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
历史趣谈:一代悲剧英雄项羽死后为何被敌军五马分尸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一代悲剧英雄项羽死后为何被敌军五马分尸导语:项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
项羽是武将世家,祖上是楚国大将项燕,他身长八尺有余,力能举鼎,天赋过人。
少时书剑都没学成,项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
项羽是武将世家,祖上是楚国大将项燕,他身长八尺有余,力能举鼎,天赋过人。
少时书剑都没学成,他叔父项梁责备他,他说:“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
学万人敌。
”体现项羽英勇的主要是巨鹿,彭城,垓下三战,前两战体现了项羽卓越的军事天才和英勇气概,而垓下一战则造就了千古悲情的西楚霸王。
巨鹿之战,项羽杀掉主将宋义,率五万义军渡河救赵,破釜沉舟,烧掉营垒,只携带三天的干粮,以表与秦军决战之心。
一到巨鹿就包围王离,九战九胜,大败秦军三十余万,斩苏角,擒王离,逼涉间自尽。
此一战一举扭转天下局势。
当时各路诸侯大军已经到了巨鹿城下,但是畏惧秦军都不出战,只是作壁上观,看到楚军骁勇果敢,无不以一当十,呼声震天,使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只是最后才追杀了一些秦军的残兵败将。
完胜后,项羽召见诸侯将领,诸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彭城之战中刘项兄弟反目,刘邦借项羽杀主之罪名率五十六万联军攻占楚都彭城,闻讯后项羽又一次展现了他他的军事天才,他亲率三万精兵回救彭城,晨时开始进攻,中午即大破联军,将刘邦所部挤压于谷水、泅水之地。
联军自相践踏,被楚军斩杀10余万人,联军余部溃退,项羽又追至睢水,再歼联军10余万人,联军尸体塞满河道,睢水为之不流,楚军将联军重重包围,因风沙骤起刘邦乘才得以逃脱,生活常识分享。
关于项羽个人的评价(6篇)

关于项羽个人的评价(6篇)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下面是小编为大伙儿收集的关于项羽个人的评价【6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对项羽的评价(精篇一项羽是一个英雄。
他是一个武艺高强的人,可以冲锋陷阵,转瞬间就能杀敌百人,他用兵大胆,敢于“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
我佩服他的胆略和勇猛。
观看秦始皇出行时,他竟敢说自己可以取而代之。
千古英雄,谁敢如他一般出此豪言?从这点看,项羽的确是英雄。
但项羽更是一位失败的英雄。
首先,我认为他不注重文化学习,只崇尚武力。
他甚至认为读书无用,只要会写自己的名字就已经足够了。
可他没想到,不学习,有些方面就会无知,无论带兵打仗,还是治理国家,无知都会成为绊脚石。
其次,我觉得他不善于用人,不能把握好时机,无知使他不知人,更不善用人。
张良、韩信都曾经投奔于他,可他竟不能知人善任,使这两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为刘邦所用,较后把自己打得一败涂地,总算有个谋士范增的才智也给浪费了。
要么不执行范增的计划,“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绝好的机会呀,可项羽偏偏痛失良机,要么中人家的计策,不能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致使范增离开他,在忧愤和疾病中去世,使自己彻底失去谋士。
项羽还是一位不善于总结自己失败的英雄。
项羽在临死前曾说:“天要亡我。
”而不从自身找原因。
项羽英雄盖世,却只会逞匹夫之勇,不能驾驭天下英雄,到死都认识不到自身的弱点,只是自欺欺人地把失败的原因归之于天,真是可悲呀!项羽的.个人评价篇二楚军主力北上击齐,汉军趁机东进伐楚!也就是说,项羽为了平乱齐国,把所有的精力和兵力都用在齐国,而不是刘邦身上,也就间接的给了刘邦发展壮大的机会。
田荣不断的在齐国搞事情,项羽派人去剿灭,田荣就给他玩起游击战,远远躲起来。
楚国大军一走,田荣率领的军队又冒出来,到处斩杀楚国的军士。
这样反反复复搞了很多次,让楚国的大军深陷在齐国的沼泽里不能自拔。
齐国跟楚国是世仇,为了联合齐国抵御汉军,双方暂时合作,楚军二十万被韩信一场水给淹了,大将龙苴战死,齐国成为汉土。
《项羽本纪》项羽悲剧形象论文

