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球科学概论》选修课教学的思考共6页

合集下载

地球科学概论课后感想

地球科学概论课后感想

地球科学概论课后感想不知不觉中一个学期已接近尾声,就研究本门课程方面我说不上有什么可贵的经验,只能说研究中有一些心得不大家一起共分享吧。

不同的课程,需要不同的方法。

如英语就得多看,多读,多记;数学就得多想,多练。

不同的课程,根据自己基础的不同,投入的精力也不同。

不擅长的科目自然需要花更多的心力,培养自己这些方面的思维能力;占有优势的科目可以花相对少的时间,但却要保证质量,保持甚至扩大优势。

我对于研究地球概论的方法一些看法和观点:一、我们一定要夯实基础。

我们都知道基础是非常重要的。

可是在平时的研究中,我们经常忽视基础,建设“空中楼阁”,所以我们应该思考怎样做才能夯实基础。

首先,我个人认为要仔仔细细地阅读网络课件,掌握重要的知识点。

在阅读时我们可以尝试这样做:阅读标题,明了所讲的主干知识,在心中构建最基本的框架;再阅读正文,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点;然后参照图示,让它们来帮劣我们理解课文。

其次,在必要时我们可以参考资料,帮劣我们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但是,课件是“本”,资料是“末”,我们不能“本末倒置”,一切资料都是为了课程服务的。

此外,研究地球概论一定不能离开图片资料,我们应当把它作为支架。

二、研究地球概论要积极思考,着重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我们在区域空间定位时,这两种能力不可戒缺。

比如说。

面对一个经度和纬度,我们首先该确定它在哪个大洲、哪个区域,然后我们可以展开来联想这片区域的一些特征如自然条件、气候等等。

如果时间充裕我们还可以继续发散,想想这些区域地域的比较不发散,以增强记忆。

三、研究地球概论需要做肯定量的题。

我们不是经常说“熟能生巧”嘛。

我们要通过练巩固我们学到的知识,另外,练有劣于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很快地找到入手途径。

练对题目肯定要有选择性,绝大多数时间我们要拿来攻克基础。

研究地球概论和研究其它科目一样,没有捷径。

我们要破费时间以及气力,全身心地投入。

不管怎样样,我们都需要刻苦劤力,因为耐心和恒心总会得到报酬的。

地球科学概论的学习体会

地球科学概论的学习体会

地球科学概论的学习体会(总3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大家常说,地球是目前适宜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

这个家园既为人类提供生活必需的粮食、水、能源和矿产资源,也常给人类带来诸如火山、地震、海啸等灾难。

人类作为这个星球上的居民,一直把探索地球奥秘,当成自己的梦想。

探索地球奥秘,不能仅仅停留在地球表面。

地球是由多个圈层组成的。

它的外圈,有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

它的内圈,有地幔圈、外核液体圈和固体内核圈。

在外圈和内圈之间,还存在一个过渡的软流圈。

长期以来,由于科学手段的局限,我们对地球的了解还停留在地表。

迄今为止,直接钻探深度只有地下12公里。

人类越来越意识到,认识地下物质、结构和动力学过程,不仅是人类探求自然奥秘的追求,更是人类汲取资源、保障自身安全的基本需要。

正是基于这种共识,很多发达国家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陆续启动了深部探测和超深钻探计划,希望通过“揭开”地表覆盖层,把视线延伸到地壳深部。

这些科学计划,目前已经获得了重大成果。

中国地球科学是世界地球科学的一个重要的也是非常杰出的部分,理所应当为人类认识深部地球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近些年,中国地质科学家已经在深部地球的研究中做了大量工作,包括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在内的一大批地学研究,已经在地球深部研究中开了好头。

不久前,国土资源部实施了“汶川地震科钻工程”,并且即将实施“深部探测与资源研究科技专项”。

这些,都反映了人类在认识和探索地球深部中的积极尝试和重要成果。

认识地球的目的,不只是圆科学探索之梦。

对于走在经济社会发展腾飞路上的当今中国,认识地球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前提基础,也是有效的支撑手段。

中国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是发展的瓶颈,其中资源与环境,都与我们认识地球、把握规律有关。

