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第四章免疫调节知识梳理
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四章免疫调节知识汇总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

选择性必修一第四章 免疫调节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类型与功能 1.免疫系统的组成2.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其在骨髓中分化,并发育成熟,成为B 淋巴细胞;迁移到胸腺中分化,发育并成熟,成为T 淋巴细胞。
免疫系统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 种类: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作用:免疫细胞生成、成熟、集中分布的场所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T 淋巴细胞B 淋巴细胞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3.免疫的类型类型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形成生来就有后天接触病原体后获得特点无特异性有特异性组成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非特异性免疫: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特异性免疫类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前者主要依靠抗体来发挥免疫作用的免疫过程,后者主要依靠T细胞来发挥免疫作用的免疫过程。
4.抗原和抗体①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如病毒、细菌等病原体表面的抗原决定簇、癌细胞等。
②抗体:机体受抗原刺激后由浆细胞产生的,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化学本质:蛋白质。
分布:主要在血清中,也分布在组织液和细胞外分泌液中5.体液免疫过程:抗原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辅助性T细胞抗原呈递细胞产生浆细胞增殖分化二次免疫抗体B细胞直接刺激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1)参与细胞:抗原呈递细胞、T 细胞、B 细胞、记忆B 细胞、浆细胞(无识别能力)。
(2)结果:在多数情况下,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6.细胞免疫过程(1)参与细胞:吞噬细胞、细胞毒性T 细胞、记忆T 细胞(2)结果:细胞毒性T 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释放出病原体,最终被吞噬、消灭。
特别提醒:(1)每个浆细胞只分泌一种特异性抗体。
高中生物第4章免疫调节第2节特异性免疫第1课时体液免疫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判断正误 (1)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分枝杆菌。( × ) (2)内环境中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可被巨噬细胞吞噬消化 。 ( √) (3)机体能够通过非特异性免疫产生记忆细胞。( × ) (4)辅助性T细胞可接受抗原呈递细胞传递的抗原。( √ ) (5)在特异性免疫中,只有B细胞产生记忆细胞。( × ) (6)所有的抗原呈递细胞只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 ) (7)免疫细胞靠细胞表面的受体来辨别病原体。( √ )
(3)根据上述研究提出体液免疫过程的假说并绘制流程图。 提示:如图所示
抗原呈递 细胞吞噬、 加工和呈 递抗原
→
辅助性T 细胞识别 被呈递的 抗原
→
辅助性T 细胞协助 受病原体 刺激的B 细胞
→
B细胞转化 为浆细胞
→
浆细胞产 生抗体
2.阅读课本P72的相关内容,请完成体液免疫的具体过程。
任务二、二次免疫及其特点内产生的抗体水 平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3)反应强度不同 二次免疫反应与初次免疫反应相比,具有反应更快、更强烈、抗体 产生的数量更多的特点。有些抗原诱发产生的记忆细胞能对这种抗原记 忆终生(如天花、麻疹、伤寒等患者痊愈后可终生对相应抗原具有抵抗 力)。
特别提醒: (1)二次免疫发生的过程中,初次免疫反应依然发生。 (2)二次免疫发生过程中,浆细胞的来源有两个:一是由B细胞增殖 分化而来,二是由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
(2)20世纪70年代乌纳努埃等证明巨噬细胞在抗体形成中具有重要作 用。1983年,哈斯基乌斯等证实T细胞表面存在识别抗原呈递细胞呈递 的抗原—MHC的受体分子。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分析:体液免疫过程还 与什么细胞有关?这些细胞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新教材高中生物第4章免疫调节主题归纳(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4章免疫调节主题一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辨析【典题示范】人体感染白喉杆菌后,将启动一系列免疫反应,其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A.鼻腔黏膜分泌杀菌物质抑制白喉杆菌繁殖B.巨噬细胞通过溶酶体将吞入的白喉杆菌消化C.口腔中的链球菌产生过氧化氢杀死白喉杆菌D.体液中的免疫球蛋白与白喉杆菌毒素反应,中和其毒性【解析】选D。
人体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鼻腔黏膜分泌杀菌物质及口腔中的链球菌产生过氧化氢都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巨噬细胞通过溶酶体将吞入的白喉杆菌消化是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也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免疫球蛋白(抗体)与白喉杆菌毒素反应,是体液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答题关键】明确人体的三道防线的组成及功能特性(1)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及其附属腺体的分泌物,如汗液、泪液、消化液等成分均属于第一道防线。
(2)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溶菌酶,其中体液主要指细胞外液。
(3)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的特异性免疫。
【类题精练】1.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遇到病原体时,身体非特异性免疫启动的时间较特异性免疫早B.将体内流感病毒清除时,需要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共同参与C.特异性的抗原分子和细胞因子可向B细胞传递信息引起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D.过敏反应的实质是机体产生的抗体攻击了自身的正常细胞【解析】选D。
