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唑苯脲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动物专用抗原虫药咪唑苯脲研究进展

动物专用抗原虫药咪唑苯脲研究进展赵蕾蕾;杨娟;刘义明;李鹏飞;王中杰;苏丹;李秀波【期刊名称】《中国畜牧兽医》【年(卷),期】2012(39)2【摘要】Imidocarb is an animal-specific antiprotozoal drug which has nice therapeutic action and precaution. Its chemico-physicalproperty,antiprotozoal mechanism,pharmacokinetics,toxicity,residu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a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It will provide the comprehensive theoretical basis for its extensive use in clinical application.%咪唑苯脲是一种具有良好治疗和预防作用的动物专用抗原虫药.文章综述了其理化性质、抗原虫机理、药代动力学、毒性、残留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其在兽医临床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总页数】5页(P151-155)【作者】赵蕾蕾;杨娟;刘义明;李鹏飞;王中杰;苏丹;李秀波【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北京 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北京 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北京 100081;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北京 100081;中国农业大学,北京 100193;中国农业大学,北京 100193;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北京 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9.79【相关文献】1.抗蠕虫药-氟苯咪唑 [J],2.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乳制品中咪唑苯脲残留量 [J], 刘友华3.咪唑苯脲注射液特殊安全性试验研究 [J], 刘欣彤; 李秀波; 王玉凤; 陈孝杰; 刘义明; 徐飞; 王宏磊; 张志博; 张向阳; 李存4.二丙酸咪唑苯脲的合成工艺改进 [J], 崔新强;孔祥雨;张彬;李新志;刘文涛;于治见;杨利5.咪唑苯脲治疗犬巴贝斯虫和弓形虫感染的效果探讨 [J], 林花荣;张鹏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奶牛附红细胞体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奶牛附红细胞体感染的诊断与治疗赵义军;曲立立;卢金霞【摘要】奶牛附红细胞体病是由奶牛附红细胞体引起的一种以黄疸和贫血为主要特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该病流行范围广泛,对奶牛牛犊危害尤为严重.本文主要阐述了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及使用3种不同药物,分别为三氮脒、咪唑苯脲和由三氮脒、强力霉素和伊维菌素组成的复合药物,对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治疗,并提出一些相关的防治措施,以期为奶牛临床上相关病例的诊治提供借鉴.结果表明:使用三氮脒、强力霉素和伊维菌素组成的复合药物治愈率最高,疗效最好.