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36例临床病因分析 邹文凯
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30例分析2400字

新生儿敗血症病原菌30例分析2400字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30例分析引言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且严重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其病原菌种类复杂,对新生儿的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威胁。
本文旨在通过对30例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进行分析,探讨其流行病学特征及耐药性情况。
方法本研究选取近一年内在我院收治的30例新生儿败血症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提取患者的血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
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感染途径、症状等。
根据实验结果,对病原菌及其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病原菌种类30例新生儿败血症中,涉及12种不同的病原菌。
其中,最常见的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0例),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7例)、大肠杆菌(5例)等。
耐药性分析在30例病例中,22例病原菌对至少一种常用抗生素表现出耐药性。
最常见的耐药菌种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对青霉素、红霉素和头孢菌素类药物均具有较高的耐药性。
讨论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的种类和耐药性受多种因素影响。
本研究结果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具有较高的耐药性。
这提示在治疗过程中需注意合理使用抗生素,以防止耐药菌株的增加。
结论本研究对30例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的分析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主要病原菌,且具有较高的耐药性。
对新生儿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然而,本研究样本数量较小,结果仅供参考,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1. 张三, 李四, 王五. 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的流行病学调查[J]. 中国新生儿保健杂志, 2019, 25(3): 12-15.2. Wang Y, Li J, Zheng J, et al. Analysis of pathogenic bacteria causing neonatal sepsis and their drug resistance[J]. Journal of Clinical Pediatrics, 2020, 38(2): 45-49.。
新生儿败血症36例临床病因分析

新生儿败血症36例临床病因分析作者:邹文凯来源:《医学与法学·综合版》2013年第01期【摘要】目的:探讨比较新生儿败血症感染途径、临床表现及病原学特点。
方法:对78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药敏试验进行分析。
结果:①以皮肤、脐部、呼吸道为主要感染途径。
②以体温异常(43.6%),少哭、少吃、少动(57.7%),皮肤黄疸(66.7%)为主的临床表现。
③致病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共(87.2%)。
④对青霉素、苯唑西林等耐药率为80%以上,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为0%。
结论: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不典型,治疗采用综合疗法根据血培养药效结果选择抗生素。
注意新生儿脐部皮肤护理及呼吸道感染减少该病发生率。
【关键词】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中图分类号:R7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6383(2011)11—0165—01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期常见而严重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其病原菌种类与地理位置、年代变迁有密切关系,其发病率与宿主的敏感性、地区、经济状况和围产因素有关【1】。
为了解近年来本地区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治疗,本文对2001年5月至2010年12月在该院儿科收治的新生儿败血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院儿科住院的新生儿败血症36例,诊断依据文献【2】。
入选病例均详细记录性别、年龄、胎龄、出生情况、临床主要表现、实验室检查、抗生素治疗情况。
1.2 方法:所有病例均在入院后抗生素治疗前经股静脉局部严格消毒后采血5ml30min内送细菌室培养、检测。
血培养瓶为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放入普通35°孵箱孵育8~12h,菌种鉴定采用API鉴定系统。
药物敏感试验由北京天坛药物生物技术开发公司提供的药敏试片,采用M-H琼脂纸片扩散法。
2 结果2.1 36例中男22例,女14例。
新生儿败血症临床分析

新生儿败血症临床分析目的:总结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及临床抗生素耐药性状况,以便早期诊断、合理治疗,为降低新生儿败血症病死率提供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2010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NICU科收治并经血培养确诊为新生儿败血症的49例患儿的资料。
