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互联网络研究进展及关键技术_靳俊峰
现代计算机网络的前沿技术分析

现代计算机网络的前沿技术分析在当今数字化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不断推动着社会各个领域的变革和创新。
从高速的数据传输到智能的网络管理,从虚拟网络的构建到网络安全的强化,一系列前沿技术正引领着计算机网络走向更加高效、智能和安全的未来。
一、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SDN)软件定义网络是一种新型的网络架构,它将网络的控制平面与数据平面分离开来。
传统网络中,网络设备的控制逻辑与数据转发功能紧密耦合,导致网络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受限。
而 SDN 通过将控制逻辑集中到一个独立的控制器中,实现了对网络流量的灵活控制和管理。
SDN 的核心优势在于其能够根据应用需求和网络状况,动态地调整网络策略。
例如,在数据中心,管理员可以通过 SDN 快速部署新的服务,优化网络资源分配,提高网络的利用率和性能。
此外,SDN 还为网络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开发者可以基于 SDN 平台开发各种新型的网络应用和服务。
二、网络功能虚拟化(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NFV)网络功能虚拟化是将传统的网络功能,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负载均衡器等,从专用的硬件设备中解耦出来,以软件的形式运行在通用的服务器上。
NFV 带来了诸多好处。
首先,它降低了网络设备的采购和维护成本,因为不再需要购买昂贵的专用硬件。
其次,NFV 使得网络功能的部署和升级变得更加快捷和灵活,可以根据业务需求快速调整网络功能的规模和配置。
再者,NFV 促进了网络服务的创新,开发者能够更轻松地开发和测试新的网络功能。
三、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随着物联网设备的大量普及,数据生成的速度和规模急剧增加。
边缘计算应运而生,它将计算和存储资源推向网络的边缘,靠近数据源和用户终端。
在边缘计算模式下,数据可以在本地进行处理和分析,减少了数据传输的延迟和带宽消耗。
这对于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如自动驾驶、工业控制和智能医疗等,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计算机网络的前沿技术(2024)

引言概述:计算机网络的前沿技术是指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的最新的、最具突破性的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计算机网络也在不断地演化和更新。
本文将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前沿技术,包括软件定义网络(SDN)、网络函数虚拟化(NFV)、物联网(IoT)、5G 网络和区块链技术。
通过对这些前沿技术的详细阐述,希望能够深入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的挑战。
正文内容:一、软件定义网络(SDN)1.1SDN的概念及发展1.2SDN的核心技术及其优势1.3SDN在云计算中的应用1.4SDN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1.5SDN在数据中心网络中的应用二、网络函数虚拟化(NFV)2.1NFV的定义及其目标2.2NFV的基本原理和架构2.3NFV的关键技术和挑战2.4NFV在电信网络中的应用2.5NFV与SDN的结合及未来发展趋势三、物联网(IoT)3.1物联网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3.2物联网的基本框架和架构3.3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和应用3.4物联网在智能城市中的应用3.5物联网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四、5G网络4.15G网络的定义及其特点4.25G网络的关键技术和需求4.35G网络的应用场景和优势4.45G网络的关键挑战和解决方案4.55G网络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影响五、区块链技术5.1区块链的基本概念和原理5.2区块链的技术框架和架构5.3区块链的应用场景和优势5.4区块链的关键挑战和解决方案5.5区块链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前景总结:通过对计算机网络的前沿技术的详细阐述,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技术在不断地改变着计算机网络的面貌。
软件定义网络(SDN)和网络函数虚拟化(NFV)使网络更加灵活、可编程和可定制化;物联网(IoT)使万物互联成为现实;5G网络为高速、低时延的通信创造了条件;区块链技术则提供了安全、去中心化的数据交换机制。
这些前沿技术的应用将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计算机网络将不断发展,为人们创造更加便捷、高效、安全的网络环境。
下一代网络(NGN)及其关键技术分析与探讨

软交换由四个层次组成, 不同的层次提供着不同的功能, 只有各层功能的 正常 运转 才能 最大 地发 挥软 交换 的作用 。 其结 构示 意 图图 1 接入层 : 在这—层 主要实 现的是众多 用户通过 不 同的接入设 备介入 到整个
