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

合集下载

人教版地理必修3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地理必修3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地理必修3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人教版地理必修3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三角洲为例
1.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条件
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①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②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⑵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最先改革开放的地区,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⑶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⑷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2.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
⑴工业化的推进:①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②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技术产业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3.问题与对策
⑴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与长三角相比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和市场腹地都处于劣势)--产业结构调整: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汽车、钢铁、石化、造船等原材料工业与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产业升级。

⑵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落后,缺少分工合作)--构建大珠*三角洲城市群:构建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三角洲城市群。

⑶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雨、水质型缺水、噪声等)--加强规划与管理。

⑷城中村: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

电子课本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含WORD版版及课本中的图片集)--第二节 产业转移

电子课本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含WORD版版及课本中的图片集)--第二节 产业转移

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吸引的境外投资迅速增长。

图5.7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三家境外投资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示意图。

思考1.比较三家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吸引三家境外企业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投资办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什么?3.三家工厂的区住选择各有什么优点?像图5.7中展示的外资或合资工厂,在我国有成千上万,在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也或多或少存在。

它们都说明了一个现象,即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这种现象被称为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有时会扩展到某类产品甚至某类产业。

国内的产业转移叫区域产业转移,跨国的产业转移叫国际产业转移。

近半个世纪以来,东亚是国际产业转移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日本、韩国的企业为什么要到国外建工厂?为什么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成为它们建厂的目的地?从本质上讲,企业生产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

当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变化而使生产成本提高,或扩大产品销售市场面临一些障碍时,企业在原产地的生产利润就受到影响。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对外设立工厂等方式,将产品生产的部分甚至全部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

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很多,其中,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

劳动力因素劳动力在国际范围的流动性很小。

不同国家或地区,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价格差异较大,使得产品生产的成本差异较大。

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劳动力因素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导致产业在空间上不断转移。

20世纪下半叶,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东亚的转移则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图5.8)。

思考1.图5.8所示的东亚国家或地区,工业化之初都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试解释其原因。

2.从经济发展水平角度解释图5.8所示的产业转移规律。

3.为什么一个国家或地区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对象国或地区转变成转移国或地区?4.目前,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完全基于劳动力价格因素吗?内部交易成本因素企业生产需要与有工业联系的其他企业打交道,还需要与地方服务行业(包括政府)打交道,以及生产组织、职工培训等,都要投入一定的资金。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

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江三角洲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江三角洲人口越来越稠密。

(人口迁移)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现代社会: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长江三角洲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地理信息技术: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高中地理必修3第四章第二节(文科)学案

高中地理必修3第四章第二节(文科)学案

高中地理必修3第四章第二节(文科)学案必修三,人教版,地理年级:高二年级科目:地理必修3 执笔:审核:高二地理备课组课题:§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课型:新课学习时间:2021年11月日――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计划3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2、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主要国际背景及地理条件。

3、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发展阶段,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特点及其对城市化带来的影响。

4、了解珠江三角洲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采取的措施。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一、工业化与城市化】1.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__________________工业化,两者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

【二、对外开放的前沿】2.20世纪80年代之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基础__________________,只有纺织、食品、建材等工业,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市。

3.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有利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全国最大的__________之一。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4.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的进程呈现出两个发展阶段:1979~1990年为第一阶段,主导产业是__________________;1990年之后是第二阶段,主导产业是__________________。

5.第一阶段,珠江三角洲地区发挥__________________优势和__________________优势,引进资金、技术、设备等,建立了一大批需要大量__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消费品加工工厂。

6.20世纪90年代,恰逢世界经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__________________,珠江三角洲地区又一次抓住机遇,推进____________产业的发展。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复习学案+经典试题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相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不同:①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3、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例题:读“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一年一熟。