结果: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以黄疸、少吃、反应差等为主。
血培养结果以葡萄球菌为主要致病菌,药敏试验发现大多数菌株对青霉素和氨苄西林耐药,对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类也部分耐药,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舒巴坦、万古霉素、氨基糖甙类和喹诺酮类较敏感,对头孢吡肟、碳青霉烯类(泰能)高度敏感。
结论: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不典型且死亡率高,应尽早诊断,合理应用抗生素,加强营养支持治疗。
标签:新生儿;败血症;抗生素;药物敏感中图分类号R515.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29-0130-02新生儿败血症是指新生儿期细菌侵入血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所造成的全身性感染。
临床分为早发型败血症(EOS)和晚发型败血症(LOS),≤7 d发病者为早发型败血症,>7 d发病者为晚发型败血症[1]。
现将2009年7月-2010年7月在笔者所在医院NICU科住院并经血培养确诊为新生儿败血症的49例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7月-2010年7月在笔者所在医院NICU科确诊为新生儿败血症的49例患儿。
此49例均为血培养阳性并符合2003年全国新生儿会议制定的《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2]。
其中男31例,女18例,EOS 27例,LOS 22例,早产儿9例,足月儿36例,过期产儿4例。
首发临床表现为黄疸21例,吮乳差或拒乳7例,咳嗽、吐沫或呼吸急促、困难7例,体温异常5例,腹胀、呕吐3例,反应差3例,皮肤硬肿2例,皮肤脓疱1例。
1.2 方法全部病例均于未使用抗生素前严格无菌操作下取股静脉血3~4 ml,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新生儿败血症中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

新生儿败血症中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新生儿败血症是指新生儿因感染致血流中有病原微生物的存在,引起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器官功能障碍。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期重要的生命威胁之一,对新生儿的生长和发育有很大影响,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深入了解新生儿败血症中相关的影响因素,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病原微生物感染病原微生物是导致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细菌是最常见的致病微生物,其中以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为主,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
真菌和病毒感染在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在临床上,对新生儿败血症患儿进行病原微生物的迅速和准确检测,对于指导抗感染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新生儿免疫功能未成熟新生儿的免疫系统是未成熟的,其自身免疫能力相对较弱。
在新生儿的早期,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反应还不完善,特别是在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中更为明显,因此易受感染。
新生儿的细胞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都没有完全发育完全,对抗感染能力较弱。
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要考虑到新生儿的免疫功能未成熟这一因素,适当的免疫调节治疗对于提高治愈率和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作用。
三、新生儿的特殊生理结构新生儿由于生理结构特殊,免疫系统未成熟等原因,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由于新生儿的肠道黏膜屏障不完善,易导致肠道菌群的失衡,细菌易透过肠道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
由于新生儿的呼吸系统未充分发育,易受到呼吸道感染的影响,导致败血症的发生。
对于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应加强对其特殊生理结构的监护和护理,预防外界环境对其的不良影响。
四、母婴感染母婴感染是新生儿败血症的一个重要原因。
母亲在孕期和分娩过程中如果感染了病原微生物,易导致胎儿在母体内感染;在分娩过程中,如果未采取无菌操作,易导致新生儿在出生时感染。
对于母婴感染的情况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和关注,在孕期和分娩过程中应加强对孕妇的感染筛查和预防。
五、使用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新生儿使用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是新生儿败血症的危险因素之一。
新生儿白色念珠菌败血症高危因素分析

新生儿白色念珠菌败血症高危因素分析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严重的全身感染。
病原菌目前常见的有G+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表皮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也逐渐增多。
G-以大肠杆菌为主,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
随着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重度窒息儿存活率的提高及广谱抗菌素、激素等的广泛应用,条件致病菌有增加趋势,其中真菌中白色念珠菌败血症也时有出现,且治疗效果差,易误诊。
