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综合:下雨的声音-吴敏洁老师
幼儿园感受下雨的声音课程设计 幼儿园感受教案

幼儿园感受下雨的声音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在幼儿园教育中,创设丰富有趣的课程体验对幼儿的综合素质发展非常重要。
下雨的声音是大自然中的一种声音,对于幼儿而言,下雨的声音是一种独特的感知体验,能够激发幼儿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
通过设计“感受下雨的声音”课程,可以引导幼儿主动地去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感受自然的美好,促进幼儿的情感与审美教育。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幼儿对自然环境的敏感性和观察力,增强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2. 培养幼儿倾听、感知、表达和想象能力,激发幼儿对声音的兴趣和感受;3. 启发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情感,促进幼儿的情感发展和审美情趣。
三、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1. 感受下雨的声音活动目标:通过倾听下雨的声音,唤起幼儿对雨水的情感体验,引导幼儿设身处地地去感受雨水的滋润和清新。
活动安排:(1)观察天气现象,引导幼儿观察雨天的变化;(2)播放下雨的声音,引导幼儿倾听并感受下雨的声音;(3)带领幼儿一起模拟下雨的声音和雨水的落下,感受雨水的节奏和韵律;(4)启发幼儿表达对雨水的情感和想象,引导幼儿进行自由绘画或手工制作,表达对下雨的感受。
2. 制作音乐乐器活动目标:通过制作简易的音乐乐器,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活动安排:(1)引导幼儿收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如空纸箱、废纸管等;(2)在老师的指导下,幼儿们利用这些材料制作简易的音乐乐器,如雨棒、沙铃等;(3)利用制作好的音乐乐器,进行一些简单的音乐表演,培养幼儿的音乐审美情感。
3. 雨水游戏活动目标:通过雨水相关的游戏活动,增强幼儿对雨水的理解和感受,同时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体能素质。
活动安排:(1)进行“雨水传递”游戏:在室外场地布置好几个容器,幼儿分组轮流将水从一个容器传递到另一个容器,模拟雨水的流动;(2)进行“躲雨游戏”:在室外场地模拟下雨的场景,幼儿们轮流扮演下雨和躲雨的角色,体验雨水的清凉;(3)进行“模仿雨滴”游戏:在音乐节奏的引导下,幼儿们模仿雨滴落地的声音和姿势,感受并表达对雨水的情感。
中班音乐优质课教案《雨的声音》

中班音乐优质课教案《雨的声音》一、教学目标1.通过参与音乐活动,培养幼儿对雨的声音的兴趣。
2.培养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区分高音和低音。
3.通过合作创造,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准备1.CD或播放器2.雨声的音频材料3.音乐器材(如铜钹、铃鼓等)4.幼儿喜欢的雨伞、雨靴等装饰品三、教学过程1. 情景导入教师与幼儿一起做下雨的动作,模仿雨滴的声音:滴答、滴答。
然后引导幼儿讨论雨天的感受,询问他们都听过雨滴的声音吗?2. 集体观看视频播放一段下雨的视频,让幼儿仔细观察雨滴的形状和速度,感受雨滴落地的声音。
3. 聆听雨声播放雨声的音频材料,让幼儿闭上眼睛倾听雨的声音,并让他们表达自己对雨声的感受和想象。
4. 制作雨声乐器教师向幼儿介绍制作雨声乐器的材料和方法,带领幼儿使用铜钹、铃鼓等乐器模仿雨滴的声音。
鼓励幼儿自由创作,发挥想象力创造出不同的雨声。
5. 合作演奏将幼儿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乐器进行合作演奏。
教师指挥幼儿按照自己想象中的雨的声音节奏,一起演奏出一段美妙的雨声乐曲。
6. 欣赏音乐播放一段描绘雨天的音乐给幼儿欣赏,让他们感受音乐中传达出的雨的情感。
7. 自由表达鼓励幼儿自由表达对雨的情感,可以通过绘画、舞蹈、表演等方式展示自己对雨的理解和感受。
8. 教学总结教师与幼儿一起回顾本堂音乐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幼儿进行小结,总结他们学到了什么,对雨的声音有什么新的认识。
四、教学反思本堂音乐优质课,通过多种方式向幼儿展示了雨的声音和音乐中传达出的雨的情感。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幼儿的主动参与,幼儿对雨的声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能够区分高音和低音。
通过合作创造的活动,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这样的教学过程既寓教于乐,又促进了幼儿的多元发展。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季节和幼儿的生活经验,设计更多有趣的音乐活动,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音乐表达能力。
中班音乐活动教案:雨的声音

