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辨析题简答题
马克思——辨析题

复习题辩析题: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同,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2、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3、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4、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5、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6、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7、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8、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
9、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10、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11、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12、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13、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14、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15、商品的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
16、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量。
17、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就能自动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18、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其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
19、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是金融资本。
20、经济求化是不可逆转的客观历史进程21、资本主义国家有了经济计划就能从根本上克服生产无政府状态22、有人认为,一些国家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变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说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已不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规律。
23、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主义。
24、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25、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26、“二战”后发达国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出现了变化。
27、共产主义理想是无法实现的社会理想。
28、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危机。
29、垄断是自由竞争的对立物,因而垄断消灭了竞争30、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马克辨析题和简答题·

第一章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所以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前面半句对,后面半句错,因为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所以动中有静;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所以;但不能因此就说二者都是绝对的,因为只有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2、意识凭借其自身力量可以使客观事物发生现实的变化。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意识发挥作用必须以客观事物为对象,以遵守客观规律为前提。
3、随着科技发展,电脑将取代人脑。
4、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同样是不可设想的。
这一观点是对的。
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方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无物质的运动。
5、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
四、简答题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涵义。
2、简述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
(1)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的平衡状态。
(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绝对的运动中也包含着相对静止的状态;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什么是发展?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1)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是指已经丧失了存在的必要性而日趋灭亡的事物。
(2)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4、什么是实践?实践有哪些特点?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行为活动。
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

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一、马克思哲学局部1、哲学根本问题的意义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划分唯物和唯心的标准。
参考答案:哲学根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答复是划分唯物和唯心的标准。
但凡主张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就属于唯物阵营;与此相反那么属于唯心阵营。
第二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答复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即但凡主张我们的思维能正确反映现实世界的是可知论,与此相反的那么是不可知论。
从上面的分析^p ,我们可以得出,把哲学根本问题的意义仅归结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划分唯物与唯心的标准是不全面的。
2、马克思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所以它是“科学之科学”。
参考答案: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这是马克思哲学产生之前对哲学性质和哲学与详细科学关系的一种错误看法。
在古代由于消费力低下和人们认识才能不高,各门详细科学都还处于未分化的状态而包含在哲学之中,这时的哲学也就带有一种知识总汇的性质。
到了近代,详细科学纷纷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了出来,成为专门的独立学科。
一些哲学家由于未能理解哲学和详细科学之间一般与个别、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把哲学当做凌驾于详细科学之上的一种特殊科学,提出了“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的命题,这个命题本身是错误的。
马克思创始人反对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的观点,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详细科学的关系问题。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这是马克思哲学对哲学性质的规定。
所以,马克思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但不能由此就说它是“科学之科学”。
3、意识是特殊物质的功能和属性,因此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参考答案:这是一种从正确前提导出错误结论的观点。
意识依赖于物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开展的产物,是人脑这种物质的功能,但它又是与物质有本质区别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是具有主观特性的精神现象。
意识的本质在于,它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马克思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

辨析题: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Ch1答:正确。
(4分)因为观念即意识,意识是物质在人的头脑中的能动的反映(5分);所谓能动的反映,就是有目的、有选择和有创造性的反映,(2分)因而是受意识主体的主体因素影响和“改造过的”反映。
(1分)1.归根到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答:正确。
(4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共同决定的。
(6分)首先,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事物,必须能够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结合起来、使主观认识见之于客观实际,才能够检验主观认识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只有实践才能使主观认识见之于客观实际。
(4分)其次,能够充当检验真理的终极标准的事物,必须对所有的认识和实践主体来说都既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即对任何认识和实践主体来说都具有同样的规律性要求)、又具有直接现实性(即可观察性),其检验结果才可能客观、公认。
只有实践才既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又具有直接现实性。
(4分)所以,只有实践才具备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最终标准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因而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最终)标准。
(2分)1.剩余价值是资本家所有垫付资本的产物和增加值。
Ch4答:此观点错误。
因为,所谓剩余价值,即雇佣劳动力的劳动创造出来的高于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劳动中的剩余劳动的产物。
资本家所垫付的资本实际上分为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两部分,只有可变资本即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才会因为雇佣劳动力的剩余劳动而创造出剩余价值。
所以不能说剩余价值是资本家所垫付资本的产物和增加值。
2.经济全球化既有其积极后果,也可能有其消极后果。
Ch5答:正确。
经济全球化的人类社会历史后果具有双重性,它既可能给人类社会历史带来积极的后果,即促进人类社会历史的进步;也可能给人类社会了出差带来消极后果,即妨碍或甚至贻害于人类社会历史及其进步。
马克思原理作业

