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秦汉时期的音乐

合集下载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音乐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音乐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音乐由周至秦,天下大势合而分,分而再合。

秦灭诸侯成就帝业,为天下一统,在文化上推行大一统的文化政策,其中包括统一文字、划一度量衡、车同轨、货同筹等措施。

秦始皇在征服六国后,将从六国掠夺来的乐妓及钟鼓乐队也都"统一"到秦宫廷中来。

据《说苑》卷二十的记载,阿房宫中"皆有钟磬、帷帐、妇人、优倡……锦绣文彩,满府有余,妇女倡优,数巨万人,钟鼓之乐,流漫无穷"。

秦亡之后,汉王朝在休养生息,创造安定局面的同时,也仍然需要构筑大一统的文化格局。

从这方面的实际建树看,汉代的音乐文化,整体上呈现为宏大通达的气势,虽然与先秦音乐有很多的不同,但是也并非没有传承,而是在对先秦文化的吸收中,重新塑造出新的文化气质,无论是先秦理性风格,还是楚汉浪漫气息;无论是神明天人之乐的斑斓奇异,还是世俗民众之乐的现实情趣,在当时多种社会音乐行为方式中,都有新的创造与发展,形成新的艺术风格。

第一节乐府音乐秦时,宫廷中就设有音乐机构"乐府"。

集"六国之乐"于咸阳宫。

秦亡后,汉袭秦制,"乐府"机构亦延承下来。

至汉武帝时,乐府音乐机构得到了扩大和进一步的发展,遂有汉武帝立乐府之说。

《汉书·礼乐志》记"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

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便是这一现实情况的反映。

汉代的乐府作为宫廷音乐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制乐以为宫廷活动服务。

因此,汉乐府的任务有相当一部分,是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赋制配成曲,编演歌舞于宫廷演出。

当时汉乐府广泛吸收各地音乐甚至少数民族和外域音乐,并且还设立了相应的采风制度,这也是乐府最有意义的工作。

所谓"博采风俗,协比音律"(《史记·乐书》),就是乐府的重要职能之一。

中国音乐史之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

中国音乐史之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



乐府的极盛时期是汉武帝执政期间。扩大后的乐府 机构共有近千人之多,除行政管理人员外,还有演 唱齐、蔡、巴、楚等地民歌的“讴员”;有来自全 国各地从事乐器演奏的“鼓员”、“竽员”、“琴 员”、“瑟员”等;有专管乐器修理的“柱工员”、 “绳弦工员”等。 但到了汉哀帝时,国力的衰退,经济的窘迫,使朝 廷已无力维持乐府庞大的机构,而采集的民歌中反 映出的强烈反抗情绪也使统治者坐立不安,所以绥 和二年(公元前七年)汉哀帝下诏罢免乐府,对乐 府实施大量裁员,乐府由800余人被裁减至300余人, 留下的乐工主要掌管郊庙祭祀等场合所用的雅乐, 而其余从事民间音乐的乐工则全被裁掉。 此后,乐府逐渐趋于衰微。

清商乐在晋及隋唐各代很受统治者的重视,被视为 华夏正声,统治者与文人都多有创作,唐武则天时, 朝廷不再重视古曲,清商乐在宫廷逐渐衰微,至开 元间朝廷内几乎无人能演奏清乐。 清商乐在宫廷的冷落并不代表它的盛衰,它们中的 一部分和西域音乐结合,形成了辉煌的唐代燕乐, 另一些经过艺术加工的乐舞如《白纻舞》、《巾舞》 等则长期在民间流传,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和欢 迎。


更值得称道的是李延年作曲时运用了大量的民间音 乐素材,他可能还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位利用外国 音乐素材进行创作的音乐家。

西晋崔豹《古今注》及《晋书· 乐志》都载张骞出使 西域时,曾带回胡乐《摩诃兜勒》,李延年根据此 曲创作了二十八首新的曲调,用于仪仗中使用的军 乐。这些乐曲在当时广受欢迎,其影响一直延续至 后世,数百年后的晋代还能演奏其中的《黄鹄》、 《陇头》、《出关》、《入关》等曲。 李延年对民间音乐的重视为乐府创立了良好的传统, 他对西域音乐的改编创作促进了中外音乐的交流。 作为乐府领导人,他更为乐府的振兴作出了不可磨 灭的贡献。可惜的是,李延年的妹妹去世不久,李 家全族被诛,一代杰出音乐家李延年的艺术生命从 此被扼杀。