网络 系统 , 保 证用 户上传 的信息接 人到 网络系统 中 , 同时 , 用户也 能从接人 端得 到 自 己所 需求 的信 息 。 传送层 : 在这一层 主要 实现 的是利用分 组技术 保证用 户上传 的信息在 Q o s 的保 证下 传送 到 目的地 。 控 制层 : 在这 一层 主要 实现的是 信息 在传送 的过 程 中的路 由转 发 , 保证 信 息和 数据 在纷繁 的网络 分支里 传 送到 目的 的端 口 。 应用层 : 在这 一层 主要实 现的是对各 项业务 或者 一些增 值业务 进行 网络管 理和 服务 。 2 . 3 软交 换技 术的 主要功 能 软 交换技 术 具有 以下 四种 主要 的功能 : 提 供业 务 。 软交换 技术完 成向业务 平台提供 开放 的标准接 口, 提供 P S T N / I S D N 交 换机 所提 供 的全 部 业务 , 同时 , 在 与现 有 智 能网配 合 的条 件 下 , 提 供 现有智 能 网所提供 的业 务 。 在软 交换 技术提 供多样 业务 的推 动下 , 工 信部 预计 到2 0 1 5 年, 我 国物联 网产业 规模 将突 破5 0 0 0 亿元。 呼 叫控制 。 软 交换 技术可 以完成基 本 和增强 的呼 叫建立 、 维 持和 释放 等控 制功能。
[ 摘 要] 随着世界社会经济的发展 , 各行各业对信息的需求使当前的网络面I 瞢负荷 日 益增大的问题 不仅信息量加大 , 对业务的需求也日趋多样化。 面对 这 样 的现状 , 多样 的多 媒体业 务才 能对 用户 产生 较大 的吸 引力 。 这 样就对 通信 网络提 出 了更 高 的要 求。 社 会 的发展 推动 了下一 代 网络 [  ̄ / ] N G N的产 生与 发展 , 并受
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

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互联网的技术日益成熟,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基础,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实现显得尤为重要。
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当时手机作为移动通信的工具出现,人们可以通过短信和拨打电话进行通信。
随着手机功能的不断增强,手机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
2007年,苹果公司推出了iPhone,这款手机的出现标志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iPhone通过使用触控屏幕和操作系统的创新设计,使用户可以通过应用下载、移动支付和社交媒体等功能实现从任何地方访问互联网。
自此以后,移动互联网的用户数量不断增加,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也逐渐增多和普及。
二、移动互联网的关键技术移动互联网作为一种前沿的技术,其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实现对于推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无线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是建立移动通信系统的重要技术。
当前,移动通信系统主要依靠无线通信技术来实现。
在移动互联网中,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4G/5G 网络,通过高速无线网络实现手机的快速联网和流媒体数据传输。
2、移动设备技术移动设备的不断进步和革新,也是推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因素。
随着移动设备终端的发展,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在性能、屏幕、触控等方面都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为人们在移动设备上进行各种功能应用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3、移动应用技术移动应用技术是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关键。
通过设计开发各种移动应用的软件和程序,人们可以方便地在移动设备上进行信息接收、交互、购物和社交等各种活动。
移动应用通过操作系统、服务器、网络通信等技术实现各种功能,并可以通过各种商店和平台进行下载和更新。
三、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的前沿研究当前,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升级中,有许多技术正在进行前沿的研究和实现,例如:1、移动人工智能技术移动人工智能技术是指通过移动设备进行的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各种应用。
下一代网络(NGN)关键技术

21 00年第 9卷 第 1 总第 1 1 ) 期( 4期
科技发展 战略
下一代 网络 ( GN) N 关键技术
张 立新 ( 津港通信 导航公 司 , 天 天津
摘
30 5 ) 0 46
要 :近 年 来 ,随着 It t ne 网的飞速 发展 v ̄A.1 于 多媒 体 业务 各 种各 样 的需 求 ,促 使 了下一代 网络 me A ' 4对 ' J
其 主要任务是集 中用户业 务将它 们传递 至 目的地 ,同时 余 和版本协商 以及管理 的功能要求 等。 o 2媒体层 。 、 将信息格式转化 为能够 在网络上传递的信 研究 用于端 到端多媒体业 务 Q S的等级要求 及其各 媒体 息格式 , 息选路至 目的地 。 将信 组件 的 Q S等级要求 ;研究 如何使用 网络低层 的 Q S机 o o
究期第 六次会议 ,初步完 成 了 N N的基 本定义 : G G N N是 基 于分组技术 的网络; 能够提供包 括 电信业务 在 内的多种
业 务:在业务 相关功 能与底 层传 送相 关功 能分离 的基 础
上, 能够利 用多种带宽 、 Q s 有 o 支持 能力 的传送技术; 能够 为用户提供到多个运营商 的无限制 的接 入; 支持普遍 能够 的移动性 , 确保用户 的一致 的、 普遍 的业务提供能力。
