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l章 建筑概述
房屋建筑学第四版复习题

《房屋建筑学》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建筑是指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的总称。
答案:建筑物构筑物2.建筑的基本要素有___________、、等三个方面;其中起主导作用。
答案:建筑功能建筑技术建筑形象建筑功能3.建筑物按建筑的使用功能分为、和民用建筑,民用建筑又可分为。
和答案:工业建筑农业建筑居住建筑公共建筑4.建筑物按主要承重结构材料分类分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等。
答案:木结构、混合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5.划分建筑物的耐火等级的依据是组成房屋构件的和,共分为级。
答案:燃烧性能耐火极限四6.建筑工程设计包括、和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答案:建筑设计结构设计设备设计7²《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中规定,基本模数以_____表示,数值为_________。
答案:1M 100mm8.公共建筑总高度超过 m者为高层(不包括单层主体建筑);高度超过 m时,为超高层建筑。
答案:24 1009.住宅建筑按层数划分为:层为低层;层为多层;层为中高层;为高层(包括底层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建筑)。
答案:1~3 4~6 7~9 10层及10层以上10.建筑设计按三阶段设计可分为、和______ 等几个阶段。
答案: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二、选择题1.建筑的三个构成要素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是()。
①建筑功能②建筑技术③建筑形象④建筑经济答案:①2.建筑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总称,下面全属于建筑物的是()。
①住宅、电塔②学校、堤坝③工厂、商场④烟囱、水塔答案:③3·民用建筑包括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下面属于居住建筑的是()。
①幼儿园②疗养院③宿舍④旅馆答案:③4·耐久等级为二级的建筑物适用于一般性建筑,其耐久年限为()年。
① 50~100 ② 80~150 ③25~50 ④15~25 答案:①5.耐火等级为一级的承重墙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应满足()。
①难燃烧体,3.0h ②非燃烧体,4.0h③难燃烧体,5.0h ④非燃烧体,3.0h 答案:④三、名词解释1.耐火等级1.答案:耐火等级是衡量建筑物耐火程度的标准,它由组成房屋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的最低值所决定,划分耐火等级的目的是根据建筑物的用途不同提出不同的耐火等级要求,做到既有利于安全,又有利于节约基本建设投资,耐火等级划分为四级。
现代房屋建筑学--建筑平面设计概述(ppt 47页)PPT学习课件

度指标(m/百人),见上表。
② 满足人流股数要求:每股人流0.55+ (0~0.15)m的人流股数确定,并不应少于 两股人流1.1m~1.4m之间,三股 1.65m~2.1m之间,公共建筑人流众多的场 所一般去上限。
③ 满足使用要求: ④ 走廊最小净宽:办公楼:走廊长度>40m
单面设房间≥1.5m 双面设房间 ≥1.8m(土 木楼2700mm);走廊长度≤40m 单面设房
公共活动房间(营业厅、剧院) 门窗大小、位置使出入方便、疏散安全、采光通风良好。
11 m2/每日百人次 厕所、盥洗室、厨房等辅助房间设计先根据使用要求确定辅助房间设备数量分间情况,再根据设备大小、和人体使用活动尺寸确定房 间面积、尺寸。 完全为交通需要设置(办公楼、旅馆) 15)m的人流股数确定,并不应少于两股人流1. 建筑面积——建筑物外边线
三、门窗在房间平面中的布置
住宅:卧室常用开间3.
1 m2/人、和班教室1.
12 m2/人、小学普通教
完全为交通需要设置(办公楼、旅馆)
1 m2/人、和班教室1.
门的大小(规范中规定了门的最小宽度和最小高度)
折角楼梯
双分折角楼梯
三跑楼梯
平行双跑楼梯
双分对折楼梯
交叉楼梯
弧形楼梯
螺旋楼梯
3. 楼梯间分类: 非封闭式楼梯间 封闭式楼梯间 防烟楼梯间:高层>32m的Ⅱ类建筑与Ⅰ类高
第一节 使用房间平面设计
一、使用房间分类及设计要求
在设计时应考虑下列因素: 操作面(洗涤池、案台、炉灶等)净长不应小于2.
按使用性质分: 住宅:一、二类 厨房最小使用面积4 m2,三、四类5 m2。
8m(土木楼2700mm); 第一节 使用房间平面设计 <<规范>>普通办公室≥3 m2 /人、单间办公室净面积≮10 m2 小会议室30 m2左右、中会议室60 m2左右有会议桌≥1.
建筑设备第一章:概述及室外给水

