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管历史简介

合集下载

电子行业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

电子行业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

电子行业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一、概述在电子行业发展的历史中,电子管计算机是第一代计算机的代表。

这是一种使用电子管作为主要电子元件的计算机系统,它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中期迅速发展,为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电子管的特点电子管是一种真空电子器件,由阴极、网格和阳极组成,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控制电子流的流动来实现放大和开关操作。

与现代计算机中使用的晶体管相比,电子管体积较大、功耗高、寿命短。

然而,在当时的技术水平下,电子管是实现计算机操作的最佳选择。

三、电子管计算机的发展1. 原型机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诞生于1946年,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团队开发完成,被命名为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

ENIAC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占据了大量的空间,并且需要大量的电源和冷却系统。

2. 商用机随着电子管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商用机型逐渐问世。

1951年,史普里尔公司推出了第一台商用的电子管计算机UNIVAC I(Universal Automatic Computer)。

UNIVAC I的性能超过了ENIAC,它可以执行更复杂的计算任务,并成为商业领域的重要工具。

3. 机房由于电子管计算机体积巨大、散热量高,需要特殊的运行环境。

为了保证电子管计算机的正常运行,各大企业和机构建立了专门的机房来供电、冷却和维护这些庞大的计算机系统。

四、电子管计算机的应用1. 科学研究电子管计算机的出现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科学家们可以利用电子管计算机进行复杂的数值计算,模拟和分析各种科学问题。

尤其是在天文学、物理学和化学等领域,电子管计算机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强大的计算能力。

2. 军事应用电子管计算机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军方可以利用电子管计算机解密密码、计算弹道轨迹、模拟战争等。

这些计算任务对计算机性能和计算速度都有非常高的要求,而电子管计算机的问世满足了这些需求。

电子元件的发展历史

电子元件的发展历史

电子元件的发展历史第一阶段:早期电子元件(18世纪-19世纪)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随着电学的诞生,早期电子元件开始出现。

最早的电子元件是电子管,它是由一个或多个电子真空管构成的。

电子管的发明推动了无线电通信和电子技术的发展。

此后,电阻器、电和电感器等简单的元件也被开发出来,用于控制和调节电流和电压。

第二阶段:晶体管时代(20世纪40年代-50年代)20世纪40年代,晶体管的发明改变了电子元件的面貌。

与电子管相比,晶体管更小、更节能,且寿命更长。

它还比电子管更容易制造和操作。

这些特性使晶体管成为计算机和通信系统等领域的关键元件。

这一时期的电子元件技术成为信息时代的基石。

第三阶段:集成电路的出现(20世纪60年代-70年代)20世纪60年代,集成电路的出现引领了电子元件的又一次飞跃。

集成电路是一种将许多晶体管、电和电阻器等元件集成在一小块半导体芯片上的技术。

它使得电子元件的集成度提高,功耗降低,速度提高,体积更小。

集成电路的问世加速了电子产品的革命,推动了计算机、通信、娱乐等领域的发展。

第四阶段:微纳电子元件(21世纪至今)21世纪以来,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微纳电子元件开始崭露头角。

微纳电子元件以纳米技术为基础,能够在纳米尺度上实现更高的性能和更小的尺寸。

纳米级材料、纳米电路和纳米加工技术的应用使得电子元件的功能更加多样化和高效化。

微纳电子元件的出现为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结论电子元件的发展历史见证了科技的进步和人类智慧的结晶。

从早期的电子管到现代的微纳电子元件,每一次技术的突破都推动了电子产品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我们可以期待未来电子元件技术的更大突破和应用。