《项羽本纪》项羽悲剧形象论文概要:我国古代文学的作品具有深厚的内涵,项羽的形象在各个类型的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拓展与发展,涉及项羽的诗歌多集中在各类古书中,且分散在众多的戏剧、影视剧中。
由于本人精力有限,整理归纳不够全面,对各类作品中项羽的解读也不够到位,难免存在一定的纰漏。
希望日后在本课题基础上,继续思考和拓展范围,做更细致深入的研究。
关于项羽这一历史人物的论文,多是从单一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的,缺乏系统全面的剖析,故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将就其人格魅力与悲剧形象这两个方面进行整合研究,进而从多个角度对项羽这一人物形象进行研究,提出个人观点。
一、项羽悲剧形象的形成及原因项羽这个充满传奇色彩、极具复杂性的悲剧英雄,在秦末农民起义中,所向披靡,成为历史上有名的“霸王”。
但他在楚汉相争的大舞台上的快速陨落,使得他的悲剧引人深思。
纵观项羽的一生,他悲剧形象的形成及原因是导致他失败的主要因素。
公元前232年,项羽出生于楚国下相的楚将贵族世家,其父项超早逝,祖父项燕对其尤为宠爱。
但在公元前223年,项羽10岁的时候,秦王派兵攻打楚国,楚国危在旦夕之时,其祖父项燕临危受命,带领楚国全部兵力与秦将王翦决一死战,但因王翦采用坚壁固守的战术,在平舆突袭楚军而导致楚军大败,项燕战死,致使楚国大片江山被秦军攻占,楚王也被秦军俘虏,长达八百年的楚国也随之灭亡。
项羽也从贵族子弟沦落为流亡者,只能在吴中各地藏匿流窜,这一变故在项羽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复仇的种子,也是他在后来处理有关秦国事务上过于不理智的原因。
成年后的项羽复仇心切,在公元前209年,与其叔父项梁合力杀死了会稽县的昏庸的郡守,率领8000多农民子弟投入到了反抗秦国的战斗中,并于公元前208年,听从其叔父项梁的意见,拥立楚怀王为新皇,汇聚各地的起义队伍联合抗秦。
随着起义军规模的壮大以及反秦事业的高涨,项羽的复仇心情更加热切,并采用破釜沉舟的办法激发将士的斗志,大破秦军声名远扬,但其暴虐也在这时展现出来。
项羽悲剧命运作文素材

项羽悲剧命运作文素材
乌江边上,江水滚滚东流,仿佛在倾诉衷肠着一个英雄的悲壮惨烈无比惨烈故事。
项羽,这个我有过西楚霸王,又一次成功却你你选了绝决的自我毁灭。
他的眼中,映衬着昔日战火纷飞的沙场,印照着无数将士的英勇无畏,也印跟着走刘邦那狡猾的挑拔。
项羽的胸膛里,涌动着怒火,涌动着愤懑,更涌动着一份难以言明的悲愤。
他曾是不可一世的霸王,他曾是没有人能比的战神,他曾是无数人心中的英雄。
而如今,他却只剩的孤身一人,踏著着沉凝的失败和无穷尽的悲伤。
他的嘴角,扯出一丝叹了口气,那笑容中显露出出出了无奈和苦涩。
我有过的豪言壮语,如今已化作一声声一叹,耳边回响在空旷地的战场。
项羽,他是一个悲剧的英雄,他是一个被命运捉弄人的强者。
他手中都能够能够掌握着无人能比的的勇气,他强横极度着少有人能比的战功,可他却绝没能绝不可能轻易击败命运的安排。
他的背影,快速地迅速迅速消失在满空江水中,弄走的是无边无尽的的感伤和无边无尽的的遗憾。
夕阳西下,染透了天际,也染透了乌江的水面。
项羽的故事,很快地变会会永远肯定不会被人们一生铭记,他的悲剧命运,将永远都是不会那绝对是不会下一界后人以此为戒的碑文。
项羽的人物形象分析(2)

项羽的人物形象分析(2)项羽的人物形象分析2.项羽的性格中有做事轻率草莽、不计后果的一面。
项羽在西进关中时,投降楚国的秦军受楚军虐-待,产生了敌对情绪,导致军心动摇。
项羽为了稳定军心,一夜之间在新安城南袭击活埋了20万投降的秦军。
20万人命,一夜之间成了军事斗争的牺牲品,激发起了众多的民怨。
火烧了阿房宫,熊熊燃烧的大火三个月不灭,大火宣泄着项羽对暴-政的愤怒,但这样做更是他草莽轻率的体现。
其行为只会让他尽失民心,没有民心的政权只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源本,他的政治统治基础就处处潜藏着危机。
3.项羽的性格中有优柔寡断的一面。
《鸿门宴》开始,项羽处于主动地位,用樊哙的话来说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找机会处死刘邦是易如反掌。
但是项羽耳根子软,他在项伯的劝说下,改变了原来的意图。
最后在项庄舞剑时,亚父多次示意下手,项羽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没有动手,一次次错失了良机,由主动转向被动。
垓下之围,四面楚歌,乌江河畔,他不思如何破敌脱困,只想着美女宝马、儿女情长,葬送了自己。
他没有冷静而果决的心智,缺少成为帝王所必需的理智与冷酷。
4.项羽的性格中有胸无城府、缺少谋略的一面。
他没有做大事的计划与战略目标,在刘邦为了得天下而妇女无所幸、财物无所取的时候,项羽想着的却是如何在前进的路上,在只走了一半的情况下衣锦还乡,向父老炫耀。