二.取水构筑物 根据水源的不同, 根据水源的不同,构筑物也不同 ㈠.地下水取水构筑物 管井:地理水源丰富的地区,水位深, 1.管井:地理水源丰富的地区,水位深,深水泵
管井图
1.井室 . 2.井壁管 . 3.过滤器 . 4.沉淀管 . 5.粘土封闭 . 6.人工填砾 . 7.深井泵 .
2.大口井:浅层地下水 (深15米以内,井径5~10m) 大口井: 15米以内,井径5 10m 米以内
1.加药(混凝剂)明矾,硫酸亚铁,碱式氯化铝等 .加药(混凝剂)明矾,硫酸亚铁, 2.混凝沉淀 :添加混凝剂,除去胶体颗粒表面电荷,使微小的悬浮物混 .混凝沉淀:添加混凝剂,除去胶体颗粒表面电荷, 凝成絮状,再创造平稳水流条件,使凝聚后的悬浮物沉淀下来。 凝成絮状,再创造平稳水流条件,使凝聚后的悬浮物沉淀下来。 混凝沉淀作用 用于去除原水中固体颗粒物。 作用: 混凝沉淀作用:用于去除原水中固体颗粒物。 3. 过滤:下图 过滤: 4.消毒: 物理法:紫外线,超声波 .消毒: 物理法:紫外线, 化学法:加氯,氯胺, 化学法:加氯,氯胺,ClO2,臭氧 5.清水池,经过上述处理,达到饮用水标准,集中于此。 .清水池,经过上述处理,达到饮用水标准,集中于此。
水源,取水构筑物, 水源,取水构筑物,一级泵站
一.水源(两类) 水源(两类) ㈠.地下水源 井水,泉水):潜水、承压水、 地下水源( ):潜水 ㈠.地下水源(井水,泉水):潜水、承压水、溶洞水 特点: 埋于地层,水质清洁, 特点:1.埋于地层,水质清洁,水温低 2.取用简便,安全经济 取用简便, 若过量开采, 3.若过量开采,会导致地面下沉 4.水量有时不能保证 地表水源( 水库) ㈡.地表水源(江、河、湖、水库) 特点: 特点:1.水量大 2.水质较差 3.水温随季节变化 4.需较完善的净化过程
建筑工程概预算概述完整版PPT课件

11
建筑工程概预算概述
施工定额编制的基本方法: 1、经验估算法 2、统计分析法 3、比较类推法 4、技术测定法
施工定额是施工企业用于建筑工程投标报价的基础、 是建设项目工程结算的依据、便于企业施工管理和经 济核算。
12
13
建筑工程概预算概述
人工消耗定额的两种表示方法: 时间定额、产量定额 问题:预算定额中人工消耗定额是以哪种方式表示的 ?
b+kH1)H1] (m3)
38
39
③沟槽、基坑深度,按图示槽、坑底面至室外地 坪深度计算。 ④ 挖沟槽长度,外墙按图示中心线长度算;内 墙按图示基础底面之间净长度计算; 人工挖土方深度超过1.5 m时,按表3.4增加工日 数。
40
⑤ 回填土工程量计算
a. 槽、坑回填土工程量为: V填=V挖-设计室外标高以下埋设的基础及垫层等体积
14
15
建筑工程概预算概述
材料消耗定额 在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中,其材料费占整个工程 费用的60%左右。因此,降低工程成本,在很大程度 上取决于节约和减少建筑材料的消耗数量
机械台班消耗定额
预算定额 问题:预算定额的对象?
16
建筑工程概预算概述
预算定额的对象是分项工程 施工定额的对象是工序
预算定额的确定 人工消耗定额: 基本用工+其他用工 其他用工:辅助用工、超运距用工、人工幅度差
第1章 土方工程

3.计算各方格挖、填土方量
H1 H2 a a) H3
a
一般采用“四棱柱体法”计算。
H4
(1)全挖、全填方格
a V ( H1 H 2 H 3 H 4 ) 4
2
图1-7 a )全挖、全填方格
1.2.2 场地平整土方量的计算
(2)部分挖方、部分填方方格
H1 H4
a
H1 H4 H2 a H3
1. 土的可松性
土具有可松性。即自然状态下的土,经过开 挖后,其体积因松散而增大,以后虽经回填 压实,仍不能恢复。土的可松性程度用可松 性系数表示,即:
V2 Ks V1
V3 Kபைடு நூலகம் V1
1.1.2 土的工程性质
2.原状土经机械压实后的沉降量
原状土经机械往返压实或其他压实措施后,会 产生一定的沉陷,根据不同的土质,其沉陷量 在3~30cm之间。可按下述经验公式计算:
1.2 场地平整
1.2.1 场地设计标高的确定
确定场地设计标高一般有两种方法: 1.挖填土方量平衡法
对于小型场地平整,原地形比较平缓,对场地 设计标高无特殊要求,可按“挖填土方量平衡 法”确定场地设计标高。 2.最佳设计平面法
这种方法计算较繁杂,实际工程中应用不多, 只有对大型场地或地形比较复杂时,才用“最 佳设计平面法”进行竖向规划设计。
“最佳设计平面法”就是应用最小二乘法的原 理,将场地划分成方格网,使场地内方格网各 角点施工高度的平方和为最小,由此计算出的 设计平面,既可满足挖方量与填方量平衡,又 能保证总的土方量最小,因此称为“最佳设计 平面”。 但这种方法计算较繁杂,实际工程中应用不多, 只有对大型场地或地形比较复杂时,才用此法 进行竖向规划设计。
中国建筑史一课一文