简明中国音乐史笔记摘抄(3篇)

简明中国音乐史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中国音乐史笔记摘抄一、远古时期(约公元前8000年-公元前21世纪)1. 远古时期的音乐主要表现为祭祀仪式和劳动生产中的歌谣。

2. 《吕氏春秋·古乐》记载,黄帝时已有乐官,负责音乐创作和演奏。

3. 传说中的乐器有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4. 殷商时期,音乐成为祭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六乐”制度。

二、先秦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1. 先秦时期音乐分为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祭祀音乐。

2.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收录了大量民歌。

3.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种诗歌体裁,其中包含了许多音乐元素。

4. 儒家思想对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音乐审美标准。

5. 墨家主张“非乐”,认为音乐是奢侈的象征,不利于国家的安定。

6. 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成为诸侯争霸的工具,各诸侯国纷纷设立音乐机构。

三、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1. 秦朝统一六国后,推行“焚书坑儒”,但对音乐文化有所保留。

2. 汉朝音乐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祭祀音乐均有较大发展。

3. 汉乐府是汉朝政府设立的音乐机构,负责收集、整理民间音乐。

4. 汉代乐器有:琴、瑟、筝、笛、箫、笙等。

5. 汉代音乐理论有:五声音阶、十二律吕等。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1.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融合了中原文化、巴蜀文化、江南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

2. 南北朝音乐以民歌为主,如《子夜歌》、《读曲歌》等。

3.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音乐传入中国,对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4.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理论有所发展,如“声律学”。

5. 乐器有:琵琶、古筝、古琴、笛、箫、笙等。

五、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1. 隋唐时期,音乐进入鼎盛时期,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均有较大发展。

2. 隋唐音乐以唐乐为代表,包括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等。

秦朝的音乐艺术与表演形式

秦朝的音乐艺术与表演形式

秦朝的音乐艺术与表演形式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中国帝国统一的起点。

在秦朝期间,音乐艺术与表演形式得到了大力发展与推广,成为当时社会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音乐的流行、乐器的演奏、宫廷舞蹈以及戏剧表演等方面来介绍秦朝时期的音乐艺术与表演形式。

一、音乐的流行秦朝时期,音乐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论是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离不开音乐的陪伴。

秦朝的音乐以雅乐为主,通过宴席、祭祀等场合进行演奏。

雅乐的演奏要求庄重、恢宏,通常由乐官来演奏。

此外,也有一些民间音乐流行,如吹奏乐器、弹奏琴瑟等,这些音乐形式丰富多样,深受人们喜爱。

二、乐器的演奏秦朝时期,乐器是音乐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秦朝的乐器多种多样,包括弦乐、管乐、鼓乐等,每种乐器都有其独特的演奏方法和音色。

其中,琴是当时最受欢迎的乐器之一,秦代流传下来的琴有数十种之多,形式各异,琴音悠扬动人,被人们广泛使用。

三、宫廷舞蹈秦朝的宫廷舞蹈是音乐艺术与表演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宫廷舞蹈在秦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编舞方法和表演风格。

宫廷舞蹈的动作优美翩跹,舞蹈者身着华丽服饰,配合音乐的旋律,形成了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卷。

四、戏剧表演秦朝时期,戏剧表演成为了一种受欢迎的艺术形式。

秦代的戏剧主要表现为戏曲和舞剧两种形式。

戏曲是由演员扮演角色,通过唱、念、做、打等方式进行表演的艺术形式。

而舞剧则是通过身体语言和肢体动作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故事情节。

秦朝的戏剧表演丰富多彩,吸引了大量观众前来观看。

综上所述,秦朝的音乐艺术与表演形式在当时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成为了传承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

无论是雅乐的流行、乐器的演奏、宫廷舞蹈还是戏剧表演,都显示了秦朝人民对音乐艺术与表演形式的热爱与追求。

这一时期的音乐艺术与表演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汉时期的音乐教育

秦汉时期的音乐教育

秦汉时期的音乐教育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但是,因为建国时间太短,仅短短的二十余年,就被汉所灭,还来不及进行大规模的文化建设。

