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阅读思考题2(教师版)

合集下载

整本书阅读《朝花夕拾》精读、略读、浏览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整本书阅读《朝花夕拾》精读、略读、浏览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3.在《无常》中,鲁迅提到了两种绍兴的地方戏,它们是什么?
4.“我”为什么觉得无常“鬼而人,理而情,可怖而可爱”?
1.作者描写了百草园的哪些景物?用文中的哪句话可以概括百草园的特点?
2.“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效
《从百草 果?
园到三味 3.三味书屋在作者心里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在那儿发生过哪些快乐的事情
实践任务:根据下面梳理的内容,任选一个人物, 制作人物名片。
藤野先生
辨识关键词:
东京、樱花、仙台、“胶菜”、讲义、解剖、裹脚
《 藤
内容简介:

文章回忆了“我”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了在

仙台学医时老师藤野先生对“我”的教诲,并记述了自己

受日本学生的歧视、侮辱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

主旨情感:
人物事件
“怪哉”事件 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 读书时极入神
《琐记》
关系:“我”的邻居
3.概括鲁迅对范爱农的前后态度。推究其中的缘由。
4.范爱农最后的命运是怎样的?
读书方法指导
精读 1.要做到细品,即逐字逐句地认真阅读,把书“读懂”。 2.要做到精思,即边读边思考。对书中的内容提出疑问,把书 “读深”。 3.要进行鉴赏,围绕内容、主题、手法某方面对作品进行探究。 思考书的时代价值与当代意义,把书“读透”。
倔强、耿直
“我”对他 的态度变化
惺惺相惜
在故乡相遇
回忆东京往事 , 了解了范 爱农反驳自己的缘由 , 冰 释前嫌,成为好朋友
觉醒的知识分子,对社 会现状的失望,内心的 痛苦、悲凉而呈现出的 倔强。
怀念 范爱农溺水身亡 同情与悼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2.5《无常》(自读任务单)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2.5《无常》(自读任务单)

七年级上册《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2.5 《无常》自读任务单1. 理解本章节主要内容。

2. 自主完成各章节测评。

《无常》、导读微课、思维导图、学习任务单任务一:阅读下面的资料,初步了解本章节概况本文描述了儿时在乡间迎神赛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到的“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之所以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只有在阴间,讽刺了当时自称“正人君子”的军阀统治文人。

任务二:阅读原文,结合下列问题,做好圈点批注。

【思考题】1.鲁迅先生为什么喜欢无常?2.劳动人民为什么要塑造无常这个形象呢?任务三:观看导读微课《无常的魅力》,理解探究阅读中的疑难。

【疑难解析】1.鲁迅先生为什么喜欢无常?鲁迅在《无常》这篇散文中,用非常生动的笔触活灵活现地描绘了一个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的形象。

鲁迅对这个形象,显露出难以掩饰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首先,这是中国的“下等人”即劳动人民所创造的一个鬼魂形象。

鲁迅经过考证,证明无常不见于印度的佛经,“于古无征”,耳所习闻的只有“人生无常”这类的话,大概这意思传入中国之后,人们便将它具象化了,因此“这实在是我们中国人的创作。

”但他又是中国劳动人民按照自己的愿望塑造出来的,与上层统治者塑造的鬼神根本不同。

鲁迅说:“凡是神,在中国仿佛都有些随意杀人的权柄似的”,他“职掌人民的生死大事”。

这里的“神”,显然是反动统治者的写照,因为只有他们才有权“随意杀人”。

至于那些卤簿中的鬼卒、鬼王们,尽管穿得“红红绿绿”,蓝脸上“又画些鱼鳞”,手持钢叉和虎头牌,但人们对他们并“不很敬畏,也不大留心”。

然而,在一切鬼众中,人们“所最愿意看的,却在活无常”。

只要一见他出场,大家“就都有些紧张,而且高兴起来了”。

他不但有“活泼而诙谐”的性格,单是那“浑身雪白”的装束,就使他在红红绿绿中有“鹤立鸡群”之概。

鲁迅爱劳动人民之所爱,正说明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艺术趣味是相通的。

2.3《二十四孝图》(自读任务单)-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2.3《二十四孝图》(自读任务单)-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七年级上册《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2.3 《二十四孝图》自读任务单1. 理解本章节主要内容。

