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九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论文 浅议浅析屈原的文艺思想课程教育研究 (3)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17屈原》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17屈原》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17屈原》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17屈原》是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一生,以及他创立楚辞、推广民间文学的丰功伟绩。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屈原的生平事迹,感受到他的爱国情怀,同时也能欣赏到楚辞的独特魅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于屈原这位历史人物的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在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楚辞的特点。

此外,学生还需要在课堂上充分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从而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祖国的忠诚。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课文,掌握屈原的生平事迹,了解楚辞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屈原的生平事迹,楚辞的特点。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屈原的画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文学知识,激发学生对屈原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并初步了解楚辞的特点。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表现手法,总结楚辞的特点。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重点解析课文的难点和重点句子。

5.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6.总结拓展:让学生谈谈对屈原的印象,以及他们对爱国情怀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7《屈原》(节选)教师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7《屈原》(节选)教师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7《屈原》(节选)教师版一. 教材分析《屈原》(节选)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节选自《屈原》一书的片段,通过对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作品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人格魅力。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了对屈原的生平介绍、作品分析以及相关的历史背景等。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但对于屈原这位历史人物和他的作品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理解他的作品,并从中感受到他的爱国情怀。

同时,学生可能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我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屈原》(节选),使学生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理解他的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屈原》(节选),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屈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国家利益奋斗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屈原》(节选),使学生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2.教学难点:理解屈原作品中的深刻思想内涵,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阅读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作品背景。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作品简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讲解:详细讲解《屈原》(节选)的内容,包括屈原的生平事迹、作品主题、思想内涵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阅读与讨论:学生分组阅读课文,并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17屈原(节选)》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17屈原(节选)》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17 屈原(节选)》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屈原(节选)》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是战国时期楚国文学家屈原的代表作,收入《楚辞》。

它是我国最早的长篇抒情诗,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诗中展现了屈原崇高的爱国情操和不屈不挠的斗志。

本节课将通过赏析课文,让学生感受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于古代文学作品有一定的认识。

但文中涉及到的历史背景、文化常识和诗歌表现手法等,对学生来说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了解屈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抒情手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屈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抒情手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抒情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

5.诗歌品鉴: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优美诗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作品及其意义,认识屈原的爱国情怀和忠诚为国的精神。

2.能够理解屈原的《离骚》中的语言艺术和修辞手法,感受诗歌的美感。

3.能够通过阅读屈原的诗文,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培养爱国情怀。

4.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自主创作美好的诗文,增强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屈原的生平、诗文及其意义;《离骚》中的语言艺术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离骚》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感受其美感并理解其意义。

三、教学方法1.课前导学,提高学生的先修知识;2.知识讲授和阅读分析;3.合作探究和交流讨论;4.创意写作和演讲展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时间:5分钟)打开课件,展示一张与屈原有关的图片,并出示以下问题:•你认识这个人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作品有哪些?2. 阅读屈原的生平(时间:15分钟)请学生打开教材,了解屈原的生平。

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屈原悲痛“投江”,可请学生分析屈原的情感、行动和“投江”的意义。

3. 了解屈原的诗文及其意义(时间:30分钟)在课件上展示屈原的《离骚》的选段,并对其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诗歌的语言艺术和修辞手法。

4. 探究屈原的语言艺术和修辞手法(时间:30分钟)分组讨论并展示每一组同学对一段屈原诗文的分析,重点放在语言艺术和修辞手法的分析上,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屈原的文学成就,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5. 创作属于自己的诗歌(时间:20分钟)引导学生创作自己独特的诗歌,鼓励学生感性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可以将学生分组,每组展示一首自己的诗歌,注重语言艺术和修辞手法的运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6. 总结和评价(时间:10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过程,鼓励学生分享学习感受,针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解答。

同时,对学生的诗歌进行评价,通过表扬和指导引导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关于屈原的议论文600字(建议范文7篇)

关于屈原的议论文600字(建议范文7篇)

