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坝的历史及未来的发展
水电站发展概况

我国河流众多,径流丰沛、落差巨大,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6.94亿千瓦,技术可开发量5。
42亿千瓦,均居世界第一位.截至2009年底,全国水电装机1.96亿千瓦,占全国电力总装机规模的22。
5%,相当于每年可替代2.88亿吨标煤的燃烧。
我国水能资源利用率目前仅为28.4%,远低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
一、中国水电百年发展历程(一)石龙坝水电站的建设开创了中国水电发展历史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早在1910年就开工建设了中国第一座水电站——石龙坝水电站,这也是世界上较早修建的水电站之一。
1912年两台24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投产发电,后经过7次扩建,1958年装机容量达到6000千瓦,至今石龙坝水电站仍在正常运行。
石龙坝水电站开创了我国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自建、自管、自用的成功范例,培养和造就了我国第一支水电队伍。
石龙坝水电站的建设是在清末时期,云南仁人志士为了阻止帝国主义列强开发掠夺我国资源,奏响的兴国兴邦的强音,是中国人民不甘屈辱、奋发图强的爱国壮举。
早在1927 年中国共产党就在石龙坝建立了党支部,积极开展革命活动。
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期间,石龙坝在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有力支撑了后方军工生产和防空报警供电任务,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工人们进行了英勇顽强的保厂护产斗争,把国家财产完整无缺地交回到人民手中。
解放后,石龙坝始终持续稳定运行,得益于国家和云南省的高度重视,多次投入资金,在广大技术人员和干部职工的精心维护下,石龙坝水电站才得以维系百年。
由于饱受列强欺辱和战争创伤,解放前全国的水电发展极其缓慢,截至1949年底,全国水电装机仅36万千瓦,年发电量18亿千瓦时,人均装机和发电量仅为0.0007千瓦、3。
3千瓦时。
(二)建国后,我国水电建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水电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由于多年战争破坏,我国工业基础极其薄弱,一切从头开始,艰难起步.钱塘江上的新安江水电站是我国第一座自主设计、自制设备、自行施工的大型水电站,被誉为“长江三峡试验田”,成为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范例,也被看作是中国水电事业的丰碑,它拉开了新中国成立后水电建设的序幕.周恩来总理视察后的一句题词囊括了它的全部意义:“为我国第一座自己设计和自制设备的大型水力发电站的胜利建设而欢呼.”1957年4月,黄河上的第一座水电站——三门峡水电站开工建设.尽管三门峡因为排沙以及对下游土地造成盐碱化等问题而两次改建,但是该工程实现了“建坝育人”的设想,为中国水电建设培养了人才、积累了经验.三门峡工程是时代的产物,我国水电开发从中吸取了教训,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开始了更为审慎、科学的发展。
水利建设的发展史

水利建设的发展史
水利建设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在中国,水利工程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前后的商代。
那个时期,中国
的水利工程主要是为了灌溉农田和排除洪水。
到了公元前400年左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水利工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当时,水利工程已经不仅仅是为了灌溉农田和排除洪水,而且开始被用于运输和灌溉城市。
在西方,水利工程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在古希腊,人们开始使用水道、水磨和水车等工具来利用水资源。
在古罗马,人们建造了许多著名的水利工程,如阿奎达克特水道、凯旋门喷泉和巴斯罗马浴场。
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水利工程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人们开始使用水力发电站和水轮机等新技术来利用水资源,同时也开始建造更加复杂的水利工程,如引水渠和水坝。
在现代工业化时期,水利工程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峰期。
人们开始建造大型水利工程,如三峡水库、世界最大的水坝——伊泰普水坝,以及一些重要的水利项目,如海绵城市和灾后重建项目。
总之,水利工程的发展历史可以说是人类社会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从古代的简单水道到现代的高科技水利工程,人们始终在努力利用水资源来改善生活和创造财富。
- 1 -。
中国水坝发展史简述

中国水坝发展史简述引言:中国是世界上水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河流和湖泊资源。
为了有效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中国自古以来就开展了水坝建设。