2. 自主完成各章节测评。

《二十四孝图》、导读微课、思维导图、学习任务单任务一:阅读下面的资料,初步了解本章节概况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

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斥责这类封建孝道不顾人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尖锐的抨击。

任务二:阅读原文,结合下列问题,做好圈点批注。

【思考题】1.《二十四孝图》是不是歌颂孝道的作品?为什么?2.作品开头,鲁迅为什么如此憎恶复古派呢?3.在文章的后半部分,鲁迅先生怎样概括性批判“孝”的故事的?4.鲁迅先生如何剖析“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的?任务三:观看导读微课《批判封建“孝道”观念》,理解探究阅读中的疑难。

【疑难解析】1.《二十四孝图》是不是歌颂孝道的作品?为什么?《二十四孝图》是《朝花夕拾》里的一篇重要作品,表现了鲁迅对白话文的坚决捍卫和对封建孝道观念的猛烈批判。

文章写于1926年5月。

当时,思想文化域正泛起一股复古逆流,北洋军阀反动统治当通令全国恢复祀孔,强制学校普遍读经,还把《百孝图》重新翻印成《男女百孝图全传》滥肆发行。

旨在提倡复古主义的《甲寅》杂志重新出刊,公开反对白话,否定“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成果,甚至提出要“读经救国”。

“现代评论派“则与之互相呼应,摆开阵势共同向新文化运动反攻倒算。

因此鲁迅为了坚持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在“三·一八”惨案之后的艰难处境中奋笔写作了此文。

文章一方面揭露了新旧复古势力特别是“现代评论派”的丑恶面目,另一方面通过对《二十四孝图》的剖析深刻揭示出封建“孝道”的吃人本质及其虚伪性。

2.作品开头,鲁迅为什么如此憎恶复古派呢?作品一开头,作者直截了当地表明了他与反对白话、妨害白话的复古派誓不两立的态度,宜告要寻求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来诅咒他们,即使因此而应堕入地狱,也“决不改悔”。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朝花夕拾》的基本情况。这是一部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反映了作者童年时代的生活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它对于我们理解鲁迅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狗·猫·鼠》这一篇章。这个案例展示了鲁迅如何通过动物的形象讽刺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以及他如何表达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3)如何引导学生将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人文关怀。
举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对童年生活的描述充满怀念,但同时也透露出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理解这种复杂的情感表达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
为了确保学生理解透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以下措施:
-利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朝花夕拾》的基本内容、鲁迅的文学成就及其作品在当今社会的意义。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鲁迅作品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体会鲁迅的文学魅力,并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探索和思考。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和批判性思维。通过学习《朝花夕拾》,使学生能够:1.理解并感悟鲁迅作品中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和科学精神,培养正确的价值观;2.鉴赏鲁迅独特的文学艺术风格,提高文学审美能力;3.分析作品中的社会现象,锻炼批判性思维,学会关注现实问题;4.增强语文实践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以此,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举例:《狗·猫·鼠》中,鲁迅通过对比狗、猫、鼠三种动物的性格特点,讽刺了当时社会上的丑恶现象,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

《朝花夕拾》知识点总结及训练

《朝花夕拾》知识点总结及训练

《朝花夕拾》知识点总结及训练一、《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1.鲁迅的早期生活和学习经历对于他的思想和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接触到了西方文化和思想,思考了中国的现实问题,并开始对社会进行批判和反思。

二、《朝花夕拾》的内容及特点1.《朝花夕拾》是鲁迅早期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2.作品中的描写生活琐事的小品文淡化了个人感受,更加关注社会环境和人们的命运。