电子管的发展历史

电子管的发展历史

电子管的发展历史电子管简介:电子管,是一种最早期的电信号放大器件。

被封闭在玻璃容器(一般为玻璃管)中的阴极电子发射部分、控制栅极、加速栅极、阳极(屏极)引线被焊在管基上。

利用电场对真空中的控制栅极注入电子调制信号,并在阳极获得对信号放大或反馈振荡后的不同参数信号数据。

早期应用于电视机、收音机扩音机等电子产品中,近年来逐渐被半导体材料制作的放大器和集成电路取代,但目前在一些高保真的音响器材中,仍然使用低噪声、稳定系数高的电子管作为音频功率放大器件(香港人称使用电子管功率放大器为“胆机”)。

电子管发展历史:1883年,发明大王托马斯·爱迪生正在为寻找电灯泡最佳灯丝材料,曾做过一个小小的实验。

他在真空电灯泡内部碳丝附近安装了一小截铜丝,希望铜丝能阻止碳丝蒸发。

但是他失败了,他无意中发现,没有连接在电路里的铜丝,却因接收到碳丝发射的热电子产生了微弱的电流。

当时爱迪生正潜心研究城市电力系统,没重视这个现象。

但他为这一发现申请了专利,并命名为“爱迪生效应”。

1904年,世界上第一只电子二极管在英国物理学家弗莱明的手下诞生了,这使爱迪生效应具有了实用价值。

弗莱明也为此获得了这项发明的专利权。

1907年,美国发明家德福雷斯特(De Forest Lee),在二极管的灯丝和板极之间巧妙地加了一个栅板,从而发明了第一只真空三极管。

1947年,美国物理学家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顿三人合作发明了晶体管——一种三个支点的半导体固体元件。

1904年,世界上第一只电子管在英国物理学家弗莱明的手下诞生了。

弗莱明为此获得了这项发明的专利权。

人类第一只电子管的诞生,标志着世界从此进入了电子时代。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用1.8万只电子管,占地170m*2,重30t,耗电150kW。

说起电子管的发明,我们首先得从“爱迪生效应”谈起。

爱迪生这位举世闻名的大发明家,在研究白炽灯的寿命时,在灯泡的碳丝附近焊上一小块金属片。

结果,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金属片虽然没有与灯丝接触,但如果在它们之间加上电压,灯丝就会产生一股电流,趋向附近的金属片。

cpu发展历史过程

cpu发展历史过程

cpu发展历史过程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是计算机中的核心部件,负责执行计算机程序的指令,控制和协调计算机的各种操作。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CPU也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进和发展。

本文将从早期的计算机CPU开始,逐步介绍CPU的发展历史过程。

一、早期计算机的CPU早期的计算机CPU采用的是电子管技术,这种技术具有高功耗、体积庞大、易损坏等缺点。

该阶段的计算机CPU运算速度较慢,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和军事应用。

代表性的早期计算机有ENIAC、EDVAC 等。

二、晶体管时代的CPU20世纪50年代末,晶体管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CPU得以进一步改进。

晶体管比电子管体积小、寿命长、功耗低,使得计算机性能得到显著提升。

该时期的计算机CPU采用了冯·诺依曼结构,即将指令和数据存储在同一内存中。

代表性的计算机有IBM System/360等。

三、集成电路时代的CPU20世纪60年代,集成电路技术的出现使得计算机CPU集成度大幅提高,体积缩小,功耗进一步降低。

这一时期的计算机CPU开始出现微处理器,即将多个功能模块集成在一颗芯片上,实现更高的性能和更小的体积。

代表性的计算机有Intel 4004、Intel 8008等。

四、个人计算机时代的CPU20世纪70年代末,个人计算机的出现使得计算机CPU得到大规模普及。

此时的计算机CPU采用了更加先进的微处理器架构,性能大幅提升。

代表性的计算机有IBM PC、Apple Macintosh等。

五、多核处理器时代的CPU21世纪初,多核处理器技术的出现使得计算机CPU能够同时处理多个任务。

这种技术通过在一颗芯片上集成多个处理核心,实现更高的并行计算能力。

代表性的计算机有Intel Core系列、AMD Ryzen系列等。

六、现代计算机时代的CPU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CPU在性能、功耗和集成度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现代计算机CPU采用了更加先进的制程工艺和架构设计,如14纳米、10纳米工艺、超标量架构、超线程技术等。

