Ⅱ型麻风反应误诊2例

合集下载

麻风病误诊2例及临床病理资料复习

麻风病误诊2例及临床病理资料复习

多, 波及全身。 体格检查 : 、 、 肝未见明显异常。 心 肺 肾、 皮 肤科 情 况 : 四肢 、 干 可见 多个 类 圆形红 斑 , 躯 上有 少 许 鳞 屑 , 界清 , 央可 见 萎缩 , 细 血管 扩 张 及 皱纹 边 中 毛 形成 。 中央 区颜色较淡 , 面部弥漫性潮红 , 尺神经 、 桡 神经未触及肿大及疼痛 , 眉毛未见脱落 , 耳垂未见肥大。 临床拟诊 : 激素依赖性皮炎? 脂溢性皮炎? 而行皮肤组织 活检 。 病理 检查 : 表皮萎缩 , 真皮浅 层轻度 水肿 ( 2 ) 图 a, 血管扩张 、 充血 , 汗腺 、 毛囊 、 皮脂腺 、 神经周 围见少许 散在的上皮样细胞 、 巴细胞浸 润 ; 淋 抗酸染色 : 神经 内 见 杆状 抗 酸 杆 菌 ( 2 。病 理诊 断 : 风 病 。 图 B) 麻
身体其余 部位未见皮疹 。 临床拟诊大疱性皮肤病 ( 天 疱疮 ?) 而行组织病理活检。 病理检查 : 表皮角化过度
伴角化不全 。 表皮 内见 陈旧性疱 ( 1 )疱 内见个别 图 A。 嗜中性粒细胞浸润 。 棘细胞 间 细胞 内水肿 。 真皮浅层 血管扩张及弥漫性组织 细胞 浸润 ( l ) 部分组织 图 B。 细胞呈泡沫化倾向 。 淋巴细胞较少且散在 。 抗酸染色 : 组织细胞胞浆 内见较多杆状抗酸菌 ( + + )图 l ) ++ + ( c ; 病理 诊 断 瘤型 麻风 (L型 ) L 。 病例 2 男 ,5 , , 7 岁 退休工人 。因右大腿起皮 疹 4 年。 2 近 个月蔓延全身 。 2 o 年 7 2日来我 院检 于 O4 月 查。 患者于 4 年前在右大腿起红斑 , 红斑逐渐扩大 , 不 痛, 微痒 , 有蚁行感 , 并病理 洁检提示 为非特异性 炎
维普资讯
实用 医学杂 志 2 0 0 8年 第 2 4卷第 8期

以结节性红斑为主要表现的LL麻风误诊4年一例

以结节性红斑为主要表现的LL麻风误诊4年一例

Bl o A. u zR . a sv p n a [】 魏 文 斌 . 一 步 提 高 我 脉络 膜 黑 色 素 o meM R i S M si es o t 一 9 进
n o s u rt a h mor a eJ . J — e u bei l e r g [] s n h Am Op
R OpMh l 12 0 .8 1 : 7 -7 . r amo . 0 48 ( )4 4 4 7 J
wi i h my p aa d a p r t hg o i n s ii h n… . y . Ee 2 0 , 7 4 :2 .2 . 0 3 1() 55 7 5
in 苟小莉. 爆发 脉络膜上腔出血 [】 St i e n Go n S t Amre 7 e n n mn T, i sK, mihT, 清楚 的无荧 光 , 脉及静脉期 也只 能见 【】 曹锐生 , 动 2
3例 … . 区医 学 杂 志 , 0 74 2 )2 3 利: 20 , ( 3 : 1 .
麻 风 是 d麻 风 杆 曲引起 的 以皮肤 和 t
麻 风 在 我 田处 r敞 发状 态 , 对它 的
胞 呈 空泡 化 , 灶 性坏 死 , 酸 染 色 阴 伴 抗
误诊 临 床 时 有报 道 ” 我 所 治 疗 l 麻 性 , 疑 为 “ T麻 风 ” 。 例 怀 T 。转 往 当地 某 皮 防 神 经症 状为 婴表 现 的慢性 传 染性疾病 。
hh h o, 9 88 ( )6 0 6 1 ta n l 1 7 .6 2: 3 —3
瘸 的渗断水平 【 i华眼科杂志, 0 6 J J 20 ,
2 3) l 7 2( : 4 .
I Ya gSS F M c n l J h o 6 J n , uAD, Do adHR, o nsn