业务 的需求 日 益多样 ,以及 网络负荷越来越大 , G N N作为 Q s o 和透 明的宽带传 输能力; 开放接 口与现有 网络互 通过
一
种崭新 的技术已成为j信业界研究的热点。N N是‘ 一 通 ; 有通 用移 动性 ; 用户 自的接 人 和对业 务 的 自由 百 G 下 具 允许
- 步发展 。本文详尽 的介绍 了下一代 网络 ( N) NG 的概 念 、 点、 特 结构及其在技 术上的优 势 , 并在此基础上
神经网络算法在人工智能发展中的应用现状和未来趋势

神经网络算法在人工智能发展中的应用现状和未来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神经网络算法已经成为人工智能领域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
神经网络算法是受到大脑神经元工作原理启发而设计的一种模型,通过模拟人脑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方式,实现了机器的自主学习和推理能力。
在各个领域中,神经网络算法的应用都在不断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目前,神经网络算法已经广泛应用于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以及智能推荐系统等方面。
其中,图像识别是神经网络算法应用的重点领域之一。
随着深度学习的兴起,深度神经网络算法在图像分类、目标检测和图像生成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例如,通过对大量图像数据进行训练,神经网络可以自动学习到图像的特征和模式,从而实现高精度的图像分类和识别。
另外,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也受益于神经网络算法的应用。
通过使用深度神经网络,可以构建强大的文本分析模型,实现自动文本翻译、情感分析和问答系统等功能。
神经网络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应用,使得机器能够理解和处理自然语言,为人机交互提供了更加便捷和智能化的方式。
此外,语音识别技术的快速发展也离不开神经网络算法的应用。
神经网络可以通过学习海量的语音数据,并对其进行模式识别和特征提取,从而实现准确和高效的语音识别。
这对于语音助手、语音翻译和智能家居等领域来说,是一次重要的突破。
在智能推荐系统方面,神经网络的广泛应用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神经网络算法可以通过分析用户的历史行为和喜好,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推荐服务。
这种个性化推荐可以大大提高用户体验,为用户带来更多便利和惊喜。
未来,神经网络算法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前景相当广阔。
首先,随着硬件技术的不断进步,例如量子计算和神经芯片,将会为神经网络算法提供更加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更高的效率,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其次,神经网络算法也将与其他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形成更为复杂和强大的人工智能系统。
例如,与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机视觉等技术相结合,可以构建多模态智能系统,使得机器在感知、理解和决策等方面更加全面和智能化。
复杂网络及其在国内研究进展的综述

复杂网络及其在国内研究进展的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复杂网络作为一种描述现实世界中复杂系统的有效工具,正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复杂网络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包括社交网络、生物网络、互联网、交通网络等,它们以复杂而多样的方式连接着世界的各个角落。
因此,对复杂网络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复杂网络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以及在国内的研究进展。
我们将对复杂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特性进行介绍,包括网络的拓扑结构、节点间的连接关系、网络的动态演化等。
然后,我们将重点介绍复杂网络研究中的一些重要理论和方法,如网络模型、网络动力学、网络演化、网络同步等。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对国内复杂网络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和评价,包括研究成果、研究热点、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
通过对复杂网络及其在国内研究进展的综述,我们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个全面的参考,推动复杂网络研究的深入发展,同时也为我国在该领域的创新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二、复杂网络的基本理论复杂网络,作为一种描述现实世界中各种复杂系统的有力工具,其基本理论涵盖了图论、统计物理、非线性科学等多个学科。
其基本构成元素包括节点(Node)和边(Edge),节点通常代表系统中的个体,而边则代表个体之间的联系或相互作用。
网络中的节点和边的组合方式以及它们所承载的信息,决定了网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复杂网络理论中,有几个核心的概念和度量指标。