所以,一谈到秦代,就似乎没有文化可言。

其实,秦代文化中,也有一些非常闪光的亮点,比如李斯的小篆,在中国书法史,可以称为空前绝后之作。

再比如举世闻名的兵马俑,在中国雕塑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伟大作品。

在音乐上,最值得一提的是弦鼗的诞生。

先秦的弦乐器,无论是抚弹的琴、瑟、筝,还是击弦的筑,全部都是横放在案上或膝上演奏的,而后代广泛使用的抱于怀中演奏的弦乐器还没有出现。

据说秦始皇征调百姓去修筑万里长城,弄得民不聊生,苦不堪言。

闲暇的时候,民工们就把自己的苦闷悲痛和对家人的思念编成歌来唱,没有伴奏的乐器,他们就把鼗鼓(鼓的一种,就是今天的巴浪鼓。

鼓旁有绳系两耳,鼓上有柄,演奏时左右转动柄,两耳击鼓发声)调过来,在鼓面上安上弦,把鼓柄作为音板来弹奏,就成了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抱在怀中演奏的弹拨乐器——弦鼗。

后来为了区别于从西域传入的曲颈琵琶,又把弦鼗叫做“汉琵琶”。

在弦鼗的基础上,才出现了三弦、秦琴、阮、月琴一类抱于怀中演奏的弹拨乐器。

汉代就不同了,立国时间长,国力强盛,使其有时间和财力来发展乐舞。

中国历代皆有乐府一类的音乐机构,掌管歌乐舞蹈的收集、整理、制作及演出,其中,尤以汉乐府的成就及影响最大。

汉乐府的最大成就是采诗,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民间乐歌的采集整理活动,使大批优秀的民间歌谣得以保存和流传。

这些民间歌谣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喜怒和爱憎。

乐府更重要的任务是为诗赋配乐,他们仍然把眼光投向民间,到民歌中去汲取养料。

汉代乐府的规模很大,演出场面也相当可观,达到“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的地步。

乐府所奏的音乐,有鼓吹、横吹、短箫铙歌、相和歌,其中相和歌的水平最高,是两汉乐府的精华。

相和歌的最高形式是“大曲”,这是一种在乐器的伴奏下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

秦汉时期的音乐(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秦汉时期的音乐(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清商乐包含的内容
“中原旧曲”,即东晋和宋、齐所存的相和诸 曲。 在南方新兴经济发展条件下,与东晋南迁所传 入的中原文化相结合的吴歌、西曲。 1、吴歌p51 2、西曲 p51


歌舞戏p53 倾向于故事性表演。这也是这一时期歌舞音 乐的一个突出特点。

歌舞戏重要的节目p53 《大面》、《钵头》、《踏摇娘》

音乐文化交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歌舞伎乐的交流p58 具体包括:天竺乐、龟兹乐、西凉乐、疏勒 乐、安国乐、高昌乐、高丽乐、康国乐
乐器、乐曲的交流p58 西域佛教及佛教曲的传入



中原南北音乐文化的交流



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节奏性强的利于舞蹈的 乐器。 1、吹管乐器 p60 2、打击乐器p61 3、弹拨乐器p62 秦琵琶、汉琵琶、秦汉子在魏晋时因阮咸善 弹此器,被称作阮咸,即后世的阮。其由西 域传来。同时出现了由国外传入的,与汉琵 琶形制迥异的曲项琵琶、五弦琵琶。
秦、汉、魏、晋、南北朝 时期的音乐 (公元前221-公元589)
秦汉时期的音乐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乐府的含义

乐府有三种含义p47
1、中国秦汉至唐代宫廷的一个音乐机构
2、一种诗体名称 3、各种音乐体裁的音乐、文学作品
乐府的具体内容

乐府的设立时间 p46
乐府的主要任务 1、适应宫廷的需要,收集民间音乐; 2、创作和填写歌辞,改编、创作曲调; 3、编配乐器; 4、进行演唱及演奏。
百 戏

百戏的定义p52 百戏中的乐舞类别


汉代域内音乐文化的交流的主要体现 1、南北音乐文化的共存 2、楚乐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秦汉时期的音乐艺术

秦汉时期的音乐艺术

秦汉时期的音乐艺术是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发展阶段之一,也是我国文化艺术的辉煌时期。

在这个时期里,音乐艺术得到了较为明显的繁荣与发展,成为了古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音乐艺术的特点,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充满了韵律感、节奏感和动感。