麻风病漏诊1例及临床病理分析

麻风病漏诊1例及临床病理分析

麻风病漏诊1例及临床病理分析
柳玮华;周小鸽;石晓燕
【期刊名称】《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3(012)020
【摘要】目的探讨麻风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并结合相关文献对麻风的流行病学、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的进行讨论.方法收集本院诊治的麻风病1例,对其临床资料、HE、免疫组化、抗酸染色及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例患者进行骨髓、肝脏、皮肤多处活检,其中肝脏及皮肤抗酸染色(+),可查见麻风杆菌.结论麻风病现已很少见,病理医生要提高警惕,防止漏诊、误诊.
【总页数】2页(P1649-1650)
【作者】柳玮华;周小鸽;石晓燕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病理科,北京,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病理科,北京,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病理科,北京,10005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麻风病误诊2例临床病理分析 [J], 谷永红;彭长缨;杨君;杨元华
2.2001-2003年福州地区新发现麻风病人的漏诊情况调查 [J], 郑代南;武文斌;黄超芬
3.麻风病3例临床病理分析 [J], 郑启忠;张玉凤
4.麻风病误漏诊和诊断过度的可能因素 [J], 侯玉鸿;王载明;陈家琨
5.12例麻风病临床病理分析 [J], 管小琴;吴小川;林晓;肖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麻风典型病例分析

麻风典型病例分析

麻风典型病例分析发表时间:2013-09-10T14:59:43.717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9期供稿作者:张兆辉[导读] 对现症麻风患者的家属进行监测和定期检查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张兆辉(淮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23001)【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工作中麻风病诊断应注意的问题。

方法对麻风病进行临床分析,附典型病例报告。

结论麻风病目前已较少见,但临床工作中仍要警惕麻风病的可能,遇到疑有麻风病的患者时,应做相应的检查以免漏诊及误诊。

主要措施是加强麻风家属检查和皮肤科医生麻风知识培训。

【关键词】麻风病临床分析【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9-0022-02 随着新发现麻风病病人数大幅度减少,但新病人病期没有减少,反而普遍延长,还多次出现病人反复被误诊的情况,现将发病至确诊长达多年的家庭内传染多菌型病例报告分析。

病例资料:患者男,1954年6月出生,农民,长期在本市农村务农,无长时间外出生活史。

1966年右手食指刀伤出血,愈合后逐渐缩短,十年前面部开始肿胀,面部、前臂、小腿、大腿等处出现感觉异常,不久出现红斑,并逐渐加重。

此后数年内,曾先后在当地及淮安、南京等地多家医院皮肤科求治,均被诊断为“皮炎”或“荨麻疹”,予抗组胺药、皮质激素等不规则内服,外用炉甘石洗剂、激素制剂等,症状均未能好转。

2007年起,双下肢肿胀疼痛,右手食指短缩,且面部皮肤症状加重。

因其祖父曾患过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在当地乡村医生的提醒下于2009年4月来到本单位就诊。