首先是网络的度分布(Degree Distribution),它描述了网络中节点连接数的分布情况,对于理解网络的拓扑结构和动力学行为至关重要。
其次是网络的聚类系数(Clustering Coefficient),它反映了网络中节点的聚集程度,即一个节点的邻居节点之间也成为邻居的可能性。
网络的路径长度(Path Length)和介数中心性(Betweenness Centrality)等也是重要的度量指标,它们分别描述了网络中信息传播的效率和节点在网络中的影响力。
基于云计算技术的5G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研究

DCWTechnology Study技术研究31数字通信世界2024.041 5G移动通信传输网络的作用在时代浪潮中,移动通信传输网络呈现持续发展态势,其已由2G 移动通信发展升级到4G 网络技术,为5G 移动通信网络的开发、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如今,我国已由4G 网络技术转型过渡到5G 网络技术,而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也呈现综合发展趋势,其智能化水平急剧提升。
采用科学、有效的移动通信网络建设策略,综合分析数据信息,再保留、利用虚拟信号传输的信息,可为后续阶段的数据分析、整合以及处理创造良好的条件。
目前,5G 移动通信传输网络技术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很多国家针对5G 技术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以期实现更深层次的探索、创新,并结合传输网络的特点、优势为网络标准化建设提供依据。
图1所示为5G 通信网络的整体架构[1]。
基于多功能的5G 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可以有效实现网络的集中化控制,还能获得更多的技术支持,而随着技术开发进程的加快,编程接口也进行了技术升级,在网络防火墙等诸多领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2]。
基于云计算技术的5G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研究梁峻伟(山西通信通达微波技术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6)摘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促进了各行业工作的不断改进和创新,相应地,也对网络通信技术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
伴随着信息量的剧烈增长,满足市场的需求势在必行,这催生了网络传输技术的不断升级,从2G逐步演进到4G、5G。
5G 网络的出现标志着通信和传输变得更为快捷和高效,开启了新的信息时代。
在这个全新的信息化背景之下,探究5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文章对5G移动通信网络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提出了基于云计算技术的5G移动通信网络优化对策,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借鉴。
关键词:5G移动通信技术;传输网络;建设发展;互联网doi:10.3969/J.ISSN.1672-7274.2024.04.008中图分类号:TN 929.53,TP 393.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1672-7274(2024)04-0031-03Research on Optimization of 5G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Based on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LIANG Junwei(Shanxi Communication Tongda Microwave Technology Co., Ltd., Taiyuan 030006, China)Abstract: The sustained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economy has promote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and innovation in various industries, and correspondingly, it has also put forward more stringent requirements f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information volume, it is imperative to meet market demand, which has given rise to the continuous upgrading of network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gradually evolving from 2G to 4G or even 5G. The emergence of 5G networks signifies that communication and transmission have become faster and more efficient, opening up a new era of information. In this new context of informatization, exploring the development of 5G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5G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nd