本文将从古代水利工程开始,梳理中国水坝发展史。
古代水利工程: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发展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商朝时期。
商朝时期的水坝主要用于灌溉农田,增加农业产量。
其中最著名的水坝是位于黄河下游的都江堰和蒲团堰。
都江堰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
它通过修建水坝和渠道,将岷江的水引入成灌溉用水,为当地农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现代水坝的兴起: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国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
为了满足人民对水的需求,保护生态环境,中国在20世纪开始大规模修建水坝。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是中国水坝建设的高峰期。
首个大型水坝的修建是在1954年开始的三峡水库工程。
三峡水库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库之一,位于长江中游。
它修建的目的是为了防洪、发电和航运。
三峡水库的建设经历了多年的规划和论证,最终在1994年动工,2003年开始蓄水。
三峡水库的建设对改善长江流域的水资源利用和防洪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除了三峡水库,中国还修建了许多其他大型水坝。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水资源之一。
为了有效利用黄河水资源,保护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中国修建了一系列水坝,如龙羊峡水库、三门峡水库和银川水库等。
这些水库不仅可以调节黄河的水量,还可以发电和供水。
21世纪的水坝建设: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对水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中国在21世纪继续大力发展水坝建设。
其中最重要的水坝项目是南水北调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旨在解决南方水资源相对丰富,北方缺水的问题。
该工程通过修建一系列水坝和引水渠道,将长江和其他南方河流的水引入北方地区,解决北方地区的缺水问题。
中国还在西部地区修建了一系列水坝,如青藏高原的昆仑山水电站和金沙江上的白鹤滩水电站等。
水利工程的发展与历史

汇报人:
单击输入目录标题 水利工程的发展历程 水利工程的重要作用 水利工程技术进步与创新 水利工程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水利工程的挑战与机遇
添加章节标题
水利工程的发展历程
古代水利工程
古代水利工程的 起源和发展
古代水利工程的 主要类型和特点
古代水利工程的 技术水平和成就
古代水利工程对 后世的影响和启 示
水利工程技术进步与创新
传统水利工程技术
古代水利工程: 如都江堰、郑国 渠等,体现了古 人的智慧和创造 力
传统水利工程技 术的特点:因地 制宜、因势利导、 注重生态保护
传统水利工程技 术的局限性:受 自然条件限制, 难以大规模推广
传统水利工程技 术对现代水利工 程的启示:注重 生态保护、可持 续发展
正常运行和安全
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环境影响:水利工程可能对生态环 境、水资源、水质等产生影响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水利工程对环 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应对措施:采取环保措施,如生态 修复、水资源保护、水质监测等
发展趋势:探讨未来水利工程在环 保方面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未来水利工程
发展趋势:智能化、 数字化、信息化
技术进步:新材料、 新技术、新工艺
环境保护:生态保 护、水资源管理、
水污染防治
国际合作:跨国水 资源管理、国际水
利工程合作项目
水利工程的重要作用
防洪抗旱
水利工程在抗旱中的作用: 提供灌溉水源,保障农业生 产
水利工程在防洪中的作用: 减少洪水灾害,保护人民生 命财产安全
国际合作: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与交流,共享水利工程的技术 和经验
水利工程的历史发展

未来水利工程的重要事件
水资源管理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智能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应用 水利工程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国际合作与交流在水利工程领域的加强
03
水利工程的技术创新
古代水利工程的技术创新
灌溉技术:采用水车、 水磨等设备,提高灌 溉效率
灾能力
04
水利工程的未来展望
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水利工程的生态修复和保护 水利工程的智能化和信息化 水利工程的创新和研发
水利工程的智能化发展
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智能化设备的研发:如智能水表、智能阀门、智能监控系统等 智能化管理的实现:如远程监控、自动调度、智能预警等 智能化服务的提供:如智能灌工程的技术创新