关于屈原的议论文600字(精选范文7篇)关于关于屈原的议论文,精选4篇精选范文,字数为600字。

屈原的故事,我最喜欢,他的故事,他的名字是《屈原列传》。

屈原,是我最喜欢的名字,他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名言,我喜欢他。

关于屈原的议论文(精选范文):1屈原的故事,我最喜欢,他的故事,他的名字是《屈原列传》。

屈原,是我最喜欢的名字,他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名言,我喜欢他。

屈原,我最佩服的`人。

他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他有着强烈的爱国热情。

当我读到他“不以天下为己任,不以国家为己任”时,我的泪水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他宁死也不愿意投降,最后还在他的葬礼上献上了自己的人生,他的死,是为国家的利益和的幸福而逝去的,他的死,是伟大的。

他,虽然是一位爱国主义者,但他的一举一动都表示了他对国家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

他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他的一生是伟大的,他的死,是一个伟大的壮举。

他,不管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是在国家的最后一刻,他都会奋勇杀敌,为国家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他是伟大的!他是伟大的!我们要向他学习,学习他那种坚强不屈的精神,他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一个有骨的中华民族!关于屈原的议论文(精选范文):2屈原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大悲剧,也是世界文明中的一个悲剧人物,是一个爱国的人,也是一个伟大的诗人。

屈原的悲剧,是一种深深的楚王昏庸,也是一种深深的楚怀王忧郁。

屈原的死也许正是一种对屈原的惋惜。

在楚怀王的葬礼上,屈原被贬到了一个小小的楚国,屈原的心中一直有一个楚王梦,他的梦想就是要报答楚国。

楚怀王听闻后,不仅不去打扰他,还派了一个官吏去收复了这个小楚王。

这个官吏非常贪婪地把屈原当作了自己的丈夫,屈原为国效力并为国家付出了自己的一切。

当这个官吏在楚国的时候,他也受到了楚国的侮辱,但他并没有屈服,而是为国家着想。

当这个官吏在楚国的时候,屈原在楚王的门前为国家尽力,为国家尽忠,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七课《屈原(节选)》教学反思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七课《屈原(节选)》教学反思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七课《屈原(节选)》教学反思本文主要是对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七课《屈原(节选)》的教学反思。

本单元以屈原为研究对象,通过阅读分析《离骚》和《天问》等篇章,以及其传世作品《楚辞》中的诗歌、颂、怀等文体,深入探讨屈原的思想、文学和历史价值,同时也体现出屈原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风貌。

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屈原的故事和作品,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精神内涵。

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思想和文化情怀,增强其审美能力和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屈原的生平和事迹,包括其独特的文学才华,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忠诚和担当等。

2、屈原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特色,包括《离骚》等作品中的高超音韵和情感表达、《天问》等作品中的技巧运用和哲理思考等。

3、屈原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包括其对中国文学、文化和历史的影响和贡献,以及对今天的启示和警醒。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节课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阅读分析法。

通过让学生阅读屈原的文学作品,进一步理解其文学思想和感性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2、课堂讨论法。

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和交流,建立个人的知识网络,促进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展示演讲法。

通过让学生展示和演讲,发挥其个人的才华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表达技巧和理解能力。

四、教学反思1、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该课程教学中,采用了阅读分析、课堂讨论、展示演讲等多种不同的教学手段,使得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能够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参与和学习。

这些不同的方式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了更好的提高。

2、教学内容的广泛性: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屈原的生平、文学思想和创作特色、历史和文化分析等多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在不断地思考和理解中能够将这些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得学生的知识水平、文化素养和思维深度都能够得到更好的提高。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3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3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精选3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离骚》的内容2. 归纳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教学重点:1. 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离骚》的内容2. 归纳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教学难点:1. 归纳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教学准备:1. 课文《屈原(节选)》的教材和教辅资料2. 多媒体设备3. 学生课前阅读任务完成情况的调查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屈原的简要生平和主要作品《离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作品与人生经历的关系。