中班音乐活动教案:雨的声音课程目标1.通过感知雨声这一自然现象,让幼儿学习到如何聆听声音,感知四季变化,养成良好的自然环境保护意识。
2.通过有趣的活动,帮助幼儿建立合作意识,增强幼儿的集体凝聚力和协调能力。
3.通过合作活动加深中班幼儿对音乐的认知和理解。
教学材料•雨声音频•手鼓和钢琴教学流程第一步:引入(10分钟)教师用自己的经历或图片,向幼儿们描述雨天的情景和雨后如何变化,以吸引幼儿们的兴趣。
然后播放雨声音频,让孩子们聆听并试着模仿雨声。
鼓励幼儿们谈论他们所听到的声音,并引导他们感受雨的声音带给人的感受和意境。
第二步:合作活动(25分钟)1.手鼓模拟雨声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只手鼓。
老师通过鼓点模拟雨声的节奏,让幼儿模仿。
要求每个小组都能够表达出模仿的雨声,然后按照指挥老师的节奏进行合唱或分组表演,营造出雨夜的气氛。
2.钢琴伴奏、表演剧集《雨中小草》在教室中布置个人空间,让每个孩子带上自己心爱的小玩具或小宝贝,作为小草角色。
启动钢琴伴奏,幼儿们在音乐中扮演小草,模仿雨水淋湿、摇曳、舞动的轮廓,展开角色表演。
如可将音乐进行小幅调整,以响应孩子们表演中的一些动作变化。
第三步:总结(5分钟)教师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表演用到的雨声特点,收集孩子们的体验感受。
再播放雨声音频,每个人都尽量模仿、感受自己的表演,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和表达。
在讨论中引导幼儿学习到如何聆听声音,感知四季变化,养成良好的自然环境保护意识。
同时强调合作活动的重要性,鼓励幼儿们参与,创造出优美的音乐和美好的表演。
教学评估•教师观察每个孩子在活动中表现的参与度和协作能力,以及表演的准确程度。
•老师收集孩子们的反馈,了解孩子们对活动的理解和反馈,以便更好地做出改进。
扩展活动•挑战孩子们模仿不同的自然声音,如鸟叫声、风声等,并加以合唱表演。
•以雨为主题,进行涂画活动,让孩子们发挥想象力,自由绘画,描绘雨天的景象。
•可以结合自然和音乐相结合,让孩子们更深入地了解音乐和自然环境,加深对音乐的感性认识。
中班综合《下雨了》(精选15篇)

中班综合《下雨了》(精选15篇)中班综合《下雨了》篇1活动目标:1.观赏故事,理解故事内容,学习句式。
2.能够依据节奏图谱,把握节奏的活动预备:1.字卡:沙沙沙、叮叮叮、咚咚咚。
2.图片:小草、小窗、小门。
3.节奏图、音乐、其他图片。
活动过程:一、导入活动。
1.看雨天的图片。
2.听雨天的声音。
二、听音乐,观赏故事。
师:这是谁?(出示小鼹鼠)听听雨天里鼹鼠发生的一些事情。
提问:1.雨天里,小鼹鼠的哪些伴侣发出声音了?(出示图片)2.它们都发出什么声音了?(出示字卡)3.它们发出声音的时候,发出了几下声音?(出示节奏图)三、熟悉节奏图谱,学习并把握(一)出示节奏图标x x x(一大两小)1.师:你们看这是什么?有几个?你会用这三个x表示小草发出的声音吗?哪个是大x发出的?小结:大x发出的长的声音。
小x发出的短的声音。
2.幼儿练习用节奏发出小窗、小门的声音。
(二)出示 x师:这个有什么不一样?小结:3个x一样大小的,下面话有一根横线,代表快的意思。
幼儿打节奏(三)出示x师:看看,这个节奏有什么不一样?谁会把这个节奏打出来?一起来试试看。
幼儿练习打节奏。
拓展:这些都是鼹鼠伴侣声音的节奏,你还知道和它们不一样的节奏吗?老师关心幼儿记录节奏。
四、学习诗意化句式并把握及运用。
(一)出示图片。
师:雨天里,鼹鼠的伴侣都发出那么多好听的有节奏的声音,再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它们在雨天了会发出声音吗?会发出怎样的声音呢?(二)学习句式。
师:在雨中,我们发现的这些东西,也都会发出好听的声音,那么我们就像鼹鼠一样来问问它,怎么问?老师示范:例小草:沙沙沙,小草,是你吗?幼儿练习。
(三)依据节奏谱,说句式。
五、联系生活。
师:我们刚才听了这么多雨天的声音,看了这么多雨天的声音,讲了这么多雨天的声音,你们是不是也和小鼹鼠一样要睡觉了呢?出示小女孩玩水图片。
提问:看看她在干吗?你在雨天里玩过吗?她的样子和我们平常有什么不一样?中班综合《下雨了》篇2目标:1、理解故事内容,了解每种动物都是依据自己的需要来建筑最平安的家。
中班音乐《雨天的声音》(2021年,萧绍幼儿园,浙教版)