众所周知,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在人类经历的漫长岁月以及可以预见的未来,地球提供的各种资源,如土地、矿产等,仍是人类开发利用的主体。

地球概论心得体会教师

地球概论心得体会教师

一、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地球概论课程是地球科学领域的基础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成、演化、结构、资源以及环境等方面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地球的神奇魅力。

1.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地球科学的重要性。

例如,讲解地震、火山、海啸等自然灾害时,引用我国历史上发生的相关案例,让学生认识到地球科学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

2.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课堂内容。

通过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将抽象的地球科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科学。

组织学生参观地质博物馆、地质公园等地,让学生在实地观察中感受地球的奇妙。

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地球概论课程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以下是我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1. 强化基础理论教学,让学生掌握地球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通过讲解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基础学科,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质疑观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科学热点问题。

通过讨论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热点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三、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作为一名教师,我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1.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

例如,对喜欢户外探险的学生,可以推荐他们参加地质考察活动;对擅长绘画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绘制地球科学插图。

2. 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增强自信心。

3.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传授地球科学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品德、审美、创新等方面的培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总之,作为一名地球概论教师,我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更多具有地球科学素养的人才而努力。

新时代《地球科学概论》教材编写的思考

新时代《地球科学概论》教材编写的思考

新时代《地球科学概论》教材编写的思考新时代《地球科学概论》教材应该融合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科技进展。

地球科学作为交叉学科,涉及地质、气象、海洋、环境等多个领域,各个领域都在不断地进行研究和发展。

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吸纳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将最前沿的科技进展融入教材中,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最真实、最丰富的地球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新时代《地球科学概论》教材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球科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习其中的知识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可以加入一些案例分析、实地考察和实验操作等内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或者课题,让学生在学习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新时代《地球科学概论》教材应该结合地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科学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保护地球而存在的学科。

在教材编写中应该强调地球科学和环境保护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让他们在学习地球科学的能够立足当前,关注未来,带着对地球的热爱和责任感,为地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时代《地球科学概论》教材应该注重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技术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纸质教材已经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可以通过引入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虚拟实验等手段,丰富教材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也可以通过在线学习平台、移动学习设备等手段,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学习地球科学知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远程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新时代《地球科学概论》教材的编写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紧密结合地球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科技进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环境保护,同时也应该注重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技术的应用,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适应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我国高校“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我国高校“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大学 ( 1 9 9 8年 ) 、 华东地质学院( 1 9 9 8年 , 如 今 东 华 理 壳发 生 的构 造 运 动 、 岩浆活动等 , 引 发 人类 关 注 的地 工 大学 ) 相 继设 立 “ 地 球科 学概 论 ” 课 程。 。 由 于 震 、 山体 滑坡 、 火 山爆发 等地 质 灾 害 , 同 时地 壳 也是 人 “ 地球 科 学概 论 ” 课 程 内容 比 “ 普通 地 质 学 ” 课 程 更 为 类 开采各 类 矿 产 资 源 的主 要 场 所 。人 类 开 采 矿 产 资
何 金 先
( 中 国矿 业 大 学 资 源 与 地 球 科 学 学 院 ,江 苏 徐州 2 2 1 1 1 6)
[ 摘
要]“ 地球 科学概论” 课程是地质科 学入 门课 程 , 也是 高校 学生普 及地球科 学知识 , 进行 素质教 育的重要课程 , 课
程 内容 是 以 地球 各 圈层 的 特 征 和 相 互作 用 为 主 线 , 注重 地 球 与人 类 的 关 系 。“ 地 球 科 学概 论 ” 课 程在 我 国2 0年 发展 过
( 一) 地球 各 圈层 的特征 和相 互作 用是 主 线 地球 是一 个构 成复 杂 的星 球 , 这 就注 定 了 以地 球
生 产力 比以前大 幅度 提高 , 同时 带来 的副作 用 就 是 人 为研 究 对象 的地 球科 学是 一个 复 杂庞 大 的学科 , 内容
类 对地球 的破 坏 力 也 十分 惊 人 。各 种 矿 产 资 源 的 开 十分 繁 杂 , 要 想更 好 地 理 解 地 球 科 学 并讲 好 “ 地 球 科 采、 各种污染物的排放、 各 种 违 背 大 自然 规 律 的对 地 学 概论 ” 这 门课程 , 就需要理清“ 地球 科 学 概 论 ” 课程

