——2012.07)1、撰写实验报告2、汇编所有课题资料,申请专家评审鉴定3、推广研究成果九、成果显示1、实验报告、研究论文及相关作品2、“绿色生态教育”校本课程试行教材一套3、绿色生态型的和谐校园的创立十、组织管理及其人员分工1、组织管理顾问领导小组:龙游县环保局龙游县文化旅游局龙游县社阳乡政府指导小组:饶晓明姜锴兰芝伟课题组组长:蓝建春副组长:伊谓作主研人员:徐宏伟蓝晓青李少政吴燕军黄年祥2、课题组成员分工:蓝建春:组织并调控研究活动,研究经费的落实,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