就诊时系统检查无异常,眼结膜无黄染,鼻黏膜完整无异常,既往无特殊病史。

皮肤科情况:皮损呈弥漫性分布于面部及四肢,为红色及暗红色斑片或斑块,大小不等,边缘部分清楚,表面光滑,部分皮损上覆少量鳞屑,面部有少量结节。

双下肢皮损融合成片,仅散见正常皮岛。

皮损有明显浸润,大部温、痛、触觉消失。

双侧眉毛脱落。

Sweet综合征样II型麻风反应一例

Sweet综合征样II型麻风反应一例

Sweet综合征样II型麻风反应一例颜韵灵㊀郑宝庆㊀王晓华㊀㊀麻风反应是由于免疫平衡紊乱所引起的一种对麻风杆菌抗原的急性超敏反应ꎬ根据超敏反应的性质不同ꎬ将麻风反应分为I型麻风反应[1]和II型麻风反应[2]ꎮ本院近日收治1例特殊类型的II型麻风反应ꎬ现报道如下ꎮ临床资料㊀患者ꎬ男ꎬ49岁ꎮ全身反复丘疹㊁结节伴发热3年余ꎬ加重1个月ꎮ3年前无明显诱因胸背部出现浅红色丘疹ꎬ不疼不痒ꎬ自行购买消炎药服用ꎬ症状未见减轻ꎮ后皮疹扩大至四肢ꎬ伴发热ꎬ体温最高可达40ħꎬ多次就诊于当地医院(具体情况不详)曾诊断 玫瑰糠疹 ㊁ 环状肉芽肿 ꎮ1个月前面部及全身出现红斑㊁风团样皮疹㊁斑块ꎬ为进一步诊治到我院就诊ꎮ患者患病以来神志清ꎬ精神可ꎬ二便如常ꎬ饮食㊁睡眠如常ꎬ体重无明显减轻ꎮ否认发病前用药史ꎬ否认结核㊁乙肝患病史ꎬ否认精神疾病史㊁内科系统疾病及肿瘤史ꎬ否认家族有类似疾病患者ꎮ体检:体温38.5ħꎬ发育正常ꎬ浅表淋巴结不大ꎬ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ꎮ皮肤科检查:面部潮红ꎬ呈醉酒貌ꎬ躯干㊁四肢出现弥漫性㊁疼痛性的鲜红色丘疹㊁斑块㊁结节ꎬ部分皮损表面见水疱样结构ꎬ个别破溃后结黑色痂(图1a㊁b)ꎮ双侧眉毛未见脱落及稀疏ꎬ皮损区域及面㊁手㊁足的痛觉㊁触觉㊁温觉未见异常ꎬ双侧框上神经㊁耳大神经㊁尺神经㊁腓总神经未触及粗大及疼痛ꎮ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1.62ˑ109/Lʏ(正常值3.5~9.5ˑ109/L)ꎬ中性粒细胞10.493ˑ109/Lʏ(正常值1.8~6.3ˑ109/L)ꎬ血沉70mm/hʏ(正常值20mm/h)ꎮ皮损组织液抗酸染色镜检:右耳垂6+ꎬ右眉弓6+ꎬ右颧5+ꎬ下颌5+ꎬ平均细菌密度指数(BI)5.5(图2)ꎮ皮损组织病理:表皮萎缩ꎬ真皮浅层高度水肿ꎬ红细胞外溢ꎬ较多嗜中性白细胞和核染ꎬ可见核沉ꎬ血管ꎬ附件周围泡沫细胞ꎬ淋巴细胞ꎬ组织细胞ꎬ嗜中性白细胞团灶浸润ꎬ个别小血管栓塞ꎬ抗酸染色:阳性ꎬ6+(杆状)ꎬ浸润面积6/10(图3a㊁b㊁c)ꎮ图1㊀a:腹部可见浸润的斑块ꎻb:胸部可见丘疹㊁红斑ꎬ可见假性水疱㊀㊀图2㊀组织液镜检:抗酸染色阳性(ˑ1000)㊀㊀图3㊀皮损组织病理㊀a:表皮萎缩ꎬ真皮层高度水肿ꎬ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HEꎬˑ40)ꎻb:真皮可见大量的嗜中性粒细胞和核沉(HEꎬˑ100)ꎻc:真皮可见泡沫细胞ꎬ抗酸染色阳性(HEꎬˑ100)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皮肤科ꎬ广州ꎬ510091通信作者:王晓华ꎬE-mail:wxh_21773@163.com201ChinJLeprSkinDis.Feb2019ꎬVol.35ꎬNo.2㊀㊀诊断:界线偏瘤型麻风病伴Sweet综合征样的II型麻风反应ꎮ治疗:联合化疗药物(MDT)多菌型方案ꎬ同时给予泼尼松40mg/dꎮ2周后皮疹得到控制ꎮ近期随访ꎬ患者大部分皮疹已消退ꎬ未出现发热ꎮ讨论㊀在麻风的慢性过程中ꎬ由于免疫状态的改变而突然发生的病情活跃或加剧ꎬ称为麻风反应ꎬ临床表现如原有皮损急剧红肿㊁扩展㊁骤然出现许多新皮损ꎬ或兼有剧烈神经痛㊁虹膜睫状体炎㊁淋巴结炎㊁睾丸炎或发热等状态ꎮII型麻风反应特异的损害是麻风结节性红斑(ENL)ꎬSweet综合征样麻风反应是非特异性皮疹ꎮSweet样II型麻风反应最早是由Kuo和Chan在1987年报道[3]ꎬ临床比较少见[4-8]ꎬ该病有发热ꎬ临床表现为Sweet综合征样的皮疹(疼痛性的丘疹和红斑ꎬ部分皮损呈假泡状)ꎮ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增高㊁中性粒细胞增高㊁血沉增高ꎮ在临床上ꎬSweet样麻风反应难以与Sweet综合征鉴别ꎬSweet样麻风反应仅能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确定诊断[9]ꎮSweet综合征样麻风反应的组织病理学特点为真皮乳头明显水肿㊁真皮上层成熟中性粒细胞㊁泡沫细胞的弥漫浸润ꎬ可见中性粒细胞核固缩和碎裂ꎬ抗酸染色阳性ꎮ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是治疗Sweet样麻风反应的首选[10]ꎬ本例患者采用联合化疗药物(MDT)多菌型方案ꎬ同时联合泼尼松治疗ꎬ皮疹迅速得到控制ꎮ本例患者临床表现符合Sweet综合征ꎬ组织病理学符合Sweet样II型麻风反应ꎬ诊断明确ꎮ该病在临床表现上极易与Sweet综合征相混淆ꎬ因此在疑诊sweet综合征时ꎬ有必要通过组织染色及病理活检排除II型麻风反应ꎬ以免误诊ꎮ参考文献[1]KuoTTꎬChanHL.Severereactionalstateinlepromatouslep ̄rosysimulatingSweet ssyndrome[J].IntJDermatolꎬ1987ꎬ26(8):518-520.