请学生们有序地阅读《屈原(节选)》,并在阅读过程中标注关键词、难点及脉络。

Step 3: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并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和理解。

同时,教师可在小组之间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提醒学生注意其中语言、情感和艺术特点。

Step 4:展示讨论结果(10分钟)随机抽取一个小组进行展示,并让其他小组进行评论和补充。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们的讨论内容进行点评和引导,加深学生对屈原思想和艺术特点的理解。

Step 5:思考题讨论(5分钟)通过思考题的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屈原《离骚》的艺术特点和传达的主要思想,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

Step 6:辅导阅读(5分钟)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和理解困难,对课文进行适当解读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中较为复杂的词语、句子和艺术手法,并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

Step 7:总结归纳(5分钟)通过学生们的讨论和思考,教师进行总结归纳,概括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并向学生们提供评价意见和鉴赏思路。

Step 8: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屈原《离骚》的阅读心得或写一篇短文介绍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同时,要求学生在下节课前预习下一篇课文。

浅析屈原的诗学论文

浅析屈原的诗学论文

浅析屈原的诗学论文浅析屈原的诗学论文一、理论基础:美善统一一位优秀的诗人,未必能同时成为一位自成体系的诗歌理论家——因为诗歌创作的过程,原本是充满感性经验、富于激情和幻想的形象思维过程;它与借助于概念和范畴进行理论建构的逻辑思维过程存在着性质的差异。

但诗人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基于特定的审美情趣和思想倾向而形成某种较为自觉的诗学理念,则又是非常普遍和极为自然的。

中国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在其辞赋创作的艺术实践中体现出一种可贵的诗学精神,虽未上升到完备的理论形态,却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值得细致深入的研究探索。

自上古时代以来,基于特殊的历史进程,南方荆楚一带就形成了迥异于北方中原一带的文化类型。

关于荆楚文化的基本特征,史书中多有记载,如班固《汉书·地理志》云:楚地……信巫鬼,重淫祀。

王逸《楚辞章句·九歌序》云: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

由此可以看出其民间巫风之盛行。

而北方中原一带,由于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的影响,很早就形成了“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的文化传统,明显地富于“实用理性”精神。

这是南北文化性质差异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当然,文化的发展和演变,终究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相互融会的过程。

到了屈原所生活的战国时代,尽管在社会心理(或大众文化)的层次上,南北之间的差异依然是显而易见的,但在意识形态(或精英文化)的层次上,两者却已经没有明显的区别,而达于基本一致了。

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曾经指出:“战国时代北方史官文化、南方巫官文化都达到成熟期,屈原创楚辞作为媒介,在文学上使两种文化合流。

”如果能将“史官文化”、“巫官文化”的概念,加以确切的厘定,即注明前者更侧重于意识形态的层次,后者更侧重于社会心理的层次,那么范氏的论述是符合实际的。

而以美善统一的观念为思想基础的屈原诗学精神,也就在南北文化合流的历史背景下得以建立起来。

美善统一的观念,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的上古时代,都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浅析屈原的文艺思想课程教育研究【摘要】:屈原是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着名诗人。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屈原虽然没有留下理论着作,但是提出了“发愤抒情”说,而其作品中更蕴含着丰富的文艺美学思想。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屈原的相关作品,探析屈原的文艺思想。

【关键词】:屈原;发愤抒情;香草美人;离骚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政治舞台上坚持变法图强、联齐抗秦 ,在内政外交起过重要作用的政治家 ,同时也是一位学识渊博、品格出众的诗人。

屈原生前虽然没有文艺理论着作留世 ,但从他的诗篇中可以看到“,博闻强志、明于治乱”的思想家、政治家与“忧愤深广、秉德无私”的爱国诗人是统一在一起的。

屈原的诗篇不仅真实地反映了他的时代和生活 ,也反映了他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和文艺思想。