在这个时期里,音乐艺术被视为神秘而又神圣的艺术形式,被广泛地用于婚丧嫁娶、宴会、宗教仪式和官方场合等。

秦汉时期的音乐以“雅、颂、歌、舞”为主要形式,以拍子清晰、声音高亢、音调独特、乐器多样等特点为标志。

二、秦汉时期的乐器秦汉时期,乐器的种类已经非常丰富,包括了弦乐器、管乐器、鼓乐器、铜乐器、木乐器、革乐器等多种类型。

其中,弦乐器是当时最为流行的一种乐器,比如说琴、瑟、筝、箫等等。

这些乐器具有独特的声音效果和表现力,在演奏时能够给人一种沉浸式的感觉。

三、秦汉时期的音乐流派在中,最有代表性的流派是“宫商角徵羽”,这个流派的音乐形式曲调旋律都很优美,被视为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代表之一。

此外,还有“越音”、“淮南子乐”等流派,每个流派都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四、秦汉时期的音乐家古代音乐家大都出身于贵族,被视为文化艺术的重要守护者。

在秦汉时期,有很多著名的音乐家,比如说羊欣、钟子期、丘处机等等。

这些人在音乐艺术的发展和推广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音乐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唱。

五、秦汉时期的音乐文化传承秦汉时期的音乐文化传承至今,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

古代音乐的传承方式很特殊,主要依靠口口相传的方式,因此它的流传过程很长,也很神秘。

在现代,由于法律法规和意识的相关限制,古代音乐艺术的发扬和传承变得困难,但人们对于它的传承和保护却是永远不变的。

六、秦汉时期的音乐思想秦汉时期的音乐思想是很特殊的,它被视为一种神圣的文化象征,被广泛地应用于宗教、政治和生活中。

古人就有“与乐同天”的观念,认为音乐与道德伦理紧密相关,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美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综上所述,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发展史上的辉煌时期,它以流畅的节奏感、独特的音律和动感的表现力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第三章--秦汉时期的音乐

第三章--秦汉时期的音乐

第三章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教学目的:了解我国秦汉时期音乐发展的基本情况,分析中古音乐时期与远古音乐时期在音乐形态上的不同,对汉乐府的建立、任务及解体应重点了解。

重点、难点:乐府、鼓吹、相和歌、百戏、相和三调教学过程:第一节概述一、历史背景汉承秦制。

汉初,由于统治阶级采取了发展封建制的政策,西汉文景之世与汉武帝时期接连出现两个科学文化发展的高峰,音乐文化的发展也相应进入了中古伎乐时期.二、音乐概况中古伎乐的发展,延续着春秋以来散乐发展的遗绪,体现着世俗性的特点。

第二节西汉的国家音乐机构——乐府一、乐府的建立:1、乐府在秦朝就已有之。

1977年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附近出土了一只秦代错金甬钟,钟柄上镌有秦篆“乐府”二字,可作为秦时乐府存在的佐证。

资料记载,秦时“乐府”隶属“少府”,专掌供皇帝享用的世俗舞乐;而“太乐”则专管宗庙祭祀乐舞。

至于秦时乐府的具体情况已不得而知。

“汉承秦制”建立“乐府”早在汉高祖刘邦时就已提出。

《史记·乐书》载:“王者功成作成作乐,治定制礼。

其功大者其也备,其治辨者其礼县”。

由于高祖时“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史记·食货志》),所以这一愿望,连后来的惠、文、景帝等也没有得以实现,直到汉武帝时方得实现。

2、西汉建立后,统治阶级比较重视封建教化的作用。

至汉武时,接受了儒生董仲舒的建议才把“乐府”建立起来。

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四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科明,民所知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这是汉武帝定郊祀之礼于乐府在指导思想上的理论基础。

在经济上,汉武帝定郊祀于乐府也决定于西汉王朝的经济发展情况和物质条件。

至武帝时,西汉经济空前繁荣,各方面都呈现出一种蓬勃向上的气象。

所以,对旧时代的历史文化和礼乐教化加以总结和贯通,已成为时代的实际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音乐由周至秦,天下大势合而分,分而再合。