遇到病原体时,第一、二道防线先发挥作用,第三道防线后发挥作用,所以身体非特异性免疫启动的时间较特异性免疫早,A正确;病毒侵入人体时,人体先通过体液免疫防止病毒的扩散,然后再通过细胞免疫使病毒的宿主细胞裂解、死亡,最后由体液免疫消灭病毒,因此人体消除体内流感病毒时,需要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共同参与,B正确;特异性的抗原分子和细胞因子可向B细胞传递信息引起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C正确;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自身免疫反应是机体产生的抗体攻击了自身的正常细胞,D错误。
第4章免疫调节-高二生物知识点汇总(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4章免疫调节第1节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1.免疫系统主要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2.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脾、淋巴结和扁桃体等,其中,骨髓和胸腺是免疫细胞产生并发育成熟的地方;脾、淋巴结和扁桃体是免疫细胞集中分布的场所。
3.免疫细胞是执行免疫功能的细胞,他们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包括各种类型的白细胞,如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又分为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成熟)和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T淋巴细胞又分为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
4.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统称为抗原呈递细胞。
抗原呈递细胞的作用是摄取、加工处理抗原,暴露并呈递抗原。
5.免疫活性物质是指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并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主要包括抗体、细胞因子和溶菌酶。
6.能引发免疫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机体产生的专门应对抗原的蛋白质,称为抗体。
抗体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7.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共同构成了人体的免疫系统,这是免疫调节的结构和物质基础。
8.人体有三道防线来抵御病原体的攻击: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共同实现的。
9.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使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叫做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叫作特异性免疫。
10.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第2节特异性免疫1.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2.B细胞激活后可以产生抗体,由于抗体主要存在于体液中,这种主要靠抗体“作战”的方式称为体液免疫。
3.体液免疫中,B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
第一个信号是病原体直接接触B细胞,第二个信号是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与B细胞结合。
第4章 免疫调节-【必背知识】高二生物章节知识清单(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填空版)

新人教版生物学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知识梳理第四章 免疫调节第一节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一、免疫系统的组成1. 免疫器官:(1)扁桃体 :通常指咽腭部的扁桃体,左右各一,形状像扁桃。
其内部有很多免疫细胞,具有防御功能。
(2)淋巴结 :呈圆形或豆状,是淋巴细胞集中的地方;沿淋巴管遍布全身,主要集中在颈部、腋窝部和腹股沟部等处,能阻止和消灭侵入体内的微生物。
(3) 脾 :呈椭圆形,在胃的左侧,内含大量的淋巴细胞;也参与制造新的血细胞与清除衰老的血细胞等。
(4)骨髓 :位于骨髓腔或骨松质内,是各种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的场所,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
(5) 胸腺 :位于胸骨的后面,呈扁平的椭圆形,分左、右两叶。
胸腺随年龄而增长,在青春期时达到高峰,以后逐渐退化。
胸腺是T 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2. 免疫细胞(1)概念:执行 免疫 功能的细胞。
(2)来源:来自__骨髓的造血干细胞__。
(3)种类:各种 白细胞 。
如: 巨噬 细胞、淋巴细胞、 树突状 细胞等。
淋巴细胞:包括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
T 细胞又可以分为辅助性T 细胞和细胞毒性T 细胞等。
树突状细胞:分布于 皮肤 、消化道、呼吸道等很多 上皮 组织及淋巴器官内,成熟时具有分支;具有强大的 吞噬 、呈递抗原功能。
巨噬细胞:几乎分布于机体的各种组织中,具有 吞噬 消化、抗原 处理和呈递 功能。
2. 免疫活性物质(1)概念: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2)来源: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
(3)种类:抗体: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蛋白质 (一种抗体只能与一种抗原结合)。
能随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到达全身各处。
细胞因子:淋巴细胞分泌。
(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溶菌酶:(多种细胞如唾液腺细胞、泪腺细胞都能合成)。
免疫系统免疫器官—— 等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免疫细胞 等 (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 (迁移到胸腺成熟) (在骨髓中成熟) 免疫活性物质—— 等(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二、免疫系统的功能1.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三道防线(1)非特异性免疫:先天遗传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疫作用。
(沪科2020版)生物 选择性必修1第4章 免疫调节 知识点

第4章免疫调节免疫系统: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免疫系统功能:协助机体识别和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脏和淋巴结等组成;免疫细胞发生、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功能)①胸腺:主要是T淋巴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此外,胸腺还能产生胸腺激素,增强和调节T淋巴细胞的功能。