作业一、辨析题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要求它的思想必须与时俱进,而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60年前,所以他们的思想已经过时了。
2、意识就其形式而言是主观的,就其内容而言是客观的。
3、人们做事之前先有目的、计划,而后有行动,所以意识是第一性,物质是第二性的。
4、马克思主义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因而可以用它来作为判断认识对错的标准。
5、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
二、简答题:1、为什么我们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2、为什么要“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同一”?试用该原理分析建设和谐社会的哲学依据。
3、试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依据及其现实意义。
4、试述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三、论述题运用辩证否定原理,结合社会和自身实际,谈谈大学生如何实现自我超越和自我发展。
一、辨析题1、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不对。
马克思是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但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之后又在中国实现。
而西方马克思主义也在不断发展。
2、意识就其形式而言是主观的,就其内容而言是客观的。
正确,包含有不依赖于人的意思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形式为感觉知觉表象和概念判断推理等主观形式3、人们做事之前先有目的、计划,而后有行动,所以意识是第一性,物质是第二性的。
错误,①具体科学从各自的研究领域证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譬如,天体演化的理论证明了宇宙中的天体是统一的;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理论证明了无机物和有机物是统一的;人类起源和社会发展的理论证明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也是统一的。
马克思辨析题或者简答题

复习题一、辨析题或者简答题1、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这个论断表明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反映了物质和运动的联系。
但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则是不正确的。
物质和运动是有区别的。
物质是标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而运动则是表明这种客观实在的存在方式的范畴。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二者是有区别。
2、“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答案要点]这句话是错的。
它说明精神文明是以物质文明是基础的。
但有了一定物质文明并不意味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与它相适应的精神文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
当前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搞好物质文明建设,同时也要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3、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不准确。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事物之间的联系既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运动只是事物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是所有的运动都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4、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
5、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替代人类的思维。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人工智能与人的思维有着本质区别,不能将二者相提并论,不应该得出人工智能将会取代人的意识的结论。
首先,人工智能是通过物理的、生物的手段对思维的模拟,尽管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可以替代和超过人的思维,但从根本上说,人工智能仍是思维和实践的产物,模拟者不能替代被模拟者,对人类思维活动一般过程和共性的模拟并不能代替思维活动的复杂性、丰富性和特殊性。
马克思原理辨析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它能够合理解决哲学基本问题.错:合理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2、人的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错:只有尊重客观规律、创造和利用一切有利的主客观条件,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目的3、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对:动物只有低等的感觉和心理4、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应.对:意识作为主观对客观的反应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错误的思想在现实中仍然有它的原型。
5、旧唯物主义与辨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错:旧唯物主义不懂得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把认识看成是消极被动的反应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
6、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对:每个人的认识能力有限,是非至上的,但整个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穷的、至上的。
7、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证人。
错:割裂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8、“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无物则无感”是唯物主义认识论。
对:有了客观事物才会有人的主观认识。
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9、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
错: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人们检验真理不会一次成功,可能要经历多次反复。
10、“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错:这说明面对同一个客体,主体认识过程有主观性和差异性,并不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11、“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含义是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与阶级立场无关。
错:真理没有阶级性是对客观事物而言真理只有一个,不因阶级立场的不同而不同。
但是阶级立场往往制约着人们对真理的接受与选择。
12、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
对: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都需要不断拓展和深化。
13、在文化的作用问题上,有人认为:“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
错:犯了“文化决定论”的错误。
马克思原理(马原)简答、辨析题