秦灭诸侯成就帝业,为天下一统,在文化上推行大一统的文化政策,其中包括统一文字、划一度量衡、车同轨、货同筹等措施。

秦始皇在征服六国后,将从六国掠夺来的乐妓及钟鼓乐队也都统一到秦宫廷中来。

据《说苑》卷二十的记载,阿房宫中皆有钟磬、帷帐、妇人、优倡……锦绣文彩,满府有余,妇女倡优,数巨万人,钟鼓之乐,流漫无穷。

秦亡之后,汉王朝在休养生息,创造安定局面的同时,也仍然需要构筑大一统的文化格局。

从这方面的实际建树看,汉代的音乐文化,整体上呈现为宏大通达的气势,虽然与先秦音乐有很多的不同,但是也并非没有传承,而是在对先秦文化的吸收中,重新塑造出新的文化气质,无论是先秦理性风格,还是楚汉浪漫气息;无论是神明天人之乐的斑斓奇异,还是世俗民众之乐的现实情趣,在当时多种社会音乐行为方式中,都有新的创造与发展,形成新的艺术风格。

第一节乐府音乐秦时,宫廷中就设有音乐机构乐府。

集六国之乐于咸阳宫。

秦亡后,汉袭秦制,乐府机构亦延承下来。

至汉武帝时,乐府音乐机构得到了扩大和进一步的发展,遂有汉武帝立乐府之说。

《汉书·礼乐志》记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

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便是这一现实情况的反映。

汉代的乐府作为宫廷音乐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制乐以为宫廷活动服务。

因此,汉乐府的任务有相当一部分,是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赋制配成曲,编演歌舞于宫廷演出。

当时汉乐府广泛吸收各地音乐甚至少数民族和外域音乐,并且还设立了相应的采风制度,这也是乐府最有意义的工作。

所谓博采风俗,协比音律(《史记·乐书》),就是乐府的重要职能之一。

采歌诗以作乐,是自周代以来就有的文化传统。

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天子五年一巡狩,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礼记·王制》),就是这类观念在后世的保留和反映,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初统治阶级的自信心。

这也是汉乐府与秦乐府在其文化职能上最不相同之处。

至于西汉末年,风俗使者自采风中归来,假称天下风俗齐同,伪造地方歌谣以歌颂功德,已是不敢正视现实的欺瞒做法了。

汉武帝时乐府采集的各地各类歌诗,据《汉书·艺文志》所载,有歌诗二十八家,三百一十四篇,其中提到的地名有吴、楚、汝南、燕、代、雁门、云中、陇西、邯郸、河间、齐、郑、淮南、河东、雒阳、河南、南郡等地区。

这可以说是古代史上仅次于周代的地方音乐采集、整理活动。

汉乐府的音乐可以说是几乎囊括了当时所有的音乐表演形式。

相和歌、鼓吹乐、郊祀乐歌、歌舞百戏以及各类夷俗音乐,都在乐府音乐活动中得到了提高与发展。

在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就有对这类音乐活动的文学性描写。

汉乐府音乐的总体风格,可说是绮丽华美。

汉人扬雄以汉代的织锦霞蔚般的美丽来比喻汉赋的宏丽,而在当时,汉人也曾以同样的方式来类比音乐。

如《汉书》记女工有绮縠,音乐有郑卫,今世俗犹皆以此虞悦耳目。

这与司马相如《上林赋》中所称各类音乐歌舞所以娱耳目而乐心意者,丽靡烂漫于前,靡曼美色于后也是一致的。

第二节歌舞百戏百戏是歌舞杂乐、角抵、杂技、幻术等多种表演形式的总称。

百戏在先秦时期,就已有多种表演形式。

《史记·李斯列传》曾记秦二世时,甘泉宫中就有角抵俳优之观。

汉代是百戏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

在当时的社交活动中,百戏被用来招待群臣宴享乃至外国使节。

汉代百戏的表演,在张衡的《西京赋》中有相当生动而详尽的描写。

其中既有跳丸剑之挥霍,走索上而相逢、吞刀吐火,云雾杳冥的杂技魔术,也有总会仙倡,戏豹舞罴,白虎鼓瑟,苍龙吹篪、女娲坐而长歌,声清畅而委蛇的化装及音乐表演。

从某种意义上讲,百戏是一种世俗生活中的神人之乐,这与汉代天人感应、人副天数一类神学意识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普遍存在有关。