【期刊名称】《现代畜牧兽医》【年(卷),期】2016(000)006【总页数】3页(P42-44)【关键词】奶牛;附红细胞体病;诊断;治疗【作者】赵义军;曲立立;卢金霞【作者单位】宁夏农垦贺兰山奶业有限公司暖泉牧场,宁夏银川750021;宁夏农垦贺兰山奶业有限公司暖泉牧场,宁夏银川750021;宁夏大学西部特色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宁夏银川75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8.23附红细胞体病是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牛、羊、猪、人等多种动物细胞表面或血浆及骨髓中引起的一种溶血性传染病[1]。
常发生于夏秋温暖季节,主要经蚊虫及吸血昆虫叮咬传播。
附红细胞体属于立克次体目,可寄生于红细胞中、红细胞表面、血浆和骨髓中,形态不规则,呈环球形、卵圆形、杆状、月芽、网球拍、逗号形等形态,附在红细胞上单个或成链,可游离在血浆中。
姬姆萨和瑞氏染色成紫红色和蓝紫色。
以二分裂方式增殖,无性繁殖。
一般消毒药几分钟可杀死,较低温度下呈较强抵抗力。
几十种动物感染本病,接触、血源、垂直和昆虫传播,人为因素也可传播,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季为甚,不分年龄、品种均可发生。
附红细胞体病可通过昆虫媒介、胎盘、污染器件等多种途径传播[2],奶牛附红细胞体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报道,我国许多省份也报道过该病。
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发病特征可对附红细胞体病作出初步诊断,但是由于其在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原体形态等方面与焦虫病、无浆体病等类似,因此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查进行确诊[3]。
动物疾病学-原虫病

当从非流行区向流行区调运犬时,应用 特效药进行药物预防
五、隐孢子虫病
人兽共患病
病原属于隐孢科、隐孢子虫属
鼠隐孢子虫(C.muris) 家畜 胃黏膜上皮细胞 小隐孢子虫(C. parvum)家畜 小肠上皮细胞 火鸡隐孢子虫(C. meleagridis) 禽肠道 贝氏隐孢子虫(C. baileyi) 禽法氏囊 泄殖腔 呼吸道
红细胞的溶解
贫血 黄疸
血管壁受损
皮下水肿、肝脏 损伤
虫体大量消耗糖 低血糖症和酸中毒
3、症状
动物易感性不同,临床症状不同 皮下水肿和胶样浸润为本病的显著症状之一,浮肿多见在胸前、
腹下等部位
马易感性比较强,多呈急性 潜伏期2~8天 体温升高,高热稽留3~10天后恢复正常,3-6天后再度上升 精神沉郁,食欲减退 贫血, 眼结膜充血,黄染、苍白 ,有时有出血斑 体表水肿、 迅速消瘦,衰竭而死
对幼犬危害较轻 流行区,幼犬通过初乳获得被动免疫,
感染后症状轻 非流行区,群体免疫水平低,从流行区
引入新犬,出现暴发性流行
2、症状
慢性经过 精神沉郁 喜卧怠动 发热 贫血 黄疸 血红蛋白尿 消瘦
急性型的病例 犬由非疫区进入疫区时 1~2天内死亡 无明显临床症状
3、诊断
了解疫情:本病在当地的流行情况,有无传播 本病的蜱,病犬是否刚由非疫区到疫区等流行 病学资料;
分布:
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阿拉善盟和河北北部一 带,主要感染骆驼 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主要以感染黄牛、水牛、奶牛、 马属动物和其它动物
季节:7-9月为最多发
2、致病作用
毒素作用
毒素来源 虫体增殖 代谢产物
肉牛双芽巴贝斯虫病的临床症状、诊断及其防治措施 - 养牛技术

肉牛双芽巴贝斯虫病的临床症状、诊断及其防治措施-养牛技术肉牛双芽巴贝斯虫病是一种血液寄生虫病,病牛临床上主要特征是体温明显升高,能够达到42℃左右,黄疸、贫血,血红蛋白尿,机体迅速消瘦。
临床上常出现血红蛋白尿,故也称为红尿或血尿病,严重影响牛的健康。