电子管的前世今生

电子管的前世今生

电子管的前世今生电子管是一种在密闭真空玻璃容器中,金属氧化物受热产生自由电子,利用电场对电子的控制作用,微弱信号能被放大的电子器件。

在高端音响器材中,电子管常作为音频放大器件。

电子管放大电路具有丰富的偶次谐波,给人温暖、柔顺、通透、音乐味浓的特点,深受音乐发烧友喜爱,中国香港地区的发烧友常常称电子管为“胆管”。

电子管的发明和发展历程电子管的发展是一段曲折而富有乐趣的历程。

爱迪生(T.Edison)是19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家之一,他发现的“爱迪生效应”使人类步入了电子时代。

1883年,爱迪生在寻找电灯泡灯丝最佳材料时发现,放置在真空容器中,加热的金属丝会产生微弱的电流,后来,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爱迪生效应”。

“爱迪生效应”示意图1904年,英国电气工程师弗莱明(J.Fleming)在“爱迪生效应”的基础上,在真空灯泡里安置碳丝和铜板,作为阴极和屏极,实现电子单向流动,从而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只电子管,这就是具有检波和整流功能的真空二极管。

真空二极管1906年,美国工程师德·福雷斯特(D.Forest), 在真空二极管内放置栅栏式的金属网,用于控制阴极与屏极之间的电流;栅极微弱的电流变化会引起屏极较大电流变化,而且变化波形与栅极电流完全一致,这是真空三极管的放大作用(见下图)。

真空三极管的发明为电子技术的发展翻开新的篇章,是电子工业真正的发展起点。

真空三极管1912—1920年,美国西电公司(Western Electric,简称WE)研制出具有实用性的球形电子三极管,发烧友称之为“洋葱头”电子管。

1924年,美国RCA公司(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研制出效率较高的三极真空电子管,这种古典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得到广泛应用。

1940年,相继研发出高效率、大功率电子管,这种电子管的屏极电压高,一般在1000V以上,体积比较庞大,目前常用的高功率电子管有211、212、805、811、813、833、845等。

怀旧科技:电子管的诞生三极管的发明彻底颠覆了无线电通讯

怀旧科技:电子管的诞生三极管的发明彻底颠覆了无线电通讯

怀旧科技:电子管的诞生三极管的发明彻底颠覆了无线电通讯电子技术的发展是以电子元件的发展为重要前提的,电子元件的每一次变革,都引起了电子技术的重大突破。

无线电通讯是最早的电子技术之一。

马可尼于1901年取得了横渡大西洋的远距离无线电通讯试验的成功,使人们看到了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广阔前景,但是由于当时缺乏相应的电子元件,通讯技术仍不能得到广泛的应用。

电子管人们在研究电磁波的产生、传递和接收过程中,曾考虑到如何使不连续的电磁波变成连续的电磁波,但要使它们能够在电子技术中得以应用,关键也在于要研制出新的电子元件。

1.电子管的诞生1883年,爱迪生(1847年~1931年)在研究用高熔点金属做灯丝的实验中发现,当灯丝达到白热程度后,给金属板极加正电压,金属板与灯丝虽没有接触,却有电流通过;若给金属板加负电压,则无电流。