所以,在其题材内容上,经常可以看到历史、神话人物的形象。

在汉郊祀乐歌中,就有这类表演。

如汉郊祀乐歌《练时日》的表演中,当神灵驾车降临时,就呈现为左苍龙、右白虎、五音饰、羽旌纷的乐舞表演形式。

后来,估计这种歌舞形式在世俗音乐活动中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

汉代百戏的演出活动可以说是载歌载舞,这些在今存汉画像石上有较集中的反映。

百戏音乐的歌舞表演,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

为百戏表演伴奏的钟鼓乐队,吹奏笙、笳、排箫,弹瑟击筑,敲击编钟、编磬,并且带歌唱和俳优的表演,正所谓击鼓歌唱作俳优(《汉书·霍光传》)。

汉百戏画像石中常可见到盘鼓舞表演的场面:一位男伎挥舞长袖,在地上七个盘鼓之间边舞边唱,这与张衡《舞赋》中描写的盘鼓焕以骈罗,抗修袖以翳面,展清声而长歌是相一致的。

汉代,在长安、洛阳这类大都市中,百戏可谓风靡一时,有不少专演百戏的娱乐场所。

一些达官贵戚之家,也豢养了专门表演百戏的倡优。

甚至一般富豪吏民,也收养歌者数十人,以供享乐。

百戏在当时,是一种综合性很强、且充满生机、趣味的艺术活动方式,从现存汉画像石的表演方式来看,经常是与宴享活动一块进行的。

百戏中的歌舞、杂戏、音乐和化装表演的艺术活动,也对后世传统戏曲艺术的形成,产生了久远的影响。

第三节相和歌相和歌的名称,最早见于汉代。

作为北方民间谣曲,相和歌与先秦以相为节奏乐器的乐歌形式,有着前承的关系。

在先秦社会音乐生活中,有以相伴奏的劳动歌曲。

相本身就是由舂米、筑墙、夯土的劳动工具发展而成的击节乐器,又称舂牍。

先秦时期,所谓邻有丧,舂不相(《礼记·曲礼》)的记载,以及《史记》中所述秦国大夫百里奚死后,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的故事,都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以相为伴奏的歌谣在当时社会音乐生活中的流行情况。

这种歌谣的写作,甚至还成为先秦思想家关注和运用的艺术创作形式。

例如战国时的荀子,就曾写过说唱歌谣体的文学作品《成相篇》,其中的唱词韵律,呈现为有规律的节奏性特点,其唱词为:请成相,世之殃,愚门音愚门音堕贤良。

人主无贤,如瞽无相何怅怅。

歌中反映当时政治昏暗,排斥贤良之士,要求君主能够懂得用贤良之士为政,否则就像唱歌没有节奏(没有相击节),怎么会不迷惘呢!相和歌最初只是民歌的清唱,即所谓徒歌;后来衍化成清唱加帮腔,称为但歌,其演唱形式是无弦节,作伎最先唱,一人唱,三人和;以后再发展,加上丝竹乐器的伴奏,并且由一人手执节奏乐器节,边击边唱。

这时的相和歌,已经构成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成熟乐歌形式。

汉代的相和歌,具有文化上的多融性与聚合性。

音乐史上所谓的相和五调伎,据《乐府诗集·相和歌辞》题解引《唐书·乐志》称,相和三调之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曲之遗声,汉世谓之三调。