每年的7-9月份为发病高峰,主要是小于2岁的牛最容易发病,但症状较轻,基本不会发生死亡,而成年牛尽管较少发病,但症状严重,容易死亡。
下面就具体来了解一下:肉牛双芽巴贝斯虫病的临床症状、诊断及其防治措施。
1、临床症状病牛临床上先是表现出明显发热,体温能够升高达到40-42℃,通常达到大约41.5 ℃,呈现稽留热,往往能够超过7天。
脉搏增数,呼吸急促、困难,出现张口呼吸,少数会将舌头伸到口外,且无法收回,伴有大量流涎,类似牛巴氏杆菌病的症状,精神萎靡,往往呈卧地状。
食欲不振甚至完全废绝,反刍缓慢,有时甚至完全停止,还发生腹泻、便秘,有时会排出混杂黏液的黑褐色粪便,并散发恶臭味。
病牛发生血红蛋白尿,排出的尿液颜色从淡红色逐渐变成棕红色,最后变成黑红色。
机体贫血、消瘦,黏膜黄染或者苍白,对心脏听诊,发现心律不齐。
2、病理变化病死牛尸体明显消瘦,尸僵明显,血液稀薄,且不容易凝固;体表淋巴结发生肿大;皮下组织发生充血、水肿以及黄染;胆囊有所胀大,胆汁变得稀薄;脾脏质地柔软,发生肿大,存在出血点;肺脏呈肉样病变,存在淤血,发生水肿;肾脏发黄,有所肿大,存在出血点;真胃和小肠黏膜发生水肿,并存在点状出血;膀胱黏膜存在出血点,积聚较多的淡红色尿液。
3、实验室诊断虫体检查。
在病牛的耳尖静脉处取血进行涂片,待其自然干燥后使用甲醇进行5 min 固定,再使用2%姬姆萨进行40-50 min染色,然后进行冲洗,待其干燥后放在40×10倍和100×10倍显微镜下进行镜检。
在400倍镜下能够发现红细胞内存在双芽巴贝斯焦虫,虫体长度要比红细胞半径大,呈香蕉状,往往成对排列,且尖端相连形成锐角,还存在多种形态的虫体。
二丙酸咪唑苯脲治疗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研究

二丙酸咪唑苯脲治疗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研究摘要:目的验证新药二丙酸咪唑苯脲对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治疗效果。
方法以PCR检测阳性的断奶仔猪为对象,注射免疫抑制剂诱导发病后进行治疗,设二丙酸咪唑苯脲高中低剂量组,血虫净治疗组,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
结果二丙酸咪唑苯脲在2.0mg/kg剂量时,对附红细胞体有一定的抑制和杀灭作用,效果最好,优于血虫净。
结论本实验的结果为临床应用二丙酸咪唑苯脲治疗猪附红细胞体病提供了重要依据关键词:附红细胞体;二丙酸咪唑苯脲;猪;疗效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zoonsis)是由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简称附红体)寄生于人畜红细胞表面及血浆中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以黄疸、贫血、发热为主要临床症状。
早在1928年由Schilling和Dinger分别在啮齿类动物中发现类球状附红细胞体,1934年Neitz等在绵羊红细胞上或在其周围发现有多形态的微生物寄生,命名为绵羊附红细胞体(E.ovis),同年Adler等在牛体中发现了形态与类球状附红体相似的微生物,命名为温氏附红细胞体(E.wenyoni)。
直至1950年Spiliter确定猪的黄疸性贫血是由附红细胞体所引起,该病才逐渐被重视起来。
1986年Puntaric等正式描述人类的附红细胞体病。
该病目前已在世界上30个国家和地区发现,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疾病。
国内对该病的研究报道相对较晚,最早于1982年在江苏南部地区报道的“猪红皮病”,后经证实为附红细胞体引起。
我国晋希民于1982年首先报道兔附红细胞体病,随后相继在牛、山羊、猪等家畜中查到附红细胞体。
河北省于1982年由栾景辉等人首次在河北灵寿县高热病猪中发现猪的附红细胞体。
1992年华修国在国内犬、奶牛和猪上也查到附红细胞体。
同年,冯立明、裴标等又先后报道了人附红细胞体病。
特别是1993年以来,家畜附红细胞体病在国内部分省区呈暴发流行,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
二丙酸咪唑苯脲 质量标准

二丙酸咪唑苯脲质量标准