这就是有名的“爱迪生效应”。

爱迪生效应的发现,预示着一种新的电子元件即将问世。

爱迪生发明的电灯爱迪生虽然发现了爱迪生效应,但他并未意识到这一效应的意义,而且对它的产生的原因也不很清楚。

1897年J.J.汤姆孙发现电子以后,揭示出所谓“爱迪生效应”是一种热电子发射现象,是由于灯丝向正极发射电子,因而爱迪生效应也称为热电子发射效应。

英国发明家弗莱明(1849年一1945年)从1889年开始,用直流电与交流电多次重复过这个实验。

后来他与马可尼合作,帮助马可尼设计了1901年横跨大西洋的无线电报试验中所用的发射器。

1904年弗莱明又回到有关爱迪生效应的研究工作,想利用这个效应制造一种高性能的电磁波检波器,以代替一直使用的性能较差的检波器。

他在一个真空管中放进两块金属板,一个是正极板,一个是负极板。

当加热负极时,就有电子流人正极;当正极加上无线电信号时,通过的电流也随之发生起伏。

这就是二极管的发明。

二极管是一种性能很好的新型检波装置,同时又为三极管这个划时代的发明创造了条件。

为了对产生的电子流加以控制,人们开始努力寻求控制二极管中电子流的方法。

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

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

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电子技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20世纪发展最为迅速,应用最为广泛,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篇1第一代电子产品以电子管为核心(1904年),其特点是:体积大、耗电、寿命短(灯丝寿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重30吨,用18000个电子管,功耗25千瓦。

上世纪40年代末诞生了第一支半导体三极管。

特点:小巧、轻便、省电、寿命长。

上世纪50年代末期第一块集成电路问世。

特点:在一小块硅片上集成了许多晶体管,更省电,便于电子产品的小型化。

随后集成电路从小规模集成电路发展到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从而使电子产品向着高效能地低消耗、高精度、高稳定、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由于,电子计算机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恰好能够充分说明电子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性,所以下面就从电子计算机发展的四个时代来说明电子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1946年在美国研制成功,取名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

这台计算机使用了18800个电子管,占地170平方米,重达30吨,耗电140千瓦,价格40多万美元,是一个昂贵耗电的"庞然大物"。

由于它采用了电子线路来执行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和存储信息,从而就大大提高了运算速度。

ENIAC每秒可进行5000次加法和减法运算,把计算一条弹道的时间短为30秒。

它最初被专门用于弹道运算,后来经过多次改进而成为能进行各种科学计算的通用电子计算机。

从1946年2月交付使用,到1955年10月最后切断电源,ENIAC服役长达9年。

尽管ENIAC还有许多弱点,但是在人类计算工具发展史上,它仍然是一座不朽的里程碑。

它的成功,开辟了提高运算速度的极其广阔的可能性。

它的问世,表明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

从此,电子计算机在解放人类智力的道路上,突飞猛进的发展。

电子设备的发展历史

电子设备的发展历史

电子设备的发展历史1. 介绍电子设备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子设备产业实现了飞速发展。

本文将概述电子设备的发展历程,探究其中的关键里程碑。

2. 早期电子设备19世纪末,人们开始探索电子学的基本原理,并取得了一系列关键发现。

最早的电子设备主要包括电子管和晶体管。

电子管是一种真空管装置,可以放大和控制电信号。

然而,电子管存在尺寸大、功耗高的问题。

3. 集成电路的出现20世纪60年代,集成电路的发明对电子设备行业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集成电路将多个晶体管和其他元件集成到一个芯片上,减小了电子设备的尺寸并提高了功能。

此后,电子设备逐渐变得更轻便、智能化。

4. 个人电脑的崛起20世纪80年代,个人电脑开始成为大众消费品。

IBM推出的第一台个人电脑(IBM PC),开创了个人电脑的新时代。

个人电脑的出现使得电子设备逐渐走向普及,人们可以在家中完成各种工作和娱乐活动。

5. 移动电话和智能手机的兴起20世纪90年代,移动电话的普及开始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移动电话解决了人们随时随地沟通的需求,且随着技术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小巧和便携。

随后,智能手机的兴起使得电子设备具备了更多功能,如上网、拍照、播放音乐等。

6. 电子设备的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子设备领域仍有诸多发展前景。

例如,虚拟现实技术、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都有望改变电子设备的使用方式和功能。