智能化技术: 利用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技 术进行水利工 程的设计和管
理
生态化技术: 采用生态友好 的技术,如绿 色能源、生态 修复等,实现 水利工程的可
持续发展
数字化技术: 利用数字化技 术进行水利工 程的模拟和预 测,提高工程 的安全性和可
靠性
材料创新:研 发新型材料, 提高水利工程 的耐久性和抗
古代水利工程的 影响:农业灌溉 、防洪抗旱、交 通航运等
近代水利工程
19世纪初:现代水利工程的开端 19世纪中叶:水利工程的快速发展 20世纪初:水利工程的现代化
20世纪中叶:水利工程的全球化 21世纪初: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水利工程的挑战与机遇
现代水利工程
现代水利工程的特点:规模大、技术先进、效益显著
水资源管理技术的进步:提 高了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水
平
现代水利工程的技术创新
现代水利工程的研究与应用

现代水利工程的研究与应用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水资源的供应和管理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挑战。
在这方面,现代水利工程的研究和应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能够改善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还能提供更加可靠和安全的水源。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现代水利工程的研究和应用情况,并探索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水利工程的发展历史人类早期的水利工程主要是为了灌溉和排水,这种工程的发展可以追溯到6000多年前的古代文明。
在中国,黄河和长江流域留下了许多古代水利工程的遗迹,这些遗迹的建造时间距今已经有数千年。
其次是古罗马人创造了一种称为“aqueduct”的水道系统,用于将水从城外的河流带进城市。
这种工程的建造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也标志着水利工程开始向大规模工程的方向发展。
随着科技和工程领域的发展,现代水利工程逐渐进入圆钢绞线建筑杆生产以及钢管/钢板/钢管机械制造的时代。
现代水利工程不仅可以为人类提供可靠的水源,还可以有效地防止水灾,提高洪涝灾害等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
同时,现代水利工程还可以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社会福利,并成为加速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
二、现代水利工程的分类现代水利工程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水坝、水库、引水渠道、水电站等。
其中,水坝、水库是最常见的两种水利工程类型,它们能够将水资源储存下来,以备不时之需。
引水渠道则是将水资源从一个地方输送到另一个地方的管道系统。
水电站则是结合水利工程和发电技术的一种工程,通过水的流动产生电力。
此外,还有一些先进的水利工程技术,如海水淡化、下水道处理和地下水管理等,这些技术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水资源。
三、现代水利工程的研究和应用现状现代水利工程在全球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推广,尤其是在人口集中和地域干旱的地区,这些地区需要可靠的水资源,以支撑人类的正常生活和经济发展。
在中国,大量水利工程的建设和运营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协助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并加强了政府的管理和监督能力。
水利工程的历史现代化趋势

水利工程的历史现代化趋势1. 水利工程的历史水利工程,指的是为人类有效利用和管理水资源所建造的各种水利设施和水利工程综合体。
在古代,人类就已经开始建设水利工程。
最早的水利工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的古埃及,当时人们就已经开始修建用于灌溉的引水渠和水坝。
在中国,水利工程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
从商朝先王时期的修建引水渠,到汉代的修建灌溉系统、水门和水车,再到唐代的大型水利工程——大运河、太湖堤等,中国水利工程历史上出现过一系列高水平的建设,这些建设对于中国的农业、经济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2. 水利工程的现代化趋势随着现代工业、城市化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发展,对于水利工程的需求逐渐增加。
为了更好地适应当今的社会需求,水利工程也在不断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现代化趋势:(1)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化的水利工程也开始引入信息化的手段。
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水资源的采集、分析、利用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监测和管理,实现对水资源的智慧管理。
(2)智能化智能化是水利工程现代化的重要趋势。