中班音乐活动:雨天的声音
执教者:海宁市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康桥幼儿园周怡濛
设计意图:在《指南》中提到引导幼儿感知和发现不同季节的特点,而雨是春天频繁的天气,以雨天的声音为线索,鼓励幼儿倾听各种好听的声音,感知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等变化,并能能用身体动作和乐器敲打节拍和基本节奏。
在活动中也根据年龄特点增加了创编节奏的环节,提供幼儿多元化的感知不同的节奏,体验下雨天时发出的声音是千变万化。
活动目标:
1、能有兴趣地观察下雨的情景,体验听雨乐趣。
2、尝试拍出不同的节奏型,训练节奏感,培养对音乐的兴趣。
活动重点:尝试拍出不同的节奏型。
活动难点:体验听雨的乐趣,知道声音是千变万化的。
活动准备:PPT课件节奏图谱小草、小花、小门图片。
幼儿园感受下雨的声音教案

幼儿园感受下雨的声音教案教案主题:幼儿园感受下雨的声音教学目标:1.培养孩子对自然界的关注和兴趣,感知雨水给大地带来的滋润。
2.发展孩子的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引导幼儿用心感受下雨的声音并运用语言描绘雨天的美景。
教学准备:1.播放下雨的声音视频或者播放下雨的音频。
2.教师准备多种下雨的场景的图片,例如:晴天如洒般的小雨,点点滴滴的绵绵细雨,迎面而来的大雨。
教学过程:第一步:了解下雨的声音1.教师放下雨的声音,并让孩子们闭上眼睛,聆听雨声,感受下雨的声音特点,如:“细细密密的,发出清新的声音”、“大大咕咕的声音,好像一辆车在驶过。
”2.老师问:“你们知道下雨是什么吗?”,让孩子们尝试回答,然后老师进一步解释:“下雨是天空和大地之间的交流,大地向天空发出请求,请求它降下雨水,用滋润的水滴滋润大地。
”3.在孩子们的帮助下,老师总结下雨的声音特点,比如雨声细密、滴落等。
第二步:感受下雨的声音1.有了了解下雨的声音的基础,老师带领孩子们坐在窗边,聆听外面下雨的声音,感受雨水打在玻璃上,滴落到地面上的声音。
2.点播下雨的视频或音频,让孩子们闭上眼睛,感受下雨的动静声,尝试描绘下雨时的场景。
3.教师引导孩子们描绘下雨时的情景,如:“雨点落在地上,发出噼啪声”、“雨水滴在叶子上,发出沙沙声”等等。
第三步:喜欢下雨天1. 通过前两步的学习,让孩子们感知下雨天的美景,理解下雨对大自然的重要性。
2. 老师展示多种下雨的场景的图片,让孩子们欣赏雨天的美好风光,鼓励孩子们喜欢雨天。
3. 让孩子们分享自己雨天时的欢乐经历。
第四步:巩固与展示1. 课堂性质的活动通常难以深入教育孩子们。
要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下雨的魅力和美丽,可以和家长合作,邀请家长与孩子一同在下雨天外面感受雨水的声音和美景。
2. 给孩子们准备白纸,让孩子们通过手工方式思考并表达自己在下雨时的感受,在孩子们的作品展示中,可以增加班级活动的趣味性。
教学反思:利用这种方式来让孩子们学习下雨的声音,以及通过手工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使孩子们对下雨有更深刻的感知和理解。
2024年幼儿园中班音乐优质课教案《雨的声音》含反思

2024年幼儿园中班音乐优质课教案《雨的声音》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音乐教材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世界》中的第二章《雨的声音》。
具体内容包括:认识雨的声音,学习用打击乐器模仿雨滴的声音,学唱歌曲《小水滴》,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对大自然声音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辨别雨的声音,了解雨滴的基本节奏。
2. 培养幼儿用打击乐器模仿雨滴声音的能力,提高幼儿的音乐表现力。
3. 学会歌曲《小水滴》,激发幼儿对音乐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用打击乐器模仿雨滴声音的准确性。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小水滴》,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雨声录音、打击乐器、歌词卡片、黑板。
学生准备:每人一套打击乐器(小鼓、沙锤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播放雨声录音,让幼儿闭上眼睛,聆听雨的声音。
引导幼儿讨论雨的声音特点,如滴滴答答、轻柔等。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用打击乐器演示如何模仿雨滴声音,讲解打击乐器的使用方法。
然后让幼儿分组,每组选择一种打击乐器,练习模仿雨滴声音。
3.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带领幼儿用打击乐器进行雨滴声音的合奏练习,指导幼儿注意节奏和力度的控制。
4. 歌曲学唱(10分钟)教师教唱歌曲《小水滴》,引导幼儿跟唱,注意歌词的发音和节奏感。
5. 歌曲表演(5分钟)分组让幼儿用打击乐器伴奏,演唱歌曲《小水滴》。
每组表演结束后,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
教师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幼儿在课后继续练习。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雨的声音特点(滴滴答答、轻柔等)2. 黑板右侧:歌曲《小水滴》歌词七、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回家后,跟家长一起用打击乐器演奏《小水滴》。
2. 作业题目:用打击乐器模仿雨滴声音,创作一段雨滴节奏。
3.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对雨的声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2024年幼儿园中班音乐优质课精彩教案《雨的声音》含反思