中国建筑史一课一文
《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学科的开山之作,全书共八章,第一章绪言,首对中国建筑的特征、建筑史的分期作了宏观概括,次以简要笔墨,介绍了《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则例》。
以下第二至第八章分述从上古至清末民初各时代,大多先从文献理出建筑活动之大略,次述实物遗存,再具体分析各代特征。
这本书的最大功绩在于第一次把中国建筑史学纳入了系统科学研究的领域,以历史文献与实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规律、技术要点,总结出中国建筑的成就和各时代的主要特征,使中国建筑史从蒙昧走向科学,形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向世人展现了一片崭新的学术天地。
场地设计解析_4

l 绿化覆盖率 l 绿化覆盖率=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场地总用地面积╳100%
(区别:屋顶绿化可以计入绿化率,但不计入绿地率)
场地设计 Site Design
建筑形态
建筑形态控制主要针对文物保护地段、城市重点区段、风貌街区及特 色街道附近的场地,并根据用地功能特征、区位条件及环境景观状况 等因素,提出不同的限制要求。
l 蓝线
l 蓝线是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按城市总体规划确定长期保留的河道规划线。 为保证水利规划设施和城市河道防洪墙安全要求,沿河道新建建筑物 应按规定退让河道规划蓝线。
l 城市绿线
l 城市绿线是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确定的各种城市绿地的边界线。
l 城市紫线
l 城市紫线是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县级以上公布 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
l 征地界线与建设用地界线
l 征地界线是由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划 定的供土地使用者征用的边界线;
l 征地界线内包括城市公共设施,如 城市道路、公共绿地等;
l 建设用地边界线指征地范围内实际 可供场地用来建设区域的边界线。
用地控制(二)
l 道路红线与征地界线的关系
l 道路红线与征地界线一侧重合 l 道路红线与征地界线相交 l 道路红线与场地分离
l 常见的建筑形态控制内容有:建筑形体、艺术风格、群体组合、空间 尺度、建筑色彩、装饰小品等。
l 城市广场周围的场地,侧重于空间尺度和建筑体形、体量的协调控制; l 特色商业街两侧的场地,主要控制烘托商业气氛的广告、标志物及宜
人的空间尺度; l 风貌街区内的场地,重点控制建筑体量、艺术风格与色彩的和谐统一。
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分段概括