②脾脏(胃的左侧):主要是B淋巴细胞“定居”,增强和进行免疫应答的场所。
③骨髓(多能干细胞):各种免疫细胞的“发源地”,以及B淋巴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④淋巴结:在人体内约有500-600个,主要是是T淋巴细胞“定居”、增殖和进行免疫应答的场所。
(扁桃体:特别分化的淋巴结;阑尾“退役的”免疫器官)免疫应答:免疫系统将入侵的病原体以及机体内病变、衰老和死亡的细胞识别为“异己”的物质,其识别和清除“异己”物质以维持内环境稳定的过程。
(1)免疫细胞(俗称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功能单位,主要包括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由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
因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因此,这些细胞统称为抗原呈递细胞(APC)。
正常情况下。
人体血液中免疫细胞能通过淋巴与血液循环遍及全身,发挥免疫应答作用。
抗原:免疫学上,将那些能引起 B 、T 淋巴细胞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称为抗原。
(3)免疫活性物质: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并发挥免疫作用的化学物质,主要包括细胞因子(免疫细胞(分为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分泌淋巴因子))分泌)、抗体、溶菌酶等免疫活性物质功能:向免疫细胞传递信息、促进免疫细胞增殖分化、能结合抗原具有酶解“异己”等功能。
免疫系统中的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三者密不可分,是人体发挥免疫功能的结构与物质基础。
以人体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免疫器官淋巴结为例,其内部的各种免疫细胞和免疫活物质不但能清除淋巴携带至此的病原体,还能通过淋巴循环与血液循环“巡查”全身各处,并将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等运送到全身。
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免疫调节》最全知识点

第1节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问题探讨
能使人生病的细菌、病毒等几乎无处不 在,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处在病原体 的包围之中。但是,通常情况下,我们 却并未感到不适。
一、免疫的概念
机体识别“自己”和”异己”成分,破坏和 排斥进入人体的病菌或病毒,监视并清除人体 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 以维持 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2)⑦与④功能上的区别是_⑦__可__以__分__泌__抗__体__而__④__不__能_ (3)过程③表示__T_细__胞__分__泌__淋__巴__因__子__刺__激__B_细_,胞的增殖分化
过程⑤表示_病__菌__(_抗__原__)直_。接刺激④
活学活用
下图代表人体体液免疫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抗原
直接
分化 记忆细胞
吞噬细胞 (处理)
(T呈细递胞)(B识细别胞)增殖分化
快速 浆细胞
与抗原 结合
抗体
感应阶段
反应阶段
效应阶段
细胞免疫
☆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
同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
抗原
分化 记忆细胞
增
吞噬细胞 (处理)
(T识细别胞)殖分化
快速 效应T细胞
感应阶段
反应阶段
抗原释放
与靶细胞 结合
裂解 凋亡
细胞免疫
思考:参与免疫的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 物质有哪些?各起什么作用?
吞噬 细胞
T细胞
B细 胞
记忆 细胞
浆细 胞
淋巴 因子
抗体
功 能
吞噬 处理
呈递 抗原
呈递抗
原、产 增殖 生淋巴 分化
因子
保持 对抗 原记 忆
产生 抗体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1册 第4章 免疫调节 第2节 特异性免疫 (2)

免疫细胞的来源与功能
细胞名称 吞噬细胞 B细胞 细胞毒性 T细胞 辅助性 T细胞 浆细胞 记忆细胞
来源 造血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B细胞或记忆B细胞 B细胞、T细胞或记忆细胞
主要功能 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消化 识别抗原,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识别抗原,增殖分化成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 忆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发挥免疫效应 识别抗原,分泌细胞因子
1.病毒营什么生活?当病毒已经突破前两道防线侵入机体时,机体要启动哪一种免 疫来消灭病毒? 答案 病毒营寄生生活;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2.写出当病毒侵入机体时,机体免疫的大体过程。 答案 当病毒侵入机体时,机体会先启动体液免疫消灭细胞外液中的病毒,一旦病 毒进入细胞,机体会启动细胞免疫裂解靶细胞,病毒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可被抗 体结合或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灭。
判断正误,正确的画“ √” ,错误的画“ ✕” 。 1.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 ✕ ) 抗体不可以进入细胞消灭胞内病原体。 2.内环境中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可被巨噬细胞吞噬消化。 ( √ ) 3.机体能够通过非特异性免疫产生记忆细胞。 ( ✕ ) 机体通过特异性免疫产生记忆细胞。 4.辅助性T细胞可接受抗原呈递细胞传递的抗原。 ( √ ) 5.在特异性免疫中,只有细胞毒性T细胞产生记忆细胞。 ( ✕ ) 在特异性免疫中,细胞毒性T细胞、B细胞和记忆细胞都能产生记忆细胞。 6.所有的抗原呈递细胞只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 ✕ ) 有的抗原呈递细胞如树突状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中均发挥作用,B细 胞只在特异性免疫中起作用。 7.T细胞不仅在细胞免疫中起作用,在体液免疫中也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 √ ) 8.免疫细胞靠细胞表面的受体来辨别病原体。 (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
第四章免疫调节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
免疫器官主要包括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骨髓和胸腺是免疫细胞产生并发育成熟的地方。
脾、淋巴结、扁桃体是免疫细胞集中分布的场所。
(1)扁桃体:内含免疫细胞,具有防御功能。
(2)胸腺:随年龄增长,在青春期达到顶峰,以后逐渐退化。