打仗时他不是在阵中统筹全军,而是披甲冲杀在队伍最前方,这样的个人英雄主义只是匹夫之勇,而非将帅。
甚至在决战垓下之时,他还想快战一场,以显英勇,鲁莽而只顾一时的痛快,使他逞了一时之能,却败了一世伟业。
尽管项羽性格中存在种种缺点,但我们仍认为项羽是一个悲壮而色彩浓烈的英雄。
项羽的性格中有着悲剧人物所无法抗拒的命运。
一个人的性格就像一双无形的手,牵引着自己踏上命定的轨道上。
项羽一生被自己的性格羁绊,正好验证了这句话,因此,他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缺少谋略。
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执著于自己的人生,以自己的方式活着,这种固执往往在他遭遇苦难时,容易使他的身心受到极大的折磨,甚至遭受失败的命运。
垓下之围项羽的性格形象分析

垓下之围项⽻的性格形象分析
四⾯楚歌之时,项⽻惊⽽起,起⽽饮,饮⽽歌,歌⽽泣,这个场景表现多情善感、铁⾻柔情的性格。
项⽻“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表现出项⽻英勇神武且⾃负的性格。
项⽻在乌江边拒渡、赐马、增头表现项⽻知耻重义和视死如归的性格。
《垓下之围》记叙的是项⽻这位悲剧英雄的最后⽣涯,主要表现他失败时的英雄风采。
作者通过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刎三个场⾯的描写,多⾓度、多层次地刻画了他的性格,既有霸王别姬的⼉⼥情长,⼜有东城溃围的勇猛善战;既有阴陵迷道、归败于天的寡谋、⾃负,⼜有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的知耻重义、纯朴仁爱。
作者还善于在历史事实进⾏艺术加⼯,写出了许多⽣动传神的细节,如虞兮虞兮的千古悲歌、“⽥⽗绐⽈”的⽣死机缘、愧对⽗⽼的知耻良⼼、赠马赐头的临终义举等,使这篇⽂字达到雄奇悲壮的美学境界,读之令⼈荡⽓回肠。
项⽻军在垓下,不但兵少,⽽且粮草不够,⼜被刘邦⼏⼗万⼤军包围,于是,率领⼋百骑兵趁夜突围,天亮后,汉军发觉项⽻离去,于是,灌婴率五千精锐骑兵追击,等他渡过淮河,随从的骑兵只有⼀百多⼈了,来到阴陵时,项⽻迷路了,他去问⼀个⽼农,⽼农回答:“左”往左去,陷⼊了⼀⽚沼泽,耽误了时间。
汉军追了上来,经过⼀场激战,项⽻⼜往东去,到达东城的⼀座⼭上,只剩下了⼆⼗⼋骑,⽽追击的汉军却有数千⼈。
如何评价西楚霸王项羽

如何评价西楚霸王项羽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在秦末汉初时期领导了反抗秦朝暴政的起义,并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
然而,最终他的英勇事业和壮丽人生却以悲剧告终。
以下是对项羽的评价:一、历史背景项羽出生于一个武将世家,自幼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在秦朝暴政的统治下,他目睹了百姓的苦难和不公,这激发了他反抗的决心。
他与叔父项梁一起举兵起义,最终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二、军事成就项羽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具备出色的战略眼光和战斗指挥能力。
在战争中,他身先士卒,勇猛冲锋,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战斗精神。
他领导的楚军在彭城之战、巨鹿之战、垓下之战等战役中屡获大胜,使得秦朝军队节节败退,最终夺取了天下。
三、政治失误然而,项羽在政治上却表现出了一些失误。
首先,他没有正确地处理好与刘邦的关系,导致最终两人反目成仇。
其次,他在夺取天下后,没有制定出合理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战略,使得国家混乱不堪。
此外,他还缺乏对下属的信任和理解,导致人才流失和民心尽失。
四、个人品质项羽是一位英勇无畏、豪情万丈的英雄人物。
他热爱家乡、热爱部下、热爱人民,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民族自豪感。
他的豪迈和勇气深深地感染了身边的人,使得他在民间拥有广泛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然而,他的骄傲和固执也导致了他的失败。
他不肯听从别人的建议,一意孤行地推进自己的计划,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
五、影响与评价尽管项羽最终失败了,但他在中国历史上仍然被人们广泛传颂和赞扬。