他的文艺思想散见于他的《离骚》《惜诵》《抽思》、《思美人》、《大招》、《招魂》等辉煌的诗篇中。

认真地探讨和总结屈原作品中体现的文艺思想,对于屈原文艺思想的研究 ,对于我国文艺思想发展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屈原文艺思想的主要内容。

屈原是一个具有高度鉴赏力并按照自然法则和美的规律进行创作的着名诗人,他对情感与诗歌的关系、真善美的统一、对前人文献的利用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具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发愤以抒情。

发愤以抒情的思想贯穿于屈原后半生的大部分作品之中,屈原的一生,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志得意满,衣食无忧,其作品也大多以歌舞、颂圣为主,绝少悲愤之作。

后阶段随着政治上失意、流放汉北,诗风变得悲放:
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

所作忠而言之兮,指苍天以为正。

(《楚辞·惜诵》)
愁叹苦神,灵遥思兮。

路远处幽,又无行媒兮。

道思作颂,聊以自救兮。

忧心不遂,斯言谁告兮!
(《楚辞·抽思》)
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而与此终古?
(《楚辞·离骚》)
在以上诗歌中,屈原提出了“发愤以抒情”的文艺理论,开辟了我国抒情诗的新天地。

他明确的肯定了“情”在作者作文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申明了诗歌创作是诗人将客观世界见之于主观世界的过程。

而“道思作颂,聊以自救兮”则道出了诗歌宣泄个人情感的作用,从侧面反映了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的主体地位。

在屈原眼中,诗歌是传达个人思想、进行讽谏的工具。

他以此批判黑暗的社会现实,反抗君臣昏庸的政治,我国文学界也自此形成了以诗存史、以诗存真的优良传统。

1.2诗言志。

鸟兽鸣以号群兮,草苴比而不芳。

鱼葺鳞以自别兮,蛟龙隐其文章。

故荼荠不同亩兮,兰茞幽而独芳。

惟佳人之永都兮,更统世而自贶。

眇远志之所及兮,怜浮云之相羊。

介眇志之所惑兮,窃赋诗之所明。

(《楚辞·悲回风》)
“诗言志”最早见于《今文尚书·尧典》,书中所载“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

但写作《尧典》的具体年代,今人仍有很大的分歧。

屈原在《悲回风》诗中,不但表露了自己赋诗以明志的思想,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兴的手法,使诗歌所表达的意境更加突出。

移情于景,情景交融,动情以赋诗,赋诗以言志,屈原的诗作又为后人树立了一个优秀的榜样。

1.3重视先人文献。

屈原认为,一个人在政治上可以被排斥、被禁声,但只要他有良好的品行,得以写下反映自己思想情绪的文章,则是永远不会被抹杀的。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思美人》一诗中:
吾且儃徊以娱忧兮,观南人之变态。

窃快在其中心兮,扬厥凭而不俟。

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

纷郁郁其远蒸兮,满内而外扬。

情与质信可保兮,羌居蔽而闻章。

(《楚辞·思美人》)该诗中“情与质信可保兮,羌居蔽而闻章。

”一句,就鲜明的表达了诗言志以存万世的观点。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屈原提出了如何能使个人的创作长期处于十分旺盛的状态的方法,即“纷郁郁其远蒸兮,满内而外扬。