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3)淋巴结:淋巴细胞集中的地方,主要集中在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阻止和消灭侵入体内的微生物。
(4)脾:内含大量的淋巴细胞,参与制造新的血细胞与清除衰老的血细胞等。
(5)骨髓:各种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的场所,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
2、免疫细胞
免疫细胞是执行免疫功能的细胞,它们来自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包括各种类型的白细胞,如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
(1)淋巴细胞:
(2)树突状细胞:分布于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很多上皮组织及淋巴器官内,有强大的吞噬、呈递抗原的功能。
(3)巨噬细胞:几乎分布于机体的各种组织中,具有吞噬消化、抗原处理和呈递功能。
3、抗原:能够引起人体发生免疫反应的物质。
如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等物质,大多数抗原是蛋白质。
抗原呈递细胞:能够摄取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呈递给其他细胞,如B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
4、免疫活性物质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并发挥免疫反应的物质。
(1)抗体: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其本质为蛋白质。
(2)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
1、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以及黏膜分泌的物质。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等和吞噬细胞。
前两道防线都是生来就有的,非特异性的。
第三道防线: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因而具有特异性,叫做特异性免疫。
2、免疫系统的功能
(1)免疫防御:针对外来抗原起作用。
(2)免疫自稳:清除衰老、损伤的细胞,维持内环境稳态。
(3)免疫监视:识别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
二、特异性免疫
(一)体液免疫
结果:在多数情况下,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
体液免疫之后,病原体被消灭,但保留了部分抗体和记忆细胞。
(二)细胞免疫
1、一些侵入细胞的病原体如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等,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此时需要启动细胞免疫将病原体杀死。
T细胞
靶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
细胞因子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接触、裂解靶细胞,释放抗原。
2、记忆细胞可以在体内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如果没有机会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就会逐渐死亡。
如果再次遇到相同的抗原,就会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进行免疫反应。
(三)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协调配合
1、辅助性T细胞: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离不开辅助性T细胞的辅助。
2、抗体只能消灭细胞外液的抗原,而细胞内的抗原需要细胞免疫先裂解靶细胞,释放抗原物质。
3、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之间存在互相调节。
三、免疫失调
1、过敏反应
(1)概念:已发生免疫的机体,再次受到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2)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
(3)原理:
过敏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吸附在皮肤、消化道、呼吸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表面;
相同的过敏原再次侵入,与上述抗体结合;使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
最终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出现过敏症状。
(4)特点:过敏反应有快慢之分;一般不会破坏细胞;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2、自身免疫病
(1)概念: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
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等。
(2)实例:风湿性心脏病是链球菌的抗体不仅会攻击链球菌,也会对心脏瓣膜发起攻击,原因是链球菌的表面抗原与心脏瓣膜表面的一种物质结构相似。
(3)特点:自身免疫病发病率高,治疗方法一般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3、免疫缺陷病
(1)概念: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
(2)分类:先天性免疫缺陷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与淋巴细胞发育有关的基因突变或缺陷引起的。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艾滋病。
(3)艾滋病:HIV(RNA病毒)攻击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使免疫功能下降,最终死于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
其传播途径有性接触、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等。
四、免疫学的应用
1、疫苗
(1)概念:疫苗一般为灭活的或低毒的病原体。
接种疫苗后会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对特定传染病具有抵抗力。
(2)实例:HPV是一种DNA病毒,能够引起子宫颈癌。
HPV疫苗是第一个能够预防癌症的疫苗。
2、器官移植
(1)组织相容性抗原:指每个人的细胞表面都带有一组与别人不同的蛋白质,也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简称HLA,是标明细胞身份的标签物质。
(2)原理:自身的白细胞不会攻击自身的细胞,但异体的细胞携带不同的HLA,白细胞能够识别并攻击,引起器官移植失败。
(3)研究表明,只要供体受体的HLA有一半以上相同,就可以进行移植。
免疫抑制剂能够抑制免疫排斥反应,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
3、免疫诊断:检测病原体和肿瘤标志物等。
4、免疫治疗:包括免疫增强和免疫抑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