他的英勇事迹和伟大精神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和象征。
他的形象和事迹被广泛地融入到文学作品、戏剧表演和电影电视剧中,使得他的形象在中国文化中得以传承和发扬。
综上所述,项羽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在反抗秦朝暴政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然而,他在政治上的失误和个人品质上的不足也导致了他的失败。
尽管如此,他的英勇事迹和精神仍然被人们广泛传颂和赞扬,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不可磨灭的文化符号和象征。
《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而项伯说和并庇护刘邦,加之樊哙 描写 ,而 对具体 的杀 敌场 面 采用 侧
现项 羽威猛 刚强 、激 昂慷慨 、视 死
格所感动,全神贯注地刻画了项羽
的形象 : 《 史记 ・ 项羽本纪》 以 “ 勇”
字贯穿 始末 , “ 勇 ”是项 羽 的基 本
谊的 《 过秦论》,其上篇以 “ 仁义
不施 ,而攻守之势异也”作结 。中 篇指 出 “ 秦离战国而王天下 ,其道
人仰慕叹惋 ,发人无穷深思: 清代吴见思 《 史记论文》说 : “ 八千人渡江而西.忽化而为二万 ,
六七万,数十万,忽化而为八百余 人 ,百余人,二十八骑,至无一人
还:其兴也.如江涌;其亡也 .如 雪消:令人三叹 : ”这些数字的变 化,说明项羽的神勇在前后两个时 期的价值区别 前一个 “ 忽化”说 明忽化”说
首先是选材精 当,详略分明 。 部矛盾;随而派遣当阳君、蒲将军 第三节文字最为精 彩。 《 项 羽本
纪》基于对历史本身的深刻认识 , 选材十分精当.能够真实而生动地
反映 历史 的本来 面貌 。项 羽的一 生
课 文 教 学 与
歼秦军 .迫使章邯投降,秦军随之 地将项上 / \ 头赠送敝人.显得何等 作 ,亦 谁 I 1 弭 之 ?而准 i 己 之 欤 ? 等谓
形象 和揭 示项羽 悲剧性 格 的教训 有
之者无异也“ :当反秦斗争结束之
后 ,项羽 分封 诸侯之 时 .实际 上就
是 “ 守天下”的开始 项羽缺乏一 统天下的政治眼光,不懂 “ 逆取而 神 勇善 战 .满足于做一个西楚 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
摘要:本文重新论证了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的问题,以项羽的事迹为时间线索,着重考察了项羽”英雄”、”悲剧”的具体内涵,并与众所周知的电影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最后提出了在面对困境时该如何选择的问题,以多重视角进行了分析,并试图进行了一定的回答。
关键词:项羽悲剧英雄
项羽在困境中不断克服困难,勇于挑战。
同时自己的生命中也不断出现危机,甚至可以说,项羽自杀了数次,只不过前几次未遂而已。
巨鹿之战中:“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斧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涉间不降楚,自烧杀。
”①
这场战争以少胜多,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英雄,是战争史上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典范。
我们在以后看项羽时也就多了几分理所当然,如同看一个技术高超的杂技演员,忘了其本身隐藏着巨大的危险。
“楚汉相持未决……项王令壮士出挑战。
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辙射杀之。
项王大怒,乃自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嗔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
”②
项王披甲持戟挑战!这是何等气魄!又是多么鲁莽!真的猛士,敢于直视淋漓的鲜血。
而这种无谓的牺牲,却是孔夫子连同鲁迅同样鄙视的。
项羽的勇气似乎让他渡过两次难关,但这样一个惯于拿自己生命豪赌的人,谁能够保证他屡试不爽?他的好运气在与命运的交锋中已经用光了,所以他必须死。
不过,项羽能够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二人耳。
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③这几句司马迁写的极动人。
项羽虽是一个赌徒,不善于持久战,孤注一掷是其常用手段,但能够认识并敢于承认天下混乱是由于自己和刘邦二人之争,希望速战速决减轻天下人的苦痛。