辨析: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答:错误。
(1分)因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是由人类的实践活动和哲学体系本身的逻辑关系决定的;(2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分)2、真理是有用的,因此,有用即真理。
答:错。
(1分)此命题从正确前提出发,偷换了概念,因而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1)“真理是有用的”,是唯物主义真理观,因为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其内容来自客观物质世界,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分)(2)“有用的就是真理”,是唯心主义的实用主义真理论,因为有用即真理,把符合主观需要的东西看成真理的内容,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认为真理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无关,把真理主观化了,取消了真理的客观标准,必然导致混淆真假,颠倒是非。
(3分)3、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导致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增加。
答:错误。
(1分)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生产效果或能力,它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多少;二是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的多少。
(2分)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商品价值量不变。
(3分)4、工资是工人劳动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错误。
(1分)劳动力和劳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2分)资本主义工资在现象上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本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资本主义工资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3分)5、社会意识都属于上层建筑。
答:错误。
(1分)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只有反映了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3分)如反映经济基础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不反映经济基础的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等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商品的价值就是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错)(教材P35)
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两种劳动,前者生产出商品的使用价值,后者创造出商品的价值。
(错)(教材P36-37)
有一定目的,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生产特定的实用价值的不同质的劳动,称为具体劳动。
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被称为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它们不是两次劳动,也不是两种劳动。
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它生产出商品的使用价值。
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
7.商品经济其实就是市场经济。
(错)(教材P33-34)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两个经济范畴。
它们的区别表现在它们的内涵不同。
它们的联系表现在——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决定市场经济体制成熟的程度。
市场经济体制的资源配置方式适应了社会化生产条件下的商品经济。
8.在信息经济社会中,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来和实现的。
(错)(教材P53-55)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石是劳动价值论,劳动创造价值是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价值是抽象劳动的凝结。
在当代信息经济社会里,知识实际上是一种抽象劳动,所以归根结底,加之的增长还是要通过劳动来实现。
10.“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是说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有两个源泉。
(错)(教材P37)
具体劳动是商品使用价值的其中一个源泉,而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一个源泉。
二、问答题(包括简答题和论述题)
1.商品的二因素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有什么关系?(教材P34-38)
商品的二因素是指商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因素。
劳动的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具体劳动是使用价值的源泉,但不是唯一的源泉,抽象劳动时价值的源泉,而且是唯一的源泉。
3.货币是怎样产生的?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教材P42-48)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商品的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
货币的本质最直接地体现在其职能上面。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及世界货币5个职能。
4.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是什么? (教材P50)
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叫做货币流通规律。
6.简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作用。
(教材P51-53)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交换以价值为基础进行。
主要作用:1、资源配置的作用2、促进效率的作用3、优胜劣汰的作用
4.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剩余价值既在流通中产生又不在流通中产生。
(错)(教材P59
资本流通总公式,从公式上看,它与价值规律相矛盾.一方面,货币资本流通的过程中发生
价值增值;另一方面,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买卖过程中实行等价交换原则,不会增值.这是它的矛盾.
7.垄断利润的源泉是垄断价格。
(错)(教材P82)
.从本质上看,垄断利润是工人阶级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其来源包括:扣除的一部分劳动力的价值;高价售出&低价购买;不等价的对外贸易.
9.垄断的出现消除了竞争。
(错)(教材P83-85)
垄断是自由竞争的对立物,存在这对竞争的限制,首先,由于经济结构,企业组织的变化以及企业规模的扩大,形成了对中小资本进入特定行业障碍,使中小企业与垄断资本之间难于具备平等的竞争条件.但却没有消除竞争,而是与竞争并存.因为:竞争实商品经济的必然规律;垄断形成之后,并不存在绝对的或纯粹的垄断;同时,在垄断时期下竞争有了心得特点,更加激烈,形式更多样,影响更大了.