地球科学概论课后感想

地球科学概论课后感想

地球科学概论课后感想从研究《地球概论》中,我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心得和经验,分享给大家。

不同的科目需要不同的研究方法。

例如,英语需要多看、多读、多记;数学需要多想、多练。

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擅长程度,投入的精力也不同。

对于不擅长的科目,需要花更多的心力,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对于擅长的科目,可以花相对少的时间,但要保持质量,保持甚至扩大优势。

关于研究地球概论的方法和观点,我有以下看法:一、夯实基础非常重要。

我们应该仔细阅读网络课件,掌握重要的知识点。

在阅读时,可以先阅读标题,明确主干知识,然后再阅读正文,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点。

同时,参考图片资料也是必要的。

资料是为了服务于课程,不能本末倒置。

二、研究地球概论需要积极思考,着重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在区域空间定位时,这两种能力非常重要。

可以通过发散思维,联想这片区域的一些特征,以增强记忆。

三、做一定量的题可以巩固所学知识。

练对题目一定要有选择性,绝大多数时间要攻克基础。

研究地球概论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全身心地投入。

在这门课程中,我研究到了对地球的更深一层的认识,包括地球的研究方法、地球的运动等方面。

同时,也对我的研究目标有了新的认识。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获得知识,还能提高自己的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力和生存能力。

同时,也能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如自主性和合作精神。

此外,研究也有助于我们认识自然和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应该认真读书,勤于思考,善于起疑。

对于不懂的问题,可以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或者和同学、老师多讨论。

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我们可以将它们结合起来理解,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多媒体技术在研究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

通过利用PPT、网络课程等形式,我们可以更加直观、易于理解、易于记忆地研究知识。

这些丰富的研究资源让我们受益匪浅,也让我们对多媒体技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研究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研究质量。

新时代《地球科学概论》教材编写的思考

新时代《地球科学概论》教材编写的思考

新时代《地球科学概论》教材编写的思考1. 引言1.1 新时代《地球科学概论》教材编写的思考地球科学是一门以揭示地球内部结构、地质过程及地球环境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综合性科学。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地球科学教育也需要不断更新教材,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新时代的《地球科学概论》教材编写,不仅需要全面地呈现地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更需要符合教育教学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教材编写的思考应当更加突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地球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应当贯彻全面发展的理念,注重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地去探索、实践。

新时代《地球科学概论》教材编写需要认真思考教材内容的设计原则和要求,合理安排教材的结构和体系,确保教材的权威性和科学性。

教材编写的方法和流程也至关重要,需要充分借鉴先进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确保教材的质量和有效性。

只有通过对新时代《地球科学概论》教材编写的深入思考和努力,才能更好地推动地球科学教育的发展,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地球科学人才做出贡献。

2. 正文2.1 教材编写的背景与意义教材编写的背景与意义是新时代《地球科学概论》教材制作的基础和动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对地球科学认识的不断深化,对于地球科学教育教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及时更新和完善。

地球科学涉及范围广泛,包括地质、气象、海洋、地理等多个领域,而教材作为教学的核心工具,必须能够全面、系统地传达地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

教材编写的意义在于推动地球科学教育的提升和发展。

通过编写系统完善、内容丰富的教材,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地球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教材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从而促进地球科学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教材编写的背景与意义在于促进地球科学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地球概论心得体会

地球概论心得体会

地球概论心得体会地球概论是我大学生活中的一门必修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对地球的形成、演化、自然资源、环境问题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下面是我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首先,通过学习地球概论,我对地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有了清晰的认识。

地球形成于约46亿年前的太阳系形成初期,经历了长期的冷却和演化过程。

了解到地球的演化过程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上的各种现象和地质变化,还让我明白了地球是一个复杂而有机的系统。

其次,地球概论还使我对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这门课程中,我学习到了地球表层的各种矿产资源,如煤矿、油田、金矿等。