proposes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for 5G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s based on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 from both software and hardware aspect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levant personnel.Keywords: 5G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ransmission network;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Internet作者简介:梁峻伟(1985-),男,汉族,山西忻州人,工程师,专科,主要从事工程管理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3靳俊峰,方青,田明辉(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数字技术部,安徽合肥 230088)摘 要:目前,互联网的应用已有40多年的历史,发展到今天面临许多未曾想象的挑战,尤其在商业应用方面。
安全性、可移动性、内容分发等新的迫切需求通过增量式打补丁已经难以满足。
因此,需要一种全新设计的网络来解决这些挑战,即未来互联网络。
文章主要对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做了分析,指出了未来互联网络需要解决的若干关键问题。
关键词:未来互联网络;虚拟化;可编程;安全性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22(2013)02-0073-03Research Progress and Key Technologies on Future InternetJIN Jun-feng, FANG Qing, TIAN Ming-hui( No. 38 Research Institute of CETC, Hefei Anhui 230088,China )Abstract: The current Internet, which was designed over 40 years ago, is facing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in many aspects, especially in the commercial context. The emerging demands for security, mobility, content distribution, etc. are hard to be met by incremental changes through ad-hoc patches. New clean-slate architecture designs based on new design principles are expected to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 In this survey article, we investigate many ongoing research projects from United States, the European Union, Japan, China, and analyze some critical problems to be solved.Key words: future Internet; virtualization; programmable; securitydoi :10.3969/j.issn.1671-1122.2013.02.020未来互联网络研究进展及关键技术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BAH24B05]作者简介:靳俊峰(1983-),男,山西,工程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雷达数据处理、多源信息融合、计算机网络; 方青(1971-),男,安徽,高级工程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雷达情报系统设计、信息融合处理、软件工程; 田明辉(1981-),男,黑龙江,工程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雷达数据处理、无源定位。
0 引言随着无线通信、超高速光通信、高性能计算和软件等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创新应用的不断涌现,40多年前发明的以IP v4协议为基础的传统互联网在规模、功能和性能等方面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1]。
主要表现为:第一,扩展性不足。
据统计,2011年基于IP v4的全球路由表表项数目已接近40万,而且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增大,路由表呈指数级增长。
第二,网络安全漏洞多,可信任度不高。
根据赛门铁克诺顿公司的安全报告,中国国内因网络安全与网络犯罪每年造成全国直接经济损失达人民币2890亿元,有超过2.5亿网民成为网络安全问题的受害者。
第三,可靠性和网络服务质量(QoS)控制能力低下。
IP 网的设计理念是网络没有智能,智能放在终端侧,即IP 网是一个傻瓜网。
这是造成IP 网不可控、不可管的根本原因。
第四,移动性支持不足。
以IP v4和IP v6为基础的传统互联网基于固定(有线)方式接入,未考虑移动应用环境中无线网络和小型终端可能带来的问题,因此难以实现高效的移动互联。
第五,能耗巨大,能源利用率低。
据思科公司的分析报告显示,当今网络骨干链路的带宽利用率不足40%,大量路由设备负载较低。
测试表明路由器在低负载和满载情况下的能耗非常接近,因此目前路由器大都工作在低负载、高能耗的模式下。