人们可以期待在未来看到更加智能化、便捷化的电子设备。

7. 总结电子设备的发展历史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从早期的电子管和晶体管到集成电路的出现,再到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

未来,随着科技进步的推动,电子设备将继续创新和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乐趣。

---以上为电子设备的发展历史的概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洲常见胆管品牌DIY胆机多年,免不得收集国内外各类胆管。

不知不觉,已集得国外多个品牌的胆管两百有余。

其中部份是胆友戏称的“垃圾管”,难登大雅之堂,只作收藏,也许他们永无“点灯”之日;另部份则是自己几台胆机各型号的备用管。

兴致来时,沏上一壶香茗,取出不同品牌的胆管轮番上阵,品尝茶香胆味,别有一番情趣。

相信不少胆友也会和笔者一样,力所能及地收集一些国外品牌的NOS(New Old Stock,意为未用过的早期库存管)或二手胆管。

为此,可能遇到过因不熟悉各品牌而在讨价还价时底气不足的窘况,或发生买错品牌、物非所值,甚至上当受骗之事。

笔者在有了教训之后,着意收集一些与国外胆管品牌有关的资料,探究其历史轨迹和趣闻轶事,也常与行家聊胆请教,却颇有斩获,乐也融融,方便快捷的国际互联网也助了笔者一臂之力。

现将集得的西欧常见胆管品牌资料整理出来,以飨胆友。

一、前述1904年,英国人弗莱明发明的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电子二极管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无线电时代。

在半导体器件未得到广泛应用之前的半个多世纪中,胆管在无线电广播通讯、音频放大、仪器仪表和其他工业自动化控制方面扮演着“独一无二”的角色,为人类的文明进步立下了“赫赫战功”。

许多人可能不知,1946年美国人发明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就是由18000多个胆管构成的。

今天,用着摆在桌面上的电脑,不禁浮想联翩。

恰巧今年是胆管诞辰一百周年的日子,理应庆贺一番才是。

西欧是胆管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生产胆管最集中的地方。

据不完全统计,鼎盛时期的西欧胆管品牌过百,每年生产的各类胆管遍及世界各地,多不胜数。

随着半导体器件的广泛应用,西欧的胆管生产厂早在二十多年前已陆续停产。

众多的著名胆管品牌也因此或改弦易辙,或随之消失。

幸好如今还能在NOS管上一见其昔日的风采。

胆管逐渐淡出绝大部分应用领域后,一般的人只能在音频这块“绿洲”中还能见到胆管的“靓影”。

就音频用管而言,人们公认西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凡“年代”均指上世纪,下同)生产的胆管品质超群,无与伦比,一些发烧友更非“西胆”不听。

也许有人会问,随着科技的进步,越近期的产品其质量应越好才是。

其实不然,胆管的生产工艺在那时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改进的余地很有限。

加上当时正值胆管火红的年代,各品牌之间竞争激烈。

在某些领域如国防、仪器仪表也需要高质量的胆管。

从七十年代起,胆管需求欧洲常见胆管品牌DIY胆机多年,免不得收集国内外各类胆管。

不知不觉,已集得国外多个品牌的胆管两百有余。

其中部份是胆友戏称的“垃圾管”,难登大雅之堂,只作收藏,也许他们永无“点灯”之日;另部份则是自己几台胆机各型号的备用管。

兴致来时,沏上一壶香茗,取出不同品牌的胆管轮番上阵,品尝茶香胆味,别有一番情趣。

相信不少胆友也会和笔者一样,力所能及地收集一些国外品牌的NOS(New Old Stock,意为未用过的早期库存管)或二手胆管。

为此,可能遇到过因不熟悉各品牌而在讨价还价时底气不足的窘况,或发生买错品牌、物非所值,甚至上当受骗之事。

笔者在有了教训之后,着意收集一些与国外胆管品牌有关的资料,探究其历史轨迹和趣闻轶事,也常与行家聊胆请教,却颇有斩获,乐也融融,方便快捷的国际互联网也助了笔者一臂之力。