对于水资源的测量和运用过程,智能化能够更加精准、高效地进行管理和控制。
通过大型可分布式的智能化系统,能够实现自动化管理,提高工程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保障可持续发展。
(3)生态化生态化是现代水利工程的发展热点,通过生态规划、生态修复、生态建设等手段,实现水生态保护和红线划定。
水资源不只是为经济服务,更是为生态服务。
因此,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要积极推进水资源的生态化建设。
(4)节能减排化水利工程在运行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能源,为了降低能源成本和环境污染,需要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实现节能减排。
例如,通过应用节能型水泵、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设备,将水利工程的能源消耗降至最低。
(5)多功能化水利工程的多功能化,是现代水利工程发展的重点之一。
除了灌溉、供水等基本功能外,还应该着眼于水资源的多重利用,例如水产养殖、水上旅游、防洪和水域环境治理等。
我国历代水利的发展

我国历代水利的发展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水利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和辉煌。
从古代的黄河治理到现代的南水北调工程,水利始终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支柱。
以下是我国历代水利的发展情况。
一、古代水利中国古代水利始于公元前2000多年的夏朝,当时人们开始修建简单的水利工程,如堤防、水库等,用于灌溉和防洪。
其中,最著名的是都江堰工程,它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
此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决通川防,夷去险阻”,统一整治堤防,开创了全流域治理和综合治理的先河。
汉代以后,水利工程逐渐增多,其中以隋朝的京杭大运河最为著名。
这条运河的开凿沟通了南北方的水路交通,促进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同时,隋朝还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用于灌溉和防洪。
唐宋时期,水利工程达到了高峰,其中以西湖、镜湖等为代表的水利工程成为了当时的标志性建筑。
此外,唐太宗李世民还提出了“水旱灾害与水土保持”的思想,强调了保持水土的重要性。
二、近代水利进入近代以后,中国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国内的水旱灾害等问题。
这时,水利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
1902年,清政府设立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负责治理海河工程。
1911年,中国第一家现代水利机构——中华工程师学会在上海成立。
同时,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学习和引进西方的水利技术,如引进抽水机、水泥、钢筋等材料和技术。
这些技术和材料的引进为中国现代水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现代水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加大了对水利的投入和建设力度。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水利部,负责全国的水利建设和管理工作。
此后,中国水利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国修建了许多大型水利工程,如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
这些工程的修建不仅提高了中国的防洪能力,还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同时,中国还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如建设水库、灌溉渠道等,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
除了大型水利工程外,中国还注重了水土保持工作。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中国常规水电装机规模达到3.4亿千瓦,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达到4500万千瓦,水电总装 机容量达到3.8亿千瓦左右,2015~2020年间年均增长1300万千瓦左右,由于其余新能源装 机快速发展,2020年水电装机容量占比较2014年(22.2%)小幅下降,为19%;2020年水力发电 量达到1.3万亿千瓦时左右,较2014年增长24.8%,年均增长3.8%,占发电量的比重较2014年 小幅提升,为19.6%。考虑到剩余待开发水电资源集中在西南和西北地区,2020年后,通过 创新移民机制,加强水电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每年可新增装机800~1000万千瓦,2030年 水电装机规模达4.5亿千瓦,发电量约1.45万亿千瓦时,装机占比和发电量占比分别为18.8% 和16.9%。