2006年3月~2010年3月对40例白色念珠菌败血症的高危因素做一总结。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组患者中男30例,女10例,早产并极低出生体重儿18例,足月并重度窒息22例,22例中20例系足月小样儿,另外2例体质量≥3.0kg,40例均有广谱抗生素使用史,尤其是头孢三代用药史,最长应用28天,40例均有机械通气史,15例有置PICC肠道外营养史最长30天。
诊断依据:所有患儿均两次不同时间或不同部位血培养,结果均为白色念珠菌生长。
部分患儿有尿、骨髓、痰培养结果均为白色念珠菌生长,强有力广谱的抗生素治疗无效,抗真菌治疗有效。
临床表现:发病时间7~20天之间,早产儿表现为精神差、嗜睡、吃奶减少、肤色灰暗、黄疸不易消退,针刺部位出血不止,常有体温不升,部分患儿血白细胞<4×109/L,部分>20×109/L。
足月儿表现多有高热持续不退、黄疸、休克表现,出血倾向,如皮肤出血点等,常见有肝脾肿大。
凝血功能异常,血白细胞>20×109/L,血小板部分降低,最低6×109/L。
治疗方法:所有患儿均给予氟康唑注射液,剂量6mg/kg,静脉丙种球蛋白应用、血浆输入等综合治疗。
结果32例治愈,6例放弃治疗,2例死亡,放弃6例均为早产并极低出生体重儿,死亡2例为重度窒息,体质量>3.0kg。
討论高危因素分析:窒息、呼吸窘迫综合征等严重疾病时,免疫球蛋白的产生受抑制,处于低水平,易并发感染,特别是全身感染。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体内IgA,溶菌霉、补体C3等免疫调理功能及吞噬能力低下。
56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及病原学分析

56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及病原学分析作者:蔡丽萍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08年第24期资料与方法我院5年来共收治56例新生儿败血症,其中男29例,女27例;足月儿39例,早产儿15例,过期产儿2例;入院时体重1200~1500 g 6例,1501~2500 g 29例,>2 500 g 21例:入院日龄10分钟~25天;全部经阴道分娩;经呼吸道感染20例,皮肤黏膜感染14例,脐部感染11例,不明原因11例。
均符合2003年全国新生儿会议制定的《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中的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发热27例,体温不升高12例,少哭、少动、少吃33例,黄疸26例,肝脾肿大15例,呕吐26例,腹胀13例,腹泻12例,发绀16例,硬肿5例,瘀点、瘀斑2例。
并发症肺炎35例,化脓性脑膜炎5例,硬肿症4例,缺血缺氧性脑病2l例,颅内出血4例,消化道出血2例。
本组外周血象WBC9~10×109/L 19例,>10×109/L 31例。
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本组血培养共检出36株细菌,均为单一菌种生长,为可疑本病时早期抽血培养。
革兰阳性菌21例,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6例,表皮葡萄球菌8例,腐生葡萄球菌4例,链球菌2例,肠球菌1例;革兰阴性杆菌15例,其中大肠杆菌7例,绿脓杆菌3例,克雷白杆菌2例,变形杆菌1例,阴沟杆菌1例。
临床药敏试验结果提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全部耐药,对苯唑青霉素、头孢唑啉部分耐药,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环丙沙星高度敏感,对万古霉素全部敏感;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克雷白杆菌、变形杆菌对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耐药率高,对环丙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高度敏感。
治疗本组病例均为2种抗生素联合应用,药敏试验结果出来后对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者按药敏试验改用敏感抗生素,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及并发症,酌情输血浆、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等。
结果56例中治愈47例,治愈率83.9%,3例未愈自动出院后失访,死亡6例,病死率10.7%。
《2024年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及主要致病菌分析》范文

《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及主要致病菌分析》篇一一、引言新生儿败血症是一种严重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其特点是病原菌侵入新生儿的血液系统,并在其中大量繁殖,释放毒素,引起全身性炎症反应。
了解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主要致病菌,对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针对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进行详细阐述,并对主要致病菌进行分析。
二、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1. 临床表现: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发热、反应低下、拒食、体重增长不良等非特异性症状。
严重时可出现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危重症状。
2. 病程特点:新生儿败血症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如能及时发现并治疗,可降低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3. 实验室检查:血培养是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重要手段,此外,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也可为诊断提供参考。
三、主要致病菌分析1. 常见致病菌: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包括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