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2).地理环境对区域工业发展影响显着: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地理信息技术: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应用---空间信息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技术(GIS)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大众化应用一遥感(RS)-----获取信息1 概念:人们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三角为例 课件(共29张PPT)[优秀课件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三角为例  课件(共29张PPT)[优秀课件资
范围:包括广州、 深圳、珠海、东 莞、中山、佛山、 江门、惠州、肇 庆共9个地级市。
东南亚
如今, 珠江三角洲已经成为了我国仅次于 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密集区。
思考: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
水平的迅速提高,有哪些有利条件?
2.有利条件
阅读P71—72页完成以下表格内容:(3分钟)
发达国家和地区产 业结构调整(图4.18)
4. 关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
整的叙述,正确的是(D)
A.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B.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 C.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D.劳动力和资源导向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
5. 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D)
A.珠江三角洲地区目前是我国最大的城市密集地区 B.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的发展得益于丰富的矿产 资源,因此是一个重工业基地 C.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仅次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与 京津唐地区的第三大城市密集区 D.珠江三角洲地区已成为我国仅次于长江三角洲地 区的城市密集区
2. 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
了契机的是(D)
A.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B.良好的区位条件 C.珠江三角洲地区是著名的侨乡 D.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和资源导向型产业在世界其 他地区寻找新的出路
3. 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
引外资得益于(C)
A.侨乡的背景 B.良好的区位条件 C.优惠的对外开放政策 D.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2.工业化推进城市化
1、珠三角城市数目发生了什么变化? 2、城市规模发生了什么变化?
城镇数量迅猛增加 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
课堂小结:
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二、对外开放的前沿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第四章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第四章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

推动公众监督
●推动公众参与资源、环境事 务的社会监督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障公众 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 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推动 公众参与资源、环境事务的社 会监督。
推动公众监督
培育公众参与资源、环境保 护的热情,广泛动员公众参 与资源、环境保护事务,维 护自身的环境权益
通过政府门户网站、政务微博等便于公众 知晓的方式,公开资源、环境管理信息和 环境质量信息。定期公布重点企业污染物 排放情况
不同文明发展阶段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社会发展阶段
生产力水平
人与环境的关系
工业社 会时期
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空前增强
人与尖锐自然的矛盾越来 越____,资源威环胁境问题 对人类构生态成文__明__
现代
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 逐步向________转变
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途径
需要改变不可持续的增长方式和消费 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生态文明建设与资源、环境安全
为保护长江生态,我国农业农村部发布 通告称,从 2019 年 2 月 1 日起,停止发放刀 鲚(即长江刀鱼)专项捕捞许可证,这意味着长 江刀鱼进入全面禁捕时代,然而记者调查发 现,目前市场上仍有长江刀鱼在售。下面是 漫画《小鱼的哀求》。
问题 1 (综合思维)分析我国为什么要禁止捕捞长江刀鱼。 提示:长江刀鱼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 问题 2 (地理实践力)市场上我们会发现目前仍有刀鱼在售,说 明了捕捞者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什么原则?
结合实例,了解保障资源领域国家安全的意义,并掌握具 体措施。
结合实例,了解保障环境领域国家安全的意义,并掌握具 体措施。
结合材料,掌握公众参与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课程导引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4章《区域经济发展》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4章《区域经济发展》ppt课件