同时,我也了解到了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通过学习地球概论,我意识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应该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它们,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外,地球概论还使我对环境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课堂上,我们学习了大气环境、水资源、土壤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学习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后,我对于环境保护有了更强烈的意识。

我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采取一些实际行动来保护环境,如节约用水、减少废物产生等,力争让地球变得更加美好。

最后,通过学习地球概论,我对人类活动与地球的相互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课堂上,我们学习了人类在农业、工业和城市化进程中对地球的影响,如化肥农药的使用、工业废气和污水的排放、城市垃圾的处理等。

这些人类活动对地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和破坏,我们需要找到合适的方式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只有人类与地球和谐共存,我们才能够持续地发展下去。

总而言之,地球概论是一门非常有意义和实用价值的课程。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对地球的形成、演化、自然资源、环境问题以及人类活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我相信这门课程的学习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都会有很大的帮助,让我成为一个对地球和环境有责任感的公民。

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和学习地球概论,共同保护和建设我们共同的家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地球科学概论》选修课教学的思考《地球科学概论》是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一门跨专业选修课。

该课程以传播地球科学基础理论知识为主,是地球科学教学体系中的先导性课程,起着构筑专业知识结构基本框架的作用。

地球科学是涵盖地质学、地理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大气科学、环境科学等的集成基本科学。

近年来,人们已经认识到地球是一个具有复杂的、交互影响的、动态的、开放的、非线性系统。

因此,在教学中应偏重于整体、综合与创新的地球系统科学概念,从地球系统科学的大思路出发,强调地球系统的综合研究。

针对环境工程专业,还应注重加强大气科学、环境地质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等方面的教学内容。

同时,要结合各个基础学科门类的最新研究进展,突出地球科学基本问题,涵盖地球历史、地球系统、地质资源和环境为主题的教学体系。

虽然该课程开设时间较长,但因课程涉及面广,在不同高等院校、不同专业之间,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也有较大差异。

教学内容的构建与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演进,均因学生专业层次和老师的认识不同具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如何紧跟专业与学科发展的时代步伐,与时俱进,使课程教学既能反应该门课程应有的学科内涵,又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达到应有的培养目标,是地球科学概论教学中应时刻关注的问题。

一、课程教学思想的转变
《地球科学概论》是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接触到的最早的一门地质基本课程,是在原来《普通地质学》、《基础地质学》等课程基础上顺应地球系统科学发展而来的。

其课程内容虽然是以传统的《普通地质学》为基础,但增添了诸如行星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和资源与环境等相关内容,
是从更广阔的视野来阐明地质学问题,对非地质专业学生起到地质学科启蒙与专业知识体系搭建的作用。

该门课程可以看作是地质学的一个大“绪论”,学科定位是一门地学素质教育课程。

虽然教学对象并不是地质专业的学生,但并不意味着非地质专业的学生不需要学习地质专业方面的知识。

对于环境工程专业来说,其培养目标涉及到与地质学相关知识的许多问题,诸如减轻自然的人为灾害、水源净化、大气演变、有毒及放射性矿物处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矿区沉陷治理、以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

课程内容可以为保持生态环境、控制环境污染和可持续发展等提供地球科学知识与服务。

因此,该课程教学的重要目的是向学生传授地球科学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球观,形成人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素质,最终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和知识框架搭建打下基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家对地球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形成了各门专业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

但科学家们渐渐认识到要从整体论的观点出发,研究地球及其内部的各个子系统,即各圈层内部以及各圈层之间的运动变化的全过程、形成机制以及可能发生的变化趋势。

而过去地球科学内各分支学科只注重研究各子系统的内部,及其在特定时间内的结构与作用过程。

从整体论的观点出发来研究地球系统科学是一种更广阔、更全面的地球观。

因此,现有教学应体现现有科学进步对地球科学的观念转变。

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对地球内部各个系统的认识,还要体现在对地球系统的整体认识、科学技术的应用与地学思维的认识、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及人与地球协调发展的认识等方面。

二、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与取舍
《地球科学概论》与《普通地质学》区别不大,后者主要阐述的是地球的各种地质作用以及各种地质作用的产物,是相对较纯的地质学内容;前者则是在后者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形成的,不仅包含了《普通地质学》的内容,还拓展到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水文科学和环境科学等学科的内容。