标题:二丙酸咪唑苯脲的质量标准
二丙酸咪唑苯脲是一种重要的药物中间体,广泛应用于医药领域。
为确保其质量,制定一套严格的质量标准是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二丙酸咪唑苯脲的质量标准,以保证其生产和使用的可靠性。
首先,二丙酸咪唑苯脲的质量标准应包括外观、纯度、溶解度、熔点、水分含量等多个方面。
外观应为白色结晶粉末,无杂质和异味。
纯度要求高,不得低于99%。
溶解度应满足特定的要求,以便在制剂中的应用过程中能够充分溶解。
熔点的测定可以用来验证其结晶性和纯度。
水分含量应低于0.5%,以确保其稳定性和长期保存性。
其次,质量标准还应包括对二丙酸咪唑苯脲的有害物质限量要求。
有害物质的存在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必须设置合理的限量标准。
常见的有害物质包括重金属、杂质、有机溶剂残留等,这些物质的含量应低于国家相关法规规定的限量。
此外,二丙酸咪唑苯脲的质量标准还应包括相关的分析方法和测试要求。
分析方法应准确可靠,能够对其各项指标进行精确测定。
测试要求应包括样品的采集、保存、处理等方面的规定,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总结起来,二丙酸咪唑苯脲的质量标准应具备清晰的指标和要求,确保其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质量可靠性。
这些标准应涵盖外观、纯度、溶解度、熔点、水分含量和有害物质限量等方面,并包括相应的分析方法和测试要求。
通过严格执行这些标准,可以确保二丙酸咪唑苯脲的高质量和安全性。
抗梨形虫药

抗滴虫药
硝基咪唑类:具有潜在的致突变和致癌作 用。
甲硝唑(灭滴灵) 地美硝唑(二甲硝咪唑)
其他:硝基呋喃类和四环素类
用姬氏法染色,虫体胞浆呈淡蓝色,核呈紫红色颗粒状。
抗梨形虫药(抗焦虫药)
(一)病原形态:
环形泰勒虫的配子体寄生 在牛红细胞内,虫体很小, 形态有多种多样,有70% 多的虫体形态是圆环形或 卵圆形,其他形态有杆形、 梨籽形、逗点形、十字形 和三叶形等等。
瑟氏泰勒虫的形态与环形 泰勒虫相似,只是红细胞 内虫体形态以杆形和梨籽 形为主。
➢ 为兼有预防和治疗作用的新型抗梨形虫药,其疗效和安全 范围都由于三氮脒,毒性比三氮脒和其他药小。对多种动 物(牛、小鼠、大鼠、犬及马)多种巴贝斯焦虫病和泰勒 氏焦虫病有治疗和预防作用,甚至不影响动物机体对虫体 产生免疫力。临床上用于治疗和预防牛、马、犬的巴贝斯 焦虫病。
➢ 注意:①禁止静脉注射,较大剂量肌内或皮下注射,有 一定刺激性;②马属动物对本品敏感,尤其是驴、螺、高 剂量使用时应慎用;③毒性较低,但较高剂量可能会导致 动物咳嗽、肌肉震颤、流泪、流涎、腹痛、腹泻等症状, 一般能自行恢复,症状严重者可用小剂量的阿托品解救; ④首次用药间隔2周,重复用药一次,以彻底根治梨形虫 病。
(三)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药,但在病的早期使用较有 效的杀虫药,结合对症辅助治疗,可明显 降低死亡率
对症治疗包括补液、强心、止血、健胃、 缓泻,还应考虑给予抗菌素防止继发感染, 对严重贫血病例可进行输血。
抗梨形虫药(抗焦虫药)
(四)常用药物:
1、双脒苯脲(Imiຫໍສະໝຸດ ocarb):➢ 又名咪唑苯脲。
抗梨形虫药(抗焦虫药)
2、间脒苯脲(Amicarbalide): 疗效和安全性比双脒苯脲稍差。 3、硫酸喹啉脲(quinuronium metilsulfate) ➢ 又名阿卡普林,为传统抗梨形虫药,主要对
二丙酸咪唑苯脲对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疗效试验

中 图分 类 号 :88 2 5 96 4 ¥ 5 、 8 .2 、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5 8 8 20 ) 1 0 1 6 10 - 6 ( 0 8 0 - 0 - 0 0 0
EFFECT oF M I oCARD PRo PI I D DI oNATE GAI A NST S I W NE EPERYTH Ro ZO ON OSI S