3.作品中的主题多涉及到人性的问题和社会的不公,对于社会盲目崇拜和封建礼教进行了批判。

4.文笔简洁明快,语言精炼,对事物抓住要害,展现了鲁迅独特的叙述风格。

三、《朝花夕拾》中的重要篇章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述了鲁迅自己的童年生活和学习经历,以及他对中国文化的忧虑和反思。

2.《故乡》:以描写家乡的自然风貌和人们的习俗为主线,通过对比国内外的生活态度,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记忆》:通过对于旧时代的回忆和慨叹,表达了对过去的追忆和对现实的不满。

4.《孔乙己》:通过对孔乙己这个落魄酒保的形象的描绘,表达了对社会贫困及人性的不满。

四、《朝花夕拾》的思想价值1.以现实主义的方式揭示社会现象,关注人类的命运和心灵的深处的苦闷。

2.对封建礼教和等级制度进行了批判,呼吁社会进步和人性的解放。

3.强调个人自由和个性的追求,倡导思想的独立和勇气。

4.通过描写和思考人物的命运,反映了社会的不公与不平等。

五、《朝花夕拾》相关的思考题1.鲁迅的散文风格以及写作特点是什么?为什么他往往选择描写人性的问题?2.《朝花夕拾》中的篇章对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吗?为什么?3.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对于社会的批判和反思有何启示?4.你认为《朝花夕拾》的思想对于我们现在的社会还有何启示?总结:《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生活琐事和对社会环境的反思,展现了鲁迅思想的转变和他对人性和社会的关切。

这本书以其卓越的思想深度和紧凑的文笔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赏。

语文名著阅读《朝花夕拾》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语文名著阅读《朝花夕拾》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语文名著阅读《朝花夕拾》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语文名著阅读《朝花夕拾》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1语文名著阅读《朝花夕拾》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一、教材背景《朝花夕拾》是一部由鲁迅先生所编的散文集,它是一部具有浓厚时代色彩和社会现实意义的名著。

本教库采用《语文》九年级下册中的《朝花夕拾》作为教学资料,旨在让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文化和历史背景,增强对语言文字的认识和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注重语文阅读和表达能力的提升,同时也会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1.了解《朝花夕拾》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深入理解鲁迅的思想和艺术追求。

2.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和创造精神。

3.塑造学生成长健康的心理和审美取向,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三、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1.教学内容1)分析鲁迅的文学思想和艺术追求,解释他在时代变革中的自觉性和文学态度。

2)阅读选取的《朝花夕拾》中部分文章,例如《故乡》、《阿Q正传》、《显示品位的东西》、《华盖集》等。

3)讲解一些经典的语言技巧,如比喻、联想、排比等,解析它们在鲁迅散文中的具体运用。

4)讨论鲁迅的文学艺术和思想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2. 课时安排1)第一节课:介绍鲁迅的生平和文学思想,对鲁迅的人生价值和历史地位进行简单概括和分析。

2)第二节课:阅读《故乡》一文,解析文本中所用的一些语言技巧和修辞方法,讨论对象的文化价值和艺术特色。

3)第三节课:阅读《阿Q正传》一文,分析文本中所用的比喻和联想等语言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学讨论和思考。

4)第四节课:阅读《华盖集》一文,学习文本中的排比和反问等语言技巧,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敏感度。

5)第五节课:阅读《显示品位的东西》一文,了解鲁迅的文学寓意和思想内涵,让学生对文化名流的价值观有更深入的认识。

6)第六节课:进行课堂小结和文学评价,回顾所有已学内容,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估和总结。

中考语文名著阅读《朝花夕拾》情境化练习(含答案).doc

中考语文名著阅读《朝花夕拾》情境化练习(含答案).doc

中考语文名著阅读《朝花夕拾》情境化练习任务一:校园文学调查任务说明: 你是学校文学社的一员,为了推广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朝花夕拾》,你和社员们利用课余时间,在各班教室发布调查表,了解大家对于《朝花夕拾》内容的了解程度。