• 作为学习水利水电的学生,水利水电的发展与我们密切相关,我 们应该时刻关注,时刻准备着,为祖国的水利水电事业做出自己 的贡献,为了自己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Hale Waihona Puke • 未来对东中部地区的水电开发利用则应当根据其水力资源情况,适度加 快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建设长江水电能源基地,合理开发剩余水能资 源。同时,未来对东中部地区的水电在开发利用中要逐渐从"重开发"向" 开发、保护与管理并重"转变。
• 从世界范围看 • 到2013年底,全球常规水电站装机容量超过10亿千瓦,中国、巴西、美国、加拿大和俄罗 斯是全球已建常规水电站装机容量排名前5位的国家,五国已建常规水电站装机容量约占全 球的55%。其中,中国水电装机容量2.6亿千瓦,是全球水电装机第一大国。目前中国水电 装机开发利用率约为45%,本展望期内仍有一定增长空间。 • 预计到2020年
•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 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1] ,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 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 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 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 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 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勤劳、 勇敢、智慧的结晶。 • 都江堰是由渠首枢纽、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 水库和塘堰等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工程系统,担负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 区7市(地)36县(市、区)1003万余亩农田的灌溉、成都市50多家重点 企业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发电、漂水、水产、养殖、林果、旅 游、环保等多项目标综合服务,是四川省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水利 基础设施,其灌区规模居全国之冠
• 2.水电布局将更加合理,西部地区将取得长足发展
• 根据中国水力资源的区域分布特点和开发现状,预计未来中国西部地区 大型水电基地建设将取得长足发展。具体项目包括乌江、南盘江红水河 水电能源基地;金沙江、澜沧江、雅砻江、大渡河大型水电能源基地;黄河 上游、雅鲁藏布江中游水电能源基地以及怒江中下游大型水电能源基地 和藏东南"西电东送"接续能源基地的建设等。本展望期内,西部水电开发 利用中还应当注重加强大流域梯级水电站群联合调度运行管理。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水坝建设事业的发展,水坝工 程地质学也应运而生,并日益发展壮大,大致经历 了三个时期:
• 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中国建设了许多的水坝,主要集中在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 最著名的如淮河流域的梯级水坝,板桥、石漫滩、响洪甸、梅山、佛子岭等,黄河上的三 门峡,浙江的新安江,资水的柘溪,广东新丰江,江西上犹江等。这一时期所建大坝的主 要特点:(1)坝高不大,绝大多数都在100m以下;(2)坝型以砼重力坝和当地材料坝为 主,对基础要求相对较低;(3)地质条件相对较简单,火成岩、变质岩坝基占多数,很少 遇到诸如岩溶坝基,缓倾角含软弱夹层坝基,断裂构造复杂的坝基,高地震烈度区,以及 人工高边坡和大跨度地下洞室等可能遇到的复杂地质问题。这一时期也有少数大坝因地质 勘察工作深度不够或缺乏经验,开工后因地质条件复杂而被迫停工;也出现了诸如梅山水 库右坝肩岩体过量位移,新丰江水库诱发地震,柘溪水库塘岩光滑坡等事故。这一时期是 中国水坝工程地质锻炼队伍、累积经验、培养人才,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 60年代初,由中国科学院和水电部水电建设总局联合组织从事水坝工程地质勘察,并有一 定经验的专业人员,以地质力学、岩体结构等理论为指导,对120多个水坝的工程地质勘察 成果进行了整理分析,对其中30多个大、中型工程进行了现场调查,在此基础上系统地总 结了建国以来水坝建设工程地质的实践经验,并分专题从理论上做了概括和提高,编写出 版了《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一书。
• 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中国在一些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 兴建了一批有代表性且规模很大的大坝,如在岩溶十分发育且构造复杂 的乌江渡,兴建了我国第一座高达165m的岩溶坝基高坝;在各种地质条 件均很复杂的青海龙羊峡建设了我国当时最高的重力拱坝——龙羊峡大 坝;在白山水电站兴建了我国第一座大跨度地下厂房;在长江干流白垩 纪红层上兴建了长江第一坝——葛洲坝水电站。上述工程建设及相应的 工程地质勘察,全方位地为提高中国大坝建设的工程地质勘察与研究水 平提供了条件。如乌江渡水电站的成功建设,从根本上克服了在岩溶地 区兴建高坝的恐惧心理;葛洲坝大坝的建设,全面积累了研究坝基软弱 夹层的经验;龙羊峡大坝在拱坝坝基稳定性分析及地质缺陷处理、近坝 库岸滑坡危害性评价及监测技术、泄洪雨雾对下游岸坡稳定的影响等多 方面,为大坝工程地质勘察提出了新问题,提供了新经验。为适应这些 复杂地基地质勘察工作的需要,勘察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在这一时期 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中国水坝的历史及未来的发展