现将集得的西欧常见胆管品牌资料整理出来,以飨胆友。

一、前述1904年,英国人弗莱明发明的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电子二极管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无线电时代。

在半导体器件未得到广泛应用之前的半个多世纪中,胆管在无线电广播通讯、音频放大、仪器仪表和其他工业自动化控制方面扮演着“独一无二”的角色,为人类的文明进步立下了“赫赫战功”。

许多人可能不知,1946年美国人发明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就是由18000多个胆管构成的。

今天,用着摆在桌面上的电脑,不禁浮想联翩。

恰巧今年是胆管诞辰一百周年的日子,理应庆贺一番才是。

西欧是胆管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生产胆管最集中的地方。

据不完全统计,鼎盛时期的西欧胆管品牌过百,每年生产的各类胆管遍及世界各地,多不胜数。

随着半导体器件的广泛应用,西欧的胆管生产厂早在二十多年前已陆续停产。

众多的著名胆管品牌也因此或改弦易辙,或随之消失。

幸好如今还能在NOS 管上一见其昔日的风采。

胆管逐渐淡出绝大部分应用领域后,一般的人只能在音频这块“绿洲”中还能见到胆管的“靓影”。

就音频用管而言,人们公认西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凡“年代”均指上世纪,下同)生产的胆管品质超群,无与伦比,一些发烧友更非“西胆”不听。