这又岂是胸怀狭窄,一心痴迷于威福、玉帛、子女的中国传统帝王所能认识且承认的?窃以为项羽达到了张艺谋在《英雄》里定义的“胸怀天下”的程度。
项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是鸿门宴。
项羽似乎并不忍杀刘邦,而在这么一个紧张、危险的场面之中,项羽竟很有兴致的欣赏樊哙吃生肉。
项羽很快被其蛊惑,转移了杀刘邦的注意力。
更加不可思议的是,项羽在得知刘邦逃走以后竟能收的下玉璧。
其实这并不奇怪,项羽在逆境中敢打敢拼,在顺境时就不免顾虑,变得胸无大志,贪图安稳。
贪恋一时风光,缺乏长远目光。
项羽看似目无规矩,实则内心保守,有自己的伦理观念。
《史记》中其他人物对项羽的评价有“言语呕呕”与“暗恶叱诧”;“恭敬慈爱”与“剽悍滑贼”;“爱人礼贤”与“嫉贤妒能”;“妇人之仁”与“屠坑残灭”;“分食推饮”与“玩印不予”。
皆若相反相违,却又集项羽一身。
④
司马迁正是在情节和环境中完成了这些性格中的对照,使项羽成为性格复杂有序,形象丰满可信的人物。
亚里士多德反复强调悲剧人物的复杂性:一方面悲剧摹仿“ 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 , 另一方面“ 这样的人不十分善良, 也不十分公正而他之项羽恰恰在此时犯了他一生中最大的错误。
这样,他以后的悲剧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最能表现出项羽悲剧英雄形象的情节是垓下之围。
自古英雄爱美人,霸王别姬的情节虽少铺垫,仍极感人。
突围之中的项羽与古希腊神话中神与人之子借助神力迅速建功立业后,又因其自身致命缺陷导致灭亡的英雄极似。
我觉得中国当代的两部电影共同展示了垓下之围。
一部当然是《霸王别姬》。
题材源于这个故事。
《霸王别姬》乍一看似乎与项羽无关,更强调的是一个时代对艺术的毁坏,其实骨子里渗透着这样的命运观:当生命一次次被侵犯,强暴的时候,能够反抗的,只是挥霍一下自己的生命。
程蝶衣如此,姬如此,霸王如此。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
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楚汉春秋》云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
另一部叫做《英雄本色》,吴宇森开创的暴力美学与项羽的关系不得而知,毕竟他不似一个中国人。
但他似乎一直在考虑“英雄”和“明天”的关系。
我体会的到的是,英雄没有明天。
Mark在可以逃走的情况下,不忍抛弃兄弟,结果毅然选择面对刀枪火海,与兄弟并肩作战,喋血街头。
同样,项羽在被吴江亭长告诉有船可渡的情况下: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需要指出的是,项羽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是其个人悲剧,因而与恩格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关联不大。
因为楚汉之争并没有正义的一方,项羽并不代表进步的力量,楚汉相争是争权夺势的混战。
项羽的悲剧与鲁迅定义的“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契合。
之所以仍称项羽为悲剧形象,是定位于他在最后关头没有苟且偷生,偏安一隅,而是践行了英雄主义,为生命赋予了价值,受到了后世的赞扬。
我们不禁会意识到,当生命陷入极端的困境时,苟活或者选择牺牲,这成为一个问题。
项羽选择的没有任何犹豫。
海德格尔坚信:“本真的向死存在(authentic existence—towards—death)优于毫无个性的大众生命。
”这似乎是对所有选择战争又选择自杀的人提供了理论依据。
按弗洛伊德的说法,生命的进化与发展只是偶然现象,须归因于外部原因,而反之,生命向死寂转该的回归,是它的本质和
目标所在,既人有死亡的本能。
人以他自己的方式去死。
这似乎是对短暂生命的慰藉。
歌德指出了不死的那条路,即变。
这对于英雄们来说太难了。
几近对牛弹琴,他们是永远相信自己的一群人。
不过人们应该庆幸能够欣赏英雄在反抗平庸和无价值时的壮烈情景。
我觉得变是出路,变是相信有未来,相信未来更美好。
《英雄本色》的英文名字恰是a better tomorrow。
我们应该相信未来。
项羽的悲剧在于没有明天。
英雄大概是由于直面死亡吧。
注释:
①.《史记.项羽本纪》,司马迁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11页。
②③.同①第226-227页。
④.《性格组合论》,刘再复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