ss i .M e ho s F ury e g tpiswee p c a e n ii e n o6 g o p .4 iswa e d t p rh 0 0 n ssb t d o t — ih g r ur h s d a d d vd d i t r u s 0 p g sl a o e e tr z 0 0 i y
b r n lr s e t ey Re u t Th m i o a d d p o i n t a e ta n t e g o h o pey h o o n i i n a e e i e p ci l . v s ls e i d c r i r p o ae c n r sr i h rwt fE r t rz o n p g a d c n
io ad dp o in t. d c r i r p o ae K e o ds: E rt o o n; i d c r i o o a e;pi y w r peyhrz o mi o a d d prpin t g;ef c fe t
i etdd xme aoe p op a o i n h n t ae i mioad dpo int a df r td sgsad n c e a t sn h sh t sdu ad t r t wt i d cr irpo a t iee oae n j e h e m e e d h e f 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咪唑苯脲及其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山东信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乔彦良(山东省诸城市棉织街7号262200)咪唑苯脲(Imidocarb)为当今国际上公认的最佳抗巴贝西虫药物,对多种巴贝西虫病和无定形体、猪附红细胞体等均有很好的治疗和预防疗效。
本文就近年来对咪唑苯脲及其制剂的研究进展和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做一系统介绍。
1、理化性质咪唑苯脲(Imidocarb)为均二苯脲(Carbanilide)类中联脒(Dianidine)的衍生物,常用其盐酸盐和丙酸盐,盐酸咪唑苯脲原料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
熔点:350℃。
化学结构式为:ON H N HNNH N HN.2HCl分子式:C19H20N6O·2HCl 分子量:420.12临床上常用的制剂为盐酸咪唑苯脲和丙酸咪唑苯脲粉针剂、缓释剂。
2.药理与毒理2.1药物代谢动力学何宏轩等(2000)报道盐酸咪唑苯脲注射液(4mg/kg体重剂量、黄牛肌肉注射)药代动力学主要参数达峰时间T max为 1.910±0.017h,血药峰浓度为2.961±0.0673µg/mL,吸收相半衰期t(1/2)α为0.591h±0.0322h,消除相半衰期t(1/2)β为4.678h±0.2655h。
咪唑苯脲是一种高效低毒的抗各种巴贝西虫和无形体(边虫)的药物,然而由于牛的巴贝西虫病是由蜱传播的血液性原虫病,该病病程急,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普通的咪唑苯脲注射液有效预防期较短,不能使牛度过4个月的易感季节,因此罗建勋等(1996)研制了咪唑苯脲的缓释剂型,试验结果表明该制剂有效预防期至少为4个月。
何宏轩等(2000)对咪唑苯脲缓释剂注射液(4mg/kg体重剂量、黄牛肌肉注射)在黄牛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进行了测定,试验结果表明药代动力学符合一室吸收模型,方程为:C=2.7885(e-0.0032t-e-0.4229t);咪唑苯脲缓释剂注射液药代动力学主要参数达峰时间T max为11.320h±0.2955h,血药峰浓度为2.804µg/mL±0.0029µg/mL,吸收相半衰期t(1/2)α为1.643h±0.9960h,消除相半衰期t(1/2)β为215.061h±22.2836h;与普通咪唑苯脲注射液相比,咪唑苯脲缓释剂注射液半衰期延长了210.383h,药物峰浓度时间比对照组延迟了9.410h。
当牛体内血药浓度达到最大值后,逐渐缓慢的降低,延长了药物的作用时间。