又有楚调、侧调。

楚调,汉房中乐也。

高帝乐楚声,故房中乐皆楚声也。

侧调者,生于楚调,与前三调总谓之相和(五)调。

因此,汉世之相和歌,已成为交汇、吸收先秦乐歌传统,合南北音乐风格于一身的代表性乐种。

相和歌在进一步的发展中,逐渐与舞蹈、器乐表演相结合,形成歌舞性的相和大曲。

但是,仍然保留了最初就有的节奏性强的艺术特点。

相和大曲的伴奏乐队有笙、笛、节、琴、瑟、琵琶、筝等七种乐器。

相和大曲基本上是器乐演奏、歌诗演唱和舞蹈表演兼而有之。

关于相和大曲的曲体结构,《乐府诗集·相和曲辞》讲大曲又有艳,有趋,有乱……艳在曲之前,趋与乱在曲之后,亦犹吴声西曲前有和,后有送也。

从《宋书·乐志》收录的大曲15首来看,其基本曲式为艳--曲--趋的三部性结构。

其中的艳,基本上是舞蹈与器乐段落,一般无歌诗演唱;趋,一般是歌诗的演唱加上舞蹈、器乐,节奏上加快,情绪上趋于热烈、紧张。

曲是大曲的核心部分,特点是歌诗的声乐部分与器乐部分交替发展。

曲有多段歌词,每段歌词后有解。

曲的部分,少则二三解,多则七八解,是分段演唱。

从歌词的角度看,解有章或段的含义。

所谓凡诸调歌辞,并以一章为一解。

是以作诗有丰约,制解有多少(《乐府诗集》卷二十六)。

汉魏时期,相和歌这一乐种,产生了许多优秀作品。

其中叙事歌是音乐创作中的一个重要体裁。

著名的叙事歌作品如《病妇行》、《东门行》、《陌上桑》等,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人民的生活遭遇。

其中病妇的托孤、被压迫者的反抗搏斗;贵族的贪色与女子的机智,无不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和歌调中属于楚声系统的乐歌创作,也是很有艺术特色的。

就相和歌调中的楚风成分而言,西汉宫廷中相和歌如《阳阿》、《采菱》、《绿水》、《激楚》,原先就是先秦时流行于楚地的民歌,以后发展为歌舞曲。

其中《激楚》一曲,亦是汉相和诸调中的重要曲目。

所谓鄢郢缤纷,《激楚》结风(《汉书·司马相如传》);哀弦理虚堂,要妙清且凄,啸歌流《激楚》,伤此硕人怀(《宋书·乐志》),都说明汉乐中楚声系统乐歌声腔的重要地位。

另有楚调曲《白头吟》,传为卓文君为表达对司马相如的爱情所作,其中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的诗句,直率而不隐真情,成为千古名句。

在上层统治阶级中,也有许多人创作相和歌。

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曹操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他在相和歌瑟调曲中写下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慷慨诗句。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中留存的魏世三祖创作的许多相和歌表明,曹魏统治者对相和歌的创作及爱好,促进了相和歌的发展,并对魏晋南北朝主要乐种清商乐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第四节鼓吹乐在汉代画像砖石刻图像中,经常可以看到成组成排、气势雄壮的马队。

马上的骑手手持笳、角、箫、鼓等乐器,边行进边演奏。

就像这类汉石雕风格的粗犷、古拙那样,这种仪仗军旅中的马上之乐,体现的正是一种古朴威猛的音乐风貌。

这种马上之乐,就是当时在宫廷、军旅、仪仗等社会音乐生活中应用的鼓吹乐队。

鼓吹乐是在汉代发展起来的,以管乐器与打击乐器为主,有时兼有歌唱的乐种。

它起源于北方的游牧民族。

《汉书》中提到汉初班壹以财雄边,出入弋猎,旌旗鼓吹。

这是关于鼓吹乐的早期记载,也反映了这一乐种的源起。

后来,这种马上之乐进入不同的社会生活层面,逐步演绎成多种鼓吹形式。

一般说来,鼓吹乐有鼓吹、横吹之分。

《乐府诗集》记北狄乐,有箫笳者为鼓吹,用之朝会道路。

亦以给赐;有鼓角者为横吹,用于军中,马上所奏者是也。

从鼓吹乐这一乐种的艺术特点来讲,鼓吹乐与室内性的、以丝竹管弦为主的相和歌不同,其曲调的整体性效果较强,从而造成一种气势,其基本类型是比较适于室外演奏的。

如果说,相和诸曲以其细腻、抒情的音乐歌舞表演活跃于殿堂庭院的娱乐生活场景中,那么,鼓吹乐则以粗犷、雄壮的音乐气势活跃于仪仗行进的原野大道之上。

鼓吹乐根据其应用的场合,以及乐器编配的不同,分有黄门鼓吹、骑吹、短箫铙歌、箫鼓等不同类别。

例如黄门鼓吹,就是宫廷专设的为皇帝服务的鼓吹乐,其中一种用于宴享时殿廷上演奏,所谓汉乐有黄门鼓吹,天子所以宴群臣也(崔豹:《古今注》),即是此种形式;另一种是外出行进时具有骑吹性质的马上乐,汉大驾祠甘泉、汾阴,备千乘万骑,有黄门前后部鼓吹(《西京杂记》),这是鼓吹乐的主要演奏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