[2]Ramos-E-SilvaMꎬOliveiraMLꎬMunhoz-Da-FontouraGH.Leprosy:uncommonpresentations[J].ClinDermatolꎬ2005ꎬ23(5):509-514.[3]AiresNBꎬRefkalefskyLWꎬVillelaMAꎬetal.Sweet ssyn ̄drometypeleprosyreaction[J].JEurAcadDermatolVene ̄reolꎬ2009ꎬ23(4):467-469.[4]RameshVꎬPahwaM.Someunusualtype2reactionsinlep ̄rosy[J].IntJDermatolꎬ2010ꎬ49(2):172-175. [5]HengYKꎬChiamYTꎬGiamYCꎬetal.LepromatousleprosyinerythemanodosumleprosumreactionmimickingSweet ssyndrome[J].IntJDermatolꎬ2011ꎬ50(9):1124-1125. [6]DasTꎬGhoshSꎬKunduAKꎬetal.Reactionalstateinlepro ̄matousleprosysimulatingSweet ssyndrome[J].JAssocPhysiciansIndiaꎬ2013ꎬ61(11):856-858.[7]ChiarattiFCꎬDaxbacherELꎬNeumannABꎬetal.Type2leprosyreactionwithSweet ssyndrome-likepresentation[J].AnBrasDermatolꎬ2016ꎬ91(3):345-349.[8]GunawanHꎬYogyaYꎬHafinahRꎬetal.Reactiveperforatingleprosyꎬerythemamultiforme-likereactionsꎬsweet ssyn ̄drome-likereactionsasatypicalclinicalmanifestationsofType2leprosyreaction[J].IntJMycobacteriolꎬ2018ꎬ7(1):97-100.[9]ChiarattiFCꎬDaxbacherELꎬNeumannABꎬetal.Type2leprosyreactionwithSweet ssyndrome-likepresentation[J].AnBrasDermatolꎬ2016ꎬ91(3):345-349.[10]GunawanHꎬYogyaYꎬHafinahRꎬetal.Reactiveperfora ̄tingleprosyꎬerythemamultiforme-likereactionsꎬsweet ssyndrome-likereactionsasatypicalclinicalmanifestationsofType2leprosyreaction[J].IntJMycobacteriolꎬ2018ꎬ7(1):97-100.(收稿:2018-08-23㊀修回:2018-09-17)反向性银屑病二例杨㊀川1㊀蹇顺海2㊀张㊀浩3㊀田力娣1㊀苏晓翠1㊀苏显竹1㊀卿德福1㊀㊀临床资料㊀例1ꎬ患者ꎬ女ꎬ48岁ꎮ7年前ꎬ患者头皮出现红色丘疹㊁斑块伴银白色鳞屑ꎬ轻度瘙痒ꎬ院外诊断为 银屑病 ꎬ给予药物治疗(具体药物不详)后皮损消退ꎬ此后皮疹反复出现ꎮ3个月前ꎬ患者头皮作者单位:1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ꎬ四川南充ꎬ6370002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ꎬ四川南充ꎬ6370003深圳市宝安区中心医院皮肤科ꎬ深圳ꎬ518101通信作者:张浩ꎬE-mail:dr.zhanghao@126.com再次出现大量银白色鳞屑ꎬ并出现双侧腋下㊁会阴部境界清楚的红斑ꎮ患者无高血压㊁糖尿病㊁心脏病等病史ꎬ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ꎮ查体:一般情况好ꎬ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ꎮ皮肤科情况:头皮大量银白色鳞屑ꎬ可见束状发ꎮ双侧腋下㊁会阴部境界清楚的红斑ꎬ未见明显鳞屑(图1a㊁b㊁c)ꎮ腋下㊁腹股沟皮损真菌镜检阴性ꎬ取腹股沟红斑处皮损行组织病理学检查ꎬ光镜下见表皮灶性角化不全ꎬ颗粒层消失ꎬ棘层增生㊁肥厚ꎬ细胞间水肿ꎬ海绵形成ꎬ真皮乳头层血管扩张ꎬ301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㊀2019年2月第35卷第2期。