实验证明,盐酸咪唑苯脲在肾脏中浓缩并以原形再吸收,而在肝脏中解毒(代谢),所以用量小且药效持久,盐酸咪唑苯脲采用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刺激小,并且都能迅速被吸收。
2.2药理学盐酸咪唑苯脲是新型抗血液原虫病,它能直接作用于虫体,干扰虫体糖代谢,抑制DNA的合成,改变虫体的核数目和大小,引起核扩张、核崩解、胞浆形成空泡,使虫体失去活性。
对巴贝西虫和边缘边虫均有效,其一般毒性、剂量、安全范围、疗效都比硫酸喹啉脲和三氮脒为好,且具有预防作用。
应用咪唑苯脲治疗牛附红细胞体病,具有疗效高,使用安全方便等优点,是目前治疗牛附红细胞体病的理想药物。
2.3毒理学急性毒性:吴永魁(1992)等报道盐酸咪唑苯脲小鼠腹腔注射LD50为84.8±13.5mg/kg(按寇氏法计算);致突变性:①Ames试验: 盐酸咪唑苯脲在5、50、500和1000µg/皿时,对TA97、TA98、TA100在加与不加S9活化系统中的回变菌落数与其自发回变菌落数相近,5000µg/皿时呈抑菌现象,表明该药对试验菌株无致突变性。
②微核试验: 吴永魁等(1992)选用小鼠作为受试动物,进行了骨髓细胞微核试验,设1/2、1/4、1/8LD50三个剂量组,结果表明咪唑苯脲各剂量组在第24、48和72小时的微核率均在自然出现率范围内,表明该药对骨髓细胞增殖无抑制作用。
③精子畸形试验: 吴永魁等(1993)选用20~25g雄鼠,咪唑苯脲设1/4、1/8、1/16LD50三个剂量组,各试验组精子畸形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④致畸胎试验:咪唑苯脲在畜体内残存1~3个月之久,因此对孕畜及其胚胎和胎儿,以及残留该药的动物性食品的卫生有无不良影响应给予足够重视。
吴永魁等(1993)采用大鼠进行致畸胎试验,结果表明咪唑苯脲对母体受孕率无明显影响,但高剂量咪唑苯脲对孕鼠体重增长有不良影响;1.4mg/kg 和2.8mg/kg咪唑苯脲对每窝平均着床率、活胎率、吸收胎和死胎率无明显影响,而5.6mg/kg咪唑苯脲组的每窝平均吸收胎和死胎率明显升高,活胎率、平均窝重明显降低,表明高剂量的咪唑苯脲对大鼠有胚胎毒性;各剂量咪唑苯脲对胎鼠身长、尾长、体重、外观、骨骼和内脏系统均无明显影响,无剂量效应关系。
2.4、药物残留该药在畜体内存留期较长,何宏轩等(2000)报道试验黄牛按4mg/kg的剂量肌肉注射咪唑苯脲缓释剂,在用药后4个月肝、脾和肾仍能检出咪唑苯脲,而其它脏器则检测不到。
Callow等(1970)报道,咪唑苯脲残留物对人体无害,因而认为咪唑苯脲在公共卫生方面无重要意义。
3、在临床上的应用自1969年Schmidt等发现咪唑苯脲对鼠的骆氏巴贝西虫有效,随后相继证明其对马、牛、羊以及犬的巴贝西虫也有良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国内于1985年合成此药,经临床应用,证明对马的努巴贝西虫病、黄牛的双芽巴贝西虫病、水牛的巴贝西虫病、牛的边缘边虫病、羊的泰勒虫病、猪和牛的伊氏锥虫病、猪和牛的附红细胞体病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3.1、巴贝西虫病3.1.1、马巴贝西虫病舒展等(1999)对马巴贝西虫病畜进行了盐酸咪唑苯脲和贝尼尔两种药物对比治疗试验,盐酸咪唑苯脲以1~2mg/kg体重剂量肌注,每日1次,连用2~3次,治愈率为100%,且副作用较小。
贝尼尔以3.5mg/kg体重的剂量肌肉注射,隔日1次,连用2~3次,治愈率为89.66%,治疗中发现贝尼尔肌注副作用较大。
在疾病流行区,选无临床症状的马类家畜,用咪唑苯脲以1~2mg/kg体重剂量进行预防性肌肉注射,预防组首例病畜出现在第59天,在4个月内发病率为0.95%,而不预防对照组首例病畜出现在第5天,在4个月内发病率为9.68%,两组差异显著。
每年马贝西虫病流行长达4个月,为减少预防用药次数,罗建勋等(1996)研制了咪唑苯脲的缓释剂型,在努巴贝西虫病流行区域选择马类家畜进行预防试验,咪唑苯脲缓释剂组保护期为113d,而咪唑苯脲组保护期为57d。
在努巴贝西虫病流行区选择病畜,用咪唑苯脲缓释剂进行治疗,治愈率为85.57%,有效率100%。