希望通过这次调查,能够更好地向同学们推荐这本书,并开展相关的读书活动。

调查问卷:1.《朝花夕拾》的作者是:( )A. 鲁迅B. 巴金C. 老舍D. 郭沫若2.《朝花夕拾》这部作品的体裁是: ( )A. 小说B. 散文C. 诗歌D. 戏剧3.《朝花夕拾》中收录的篇目主要描写了作者的: ( )A. 童年生活B. 青年时期C. 中年时期D. 老年时期4.以下篇目中,不属于《朝花夕拾》的是: ( )A. 《狗·猫·鼠》B. 《阿长与〈山海经〉》C. 《祝福》D. 《藤野先生》5.《朝花夕拾》中,作者对猫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 )A. 从喜爱到厌恶B. 从厌恶到喜爱C. 从害怕到喜爱D. 从喜爱到害怕6.《朝花夕拾》中,为“我”买来《山海经》的人是: ( )A. 母亲B. 祖母C. 长妈妈D. 远房叔祖7.《朝花夕拾》中,“我”在日本留学期间遇到的恩师是: ( )A. 寿镜吾B. 藤野先生C. 范爱农D. 陈子英8.以下人物中,哪一位是《朝花夕拾》中作者童年时期的玩伴: ( )A. 闰土B. 衍太太C. 寿镜吾D. 范爱农9.《二十四孝图》这篇作品的主要内容是: ( )A. 赞扬古代孝子的感人事迹B. 批判封建孝道思想C. 介绍中国古代孝道文化D. 讲述作者学习孝道的故事10下列选项中,哪一项是《朝花夕拾》的写作特色? ( )A. 语言平淡朴实,缺乏情感B. 语言华丽优美,辞藻堆砌C. 语言幽默风趣,富于讽刺意味D. 语言简洁明快,描写生动11.《朝花夕拾》中,作者用哪种动物来讽刺社会上虚伪的“正人君子”? ( )A. 狗B. 猫C. 鼠D. 蛇1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百草园象征着: ( )A. 封建教育的束缚B. 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C. 知识的海洋D. 充满挑战的社会13.《五猖会》中,作者的父亲要求他背诵的书是: ( )A. 《论语》B. 《孟子》C. 《大学》D. 《鉴略》14.《无常》一文中,作者认为人们更喜欢哪一个鬼差? ( )A. 活无常B. 死有分C. 牛头D. 马面15.《范爱农》中,范爱农的结局是: ( )A. 参加革命,英勇牺牲B. 留学海外,学有所成C. 郁郁不得志,最终自杀D. 生活幸福,安享晚年16.《藤野先生》中,作者最终放弃学医的原因是: ( )A. 学习成绩不好B. 受到日本同学的歧视C. 受到藤野先生的批评D. 看到中国人被日本人杀害的场景17.以下哪一项不是《朝花夕拾》的主题? ( )A. 对童年生活的回忆B. 对爱情的歌颂C. 对封建社会的批判D. 对社会现实的反思18.《朝花夕拾》的语言风格是: ( )A. 严肃庄重B. 幽默风趣C. 华丽优美D. 简洁明快19.阅读《朝花夕拾》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 ( ) (多选)A. 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B. 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C. 提高写作水平D. 培养批判性思维20.你认为《朝花夕拾》这部作品的意义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务二:家乡文化寻踪-重新设计题目和任务说明任务说明: 最近,学校开展了“家乡文化”主题学习活动,要求同学们收集家乡的民俗活动资料。

追寻鲁迅足迹,探索成长奥秘——七年级上册《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之思想感情篇(统编版2024)

追寻鲁迅足迹,探索成长奥秘——七年级上册《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之思想感情篇(统编版2024)

追寻鲁迅足迹,探索成长奥秘——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之思想感情篇《朝花夕拾》十篇散文勾勒了从清末到辛亥革命时期的若干社会生活风貌,是一幅幅世态图和风俗画。

虽然是回忆性散文,但是有现实的斗争性和深邃的思想性。

它的思想内容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具有对封建教育、封建道德、封建顽固派的批判意识。