麻风药物严重反应1例

麻风药物严重反应1例

麻风药物严重反应1例廖佐鹏;王芳;张星;张林;龙继全;徐克请;梁国凡;钱百生【期刊名称】《皮肤病与性病》【年(卷),期】2016(038)003【总页数】2页(P230-231)【作者】廖佐鹏;王芳;张星;张林;龙继全;徐克请;梁国凡;钱百生【作者单位】重庆市云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慢科,重庆云阳 404500;重庆市云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慢科,重庆云阳 404500;重庆市云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慢科,重庆云阳 404500;重庆市云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慢科,重庆云阳404500;重庆市云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慢科,重庆云阳 404500;重庆市云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慢科,重庆云阳 404500;重庆市云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慢科,重庆云阳 404500;重庆市云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慢科,重庆云阳 404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8.25患者男,71岁。

云阳县江口镇后溪村人。

患者18年前,因右足第二趾甲外伤后,经抗感染治疗无效,久治不愈,并逐渐加重,15年前坏死脱落,同时自感双肘下和双膝下部位温痛触觉减退。

随着病情的迁延和发展,累及其他足趾,逐渐致使右足第三、左足第四、第五趾坏死脱落。

其他足趾破溃伴脓性分泌物渗出,右足底中部加重,形成深部溃疡(直径约3cm,深1cm圆形溃疡),形如“象蹄脚”。

左手大小鱼际肌萎缩明显,向掌侧弯曲,中指远端指节缺如,活动受限,劳动力基本丧失。

双侧眉毛外三分之一部稀疏脱落。

查体:一般情况正常,右侧桡神经粗大并有压痛。

实验室检查:大小便常规、血常规、肝肾功检查正常,麻风细菌学涂片阳性,BI 0.8。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麻风细菌学涂片阳性确诊为结核样型麻风[1]。

按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麻风病联合化疗方案(MDT)给予治疗[2],MDT方案治疗4天后,患者出现乏力、纳差、少尿、皮肤黄染等症状。

嘱其停药并转入云阳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

入院时肝功:总胆红素80.2μmol/L,直接胆红素28.2μmol/L,间接胆红素52.0μmol/L,总蛋白87.0g/L,白蛋白50.0g/L,球蛋白37.0g/L,谷丙转氨酶11U/L,谷草转氨酶134U/L,谷酰转氨酶3U/L。

麻风病有哪些症状?

麻风病有哪些症状?

麻风病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麻风病症状,尤其是麻风病的早期症状,麻风病有什么表现?得了麻风病会怎样?以及麻风病有哪些并发病症,麻风病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麻风病常见症状:典型症状:红斑样皮疹、发烧、斑疹、淋巴结肿大、畏寒、脓疱、色素性皮损、面部皮肤有结节状增生*一、症状临床表现:一、分型在临床工作中较为通用的分类法为5级分类法,免疫力较强的结核样型麻风(tuberculoid leprosy,TT)为一端,将免疫力较弱的瘤型麻风(lepromatous leprosy,LL)为另一端,在两端之间为免疫力不稳定的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borderline tuberculoid leprosy,BT)、中间界线类麻风(mid-borderline leprosy,BB)和界线类偏瘤型麻风(borderline lepromatous leprosy,BL)。

这是根据机体免疫力由强到弱、麻风杆菌数量和类型演变来分型,又称为免疫光谱分类法。

总的趋势是:麻风杆菌数量LLBLBBBTTT,而细胞免疫反应强度TTBTBBBLLL。

麻风早期为未定类麻风(interminate leprosy,IL),可演变成免疫光谱中的任何一个类型,也可自愈。

细胞免疫力增强时BL可向结核样型端转化(BL→BB→BT),反之BT可向瘤型端转化(BT→BB→BL)。

为了便于联合化疗的开展,根据皮肤涂片查菌结果可将上述分类法简化为多菌型(multibacillary,MB)麻风和少菌型(paucibacillary,PB)麻风两大类,并据此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

二、临床表现本病主要累及皮肤黏膜和周围神经。

1.未定类麻风为麻风病的早期表现,临床症状轻微,常被忽视。

典型皮损为单个或数个浅色斑或淡红色斑,表面光滑无浸润,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境界清楚或不清楚。