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分段概括
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分段概括如下:
概括一:
梁思成,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
他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曾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
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
概括二:
据历史记载,北京和平解放之前,曾秘密派人拜访梁思成,请教北平城内历史古迹的保护问题。
梁思成曾就保护北京城墙奔走呼吁,并为此遭到不公正对待。
梁思成在他的文章中,反复表达的思想是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他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是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
概况三:
本文运用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通俗易懂地阐明了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布、形成年代和历史意义,重点概况了中国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中国建筑学的“文法”理论,以及各世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是梁思成建筑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l章建筑概述
1.1 建筑和构成建筑的基本要素
1.1.1 建筑的基本概念
建筑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通称。
具体说,供人们进行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的房屋或场所称为建筑物,如住宅、医院、学校、商店等;人们不能直接在其内进行生产、生活的建筑称为构筑物,如水塔、烟囱、桥梁、堤坝、纪念碑等。
无论是建筑物还是构筑物,都是为了满足一定功能,运用—定的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依据科学规律和美学原则而建造的相对稳定的人造空间。
本书所涉及的建筑主要是建筑物。
1.1.2 建筑构成的基本要素
建筑从根本上看是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即建筑功能、建筑物质技术条件和建筑形象,简称“建筑三要素”。
1.建筑功能
建筑功能是指建筑物在物质和精神方面必须满足的使用要求。
当人们说某个建筑物适用或者不适用时,—般是指它能否满足某种功能要求。
所以建筑的功能要求是建筑物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人们建造房屋的主要目的。
在人类社会,建筑的功能除了满足人的物质生活要求之外,还有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功能要求,因此,具有一定的社会性。
建筑功能要求是随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的,从构木为巢到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从手工业作坊到高度自动化的大工厂,建筑功能越来越复杂多样,人们对建筑功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不同的功能要求产生了不同的建筑类型,例如各种生产性建筑、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等,而不同的建筑类型又有不同的建筑特点。
所以建筑功能是决定各种建筑物性质、类型和特点的主要因素。
2.建筑的物质技术条件
建筑的物质技术条件包括材料、结构、设备和建筑生产技术(施工)等重要内容。
材料和结构是构成建筑空间环境的骨架;设备是保证建筑物达到某种要求的技术条件;而建筑生产技术则是实现建筑生产的过程和方法。
例如:钢材、水泥和钢筋混凝土的出现,从材料上解决了现代建筑中大跨、高层的结构问题;电脑和各种自动控制设备的应用,解决了现代建筑中各种复杂的使用要求;而先进的施工技术,又使这些复杂的建筑得以实现。
所以它们都是达到建筑功能要求和艺术要求的物质技术条件。
建筑的物质技术条件是受社会生产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制约的。
例如,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新材料、新结构、新设备不断出现,同时工业化施工水平不断提高,建筑的物质技术条件也出现了新的面貌。
而建筑的物质技术条件进一步现代化,必然会给建筑功能和建筑形象带来新的变化。
新的功能要求由于技术上可能而产生了,例如多功能大厅、超高层建筑等;新的建筑形象由于材料、结构的改变而出现了,例如薄壳、悬索等结构的建筑形象。
同样,建筑在满足社会的物质要求和精神要求的同时,也会反过来向物质技术条件提出新的要求,推动物质技术条件进一步发展。
总之,物质技术条件是建筑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在物质技术条件具有一定水平的情况下,建筑的物质功能要求和艺术审美要求才有可能充分实现。
3.建筑形象
根据建筑的功能和艺术审美要求,并考虑民族传统和自然环境条件,通过物质技术条件的创造,构成一定的建筑形象。
构成建筑形象的因素,包括建筑群体和单体的体形、内部和外部的空间组合、立面构图、细部处理、材料的色彩和质感以及光影和装饰的处理,等等。
如果对这些因素处理得当,就能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给人以一定的感染力,例如庄严雄伟、朴素大方、轻松愉快、简洁明朗、生动活泼,等等。
建筑形象并不单纯是一个美观问题,它还常常反映社会和时代的特征,表现出特定时代的生产水平、文化传统、民族风格和社会精神面貌;表现出建筑物一定的性格和内容。
例如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神庙、中世纪的教堂、中国古代的宫殿、近现代出现的摩天大楼以及我国北京的人民大会堂,等等,它们都有不同的建筑形象,反映着不同的社会文化和时代背景。
由于建筑首先是一种物质资料的生产,因此建筑形象就不能离开建筑的功能要求和物质技术条件而任意创造,否则就会走到形式主义、惟美主义的歧途。
在上述三个基本构成要素中,满足功能要求是建筑的首要目的;材料、结构、设备等物质技术条件是达到建筑目的的手段;而建筑形象则是建筑功能、技术和艺术内容的综合表现。
这三者之中,功能常常是主导的,对技术和建筑形象起决定作用;物质技术条件是实现建筑的手段,因而建筑功能和建筑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它的制约;建筑形象也不完全是被动的,在同样的条件下,根据同样的功能和艺术要求,使用同样的建筑材料和结构,也可创造出不同的建筑形象,达到不同的美学要求。
在优秀的建筑作品中,这三者是辩证统一的。
1.2 建筑物的分类与等级划分
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建筑类型正在消失,例如教堂等;一些建筑类型正在转化,例如手工业作坊正在转化为现代化的工业厂房;而更多的新的建筑类型正在产生,例如核电站、卫星站、大型客机机场等。
到目前为止,建筑物的类型已有许许多多,而各种建筑物都有不同的使用要求和特点,因此有必要对建筑物进行分类和分等。
建筑物分类和分等的目的主要在于:
①便于总结各种类型建筑设计的特殊规律,以提高设计水平;
②便于研究由于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提出的新的功能要求,了解建筑类型发展的远景,以保证建筑设计更符合实际要求;
②便于根据不同类型的建筑特点,提出明确的任务,制定规范、定额、指标,以指导设计和施工;
④便于分析研究同类建筑的共性,以进行标准设计和工业化建造体系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