为了应对这些技术挑战,美国、欧洲、日本以及中国的科技人员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进行基于IP v6协议的下一代互联网络研究。
中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宽带中国”战略,大规模IP v6网络正在建设中。
但IP v6网络是在现有网络架构基础上进行改良与整合,只部分解决了需求多样性、功能复杂性、终端移动性等问题。
这种“演进式”的思路是对现有网络协议进行烟囱式、拼盘式的改进,加剧了网络自身的复杂性,难以实现网络的有效管理和全局优化。
因此需要一种从体系架构、运行机理、管理机制等方面重新设计的“革命式”方案,即未来互联网络。
1 未来互联网络相关概念国外诸多研究机构和学者已经开始对未来互联网络展开研究,并且提出了与未来互联网相似的新一代网络、后IP网络等新概念和新设想。
它们的涵义分别是:1)未来互联网络。
国际电信联盟远程通信标准化组第13工作组(S G-13)所定义的未来互联网络是能够提供革命性创新服务与能力的网络,能够克服当前IP网络存在的不足和满足未来用户对服务的需求[2]。
欧美一些重要的“革命式”的研究项目普遍采用未来互联网络这一说法。
2)新一代网络。
新一代网络(New Generation Network,N WG N)最早起源于日本。
研究人员在未来互联网络研究项目(A K A RI)中对新一代网络做出了明确的解释:新一代网络是指与基于IP协议的下一代网络不同的未来互联网络[3]。
3)后IP网络。
“后IP”(p ost-IP)最早由日本在其新一代网络计划中提出[4]。
欧洲的eMobility研究项目使用“后IP”代表未来互联网络,该项目主要致力于解决未来互联网络移动性问题。
综上所述,未来互联网络、新一代网络和后IP网络是针对IP网络体系结构的不足而提出的,是革命式解决方案,是利用“推倒重来”的方法重新设计未来互联网络,从根本上解决现有网络体系结构存在的问题。
因此,未来互联网络、新一代网络和后IP网络是下一代互联网络的发展和延续。
2 全球未来互联网络发展动向2.1 国外未来互联网络的研发现状目前,采用革命性方案对网络进行研究正逐步成为一个全球性研究热点。
美国、欧盟、日本都已制定了系统性的研究计划,图1示出了国外的一些主要的研究项目。
图1 美国、欧盟、日本的未来互联网络研究项目2.1.1 美国对于未来互联网络的发展,美国的一种主要观点是超越IP v6,打造一个全新的、革命性的互联网。
代表性项目有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支持的“未来互联网网络设计”(Futu reInternet Network Design,FIND)和“全球网络创新环境”(GlobalEnvironment for Network Innovations,GENI)[5]。
FIN D计划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 SF)网络技术和系统(NeTS)研究计划中的一个新的重大的长期研究倡议。
FIN D邀请学术界考虑未来15年全球网络的需求将是什么。
如果从头开始设计,不受当前互联网的制约,这样的网络应如何构建。
FIN D关注的研究方向主要着重于安全体系整体设计、可用性和适应性设计、可管理性设计、经济可行性设计、满足社会需求、支持未来新的计算网络及应用、全新整体网络架构的设计及其理论分析等方面。
FIN D计划分成3个阶段:第一阶段(2006—2008年):致力于未来网络体系结构基础问题研究,解决安全、命名以及路由等基础性问题;第二阶段(2009—2011年):基于第一阶段工作成果提出新的网络体系结构;第三阶段(2012—2014年):完成代码继承开发并在GENI等实验床上测试和论证。
GE NI是FIN D项目的成果之一,是一套用于未来网络研究的全球性可编程基础设施[6]。
GE NI计划包括两大内容:基础技术及设备研究计划和用于大规模试验新体系结构的全球基础实验设施。
GE NI的研究内容包括:设计新的网络体系结构和服务,设计安全性、管理鲁棒性、经济持续性、移动性等关键网络能力,开发新的无线设备、传感器,定制路由器和光交换等新技术和新应用,开发新的控制、测量和管理软件等。
GE NI的参与单位几乎囊括了美国所有的顶尖机构:美国国防部,斯坦福、麻省理工、普林斯顿等高校,思科、富士通、惠普、英飞朗、微软、NEC等著名公司。
2.1.2 欧盟2007年1月,欧盟启动了第七框架计划(F P7),建立了“未来互联网络研究和实验”(Future Internet Research andExperimentation,FIRE)项目[7]。
FIRE基础设施利用了欧洲已经建立的基于IP v6的泛欧教育科研网(GE A N T),欧洲以往的一些项目(如EuQ oS、Phosp hor us、N ESSI等)以及PA N L A B、O N E L A B、F E DERICA等实验床项目。
采用联盟方式组织整个项目,每个参与者都可以共享数据、共享成果。
FIR E与GE NI有很多相似之处:1)都关注如何搭建真实试验环境,从而为理论研究提供证据支持。
2)通过螺旋式的部署方案,冲破地理上的限制,建立全球性的大规模试验环境。
3)采用虚拟化技术,该技术将独立存在的资源和设施联系起来,不仅使多个组织协同合作,还能降低能耗和成本。
4)具有联盟和跨学科等特点。
2.1.3 日本及其他2006年,日本政府启动了未来互联网络研究项目A K A RI[8],意思为“黑暗中的亮光”,目标是在2015年前研究出一个全新的网络架构,并完成基于此网络架构的新一代网络设计。
作为日本新一代网络的代表性项目,其核心思路是摒弃现有网络体系架构的限制,从整体出发研究出一种全新的网络架构,解决现今网络的所有问题,满足未来互联网络需求,然后再考虑与现有网络的过渡问题。
2008年4月,日本国立计算机技术研究所基于JGN2(Japan gigabit network,日本千兆网)75网络制定了JGN2 Plu s,主要用于进行新一代网络和服务平台的研发。
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也开展了一些未来网络试验研究,但基本是借鉴欧美国家的设计思路,创新性很小。
2.2 国内未来互联网络的研发现状目前,中国国内互联网技术的研发重点在于IP 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