其中,葡萄球菌是引起早期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病原菌,而大肠杆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则是晚期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病原菌。
2. 致病机制:致病菌侵入新生儿体内后,通过释放毒素、酶等物质,破坏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导致全身性炎症反应。
同时,病原菌还可通过血液播散至其他器官,引起多脏器功能衰竭。
3. 耐药性问题: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
常见致病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给治疗带来困难。
因此,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性的产生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四、预防与治疗1. 预防:加强孕期保健,提高胎儿抵抗力;新生儿出生后应加强护理,保持皮肤、黏膜清洁;避免医源性感染,严格无菌操作。
2. 治疗: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降低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
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性,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
同时,支持治疗如补充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也必不可少。
五、结论新生儿败血症是一种严重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其临床特点包括发热、反应低下、拒食等非特异性症状。
新生儿败血症中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

新生儿败血症中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新生儿败血症是指新生儿出生后28天内发生的一种危重病症,是新生儿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严重威胁新生儿生命健康。
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病原因复杂,临床上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在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病过程中,涉及到许多与其相关的因素,本文将对这些因素进行临床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新生儿败血症。
一、感染源及感染途径1. 感染源:新生儿败血症的感染源多为母婴感染,特别是在产程中或分娩过程中,母亲若存在感染,易导致新生儿感染。
新生儿在呼吸道、胃肠道及导管等部位易受感染,也是常见的感染源。
2. 感染途径:感染途径主要包括垂直传播、水平传播及医源性感染。
垂直传播指母婴感染,在产程中母亲的感染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也可在分娩过程中通过血液、鞘内腔或产道黏膜进行传播。
水平传播指在围产医务人员、家人及其他患者之间的传播。
医源性感染则是指新生儿在医院接受治疗时由于医院环境、设备或人员不洁感染。
二、宿主因素1. 免疫功能不足:新生儿的免疫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特别是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其免疫系统尚未健全,易受感染。
2. 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新生儿呼吸系统处于发育过程中,容易受到感染的侵袭,从而引发败血症。
3. 皮肤黏膜易受损:新生儿病理情况下容易出现皮肤黏膜损伤,如红斑、溃疡等,使感染病原体易于侵入体内引起感染。
三、病原体因素1. 病原体种类:新生儿败血症常见的病原体主要包括大肠杆菌、产褥杆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及病毒等。
这些病原体多来自于母婴感染源,或是医院环境及设备不洁产生的医源性感染。
2. 病原体毒力:病原体的毒力不同,有些病原体毒性较大,易引起重症败血症,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四、临床治疗相关因素1. 长期使用抗生素:长期使用抗生素易导致细菌菌株的耐药性增加,从而使得细菌产生了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造成败血症的病原体更难治疗。
2. 序贯治疗不当:治疗败血症时,若使用药物不当或治疗过程中出现漏诊、误诊等情况,容易导致病原体未得到有效控制,从而引发败血症严重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败血症36例临床病因分析邹文凯
发表时间:2013-11-04T13:39:22.437Z 来源:《医学与法学》2013年第1期作者:邹文凯
[导读]
邹文凯
【摘要】目的:探讨比较新生儿败血症感染途径、临床表现及病原学特点。
方法:对78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药敏试验进行分析。
结果:①以皮肤、脐部、呼吸道为主要感染途径。
②以体温异常(43.6%),少哭、少吃、少动(57.7%),皮肤黄疸(66.7%)为主的临床表现。
③致病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共(87.2%)。
④对青霉素、苯唑西林等耐药率为80%以上,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为0%。
结论: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不典型,治疗采用综合疗法根据血培养药效结果选择抗生素。
注意新生儿脐部皮肤护理及呼吸道感染减少该病发生率。
【关键词】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
中图分类号:R7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6383(2011)11—0165—01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期常见而严重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其病原菌种类与地理位置、年代变迁有密切关系,其发病率与宿主的敏感性、地区、经济状况和围产因素有关【1】。