•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 地区为例”,首先分析了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20世 纪80年代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国际、 国内背景和有利的地理条件,描述了该地区工业化
进程两个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最后从产业升级、
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等方面说明了工业化和城市化 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采取的相应措施。
同时,大家要开动脑筋,思考老师是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要边听边想。为讲明一个定理,推出一个公式,老师讲解顺序是怎样的, 为什么这么安排?两个例题之间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之处?特别要从中学习理科思维的方法,如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 • 作为实验科学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就要特别重视实验和观察,并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思考来掌握科学的概念和规律,等等。 • 二、听文科课要注重在理解中记忆 • 文科多以记忆为主,比如政治,要注意哪些是观点,哪些是事例,哪些是用观点解释社会现象。听历史课时,首先要弄清楚本节教材的主要观点,然 后,弄清教材为了说明这一观点引用了哪些史实,这些史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最后,也是关键的一环,看你是否真正弄懂观点与史料间 的关系。最好还能进一步思索:这些史料能不能充分说明观点?是否还可以补充新的史料?有无相反的史料证明原观点不正确。 • 三、听英语课要注重实践 • 英语课老师往往讲得不太多,在大部分的时间里,进行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大量语言实践练习。因此,要上好英语课,就应积极参加语言实践活 动,珍惜课堂上的每一个练习机会。
学法点拨
• 学习该部分知识既要理解原理,又要多联系生产和 生活实际,不断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
本章的学习中,还要充分运用教材案例并对其进行
引申、拓展、升华,既锻炼和培养了举一反三的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75“活动”分析 在教材所列举的区域城市化几种典型模式中,我们可 以看出除云南德宏是因为边贸发展而促进了城市化外,大 多数地区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推进城市化。东北地区 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是建国后伴随着我国重工业基地 的建设和工业体系的完善而逐步推进的,带有浓厚的计划 经济色彩,随着20世纪80年代后期这些老工业基地的逐步 衰退,东北地区的城市化发展也遇到很多新的问题。改革 开放以来,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先后出现了区域发展的三 种模式:即珠江三角洲模式、浙江温州模式、苏南模式。 每种模式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都有自己的特点。
表1
长三角与珠三角利用台资的总体比较
长三角 项目敷 5859 196 424 实际利 用金额 47.39 5.54 13.20 比重 36 44 51 平均项 目规模 81 283 311
单位:件、亿美元、%、万美元
珠三角 项目数 7700 177 288 实际利 用金额 45.15 5.00 10.20 比重 34 40 39 平均项目 规模 59 282 354
一、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概述
1.城市化、工业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 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 展的主要动力。
2.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之间的关系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 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 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一、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概述
3.一般发展中国家如何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第一阶段 时间 1979~1990年 ①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外商出于风 原因 险考虑,投资规模相对较小②劳动密 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 ①带来的就业和发展机会,吸引各方 面人才和农民工,保证该区工业化发 展对劳动力的需求。②在国内生活消 成果 费品处于紧缺时期,该区依靠庞大的 国内市场需求促使一些工厂迅速成长 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
P79“活动”
P75“活动”分析
珠江三角洲模式、浙江温州模式、苏南模式、东 北模式的城市化,其推进动力都是工业化,云南德宏 模式的推进动力是边贸发展。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的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在外资的推动下不断发展的;温州 模式的城市化是由于乡镇企业发展,带来农村工业化 和乡村城市化;苏南模式是由于大城市经济向外扩散, 促进了乡镇企业发展,带动了郊区城市化;东北模式 是随着资源的开发,产生的劳动力职能变化和工业的 发展,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云南德宏模式是由于沿 边开放、边贸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到这里务工经商, 推动了区域城市化的发展。
3.良好的区位条件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著名的侨乡。改革开放以后,广 大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利用他们在海外的各方面关系,通 过投资、引商、引资,推动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 展。
中 国 第 一 侨 乡 江 门
——
问题探究
材料:国际经济环境、对外开放政策、区位、侨 乡是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的有利条件。 思考下列问题,对上述四个条件进行类比分析。 1、 20 世纪 80 年代前后都有的条件有哪些? 区位、侨乡
第二阶段 1990年以后 时间 ①外商不再担心风险,投资规模扩大 原因 ②高新技术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高 该地区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①许多乡村地区迅速变成城镇,使城 镇数量猛增,呈现出城市与乡村交错 成果 分布的景观②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 两方面综合的结果,使珠江三角洲地 区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成为我国 城市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工业化是一个长期不断变化的过程,其间往往 还伴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一方面由传统的农业 部门占主导地位向工业占主导地位转变,另一方 面工业部门的内部结构也处于不断的演进之中。 一般将工业化划分为早期工业、中期工业和新兴 工业三个阶段,以表示工业化的发展进程。
什么是城市化?
城市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 转化的历史过声,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 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衡量城市化水平主要有三个标志: ①、城市人口增加 ②、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③、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 城市化的意义: ①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缩小城乡差别