局部轻至中度感觉障碍,神经症状较轻,可有浅神经粗大但极少发生运动障碍和畸型。

8例麻风病反应的处理体会

8例麻风病反应的处理体会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2018 年第 5 卷第 41 期2018 Vol.5 No.41878例麻风病反应的处理体会韦瑞南(南丹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皮肤病性病科专科门诊,广西 河池 547200)【摘要】目的 对麻风反应的处理进行总结与分析。

方法 回顾性地收集并分析了近10年来我中心皮肤病性病科专科门诊麻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出现Ⅰ型麻风反应的患者3例,出现Ⅱ型麻风反应的患者5例,所有患者均出现发热、皮损等症状,治疗后3例患者治愈,1例患者显示治疗有效。

结论 糖皮质激素对麻风反应的治疗效果较好,但应注意及时处理发生的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患者的心理情绪。

【关键词】麻风;麻风反应;糖皮质激素【中图分类号】R7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8.41.87.01麻风反应是由麻风杆菌的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一种急性或者亚急性的变态反应[1],表现为皮肤和神经损害加重等现象,严重危害着患者的健康。

目前原因不明,一般认为与妊娠、心理因素、过度疲劳、酗酒等多种诱因有关。

目前认为麻风反应主要分为两种类型,Ⅰ型麻风反应是Ⅳ型超敏反应[2],通常与临床表现无关,Ⅱ型则为麻风结节性红斑反应,多与全身症状有关,如发热、关节疼痛甚至是侵害全身多种组织的系统并发症,如虹膜睫状体炎、鼻衅、胸膜炎、心包炎、肝炎、急性肾小球肾炎、腱鞘炎以及心电图改变等。

本文对近10年来收治的出现麻风反应的麻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处理体会进行了总结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我中心皮肤病性病科专科门诊2008年1月~2018年1月间麻风病患者资料8例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29~48岁,平均35.9±0.9,所有患者均为新发患者,其中瘤型4例,结核样型2例,中间界线型4例。

所有患者均采用抗麻风联合化疗法,并排除未出现麻风反应的患者以及既往有肝炎、结核等感染性疾病的患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0o 303
阳性 , 眶上 ( +)右腮 部 ( +) 左耳垂 左 2 , 2 ,
96 3
C ia JL p hn e r
n D s o 0 8 V 12 N . 1 i .N v2 0 , o . 4, o 1