水工1535班 8421全体
1.对中国水坝历史的回顾。 2.中国水坝未来的发展趋势。
2016年3月16日考古学家宣布,浙江省杭州市西北郊发现了中国已知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距今已有约 5000年历史。这处水利工程位于余杭区瓶窑镇境内。80年前,在当地的良渚,考古学者发现新石器文化 遗存良渚文化。 浙江杭州城郊的良渚遗址不断地带给世人惊喜,大量玉礼器被发掘、巨型建筑基址被发现,再到后来的 良渚古城,水坝遗址出土。经专家实地考察确证:杭州良渚古城外围发现的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中国 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坝,距今已经有4700至5100年,比传说中的“大禹治水”还要 早1000年。 良渚古城,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内,早在上世纪90年代,考古人员就曾发现其中最长的一条 水坝遗址——塘山遗址。2009年开始,10条水坝遗址陆续出土,它们与古城北面的塘山遗址共同构成了 一个完整的水利系统。2015年7月至2016年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对遗址范围内的老虎岭、鲤 鱼山、狮子山等水坝进行正式发掘。同时,省考古所还与山东大学、南京大学联合对坝体和库区进行了 勘探调查。 此次确证的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位于古城的北面和西面,共由11条堤坝组成,这些堤坝根据形态和 位置的不同可分为长堤和连接两山的短坝,其中短坝又可分为建于山谷的高坝和连接平原孤丘的低坝。 7条坝体的样本送去北京大学实验室里进行碳14检测,结果显示,时间都在距今4700-5100年之间,属于 良渚文化早中期。这一考古界的重大发现,将改写都江堰“世界迄今仅存的叹为观止的生态工程”之说, 同时也开启了史前水利考古研究的新领域。
• 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国政府为进一步综合利用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相继决定兴建当今最引人瞩目的三 个巨型水利水电工程,即雅砻江二滩工程、黄河小浪底工程和长江三峡工程。这三大工程具有以下共同点: 1)无论从工程规模、综合效益和建筑物的复杂性都处于当今世界的前列;2)三个工程都有各自独特的复 杂的工程地质问题,如二滩工程的区域构造稳定性,坝址区高地应力及大跨度地下厂房;小浪底工程近水 平含软弱夹层地层中,大跨度、高密度地下洞室群开挖;三峡工程永久船闸深开挖高边坡及水库移民环境 地质问题等。3)三个工程都经历了数十年的工程地质勘察与研究,有庞大的勘察工作量和丰富的勘察研究 成果。二滩工程和小浪底工程已分别于1998年和1999年建成发电,三峡工程的施工,已跨过了受地质条件控 制的关键阶段,前期勘测所做的主要结论都已得到检验。这三大工程的成功建设,标志着中国工程地质的 实践经验和学术水平,已登上世界水坝建设工程地质研究的前沿。自1985年至1995年,国家在“七·五”、 “八·五”、“九·五”重点科技攻关中,针对这三大工程的重大地质问题都列有专题进行研究。包括: 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和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遥测台网建设及水库诱发地震研究;库岸滑坡的调查、稳定 性分析计算、失稳判据研究、监测和预警系统;复杂地质条件下高重力坝及高拱坝坝基坝肩稳定性分析、 地质概化模型及岩体力学参数取值原则与方法;人工开挖高边坡的稳定性评价、各种本构模型条件下的二 维、三维计算、岩体时效变形效应;裂隙岩体渗流场及岩体水动力学;复杂地质条件下,如高地应力区、 水平地层含软弱夹层地区大跨度地下洞室围岩稳定;大型不稳定块体的支护措施等。由于筑坝地区的迅速 扩大,天然建筑材料愈来愈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推动了各种新型天然建筑材料的研究。这一时期,为适 应上述三大工程地质勘察与研究工作的需要,勘测新技术、新方法的引进、开发和推广工作也得到飞速的 发展。如遥感技术、弹性波CT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型地质力学模型试验,计算机技术和各种工程勘测软件 的迅速开发,新一代钻孔彩色电视,高边坡快速编录技术,岩体质量分级及检测,GPS和GIS的广泛应用等。 上述大量的专题研究和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应用,不仅满足了二滩、小浪底、三峡三大工程复杂地质问题 研究的需要,而且迅速将我国大坝工程地质勘察技术推进到了世界领先的前沿水平。
• 1.水力资源丰富,雅鲁藏布江、金沙江、怒江开发潜力巨大
• 根据中国2003年水力资源复查成果,大陆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在1万千瓦及以上的河流共3886条,水力资源 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为6.61亿千瓦,年发电量2.99万亿千瓦时,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居世界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