国际经济环境
与全国其它地区共同拥有的条件有哪些?
2、根据上题的结果,你认为珠江三角洲地区20 世纪80年代以后工业化、城市化较快的关键条 件是什么? 对外开放的政策
3、地理条件对区域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从地理区位上讲,南部地带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 和便利的海运,为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了优越的区 位条件。另外,在这种环境生活下的人们,思想观
7.88
16.35 18.25 8.77 113.8
28
24 27 20 30
250
186 159 274 106
(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①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严重滞后 ②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之间 缺少分工合作,城市竞争力下降。 ③对外来人口管理跟不上,引发了 居住、交通、教育和治安管理等一系 列问题,“城中村”的现象普遍。
三、问题与对策
珠江三角洲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国际直接投 资和进出口贸易总额所占全国比重的变化
P76“思考”
图4.25直观的反映了长三角地区对珠三角地区的冲 击。左图“国际直接投资占全国的比重”可以看出:珠 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所吸纳的国际直接投资总和占到全国 的一半以上;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长江三角洲国际直 接投资持续增长,并逐渐超过珠三角。 从右图“进出口贸易占全国的比重”可看出,珠三 角地区的外向型经济特征很明显,但正在缓慢的发生转 变;而长三角地区的外贸依存度在10年内迅速增长。 由此可见,珠三角地区城市化过程,是伴随着该地 特殊的经济发展相对自发地快速推进,缺乏宏观而理性 的规划。
念比较开发,愿意与外界交流互通有无。
从经济发展环境来讲,珠江三角洲地区毗邻港澳, 靠近东南亚,容易受到它们的影响。当开放政策明 确之后,首先接受了海外先进的技术、大量的资金 和现代的经营管理方式,走上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道
路。
图示法记忆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条件
例1 关于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70~80年代产业结构调 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上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下降 B.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 断上升 C.在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 断上升 D.在工业内部,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 下降
1985年与2002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的比较
东莞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1.起步: “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图来样 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
2.发展优势: ①地理位置优越
②著名的侨乡
3.抓住两次机遇:
⑴在改革开放初期,东莞抓住香港地区产 业向外转移的机遇,大量引进港资,发展“三 来一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东莞完善了能 源、通信、厂房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优化了 投资环境,促进了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的 发展。 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恰逢台湾产业开 始大规模向祖国大陆转移,东莞又一次抓住机 遇,大量引进台资的电脑资讯产业项目,促进 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时间 问题 优势
第二阶段 1990年以后
①政策优势不明显(随全国对外开放范围 的不断扩大)②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经 济发展带动工资提高) ①工业实力大为增强②恰逢世界经济全球 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和地区新 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主导 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信息产业 产业 特点 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快
(3)、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珠江三角洲地区能源、交通、工矿企业 的迅速发展,导致“三废”排放量大,但 是处理量小,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显露出来。 主要表现在:(1)大气污染日益加剧,珠江 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全国酸雨中心之一; (2)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 (3)噪声扰民,城市生存环境质量下降;(4) 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5)森林面积减 少,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 有何影响?
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 型产业要在世界其他地区寻找新的出 路,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的工业化 与城市化提供了契机。
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何 要在世界其他地区寻找新的出路?
资源密集型工业是指在工业投入的各因素中,原料占 最重要地位的工业,工业特点是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 运输原料成本较高。因此发达国家将这类工业迁往国外资 源丰富的地区。劳动费用即工资支出在产品成本中所占的 比重是选择厂址时需要考虑的因素。目前世界上先进地区 和后进地区之间工资差别很大。因此若干劳动密集型工业, 即每生产单位产品相对耗用劳动量大,而耗用原材料少, 技术要求不高的工业,多倾向设置在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 地区,如纺织、普通服装制造,以及收音机、电视机和照
地区别 类别 1991—1998 10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1—8 累计
683
1378 1517 521 10932
16.31
36.84 36.26 28.16 191.5
59
55 54 64 48
239
267 239 540 184
3,5
877 1147 319 10904
例3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 表现在( )
A. 郊区城市化
B.城市人口比重逐步降低
C. 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
D.涌现出大量卫星城
答案:C
三、问题与对策
1、问题
(1)、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⑴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 业基础、(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科技实力 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 ⑵外商投资区位的选择也由原来追求降低成本转 变为扩大市场规模,而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南岭的 阻隔,国内的腹地围较小,支撑珠江三角洲地区 产业升级的动力正在减弱。
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一、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概述
阅读理解: 三个问题:两个关系一个推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