学科间的跨度交叉与渗透,要求教学内容更要反应地球科学的进展,拓宽与人有关的地球科学内容,才能更及时有效地反映课程内涵,传递知识。

但地球科学的范围太广了,而学时是有限的。

因此,作为一门环境工程专业的跨专业选修课程,其学科定位是一门地质学的素质教育选修课程,教学的目的是向学生传授地球科学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构筑专业知识结构的基本框架,建立正确的地球观。

因此,在传授地球科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应着重传授地球圈层的相互作用、地球科学的系统性。

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地球系统的地质作用过程、不同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可以正确论证地球科学与人类生产与生活、社会需求与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并且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到地球科学在寻找、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自然环境,预报和减轻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实用价值和实际意义,以及掌握如何运用地球科学的手段与思维解决、减轻人类面临的环境、灾害和资源等重大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根据专业课程定位、结构授课对象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本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

在绪论部分,应着重介绍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展示地球科学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与环境科学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课程后续章节讲授过程中,应在保留经典知识的同时,兼顾地质学科的发展前沿与动向,不断对相应内容进行更新和
深化,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更新学生的知识体系。

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选修课程,《地球科学概论》理论教学一般安排3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讲授绪论,主要有地球科学的发展、研究内容和方法、意义及其与环境科学的联系等内容;第二部分讲地球起源与演化和物质组成,主要有宇宙中的地球、地球与其所处环境的起源与演化、如何知道地球的过去、地球的物质组成等内容;第三部分讲地球的内外圈层,主要有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内部圈层、内外圈层的相互作用、内部圈层相互作用及物质转化与机制等内容;第四部分讲地球系统科学和资源环境问题,主要有新地球观、地球系统科学、人与资源、维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等内容。

为了提高使用教材的教学效果,各章开始讲解之前,均以提要的形式对本章授课内容进行兴趣引入,并将章节重难点提前告知。

各章结束后,针对章节内容部署有思考题和联系题。

为了引导和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各章后还提供了可以进一步阅读的书目,为学生进一步拓展、扩充知识范围与深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供了基础。

结合课间课余时间与学生展开讨论和互动性教学,使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更能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在有限的学时中,面对地球科学大量的知识内容,如果讲授内容面面俱到,学生反而会感到庞杂和难以接受,学着吃力,兴趣也会下降。

因此,教学内容设置还在涵盖课程主体内容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接合近年来学科内的进展,并将环境恶化、环境灾害、资源短缺等与环境工程专业有关的环境问题结合起来讲述,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据了解,不少学生选这门课不是因为认识到学习地球科学的作用与意
义,而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学分与选课任务。

还有一些学生认为,该门课程并非自己所学专业的主体课程,存在学与不学一个样、少学与多学一个样的懈怠心理,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学习目的不清、兴趣不高、甚至逃课等现象。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将“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贯穿于教学课堂之中,让学生们尽量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本门课程的重要作用,努力调动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引导式、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把授课内容做成形象、直观的教学课件,让学生更易于理解知识点,有助于其对授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达到更好的授课效果。

课件制作要突出生动、明晰、条理性强的特点,并多插入形象的图版以丰富内容,呈现出高质量的教学课件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利用多媒体的同时,要注意与传统板书结合,通过适当板书、适当提问、问题引导,在课堂上达到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讲课避免照本宣科,更应结合实际,对重点、难点要做到深入浅出。

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起点,鼓励学生积极发问、主动参与,以延伸性思维为主要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现象,用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见解或观点。

然后,老师再进行逐一解答,并给出正确的分析研究结果,教给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巩固与理解。

这种教学方式与“填鸭式”的学习相比,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增加。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常自认为是福薄的人,任何不好的事情发生都合情合理,有这样平常心态,将会战胜很多困难。

2、君子之交淡如水,要有好脾气和仁义广结好缘,多结识良友,那是积蓄无形资产。

很多成功就是来源于无形资产。

3、一棵大树经过一场雨之后倒了下来,原来是根基短浅。

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打好基础,才能坚固不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