《二十四孝图》中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丑恶和残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五猖会》中鞭挞了封建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对儿童活泼可爱的天性的束缚、压制和摧残;《父亲的病》中有力地痛斥了那些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庸医;《琐记》中刻画了洋务学业内的“乌烟瘴气”。

2. 表现对亲友和师长的崇敬、怀念之情。

作者通过对青少年时期生活片断的回忆,记叙他所接触到的一些人物的感人事迹,塑造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长妈妈、藤野先生、范爱农等。

3 .批判封建思想、封建制度对青少年的毒害思想。

4.揭露思想文化战线上资产阶级文人的本质。

《狗·猫·鼠》开篇便揭开斗争的序幕,资产阶级文人以“正人君子”的姿态攻击鲁迅的仇猫。

5.作者以炽烈的感情和浓重的笔墨,揭示了一个时代的各个侧面。

《狗·猫·鼠》介绍旧的婚俗,要问名、纳采、磕头作揖,繁琐至极。

《范爱农》描写辛亥革命以后的一些情形,把辛亥革命换汤不换药的本质揭示了出来。

思考题:1.下列对《朝花夕拾》中的作品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前半部分写阿长的粗鄙,是为了突出后半部分阿长对“我”的无私关爱。

B.《二十四孝图》写的是鲁迅从最早得到的画图本子中,知道了“孝”是艰难的,以此告诫读者“孝”是需要真心付出的。

C.《五猖会》写鲁迅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时,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文中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与儿子的隔膜,以及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都给我们留下了思考。

D.在《狗∙猫∙鼠》一文中,鲁迅写了他“仇猫”的原因:残忍,一副媚态,吵到了自己,以为吃了“我”的隐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练习2(教师版)
一、文常知识
1.《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

2.《朝花夕拾》共收入10篇作品。

包括: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观念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写童年之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

二、阅读《二十四孝图》,回答问题。

1.“我所收得的最先的画图本子,是一位长辈的赠品”,这个“赠品”是《二十四孝图》。

2.《二十四孝图》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3.得到二十四孝图后因为“下图上说,鬼少人多,又为我一人独有”,所以很高兴;可是那上边宣扬的是封建的伦理道德,让他“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作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这使他扫兴。

4.《二十四孝图》针对“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做了分析,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处境。

5.认真读文章,分析鲁迅对二十四孝图中故事的态度和评价,完成表格。

故事名态度和评价
子路负米、黄香扇枕可以勉力效仿
陆绩怀橘也并不难,只要有阔人请我吃饭
哭竹生笋可疑,怕我的精诚未必会这样感动天地。

卧冰求鲤有性命之虞
老莱娱亲、郭巨埋儿最不解,甚而至于发生反感
6.《孝子传》中老莱子是不小心跌倒怕父母伤心而作婴儿啼,但是《二十四孝图》里却变成了故意跌在地上并装婴儿啼来逗父母亲开心;《孝子传》中郭巨埋儿的行为感动了天地,郭巨得到了上天赐予的黄金,所以没有被埋掉,而《二十四孝图》中没有这个内容。

作者这样写在于批判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旧中国儿童的可怜处境。

三、阅读《五猖会》,回答问题。

1.《五猖会》中,父亲强迫“我”背《鉴略》,让我感到痛苦,从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
严厉、迂腐,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

2.《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的伤害,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3.观看五猖会前后鲁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认真阅读文章,完成表格。

心情相关内容
盼望、期盼“我想,我为什么不生一场重病,使我的母亲也好到庙里去许下
一个‘扮犯人’的心愿呢?”
(兴奋)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

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

(沮丧)我忐忑着……我担心着……
无奈(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

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
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失去兴趣、痛苦)开船一号,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4.(1)“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①这句话出自哪篇文章?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答案:①出自《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②这篇文章揭示了什么样的主题?
答案:②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2)“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

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这段文字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文段中所写到的情节是:。

答案:《朝花夕拾》我急于观看迎神赛会,却被父亲强迫《鉴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