预防试验、治疗试验表明咪唑苯脲缓释剂对努巴贝西虫病既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又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非常适用于努巴贝西虫病流行区使用。
3.1.2牛巴贝西虫病牛双芽巴贝西虫病为蜱传性血液原虫病,发病季节与蜱活动季节有关,多发生于每年5月上旬到9月上旬,只要每年5月上旬对流行区牛只注射咪唑苯脲缓释剂,即可预防牛双芽巴贝西虫病;若出现发病牛,亦可用该药进行治疗。
Callow等(1970)以2mg/kg体重剂量给牛一次性注射盐酸咪唑苯脲,能保护牛1个月内不受双芽巴贝西虫的侵害。
Todorovic等(1973)以2mg/kg体重剂量给牛肌肉注射咪唑苯脲,46d后攻虫,未查到虫体。
Haigh等(1974)认为咪唑苯脲对巴贝西虫病的有效预防时间仅为3周作用,3周以上的预防作用为药物控制下的带虫免疫的效果,此时牛不表现临床症状,但带虫。
Kuttler等(1975)给除蜱牛注射咪唑苯脲7d后,每隔14d用双芽巴贝西虫感染血液攻击1次,一直至注药后96d,结果1~2mg/kg体重剂量预防的牛仅能延长潜伏期,所有试验牛均被双芽巴贝西虫感染。
该试验也证实了Haigh的论述,即咪唑苯脲只能在3个月内预防牛只发病,但不能预防感染。
李德昌等(1989)应用咪唑苯脲在水牛巴贝西虫病流行区进行了预防试验,水剂按2mg/kg剂量肌肉注射,注射时间为4月下旬至5月中旬。
结果试验组415头水牛,4个月内平均发病率为0.72%,对照组360头水牛,4个月内平均发病率为10%。
王修文等(1991)用咪唑苯脲对黑白花奶牛进行了治疗试验,1.2-1.4 mg/kg剂量给药1次,在1周内近期杀虫效果均可达100%。
按1-1.2mg/kg剂量对早、中期病例的治愈率为95-100%,对晚期病例亦有80%以上的治愈率,但对发病急、来不及采取治疗措施以及晚期程度衰弱的病例则均有很高的死亡率。
向湘春等(1994)用咪唑苯脲对奶牛巴贝西虫病临床病牛及带虫牛进行了试验治疗,对临床病牛按2mg/kg剂量能迅速杀灭虫体,治疗后14~60d均未查到虫体;对带虫牛,按1~2mg/kg剂量使用,均有良好效果,且对孕牛无不良影响。
罗建勋等(1996)用咪唑苯脲缓释注射液防治牛双芽巴贝西虫病,取得了较好效果,人工感染牛带染虫率达5%以上时,按4mg/kg体重肌肉注射咪唑苯脲缓释剂,第2d染虫率下降至5%以下,第3d虫体消失,体温恢复正常,治疗1个月后未检查到虫体,各项临床指标恢复正常,全部治愈。
用咪唑苯脲缓释剂和咪唑苯脲水剂预防试验结果表明咪唑苯脲缓释剂对双芽巴贝西虫病的有效预防期至少在4个月以上,而其水剂的预防期最长仅为3个月。
利用该缓释剂对湖北省红安县和南京农业大学试验牧场的牛进行区域性预防试验,使双芽巴贝西虫病发病率由3.5%和12.3%,降至为0%。
周金林等(1997)用咪唑苯脲缓释剂对患有双芽巴贝西虫病的牛进行一次预防注射,经过两年防治工作,防治点没有发生双芽巴贝西虫病,牛体蜱数从9~282只/头次下降到0~11.3只/头次,间接血凝试验结果显示牛阳性率从10%下降到防治后第一年的3.22%和第二年的0%,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表明牛阳性率从23.63%下降到防治后第一年的6.56%和第二年的0%。
王宝艾等(2004)用贝尼尔和盐酸咪唑苯脲联合治疗奶牛巴贝斯虫病,首次应用贝尼尔3.5~5mg/kg体重静脉注射,次日用盐酸咪唑苯脲2~4mg/kg体重肌肉注射,交替使用,共治疗4~5次,诊疗病例33例,治愈29例,死亡4例,治愈率达85%以上。
3.1.3、羊巴贝西虫病杨自军等(2003)用咪唑苯脲对羊的巴贝西虫病进行了治疗试验,使用盐酸咪唑苯脲注射粉剂对患羊进行肌肉注射,每天一次,连用3~4天,治愈率为79%。
杨自军等(2005)应用盐酸咪唑苯脲注射粉剂(2~5mg/kg体重)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3~4天,治疗小尾寒羊巴贝斯虫和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病例,治愈率为75%;盐酸咪唑苯脲配合贝尼尔治疗,第1天用贝尼尔(3.5~5.0mg/kg体重)静脉注射,次日用盐酸咪唑苯脲(按体重2~4mg/kg)肌肉注射,以后交替使用,共治疗4~6次,治愈率为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