2024年幼儿园中班音乐优质课精彩教案《雨的声音》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音乐教材第三单元《大自然的声音》,具体内容包括《雨的声音》章节。
详细内容主要围绕雨的声音展开,通过欣赏雨的声音、模仿雨的节奏、创编雨的旋律等活动,让幼儿感受和体验大自然中雨的声音,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感知能力。
二、教学目标1. 感知和认识雨的声音,培养幼儿对大自然声音的敏感度。
2. 学会模仿雨的节奏,提高幼儿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幼儿合作意识,增进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雨的节奏模仿和创编。
2. 教学重点:感受雨的声音,学会用音乐表达雨的节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音响设备、雨声录音、节奏乐器(如小鼓、沙锤等)。
2. 学具:画纸、彩笔、音乐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播放雨声录音,引导幼儿闭上眼睛,聆听雨的声音,让他们谈谈对雨声的感受。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用节奏乐器演示雨的节奏,让幼儿模仿并尝试用身体动作表现雨的声音。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每组用节奏乐器或身体动作表现雨的节奏,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4. 创编雨的旋律(5分钟)教师引导幼儿用音乐卡片和画纸,创编属于自己的雨的旋律,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5. 展示与分享(5分钟)六、板书设计1. 雨的声音感受雨声模仿雨的节奏创编雨的旋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自己喜欢的雨的声音,并用节奏乐器或身体动作表现雨的节奏。
2. 答案:根据幼儿的创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形式,让幼儿充分感受和体验了雨的声音,提高了他们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节奏模仿的指导还需加强。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户外活动,让他们在雨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妙,进一步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同时,鼓励家长参与幼儿的音乐创作,增进亲子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班综合:下雨的声音-吴敏洁老师
中班综合:下雨的声音设计意图:
幼儿心理发展水平决定了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往往是粗浅的、表面的。
“下雨”的生成活动作为来源于幼儿自身生活。
感知能力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每个人情感的生成,智慧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基本的感知能力的基础上的。
让每个孩子都拥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从自然中发现美、表达美、创造美。
活动目标:
1、能有兴趣的观察下雨的情景,知道夏天会下雷雨。
2、充分体验听雨、看雨、玩雨的乐趣。
活动准备:ppt、图谱。
活动过程:
一、导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1、让幼儿观察大屏幕:“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欣赏故事:下雨天小鼹鼠发生了什么事?
3、提问:下雨天,小鼹鼠哪些朋友发出了声音?(小门、小窗、小草)
还记得它们发出了什么声音吗?(“沙沙沙”“咚咚咚”“叮叮叮”)
他们发了几下声音?(3下)
仔细听这三声音,哪一【中班安全教案/zhongban/anquan/】下声音最长?(第三声最长)
二、展示图谱
(1)出示“x”“x”“X”
师:用这三个“x”来表示小草发出的声音,那大“X”表示第几下声音?
(2)“X”“x”“x”
师:如果交换位置又会发出怎样的声音呢?
(3)“xxx”“xxx”这次又有什么不一样?多一条横线代表什么意思?让幼儿尝试用手打节拍。
这些都是小鼹鼠朋友声音打出的节奏,你还知道和他们不一样的节奏吗?
三、观察大屏幕,提问:
(1)你看到了什么?这些东西在下雨天会发出声音吗?(出示不同的节奏图谱,幼儿根据图谱的节奏来回答)
四、故事延伸
(1)小鼹鼠就这样听着下雨的声音“呼呼……”的睡着了。
师:你们看了那么多雨天的声音、听了那么多雨天的声音、想了那么多雨天的声音,你们是不是像小鼹鼠一样想睡觉呢?
(2)出示图片让幼儿观察
小女孩在干嘛?她的样子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雨衣、雨鞋、雨帽)
五、活动结束。
课后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下雨的声音》选材贴近幼儿生活。
本次活动是建立在幼儿平时已有的经验上的。
幼儿喜欢在下雨天在雨地里玩,听下雨的声音。
在本次活动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形象代替语言,极大地刺激了幼儿的感官,有利于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深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充分体现了幼儿的学习主动性。
在活动中,并且利用观察法、讨论法让幼儿在活动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做到生生互动、师幼互动。
我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能让孩子都拥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从生活中发现美、表达美、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