出现的时间、 症状和体征。两组患者在疗
程前后 均 进 行血 、 常规 , 肾 功 能测 尿 肝、
定。
表 1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例( %)
统计 学 处理 : 用 SS 0O 采 PS 1. 软件 统 计分析 , 采用 z 检验 , P<00 为有 统计 . 5
学意义。
病属于湿热内蕴 、 湿热感毒或外感毒邪蕴 皮肤病能够抑制过敏反应 , 迅速改善临床
表 斑 丘 症 状 , 明显 不 良反应 , 全有 效 。 无 安 疗效 比较 : 两组患 者均按要求 结肌肤 , 现为 患 部皮 肤 红 肿 、 疹 、 甚至水疱 渗 出, 伴有 皮肤瘙 痒等 不适 完 成规 定 疗 程 。抗 过 敏 颗 粒 组 有 效 率 为 疹 、 参 考 文 献 症状 , 宜清热 凉血 , 健脾燥 湿 。我院 自制 9 .%, 照组 有 效率 为 7 . %( 1 。 30 对 61 表 ) 属 由荆 芥 、 防 1 赵辨 .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 : 见 赵辨 . 临床 两组有效率 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 P<00 。 抗过敏 颗 粒 , 纯 中药 制 剂 , . 5 结果 苦参 、 生地等十几位 中药组成 , 具有清 皮肤病学 . 3版 . 第 南京 : 苏科学技 术 江 不 良反应 : 治疗组 8 6例 中有 2例 在 风 、 热疏 风 、 利湿 止痒 、 凉血 消肿 ; 湿健 脾 、 出版 社 ,0 159— 2 . 燥 20 . 9 60 服药后平均 25天 出现 轻度恶心 、 . 胃部不 金兑 炫 , 王灿 晖 , 杨进 . 疏风泄 热凉血法 适、 食欲下降 , 停药后症状 自行消失 ; 对照 解毒泻 火 的功效 。中药 现代药 理研 究表 2 明, 荆芥和 防风 具有 解热 镇痛抗 炎 、 抗过 治疗过敏性皮肤病 探析 . 辽宁 中医杂志 组 4 例中有 8 6 例患 者服药后 1 内出现 天
生地能促进 肾上腺 20 ;2 3 :8 —10 05 3( )18 9 . 困倦 、 嗜睡 、 头痛 、 眩晕 , 例服药后 3天 出 敏及调节免疫 的作 用 , 1 苦参具有抗炎和抑制变 3 谭莹 , 李庆生 . 过敏性皮肤病及 其中医药 现 口干及 胃肠 道 不 适 , 药 后 症 状 消 失 。 皮质激素的合成 ; 停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 年 1 月第2 鲞箜 塑 08 1 4
9l 7
是 而且 严 重 的肿 胀 常 常 性疾病 。淋巴水肿分原发性和获得性 两种 , 原发性 内 , 一种 天 然 的细 菌 培 养 基 , 导致皮 肤 破 裂 , 加 感 染 机 会 。反 复 的皮 肤 组 织 感 增 淋 巴水肿 按发 病年 龄又 分为 先天 性 、 发性 和 迟发 性 早 淋 形成一种恶性循 三 种类 型 , 于 1 发病者 为先 天性 , ~3 发病 者 染 、 巴管炎更加重淋 巴液 的潴 留, 小 岁 1 5岁 为早发性 ,5 以后 为 晚发性 。本 例 出生 时 即发现 身 环 。 目前对 慢性 淋 巴水 肿 的治 疗 主 要 分 为 保 守 治 疗 3岁 体 右侧较 对侧 肿 大 , 累 区域 分 布 于 整 个 右 侧 躯 体 , 受 和外科 手术 两 种 , 守 治 疗 适 用 于 轻 中度 病 例 , 抬 保 如 高 患肢 、 压包 扎 、 加 特殊 锻 练 、 水 浸 浴 、 波 或 电磁 温 微 为典 型 的先 天 性 淋 巴水 肿 。有 作 者 对 已报 道 的 原 发 性淋 巴水 肿病例 进行 总结 , 据淋 巴系统 发 育异 常 的 波照射等物 理方法 也可使 用药 物进行 系统治疗 。 根 , 国 性质将 其分 为无 淋 巴管性 、 巴管 发 育不 全性 和淋 巴 国外有 使用 苯并 吡 喃酮 口服治 疗 的报 道 , 内亦 有 使 淋 。上 述 方 法 均不 能 根 管增生 性三 种 情 况 。原 发 性 淋 巴管 发 育 不 全 性 淋 巴 用 桑 叶注射 液治 疗有 效 的报道 治 淋 巴水肿 。手 术疗 法一 般适 用 于较 严 重 的病 例 , 包 水肿 还可进 一步 分 为远端 型 和近端 型 , 中远端 型 最 其 淋巴管搭桥以及水肿根治性切除联合植 常见 , 水肿 多 累及 双侧 肢体 , 状较 轻 ; 端 型 的症 状 括切开引流 、 症 近 较重 , 往整 个肢 体 出现水 肿 。原 发性 淋 巴管 增 生性 皮术 等 。水 肿 根 治 性 切 除 联 合 植 皮 术 是 目前 最 为 往 本 术 淋 巴水 肿 比较 罕见 , 一般 发 生 于男 性 且 有 家 族 倾 向 , 有效 的治 疗方 法 , 例 采用 此 方 法 治 疗 , 后加 压 包 患者 的淋 巴管 系统 在 数 量 和形 态 上 均较 正 常人 增 多 扎 , 效果 良好 。 并 畸形 , 导 管可 出现 缺失 或 发 生 明 显 异 常 胸 。本 例 参 考 文 献 亦 为男性 患者 , 大 区域 几乎 累及 除足 部 以外 的 整个 肿 杨吉刚 , 春林 , 李 邹兰芳 , . 天性 淋巴水肿一例 . 等 先 医学 临床 右 侧肢体 , 家族病 史 , 合 组织 病 理 中淋 巴管增 生 、 无 结 1 研 究 20 ;2 12 . 05 2 :08 扩张、 畸形的表现 , 应符合近端型先天性淋 巴管增生 2 Twai i r A,C e g KS h n ,B t n M ,e .Die e t l da n s ,i— ut o ta 1 f rn i ig o i n a s 性 淋 巴水 肿 的分类 标准 。 由于经 济条 件 限制 , 例 患 本 v s g t n,a d c re t e t n flw r l y h d ma e t ai i o n u rn t ame to e i lmp e e .Arh r o mb c 者未 能进行 淋 巴管造 影 , 能 确定 各 级 淋 巴管 的发 育 未 Stg2 03; 38: 5 t 0 r 1 1 2— 1 61. 异 常性质 , 实属遗 憾 。 3 Ln i in t N. L mp o d ma rc g i o , a s sme t n ma a e t y h e e : e o nt n i s es n a d n g — 淋 巴水 肿 应 与 巨大 型 神 经 纤 维 瘤 、 肢 脂 肪 水 下 me t rJC mmu i t 0 5 1 2 n .B o nt Nus2 0 ;0:0—2 y 6. 肿、 下肢 深 静 脉 栓 塞 或 慢 性 静 脉 炎 引 起 的 水 肿 相 鉴 4王 培义 , 霄 . 王 慢性 淋 巴水 肿 的治 疗 研 究 . 国热 带 医 学 中 别 。 2 o : 8 7—8 9. 0 5 5:4 4 慢 性 淋 巴水 肿 是一 种难 治性 疾病 , 尤其 本例 严 重 ( 收稿 :08 1 0 ) 20 一O — 8 的淋 巴水肿 患者 , 大量 富含 蛋 白质 的液 体 积 聚于 皮损
( 收稿 :0 8 0 20 — 4—1) 4