”。

意思就是说要对前代贤人的优秀思想、品质和创作经验进行继承,藉此方能达到自然“外扬”的境界。

我们从屈原的作品中可以明显的感受到他对《诗经》尤其是大雅、小雅和楚歌的继承,这表明他创作是深谙这一思想的。

1.4美冒众流,德泽章只。

屈原曾供职于兰台,负责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教育。

在此期间,屈原形成了自己兼收并蓄、德泽于民的文艺思想。

具体主张则在其早期作品《大招》及后期作品《招魂》中得以体现:
代、秦、郑、卫,鸣竿张只。

伏戏《驾辩》,《楚劳》商只。

讴和扬阿,赵箫倡只。

美冒众流,德泽章只。

先威后文,善美明只。

(《楚辞·大招》)
肴羞未通,女乐罗些。

敶钟按鼓,造新歌些。

《涉江》、《采菱》,发《扬荷》些。

衽若交竿,抚案下些。

竽瑟狂会,搷鸣鼓些。

宫庭震惊,发《激楚》些。

吴歈蔡讴,奏大吕些。

士女杂坐,乱而不分些。

放敶组缨,班其相纷些。

郑、卫妖玩,来杂陈些。

《激楚》之结,独秀先些。

结撰至思,兰芳假些。

人有所极,同心赋些。

(《楚辞·招魂》)
以上诗歌中极其详尽的描写了楚国音乐、舞蹈、诗赋等活动场面,并反映了代、秦、郑、卫等国音乐在楚国的流行。

客观上揭示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间在艺术上的交流,也反映了屈原重视其他国家的音乐作品并注意从各国的优秀音乐中汲取经验,也即“美冒众流”的文艺思想。

与此同时,屈原还主张从楚国当地的民歌中汲取营养,以求创新。

《招魂》中所提到的《涉江》、《采菱》、《扬荷》都是楚地的民歌,这显示了屈原民间文艺作品的重视。

当然,屈原对于民间的文艺作品并非主张毫无鉴别的兼收并蓄而是强调依旧曲而造“造新歌”,这反映了其注重创新的文艺思想。

创新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屈原认为只有在“结撰至思”即深思熟虑的
状态下才能进行创作,在重视构思的同时,屈原还认为,诗人在思想相近的情况下,可以互相激发,一唱一和,也即“人有所极,同心赋些”。

这应该是有关文人创作中关于和诗的最早论述。

当然,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并非屈原的最终目的,他明确指出,创新的目的在于“德泽章只”,正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显示了其民本思想。

大概也正是基于此,屈原的高大形象才得以在民众中流传千年而不衰吧。

2.屈原的作品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屈原作为我国最早出名的诗人,为后世留下了25篇诗文着作[1],其内容与风格,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有事可据,有义可陈,重在表现作者内心的情愫,如《离骚》,此类作品也是屈原全部创作的主要组成部分;第二类是屈原根据楚国当地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诗篇,着重表现作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观,如《天问》;第三类是楚国原有的祀神乐曲,经屈原加工、润色而成,非作者自我抒情,它更多地显示了南楚文学传统的痕迹,如《九歌》。

屈原作品往往存在许多虚幻的内容,和神话有密切关系,开创了我国文学的浪漫主义一派。

但这并不表示屈原不关注现实社会,实际上,他的作品中反映出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尤以揭露楚国的黑暗政治和卑鄙小人最为深刻。

屈原作品的风貌活泼生动、华丽自然。

或抒写男女情思或书写志士爱国言语直切而取材丰富,游走于神鬼之间。

表现出与北方文学截
然不同的特色。

此外,屈原作品在诗的体制、语言、表现手法方面也给后世带来深刻的影响:
从体制上看,屈原打破了《诗经》的短篇传统,仅《离骚》一篇就有2 400多字,在屈原以前的诗歌创作中是绝无仅有的。

在表现手法上,屈原把赋、比、兴等手法巧妙地糅合成一体,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品德、意识和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诗歌创作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总之,屈原给诗歌创作方面所带来的革新是空前绝后的。

屈原作品,在汉朝开始,便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此后,随着“楚辞”的不断传习、发展,逐渐与北方文学融合。

对后来五、七言诗的出现以及汉代赋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以屈原生平事迹为题材的诗、歌、词、曲、戏剧、琴辞、大曲、话本等,更是数不胜数。

鲁迅先生曾赞美屈原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以此观之,很有道理。

【参考书籍】
1.屈原等人:《楚辞》,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11月。

2.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8月。

3.汤漳平:《屈原传》,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

[1] 《大招》是否是屈原的作品,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论,故未列入。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8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