也许有人会问,随着科技的进步,越近期的产品其质量应越好才是。

其实不然,胆管的生产工艺在那时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改进的余地很有限。

加上当时正值胆管火红的年代,各品牌之间竞争激烈。

在某些领域如国防、仪器仪表也需要高质量的胆管。

从七十年代起,胆管需求已逐渐衰落,生产成本能省则省,品质控制也大不如以前。

在西欧各胆管生产厂相继关闭后,一些品牌虽还在发行胆管,但产品已非原厂产,而是来自“五湖四海”,难循其踪,质量更是无法保证。

这种情况连一些著名品牌也未能幸免。

因此,玩胆者在搜罗胆管时,把目光投向早期的产品不无道理。

可惜因停产多年,这些NOS管存货日减而价格年复一年不断上涨。

某些牌子响、年份早的音频用管已属“古董”,不少拥有者只作收藏而不舍得上机。

其“天价”也并非一般胆友所能承受。

这也提示胆友,买NOS管时除了留意品牌外,还需看年份和产地。

胆管年份迟或产地不正宗,尽管是著名品牌,其价格也低一大截。

幸好西欧大部分产品的包装和管身均会标出产地如“Made in West Germany”、“British Made”等字样供辨认。

有些同品牌同型号的胆管,虽属早期产品,其内部结构(如屏极、除气环、支撑材料数量等)和外观却不尽相同,价格也有差异。

此外,著名品牌常有赝品,各位胆友需留意。

差异。

此外,著名品牌常有赝品,各位胆友需留意。

二、胆管品牌1. Philips(Miniwatt)即使一般的人,也知道Philips (飞利浦) 这个响当当的品牌。

其照明灯具、小家电、音响电视和电脑配件等在我国几乎无处不在。

但是许多人不知,玩胆者却关注Philips的另一个古老产品——胆管。

Philips成立于1891年,早期以生产灯泡为主。

其后二三十年间,一跃成为欧洲最大的灯泡生产厂家之一。

1918年,Philips开始在其灯泡厂中兼产胆管。

1920年,Philips预见胆管的市场潜力巨大,便另立公司,专门设厂生产。

1924年,Philips注册了“Miniwatt”(低耗电之意,见图1)商标并一直延用了半个多世纪,直至停产为止。

1934年,由Philips主推的西欧胆管命名标准出笼,以期统一杂乱无章、各自为政的胆管型号。

人们熟悉的ECC83、EL34等均采用该标准命名。

这一标准虽未能被百分之百实行,但其基本方法被大多数品牌所采纳并一直使用。

从二十年代中起到八十年代止,Philips开展一系列的商业运作,在胆界中大施拳脚且连连得胜。

其收购或投资了几十家胆管公司或生产厂,足迹遍及德国、英国、法国、美国、日本、巴西、菲律宾和南斯拉夫等近二十个国家,成为名副其实的胆管生产王国。

手中除了自创的“Philips(Miniwatt)”品牌外,旗下还拥有Mullard、Valvo、Amperex、Dario、Adzam、Rogers和Philips ECG等多个品牌。

Philips于五十年代初开发的EL34、EL84五极管至今仍有口皆碑;一些常见的音频用管如ECC81~ECC83、CCA、E88CC和SQ系列也有很高的声誉。

其在美国RCA胆管12AX7基础上改进、1953年前后由Mullard力推的ECC83,堪称当时最优秀的同型号管。

通常Philips 旗下各家公司和工厂生产的管子都会在其侧面或底部加上两行ID码(即识别编码)用于表示该管的产地、生产年份和型号。

该编码一般刻蚀在玻璃表面,呈棕黑色,不易擦去。

因Philips(Miniwatt)、Valvo、Mullard 品牌的胆管出现得最多,人们常称之为PVM码。

其实一些Amperex和日本Matsushita品牌的胆管也有此编码。

图2是一E80F的编码“VCB-2G5”。

Philips以“Philips”、“Miniwatt”或“Philips Miniwatt” 三种标记推出市场的胆管大多产自其荷兰本土(Mad e in Holland),也有部分由其旗下的国外工厂贴牌生产。

这在其包装和管身的文字上可看出来,见图3。

Philips(Miniwatt)胆管的名气似乎没有Mullard和Amperex(见后述)的大,但其素质是毋容置疑的。

在市面上,还常可见到Philips ECG品牌的胆管,见图4。

其来历大致如此:1959年,美国的GTE(Gene ral Telephone and Electronics)公司收购了Sylvania(美国一著名胆管品牌)公司。

七十年代,GTE按业务范围将Sylvania拆分为几个分公司,其中负责生产胆管的公司为ECG(Electronic Components Gr oup)。

这样,该公司当时生产的胆管便打上“Sylvania ECG”的品牌。

大约在1980年,Philips在关闭其欧洲的生产厂后,为续占美国市场,从GTE购买了Sylvania的ECG公司连同其生产厂。

胆管品牌Sylvania ECG也摇身变成了Philips ECG。

该厂直至1987年左右才停产。

此后一段时间,相传Philips 用完自产的库存管后,从其他生产厂买入胆管,继续以Philips ECG的品牌在销售。

许多人均认为PhilipsECG的胆管“不怎么样”。

笔者的经历也印证了这一点:四年前以每只三十多元的价格买了10只1983年产的白盒绿字Philips ECG JAN 6922。

成交时曾沾沾自喜,以为捡到了便宜。

回家测试才发现,管内的两组三极管参数差异很大且麦克风效应较严重。

用在SRP P电路上,有几只管的中点电压竟偏离理论值达7V以上!2.MullardMullard译音为“麦拉迪”、“猫”(粤港地区),人们根据其胆管上的标记称之为“大盾”。

其实,常见的Mul lard胆管标记有两种,早期的如图5所示,这是真正的“大盾”或称为“老盾”;七十年代后,标记改为图6,被戏称为“笑口枣”。

当年,Mullard是英国屈指一数的胆管生产厂家。

Mullard由英国人Captain S.R. Mullard创建于1920年。

早年与其合伙公司主要为英国海军部、英国皇家空军和其他行业生产接收和发射胆管,以SR Mullard的品牌销售。

二十年代,随着英国广播通讯业的迅速发展,其生意日益增长。

这使Mullard在资金和技术方面遇到了一些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