经 验 交 流 ・
( 接 第 97页 ) 上 1
./ , 0 对 实验 室 检 查 : C 1 . WB 6 4×l9L 皮 肤 051) 临床 医生常警惕 性不 高 , 该病 o/,
约 4 6天之后 又重 复 出现 , ~ 每次 出现 时 组织液涂片( 抗酸染色) 菌阳性 , 眶上 的诊断技能 和基本 知识 缺乏 。如 例 2曾 查 左 伴有腋下淋 巴结 、 腹股 沟淋 巴结肿 大和疼 ( +)左 耳 垂 ( 4 , 4+) 左 腮 部 ( , 4+) 左 颏 在 一 所 较 大 的教 学 医 院治 疗 达 半 年 之 久 , , 都没有考 虑麻风病 ;2 麻风病症 状复杂 () 痛, 曾先后 多次在 某教学 医 院就诊 , 直 部 ( +)左 前 臂 ( 一 4 , 5+) 右 大 腿 ( , 5+) 皮 。 按“ 脉管炎” 治疗 , 状有所 改善 ,0天 前 肤组织病 理 : 皮大致 正常 , 症 2 尤其是伴 发麻 风反应 的病人 , 皮损 表 真皮 全层 见 多变 , 常难 以与一 些皮肤 病鉴 别 , 常 病情再次发作而到我 院就诊。既往 健康 , 大 量 泡 沫 细 胞 , 量 巨 噬 细 胞 及 淋 巴 细 无特异性 , 少 导致误诊 。如 例 1 诊 为“ 巴瘤 ” 例 2 误 淋 , 否认 有 麻 风 患 者 接触 史 。 胞 , 片状浸润 , 酸染 色 ( 成 抗 6+) 诊 断 : 。 mnB 2/0m H 。腋 下 、 股 沟淋 巴 防站进行联合化疗 。 i,P108 m g 腹 结花生 至核桃大 , 轻压痛 , 咽部轻度充血 , 讨论 脉管 炎” ( ) ;3 未及 时进行 细菌 涂 体 检 : 99℃ , 0次/ i, 0次 / 瘤型麻风伴发 I型麻风反应 , T3 . P8 m nR2 I 转回当地皮 误诊为“ 片检查及皮肤组织病理等检查 。 麻 风是 由麻风 杆菌 感染 引起 麻风病 的误诊 , 其是 多菌 型病人 , 尤
例 2男 ,2 , 2 岁 学生 。四肢 红斑 、 节 结 消退 。数天后无诱因下皮疹 复发 , 同时伴 淡褐色斑 , 部分融合成 片 , 界不清 , 边 压之 反复发作 1 月加重 2 , 20 0个 0天 于 05年 3 发热畏寒 , 双腋 下淋巴结肿 大。当地 医院 退色 , 疹 以胸 背 、 皮 四肢 近 端 为主 。皮疹 月 2 6日到我 院就 诊 。患者 诉去年 6 份 月 予青霉 素治疗后 好转 , 日后症 状再次复 处浅感觉迟钝 。耳大 神经 、 数 尺神经和 腓总 无明显诱 因左 下臂 伸侧 出现 红斑 、 节 。 结
发, 经治疗 病情 好转 , 月来 症状 反 复发 神经未触及 。 数
皮疹旁常有零星 、 孤立小脓疱 , 伴有 发热 、 实验室检 查 : 、 常规 及 肝 肾功 能 瘙痒和轻度压 痛 , 血 尿 皮疹 逐渐累及右臂和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