10.生产价格的出现使价值规律发生了根本变化。
(错)(教材P71-72)
生产价格是由价值转化而来的.生产价格形成后,商品的市场价格不再以价值为中心,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这样,价值规律的实现方式就发生变化.但这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本身,价值规律只不过是通过生产价格的形式发生作用,原因在于:1,从质的规定性来看,商品生产价格是从商品的价值转化而来的,是在商品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只是由于其中的剩余价值依照各资本量的大小在各部门重新分配而发生的一种转型.2,从量的规定性来看,虽然个别生产部门的利润与剩余价值不一致,生产价值与价值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利润总额与价值总额是一致的,生产价格与价值总额是相等的.3,从生产价格的变动原因来看,归根到底是由商品价值的变动引起的,是以商品的价值变动为基础的.
11.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是没有任何区别和联系的。
(错)教材66-67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的社会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而绝对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所产生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使剩余劳动相对延长的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以增加劳动日来增加剩余时间从而实现剩余价值;而相对剩余价值是以提高生产率,降低必要劳动时间来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从而增加剩余价值.两者是剩余价值的表示方式.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不同的作用.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由于生产技术的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绝对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的主要方式;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对剩余价值成为剩余价值的主要方法.
二、问答题(包括简答题和论述题)
3.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是怎样形成的?生产价格的形成是否违背了价值规律? (教材P69-72)
平均剩余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竞争的主要方式是资本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自由转移,即把基本从利润率较低的部门转移到利润率较高的部门,或者把新的资本投向利润较高的部门。
这样,利润率较高的部门由于基本大量流入、生产规模扩大和产品供给增加,导致商品价格降低和利润率下降;而利润率较低的部门则会由于资本大量流出,生产规模缩小和产品供给减少,导致价格上升和利润率提高。
资本在利润率高低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转移的现象,一直持续到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大致相等,即形成平均利润率时止。
可见,部门之间竞争,会导致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
一、辨析题
1.流动资本就是可变资本。
(错)(教材P100)
流动资本是指用于购买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和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生产资本,其价值周转方式和固定资本不同。
可变资本是用于劳动力的资本,而流通资本却包括劳动对象和劳动力。
2.用于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之所以也属于流动资本,是因为劳动力的价值也可以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产品的出售一次全部收回。
(错)(教材P100)
用于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在生产过程中重新创造出来,但其价值周转方式却与劳动对象相同,一次性投入,并随商品的出售,一次性回收,因此也属于流动资本范畴。
3.社会资本的运动与个别资本的运动既相联系又有区别。
(对)(教材P104)
个别资本的运动的总和,就构成了社会总资本的运动。
但不是个别资本的简单相加,它的运动内容和形式与个别资本有着极大的差别。
4.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说明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和各生产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资本主义社会能够自觉地保持再生产的比例关系使社会生产顺利进行。
(错)(教材P111、114)
表明社会资本再生产各生产部门存在着按比例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也是社会化大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
但是,资本主义在生产中充满着各种矛盾,使社会化大生产所必需的各种比例关系经常地遭到破坏,周期性地爆发经济危机。
5.金融资本就是银行垄断资本。
(错)(教材P118)
金融资本是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通过业务联系、资本相互渗透、人事交流等途径,使两者互相融合生长而形成的新型垄断资本。
7.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运行实行宏观调控的政策和手段,是他们长期的市场经济实践的经验总结,直接地可为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服务。
(错)(教材P123)
9.资本循环的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对)(教材P96)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是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的,资本只有不停地,周而复始地循环,才能实现价值增值。
产业资本循环是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10.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错)(教材
P101)
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的不同作用,从而揭示对剩余价值量增值的影响;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则是为了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及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
11.商品资本是在流通领域中(商品资本循环)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独立的资本形式。
(错)(教材P97)
商品资本循环、货币资本循环和生产资本循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便是产业资本循化,三者并不是三种不同类型的独立资本,而是产业资本在它的运动过程中采取的不同形式,12.固定资本更新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
(对)(教材P115)
0推动了资本有机构成的进一步提高,00使生产社会化的程度更高了,000基本矛盾便更加激化,由此又孕育着新一轮更大的经济危机。
因此,固定资本更新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