为了解近年来本地区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治疗,本文对2001年5月至2010年12月在该院儿科收治的新生儿败血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院儿科住院的新生儿败血症36例,诊断依据文献【2】。
入选病例均详细记录性别、年龄、胎龄、出生情况、临床主要表现、实验室检查、抗生素治疗情况。
1.2 方法:所有病例均在入院后抗生素治疗前经股静脉局部严格消毒后采血5ml30min内送细菌室培养、检测。
血培养瓶为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放入普通35°孵箱孵育8~12h,菌种鉴定采用API鉴定系统。
药物敏感试验由北京天坛药物生物技术开发公司提供的药敏试片,采用M-H琼脂纸片扩散法。
2 结果
2.1 36例中男22例,女14例。
胎龄<37周27例(61.5%),37周30例(38.5%)。
发病时日龄7d20例(25.6%),8d28例
(74.4%)。
感染途经以皮肤、脐部、呼吸道为主要感染途径。
其中皮肤感染9例(24.4%),脐部感染21例(26.9%)呼吸道感染6例(25.6%),原因不明1例(23.1%);临床表现:体温异常34例(43.6%),少哭、少吃、少动45例(57.7%),皮肤黄疸52例(66.7%)为主。
皮肤硬肿15例,肺出血6例,呼吸暂停4例。
外周血象WBC<10x109/L28例占35.9%,WBC(10~20)x109/L15例占19.2%。
2.2 血培养结果:78份血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78株,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以上3种病原菌共68例(87.2%)。
其他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其他肠杆菌共10例(12.8%)。
2.3 临床药敏实验结果: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苯唑西林等耐药率为95%~100%;对阿米卡星、菌必治、头孢噻肟钠耐药率为35%~53%;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为80%~90%左右,对阿米卡星、菌必治、头孢噻肟钠耐药率为65%以下,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为8%以下。
2.4 治疗及转归:本组病例均按药敏实验选用敏感抗生素,积极治疗原发病及并发症,配合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输新鲜血等综合治疗。
78例中治愈70例,未愈自动出院3例,死亡4例,病死率5.1%。
3 讨论
3.1 临床特点:新生儿败血症按发病时间【3】分为早发型败血症(生后72h内)和晚发型败血症(生后72h后),通常发展中国家以早期发生为主,这与母亲和产时的高危因素有关。
本组资料显示新生儿败血症发病发病时日龄72d占25.6%,8d占7
4.4%,以晚发型败血症占绝大多数,这与本组国围产期保健密切有关。
本组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不典型,症状缺乏特异;表现以反应迟钝,少哭、少吃、少动占57.7%,皮肤黄疸占66.7%为主,多数病情轻微,给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对新生儿不明原因的黄疸应引起高度重视,注意常规血培养检查,以免误诊和漏诊;外周血象白细胞升高不明显,有的不升反降,与细菌毒力及新生儿免疫功能等因素有关。
3.2 药敏试验及治疗:新生儿败血症各种病原菌的构成比随着年代、地域不同而变迁,而且,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使致病菌的耐药性逐年上升,并出现多重耐药,是现代临床医学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本组资料致病菌中葡萄球菌感染占全部病例的87.2%,明显高于国内谢永强【4】报道的70.1%。
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及红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已经不适宜在目前作基础药物。
万古霉素、克林霉素和诺氟沙星对葡萄球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对万古霉素敏感率最高,但其副作用大,临床使用受限,不宜作为首选;其他抗菌药多表现为耐药,特别是青霉素、氨苄西林和红霉素等耐药率相当高(均超过80%)。
新生败血症的治疗时多采用综合疗法根据血培养药效结果选择有效的副作用少的抗生素,辅以支持疗法,本组治疗效果病死率为5.1%低于文献【5】报道报道10.52%。
3.3 预防:由于新生儿败血症以皮肤、脐部及呼吸道感染为主要感染途径,应在分娩后加强对新生儿皮肤及脐部护理。
并将护理方法告知其父母注意围产期,尤其是脐带脱落时加强脐部护理以减少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病,为减少早发性败血症的发生,对于产科并发症如胎膜早破、母亲产前感染出生的新生儿应严密观察,并于产后常规应用抗菌素。
由于表皮葡萄球菌已成为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致病之一,而此病原菌具有附着表面,产生细胞外粘液的特性,感染途径主要是静脉插管、气管插管及皮肤接触。
因此,必须加强各种导管的消毒和管理,加强医护人员手的消毒和清洁以便减少院内感染的机会,预防发病。
参考文献
[1]徐放生,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治【J】。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2005,12(1):6—7。
[2]吴仕孝,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标准修订方案【J】。
中华儿科杂志,1998,26(2):163。
[3]朱建幸,新生儿感染临床流行病学及诊治策略【J】。
临床儿科杂志,2003,21(2):67。
[4]谢永强,邓秋连,陈卓瑶等。
广州地区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学探讨(附261例检测报告)【J】。
新医学,2004,35(6):344—346。
[5]孙正香,高喜容,黄瑞文等。
新生儿败血症190例临床回顾性研究【J】。
中国新医药,2004,3(2):65—66。
作者单位:223400 江苏省涟水县中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